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原理课程总结

机械原理课程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原理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原理课程总结

机械原理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原理 卓越工程师计划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CDIO 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132-03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十分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是理论课程向工程实践课程转换的过渡性环节,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在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系列课程中是不可替代的。[1]但是,传统机械原理教学存在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方法死板、考核简单片面等不足,与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等相关课程间存在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整体协调性不足等问题[2] [3],导致教师讲课费力,学生听课乏力,教与学的效果不理想,甚至造成对立的师生关系。

学校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需要,进行了基于项目的CDIO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和创意兴趣的自主学习模式等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从机械原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角度进行全面介绍。

一、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处理好机械原理与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间分工和衔接,不同于机械制图与建模、刚体运动与力分析、零部件强度计算与校核、材料成型与加工等专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4],机械原理以培养学生面向机械系统的机构设计与分析能力为主,在机构学、机器动力学和常用机构等基本知识学习基础上,更加注重机械系统的设计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5]处理好机械原理课程内部各章节间内在关系,机械原理教学内容可划分为机械系统、基本原理和常用机构三大模块,构建各教学模块间有机联系,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块关系如图1所示。

机械系统模块是培养学生系统观念的重要途径,利用完整的机械系统实例把课程知识点串联,贯穿绪论、机器人机构及其设计、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等章节的教学全过程,形成闭环。

基本原理模块包括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力分析、效率与自锁、机械平衡、机械运转速度波动调节等章节,重点讲授:1.机构结构分析中机构组成、自由度计算、组成原理和型综合等知识点;2.机构运动分析中解析法;3.平面机构力分析中运动副总反力和机构受力分析;4.机械自锁和速度波动调节。而与理论力学等前期基础课联系紧密的运动分析图解法采用实例化教学,在学生自学、练习、讨论基础上,点明速度影像和加速度影像等知识点;实践性较强的机构运动简图、机械平衡以实验教学为主线。

常用机构模块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齿轮系和其他常用机构等章节,重点讲授:1.连杆机构中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图解法和解析法;2.凸轮机构中轮廓曲线设计解析法;3.齿轮机构中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啮合定律、啮合传动、变位齿轮和斜齿圆柱齿轮;4.齿轮系的传动比和效率计算。而常见多杆机构、凸轮基本尺寸确定、渐开线特性、其他常用机构等知识点以自学、调研等自主学习方式为主。

二、基于认知规律的“以生为本”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国内众多高校长期开展机械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使教学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在教材、电子教案、电子教具、教辅参考资料、教学视频和网络平台等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进展显著,为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奠定基础。

(一)基于慧鱼组合模型的机械系统概念强化与贯穿

课程学习前,利用工程训练中心慧鱼创意组合模型,让学生按照已有拼装路线亲手搭建典型的机械系统模型,如各种类型机器人,使课程教学从“积木游戏”场景中开始,逐步了解机械原理所学的连杆、凸轮、齿轮及齿轮系等机构;课程教学结束前,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主搭建一个新型的综合型机械系统。学生能够全程深度参与课程教学,实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以学生自主搭建典型机械系统模型为课程学习对象,贯穿机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齿轮系等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其隐藏的科学问题,包括概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求解等主要的学习环节,教师承担定义阐述、提出问题、思路引导、方法总结和疑难解答等辅工作,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指导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实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校园内学生上网便捷快速,机械原理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6]、江苏科技大学课程建设与辅助教学平台[7]、第一视频教程网[8]等,为机械原理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探索奠定基础。同时,在学校课程建设与辅助教学平台上开设相应的同步网络教学班级,实现课上课下同步进行。随着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推广,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得到加强。

由于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时间、地点具有很大程度的自由,且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效率存在差异,教师需做好前期引导和后期考核工作:每次课结束前,应明确下次课教学内容和对应的网络资源材料;每次课开始时,需通过提问、课堂练习等方法检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效果,对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要及时解释,强化理解。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自主学习环节实际上是一次学习阶段,课堂提问与检测环节则是二次学习阶段,课后作业、答疑等环节则是三次学习阶段,三者具有一定的时间差,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论和吸收具有良好效果,尤其是课程教学。

(三)基于计算机和编程技术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

项目式教学分为科技论文写作与课外大作业两类。在机械原理学科发展方向调研和文献查阅基础上,每位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如机械发展史、医疗机器人、生物机械、仿生机构、微小机械等,严格按照国家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和规范撰写报告,包含题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

