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渝东南;民俗;摆手舞;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23-01
一、渝东南民俗摆手舞简介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区抵触渝东南边陲的武陵山区,渝、鄂、湘、黔这四个省在这里接壤,是渝东南的重要门户。摆手舞作为一种流传并盛行于土家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凝聚了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绝大多数内容,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生活的一种集中体现。
摆手舞按照规模大小可以分成大摆手和小摆手,对于大摆手来讲,它是每三年至五年在几个县的交界处举行一次,参加人数达到上万人,举行历时七至八天,舞蹈中包含了复杂的军事狩猎的内容,并且摆出了套路阵法。对于小摆手来讲,它是在本村或者是本寨举行的,每年都会举行,是把农耕作为主要内容的,在跳舞的时候,人们都是围成很多层圆圈,并由一个人领舞。其他人则是跟着跳,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二、高校开展渝东南民俗摆手舞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土家族的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活动和教育形式,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它的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影响,使得摆手舞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也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改变,从而使得对摆手舞熟悉或者是有一定了解的人越来越少,使得摆手舞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对于学生来讲,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把民俗摆手舞融入到高校教学中,正好符合了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和谐以及所强调的文化多元化,不仅能够使民俗摆手舞散发出新的光芒,而且能够使当代文化的融合加快。就目前而言,很多的民族院校以及音乐学院等等院校都把设置了民俗舞蹈这一课程,而渝东南的民俗摆手舞也是其中之一,民俗摆手舞在高校的开展,使得一部分人能够对这一舞蹈比较精通,从而成为这一舞蹈的传承者。当然,不单单只是专业院校,对于普通的院校来讲,民俗舞蹈也同样具有了很高的存在价值。
(二)有利于学生受到家文化的人性意识的熏陶
首先它具有了民族精神的价值,土家族的民俗摆手舞中有一些战争的场面,体现出的是土家族先民英勇奋战和不拍牺牲的精神。其次它具有了文化艺术的价值,土家族的民俗摆手舞的大摆手、小摆手以及土家族原始戏剧、土家族的民间吹打乐以及服饰等等的传统文化现象,对土家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起到而来综合的载体作用。
学生在这样的完全习俗化的音乐和舞蹈中来对本民族的特有的音乐和舞蹈进行学习,毫无疑问是能够受到教育的。土家族摆手舞通过这一特有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的教育形象,不仅能够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那么,学生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土家社会的生活方式,把土家社会所期望就像勤劳、乐观、勇敢以及豁达等等的价值观以及劳动、生活和生产等等方面的行为规范进行内化,而且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想以及个体行为也能够逐渐融入于民族文化之中,从而他的职业意识以及角色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三)有利于学生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
对学生的教育来讲,除了在进行知识的传授中让学生获得精神品质之外,还是要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谋生技能和本领。古代的生产相对来讲比较简单,所以,劳动者所需要的复杂技能不多,它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师徒式的模仿,通过口耳相传以及通过言传圣教这些形式来获得的。而摆手舞流传了数千年,其中的狩猎舞主要是对渔猎动作以及各种野兽的动作进行模仿,就好比赶野猪、干猴子、空拳斗老虎、犀牛望月以及蛤蟆跳等等这些动作。学生通过对这些舞蹈动作的学习,实现了劳动技能以及生产经验的传递,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和个体谋生的需要相满足。
三、结语
总之,通过摆手舞教学在高校的的开展,不仅能够维护民族的多样性,而且能够促进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能够使学生受到一定的熏陶,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形成,所以,相关人员应该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可能的让民俗文化、民俗艺术走进校园,使民俗文化不至于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被人淡忘。
关键词:微信;民俗文化;张家界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民族长久沉积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集成。而在现代化、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民俗文化逐渐被简化、抛弃,不少民俗节日和民俗习惯被民众遗忘了。随着网络的发展,公众开始文化寻根,不少传播主体利用网络传播地方民俗文化。张家界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在20世纪末其因优美的自然环境闻名于世。同时,张家界是多民族聚集地,主要有土家族、苗族、白族、回族等。多民族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但相对于张家界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速度,民族文化传播表现出滞后性。虽然张家界地区的传播主体都有意识地利用网络传播张家界的民俗文化,但传播效果不明显。本文通过对微博、微信、网站等多种网络传播载体传播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现今张家界民俗文化网络传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一、民俗文化传播的困境
各地区传播主体从互联网的兴起至今,不断更新传播载体和形式,利用网络传播民俗文化。但受到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俗文化的网络传播效果不明显。(一)传播主体缺乏主动传播意识,受众被动接受网络传播民俗文化传播,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传播主体的专业性和主动性,主体的主动性影响着受众了解民俗文化的程度。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多处于被动传播状态,主要表现为:互动频率低,留言不回复;后台维护不及时;传播民俗文化内容较少,信息传播滞后,更新慢;内容多为说教,信息同质化现象等。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微信是国内最大的APP,全球用户超11亿。[1]2015年,微信每月活跃用户数5.49亿,近80%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2]根据问卷调查得知,每位受众至少关注了5个微信公众号,60%的受众关注的公众号里没有推送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而有74%的受众表示愿意阅读、转发公众号推送的民俗文化信息。面对庞大的受众群体,传播主体虽然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民俗文化,但内容、数量与受众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传播主体缺乏推送、更新民俗文化内容的意识,同时缺乏主动服务意识。