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学科的魅力

化学学科的魅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学科的魅力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师生关系;对话魅力;互动;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059-01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又存在于正式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对于研究师生交往具有重要的价值。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进行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师生对话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本文意在研究化学教师的对话教学,从而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一、“对话”在教学中的新解释

对话教学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教师角色、学生角色以及师生关系等都已不再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层面之上。

1、教师:对话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

新课改的要求是: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对话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

2、学生:主动的学习者和建构者

对话教学把学生的角色定位于主动的学习者和建构者,是基于对学生的科学认识。对话教学不仅注意尊重和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而且相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动地探索世界、揭示世界奥秘的能力。

3、师生关系:“我-你”对话关系

“我-你”关系是对传统教学师生关系的超越,体现了现代教学师生关系的本真内涵。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往往呈现出对立的特征。对话教学倡导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在“我”与“你”的对话过程中,双方既实现了情感的交流与经验的共享,同时又彼此尊重对方的独特性。可以看出,师生之间对话实质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平等的、和谐的和富有成效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强调师生的“我-你”对话关系,并不是否定师生各自的独特地位和区别性,淡化或混同其固有的职业角色和作用。而在于说明双方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在基于平等、尊重、信任和共享基础上所形成的亲密与和谐。

二、“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

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必须秉承的核心理念如下:

1、主张在师生间建立主体间性的关系,倡导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改造现代教育,丰富师生对话的内涵

倡导民主平等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同时做到注重学习者水平控制,使其在适合自己水平的方向上得到发展;“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最近发展区相结合;知识掌握和思维质量提升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注意鼓励性和促进发展的形成性原则,状态评价和发展性预测评价相结合,纵向比较评价为主,少做横向比较评价。

2、彰显学生个性,让想象与创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1)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除了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之外,培养学生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和书本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当是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2)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奇“思”妙“想”。 化学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正好给学生创造了认识上的冲突和失衡,为师生提供了绝好的挑战机遇,在教学中抓住这种机遇,努力创造条件,认识未知,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互动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Fe(OH)2的制备和性质时,先给学生讲清Fe(OH)2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按照教材进行演示新制的Fe(OH)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实验结果是学生看不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是灰绿色沉淀。这一现象立即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这时就引导学生探索实验原因:(1)为什么实验过程中没有得到白色絮状沉淀?(2)为什么实验过程中要用新制备的Fe(OH)2溶液?(3)为什么实验过程中要将胶头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的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4)如何对装置进行改进?经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最后展示几种实验装置,让学生分析采用这些装置的优点,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深入性,凸显了课堂之中师生对话的魅力。

3、学会沟通和分享,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机体

教学是在本质上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分享的过程。基于此,对话教学在课堂设计时,应把鼓励师生的互动与合作,学会沟通与分享作为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

三、对话的魅力在教学中无处不在

对话教学除了要注意进一步丰富师生互动与合作的形式,发挥其主导性互动形式的作用之外,关注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充分挖掘潜在的人力资源将成为课堂设计的重点。师生互动是让老师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宗旨,而对话教学在互动中占主体,通过对话是教师的教学达到循循善诱的程度;对话给教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加体现出一位成熟教师的授课魅力。而只有师生充分了解,互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而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应坚持以师生对话为重点研究对象,付诸实践,才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咸海.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互动----探究”模式的构建.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5.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 立体化 建立

园林美术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以园林专业基础课——园林美术为代表的园林美术类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成果。我们针对园林本科专业的教学现状,在园林专业学生均为没有美术专业基础学习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条件下,开始寻找符合教学需要的一条教学改革之路。在经过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课堂加室外写生的复合式教学的教学改革后,我们从1998年9月起开始实践并建设立体化的教学体系,经过4年多的总结和实践,这一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理论与实践也臻于完善,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园林美术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包括:课堂教学形式立体化、专业理论体系立体化、学习实践立体化。

一、立体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

我们从以往的教学总结经验,经过反复实践以后建立了立体化课堂的教学形式,即以理论课持续性介入法为主的复合型有机课堂形式,打破长期的理论与写生分开进行教学的样式,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接受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提高动手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交叉进行。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长期的教学经验与之相融,形成以理论为框架,实验与实践教学为主要形式,课堂示范、观摩与讨论、作业评析等教学法为主要手段,辅以名作评赏、名人讲座、参观展示等特色教学的立体式课堂。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际绘画能力,从课内知识到相关专业知识,从个人专业定位到课程的专业应用都有了清晰的理解和掌握,做到教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立体化的专业理论体系是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

