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街道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街道绿化;设计原则

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9-0040-02

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绿化工作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重视,很多地方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涵盖了建设“园林城市”这一项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街道绿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备受人们关注。在城市设计视角下,要使街道绿化景观设计得到有效加强,确保绿化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关键。

1城市设计视角下街道绿化规划设计意义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街道绿化景观是展示其生态文明和环境形象的最好方式,所以在城市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高度重视对街道的绿化景观设计。近两年,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内容逐渐凸显出来。其中,现代交通工具呈现出递增状态是最为明显的表现,它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人们平日乘车所看到的外部环境就是街道的绿化景观,它早已经融入到城市建筑中,与市容市貌融为一体,城市环境建设的职责被它们共同担负着。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受城市设计的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设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绿化规划设计。也就是说,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中,街道绿化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规划设计风格要与城市的设计发展相符合,同时以城市设计为依托,将时展元素融入街道绿化规划设计中,通过不断的创新,将绿化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正确分析和处理,使街道绿化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合理的街道绿化,使城市大气环境进一步改善,使噪声污染有效降低,使气候得到调节。进而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得到保障,使城市的良好形象得到展示。

2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街道绿化景观时,想要使绿化工作达到预定目标,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原则。确保绿化中所搭配的植物与生态原理相符合,从而使生物多样性有所显现,使生态保护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进行绿化时,需要有层次的搭配乔木、灌木以及乔灌草等植被,进而保证绿化工作不仅能够为街道景观提供美感,而且能够使绿化植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借助自身能力健康成长。

二是坚持安全性原则。进行城市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给行人和汽车提供方便,使他们能够安全出行,所以设计单位在设计街道绿化景观时也需要对自身的安全性重点考虑。例如每个街道路口的绿化高度要低于70cm,可以有效避免人们的视野受到妨碍,行人和驾驶员的判断不受影响。

三是坚持协调性原则。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必须确保与城市的交通线路、行人道等整体规划相协调。例如,尽量降低弯道处的绿化,防止视线受到影响;为了使驾驶员对转向有所注意,需要使弯道处的绿化保持连续性;确保街道绿化与交通隔离相协调。

四是坚持服务型原则。通常来说,就是将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出行环境作为主要目标。例如,在市民遮阴的地点开拓更多的绿化地带便于休息,将不同视觉感受的绿化植物布置在不同的限速路段,进而确保驾驶员能够对速度自觉进行控制。

3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要点

在进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空间序列、绿化形式选择等进行充分考虑,对节点端头和绿化植物进行全面分析掌握,进而使绿化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的特定功能要求下得到满足。

3.1充分规划设计空间序列、尺度比例

在一座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建筑中必然存在街道,而街道存在的目的主要是服务建筑使其发挥功能。当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值时,一种匀称美的整体视觉感自然而然的形成,包容感也存在于空间序列中,但如果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值时,空旷感会充斥整体视觉,但如果设计景观缺乏美感,会让人感觉整体环境较为萧条。所以,街道绿化规划设计需要保持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而使人们的视野感受受尺度比例和空间序列的角度引导。

3.2选择合适的绿化植被

(1)乔木的选择。在街道绿化中,乔木属于行道树,它的主要目的是为行人在夏季提供遮阴,同时能够对街景进行美化。所以,在对品种进行选择时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确保株形整齐,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例如具有比较奇特的花型、叶型或果实,或者具有鲜艳的花色和较长的花期;二是具有强健的生命力和较少的病虫害,方便后期园林人员管理,而且能够降低管理费用;三是具有较早的发芽周期和较晚的叶落周期,在本地区适合生长,秋天树叶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部掉落,方便环卫工人进行集中打扫,减轻劳动强度;四是树冠比较整齐,具有较高的分枝点,确保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角度大于30°,具有紧密的叶片;五是比较容易繁殖,在移植时能够成活和恢复的较快,更加适合移植大树;六是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且抗烟尘能力也比较强;七是具有较长的寿命,且生长速度适中。

(2)灌木的选择。在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应用的灌木较多,能够使噪声减弱,使视野不受遮挡,在选择过程中需要对以下方面多加注意,一是确保具有丰满的枝叶和完美的株形,同时具有较长的花期,但要避免由于萌孽枝的过于茂盛而对交通造成一定阻碍;二是植被具有较少的刺,或者没有刺,叶色能够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较耐修剪,绿化工人能够定期对其树形和高矮进行有效控制;三是比较容易繁殖,管理较为方便,能够吸灰尘且耐路面辐射。

