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博物馆规划设计要求

博物馆规划设计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博物馆规划设计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博物馆规划设计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博物馆;旅游项目;收藏品;多元化;形象规划

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资源特征理所当然的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它可以被看做一本包含万象的百科全书,以其悠久的收藏品和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逐渐形成一处更高层次的文化景观,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具知识力以及文化内涵的强大推动力。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旅游享受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放在自己在旅游中的所学所得,那么,城市博物馆旅游项目的开发,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同时也借助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丰富了文化旅游的内容和内涵品味,也为旅游业的扩大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比拟的力量。应该怎样开发城市博物馆旅游项目,使得博物馆在文化旅游产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完善和详尽的说明。

一、 开发中应以保护收藏品为前提,营造以人为本的旅游环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博物馆在传播文化知识以及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收藏、研究和教育,有效地使收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是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之一,因此,进行藏品的保护措施是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到的方面。博物馆的收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其他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在进行博物馆旅游项目开发时,首先要保存收藏品的本来面貌,并且分析它的科学文化价值,为充分利用藏品、实现目标作铺垫;其次,要根据藏品保护对环境的要求进行藏品的展示方式和陈列,合理安排在可接受范围内游客的数量,在藏品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旅游;还有,在游客的参观游览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让游客了解藏品相关的知识背景,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使得旅游者在欣赏中有所得、有所悟。在实行“禁止拍照、摄像”等保护措施时,要适当的对一些一般藏品取消此禁令,从而给予在观赏中的游客以亲切感和更大的吸引力,营造以人为本的旅游环境。总之,博物馆旅游开发项目中以保护藏品为前提,是进行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博物馆在文化旅游中获得长足发展空间的先决条件。 二、 旅游项目开发的主题类型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设施设计要实现休闲功能。要使得城市博物馆的旅游项目的开发适应文化旅游的需求,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层次方面的需要,在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时候,要注重主题类型的多元化,注重结合时展过程中的产物去开展文化旅游,才能更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和肯定。在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时,可以考虑结合人们感兴趣的自然、人文、军事、艺术、时事等主题进行一定的规划和安排,让不同的主题给人们深刻的文化体验,在观赏中感悟人生价值等。与此同时,博物馆是人们非常渴望和喜欢去的文化旅游和休闲之地,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中要增加对休闲功能的注重,使得旅游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一种类似社交性以及娱乐性的体验,比如,可以通过模仿迪斯尼乐园的形式,在馆内比较开阔的地域提供赋予学习性、娱乐性的有奖问答、文化趣味小游戏等互动项目,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增加收入和扩大客源,更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在观赏和参与中获得了很多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充实了博物馆文化旅游的意义。当然,每一个城市博物馆的旅游项目开发的主题是要因地制宜的,不能纯粹效仿更不能人云亦云,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加强博物馆旅游品牌形象规划设计和旅游宣传,提升博物馆影响力和文化氛围。所谓的形象规划被赋予两层含义,即构建旅游景点品牌的总体理念和总体理念指导下的视觉设计工作,在进行城市博物馆旅游项目开发时,要科学合理的考虑博物馆的品牌形象的打造,以提高其在文化旅游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地位。进行构建时,从吸引观众、引起观众情感共鸣方向入手,使得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点的总体情况产生清晰、明了的印象和认识,同时要根据博物馆的特色和精华进行有针对性、具体性的描述,增强其在旅游者选择中的着重点。再者,对博物馆的服务、设施等名称和标志进行鲜明合理的视觉设计,通过图片、索引、口号、标题等形式将博物馆观赏点的可视资源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系统化、符号化的视觉设计,从而不仅起到了宣传的效果,也符合了大众口味。当然,在进行博物馆旅游项目的宣传工作之时,要注重博物馆文化旅游行业与当地政府互动、参观点自身与社会互动等宣传推广计划,从而形成强有力地宣传体系,构建和谐的文化市场服务平台。注重城市博物馆旅游品牌形象规划以及宣传工作,对于提升博物馆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城市博物馆在文化旅游中取得有力竞争地位的法宝。

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博物馆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所青睐和追捧的文化旅游的首选,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博物馆最系统、最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的灿烂文化。民族风情、科学技术,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博物馆旅游项目的开发,为文化旅游注入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敏.《博物馆与旅游》[J].中国博物馆,2004年