网络载体中,基本都有互动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载体的互动方式基本形同虚设,留言、在线咨询无人回复,只有旅游网站的在线咨询回复相对及时。部分网站主页中还存在子网页点击打开出现空网页、无法连接等现象。(二)传播内容更新滞后,难以满足受众需求网络的发展,新型接收终端的出现,增加了受众了解民俗文化的渠道,丰富了民俗文化内容。内容、数量增多,质量却没有提升,内容同质化、枯燥;传播符号单一等现象一直存在,而37%的受众认为内容更新滞后是影响张家界民俗文化传播效果的原因之一。在对各载体传播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统计后得出,内容更新滞后主要表现为:一、载体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传播不多且少有更新,网站主页相关民俗文化内容1次更新后再无添加;众多信息1天之内全部更新;1年内信息更新量少于10条的载体占样本总数的40%。张家界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网站,民族研究板块共21条信息,最后更新日期为2015年9月15日。民族知识板块共5条信息,内容关于张家界地区土家族、回族、苗族、白族的源流及习俗文化的介绍,时间均为2013年5月29日,之后最新更新日期为2015年9月16日。二、活动报道不及时,事后传播居多。张家界民俗活动举办频繁,各载体均参与活动传播,但多为事后总结报道。前期活动宣传内容少,事中现场传播不及时,导致公众无法了解活动举办情况。民俗文化内容编写参差不齐,传播符号单一,表述简单不够生动,难以满足受众需求、吸引受众注意。同时,在民俗文化传播中,内容制作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首先,专业民俗文化传播内容、种类丰富,但专业性强、内容枯燥,多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保护和各种政策条例的解读。其次,非专业性网站传播内容虽通俗易懂,但内容口语化、简单化、同质化,受众虽能理解,但不能延伸。(三)网络传播力度不强,传播效果微弱网络媒体多以转载为主,原创内容不多,导致民俗文化同质化。同时,专业传播张家界民俗文化的载体不多,多结合时政新闻、政策宣传等。内容传播也以转载信息为主,自创性内容不足。在张家界市党政门户网站中点击“旅游咨询”,其中内容为《张家界日报》中相关旅游的新闻报道,虽然张家界地区官方、企业、个体都有意识利用网络传播民俗文化,但内容无针对性,效果不明显。官方网站传播无专门板块介绍地方民俗文化,多数内容为条例及政策传播、知识普及,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论坛旅游攻略对张家界民俗文化的传播多为美食,而且仅一笔带过。在旅游攻略传播中,个体传播主体具有随意性、不够系统的特征。各类传播主体在传播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仅围绕自身媒介发展的需要,有选择性地传播民俗文化内容。导致民俗文化传播内容无特点、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够等,从而影响了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
二、解决民俗文化传播困境的建议
在网络信息海量化的今天,凸显民俗文化网络传播过程面临的困境,如何在众多地区都利用网络传播当地民俗文化的环境下脱颖而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以受众需求为导向,丰富民俗内容在调查统计中,不同的传播主体为满足自身载体的发展,都会加入民俗文化的传播。但大多传播内容都依据自身载体发展对内容有所取舍,很少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来制作内容。要改变这一现象,传播主体应掌握公众了解民俗文化的目的,以公众需求编写民俗文化内容。根据问卷调查得出,有1/3的受众是以旅游攻略为目的来了解张家界的民俗文化的,特色饮食、民族服饰、节庆活动是受众最感兴趣的前3项。因此,传播主体一方面要以张家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打造民俗文化旅游路线,深入介绍民俗文化景点、美食、建筑等。另一方面,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自驾游、个人游成为热点。为避免个体对景点了解不够,可让用户利用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来获得介绍张家界民俗文化历史的说明性文字;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近期的景点活动、门票优惠等相关内容;利用免费Wi-Fi“摇一摇”的方式获取景点视频解说等。利用移动互联网传播民俗文化不仅满足了受众需求,丰富了民俗内容,还带动了张家界的经济发展、扩大了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二)网络传播载体整合利用张家界地区的传播主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网络传播载体来传播民俗文化。从最初的PC端口到移动互联网,不断更新传播载体和形式,扩大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但在多年网络传播民俗文化中,71%的受众认为民俗文化传播效果不大;40%的受众认为传播力度不够是影响传播张家界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传播主体之间应加强联系、整合资源,共同传播。传播载体利用民俗文化活动,利用各类传播载体的特点,分阶段传播。事前做到多种载体共同传播,利用视频、微信等形式宣传造势,激发受众亲身参与活动的兴趣。事中利用微博、直播平台进行现场直播,让受众了解活动发展进程。事后整合内容,全面传播,扩大影响力,形成定期民俗活动,以便传播民俗文化。多类网络载体整合利用,除了不同载体、不同传播主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也应相互合作,扩大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三)树立品牌传播意识民俗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要将张家界民俗文化传播出去,两者传播应同时进行。传播主体在传播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以物质文化为基础,非物质文化为补充,树立品牌传播意识,提升民俗文化传播价值。以活动为依托,进行同名网站传播。以张家界《魅力湘西》为例,《魅力湘西》以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为基础,用歌舞剧的形式传播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活动,深受观众喜爱。《魅力湘西》带着地区民俗特色走向国际,扩大了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之后,还推出了《魅力湘西》的同名网站,除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增添了在线预订、电话咨询等项目,利用二维码来传播民俗文化,让公众全方位地了解地区文化。以已有节日为基础,定期举办民俗活动。张家界是多民族聚集地,民俗活动多样。树立品牌意识,以已有的节日为基础,逐渐扩大传播范围。张家界以土家族、白族为主,较有影响力的节日为土家族“六月六”民俗文化节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张家界土家族“六月六”民俗文化节已成功举办6年,活动的表演内容以土家族传统习俗为主。而张家界的元宵灯会则汇集了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多民族的民俗活动。元宵灯会吸引了近20余万人参加,其中还有不少外国友人。树立品牌意识,应建立在已有的活动、节日的基础上,重点传播、创办品牌,形成独特的地区民俗文化。
三、结语
关键词:大湘西;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民俗旅游
一、引言