课外大作业是项目式教学的重点,引入计算机技术和Matlab软件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课外大作业的解析法分析。课外大作业包括运动分析、力分析、连杆机构设计、凸轮轮廓曲线设计、齿轮轮廓曲线设计和速度波动调节这六种类型,要求全体学生自行分成3-4人一组,从六类大作业题目中分别选择三项,共同完成分析建模、编程求解、报告撰写、演示答辩等环节,各团队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禁止以逸待劳现象。完成后要求提交大作业实践报告、Matlab程序源文件及分析建模的关键草稿纸等材料,实践报告应达到内容完整全面、字迹图标工整清晰、格式符合国家科技论文规范等要求,Matlab程序源文件应达到运行流畅、注释合理充分、格式整齐美观等要求。

项目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答疑作用,实现科研基本思路和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编程技术进行学习、研究的能力,为学生后继其他课程的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至毕业后科研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的良好习惯。

三、课程综合改革实践效果与注意事项

通过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掌握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学生的机构设计、综合、创新等专业能力和系统性工程意识、基本的科研素养得到显著提高,在后续的专业课程、第二课堂(如课外科技制作、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毕业设计等学习环节中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是第二课堂,机械类专业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上手快,创意多,动手实践能力强。

由于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涉及内容体系、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外大作业和期末考试以及相应的考核方法,存在面广、点多、工作量大等问题。为保证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综合改革实践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学生的兴趣与投入。课程学时不断压缩,课堂教学时间越来越短,但教学内容与要求反而提高,而课余活动(尤其是网络普及带来的网络活动)不断丰富,导致学习时间减少。针对现状,必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投入一定的课外时间用于课外学习,包括项目驱动式课外大作业、课外科技创新与制作等内容。

(二)教师的钻研与投入。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使职称评审、考核奖励等活动的科研成果要求不断提高,导致教师对教学的专研精神和精力投入不足,需从学校制度上做适当引导,如我校职称评审中的教学绿色通道和重金奖励的教学模范奖,将教学成绩、学生评价作为考核指标。

(三)课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课外学习的硬件资源包括场地(如开放教室、实验室、机房等)和慧鱼组合模型、常用工具、常规机床等设备设施;软件资源包括课外大作业的项目和本科生创新计划、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活动。

四、结束语

为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次上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课程体系梳理、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构建有机统一的课程教学模块,实践基于慧鱼组合模型、网络教学资源、计算机和编程技术的新型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工程意识和科研素养。

[ 注 释 ]

[1]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于晓红,王小群,邱丽芳.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8(7):34-36.

[3] 赵京,赖德华,门淑贵.以认知学习理论指导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4(2):50-52.

[4] 陈文华,陈秀宁.“机械原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71-74.

[5] 于晓红,韩建友,邱丽芳,等.深化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4):25-26.

[6] http:// / details?uuid=8a833996-18ac928d-0118-ac9291e8-0636 / 2014-02-20.

机械原理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课;机械原理;课程改革

现代教学观主张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机械原理》作为一门培养工科学生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兼具任务性和逻辑性。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知识点难于理解和记忆。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重共性不重个性,不能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因此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点,这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身心疲惫”。为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微课教学法。

1 微课及其特点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程”这一概念。美国一个教育信息化专业研究机构Educause于2012年11月分享关于微课(Micro- lecture)的介绍。根据Educause报告的定义,微课(Micro-Lecture)指的是单一、严格界定的教学主题的简短的教学音频(视频)。微课常用于面对面教学或混合学习、在线学习等。目前,微课已成为各类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课的主要特点包括:

(1)时间“微”:微课视频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

(2)含量“微”:微课主要是为了重点讲解某个学科知识点(一般是重点、难点、疑点),或是反映某个教学策略或教学主题的教与学的活动。并不是所有知识点的罗列。

(3)资源容量“微”:微课的视频格式一般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wmv、flv、rm等)。加上与教学主题相匹配的微教案、微课件及微反思等资源一共也就几十兆。

由以上论述可知,微课便于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学习探究。它具有指向明_,资源多样,短小精悍,易于扩充,可交互性强等特点。

2 微课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机械原理》的积极性

在农业院校《机械原理》教学过程中,存在有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因此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这直接影响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如果运用“微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主动接受参与性、开放性、娱乐性更强的课堂形式。所以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有利于学生对《机械原理》知识的全面掌握

由于农业类院校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在开始课程的时候,又是以专业课为主。种种原因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机械原理》基本知识。微课可以在网络、多媒体的帮助下,对一些难懂、抽象、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总结,然后以短视频的方式播放讲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就可轻松、愉快地学习《机械原理》知识。