博物馆规划设计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榆林四合院;吕氏宅院;保护设计改造

由于近几十年以来的“破四旧”和“建设性破坏”,雄峙数百年的古代建筑,充满特殊艺术韵味的榆林四合院,所剩无几。不仅仅是四合院建筑本身被无情破坏掉,就连四合院的各种建筑构件也没能幸免并且大部分已经停止了生产。四合院躲得了人祸却不能躲不过大自然循环规律——天灾,风雨的侵蚀、虫鼠的啮搜,现状不忍直视。传统四合院民居如何在现代完整保存,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就成为我们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本设计方案为榆林吕二师下巷四号吕氏宅院,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同时进行。主要包括:水电改造、墙体固化、消防体系的建立、植被分析、道路优化、空间规划、空间装饰、空间改造等方面。现在快节奏的状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假期出游成为人们放松与消遣的一大方式,旅游体验空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本着继承榆林四合院的传统文化,弘扬榆林四合院的民族精神为出发点,同时推动榆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空间总体规划

吕氏宅院的空间规划方案设计的灵感来自于榆林民俗博物馆,通过实地测量和与宅院户主的沟通交流,最终将吕氏宅院被破坏的部分建筑进行还原并进行可持续改造。设计通过对该院的墙体改造、空间区域划分、家具材料分析、色调分析、墙体表面维护、软包设计等一系列改造,将其打造为可产生经济作用的“一站式旅游体验空间”。

二、空间改造设计

吕二师巷4号吕家大院为二进式四合院,原榆林总兵吕氏宅院。规模宏大,形制独特,大门建造及其精美讲究。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四合院的大门是主人身份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四合院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大门空间入口处主要以恢复原貌为主,官绅富豪府邸的广亮大门高大而宽敞,门洞两侧坐落着石狮石鼓,大门上悬挂着御赐的牌匾。油漆净亮的门扇上镶嵌着金钉,大门外笔挺高耸的旗杆展示着院落主人曾经的身世显赫,威严和神秘。空间上将原有倒座房改造为吕氏博物馆,地面设计将钢架结构以及钢化玻璃进行完美结合,在地面的间隙加入一些古董,柔和的灯光投射到锈迹斑斑的古董上给人一种淡雅的美。整个博物馆的空间围绕着吕氏丰勋的历史为背景进行设计布局。方案中“东西厢房旧址”和“学堂”主要作为参观体验空间。室内布局采用轴线对称形式,色彩尺度、装饰,都依次分出高低、大小、明暗、繁简,以表现出主次以及秩序。厢房为三间,色彩装饰以明清家具为主、装饰色彩以黑、红为主。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其中包括:竹编、花被、陶壶破旧实木人字顶,以显古朴之风格。因吕氏家族清康熙乾隆年间出现过榜眼,因此固增加了学堂的设计。现在书房位置已是现代建筑,因此将原来书房的位置恢复旧时学堂的样貌。室内家具的摆放采用成组或成套的对称布局形式,配以成组的橱、柜、椅,成对摆放,力求严谨。白天采光充足,晚上灯光柔和舒服,射灯、灯筒也是由实木制作暗藏到顶内,毫不影响顶部结构与视觉效果,地灯灯架采用弯曲树干制作,自然、有趣味,打破了直楞直角桌椅造成的古板的氛围。中央挂有孔子画像,墙壁上挂饰古老字画,增添了儒风韵味。一部分设计为了使其产生经济作用更加强调功能,强调结构和形式的完整,更追求材料,技术、空间的表现深度与精确。主题体验房在设计中没有改变空间结构,符合了保护古建的要求。利用现代技术、材料、将其设计打造,正堂两边椅子摆放依然比较对称但是装饰了抱枕靠枕的软装部件,靠枕、坐垫的布纹采用了红花绿叶式陕北特有的图案,和卧室被子统一了风格。灯光较为柔和没有了浓墨重彩的红光与黄光。对于现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生活来说,清清淡淡统一柔和的环境更适合他们。墙上装饰采用了,明清时期名人字画、保留了人字顶结构,采用仿古吊灯,但新加入了现代地毯、书架和射钉,使其符合现代大众的居住条件与审美。中国有很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品茶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享受,茶文化的渊博精深就要求对茶馆的设计、茶馆的装修要讲究内涵,这样才能与中国的茶文化相迎合。此餐厅座位搭台是4人方台或者是6至8人的圆台或长台,同时加入2人台。散座设在一个特别宽敞的空间,视觉空间的大小放置了合乎比例的桌椅,每一桌有四到六张椅子。之间的距离为两张椅子的宽度,以方便顾客出入自由。餐厅内全部由单扇或者多扇中式屏风隔成的一个个小包间,古色古香的环境,淡黄色的灯光,在灯笼内散发温和不刺眼,安逸的氛围适合旅途劳累的游客,使人用餐舒心。包间与包间中间的两扇屏风中间填充了隔音材料,保证包间的隐秘性。半开的大窗使阳光充分照射进室内,加上屏风隔断形成的阴影,给人一种温馨感。