历史上湘西包括的范围甚宽,现在的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称湘西州)、怀化市、邵阳市和益阳市的安化等地都属于其范畴。本文主要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定义湘西,为和湘西州区别开来,称之为大湘西,主要包括张家界市、湘西州和怀化市。大湘西地处武陵山脉,长期以来居住着土家、苗、侗、白、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为主。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信仰、居住、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大湘西一直以来相对闭塞,民俗旅游资源保存丰富而独特,土家族的吊脚楼、哭嫁,苗族的银饰、拦门酒,侗族的风雨桥、侗族大歌等民俗风情享誉海内外。从大湘西的旅游资源来看,民俗旅游资源是其无可争议的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在开发中实现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无疑应成为大湘西地区的正确选择。
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张家界的秀华山馆、吉首的德夯苗寨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开发形式基本涵盖了当前民俗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即以秀华山馆为代表的民俗博物馆;以德夯苗寨为代表的民族村寨和以张家界土家风情园为代表的主题风情园。但该地区民俗旅游发展很不平衡。张家界民俗旅游依托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开发较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湘西州和怀化市发展民俗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
二、大湘西民俗旅游开发中凸显出的问题
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凸现出许多问题,影响了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遍地“开花”,缺乏统筹规划
近年来,民俗旅游逐渐成为热点,大湘西各个地、州、市凭借自身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出众多的民俗旅游景点,据统计,各种类型的民俗旅游景点近20处,但大多规模较小、项目雷同、重复建设多、布局欠合理。各个地、州、市相互之间没能统筹规划、整合,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难以形成合力开发出民俗旅游的精品,形成品牌,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形象并不清晰。
(二)重仿轻真,深度挖掘不够
开发中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主要表现在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艺术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以至失去了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使一些民俗旅游脱离当地的社会生活,缺乏自然朴素的真情,如在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所展示的并非真正的土家族传统服饰,婚俗表演缺乏土家族特点,存在欺、哄、骗等不良现象。在开发民俗旅游时,不重视对传统民俗的挖掘和民俗文物的收集整理,制造出许多假古董、伪制的古建筑,旅游实践证明,纯粹人造民俗和风情风光不再,正在被市场淘汰。
民俗旅游开发后由于缺乏民族学、民俗学方面的人才,又没有寻求相关高校、科研单位的智力支持,民俗文化没有专人调查研究,开发层次浅,缺乏深度,止步于对民俗现象特别是奇、怪甚至庸俗的民俗现象的展示,游客的参与性不强。
(三)主流文化和旅游的双重冲击,文化生态面临失衡
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与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矛盾,大湘西地区也不例外。一方面,要应对主流文化的现代化、全球化冲击;另一方面,随着大湘西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尤其是近年来发展旅游业,大量外地游客带来的“示范影响”改变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念,也必然会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大湘特的风俗习惯、民族艺术和手工制品等吸引了众多游客,而这些“独特”之处,往往又是“脆弱”之处,在外来文化的压力下很容易遭到破坏。我们已经看到,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多种文化的吸引,大湘西开发民俗旅游的地区民俗文化已遭到歪曲和破坏,变化速度也大大加快。其民俗文化面临丧失自身独特的品质,被现代主流文化所同化,甚至造成民族文化生态失衡的危险。张家界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已岌岌可危了。
三、大湘西民俗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主流的、新的全球性旅游发展哲学。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通过开发旅游地民俗旅游资源,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民俗旅游的经历,同时,促进当地民俗文化保护、发展,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大湘西要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做到:
(一)坚持三个原则
1.民俗文化独特性原则
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你无我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出独特性的民俗旅游项目。民俗文化要在全国、全世界占有位置,关键在于特色和优势,民族特色和优势也是民俗文化旅游的诱人之处。游客旅游动机之一就是探秘猎奇心理,他们所感兴趣的也是异质文化的不同点、特殊点。因此,大湘西要根据自身实际,结合自身的人文和特色优势,开发出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在整个大湘西旅游区,重点开发张家界市的土家族民俗旅游、湘西州的苗族民俗旅游、怀化的侗族民俗旅游。
独特性原则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现代人旅游又是一个求真求实的过程,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有着可靠的文化背景和真实的民俗存在,符合现代旅游者求真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认真挖掘蕴藏在民间的民俗遗存,去劣留优;同时,要开展民俗研究,对本区域的民俗加以科学整理。其次,要抓好本区域民族文化的精品挖掘,科学开发,营造一个逼真的文化背景,树立大湘西民俗旅游的鲜明形象。
2.居民参与原则
即民族旅游村寨的居民参与,共同营造民俗旅游的氛围,共享民族开发的利益。民族旅游村寨的开发,涉及到开发商、旅游中间商(旅行社)、政府管理部门、村寨居民等的利益。在开发实践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村寨居民的利益,使他们成为旁观者,这就需要政府引导,开发商要与村寨居民加强沟通,融为一体,共同经营好村寨,实现共赢,从而实现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3.保护与尊重民俗变迁并举的原则
对游客构成吸引力的传统民俗在当前面临一个保护和民俗变迁的问题。处于当前这样一个变化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对待大湘西的传统民俗文化一是发扬,既要保留、保护民俗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和精华,又要扬弃、克服民俗文化中落
后、消极的成分。在开发和利用大湘西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实践中,存在着优劣不分、把糟粕当精华、歪曲民俗的现象。二是尊重,要宽容地承接来自大湘西之外的外来文化,尊重当地民俗的变迁,不能打着保护的幌子,拒绝当地民俗的变化和发展。
(二)选择三种优化模式
1.民族民俗博物馆
广泛收集民族民俗的各种实物资料和声像资料,建立博物馆,馆内一般可分为展示、演示、收藏、科研等区。在博物馆全方位展示该地区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同时将其建成该民族的保护和学术研究中心。建设时,博物馆的总体布局、建筑风格等要充分体现该地区的民族特色。
