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第二条用人单位是聘用人员的管理单位。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聘用人员,是指服务于本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不列入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序列,以合同形式聘用,不担任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从事技术性或辅工作的人员。

第四条聘用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符合聘用岗位所需的资格条件。

第五条聘用人员所从事工作不能涉及国家秘密。

第六条聘用人员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指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员,第二类是指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和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第三类是指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和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第四类是指具有助理级职称的人员和取得学士学位的本科生,第五类是指一般业务及勤杂人员。

第七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实行职责、能力与效能相一致和精简的原则。

第八条人员招聘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拟定使用聘用人员计划。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拟定使用聘用人员计划,包括聘用原因、聘用人数、经费开支形式、聘用人员类别、岗位以及本单位人员编制使用情况等。用人单位应于每年9月向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申报下一年度的使用聘用人员计划。

(二)审定使用聘用人员计划。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人事局和市财政局按照解决单位缺编和确因工作需要的原则,审核各单位的使用聘用人员计划,于每年12月底前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

(三)招聘聘用人员。聘用人员的招聘由用人单位负责,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类人员的聘用须经由市人事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才能签订劳动合同。同等条件下,现职编外人员优先考虑聘用。

(四)办理聘用手续。由用人单位与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明确聘用期限、双方的权利义务、薪酬待遇、合同变更、解除、违约责任等,而且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并由市劳动部门鉴证。劳动合同期为1年,期满后可根据市编委核定本单位下一年度使用聘用人员计划情况进行续聘,每次续聘期限为1年。临时性工作,可按课题、项目或工作需要签订短期合同。聘用人员办理聘用手续后,应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聘用人员与用人单位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双方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申请仲裁或诉讼。

第九条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或聘用人员应当提前30天通知对方。

第十条聘用期间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对聘用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续聘的依据。

第十一条市财政局根据市编委核定各单位的聘用人员数、聘用人员的类别拨给经费,标准分别是:第一类人员每人每年9.5万元、第二类人员每人每年5.5万元、第三类人员每人每年4.5万元、第四类人员每人每年3万元、第五类人员每人每年2万元。上述经费标准包括聘用人员的薪酬、缴纳社会保险费及公用经费的开支。聘用人员经费由市财政局按上述标准每月拨给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各类聘用人员的经费供给标准,合理确定聘用人员的薪酬。除特殊情况外,上调的幅度原则上不能超过市财政经费供给标准的20%。超出财政供给部分,由用人单位从公用经费中调剂解决。

今后,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用工薪酬变化等情况,对各类聘用人员的供给标准作适当调整。

第十二条聘用人员的薪酬。用人单位按月发放聘用人员薪酬,薪酬标准由用人单位确定,但应遵循以下原则:用人单位发放给每个聘用人员全年的薪酬(含奖金和补贴)及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总金额原则上不低于财政核拨该类人员经费标准的80%。

第十三条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类人员具有的专业技术职称必须符合与所在岗位从事的工作性质,才能享受相关薪酬标准。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已签订劳动合同的聘用人员办理各项职工社会保险。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聘用人员按比例支付。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为聘用人员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个人所得税及有关税费。

第十六条各用人单位每年1月20日前要将本单位上一年度实际使用聘用人员的数量、类别、薪酬发放、社会保险购买情况报市财政局。

第十七条本办法适用于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各镇(区)参照执行。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劳动仲裁 人事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21-02

某民办院校年轻教师,因其所在专业调整,该教师劳动合同终止后不再续聘;该民办院校按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对该教师做出经济补偿,该教师对补偿金额提出异议。异议部分为该教师在劳动关系终止前一年间参加教委组织的产学研践习获得的经费是否要作为补偿金基数的一部分,为此该教师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劳动仲裁委员会经过仲裁裁决驳回该教师的仲裁诉求。无论仲裁结果如何,此案例反映了民办高校管理中的纰漏。

关于由项目、科研等经费引起的劳动仲裁鲜有判例出现,这也促使高校人事管理对科研管理工作的严谨性提高要求。该实例也反映了民办高校某些管理方面的欠缺与不足,也对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提高要求。

一、民办高校人事管理的不足

1.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方向不明确。民办高校发展时间不长,单位性质既不同于事业单位又和企业单位却别明显,因此政府导向政策少。虽然民办高校和事业单位公办高校特征相似,但是人事管理方面区别明显;另一方面人事管理政策虽多数参照事业单位,但主管政府部门对民办高校按企业管理,造成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政策参照企业模式,民办高校运转模式照搬事业单位。现阶段民办高校管理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合民办高校自身特征的相应管理模式。