三、总结

设计采用中国北方传统民居风格,以陕北传统四合院为主要依据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榆林民俗博物馆空间结构的内部装饰与家居风格,保留其独特的民俗、民风、民情,以及以旧补旧的方法与手段达到充分展示,还原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独特风貌的目的,同时达到推广一站式民俗旅游体验的效果。为了使其四合院具有时代性、实用性,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此次设计改造实现四合院的有效转型。

作者:慕云舒 陈鹏 单位: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榆林民俗博物馆,2006,榆林规划设计院.

博物馆规划设计要求范文第3篇

答:良渚文化最早是由西湖博物馆(今浙江博物馆前身)工作人员施昕更先生在1936年发现的。施昕更先生是良渚人,曾参加杭州古荡遗址的发掘工作,受到古荡遗址发掘的启发,他先后三次到良渚进行调查,并由西湖博物馆报请当时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批准,取得采掘执照后,在1936年12月1日~12月10日对良渚遗址进行了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12月26日~12月30日和1937年3月8日~3月20日又作了第二次、第三次发掘。1938年,施昕更先生的考古报告《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印刷出版。这是良渚文化考古史上最早的科学考古和发掘报告,为良渚文化命名、研究等工作提供了最有力的资料。1959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命名。

问:良渚遗址的分布情况如何?除良渚古城外还有哪些其他重要遗址或发现?

答:良渚遗址分布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镇境内,湖州市德清县境内也有一部分。从目前的考古调查情况看,良渚遗址分布面积约40余平方公里,已发现的遗址点有135处,包括有贵族墓地、平民墓地、大型祭坛、古城遗址、普通村落、防护工程等各类遗迹,可以说是规模宏大,遗存密集而有规律。

在良渚遗址内,历年来屡有重要发现,至今出土的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各类文物数以万计。除最近发现的古城遗址外,1986年发现的反山遗址被称为良渚文化王陵,1987年发现的瑶山遗址是良渚文化最大的祭坛与墓地复合遗址,1991年发掘的汇观山遗址也是一处祭坛和贵族墓地的复合遗址,1992年~1993年发掘的莫角山遗址(位于古城遗址的中心)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这四次发掘都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外,良渚遗址内发现的卞家山、庙前、姚家墩、塘山等遗址,都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轰动。这些发现为认识良渚大遗址和良渚文化、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问:对刚发现的良渚古城准备如何保护和利用?区政府有怎样的规划?

答:对于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我们有一个基本思路,就是依法保护,积极利用。

博物馆规划设计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村镇;文化空间;旅游规划设计;麻城古孝感乡都

Abstract:The theory of culture space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It means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begin with studying regional culture then deal with the space according to the culture. The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Xiaogan Village in Macheng County”in Hubei province so as to describe in detail that how this theory can be used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is method is aimed at reaching the unity of culture and physical space.

Keywords: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culture space;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Xiaogan village in Macheng county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11-03

1问题提出

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有相当一部分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村镇之中,它们反映了当地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目前对这些村镇的保护以开展展示当地文化的旅游业为主,既能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又能把地域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但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设计常面临这样的问题:一些历史村镇虽存在居民的文化认同却没有或者鲜有物质文化遗存,所以进行物质空间更新设计时往往缺少本土建筑的形式约束,以至于用笼统的中华建筑文化来阐释不同地域文化与人居形态,这与真正的地域文化貌合神离。因而旅游规划设计如何以地域文化决定物质空间,使空间具有独特性是值得思考的。