2.3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展开,《机械原理》教学课时越来越少。在此形势下,教师有可能通过降低课程难度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删掉部分晦涩、乏味的知识点,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的知识点上。其结果是教学变得相对轻松,但是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授课时间的缺乏,导致学生知识点不能得到及时总结;也很难熟练掌握课堂内容。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还需进行二次授课。而微课恰好可以弥补教师上课时间不足的缺陷。教师没时间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学生可以选择课余时间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

3 建设《机械原理》微课平台的方法

3.1 微课教学片段的设计

微课的课程容量较少,每小节课的内容在10分钟左右。在短短10分钟之内要解决《机械原理》课程中某些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微课内容中不应包含浅显、易懂的知识点,更不是所有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之间的联系、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可以通过传统多媒体教学方式来实现。譬如可在PPT中插入微课的一些片段等。总之在微课教学片段的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内容的逻辑性、完整性。

3.2 微课资源建设

微课建设的关键是资源建设。以农科院校《机械原理》课程为例,首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本专业特点,确定课程重点和难点。其次要确定微课资源建设的方式。微课实现的方式有多种,但无论那种方式都要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及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譬如在介绍不同机构应用时,可采用视频的方式。形象、生动的视频有可能引起学生巨大的学习兴趣;对于“四杆机构设计”,可运用“flash”进行讲解。用此方法可以把复杂的运动分解成几个简单的运动,从而使得一些晦涩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为了解学生对本小节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可在微课附注中添加测试题。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可以相互探讨,也可和老师交流。在探讨和交流中就掌握了知识。如在机构自由度计算、轮系传动比计算等知识点后面,可进行小测试,以便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最后,使用Camtasia Studio和PPT等多种设备和软件进行教学过程配录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针对所选定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2)通过中控台,同时打开视频录像和教学PPT,教师戴好扩音器后,调整好话筒音量和位置、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3)对已录制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美化;(4)将《机械原理》课程的微课学习材料放到学校搭建的课程学习平台上。

3.3 微课课堂实践研究。

微课开展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更重要的要注重微课开设后的效果。形式再好的微课如果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只能说是人、才、物的浪费。对微课效果的评价方式有以下几种:(1)问卷调查。可向参加微课学习的学生发放问卷,提问一些问题,还可让学生主动提出一些微课建设的好建议,得到反馈后老师可以迅速改进课程内容和形式。(2)网络反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网络,而非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和相关软件统计一门微课的点击率,从而使老师知道微课的实际效果,以便做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田文娟.浅析微课在《机械设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5(10):407.

机械原理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机械原理;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就目前而言,独立学院的的培养目标大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除了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外,更重要的在于课程的优化,从而达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预设目标。目前,独立学院学生有上课迟到、旷课,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还存在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这个主要矛盾。

1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机械原理》的教材偏向于对现有的各种工程机构的分析,为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48学时),必须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

独立学院有必要联合编写特色教材。首先对理论力学中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独立学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侧重,有所选择。近些年来,随着机械原理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面对独立院校学生的现状,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好基本内容,并具有机械设计意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和敢于尝试。其次,同学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工程机械非常感兴趣,对理论性很强的知识则学习积极性下降很多,先看实验录像,再通过实验录像来分析原理,最后总结知识要点及其重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手段的灵活化

要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现代实验技术相结合,灵活应用。我院机械系的学生大一开始学习CAD平面设计软件,大二开始学习solidworks软件。学生有了软件和设计概念的基础,在上《机械原理》课程时,可以将三维软件引入《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通过将三维引入课堂教学,把枯燥的机械专业理论转化为直观动态的仿真模拟,让学生获得直观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2教学场所的多样化

教学场所作为教学手段应用的环境,不必总是拘泥于教室。实验室和学生生产实习的工厂都是良好的现场教学手段,让学生走出课堂、步入工程现场,让理论联系实际。

3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来自观察,来自实践,可以有计划地设置主体(例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大赛),引导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一主体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进行应用型学习。我校新引进了慧鱼的一系列产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拼装各种模型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不断创新。

4考核方法的改革

为了更好的落实本专业 “一线工程师” 的人才培养目标, 所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势在必行。在考核方式上,根据我校实际情况, 在40分的平时成绩中, 改变过去以点名和教师对学生的大概印象来评分的模式。即:出勤考核占10分,回答问题和作业占10分,实验占20分。 实验包括操作和撰写实验报告, 操作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撰写实验报告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熟悉和深化某一专业知识点大有益处, 同时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明显。

5结语

只有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教学改革应用到《机械原理》中,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才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机械原理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Solidworks 课程设计 工程图

1.概述

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学生可以综合运用专业课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并为以后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