2.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方式不足。民办高校人事工作管理方式基本上是照搬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这是由特定的环境所决定。多数民办高校和事业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多数民办高校创建者本身就是事业单位的高级知识分子,要么同时民办高校的中高层管理者来源于事业单位。这样的管理环境自然而然将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民办高校管理中,造成管理过程中行政化,没有体现民办高校的特色,没能发挥民办高校的优势,逐渐背离民办高校发展的初衷。

3.民办高校人事调解机制表面化、宣传不到位。调解机制是矛盾缓和的调节剂,是纠纷处理的剂,调解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民办高校的调解机制表面化,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有甚者,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教职员工不知道调解机制的存在,造成矛盾不能及时化解,越积越大。

二、民办高校科研经费与人事管理意义上的工资性收入相混淆

就本案例中,对于上级主管部门所实施的项目计划,其经费来源于教委专项经费,学校只是代为管理、代为发放,但教师的潜意识认为该经费是学校发放的就是学校的,中间的误会显然不是个人原因,这中间凸显了该方面制度性误解:(1)管理者对项目经费和工资性收入没有做过多说明,教职工往往对两者混为一谈。(2)由于税务部门在纳税方面的审计要求,让民办高校又不得不把项目经费和工资性收入一起计算个人所得税,造成项目经费和工资性收入混杂在一起发放,这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管理政策协调不一致而造成的。(3)民办高校项目管理办法照搬事业单位,忽视了民办高校的自身特点。

三、民办高校要完善关于项目经费的人事制度建设

对于科研项目在管理制度上要统筹制定,要摈弃部门主义,确立统一管理机制。

首先,在管理制度上要明确管理职责。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人事管理的任务之一。因此科研项目申请程序确保在公平、公开、平等、自愿原则下进行,并且申请人要详细阅读项目申请通知,签收项目通知及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在获得审批后按时开展科研项目、接受管理部门组织的中期项目检查、按时结题。在经费管理办法别要以合同的方式约定好项目经费来源及发放方式,若遇到合同到期不续聘等情况的处理办法,解释清楚项目经费来源和经费发放方式,以免造成误解,引起纠纷。

其次,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跟进。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做好各项项目记录,包括课题可行性报告、经费报销、项目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经费发放签收单。只有做好各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才能保障各方权益。

最后,要对各项非常规事项做足预案。由于民办高校的特点,参加科研项目的教职工有可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合同到期不续签等因素,造成管理过程的非常规事件,要在管理办法中做好预案,避免造成项目损失。这就需要各个管理部门的信息及时共享反馈,因此要杜绝部门主义、本位主义。

四、民办高校人事管理要有创新思维

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教师诉求的公开、公平、公正化,以及人性化管理、教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等都是民办高校管理对象的突出特点。因此,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积极转变管理作风和管理模式,切实维护教职工的权益,保障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转。

五、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优化

首先要定规立据,促使民办高校人事工作进行制度化管理。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新问题不时出现,对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后,要及时应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依规办事。其次要上通下达,建立民办高校交流沟通渠道。设立管理反馈系统,使一线教职工有反应问题的便捷渠道,使教职工能及时反应管理问题,及时改进,优化管理。再次要统筹管理,建立民办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反馈机制。职能部门间的有效反馈也是提要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职能部门相互沟通协调能发现管理上的不足,能确立管理工作的各项需求,有效的沟通能事半功倍。最后要建立平台,开发完善的民办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管理工作的支撑平台,能提高管理效率,一个科学、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优化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有自己的特点、也存在不足,优化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为民办高校事业服务将是民办高校人事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高慧鸽.我国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

[2] 黄向敏,李佳孝,朱永.民办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3] 何斌,吴晓萍.高校教师管理纠纷司法审查的判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近年来,部分地区少数机关事业单位出现了虚报冒领工资等“吃空饷”问题,严重违反国家人事和财经纪律,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为了从人事管理制度上防范虚报冒领工资问题,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管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健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总额计划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统一指导、分级调控、分类管理”的人事宏观调控体系,着力完善人事计划管理机制。切实发挥工资统一发放、工资基金管理、增人计划卡(进人凭证)等人事计划管理手段的作用,健全从人员进入到工资发放的工作程序,不断规范管理。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形成人员和工资计划与财政预算拨款相结合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动态管理。机关事业单位进人要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合理安排年度用人计划,严把“进口”关,切实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要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管理权限,做好公开招聘人员计划审核和备案工作,并根据备案情况及时建立新进人员信息资料。加强减员计划指标管理,对调出、退休、亡故、开除、辞职辞退等人员,要及时修改或者核销人员管理信息资料。