2理论概述

面对缺乏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设计,重新找到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的建筑形式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若要展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村镇建筑形态及其空间组合方式,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活动,以此作为规划设计的基底。在这里我们引入了文化空间的概念对此过程进行解读。

文化空间(culture space,或称文化场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55次大会上被定义为:“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 [1] 因而我们可以把文化空间理解为具有文化形式的外在物质表征。

文化空间属于人类学的概念,表示发生文化活动的场所,它与该场所是否具有历史建筑无关。文化空间肯定了缺乏物质文化遗产但存在其地域文化这一类特殊的历史村镇的文化价值。从文化空间保护的角度,要求历史村镇的规划设计应着手于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活动的保护――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为其设计适于开展相应活动的物质空间,并在开发过程中坚持开展特定活动以实现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项目案例――麻城古孝感乡都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3.1项目概况

麻城市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位于鄂东北部,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从水路上看,麻城地处江西中部赣江――举水直通长江进入川东三峡的通道上,而孝感乡位于麻城城区西南部。两湖在明清两季大移民中处于轴心的地位,很早就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而麻城孝感乡是大量明清两代迁川移民后裔的祖籍地,是中国移民圣地之一。

麻城古孝感乡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地,具有移民文化、乡土文化、山寨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但当地鲜有有特色的物质遗迹。鉴于此,项目在进行旅游规划的空间设计前必然要从全面挖掘当地文化入手,充分研究孝感乡的历史,丰富麻城旅游的文化内涵。这既可以继承、保护、开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满足四川等原当地移民后裔回乡寻根的需求,并通过寻根之旅促进鄂渝川三地文化交流。

3.2文化空间的文化基底分析

3.2.1历史人文文化

(1)寻根祭祖文化。寻根问祖是中国人、尤其是迁居他乡或飘零异国的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 “我从哪里来,故乡今何在?”湖广填四川这一段规模浩大的移民史,为无数四川人留下了世世代代的追问。麻城孝感乡是当年湖广填四川的出发地,是无数移民后裔魂牵梦绕的故乡,因而寻根祭祖文化是当地文化空间最重要的底蕴所在。

(2)乡土民俗文化。麻城孝感乡人文历史悠远,乡土气息浓厚。无论是当地人文风情、农耕劳作活动还是当地乡土美食都是弘扬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展现故土家园风土人情的重要元素。

(3)山寨文化。基地内四望山顶有一处古城墙遗址,曾经是梅之焕家族抗击清军的山寨要地,现仍保留有一部分遗迹,是山寨文化的遗留。

3.2.2自然景观文化

(1)护城河(图1铺头湾村内)。在铺头湾村,有一条围绕村庄呈半环形状的河流,与建筑共同形成独特的村落空间形态,类似古老的防卫城镇格局,这是地区内最具特点的自然景观。

(2)四望山(图1)。四望山面积七百余公顷,山川峻美。清初抗清时东林党复兴总社遗址就在山上,冯梦龙、钱谦溢主持讲学的白果书院也坐落在这里。明朝著名学家、甘肃巡抚梅之焕故居遗址犹存,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李贽,明代著名僧人无念都曾在这里留下了生活的足迹,亦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的场所。

(3)月亮湖(图1)。月亮湖由四望山南麓的溪涧汇聚而成,浓荫蔽日、山泉淙淙,景色清幽宜人,是纳凉避暑、清修养生的所在。

4设计理念

麻城孝感乡作为移民圣地之一,规划以厚重丰富的移民文化,结合乡土文化和山寨文化为基础,注重文化与空间的交织性,为游客提供寻、访、游、憩的多元空间;同时注重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

5文化空间视角的设计实践

设计实践以古孝感乡都的文化空间为依据,围绕文化基底分析引申出的四项旅游活动――寻、访、游、憩来展开。“寻”指怀乡思土、寻根祭祖,重温“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回归先祖耕作生息的土地。“访”指探访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体验乡土生活图景。“游”指游自然山水、赏禾苗稻花,感受田园清新之美。“憩”指居特色客栈、尝农家美味、品老酒新茶、购乡土特产。

5.1景区整体布局(图2)

通过对麻城古孝感乡的文化基底分析及文化空间定位,旅游规划设计共包括四个景区:川之源景区、本源祠景区、休闲度假区以及山寨文化区,分别体现民俗文化、寻根文化、自然山水文化以及山寨文化,构成连续的文化景观序列。项目一期主要针对川之源景区及本源祠景区进行详细设计。

