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然而与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英语翻译中由于受到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影响,导致给实现中西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增加难度,同时也会出现翻译出来的内容与原本的内容不一样或者完全曲解了本意。因此,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合理运用相关翻译知识,同时在消除中西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麻烦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
关键词:
英语翻译;中西文化;文化差异;影响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的越来越快,促使世界各国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发展与交流日益密切。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都特别深厚,从而使各国之间的文化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语言的差异需要正确的翻译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各国进行面对面交流时,需要把自身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转换与交流,从而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因此翻译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英语这一门语言已经被广泛使用在各国交流中,它成为许多国家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因此英语的翻译准确性以及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重视英语翻译,从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英语翻译的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经济与文化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与交流也日益密切,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增长,从而不断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英语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文化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英语翻译不仅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还能在各国文化沟通与交流时向外国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各国了解我国的文化。同时也能了解更多西方文化,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其不断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英语翻译在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也是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桥梁,从而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彼此更加了解不同的文化涵养,从而促进本民族传统文化,也能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英语翻译对促进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准确无误的英语翻译不仅能使我国传统文化吸取西方文化的优点而改善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还能向西方了解更多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从而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范围。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做到引进来,走出去,才能使传统文化快速发展。英语翻译能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正确的翻译各国文化的本质,不仅能实现文化共享,还能推动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融。我国属于友谊之邦,希望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文化互动,通过英语翻译能大力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各国建立深厚的友谊,从而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2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
2.1地域文化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地域文化也各具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英语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背景,才能使英语翻译的内容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不仅能使人们能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还能使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与传播,从而实现文化共享,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2.2历史文化的影响:
历史文化的发展的不同也会影响英语翻译的质量与效果,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经过时间的洗礼与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具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因此,在英语翻译时,翻译官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熟悉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从而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人们更详细的了解中西文化。如果翻译官不重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不仅无法让人们理解相关文化信息,甚至可能会出现历史知识储存不够而被人认为无知。因此,翻译官必须要重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从而更好的诠释文化信息。
2.3宗教文化的影响:
在人类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地区的宗教文化各不相同,人们信奉的宗教也是不一样的。我国人们所信奉的宗教不仅仅是我国的宗教文化,如儒教和道教;还有外来的宗教文化,如佛教。这三大宗教目前在我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为我国的宗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外国的宗教文化思想与我国的宗教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它是有基督教文化与哲学思想共同形成的,因此翻译官在翻译时要考虑到宗教文化的差异而对人们对不同事物的理解与认知,从而确保翻译的精确性。
2.俗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风俗文化,在我国风俗文化较为丰富,比如南北之间的风俗文化,大陆与港澳台之间的风俗文化等等。不同的民族与地区的风俗文化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风俗文化大多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与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该地区的民族特色。因此,在英语翻译中,翻译官要重视不同地区风俗文化的影响,了解当地的人土风情,而确保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加大传播速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翻译中,翻译官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也要重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和风俗文化给翻译带来的影响,从而实现不同语言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促进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可持续发展,也能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
作者:李陵霜 单位:重庆市武隆县火炉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晓晓.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分析[J].海外英语.2016(09).
[2]伍燕杰.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读书文摘.2016(14).
[3]王洪萍.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及策略[J].科技视界.2014(05).