大湘西目前建有张家界市的秀华山馆、凤凰的山江苗族博物馆、永顺王村的溪州民俗风光馆等民族民俗博物馆。但规模偏小,所存资料有限,学术研究价值有待提升。吉首市是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拥有一所在民族研究方面颇具实力的高等学府——吉首大学,可规划在吉首市建立一座规模较大、特色明显、功能多样的民族民俗博物馆,使之成为大湘西地区民族民俗文化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发展基地,为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原生态民族村寨
也有学者称之为民族生态博物馆。它是在民族地区原有自然环境及设施基础上改建而成,保存当地原有的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居住者,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也大多是当地居民。原生态民族村寨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把人与大自然紧密结合起来;该村寨还必须融于周边的文化氛围,共同建成原生态协调的民族村寨。原生态民族村寨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潮影响下,中外学者共同探索出的一种崭新的民族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模式,也是一种实现动态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双重目标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
目前,吉首市的德夯苗寨、怀化通道县的皇都侗文化村是发展较成熟的民俗村寨,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德夯苗寨位于张家界一猛洞河一凤凰古城黄金游览线上,地理位置优越,现属张家界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管理理念和方式较为先进,今后应把德夯和周围的吉斗等苗族村寨作为一个社区加以保护和发展,维护该社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建成湘西州的苗族文化保护区和原生态的民族民俗旅游村寨,将其打造成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品牌和示范基地。
3.挖掘民俗精髓,丰富旅游产品
大湘西民族民俗资源丰富,对传统的餐饮、民居、工艺品和民俗节庆活动等进行挖掘既可开发成单项的旅游产品,如凤凰古城将沱江边的吊脚楼改造成家庭旅馆,张家界把土家十大碗搬上游客的餐桌等。传统民俗又是包装大湘西旅游产品,提升其文化品位取之不竭的素材。
(三)建立四种保证机制
1.政府主导,企业运作
发展大湘西民俗旅游宏观上应坚持政府主导。政府要做好统筹规划,在对民俗旅游资源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科学、权威、可行的区域民俗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开发重点。大湘西各个地州市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很难做到统一领导,因此,在开发大湘西、打造大湘西旅游圈的形势下,有必要成立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建立定期协调机制,共谋本区域民俗旅游的发展。发展大湘西民俗旅游,微观上要实行企业运作。三种优化模式中,原生态民族村寨在经营体制上适合采用企业运作,一般采取公司+居民(农户)的运作模式。此种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考虑到村寨居民的切身利益,建立居民参与民俗发展的机制。
2.重视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要保护和发展大湘西的民俗文化、提高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旅游规划设计等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此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本地和其他地方高校、科研单位协作,实施“借脑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和民俗文化学术研究的力度。对于民俗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的员工(如表演人员等)的培训,也应引起重视,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加到培训中去,因为他们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从而为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上的保证。
3.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民俗文化生态平衡
在旅游开发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对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未能引起充分重视。在发展民俗旅游的过程中,我们在强调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保持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
首先,要通过制度化的手段保护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不要停留在号召和宣传层面上,应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实施强制性保护。大湘西所属的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县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惠条件,制定民俗文化的保护法规,借助法规的强制性力量对民俗文化实施保护。2006年5月,湘西自治州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湘西洲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这标志着湘西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其次,要利用发展民俗旅游的正面效应唤起当地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群体及其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从而自觉地发扬和繁荣本民族文化。再次,要通过编写乡土教材、举办传统节庆活动等形式教育、引导当地居民珍视本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实现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
【关键词】湘西 土家族 传统体育文化
湘西土家族主要分布在保靖、永顺、龙山、古丈、吉首等县市,由于各民族互相促进和谐交流,在其他各个县市也有土家族分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湘西土家族人民,不仅创建了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湘西州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中有一定的地位。比如土家族山歌、摆手舞、跳丧舞、摆手歌、梯玛神歌、哭嫁歌、丧鼓歌、茅古斯、打溜子、土家织锦等,都以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成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的珍品。如土家族摆手舞,因其内容健康、古朴刚健、形象优美、富于民族特色而成为永不衰败的艺术花朵。伴随着摆手舞产生的摆手歌,是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世史诗,它展现土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浓厚气息,体现土家族人民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形象自由、生动活泼而显著于歌坛。
1.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1.1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现状