教学中的园林美术理论是美术基础理论和技法概述。传统的理论并不适用于初次接受专业教育的大学生。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以传统的美术技法理论为基本支撑,吸收了园林及环境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与丰富技法,并使技法学习在专业学习中有具体的针对性,使专业知识学习连贯统一、连续,并且在各个学习单元中分别介入美术史、现代艺术理论、构图学、色彩学、文学等相关理论,让学生客观、轻松地掌握主要知识点并扩展眼界,以求加强理论学习、增强修养,为专业实践打好基础。

三、立体化的学习实践是全面掌握学习内容的科学方式

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我们设计了立体化的学习实践模式。园林美术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必须有实验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有较大的差距。据此我们设计立体化学习实践以解决这一矛盾。

首先,以课堂写生实践为主的辅导性学习实践保证了学生基础理论掌握和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目标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掌握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应用技能。

其次,加强学习实践课外化措施。因教学计划的课时限制,课堂学习并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学习受到很大制约。我们为此采取了扩展课堂,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推及课外,在形式上采用了课外作业、课外参观、命题写生等,使学生充分且持续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再次,我们推行广泛的学习方式和实践领域。把学生的学习与学校的重大活动、节庆及社团生活结合起来。我们针对美术课程的特征,有目的地将学生的学习实践以重大节庆展览、活动场景美术设计、专业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加以丰富化、趣味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丰富了校园文化,产生强大的带动效果,使学生将课堂的学习实践带到课外,带进生活和专业发展中,且效果明显、易于接受和操作。

该实践模式自1998年开始建设和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知识应用表现尤为突出。园林专业涉及美术知识的毕业论文(设计)由1994届毕业生中的2宗(占总数7%)增加到2002届28宗(占总数48%)。学生在其他课程或设计中更是多方面地运用了美术课程知识。学生美术类课程的课堂合格率也由1994年的79%达到2002年95%。编写教学大纲十几门,自编教材2本(正式出版1本),举办各种展览5次,展出学生作品1000余种,并邀请全国著名画家举办讲座2次,使学校美术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

该实践模式建设与实施4年来,经过不断完善与改良已具有极好的应用价值。它符合美术教学规律,适合于普通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需要,是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理想模式。

该实践模式的应用是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有其独特的推广价值,是美术类乃至相关类型课程的一条可靠的教改思路。它的建成有助于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并可使学生通过立体、有机的学习获得更科学、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有效地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向伟.道器之间.杭州:《新美术》,2002,3.

[2]王宁.环境艺术课程发展方向与课程设置.杭州:《新美术》,2002,3.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第3篇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使

课堂充满活力

要使课堂充满活力,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能有学习的热情,才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新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燃烧与灭火”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火灾场景,提出导致燃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灭火等问题,让学生讨论猜想,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

二、把化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氛围,即是营造轻松愉快、健康积极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从平凡但广泛的生活之中挖掘出具有化学教育价值的素材,把那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引入课堂,让他们去想象,去感悟,去理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组织设计比赛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的设计时,给学生提供相关仪器让他们自己设计制取装置,并展示自己的设计,然后设计创新奖、环保奖等多种奖项,让学生自己评比,及时公布并表扬获奖同学,整个过程同学们反应强烈,并进行讨论,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学得更开心,更主动.

四、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改变课堂中学生座位的排列形式,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多种空间形态,如前后座位组成“蜂窝组”、全班围圈坐等,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讨论的方式多种多样,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应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分组讨论后,还应该让各组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评价.

五、用学生的成就激励学生

例如,在讲“溶液的稀释计算”时,布置一道计算题,让学生思考,并提出如果谁会算就让他上讲台教授给其他同学听,听课的同学可以向授课的“老师”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学生积极地投入,都想一试身手,当一回小老师,我则适时进行点拨、指导.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课堂效率.