5.2川之源景区(图3―图6)

川之源景区意喻川渝本源。景区东北部以铺里头湾为主体,恢复村庄圆形城池风貌。规划设计突出旅游区作为历史上重要移民之乡的文化特色,使隐型文化显形化,自然环境景观化,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总体风貌,使回乡祭祖的游客能够在景区有强烈的回归故乡的感受。

规划设计利用原有水塘,疏通萦绕于铺里头湾的水系,结合村庄的农田山体,共同塑造景区“水围山望”的自然景观格局。布局肌理的设计结合原有村落基址,利用现有建筑及周边空间形成的广场集中体现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提供展览、住宿、餐饮、休憩等综合服务功能。川之源景区布置了包括乡都门、磨子场、思源里、都碑巷、稻香坊、孝感乡移民博览区、湖川广场综合服务区、乐农轩休闲餐饮区、耦耕苑农作体验区、农家小院客栈区、望月驿站迎宾区等景点,这些景点都与特定文化活动相配合,形成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空间,现对主要景点的设计具体阐述:

(1)“思源里”。思源里原为铺头湾村沈家庄经回澜桥(举水河桥)通往四望山的公路,规划设计为步行街区,完善村落商业服务设施,增设售卖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的店面,体现乡土文化特色。在铺头湾村西侧设置 “裕柳堂”茶社,取其谐音“欲留”并含有古人折柳送别的美好意蕴。

(2)“都碑巷”。都碑巷为思源里的一条支路,改造建筑立面,用开辟的院落、绿地等休憩空间丰富道路景观。主要景点设置有都碑亭、民俗博物馆和茶坊。民俗博物馆主要陈设老家具、农具、戏曲文本、地契、匾额、门联、书籍、老水缸等,展示麻城孝感乡的历史和民俗。都碑园,主题为都碑亭和园林式茶坊―岩绿馆,为游客提供休憩品茶的场所。都碑亭位于茶坊后的庭院里,所立乡都碑镌刻了邹知新撰写的《都碑记》,展现孝感乡移民的诸多史实。

(3)“孝感乡移民博览区”。移民文化展示区主要由麻城孝感乡移民博物馆和广场组成。移民博物馆集中展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广场除具有人流集散和室外展示功能外,还作为村内居民日常休闲、民俗节庆和表演的场所。

规划建设后川之源景区将成为融游览、购物、体验、休闲、认知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丰富移民文化特征的特色景区。规划中的各景区设置、景名策划、建筑形式、雕塑小品都围绕文化主题,彰显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发归乡游子触景生情、身临其境的感受。

5.3本源祠景区(图7)

本源祠景区包括牌楼、本源祠、归根林、春晖园等景点,主题为弘扬移民文化、追怀乡土情结,为思乡游子营造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空间的营造是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移民文化出发,在提高空间使用品质基础上提高其文化品质。

(1)“本源祠”。在四望山麓规划一座以寻根、祭祀和展示民风民俗为主要功能的宗祠。通过展示民风民俗唤起人们的思乡记忆;通过回溯移民的历史轨迹激发游子问祖归宗的寻根情怀;通过祭拜神灵祖先抒发回归故土的心愿和期冀。宗祠严格遵照中国传统祭祀建筑的布局形式,这样的轴线序列,层次分明、主体突出,既能体现建筑雄伟壮观的气势,又不失祭祀礼仪的严谨规范。

(2)“归根林”。环绕本源祠辟出一片山林,作以广植树木、祭祖留念用。取名“归根林”,意寓“叶落归根”,圆了移民先祖魂归故里的夙愿。归根林中现有一座熊式家冢,在规划设计中予以保留。

(3)“春晖园”。园林命名春晖园,取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意寓移民后裔缅怀先祖历尽艰险、福泽子孙的历程。其中设廊架、园亭和春晖茶社,为回乡祭祖的游客提供一个抒怀、聚会的场所。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历史村镇中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旅游规划设计的源泉,对文化内涵的解读和文化活动的挖掘研究不仅为空间设计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作用,而且能引发设计的灵感。 因而在文化基础上的空间设计可以产生贴切当地真实文化的空间场所,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

6结语

本文的意义在于提出文化空间这一概念的相关知识对历史村镇旅游规划设计的指导。通过设计实践,认识到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物质空间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实现文化与生活空间二者互为表里的综合性和交织性,才能产生真正富有当地文化的空间形态。实现从文化到空间、从非物质到物质的规划设计方法,对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设计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02-106.