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广、范围大,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劳动、生活习俗、节庆活动中所产生的,与土家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竞技性等价值功能。目前,这些项目平常主要是在湘西当地学校开展,节假日在民间开展的的项目也比较多,也有个别项目进入州运会与省运会等民族运动会,主要以竞技体育的形式发展。在学校开展的项目主要有打陀螺、秋千、摆手舞、爬杆、高脚马、踢毽球等。节假日在民间开展的项目主要有高脚马、赛龙舟、摔跤、摆手舞、射驽、打陀螺、抢贡鸡、秋千、踢毽、抵扛、茅古斯等项目;在当地以竞技体育形式发展的项目主要有毽球、高脚马、秋千、射驽、打陀螺、射箭等项目[1]。总的来说这些项目的开展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茅古斯、摆手舞、打陀螺、高脚马、摆手舞是当地开展较好的几个项目,在节假日表演的时候稍具一定规模。比如在 2008 年湘西自治州50周年周庆的时候就有茅古斯和摆手舞近千人的大型表演,2012年10月湘西第十二届运动会中会中,首次将土家族秋千、陀螺、高脚等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州全运会,丰富比赛的内容、增添比赛的趣味。土家族传统体育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和传承下来的,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竞技性等特征。我们开发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从健身类、竞技类、表演类、游戏类、武术气功类等五大类去开发[2]。其开发内容如表1:
表1 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类型
1.2 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加上湘西具有独立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土家族传统体育旅游得到很好的发展。以永顺王村古镇、龙山里耶古镇、洗车河原始文化生态区为首的人文景观的景区,他的传统体育旅游得到大力的开发,茅古斯舞、摆手舞、划龙舟、秋千、武术等项目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3]。但各旅游景区表演内容具有重复性和单调性,不能够很好的吸引和留住旅客,其中以跳马舞、竹梆舞、龙舟为主,物质技术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还具有有很大的开发空间。湘西土家族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相当丰厚,但节日旅游在湘西体育旅游中的融合效果并不明显,“舍巴节”、“摆手节”、“二月二”、“四月八”等民族节日都鲜为人知,造成了体育旅游资源的浪费。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良好的交通区位与配套条件、民间体育文化的丰富性与神秘性、体育运动资源的丰富性与多功能性等优势。我们在开发土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全方位进行合理性与保护性开发,保证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其开发的内容如表2:
表2 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内容
1.3湘西土家族传统节日体育开发现状
湘西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舍巴节、二月二、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月半、中秋、重阳节及早斋节、族年、女儿节、打土地会等传统节日。近些年,由于国家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大对各个民族地区的政策和资金投入。湘西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土家族传统节日文化价值,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和保护土家族传统节日,发展民俗旅游业,举行各种民俗节庆活动、体育运动以及在旅游区开展民俗体育表演等传统体育活动,大力宣传和发展土家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土家族地区的人民也十分注重对本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每到这些节日,他们都要举行场面隆重的庆祝活动,他们唱摆手歌,跳摆手舞、毛古斯舞,举行划龙舟、摔跤、武术等传统体育运动。如,2012年在湘西永顺县芙蓉镇举行的“中国(湘西)土家族舍巴节”活动,表演的茅古斯、摆手舞、梯玛歌、打溜子、咚咚喹等土家族传统体育运动,以原生态的形式向世界展示厚重的土家文化传统。目前,湘西土家族地区节日体育开发的内容,如表3:
表3 湘西土家族主要传统节日体育内容
1.4.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和群众中开展现状
随着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各湘西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定期举行,宣传了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学校和社会群众中来,传承和弘扬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但由于湘西把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学校并且当作教学内容的也只有吉首大学,而其他县市的学校由于体育师资、体育经费、场地设备不足而影响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影响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具有健身和娱乐等价值功能,可以丰富社会大众的休闲体育生活,增添社会群众的健身内容。但由于没有组织和计划性,只是在政府的鼓励和倡导下,只能起到短暂的效果,年轻人在满足了最初的好奇心之后渐渐对这些近乎原始的体育文化娱乐失去了兴趣,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因为各种原因而开发有限而搁浅。
2.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概述
湘西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民族文化,使得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这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逐步产生并且成熟起来的。通过调查发现,湘西州土家族世代相传并流传至今的传统体育种类非常丰富、项目众多,它们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情感和价值取向,具有健身、娱乐、观赏、竞技、教育、政治等多种功能。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土家族居住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俗节日、、农耕文化、对外文化交流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一个勤劳勇敢、乐观浪漫、开放豁达的民族文化特征。
2.1地域性
湘西州土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湘西州这片具有神秘色彩的大山中,加上湘西州地理位置比较偏避,经济改革大潮进入这个地方速度比较慢,使得湘西州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质量不高,交通不发达。土家族正是由于生活在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使得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农耕文化、渔猎文化和宗教文化等。他们生活方式形式多样,每到重要的节日,他们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比如:唱山歌、摆手歌,跳茅古斯、摆手舞等传统体育活动。
2.2宗教性