六、利用探究实验,打造魅力课堂

通过有趣生动的实验,可以诱发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安排一些有趣生动的实验.如“空中生烟”,用两根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惊叹这一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都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分子的扩散作用、电子的得失过程、一氧化碳的毒性、氢气的爆炸实验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八、充分利用探究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理念 美术课堂 优化教学

柳斌在谈推行素质教育时指出:“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育过程优化和教学过程优化是核心。”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优化美术课课堂教学结构,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是每个美术教师应给予高度重视的。为提高儿童美育素质,应着重抓四个方面的落实。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直接影响结果。因此,美术教育虽然本身具有一定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这兴趣是短暂的,如果教师不注意利用其优势,因势引导,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艺术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因此,教师首先应根据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的好奇,易兴奋和好探索的心理特征,捕捉学生兴趣的激情点,然后再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应的艺术教学氛围,以趣激情,以趣生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艺术情感,从而顺利导入教学内容,例如,利用故事导入法、适时出示优秀范作及播放音乐,观看光碟等现代化手段,通过声音、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显现和谐、真实、具体、鲜明的形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活而不乱,松而不驰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愉悦感,而且还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上好写生课

很多学校由于教学设备不全,导致写生课无法正常进行,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差,个性发展等都受阻碍。毫无疑问,美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与玩耍一样,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对于生性胆怯的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鼓励他们大胆去表现:对于好动的学生,写生绘画会使他变的安静些:对于粗心的学生,写生可以培养他们的细心,坚持写生的习惯冲对人性的培养上来说,可培养学生的毅力、恒心和好奇心。从能力上来说,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样,学生写生画教学过程重在训练观察方法,写生的过程是观察、分析、理解、概观的过程,是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的并用,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

如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上好写生课呢?写生面对着实物进行的绘画,经过长期有目的的写生练习,学生便能建立起正确感知物体形态、结构、比例、色彩、空间等概念,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锻炼眼、手的协调能力。例如,在上《六面体素描》时,我用无人问津的粉笔盒作为六面体素描对象,在教室的四个角落各摆上一组,还可以打开盒盖,在盒内、盒外、台上摆上几根粉笔,让班上的“尖子生”先作画,这样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生活中的一切器皿、蔬菜瓜果、实验室、体育室中的形态各异的各种教学器材,都可以作为写生的内容,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不会因为教具的缺乏而影响写生课的教学,导致教学质量堪优的问题。

当然,写生课和临摹是分开的,它们相辅相成,应有机结合。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辟课堂外阵地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创造力与创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培训创造里最好的办法是多多开展创造活动。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限制,教师倾向的束缚,能随心所欲、独立自主地得以发展。因此,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儿童绘画的素材源泉,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激发学生绘画创作兴趣,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前提。学生不是“幻想家”,假如没有合理、适时地走出教室,增强课外指导,去领略大自然风光,收集生活素材,哪来课堂创作?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本领。尤其是教学《美丽的乡村》、《城市风光》、《多彩的课余生活》这些记忆画,创作画课程时,教师不能光纸上谈兵,课前要通过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出去春游、秋游、参观市容、游览公园以及开展各种有趣的课外活动,并进行观察方法上的指导和有选择的记录,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后才能获得丰富的绘画素材,创作出自己熟悉的生活画面来。如教记忆画《农村景象》一课,要求让学生记忆创作一幅表现农村美丽景色的画。生活在城里的小朋友很少见到农村景色,课前教师应把这节课的内容改为《郊区景色》。为了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来完成这幅画,教师在教这一课前,可利用星期天时间带领学生去郊游,开拓他们的视野,有意识、有目标、有目的、有重要地引导他们观察、记忆那绚丽多彩的郊区场面,为上好这节课打好基础。

四、抓住知识的深化点,改单一为多样作业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话”理论 英美文学 课堂教学

引言

现代课程理念是一个具有综合指导意义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个对各门科目有效促进的教学理念。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少一线教师将文学课作为一种精读课的模式来进行,由此文学作品的教学就往往变得索然无味。在“对话”理论的相关主张下,则更主张对话和讨论的相关模式,从而使得英美文学的教学充分利用到这样的对话和讨论模式中,从而使英美文学的教学更具有挑战性。

一、“对话”理论?“对话”理论最早由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后,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同。在巴赫金的相关研究中,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对话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成为了他对“对话”理论研究的重点。在“对话”理论所倡导的一系列关于对话的说法中,其“对话”的定义往往不是表面上的语言的交流和传授,而是整体上的包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精神上的传递和整体沟通等。在“对话”理论中,研究者们倡导平等而富有创造性的交流,认可平等主体之间的思想交流是思想的碰撞及对文学作品赏析过程中的体验和分享。

二、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呆板单一

当下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呈现出来的一个现状是教学模式的呆板单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师生关系放置在了一种主客对话的关系上,也就是说,教师作为一种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教学模式往往是固定的照本宣科。例如,以当下的英美文学史的相关课程来讲,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几个方面的讲解,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这样就容易造成教师在填鸭式的教学中感到十分疲累,而作为客体接受者的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由于长时间对枯燥题材的讲解和模式的灌输,使学生产生怠倦心理,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