三、严格执行国家工资政策。各地区必须坚决维护国家工资政策的严肃性。工作人员调离原单位的,必须按规定在转办行政关系时一并转办工资关系。对受处分人员的工资待遇,必须按规定及时进行处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特殊岗位津贴项目、标准和范围,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予以清理。

四、完善工资统发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审核工资统发人员和发放标准,坚决纠正违反规定的行为。对没有按规定进行考录、调任的机关新进人员,各级人事部门一律不得核发工资。要结合公务员登记工作,对纳入统发数据库的人员工资信息进行核查清理并及时更新。

五、改进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根据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按照事业单位不同经费来源情况,研究制定相应的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事业单位工资支付管理,进一步完善工资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工资基金台帐,重点管好财政资金支持事业单位的工资发放。要根据人员和岗位变化情况,及时变动工资和更新工资基金台帐,确保事业单位工资准确发放。

六、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发放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离退休费发放的规定,不得擅自扩大退休费基数或提高退休费计发比例。认真核实离退休人员的变动情况,对已经死亡、失踪或其他不符合领取离退休费条件的,及时停发离退休费。

七、建立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信息管理系统。各级人事部门要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切实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数据库建设。改进人事统计办法,对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人员和工资信息,要及时采集,维护更新,并定期。要积极创造条件,与财政、编制等部门共同建立联网贯通、资源共享的人员和工资信息平台。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5月26日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按时按质,扎实推进我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5月26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学习了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对当前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就如何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说明和,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该项工作分三个时段完成,即:6月30日前上报全县的实施方案,8月31日前各事业单位上报实施方案,12月31日前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求全市各单位和县区政府要严格按照市里的安排部署,按时按质完成全市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阵地。多年来,事业单位为促进我县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关系到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聘用制度是以岗位为基础的,岗位设置是聘用制的前提,只有按岗聘用,才能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也区别于企业,并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20*年,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20*年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均要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了通用的岗位等级,为事业单位千差万别的岗位设计了通用的等级标准和基本任职条件,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这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上创新和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事业单位把聘用制度作为基本的用人制度,把岗位管理制度作为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严肃纪律、规范秩序、完善机制,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与岗位结合在一起的,薪随岗定,这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密切配套,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制度设计。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实施新的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20*年国家下发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办法,了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新的工资制度是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因此,必须抓紧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奠定基础,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第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岗位是选人的前提,是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选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为事业单位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推进步伐进一步加快,政策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公开招聘有利于在全社会创造公平、公正、择优的竞争环境,杜绝人事腐败现象,在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用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和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的情况,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20*年以来,国家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今年2月,昭通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昭通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我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经昭通市人事局审核批复,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已联合行文下发到各单位。这些政策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制度建立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依据。一是明确了岗位类别的设置。统一了事业单位通用的三种岗位类别,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并分别了三类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管理岗位的设置立足于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立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专业要求,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立足于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明确了岗位等级的设置。根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依据岗位性质、权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的不同,对事业单位三种类别岗位分别划分了通用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这样的设置使事业单位的岗位划分更细、更明确、更具体。三是明确了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岗位结构比例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岗位结构比例有两类,一类是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一类是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四是明确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和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自主确定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的等级,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下,自主制定岗位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政策和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一是坚持重在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岗位设置对每类岗位确定了通用的岗位等级,规定了基本的管理办法,构建了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事业单位作为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要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把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基本制度作为实施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坚持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落实到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证了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

三是坚持与现行政策规定相衔接。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既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虽然已经明确,但很多新的制度和政策仍在创建过程之中,过去一些有效的政策在过渡时期仍然会继续执行。这次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设置的等级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级别是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分,工勤技能岗位等级与现行的工人技术等级相一致。这种制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尽量减少与现行制度产生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岗位设置管理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现行制度、政策的相互衔接,确保政策执行不脱轨、不走样。