(3)草本花卉的选择。通常情况下,宿根花卉作为主要的露地花卉,宿根花卉巧妙搭配乔灌草,能够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但露地花卉不宜过多,容易影响美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大部分城市选择的地被植物为冷季型草坪,在对草坪草种进行合理选择时要根据气候、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等条件进行选择。

3.3选择合适的绿化形式

(1)景观游憩型街道的植物配置。配置景观游憩型街道的植物,需要对观赏功能重点关注,需要“以人为本”,根据人的需求,同时结合植物群落的自然性和系统性进行街道植物的配置,从而供人参观游赏。景观游憩型街道适合种植一些如国槐、银杏等较为高大的乔木,将灌木和花草配置在林下。与此同时,将小憩步道设置在绿地内,将雕塑和园林小品进行绿地点缀,使观赏和休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防护型街道的植物配置。很多街道的两侧都是各种高层建筑,这些建筑导致大气压形成狭长低谷,给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一定影响,对人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防护型街道植物的有效配置能够使有害有毒气体成功隔离,使噪音进一步降低,而且还具有观赏性。在配置植物时,要确保其具有耐辐射、抗污染和吸收噪音的功能,其中元宝枫、忍冬、锦带等植被都具有该功能。在配置过程中,将乔木群落逐渐过渡到灌木群落,再过渡到草本花卉群落和草坪,使立体层次感潜移默化的形成,不但对人身健康起到了防护作用,而且景观效果极好。

(3)街道绿地内道路的植物配置。街道绿化地区内部的道路能够起到便于维护、连接景观的功能。在配置道路植物时更加丰富多样,能够从色彩、品种、面积上随意搭配。绿地内道路一般都为小路,这些小路通常为1~1.5 m宽,仅供行走和漫步。由于道路较窄,一般将乔木、灌木种植在两旁即可,不但能够美化景观,而且有遮阴的功能。绿地内道路一般蜿蜒曲折,因此更适合自然式的植物搭配。

4结语

在城市设计中,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只是一个缩影,能够提炼和再现自然景观,将人工景观完美的结合自然景观,从而使视觉感更加丰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形象的很好体现,更体现出了城市的意境,所以,基于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必须具有时代性和生态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区域性,切实做到服务于人,在营造生态廊道的同时打造城市的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亚茜.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5).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公交客流;疏解组织

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65-2

1 概述

随着城市轨道数量的逐渐增多,人们的出行已经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城市楼房建设的逐渐增多,城市轨道的逐渐增多,人们的乘车出行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的车辆越来越多,人们在出行的时候会遇到严重的交通阻塞,浪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去等车,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与之前的轨道建设目的越行越远。

2 城市轨道交通需要进行疏解和优化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以往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现在的私家车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阻塞,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所以及时的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客流疏解和优化已经成为现阶段重要的发展目标。

我国现在基本国情就是国民经济水平不断的提升,城市进成化不断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迅速的膨胀,土地资源日益短缺,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现在交通的问题已经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城市轨道交通以运输量大、成本低、安全准时、快捷舒适并且还具有很高的节能资源,正是因为这种优势,人们才将城市轨道作为公共交通方式,还能够有效的解决交通的问题,大规模的发展城市已经将其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第一选择。交通枢纽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的主要设备,所以采用疏解客流量方式非常满足迅速膨胀的交通需求,首先的任务就是保证旅客的乘车安全和换乘的便捷,给乘客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轨道交通的阻塞问题没有有效的方式将其彻底的解决,在交通枢纽站客流组织的疏解过程中涉及到多种复杂的问题,正是存在这些问题,才导致现在的轨道交通出现严重的阻塞,还有就是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目前,国家轨道交通想要对交通进行正确的疏解,虽然改善了客流组织,但是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一遇到其他的影响因素,交通问题就会显现出存在的较多弊端,体现了疏解客流组织能力的不足,甚至是遇到火灾、寒暑假、大型活动等等这些紧急情况时,就一定会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出现非常混乱的局面,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正常乘车,甚至有一些人因为这件事会耽误重要的会议和面试,造成最终的失败。所以建立健全一个行之有效的行车方针,能够制订一套能够进行紧急疏解客流量的制度方案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任务之一,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非常封闭的环境,一定遇到火灾等危害时,在人流非常密集的地方进行人流疏散,耽误的时间太长,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威胁到更多人们的生命安全,在拥堵的环境中如果出现危害,人们会产生较为恐惧的心里,会造成人们的绝望的心理出现,这非常不利于乘客自己想办法自救,从而选择了不恰当的自救办法,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就非常不利于乘客的疏解,为乘客的疏解造成很大的困扰,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对客流组织进行疏解就成为轨道交通重要的解决问题。所以为了避免造成更多的生命损失,避免在拥堵的环境中造成群集事故的发生,从车站的规划设计、疏解客流组织设定方案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设定一套最为正确的疏解方法,保证乘客的乘车安全。

