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式教学;运用
教学情景的情感渲染、促进功效,在现实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展示和充分的呈现.设置教学情景,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所必须切实做好的一门“功课”.教学情景的设置,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而是需要联系多个教学因素,综合各种教学要素“实情”,进行科学考量、精心设置的复杂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忽视教学情境教学功效,不注重教学情境设置的现象或问题一定程度“存在性”.而实践证明,教学情境有效设置,能够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为教与学的实施主体情感予以坚定,活动予以推进.笔者以为,教学情境创设,不是一项随意性的活动,而是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辨析,以此保证情境创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本人现结合教学体会,简单分析情景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抓住数学教材丰富的特点,设置生动性的教学情景
教育功能学指出,教学情景设置,是为了促进和推动教与学活动的进程和效能,同时,也为讲解和传授数学教材内容要义提供有效服务.学习对象对紧贴教材内容的教学情景,思想上易产生“认同感”,情感上易形成“共鸣点”.通过对改版前后两种不同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整体研析,可以发现,改版后的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在情感激励方面,更加的显著和突出.无论是从教材内容画面的设置,还是教学案例内容的设置等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丰富、生动的特点.高中数学教师设置教学情景,应善于运用“身边”资源、数学教材,挖掘出数学教材内容中的丰富特点,设置出生动的生活场景、趣味的数学案例、形象的动态场景,让高中生体会“数学美”的进程中,深入学习探求数学学科内涵.如数学学科服务于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生活特性.高中数学情景设置时,应该利用数学学科生活应用特性,设置现实生活感强烈的教学情景.在“指数函数y=ax”第一课时讲解中,教师借鉴现实生活中的“折纸”问题,设置了“小明将一张0.1毫米厚的报纸,反复对折15次后,它的厚度会超过身高2米的人的高度”生活案例,让学生在现实案例教学情境中,内在学习情感得到激发.又如数学学科知识点形成是一个逐步丰富、不断充实的历史发展进程.高中生对充满历史底蕴的教学内容充满“亲近”感.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导入环节,教师利用数学学科发展史特征,将古代数学著作中有关知识点内容的“国王奖励麦子”的趣味实例进行呈现,让高中生亲身体会数学学科的丰富历史特点,保持积极情感参与新知教学活动.
二、抓住学生主体认知实情,设置矛盾性教学情景
高中生经历了一定阶段的学习锤炼,逐步养成和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认知习惯和技能.但教育实践学指出,不同阶段,不同学习群体与现行阶段学科教学目标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呈现不等称性.实践证明,高中生对引发认知矛盾的教学情境或案例,充满能动的探索、求解欲望,以此促进高中生更加主动地探析知识或案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情景式教学活动中,要利用课堂教学对象的认知发展实际,针对高中生学习探知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认知学习实情,有意识地设置易让高中生产生认知冲突、疑惑的情景状态,让高中生在“质疑”“疑惑”的状态下,能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析要义案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值域”案例教学中,教师结合近年来高中生在此案例解析中的实情,组织高中生进行课前认知辨析活动,高中生学习群体在课前探究分析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定义域或隐含条件导致解题错误.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有意识地引导高中生群体进行再次探析,部分高中生探析后形成两个不同解题思路,教师针对高中生探析形成的认知上的“矛盾”进行有效引导,因势利导向学生阐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活动进程.
三、抓住课堂教学活动实际,设置问题性教学情境
教育实践学认为,数学学科是一门以思维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基础学科,教师在学习对象思维研析对象的确定上,很大程度都是通过设置典型问题案例.同时,由于数学问题在数学学科知识点内容、数学学科技能培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贡献,致使数学问题成为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抓手.抓住课堂教学内容要义,针对课堂学生学习实情,设置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性教学情境,成为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设置教学情景时,应抓住数学问题的内在特性,针对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实情,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设置典型、生动的问题性教学情景,让高中生借助“问题”这一“主线”,深入细致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抓住该节课教材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以往高中生学习认知该节课的表现,在研析已有案例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和创新,设置了“已知sin(2α+β)=3sinβ,tanα=1,求tanα+β的值”“求值sin(x+60°)+2sin(x-60°)-3cos(120°-x)”“已知sin(α+β)=23,sin(α-β)=25,求tanαtanβ”等典型教学案例,引导高中生在学习探知掌握“由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弦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变形”等重难点内容中,将案例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从而做好“形散而神不散”,始终围绕教学要义开展教学活动.