四、强化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稳步实施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事关我县事业单位功能和社会作用的发挥,事关事业单位新型人事制度的建立,事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事关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工作顺利完成。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加强对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要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规定,确保本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二要严格程序,严肃纪律,确保各项政策较好落实。岗位设置管理涉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政策性强、程序复杂。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严格执行政策是核心,严格工作程序是关键,严肃人事纪律是保证。要加强学习,掌握政策规定、熟悉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对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请示汇报,及时沟通衔接,不得随意开“口子”。人事部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对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将不予确认岗位等级和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按人事管理权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落到实处。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各基层单位领导重视,认识明确,态度积极,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组织领导机构健全。所调研的九个基层单位均成立了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本单位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管理所领导班子对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认识比较明确,思想比较统一,思路比较清晰,认为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对改革充满信心,态度比较积极。

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全局上下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基层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做了大量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积极推行环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2009年通过管理局组织的“一推双考”对基层单位股段级干部进行竞聘上岗,实行一年一聘,年终通过考核,群众满意度低者即可解聘;由管理所优化组合股室、管理段工作人员,提高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通过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的用人氛围。

2、积极进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各基层单位都制定了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和具体的考核办法,把职工30%的保留部分提出来进行二次分配,实行绩效挂钩,采取以责定岗、以岗定薪、以段切块、考核发放的岗位工资制方式进行分配。强化岗位管理与考核制度,管理所与管理段、管理段与职工都签定了责任状,明确职责,提出了“工资管生活、岗位管福利、效益管奖励”的内部分配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配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锅饭,拉开了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改变过去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样的状况,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明显提高,形成了个个想法干好工作,努力争创一流业绩的局面。

三、存在问题

各基层单位虽结合自身实际做了一些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总的来看,改革工作还只是部分的,而不是全面的,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单位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由于目前单位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个改革的大环境、大气候,一些单位怕过于冒进,遭到一些误解,给自身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敢大胆推进改革。

2、分配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而现行的工资统发制度,活工资部分直接进入了每个人工资卡中,管理所缺乏分配的自,无法进行调配,活工资实际上成了死工资,没有体现优劳优酬、绩效优先的原则,制约了管理所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

3、由于管理局尚未完成定编工作,致使管理所无法进行定岗、按岗聘任和竞聘上岗工作,进而制约了全员聘用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进程。

4、管理局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性较高,但对下属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指导的力度不大,投入组织领导下属单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精力较少,没有发挥好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改革的组织领导作用,致使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推动进展较慢。

5、由于在未聘人员如何安置方面没有很好的办法和疏通渠道,一些单位有顾虑、有畏难情绪,不敢大胆进行改革。

6、由于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还不到位,加上现行的用人制度的制约,单位用人自无法得以实现,造成单位急缺人才无法正常补充,引进的人才手续难以顺利办理。

7、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办法,事业单位与职工应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明确双方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聘用合同,而劳动部门却要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全部签订劳动合同,造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无所适从。

四、建议及措施。

1、突破人力因素对加快发展的制约,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坚持激活主体,强化责任,干部使用看公认、看实绩,职工上岗凭能力、靠竞争,建立激励机制,以严化个人考核为基础,分配上绩效挂钩、拉开档距,经费实行以奖代补,营造奋发进取、创业创优的氛围。加快专用人才定向培养,着力培养工程建管、基层管理服务、市场经营管理高级人才,通过教育引导和机制激励,优化人才结构,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建立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发挥人力资源在管理局跨越式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2、积极推行“五定”方案,改革用人与分配制度改革,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坚持逢进必考、以考促学,择优录用,以事设岗、以岗定人,规范竞争竞聘上岗、末位待岗,在基层股段长的任用上要逐步完善机制,建立任期制和交流制。大力倡导并形成选人靠能力、评人靠实绩、管人靠制度、岗位靠竞争、分配靠贡献的人事管理和工资分配机制。3、借助总局《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的出台,认真组织好文件的学习,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对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内部动力。

4、加强对单位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改革领导组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改革工作,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协调工作,及时帮助,指导改革。各基层单位要领导、组织好本单位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充分调动改革单位的积极性,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的强有力的工作格局。

5、事业单位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必然要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各单位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和奖惩激励机制建设是分配制度建设的关键一环,科学合理地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是分配制度建设的核心所在,各管理所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对工程管护、供水经营、综合经营、多元化供水等制定不同的考评奖惩管理办法作为分配搞活的依据。6、严格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津贴总额内享有分配自,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内部分配,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的要求,由事业单位按绩效自主进行分配,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