根据学校机械专业的培养方案,可将专业课课程设计分为机械类课程设计和电类课程设计,机械类包括: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夹具设计课程设计等;电类的包括:PLC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设计等。然而,对于机械类课程设计来讲,主要是对机构的原理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卡片设计等。然而不管是哪一个机械类的课程设计,都离不开三维模型的建立。本文主要针对机械类课程设计中的三维软件的应用做探讨和研究。

2.目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几个机械类课程设计都还是在采用传统手工绘图或者二维CAD绘图的方式进行设计[2],老师在前期讲解的时候,也是用一些已经做好的设计的动画和基本原理讲解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具体问题如下: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基本都是采用手工原理图的形式进行设计,学生从手册或课本中了解每种机构的工作原理,然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题要求进行原理设计,通过手工绘图方式,绘出机构原理图。

(2)对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来讲,我们的题目还是使用传统课题,设计一级或者二级减速器。设计步骤基本跟传统设计步骤一样,学生先观察实际减速器模型的结构,然后进行拆装,详细了解减速器的结构。在了解了减速器结构后,学生再一步步进行轴的设计、齿轮设计、轴肩、箱体等零件的设计。这种设计步骤看似非常合理,但是学生是观察成品减速器,很难理解每个零件在整个产品中的作用。如果能将减速器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让学生直接参与设计过程中,学生就会更有兴趣,理解更容易。

(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已知产品的结构,然后进行设计,然而《夹具设计课程设计》只知道功能和设计要求,需要学生将所学《夹具设计》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设计一套完整的夹具。传统设计步骤是学生通过实习,参观实际的夹具结构,然后老师给出跟参观相似的课题,学生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手工或者二维CAD软件进行结构设计。

以上几种设计都采用二维设计,学生直观上不便于掌握和理解。而且二维设计的后期修改工作非常繁琐。

3.三维软件Solidworks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1)三维造型技术的优点

三维设计是新一代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设计平台的基础。它是建立在平面和二维设计的基础上,让设计目标更立体化、更形象化的一种新兴设计方法。三维CAD系统有较好的造型工具,能应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等设计方法,实现装配等复杂设计的难度远比用二维图形系统增加得快。

(2)三维软件Solidworks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为了适应现代工业4.0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应该首先能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产品设计,然后具备能出一套标准的符合机械设计规范的工程图的能力。学生需要掌握至少一款三维软件的使用,并能熟练使用三维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和出工程图。然而,将三维软件应用于课程设计中,一方面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做课题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学生的三维设计过程是对软件使用的锻炼。

2014年在修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培养方案中,考虑到三维软件在机械专业课中的重要地位,将三维软件课程设置在第三学期,也就是在所有课程设计开设之前就已经开设了三维软件课程。

下面以Solidworks软件在《夹具设计课程设计》中的使用为例,在基本确定定位元件和夹紧机构以后,结构设计步骤如下:

(1)夹具的三维结构设计

夹具由定位元件、夹紧机构和夹具体等一些辅助元件组成。Solidworks在装配体设计中有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设计过程中,一边设计一边建模。只需要画好第一个基础零件,其他零件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在装配体中建模,可以非常方便地确定设计的零件的位置和大小。本实例就是采用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装配体的设计。现将拨叉零件钻孔专用夹具体三维结构设计出来,然后设计心轴并将被加工零件拨叉装配进来,依此方法,将需要的零件都一一设计出来,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夹具。

老师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以后,再以一个实例为例,一边设计一边绘图,这样学生对整个设计步骤就非常清楚,也容易理解。

(2)由三维结构图出工程图

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来讲,出一套标准的工程图是最基本的要求。很多学生做设计时更重视方案设计,不重视出图。而且课程设计老师进行课程设计指导时,主要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指导。然而,课程设计一方面是对专业课知识的综合运用,设计正确的方案,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出图能力的加强和锻炼。

三维Solidworks软件具备零件和装配体出工程图的功能,学生可以利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三维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以后,先用Solidworks软件输出工程图,再到CAD中进行修改。

4.总结和展望

课程设计是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学生通过课程设计,了解实际产品的设计过程,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可桢,程光蕴,李仲生.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机械原理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字:多媒体CAI课件应用

信息技术下如何借助现阶段的多媒体技术,从而是教育教学服务,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点。机械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必须使得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加强教育教学的效果成为当前机械教学改革的重大的尝试。