总之,情景式教学的运用,为教师深入教学,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载体,创建了氛围.以上本人从课堂教学要素的实情方面,对教学情景创设和运用,做了简要的阐述,在此望同仁深度参与教研,为有效教学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教育基于多媒体教学而实现,多媒体作为新生事物,进入化学课堂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应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课件形式,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子课件设计,教育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教育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本案例是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一节内容在新课程环境下具体的教学实践,本人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组织教学,是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个整合案例。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本节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但不涉及对反应速率进行定量计算或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间反应速率的相互换算。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不能随意提高知识难度。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化学学习,了解到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不同的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能速率不同,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验证为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和实验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初步学会比较、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变量控制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完成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相关实验。2.通过实验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且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3.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设计和操作。
2.如何克服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与完成学习任务的矛盾。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实际应用。
六、探究实验的准备
5的H2O2溶液,MnO2粉末,1mol/L FeCl3溶液,蒸馏水,冰块。
烧杯,试管,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玻璃棒,药匙。
六、教学过程
模块一 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提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影像资料展示:不同食品的保质期(不同温度);烟花爆竹的燃放过程;建筑物的腐蚀风化;铁桥生锈;溶洞的形成……聚焦问题情境,展开讨论,在这里会有更多的关于不同化学反应速率的日常现象在学生的讨论中产生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感性认识
[提问]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千差万别,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小组思考、讨论、汇报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归纳总结:气泡的多少,固体量的减少,浑浊程度,温度的变化,颜色的变化……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观察,为后面引入定量实验做铺垫
[引导]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快”和“慢”是相对而言的。集中注意,倾听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
[提问]如何定量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小组思考、讨论、汇报:单位时间产生气泡的个数,单位时间固体量的减少,单位时间温度的变化……引入正题,由感性认识到定量分析,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学会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
[引导]要统一标准,用单位时间内某个物理量的变化来表示,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归纳总结:与物理中的速度很接近,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如每秒、每分、每小时)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强化概念]进一步用更简略的数学语言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并且推导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通过简单的练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提高知识的可利用性,将陈述性知识组织成程序性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有效性;探究
高中是学生终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对今后的学习有极大影响. 而高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高考成绩有决定性影响,虽然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普及开来,但是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仍然以理论传授和“题海战术”为主,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应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以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善数学教学效果.
探究教学,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
科学探究是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是一个相对系统的概念,但在我们的课程改革中,探究常常被概念化了、经验化了,很多人对探究的理解就是探索加研究,认为让学生去探索并研究就是探究教学,笔者以为这种理解是比较片面的.
美国著名教授Schwab在美国的“现代化教育运动”中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并将之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进行了比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依靠讲台、教材和粉笔进行“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虽然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方法,但是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需求,而探究式教学方法则依靠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或者创建情景课堂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由于数学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晦涩,部分学生产生了厌烦甚至害怕的心理,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改善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成,不论是对于课堂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大有裨益.
我们以苏教版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一章为例,分析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本章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函数数集之间的关系,掌握求解函数定义域的方法,由具体的数字逐渐过渡至函数式,帮助学生将思维方式由具体向抽象转变.
针对教学目标,笔者首先创建相应的情境,以引导课堂教学(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展示“太阳升起”、“股市指数变动”、“气温随时间变化”等画面).
教师:同学们,我们周围的环境千变万化,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现这种变化呢?