3 疏解客流组织的设计方法

通过对国外的轨道交通疏解方式的借鉴,我们也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设计方式,保证了客流量正确的疏解,相对于国外方面的轨道交通,我国的轨道交通方面就不具有优势,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方面,所以我国借鉴了国外交通轨道的仿真软件进行交通运营情况的仿真,这种方式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找到我们国家轨道交通疏解过程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优化,并且应用这种方法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轨道交通换乘的问题,为换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这种软件的不断应用,我们已经提出了有效的优化设计,提高了换车的效率,为人们的乘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国外的仿真软件已经非常的成熟,但是我国因为不想要照抄照搬国外的设计方式,我们自己也投入了深入的研究,争取找到更加有效的办法进行疏解客流量,虽然我国已经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所以仿真软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环节。

4 城市轨道交通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就是主要将目标放在了换乘客组织的优化当中,但是这个阶段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所以在进行优化的时候对产生的干扰问题考虑的非常不充分,结果使得矛盾更加突出。还有就是枢纽站的客流引导和服务的设备建设得非常不合理,在通行时疏解能力不足,就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换车耽误的时间较长,绕行现象非常的严重。在交通枢纽站更多的注意的是乘客流,忽视了非乘客流,所以因为疏解对象的忽视较多造成了严重的堵塞过程。

在进行优化设计的时候,提出了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客流组织工作的优化和改善,为后期的处理提供便利的条件,从客流量运行枢纽的过程中设立重要的配制,提高服务的质量,加强对客流量的疏解,保证每个乘客可以找到自己的行走方向,不要在车站停留过多的时间,如果人们都在不断的寻找方向,就会造成人群的集结,造成人群的拥堵,从整体上进行分析,规划乘客的行走路线,采用交通的仿真软件对发达的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才是最重要的,对枢纽站的客流量组织进行优化,提供更高端的设计方式。

在进行客流量的疏解路线的规划设计时采用了三种有效的方式:平面交叉疏解、立体交叉疏解、源头控制。还调整了客服设备的配制和属性,进行设备数量的合理配制,调转了设备的运转速度,改变了设备的衔接方向,优化了乘客的组织管理。首先就是控制了进站出站的乘客数量,规定了乘客的进站时间,提高了流转的速度,主要提高人们的行走速度,避免出现乘客的停滞时间,就会使得路口运行比较通畅。采用了引导法,在各个车站设立了广播系统,加大对人们的服务,帮助人们尽快走到目的地,有效避免了乘客出现停滞造成堵塞的现象。

通过对传统模式下公交换乘疏散的特性分析可知,缓解枢纽区域交通拥堵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加强轨道交通枢纽的一体化设计,尤其是针对那些设施分散、功能离散、管理涣散的枢纽区域,更需要对其区域进行设计优化以及功能的整合,其中包括结点设计、控制设计、公交优先设计等。这样可以提高公共交通换乘的便捷性,进而提高轨道交通枢纽的服务水平,从而一方面提高轨道交通枢纽交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促使交通方式的转移,使更多的乘客从私家车向公交车转移,这两方面均可以使枢纽的疏解度得到提高。枢纽疏解度指单位时间内枢纽疏解的客流量,又可称之为疏解速度。由此可知当疏解时间一定的时候,疏解速度越大,所疏解的有效客流就越多,因此就能有效地解决枢纽区域的拥堵问题,从而缓解道路的拥堵。轨道交通枢纽的吸引范围也得到了加强和扩大,同时也会集散更多的客流量。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口的膨胀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缺乏,城市轨道数量的增加同时还提高了人们出现不方便的概率,就连去一个比较近的地方都会花费较多的时间,这种现状的存在造成了人们出行的极大不方便,所以为了达到建设轨道的最终目的,我们就必须对枢纽站的客流量组织进行疏解和优化,提出更加有效的设计方式,减少客流量的拥堵现状的出现,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参 考 文 献

[1] 马国荣.城市公共交通的系统发展方向[D].成安大学,2012.