1多媒体技术对机械教学的优势

1.1可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作为当前信息技术的代表,通过其视觉、听觉等方面的综合冲击,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如PPT软件,作为幻灯片的制作,从而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可发挥其想象的教学平台。然而在实践当中很多老师只是简单的将其看成是一个板书的地方,让原本枯燥的机械课程变得更加的枯燥。通过PPT软件我们可以加入很多的图片和视频,从而给学生更为亮丽的课堂体验,如在机械教学中的焊接和铸造工艺讲解中,如果单纯的采用口头教学的方式,学生对该课程的印象不深,不利于以后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课堂跟更加的生动和形象,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2更为直观的呈现机械教学内容

在机械教学当中存在很多的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通常都很抽象,如果简单地采用讲解机械原理的方式,则很难让学生明白。但是通过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可直观的将原理转变为清晰的图像或者是视频,并结合具体的应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该原理,从而大大的加强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如在讲解平面连杆结构章节的时候,教师则通常准备会让学生作图,但是单纯的作图很难,需要对其原理等进行深入的理解,对此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查看其原理,从而知道其基本的性质和其死点的位置。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充分认识和了解到双曲柄的变速运动的全过程。

1.3可有效的化解其中的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针对机械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是机械课程教学的关键。对此,针对这部分的难点和重点,如何更好地实现和加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是关键。如在讲解开线齿轮传动方面的知识时,其教学难点是渐开线的性质和形成及渐开线齿廓的啮合具有的特征。传统的方式则通过挂图的方式,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但是,通过多媒体则可直观的将渐开线的形成过程直观的体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再给学生详细的讲述渐开线的知识,从而使得该知识点更形象和具体。

1.4可有效的活跃课堂的气氛

多媒体课件可激发学生对机械课程学习的兴趣,并充分的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全心全意的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机械课程的学习当中,并积极的在课堂开动脑筋思考。而这些效果的取得都是采用多媒体技术的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声、文、图等的冲击,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的有趣、融洽,并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在这种氛围中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2CAI课件的制作

要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优势,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获取更大的收益,还必须要最好对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对此,本文对CAI的制作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2.1选题

设计作为任何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第一件事情,其关键在于做好对其设计主题的设计和制作。而在机械教学当中,我们要明白不是任何的教学内容其都要放到多媒体课件上面。因此,选题成为关键,如果稍微选择不当,则很可能出现宣兵夺主的可能,并在教学中带来反面的效果。在对课件进行设计的时候,其首先要充分的明确其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内容,深入的分析这部分的内容其是否有必要做课件,同时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可取得的教学效果。而不是为了追求多媒体而采用多媒体。通过对教学的总结,在机械课程当中本文以为以下几种情况适合:第一,抽象的用一般教具表现效果不佳的,如《机械制图》中的“旋转剖”、“斜剖”、“复合剖”、“圆柱相贯”;《机械基础》中的“液压传动”、“平面连杆机构…‘棘轮机构”;《工程力学》中的刚体受力断裂情景等。第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用传统方法学生难以理解的,如《机械基础》中的“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以及各种机构的运动形式等。第三,受时间、场地、空间等约束的,如《数控车床的技术及应用》中数控车床的编辑、空运行、自动、手动、换刀、对刀等面板操作部分等。

2.2设计流程

课件设计的流程主要中其设计的环节。对课件的设计环节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根据选题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中的各个难点、重点等分成不同的细小的基础单元;第二,更具其不同的单元的内容,从而确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媒体进行呈现、呈现的顺序和时间等,并确定各个单元衔接的地方,从而形成一个交互的网状的课件。而对学生系统的设计,其主要包括教师、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等因素组成,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为一个系统的设计的过程。对课件的设计也必须要紧紧的结合目标、大纲和对象等设计,从而充分发挥其在教学当中的辅助作用。

2.3脚本的编写

脚本作为课件设计的主要的依据,编写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课件的应用情况。因此,在对脚本进行编写的时候,其必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的思路来进行,并充分考虑教学的目标和独对象,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单元,然后将各单元要表现的内容划分为若干页,各页的内容可由图、文、声、视、动画等组成,最后根据教学设计,选择教学结构,设计各单元之间的链接,从而合成一个完整的课件。

2.4制作平台的选择

对CAI课件制作的软件较多,如我们常见的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Director,Actional,ToolBook、几何画板、方正奥思、宏图等。但是总结起来对平台的选择必须要满足以下的几点原则:第一,必须满足对课件设计的功能要求;第二则是操作要简单;第三则为可节省设计的时间;第四则是其必须要有很强的交互性。

3结语

总之,对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代表,对其应用要充分认识其定位,不要以为的为了多媒体课件而进行设计,要充分将多媒体技术作为杜机械教学的辅助的工具,其不能作为主要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用多媒体。

参考文献

[1]孙艳红.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0-11.

[2]王利华.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在机械教学当中的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