学生:函数!
教师:对,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函数中的一个量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可以使用函数来表示“变化”这个概念,那么同学们,函数都有哪几种呢?
学生:一次、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等.
教师:对,那么我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同学们进行小组谈论:一个物体运动时间x和运动距离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y=2.6x2,那么这个物体运动1s和2s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呢?
(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完成后,教师可以展开讲解,物体运动1s和2s的距离具体分别为2.6×2×1=2.6和2.6×2×2=10.4,然后教师传授给学生函数的概念“两个非空数集A和B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f,使得A中的某个元素在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这个对应关系f就叫做函数”. 接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几道习题,加强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上述教学案例,体现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通过幻灯片和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函数”这部分知识的课堂学习中,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倍感亲切,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教学灵活生动;第二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为本节教学串联出了一条“线”,让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且教师让学生之间展开小组讨论和小组探究,共同分享学习经验,扬长避短;第三是讲解知识,这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讨论结果分享给其他学生,无疑增加了自信心,同时,多样化的解题方式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再囿于一个一成不变的“模板”.
问题驱动,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所在
无论是讲授的教学方式,还是探究的教学方式,有一点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那就是课堂上问题的设计. 真正有效的课堂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而在于学生的思维能否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而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关键在于用问题的驱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问题的不断驱动之下,才能不断地进行思考,因此问题式的教学法也就应运而生.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将数学问题作为教学中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下面就来分析一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是问题驱动的基础性步骤,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够改善课堂教学范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数学.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运用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境和问题的结合,创建与学生学习特点相符的情境,提出与本节课知识息息相关的问题,把握好切入点,减少学生学习数学产生的枯燥感.
举例来说,在“平面向量”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如下问题:在游泳比赛中,比赛时水流速度为5千米/时,而运动员在静水中的速度为6千米/时,那么运动员需要怎样运动才能径直到达对岸?如果想要垂直到达对岸以使距离最短,那么运动员应该以什么方向运动呢?上述问题情境和生活联系紧密,并且较为具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深入探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之后,数学教师就要从高中数学的知识特点的角度去设计好教学. 有经验的高中数学教师都知道,高中数学知识是呈现出“网状”的,虽然较为细碎但是相互之间有紧密联系,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将知识点横向和纵向“串联”起来,这样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向量”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出这样一道例题:如图1,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CBA为直角,BC的长度为a.如果PQ的中点是B,PQ的长度为2a,要使得CQ・BP有最大值,那么BC和PQ之间的夹角应为多少?
图1
讨论这道例题时,教师应给与适当的引导,因为这道题目比较抽象,并且涉及多个知识点,教师应传授给学生此种问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运用解题方法自行解决,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 而具体引导的方法,就是在帮学生提取会用到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本题目的问题倒推,以生成一些小的问题,然后再顺次向学生提问,以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整个问题的解决. 最后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反思这类问题一般需要作出什么样的推理. 这是问题驱动教学方式中的常见方法,不能忽视.
问题解决,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体现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这也是新课标对高中生的要求.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式就是问题解决.