湘西州土家族以白虎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崇拜,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使孩子们从小就得到祖先的庇护,不受鬼怪惊扰和恐吓。土家族人民这种对白虎的崇拜信仰代代相传,他们对祖先的崇拜,包括对祖先廪君的崇拜、对土王的崇拜、对家先的崇拜。在湘西州土家族地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渗入到土家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成为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力量。他们通过对祖先的崇拜,寄予美好的祝愿,希望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土家族人民会通过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来表现对祖先的信仰,诞生了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宗教文化。比如:土家族的“梯玛”祭祀文化,“梯玛”是整个祭祀活动的执行人,他用土家语唱“梯玛神歌”,带领大家表演茅古斯等土家族传统舞蹈。所以土家族地区的宗教意识强烈,不同的宗教祭祀文化透到了土家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结构特征,所以说宗教文化是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
2.3娱乐性
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依靠土家人民口传心授世世代代传承和发展下来的,经过土家人民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等民族特点。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多样性,部分体育项目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竞技性,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的娱乐性大于其具有的竞技性。在土家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节日之中,有许多的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开心,有的是为了娱神,表示与祖先分享快乐,有的是自娱,以获得内心的满足,有的则兼而有之。比如:土家板凳龙、打三旗、摔跤、扳手劲、射箭等传统体育运动大都安排在休闲和民俗节日之余的时间进行,体现欢度佳节、欢庆丰收、祝贺新婚、闲暇消遣,将娱乐融于体育之中,增强了欢快的氛围。
2.4民俗性
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土家族人民的渔猎、军事、农作、节庆习俗密切相连,并依靠民间体育赛会和民俗节令活动得以开展,凭借民俗习惯得以传承。湘西州土家族有着众多的民俗节日,它起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是土家族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湘西土家族地区民俗节日不仅起源于岁时节气,而且还起源于生产、祭祀、祝贺、纪念、社交等活动,包含着土家族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土家族的“二月初二”、“四月初八”、“五月初五”、“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土家族人民通过庆祝这些民族节日,用跳摆手舞、唱摆手歌等活动方式来求吉祥,求福顺。祈求福寿能够降临到人们的身边,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也希望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土家族人民通过庆祝不同的民俗节日,举行风多彩的民俗表演,既满足了自己的心里需求,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最大的贡献就是推动了民俗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互动发展,促进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
2.5集体性
土家族是一个非常团结友爱、勤劳勇敢的民族,他们世代都居住在一起。湘西州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积累和流传下来的具有土家族人民集体智慧结晶的传统体育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在多个方面的各个体现,有着非常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湘西州土家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参加集体项目的活动的人数占到了绝大多数,每个人都积极的参与其中。土家族人民举行的传统体育活动主要以集体项目为主,单独对抗性的个体项目比较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运动当中来,锻炼他们的身体,愉悦他们的心灵。参加比赛者除了进行激烈的竞争外,还表现出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4]。在这类充满竞技性、表演性、观赏性的活动中,集体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往往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即使作为旁观者观看,也不得不被这样的运动所吸引,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加入到活动中来,为自己的集体欢呼鼓劲。这种把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培养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以及传承民族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的作用。如:土家族的摆手舞、茅古斯舞、划龙舟、跳红灯、板凳龙等传统体育运动,是一些集体性的运动项目,由于其规模比较大,参与的人数比较多,集体荣誉感体现的非常明显。
2.6简易性
旧时,由于土家族人民地处山区,位置表较偏僻,生活水平、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使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开展的规模也比较小,参加的人数也比较少。这些传统体育活动大多简便易行,有的是在田间地头,有的是在山林地里,有的是在屋内和院外等地方举行。这些体育运动的举行和开展没有专门的体育活动场所,也没有专门的体育器械,更没有严格的裁判规则,土家族人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有的是山上的自有之物,有的是生产生活工具,简便适用,便于在民间广泛普及和开展。如:土家族的打三旗、五子旗、打石碑、高脚马、滚环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操作起来简便易行,对场地、器材以及技术没有过高的要求。也没有具体比赛规则和裁判规则,大多都是自由竞争,人为的开始和终止比赛。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CTY032);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YBA257);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吉首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SU-CX-2012-31。
参考文献
[1]韩英甲、王焕波.试析在高校体育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2):127-128.
[2]秀、肖红伟、孙楠楠、胡楠.湘西土家族健身类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2011,3:94-95.
[3]李晓鸣、喻跃龙、刘彦等.湘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9(8):102-104.
[4]李杉.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其发展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4):64-167 .