关键词:本土资源;环境创建;有效应用
我国对幼儿教育中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有许多幼儿园的环境建设达不到要求。幼儿园的环境建设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好的幼儿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由此看来,幼儿园的建设必须大力运用本土资源,为幼儿园的长期发展做铺垫。现在许多幼儿园在环境建设中对环境的理解不够明确,并没有太多地关注环境问题,在幼儿园中一般都是以教师为重,忽略了孩子的思维发展,为了幼儿园的更好发展就应该改善现状,大力利用本土资源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一、对本土文化的开发利用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地区的风景名胜、特色小吃、民间曲调等都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例如福建省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福建省的原始森林也十分貌美,林海瀑布的气势磅礴更让人久久不能忘却。这些令人流连忘返的景区,为福建省增添了美丽的色彩。现在各个幼儿园都面临着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创建有特色的教育环境的问题。本土文化有许多的表现形式,可以从建筑文化、特色小吃、艺术风情、节日习俗等方面加以体现。教师可以利用风俗文化中的艺术知识对本土资源进行利用,把这些风俗习惯运用到幼儿园的环境建O中去,让孩子在娱乐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把孩子带领到风俗文化中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二、本土资源的开发对加强本土文化教育有帮助
幼儿园的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所以在幼儿园的教学中不应该枯燥地教学,而应该利用环境资源带领孩子在玩中学到知识,这就需要开发本土资源,带领幼儿在本土文化中学习。这样才能达到幼儿园规范要求,还可以提升幼儿的学习乐趣,在玩耍中了解自己的家乡风俗文化。幼儿都很爱玩,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特点把当地的风俗文化编到游戏中,让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文化。幼儿都喜欢模仿,特别是看见大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作为幼儿教师不能对幼儿的这种行为进行批评而应该鼓励幼儿,应该培养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学习家乡的文化习俗,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具备良好的素质,学会与他人合作等。还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做运动,如玩陀螺,踢毽子等,还可以给幼儿做些玩具小车子、篮子等,让幼儿自己去搜集有意义的东西,这样做不仅对幼儿的健康有帮助,还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内可以建设风俗文化区,让幼儿模仿自己喜欢的,去体验风俗文化带来的乐趣,挖掘幼儿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沟通能力。
三、本土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力
不同的环境对人有不同的影响,环境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幼儿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在一个好的环境里学习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由此看来,如何更好地利用本土资源建设幼儿园环境是现在所有幼儿园面临的问题。
开始应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就是把一些现实的东西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去。例如,在木质资源充足的地方教师可以教幼儿用木材堆房子、桌子等,还可以带幼儿在有沙子的地方画画。如果是大一点的幼儿可以教他们制作飞机、小汽车等模型,一般情况下幼儿都喜欢这样的玩具。如果没有充足的木材,也可以利用一些小石头拼出可爱的图片,让孩子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在幼儿园时幼儿的好奇心比较强,幼儿好奇的东西都应该及时讲解,教幼儿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教幼儿认识农民干活用的工具,让他们自己体验如何用,让幼儿了解要珍惜自己拥有的。
在幼儿园里应该空出一块地方,用来种植花草和一些水果蔬菜。根据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教幼儿如何种植,统一由老师带领去种植瓜果蔬菜等。教师带领幼儿一起为种植的瓜果蔬菜除草,浇水除虫等,幼儿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能体验到种植的不易,从而珍惜粮食。等到作物成熟时可以把作物奖励给幼儿,这样幼儿肯定会非常满足。
幼儿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因为幼儿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这个时间段的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特征开展相关的活动。本土资源是幼儿教育的自然资源,幼儿园应该积极挖掘本土资源,建造更好的幼儿园环境,为幼儿的成长做好准备。在开发本土资源的时候,要准确运用当地的风俗文化,把这些风俗文化很好地融入幼儿教育中去。让幼儿在本土文化中学习,让幼儿全方面地发展。
关键词:杭州;庙会;历史轨迹;未来走向;
中图分类号:J8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一、引 言
庙会是传统社会民众的必然产物,也是在底层民众中形成的一种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风貌。在对杭州传统庙会调查总结方面,力争在一个不失衡的层面上正确地看待传统风俗。承前启后,深入发掘杭州庙会的内在价值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杭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建设工作尽一份责任。