[2] 葛宏伟.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问题分析[J].城市轨道,2012(4):99.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中国传统住区中由街巷院组成的居住模式就是居住空间层次划分的典型实例,这种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发展演变成的空间层次结构体现了空间层次与该环境内人群活动的适应性,反映了由外至内、从动到静的行为、心理过程在空间形态上的对应。通过研究传统街、巷的现代阐释,以及院落的现代运用,使城市中的传统元素焕发新的活力,同时给现代城市带来新的生机。

1.1传统街巷的现代阐释

在传统城镇中,街巷形成城市的基本骨架,街市勾画出城镇的轮廓,描绘了市民的集体活动;居住巷道揭示出城镇的细部,展现居民的邻里生活。街、巷具有双重功能:一是组织交通,二是提供一个社会生活的场所。街市是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具有购物、娱乐、游憩等多种功能,充满生活情调。巷道是邻里生活的舞台,市民可在此小憩、游戏、滞留交谈等,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图1)

传统的街区提供了街道和里巷多样化的群体生活场所,人们出入相友、守望相依,生活上相互协作,长期的共同生活使邻里之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城市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除了城市扩张外,宜人的街巷空间被宽阔的马路所代替,院落式的住宅变成了多层和高层的单元式住宅。结果,马路变成了交通通道,丧失了昔日的功能。邻里空间领域感的丧失,严重地影响了邻里的共同生活,现代城市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孤独和冷漠,人们开始怀念富有人情味的传统街巷空间。但是,人们总不能回到过去,过着农耕时代的生活,抛弃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去步行,毕竟,现代化的交通提高了效率。可见,让世界停止下来适应人们的生活是不现实的。难道城市的成长一定要以邻里感的消失为代价吗

1.2院落的形成

除了街巷空间外,院落也是传统城镇的一大特色。院落民居采光充足,环境宁静悠闲,在这个小天地之中,人始终与最亲近的人保持着近在咫尺的联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它使人们既隔离于嘈杂的生活环境,又不脱离自然,“庭树跳松鼠,院花闹蜜蜂”,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院落是当地人们与自然适应的结果,它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如果说院落门前的街巷具有公共空间的性质,那么院子则具有半公共空间的性质,在此空间中,它的私密性有所增强,但还保持有相当的开放性,便于在闲暇时邻居之间的交流,增强邻里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单元式住宅。它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的体现,也是对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的积极反映。从某种意义说,新的单元住宅比传统的居住模式更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但并不是单元式住宅的任何地方都比传统住宅优越。相反,单元式住宅在发展过程中丢失了很多东西,它的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院落住宅特有的东西恰恰正是单元式住宅所缺少的,我们可以借鉴院落住宅在处理居住空间上的经验对单元式住宅进行改造,使它更适合人们居住。

2对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空间叙事要素分析

张楠教授在《城市故事论》中提出,人对环境的印象和记忆分为三个层次:物场事,并总结出城市叙事的四要素: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宏大叙事要素。

我们通过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均质型公共空间的住区,分析其公共空间的叙事要素,挖掘发生在其住区的街巷院的故事。

2.1图表分析

采取了图表分析法,对观唐·中式宅院、上海九间堂、万科润园进行分析,挖掘其住区公共空间的特色要素。

2.2均质型公共空间的叙事要素提炼

从以上图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总图模式大都中轴对称、方格子形、布局平整、分区明确。

2)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院落文化,以现代的方式加以阐释。

3)体现传统的街巷式,注重人的交往活动。

宏大事件:可以是原有的历史文化情结,这个一般在厂房改造的住区比较多见,例如:万科润园;还有就是它的院落精神,如北京观唐别墅、九间堂、万科润园;再就是受风水观念的影响,如北京观唐别墅。

创意的空间:即人工要素,主要指人交往活动有特色的空间,包括街巷、胡同、院落。

人文:大都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心,用现代建筑理念渗透于形。

自然元素:包括水系,植被(如有中国特色的树木),假山石,南方园林的造园手法等。

3景观叙事空间分析——以观唐·中式宅院为例

3.1以传统街巷院布局为模式

观唐别墅(图12)与其它别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街巷式布局、院落式空间、中式建筑风格。与北京城以十字轴布局、环路相通相联的大格局一样,观唐·中式宅院的规划也以方方正正的十字轴加环路形成明确的街巷式布局:主街宽、胡同窄、内庭院又豁然开朗的空间序列连续变化,使观唐·中式宅院一层层变得更加私密,街巷在空间序列中起着由开放到私密的过渡作用。