以高中数学“数学归纳法”一节为例,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播放一小段“多米诺骨牌”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多米诺骨牌能够按顺序倒下呢?”;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将教学方向转向“数学归纳法”,学生们对多米诺骨牌很感兴趣,有很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让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将抽象晦涩的知识以一种简单的方法表现出来,教师可以继续给学生讲解不等式证明和数学归纳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归纳法的相关概念.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组合作学习;高中数学;案例探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内涵
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应至少涉及以下几个层面:(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活动;(2)合作学习是同伴之间互帮互助的学习活动;(3)合作学习是在强调小组的总成绩的同时也重视个体成绩的学习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达成某种目标而全面展开的学习活动;(5)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分配和指定学习任务学生主要参与完成的学习活动。
而根据新教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以展示自己的才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探究及解决途径,以达到掌握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合作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由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则被界定为:学生先根据教师提供的学案进行自觉、主动、独立的探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与组内成员合作探讨、互帮互助寻求解决途径,最后在老师的点拨下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所学知识且达到熟练掌握运用的程度。
二、学习小组的建立
学习小组建立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指组与组之间学生的综合素质基本相同,男女搭配基本平衡,便于在组间开展竞争。学生综合素质包含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具体指学生的纪律表现、行为习惯、学成绩、单科成绩、艺体特长等。组内异质,是指同一组内的学生具有层次性,学生的分布呈阶梯状,以利于传、帮、带,分散待优生,降低学习管理难度。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本案例以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上)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2.3函数的单调性”为教学内容。函数的单调性是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和提高,为后面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及数列这些特殊的函数打下基础,与不等式、求函数的值域、最值、导数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该教学环节在整个函数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使学生准确把握函数的单调性的内涵,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函数的单调性概念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自己观察、探索研究获得函数单调性。
教师做出指令,要求学生分别作出函数y=x+1,y=-x+1,y=x2,y=(x≠0)的图象,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有什么变化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时指导学习小组,八个小组中有六个小组的讨论初见成效,但是很明显有两个小组的学生茫然地作图,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在小声议论,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图情况,选取了几个学生的作图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由于第一和第二个图的变化规律比较简单,教师只请了一个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1】从左往右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第二个图象从左往右下降,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小组2】第三个图象函数y=x2在[0,+∞)上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0)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小组3】第四个图象函数y=x2在(0,+∞)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0)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
......
而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函数的局部性质,需要根据定义域的取值范围进行讨论。
第一、第二的函数图象较为简单,各个小组都能准确判断及理解单调性与图象的关联性。
对第三、第四个图象的讲解是难点,教师抽查了3个小组的部分学生回答,让学生组内讨论得出函数这两个性质是对定义域内固定区间而言的,此时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而后教师进行了补充讲解。
通过探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动变化的观点,同时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品尝到了自己劳作后的甘甜,感受到耕耘后的丰收喜悦,更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总之,新课改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换,即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处于主导地位,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则可以充分地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
高中学生
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的指导下,各地主管教育部门深化新课程教育改革,各种教学理论和教育模式穷出不尽。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数学新课改不仅对教科书进行修订,还对数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和评价体系都作了深刻的变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强调教师授课,通常教师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再要求学生做练习题以求巩固所学知识。不当的课堂教学设计往往会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主次混淆,教师成为了主体,学生成为了客体,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课堂的导入设计和体验式的教学设计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析,打破传统的课堂设计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数学导入设计
所谓的导入设计是指老师在对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通过某种教学方式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现代教学手段多样化与知识所承载的文化多元发展,数学课堂导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即使是同一种类型课程也有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都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要求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实践中,一个精妙的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使课堂的学习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高中数学课堂一般采用的导入设计有直接导入设计、旧知识导入设计、实验导入设计、直观导入设计、设疑导入设计、事例导入设计、悬念导入设计、故事导入设计、随机事件导入设计等等。本文以直接导入为例,介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对课堂效率的影响。
教学设计实例:
在上高中数学必修四的《三角函数》课堂,笔者伴随着铃声快步进步教室,目光扫视全部学生。此时一些学生才反应过来,对刚才迅速的动作感到诧异,同时好奇、期待的目光集中到讲台上来。此时,笔者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木块往讲台一拍,一边节奏一边吟起一首歌谣来:
边角角边细推算,弧长面积巧周旋;
小小三角多奥妙,品味佳酿越千年。
近测高塔远看山,量天度海只等闲;
古有九章勾股法,今看函数正余弦。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完全被这精彩的表演所吸引住了,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此时,笔者接着提问同学们的问题:
“大家知不知道这道歌谣说的是什么?”