二、杭州传统庙会的历史轨迹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说过庙会是“流动的社会”。庙会的出现既是小传统文化中相对于社会精英文化的俗文化,也是相对于官方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它既有主流文化的某些内容,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生存方式。而作为传统文化最突出的代表,其实庙会本身就是文化的集结地。现在社会达成普遍的共识就是庙会文化成熟于唐宋,繁盛于明清。而这两个时期,“东南形胜”的 杭州,杭儿风的风靡反映出杭州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也催生了庙会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至于现在“杭儿风”成了杭州人贪图安逸、作风不实的代名词,这又是后话了。
三、传统庙会的衰落原因
(一)现代社会新式的发展动态
随着培育传统庙会“土壤”的逐渐退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脱离饱含其文化精神价值的特定环境,这就成为庙会以及许多传统民俗文化被逐渐“淡化”和“矮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外来文化快速涌入带来的冲击
全球化时代到来,只有主动迎合时代潮流,不断扩大开放的领域、深化开放的层次的地区和人民才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但是,越加畅通无阻的交流对本土文化也就构成越大的危机和挑战。一方面,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诸多文化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快瓦解、涣散甚至泯灭。另一方面,面对日渐纷繁的文化现象,人们的选择自然也趋于多样化,许多外来的文化成为了新的宠儿。传统庙会在这些琳琅满目的节日风俗中,往往不占优势,渐渐地被年轻人所不知。
(三)频繁的人口流动所造成的压力
杭州,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日渐成为人们眼中一个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的城市。而这些年来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的现状,对于地域文化形式的庙会,自然会产生一个不可忽视的冲击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人群也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一般而言,新杭州人很难融入也不会主动参与到本地的风俗文化中。传统庙会的人群往往局限于本土的杭州人,而且多为老年人。
(四)庙会自身的限制因素
不光乎庙会,现当下,多数传统文化的发展都表现出程度不一的瓶颈现象:形式老套、内涵过时、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感……这些传统文化似乎遇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大多年轻人对一些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甚至嗤之以鼻,文化断代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保持原状而不加改革创新,那么,这种传统文化最终只会走向没落甚至消失不见。
四、传统庙会的社会意义
(一)增强凝聚力,联结感情,传递精神
我们知道,在传统社会,庙会上精彩的民间艺术节目、热闹的商品交易行为对于远近的人们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人们通常以“社”的组织形式同行,亲友们可以借此机会联络联络感情,或是解决一些平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庙会在民众心中就等同于节日庆典般热闹和重要。而如果某个村出的节目精彩,就会成为全村人关注的焦点和骄傲,可见,它有力地将民众动员起来,成为团结群众的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形式。
(二)娱乐身心,调节情绪,繁荣艺术
大凡庙会,必有精彩纷呈的歌舞杂艺表演,载歌载舞,分外热闹;精彩绝伦的民间工艺展示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承载着各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庙会的意义已经不只是其本身,它也是孕育文化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这是一个包含多个文化生命体的风俗形式。
(三)促进贸易,活跃市场,发展经济
这是庙会一以贯之、毫无争议的社会功能。每逢庙会,总是商贩生意兴隆之时,张岱对于明代“西湖香市”的记载就对昭庆寺周边集市有过一番描述:“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饵,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四乡农民会借此机到庙会上购买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以备不时之需。潜藏着巨大商机的庙会在今天也仍是如此。人们会趁着热闹,尝尝杭州的小吃,搜罗杭州的小工艺品,感受杭州独有的风韵。
五、对于传统庙会未来走向的初步建议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文化更是生活的升华。因此,我们决不能对传统庙会采取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的消极态度。作为传统民俗文化,历经千百年之久,庙会已经深深地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之中,虽然,其中的宗教桎梏随处可见,极其强烈,但这也毫不奇怪。随着时代的进步,这方面的内容终究会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总是人性的张扬。
在科学昌盛的今天,无疑,庙会文化只有朝着发展传统民俗文化、经济和开发旅游事业的道路发展才能更加张扬时代意义,获得新的发展。将杭州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与传统庙会相结合,充分挖掘两者的内在契合点,寻求一种崭新的和谐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传承庙会这一民俗文化,而且直接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打造,为杭州更添一分色彩。
六、结论