[2]“湖广填四川” 湖北麻城、孝感寻根探秘[EB/OL]. .2008-10-10.

[3]李玉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J].学术论坛,2008,(9):178-181.

[4]王纪武.地域城市更新的文化检讨――以重庆洪崖洞街区为例[J].建筑学报,2007(5):19-22.

博物馆规划设计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文物保护

2009年6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提出:“大遗址的提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大遗址保护的任务长期而艰巨。在实践中,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伴随着理性的思考和审慎的决策,大遗址保护逐步迈向更加崭新而广阔的天地。”论坛上,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教授作了《关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些意见》的主旨发言,提出“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对一部分遗址实施有效保护,将其投入文化建设并使之与公众相结合的文物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和一次新实践,开创了文物工作的新局面”。1考古遗址公园与大遗址保护工作关系紧密,甚至可以概括为“互为因果”。正是大遗址保护的迫切需求,才亟需规划建设选址与保护措施均科学合理的遗址公园;而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也顺应了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基本需求。

一、国内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例证

关于“大遗址”,最早提出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而“大遗址保护”是近年来的新概念,财政部、国家文物局 2005 年 8 月联合的《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指出,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2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撰写的《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探索与实践》一文,(考古)遗址公园是指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遗址类的文化景观,是对考古类文化遗产资源的一种保护、展示与利用方式。3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在成都召开的“大遗址保护工作会议暨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仪式”上,公布了国家(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集安高句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5年3月,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行评估工作,并公布了结果。

考察发现,江苏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当是规划建设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的一个良好范例。一方面,从地缘的角度,两大遗址公园均位于江苏省,在政策导向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鸿山遗址博物馆为核心区域,而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也在积极筹建考古遗址博物馆,并以此为核心。两个遗址公园均强调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双轮驱动”,强调突出整体,确保本体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坚持与周边村居的新r村建设、产业发展相融合,争取在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大前提下,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

二、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理论前提与实践路径

(一)顺山集遗址基本概况

顺山集遗址坐落于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大新庄村南重岗山北麓坡地之上,东南距泗洪县城约15公里,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3°34'36.5",东经118°10'11.3",海拔28~31米,总面积17.5万平方米。据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联合编制的《顺山集――泗洪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顺山集遗址在1962年4~6月由南京博物院组织开展的考古调查中被发现并命名。《洪泽湖周围的考古调查》载:“(顺山集遗址)最突出的有红砂陶杵和橄榄状陶坠,这两类工具,可能为杵舂古物与编制工艺品之用。总之,(这类遗址)无论在地形上与遗物上,都表现着江淮下游特别是苏北地区的青莲岗文化遗存的特征”。4由于当地农民采沙的原因,遗址局部遭到破坏。为防止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泗洪县博物馆于2010年起对其进行钻探发掘,历时三年多的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发现长约1000余米的环壕,还有房址以及墓地等,出土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陶塑艺术品以及碳化稻等。

2012年11月,来自全国多所考古研究所及重点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在顺山集遗址所在地的江苏省泗洪县,召开顺山集考古成果论证会。会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明确指出,以顺山集遗存为代表的文化类型可单独命名,即“顺山集文化”。2013年1月9日,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成功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13年1月14日,新闻报道“泗洪县顺山集遗址新发现将江苏文明史前移1500年”入选“江苏省2012年十大新闻”;2013年4月9日,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隔三年后,2016年4月27日,来自国内外多所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再次来到泗洪,召开顺山集文化学术研讨会,从综合分析、稻作种植史以及动物考古学等多个维度,对顺山集文化遗存进行了深入研讨。