作者简介:
姚锐(1990—)男,土家族,湖南保靖人,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酒店;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34
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当下,酒店开始追求差异化,突出酒店自身特色,特色酒店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特色酒店是指在普通酒店结构的基础之上加上综合的设计元素后,彰显着不同文化或气质底蕴的酒店。特色酒店在国外早已有先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海底旅馆,旅馆一次接待6个客人,要想到达这座独一无二的海底旅馆,客人需要潜水21英尺,穿过热带鱼群后才能到达旅馆的走廊,每个客房都有一个42英寸的窗户可以观赏水底世界。旅馆的餐厅有“美人鱼”为旅客服务,尽管海底旅馆价格昂贵,依然供不应求。佛罗里达的海底旅馆具有先天独特的优势,旅馆坐落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著名的潜水胜地Key Large,命名来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这些都是佛罗里达特色旅馆的优势。
利用先天地理人文优势发展特色酒店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再如加拿大魁北克冰雪酒店(Hotel de Glace)。魁北克城一年四季分明,春天赏河,夏天赏花,秋天赏枫叶,冬天赏雪,游客络绎不绝。Hotel de Glace是一座用冰建成的酒店,每年初冬11月底_始搭建,次年1月1日开张,3月份停业任其自行化去。冰雪酒店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参观或住宿,感受独特体验,供不应求。
利用自身优势打造特色酒店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当下,是发展酒店业和旅游业的不二之选。渝东南利用自身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打造特色酒店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可行之路。
1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酒店的优势分析
1.1自然条件
自然是人文的基础,必然会影响该地域的文化,以达成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往往披着神秘的面纱,拥有神奇的自然风光。渝东南是中国西部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森林覆盖率达到49.4%,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拥有乌江画廊、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江、芙蓉洞、小南海、武陵仙山、阿蓬江、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千野草场、阿依河等众多自然风光,自然资源丰富。渝东南的古树、奇石、溶洞层出不穷,石柱的千年白果树和现实版的“鬼吹灯龙岭迷窟”,酉阳的红石林,黔江的将军石和太平洞等等都是大自然神奇的鬼斧神工杰作。
自然和人文二者关系密切,而且我国人文文化概念就来自自然。旅游是一个求异和求同的过程,人们在旅游过程中通过找寻不同于自己周边的体验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但是,由于人类拥有普遍的动物同一进化,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审美在潜意识中有一种共通性,即对自然的青睐和亲密。渝东南地区神奇独特的自然风光是吸引游客,满足游客旅游求异和求同心理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1.2人文条件
渝东南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优势,为打造特色酒店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渝东南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下辖地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秀山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都是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积淀了悠久的、丰富多彩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1.2.1衣
渝东南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土家族和苗族服饰都有鲜明的特点,展示着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意蕴。土家族的女性服装讲究整洁、漂亮,配上珍贵的金银首饰,具有显著的文化符号特征。土家族的男性服装在风格上体现勇武、彪悍的男性气质,更满足男性日常生活中衣物讲求宽松自如、行动方便的要求。苗族服饰更是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成为鲜明的民族文化符号。可以与湘绣、苏绣、蜀绣、粤绣相媲美的苗绣巧夺天工,苗族服饰上的图案所传达的文字表达功能和文化寓意功能更是为苗族服饰添上了神秘色彩,成就了苗族服饰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这些特点如果用在特色酒店的工作服装中,将是全方位打造特色酒店的一个亮点。
1.2.2食
一个民族的饮食凝聚着这个民族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旅游者在享用风格迥异的餐饮的同时,也会通过体验饮食的美学价值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土家族的“土家十大碗”,苗族的酸味菜肴无不凝聚着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餐饮是酒店重要的服务项目,将渝东南丰富的土家、苗族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餐饮当中,也是打造特色酒店的重要途径。
1.2.3住
吊脚楼是土家族和苗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在建筑领域一直独领,享有很高的美学评价。历史上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不住人,同时为了行走方便,在悬挑处设栏杆檐廊(土家叫丝檐),大部分吊脚横屋与平房正屋相互连接形成“吊脚楼”建筑。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吊脚楼材质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鲜明的酒店建筑既是彰显民族文化的标志,也是突出特色酒店的途径。
1.2.4乐
旅游是一个追求精神性享受和满足的过程,作为旅游的目的地酒店,依托少数民族文化打造的特色产品无法摆脱“精神性”要素的存在。因此,娱乐风俗是能被旅游者普遍接受的。农历正月初九,三月三是土家民俗歌舞的盛会。土家族丰富的山歌资源,情歌、哭嫁歌、摆手歌、盘歌等山歌历来被文化学者所注意。土家族的“摆手舞”也是土家族民族文化具有旅游价值的文化载体。摆手舞起源于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摆手歌分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等抒情性作品。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说,“在所有社会场,无论是文学场还是权力场运行的起始之处,都存在着幻象,都要投身于游戏中”,它提示了“我们用来衡量一切虚构的现实,不过是一种(几乎)获得普遍认同的、为人们接受的对象”。人们对于潜伏于风俗娱乐中的游戏心理有普遍的趋同基因,因此,渝东南特色酒店打造过程中,娱乐风俗的引进也是一项能被旅游者普遍接受的举措。