其规划设计沿袭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讲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遵循“街道分割”和“方块居住”原则。依据城市街道规划“端直形”,即“九经九纬”的原则。规整形城镇传统空间结构基本特征是:“城廓方正,街衢井然,轴线清晰,礼制建筑居中”。《周礼考工记》所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城市基本模式,以及井四制经济模式的影响作用,基本形成方格网的城建型制:“以‘夫’为基本组合网格,而田间阡陌转化为王城的经纬涂,中经中纬作为坐标系统的主轴线”。由此,规整型城镇至少具有十字方城和中轴线的特征。云南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重镇、汉移民开拓的城镇多属此类型,例如:大理古城(图11)、祥云古城、沪西古城(图10)以及巍山古城。

3.2观唐别墅叙事要素的整合

宏大事件:别墅区北端,采屯土造山的手法,营造一座屏档北向寒风的缓坡小山,别墅区南侧,掘湖为景,营建水景主题公园(图13),结合东西两端入口处的景观,四至景观暗合“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象的吉祥寓意。

创意空间:高墙大院、在院落内部,专门建设了一个“轩”

人文:中国文化;院落文化

自然元素:整个别墅都是柳树,房间里种了一些很中国的树——石榴;水景主题公园;屯土造山。

3.3分析法

以观唐中式别墅为例,用图底分析法分析它的总图模式。

Mapping分析法:图底分析法。就是解读地图,对地图进行分析和叠加,完善地图所不能表达的意义。

4结语

以传统街巷院为模式的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体现了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提高,通过对其叙事空间要素的提炼与归纳总结,为我们研究住区公共空间提供的新的视角。有这样的人居环境里,大家尽情享受一份生活的恬美,也享受着一切艺术文化的滋养。

参考文献:

[1]张楠.城市故事论.城市规划.2004/5.

[2]张高源,杨红芳.杭州传统街巷庭院空间探析.浙江建筑.2007/6.

[3]苏宏志,陈永昌.城市成长中传统街、巷、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发展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10.

[4]末末.观唐别墅:中西合璧下的卖“梦”工程.商业文化.2006/11.

[5]魏闽.中式意境,现代感受.时代建筑.2006/3.

[6]余剑峰.中国传统庭院式民居空间对当代住宅空间的影响.中央美术学院.2007/6.

[7]胡月萍.传统城镇街巷空间探析.昆明理工大学.2002/6.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化;城市道路;设计;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人文环境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其中也包括了城市形象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街道规划设计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并突出特色,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塑造城市形象应利用好城市的自然条件,使城市居民能够更加灵活便捷的出行。因此进行城市道路设计与人文环境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化城市道路设计不足及人文环境的意义

1、人性文环境设计的不足

我国城市道路设计往往只重视城市道路交通流量大小等因素,其主要偏重于解决机动车辆的交通问题,而在微观人与城市道路交通关系方面的处理则常常被忽视。因此,虽然设计建构出来的城市道路能够满足当前城市道路正常的使用功能,但是却忽略了人对道路交通活动的实际需求,在人文环境观赏、享受,舒适以及便捷等功能方面都无法达到人们的要求标准。

2、人文环境设计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享受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于是在我国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大背景下,步行街、休闲广场等生活娱乐设计就应运而生。因此,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城市道路舒适、美观、便捷、安全等人文环境设计的需求,最大可能地为城市居民建设出最人性化的城市道路。

3、城市道路使用者需求分析

1)驾驶员人群:驾驶员在城市交通中一般多指机动车的驾驶者,他们是城市道路使用者中对道路资源要求较高的群体,其出行成本较高,基本出行要求是安全、高速。2)骑行者人群:主要指自行车骑行者,他们是城市道路使用者中对道路资源要求较低的群体,并且其出行健康、环保,应该得到保护。3)行人人群:城市道路与公路中的出行群体中最大的差别是有大量的行人使用道路,可以说他们是我们在进行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考虑主体对象,他们的出行距离较短,速度较低,出行目的灵活多变,道路要求较全面,对舒适的要求较高。4)特殊人群:特殊人群在出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多,对道路的要求较为特殊,对他们的需求满足程度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水平,他们也是我们人文环境设计考虑的重要对象。