(二)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理论前提

首先,顺山集遗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承载着深厚的人类历史信息,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移动性,应当以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手段加以保护和利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砂矿开采活动,在遗址北部形成一个面积达1.5万平方米、数十米的大深坑,遗址惨遭大面积毁灭性破坏,环壕北段被破坏长度近160米,剖面直接暴露于坑壁上”。5遗址区域由于占据面积大,顺山集遗址保护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实现历史和现实的有机融合,保护和利用好顺山集遗址,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顺山集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从2010年初开始,直到2013年初告一段落,目前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资料整理工作之中。从2012年11月顺山集考古成果论证会的召开,到2013年1月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教授现场查看顺山集遗址,再到后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到遗址现场、博物馆库房等观摩出土标本等,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提出,要继续发掘顺山集遗址及其周边的重要遗址,扩大考古发掘范围,组织力量加大科研力度,初步建立顺山集文化研究的多学科平台,积极创造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条件,同时争取早日获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次,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是实现文物“四有”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目前,泗洪县政府已完成对当地包括顺山集遗址在内的三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两个是雪枫墓园、朱家岗烈士陵园)的“四有”保护工作,为遗址公园的推进实施提供了积极条件。

(三)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实践路径

从远景来看,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工作在顺山集遗址顺利申报成为江苏省第二批大遗址开始,条件逐步成熟。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跨度达10年(2015年至2025年),项目内容包括遗址博物馆、入口服涨、现场展示区、原始农耕生产生活模拟区、休闲体验区、农家乐以及梅花山景区等。目前,该项目已初步拟定当年的序时进度,正在报批和审定包括编制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环评等在内的规划建设前期相关手续,未来将开始实施遗址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工作。

三、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与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未来模式思考

无论遗址公园建设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有多高,也只是其中一种保护手段而已。要实现大遗址永久性保护与利用才是最终目的,而这个工作将是动态的,延续性极强的,尤其对于类似苏北这样的相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能够成功申报大遗址,仅仅是诸多后续工作的开始。资金投入、政策倾斜、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都将困扰当地政府,也将对文博工作者提出严峻的考验。

一方面,加强系统管理的思维,不断放大遗址公园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的积极效应。一个得到规划合理、科学利用的遗址公园,对大遗址保护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以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为例,不仅需要尽快编制遗址公园的规划文本,框定遗址本体区、永久建筑区、服务区、景观区,还应当着手对永久建筑(遗址博物馆)进行选址规划,选定有资质的建筑施工单位等。因此,就需要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加大地方政府向上策应扶持力度,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探索共同建设遗址公园的可行性,同时,成立专门机构,不断充实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的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整合各方力量,创新遗址公园建成后的管理运营手段。针对大遗址保护而进行的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双向共赢。遗址公园在建成后,其管理运营手段必须创新,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我们应当在政府投资建设遗址公园的基础上,事先拟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细化条款,探索由社会资本提供后续的公共服务,政府再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对价。

四、结语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研究员在《顺山集――泗洪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中说道:“顺山集遗址从开始的抢救性发掘到带着学术课题的主动发掘再到后来的保护性考古发掘,无疑是江苏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实践”。6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陆建松指出,大遗址作为历史发展、环境演变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记录,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不仅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艺术、建筑、生态、地理等领域直接或间接研究的对象;不仅是构成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景观旅游资源;不仅以直接或间接的历史教育、文化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功能作用于现代社会,而且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7从加大对大遗址保护,以及强调其为当地民众所有效利用的角度出发,我们提出建设的考古遗址公园,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遗址保护和展示,有助于进一步实现遗址的社会价值,有助于大遗址保护进一步融入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时,遗址公园的建设还契合了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强调城市特色的发挥,还表现在拉动内需、解决就业、改善人居环境等诸多方面。具体来说,对于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从一开始就应当强调建成后的公园,不仅要将顺山集文化遗存完好的保存下来传承后人,更要通过资源整合和合理规划,为遗址保护和展示提供充裕的空间和完善的设施,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百姓所共享。

[注释]

1张忠培:《关于建设国家遗址公园的一些意见――在“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的发言》,《文物建筑》,2012年第00期,第73~76页。

2引自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的通知》,2005年8月。

3单霁翔:《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2~12页。

456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编著:《顺山集――泗洪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第11~12页、第420页。

7陆建松:《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121页。

[参考文献]

1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泗洪县博物馆.江苏泗洪县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2013,(7).

2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赵夏,陈曦,郭萍.“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述评[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3).

5单霁翔.携手共创大遗址 保护的美好明天――在2010年大遗址保护工作会暨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仪式上的发言[J].中国文化遗产,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