1.3外力驱动
从根本上说,市场实体是由卖者、买者和作为整个生存基础的制度规范在交换的基点上构建起来的。国家以第三者的身份参与社会的每一个经济契约,又是社会强制力的最终来源。国家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其存在既可能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可能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重庆市政府近年来非常关注渝东南的旅游市场,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渝东南的旅游市场提供了一个合理使用资源的框架,并促进渝东南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整体福利增加。2012年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2015年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大旅游”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年重庆室政府《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这些文件均对渝东南的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引导和发展扶持。
2渝东南打造特色酒店面临的主要问题
2.1酒店建设中对民族文化重视不足
重庆市人民政府对渝东南的少数民族文化高度重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了《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意见中着重提出开发渝东南民俗文化产品系列,如秀山花灯文化艺术节、石柱土家民俗文化节、彭水娇阿依民族文化艺术节、酉阳桃花源土家摆手舞节等“活动型”节庆赛事产品,精心编排以传统土司苗王文化、地方生产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风情型”民族民俗休闲体验产品。在重庆市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渝东南的旅游业突飞猛进发展,但是我们也从中发现,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住宿方面呈现同质化,趋同化,渝东南最具优势的少数民族文化在酒店产品中几乎没有体现。以酉阳为例,酉阳酒店约194家,酒店建筑沿用民族文化特色―吊脚楼的客栈约67家,数量占酒店总数的34.5%。在民俗风情资源丰富的酉阳,酒店建设中能够充分展示民俗资源的寥寥无几,客栈中服装沿用民族文化特色的几乎为零,酒店饮食文化中传承发扬民族食品特色的酒店为数也不多。
2.2酒店打造中没有立足旅游全局构架
酒店作为旅游的终结点,对旅游整体过程的体验至关重要。愉悦的酒店入住体验必然会加强旅游整体过程的舒适感受度。渝东南在发展旅游的同时,酒店也发展数量也非常迅猛,星级饭店,旅游度假村、汽车旅馆、乡村旅舍、农家乐等形成一个庞大细密的住宿接待体系。但是在这个住宿接待体系中,特别是对于重点打造的民俗风情区域,酒店建设和极力营造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出现断层,能够在酒店完美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酒店趋于零。
3渝东南特色酒店建设路径思考
3.1挖掘文化魅力,突出文化特色
文化是增强酒店竞争力的屏障。酒店数量饱和,客人就会挑剔酒店,这个时候文化的魅力就凸现出来。例如,鲁迅文化酒店――绍兴咸亨酒店。绍兴咸亨酒店通过演绎鲁迅小说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一跃成立咸亨集团,后通过文化挖掘,将文化注入到经营中,成为发展特色酒店的标杆。“共性标准一流,个性特色唯一”,越来越成为酒店参与竞争的门槛。渝东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渝东南发展旅游业的源泉,同样也可以成为渝东南酒店业参与竞争的资源。
文化也是增强旅游吸引力,增强旅游感受度的保障。渝东南经过重庆市政府一系列支持政策,旅游业蓬勃发展,全方位的住宿体系也蓬勃发展起来,如何将渝东南的珍贵资源――少数民族文化魅力挖掘出来,将文化特色展示在酒店建设中,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是渝东南酒店应当思索的问题。旅游离不开衣食住乐,将渝东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广泛的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游客文化冲击力感受,不应该忽视酒店这个环节。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应用在酒店的建筑、着装、餐饮,以及提供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服务,都是增强酒店实力,进而提高地方旅游业吸引力的有力举措。
3.2提升服务标准,构建文化体系
服务是一种感受,作为旅游的目的地酒店,一流的服务标准不能少,全套文化体系更是不可缺。全套文化体系是将酒店置身于当地的旅游大系统中,将酒店作为特色旅游业中的重要体现因素,进行全方位,统一的文化构造。如果将酒店视为一个旅游产品,那么依托地域环境、周边环境与民族习俗产生的旅游产品会给游客更真实和更完美的体验。旅游是一个全方位的体验,将渝东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广泛的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游客文化冲击力感受,酒店将是旅游最完美的终结。重庆市政府历来非常重视渝东南的旅游业,2016年《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民俗文化生态旅游长廊,将旅游业发展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支柱产业,将渝东南构建成国内重要的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对渝东南的服务设施酒店业进行了充分细致的指导,拟在大仙女山风景区建成星级标准酒店40家以上,接待床位5万张以上。拟在乌江画廊风景区建成特色主题饭店5个、五星级酒店2个、四星级酒店2个、三星级酒店8个、星级农家乐50个。拟在武陵仙乡旅游区建设舟白零换乘枢纽酒店、民族风情城酒店等三星级以上酒店10家,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市级示范点5个、休闲农庄50个、接待床位3万张。拟在世外桃源旅游区建设桃源仙居、桃源山庄、土家大院、桃源小镇、阿蓬江大峡谷等度假酒店30家,打造乡村客栈、乡村酒店和特色民宿500家以上。拟在边城古镇旅游区打造洪安古镇、西街十里花灯・锦绣武陵等游客集散中心,建成三星级以上酒店5家以上,培育民族特色餐饮名店、乡村特色客栈30家以上。将酒店建设通盘在渝东南的“大旅游”建设背景中,在民俗特色区域全方位打造民俗特色旅游,特色酒店的建设势在必行。
4结语
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决定济环境,渝东南地区既是生态敏感区又是生态脆弱区,保护生态,合理开发资源,有利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重庆市政府也为渝东南的旅游市场提供了一个合理使用资源的框架,以促进渝东南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整体福利增加。针对渝东南重点发展的民俗风情功能区域,打造全方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区,每一个旅游要素都是打造的重点,都是增强渝东南的旅游吸引力的环节,渝东南民俗风情发展功能区域色酒店的打造将是增强渝东南旅游实力的重要思考点。
参考文献
[1]周昆叔.自然与人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