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史常态而非偶然,任何社会任何文化都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平衡中调适、演变。在对待庙会变迁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采取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的态度。从我国国情出发,以杭州本土特征为依托,搞好庙会文化。在经历过种种之后,杭州庙会已也不再是原先的庙会,传统也发生了调适和演变,它既有着庙会文化的特性,也具备它的共性。庙会活动吮吸着民间文化的乳汁,而逐渐融入进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也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性格和精神,可以说,庙会文化将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命运,它的嬗变是社会传统事象演变的一个缩影,我们也期待这种嬗变之后,中华文明迸发出焕然一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梁方.《庙会的传承与社会化――以武汉地区为例》,长江论坛,2004年
[2]李杭育著.《老杭州:湖山人间》,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一、主题来源: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幼儿园会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环境创设:
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包。
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图片和资料。
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主题活动:
根据幼儿园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别设计开展与节日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参考方案如下:
小班活动:我们一起过端午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
2、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3、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准备粽子、艾蒿等实物及端午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三)、活动过程:
1、学习童谣《五月五》
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挂香囊;
五彩线,手腕绑;
吃粽子,沾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2、通过区角环境创设的端午主题给幼儿讲端午习俗
(1)挂艾叶(2)赛龙舟(3)吃粽子(4)佩香包(5)五彩绳等,可配合图片和动画讲解。
3.吃粽子
(1)出示粽子实物让幼儿观察粽子的外形和颜色。
(2)老师拨开粽子让幼儿了解粽子的组成并让幼儿认识粽叶。
(3)将粽子分给幼儿品尝,大家一起感受节日的快乐。
(四)、活动总结:
总结端午节活动,让幼儿回家与家长一起分享在幼儿园的端午活动内容。
中班活动:快乐端午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用彩纸、软陶和绳子等自制粽子,让幼儿在动手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注意保持桌面的干净,培养良好的活动习惯。
(二)、活动准备:
彩纸、绳子、软陶、装制作完手工粽子的塑料盒或展示的纸盘、各种制作工具等辅助材料,准备粽子实物。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粽子,让幼儿观察外形,激发兴趣。
2、在老师引导下让幼儿讨论制作粽子的方法及要求。
3、通过示范操作后,分组制作。
4、完成的作品展示。
5、将实物粽子分给幼儿品尝,大家一起感受节日的快乐。
(四)、活动总结:
展示结束,老师对端午节进行概括总结,让幼儿将手工作品带回家与家长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
大班活动:我知道的端午节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有关节日的一些风俗习惯。
2、引导幼儿用流畅的语言将自己知道的端午节的内容表述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3、明确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体验集体吃粽子的快乐,感受节日的氛围。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前要求家长与幼儿一起了解端午节。
2、赛龙舟的录像。
3、几个不同大小的香包;几个粽子。
4、有关《屈原的故事》的书籍或视频及图片资料。
(三)、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出示图片,播放视频《屈原的故事》。
2、了解相关风俗活动
(1)出示香包,欣赏和了解民俗文化。
(2)观看录像,感受赛龙舟紧张、欢快的气氛。
3、带领幼儿做赛龙舟的游戏。
将幼儿分成四组,后面小朋友手搭在前面小朋友的肩上,听到口令后,大家一起蹲着向前走,龙舟不能断开,几个小组还可以比赛。
4、大家分享品尝粽子,体验快乐。
【关键词】 川北大木偶;文化旅游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和人文景观旅游两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又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川北大木偶具有典型的川东北文化特征,在资源分类中应归集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中的文化传统类,又因其兼备民情风俗、娱乐等因子,故其综合特征明显。如何将其转化为有效旅游资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川北旅游产业文化特征的现状