二、现代城市道路设计

1、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横向安全距离与行车速度有着必然的联系。车辆驾驶方向盘偏离的摆动误差使车辆行驶线与车道线之间有一个偏移误差角。我国现行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参数基于20年前的车辆性能、交通组成、道路交通状况等因素确定。模型中确定的横向安全距离值有进一步减小的可能;同时,私家小型轿车的大量出现,使路段的交通组成及道路横断面:同一时刻车种构成比例情况发生变化,模型确定的横向安全距离值同样有进一步减小的可能。

2、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设计人员要根据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所规定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并考虑驾驶者在视角和心理方面的要求来确定缓和曲线的长度,灵活掌握,精心设计、反复比较,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使驾驶者操作平顺过渡,从而保证行车平稳、安全,乘客舒适。

3、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在道路交通工程的设计是借助于道路交通工程的技术和行政管理的方式,采取了交通分离同时控制和调节交通流的方式,按照交通流的性质不断进行疏导,并且进行均衡的布局,既要考虑到城区的交通组织和单向道路交通、禁止停车路段和限速路段的设置问题,也要考虑到对人行通道的改善问题,可以设置行人的过街信号灯和行人的无障碍通道,设置中心的安全岛或者错位过街横道线等,也可以适当的提前路口人行过街横道线等。

4、城市道路设施设计

1)临时停车场在城市用地中临时停车场的矛盾一直都是比较突出的。所以人行道比较宽的就可以作为机动车的临时停车场之用,可以分时段和分路段的进行管理,收费标准也要统一规定,主要用以路段的日常养护工作,这样不仅使得人行道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而且也一定程度的缓解了城市停车压力的问题,使得乱停乱放的现象得到一定的改善。2)安全设施;城市道路安全基础设施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行车安全、减轻交通事故后果的重要手段。城市道路安全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安全护栏、隔离设施、照明设施等,同时,交通控制设备也具有交通安全方面的功能。

三、城市道路设计与人文环境的联系

1、无障碍设计与人文环境的联系

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做能够体现出与人文环境联系的莫过于无障碍设计。无论是从盲道布置到缘石坡道,还是从公共建筑的无障碍出口与入口,都能体现出城市道路设计人员对社会残弱人士的关爱之心,其表现比的不仅是城市道路的人文环境的设计,更能表现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因此,在进行无障碍没计时,应该严格保证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合理性,将其作为精品工程做精做细。

2、人行道设计与人文环境的联系

1)要做好人行道与车行道高差的设计。当前,部分人行道与车行道的高差较大,可以将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别设计成为两个纵坡,在其之间采用挡墙分隔,而在挡墙外侧则可适当地进行装饰,这样既能够满足双方的基本使用功能,又能最大限度的节省土方量,更能达到保护树木与绿化的目的,其呈现出的高低起伏景致,也能够给城市居民别样的享受。2)要做好人行道的平整度与密实度设计。当前很多人行道存在着平整度欠缺、雨天溅水、晴天绊脚的现象,因而,设计人员在进行人行道设计时要在确保人行道平整度和密实度达标的情况下,在进行铺装图案与色彩的设计;

3、人行天桥设计与人文环境的联系

1)在进行设置时,要在桥下设置人行道栏杆,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置自动扶梯,并要注意设置相关的自行车坡道与残疾人坡道;2)在进行选址时,要尽量设置在靠近道路交叉口、人口密集、交通紧张、靠近公交站牌、并与周围商业网点实现有效结合的地方;3)为适应其的气候特点,可适当设置透明顶棚,确保晴天遮阳,雨天遮雨的功能,也可以相对减少打伞所占用的天桥空间,相对增强天桥能力,此外,在人行天桥中要安装一些地灯,并适当留出通透空间,不要做篇幅过长的广告,这样可以给行人以更多的安全感。

4、过街地道设计与人文环境的联系

1)在选址时,要尽量选在人流量大,交通紧张的地方,这样可以有效的与周围商业网点结合,方便大部分出行居民。2)设备安装时,为方便中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要安装自动扶梯,此外,由于过街地道采光、空气流通以及雨雪天气排水较差,排风机、灯光以及排水装置的安装也非常重要。

结论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在使用功能上,而且在舒适功能、观赏功能、便捷功能上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道路设计不仅要安全、实用,更要满足舒适、美观、便捷等要求,注重道路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更多地考虑与人文环境的设计,为居民提供人性化的城市空间,从而实现城市道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青,吕正华,赵明.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设施规划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

[2]韩鹰飞,刘红霞.浅析城市道路线性设计与景观的协调[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