当下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热情不足,出现怠惰和排斥的心理也是较为常见的现状之一。在当下很多教学中,尤其是对后现代主义作品的教学中,学生更表现出来一种排斥的心理。长时间以来,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只是有所耳闻,而对于后现代的文学理论和相关作品则知之甚少。

(三)教材的编排繁琐缺乏新意

当下英美文学教材的编排主要遵从的还是传统的模式,将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按照时间的发展进行归类并依次排开,而每一章节的内容则根据这个时代的大背景开始叙述。例如在现行的英美文学作品的相关理论书籍中,各章节的内容大体上都是先叙述文学流派,然后介绍代表作家,进而将代表作家作品独立为一个内容抽分出来单独罗列和详解。这样的流程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教材枯燥呆板,而教师的照本宣科的教学习惯则更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可以说教材的排版繁琐而缺乏新意也成为了不能够将有关作品和流派进行有效结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对话”理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一)对新的师生关系的合理建立

在“对话”理论的指导下,师生关系更多是倡导了合理平等的主体流,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师和学生看作互相平等的主体。这样则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加合理关系的建立。

以波德莱尔的相关诗歌教学为例,波德莱尔的作品是受到了美国著名作家、诗人、文论家爱伦・坡的深刻影响、具有一种颓废唯美风格的诗歌作品。在“对话”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就爱伦・坡和波德莱尔的相关文论和诗歌,包括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进行先行的了解和深入对比,尤其是可以以主体身份对爱伦・坡及波德莱尔两位重要文学人物进行倾向性认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对爱伦・坡的相关文学理论作合理的、详尽的了解,并对波德莱尔的相关诗论进行比对。在分析波德莱尔的重要代表作品《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时,尤其可以对作者本身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由学生组织教学中的具体过程,互相配合,甚至可以进行小组式的合作,并将这种探讨的结论或对两位作家具体作品之间的联系、差异、风格、文论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经验分享和体验共享等等,由此有可能弥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枯燥的植入和灌输的不足。

(二)和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在“对话”理论指导下,我们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不仅实现教师之间,也同时实现与作者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一种不断挖掘和经验发掘的过程,其中对于文学作品本身的背景、内容和思想内涵等等的挖掘都成为了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对话”理论讲求对作品思想和思想传递、交流的理解和体验,学生通过“对话”理论的指导,对文学作品中传递的深刻内涵进行主动探讨和挖掘,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文本所赘述和引导的方向。

例如,就福克纳的作品《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来说,文学史中更倾向于将它与南方文学进行关联。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南方种植园文化下的没落贵族爱米丽,在极端的压抑和引导下最终将她的丈夫杀害,并在小说的最后引入了一段房间中尸体的陈述,这样的尸体是“灰色”的,发丝也是“毫无生气”的,而这个房间则早已被蛛丝覆盖,呈现出死亡的气息,成为了没落南方种植园制度的典型代表。小说和南方种植园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和作者内心对于南方种植园时代的缅怀也有着重要的联系,而具体是怎样的关联,是否只是像文学史中所引导的和美国南方文化之间具有关联?这都可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对话”理论的指导下,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对美国南方文学进行整体、全面的了解,从而对美国南方文学所体现出来的特有的对种族冲突的思考、对种植园文化的思考以及对美国命运本身的思考等等做出自己的判断,再返回到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就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合理、详细的挖掘。

(三)构建自我完善的平台

通过对“对话”理论的充分利用和合理认识,也能够促进学生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合理的构建和自我完善。学生在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借鉴“对话”理论的相关主张,通过和文学作品、作家之间的平等对话及富有创意性的自我体验,增强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对自我素养和学习模式的完善也都具有良性的作用。

在对西方经典名著《荷马史诗》的学习过程中,应当了解希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变革等,然后才能对作品中阿喀琉斯做出的行为有本质上的理解。在《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由于自己的手下被阿卡门农所杀而愤怒地进行了征讨,发动了十分有名的特洛伊战争,之后在对方国王哀求下承诺在治丧期间停战。阿喀琉斯在这个过程中集结了希腊人渴望看到的、渴望达到的一种尚武精神和人本主义的追寻和探究,是对人格、尊严和荣誉的维护,这样的体验来自于学生对西方人文思想的前提式了解和条件性总结。

结语

“对话”理论弥补了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不足,将学生的主观体验和作品、作家之间的平等交流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并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主体性平等交流对话。无论是对教学本身还是对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语

参考文献

[1] 保罗・弗莱雷.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