“十二五”期间,推动旅游产业粗放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打造与提升旅游产业的质量和水平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中的深度开发成为各地的热点,但“文化旅游产业” 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各地均在探索之中。南充属于川东北地区,是大木偶的家乡。旅游业在近几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继阆中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后,南充已于2006年成功创建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底全市共有A级风景区14个,其中4A级景区7个,该市2011年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22.3亿元,位列四川第5位。南充旅游总收入虽高,但旅游产业的文化特征并不十分明显,在全市14个A级景区中,以凌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自然风景旅游景观10个,以阆中古城为代表的人文旅游景观4个。现代旅游中,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一方面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它能为传统文化的保存与繁荣提供宽广的平台和空间,另一方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体验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潮流,文化需求引导着旅游需求的发展,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更是旅游的新亮点。目前在南充除阆中古城将传统的春节文化、三国文化与地方旅游有机的融合以外,其它景点对于川东北传统文化的运用并不十分充分。
二、川北大木偶的文化特征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涵盖着宗教、风俗、价值观、道德、学术、文学艺术、科技等;而广义的文化还应包括物质(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层次。川北大木偶由于其演出工艺相对复杂,涵盖的内容较多,从其表演的技法上看,还融入了川剧、京戏等多种元素,有着浓厚的川东北客家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特征;在表演过程中有狭义文化概念所包括的地方风俗习惯、巴蜀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学艺术、传统的木偶制作技术;在演出内容上也体现了广义文化所指的地方社会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在诙谐的人物情景表演中体现了川东北人勤劳、睿智、豁达的个性,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包含着川东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因此它集中了大部分独特的川东北文化特征,加上表演剧种的兼容性较强,内容上可以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旅游开发潜力较大。
三、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困境
一直以来让川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川北大木偶为求艺术生存,除有关单位邀请回南充演出外,主要时间是远赴峨眉山风景区作为陪演节目,虽取得一定经济收入,但川东北的味道也不太浓郁。经过调查,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如下:一是与南充旅游结合度不高。由于前几年过多地强调了物化的旅游资源,忽略了旅游的文化元素,川东北大木偶至今还没有作为重要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融入到南充旅游事业的发展中来,造成了旅游与文化的脱节;二是演出经费短缺。四川(南充)大木偶剧团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经济来源少,财政拨款以人头经费为主,而日常的演出经费、培训经费和科研经费需要专项经费支撑,从2011年其财政收支状况来看,年总收入43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拨款为50万元,财政补助收入340万元,年经营性收入40万元;年总支出415万元,人均工资为3100元/月,演员收入与一般社会演出团队相比,差距较大,加上每场大木偶表演需要的时间与人员均较多,一场简单场景的演出就需要付出2万元的非工资性演出成本,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支撑,随时可能血本无归。三是后劲不足。目前在各种影视的刺激下,愿意从事大木偶舞台表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该团在职人员的平均年龄均在40岁以上,具有木偶制作技术和丰富演出经验的青年演员寥寥无几,中青年操纵人员8人,中青年造型制作人员3人,各种技法有一度失传的危险。现有13名临聘演员虽经正规院校委培,有一定表演经验,但苦于没有编制,难以继承衣钵。四是创新力不够。现代演出市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快速化,但由于大木偶的更新速度受各种器具的限制较多,新的材质与器具均在研究之中,一个新的剧本的编排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元素变化速度的需求。五是市场缺乏。影视以及各种明星演唱会充斥着南充文化市场,大木偶与川北灯戏等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备受冷落,消费市场冷清,难以发展。六是与现代科技脱节。川北大木偶由于经费欠缺、思维固化,对声光电的运用还未完全到位,许多较大的场景均需人工合成,致使演出成本走高、演出效果欠佳。
四、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有利于打造南充旅游新形象
南充有4A级景区7个,旅游事业发展不可谓不好,但南充旅游发展事业目前最为缺少的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将南充两千年沉积的文化因子完全溶入旅游事业的发展之中。红色旅游相较于毗邻的广安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已经滞后;三国源文化游虽然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但随着三国文化的普及,外省许多古战场都在打这一张牌,南充除阆中张飞庙外就没有著名的古战场可以进行表述,与旅游相结合的潜力已不太大;其它诸如客家文化、春节文化、风水文化、佛道文化的挖潜广度已不宽。如果能将川东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剧等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资源整合起来,与南充旅游发展实现有机对接,既能让各种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又能给南充旅游赋予更多的内涵,为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注入新的活力。