“知道,是三角函数”。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
“好,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纵横千年、博大精深的三角函数”。
在这个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只是用一首歌谣,几句话就把一个章节的内容很具体、完整、清晰地展示给学生看,并且凭借着新颖的形式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使学生集中精神听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种直接导入法,在独立教学内容或者是其他导入方法不太合适时,它往往是最有效的,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新课程》所强调的知识情境化、生活化要求,值得倡导与发扬。
二、体验式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
在高中数学课堂设计,要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环境,让学生对教学少去生产体验感和归属感,促进学生学会数学交流,学会合作学习。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环境设计的两个重要组织部分。因此,在平时要注重师生交往,树立新型的师生理念,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能大胆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学习活动产生强烈的体验感。而要让学生课堂体验感转变成课堂的归属感,还需要营造一个团结、互助的班集体,在这个环境里,没有压抑,整体氛围是轻松快活的,这样这组织课堂、同学们进行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极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数学问题情境设计
在笔者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这样的个经验:一堂数学课是否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兴趣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获取智能的开端,追求知识的先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借助一些生动、形象的事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有强烈的未知欲望。如下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的教学情境。
在一节“均值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以学校门口最受学生欢迎的精品店设计问题:
某中学在五四青年节时,为了感谢青年学生对店铺的支持,决定对全场所有商品进行降价酬宾。拟好这本降价分为两人次,方案有三种。
方案一:第一次降价打A折出售商品,第二次是打B折出售商品;
方案二:第一次打B折出售商品,第二次是打A折出售商品;
方案三:第一次打(A+B)/2折出售商品,第二次也是打(A+B)/2折出售商品;
三种方案任同学们任其中的一种,同学们,你们先哪一种?
这是一个非常切合实际的问题,同学们开始思考,有的同学忍不住直接说出:
“应当选优惠最多的一种!”
“好,哪一种是优惠最多的,如果是20元的精品礼物,不同的方案能为你节省多少钱?”笔者顺着同学们的思维,再延伸地创设教学情况,让同学们对比、讨论。由于这个跟同学们的生活非常接近,他们兴致勃勃地动脑、动手,然后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从而培养他们的乐学、主动学的习惯。
(三)课堂设计引入数学建模
所谓的数学建模是指将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通过明确变量和参数,根据存在着的某一种规律,建立变量与参数之间的关系(也叫数学模型),再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验证。在高中课堂设计中引导数学建模,是一个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体验过程,为学生发挥自身才能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等等。如笔者在课堂上设计题目:
教学案例:在茂湛高速建设期间,负责该项目的指挥部接到天气预报信息,在24小时后将有一场极大暴雨,而目前正在修建的一首提坝很可能还未完工就让山洪冲毁。为保证大坝能在暴雨之前的修筑好,经现场工程师测算,还需要20辆车同时连续24小时投入作业才可以完成工作量。但目前指挥部只有1辆车可以马上投入使用外,其他的车辆都需要从别的地位紧急调用,每隔20分钟可以有一辆车到达大坝并施工,而目前指挥部最多也只有25辆车可以调用的,因此,如果你是这个工程指挥部的工程师,你觉得这个方案可行吗?
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从社会的热点问题,就地取材,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模型,提高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通过实际应用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题中的“20辆车同时连续24小时投入作业才可以完成工作量”可知工作问题为480(车·小时),每辆车每小时工作效率只有1/480。设第一辆车开始工作算起,各车工作时间分别为t1、t2、t3、t4……t25小时,把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些数就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d=-1/3(小时),且有t1小于或等于24。若此方案可行,即要满足下式:
解之得:满足题意要求,能在24小时内顺利完成大坝修筑。这样很自然地把一些工程实际应用的问题引入数学建模,进而用数学知识将其解决,提高同学们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结束语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来未停止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案是改革的重点,课堂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而高中数学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传玺. 关于“信息安全与密码”在高中课程中的内容选择与教学实现[D]. 中央民族大学.2006
[2]徐秀英.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教学”[J].职业时空. 2011年7卷7期
[3]陈丽.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