2、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川北大木偶属于国家级的文化宝藏,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各种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如果长期得不到开发,传人难找、市场难觅、观众流失,就有濒临灭失的危险。传统文化旅游是一门新型旅游,需要自己的特色,更需要多元化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地旅游资源开发日趋大同的当今,保存生命力的最好办法便是保有自己的独立性,各种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重新融入社会各阶层,吸取各种各样的养份,才能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才能得到发扬光大,传统的艺术要得到进步与发展,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原则,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从各地发展旅游的经验来看,大多将各种文化遗产置身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之中,让旅游带动民间演出艺术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川北大木偶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将这种文化遗产用鲜活的形态传承下去,才能让各种流派的风格得到有机的融合,才能让遗产不变成遗憾,还能为国家与地方政府节约一定的文化保存成本,减少各级财政支出,并逐渐形成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进而增加财政收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提升南充的城市品位
城市化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趋势不可逆转,其最本质的内涵是城市自身如何实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城市品位上,传统文化特征不可或缺,重要性远超钢筋混凝土。通过对川北大木偶等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可以增加外地游客对南充的认同感,打造南充城市的传统文化名片,使南充的文化旅游达到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给南充山美、水美、城美、江美的风景线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达到增强城市竞争的核心软实力的目的。
五、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途径初探
1、增强宣传力度,做好文化推广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离不开宣传,宣传能让文化产品的生产力发挥巨大作用。南充对于川东北地区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还不很到位,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人,对南充历史、南充文化、南充风土人情都不太清楚。因此加大对川北大木偶等传统文化的宣传十分必要。一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川东北文化的宣传,提高游客对南充传统文化的知晓率。二是在各个行业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旅游部门可以编写符合不同行业需要的宣传材料,通过A级旅游景区的导游、讲解员宣传南充的人文历史和风土民情,不同景区的讲解词需要融会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要给游客留下生动鲜明的印象;也可以通过各级学校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对家乡的了解与自豪感;还可由交通部门对出入南充的旅客进行宣传,在高坪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口的显示屏上宣传南充的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也有必要加大对出租车司机等公共服务人员的旅游文化教育。三是加大网络宣传。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各级旅游部门有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好官方网络旅游宣传方面的工作。
2、搞好文化创意,实现文旅结合
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可以产生高附加值旅游产品,创造额外财富。我们相信,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南充,通过对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等传统艺术有效地整合,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景、4D等高科技,可以生动地向各地的游客介绍了川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俗习惯等,这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
3、政府引导,企业唱戏
四川(南充)大木偶剧团目前是没有实力与能力搭建一个表演平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单位目前空置的舞台,以川北大木偶为主整合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给予适当的补助,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一出经典的戏目,长期在一个地方进行固定演出,进行企业化运作,使之成为南充团体旅游的必看剧目,增加南充旅游项目,延长旅游时长,使之成熟化,然后逐年减少财政补贴,留住长年漂流在外的表演团队,进而为南充旅游经济创造更多的收益。这样就能起到“做活”大木偶,保护传统文化,提高旅游品质,增加旅游收入,加大地方宣传的多重功效。
要保护好这项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上罕见的木偶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问题就是要把它做“活”,让其实现文旅结合、演出活跃,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创作繁荣、生生不息的局面,才能走出一条保护与创新并重,传承与发展共荣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