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基础笔记

管理学基础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基础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基础笔记

管理学基础笔记范文第1篇

1 鼻出血的原因

鼻出血大致可分全身性疾病和局部原因两类。

(一)局部原因。(1)外伤。(2)鼻中隔偏曲、粘膜干噪、血管易于破裂、急性鼻炎、鼻窦炎,萎缩性鼻炎,结核等均可引起血管扩张或粘膜靡烂以至出血。(3)肿瘤:鼻腔、鼻窦,鼻咽部的肿瘤多富于新生血管,并可压迫邻近组织,使之破坏或发生坏死,以及继发性感染而致的出血。(4)鼻腔异物致使鼻粘膜靡烂出血。

(二)全身原因。凡可引起动脉压或静脉压增高,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疾病,均可引起鼻出血。

2 出血量的估计

正确估计出血量对疾病发展和愈后非常重要。首先要了解出血的时间、出血部位、出血量、经常性或偶发性、有无高血压或血液病史、近期有无发热、咳嗽、突发粘膜或皮下出血等症状。临床上,可以从病人的表情,体证和精神状态来评估。如一般能自己走来就诊的病人出血量,一般不超过150―200ml;当病人面色苍白、口渴、无力时出血量在500ml

左右;当病人大汗淋滴,脉速无力有休克表现时,失血量500―1000ml时,同时在注意患者血压的表现,如高血压病人降至正常,说明己发生严重鼻出血;血压突然下降,应观察有无休克发生;对一些顽固性鼻出血,经反复填塞无效,而突然自行止血者,应警惕休克的发生。比较科学的方法是通过检测血红蛋白量、红细胞、红血球压积变化来了解失血量。

3 临床观察

(1)观察有无休克症状。面色苍白,出冷汗,脉博细弱,血压下降提示有休克表现,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补液。

(2)呼吸观察。鼻腔填塞后张口呼吸,通气不足,观察口唇,面色,四肢末端有无缺氧表现,发绀者提示严重缺氧,立即吸氧。

(3)张口呼吸造成的口唇干裂,口臭,应至少每日3-4次生理盐水,含漱液漱口,口唇擦甘油。

(4)注意耳部情况。由于病人鼻腔填塞,可压迫耳、咽管,有时可出现耳室积血,应及时发现并告知医生。

四、临床护理

1、防止紧张、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沉着、镇静、忙而不乱、细心地观察病人的表情、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病情,介绍有关鼻出血的知识,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协助病人取半靠卧位,如口中有积血,嘱病人将口中血液吐出勿咽下。以便估计出血重,及时了解出血情况,同时,防止血液误咽到胃内发生恶心,呕吐。

3、做好止血的准备,备好止血物品,如1%麻黄素或0.1%肾上脉素棉片及前后算孔塞物等,必要时,作好输液、输血准备。

4、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变化,根据病情,定时测量血压,脉搏,体温,并注意病人有无神专,意识改变。

5、给予高营养,易消化流质饮食,适当吃一些含钾较高的水果,如香蕉等,保持大便通畅。便秘病人可用缓泻剂。

管理学基础笔记范文第2篇

一、多媒体教学的含义

多媒体技术是90年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集语言、文字、静止图象和运动画图、视频等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为一体,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给学生以新奇、直观、形象感,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在以实验为主的化学学科中,对部分演示效果不佳的实验和难于表达的内容,进行计算机模拟演示和形象描述,给化学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活力,既增强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化学教学更新鲜、更生动的魅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1.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具有定向、动力、支持和倾向性作用,它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因此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2. 多媒体技术能将化学课本中的微观知识变为学生可以直观感受的知识。

新课改后的初中化学课本中涉及到许多微观世界的知识。而多媒体却可以利用其功能,将这些微观世界在电脑里立体地、多方位地、动态地表现出来,从而较好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3.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更好地让我们做到因材施教。

多媒体为此搭建了一座桥梁: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课件放在学校的网站上或自己的空间中,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自由选择相关内容,各取所需,并且可以多次重复观看。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 转贴于

4. 多媒体技术能简便灵活的模拟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多媒体技术正在进入虚拟现实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高度交互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接近真实的多媒体环境,使学生成为虚拟现实的参与者。以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因为有了自信心,才有可能发掘出隐藏在自己体内的潜能素质。

5.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有大量的相关知识,由于内容的繁杂和交叉,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和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变化,对重要的信息反复显示,把需要掌握的内容变成鲜明、生动的形象,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三、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及应注意的问题

管理学基础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基础教学; 弹性教学; 二度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17-01

化学基本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可以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化学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学习物质的性质与反应的必要基础。教师在设计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活动时应努力再现化学基本原理的发现和推导过程,重视在相关物质性质教学中化学基本原理的应用。

面对新的课改方案如何搞好高一化学教学是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化学课程,要让每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化学素养。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还要能为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习化学的其它模块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因而做好高一化学必修课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我认为在实施高一化学必修课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防止盲目拓展教学内容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涵盖了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更注重知识的宽度,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课程进度滞后,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紧张关系的情况。

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

当然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时要适当注意教学的弹性要求。所谓弹性要求就是教学中在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好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基础上,有条件的结合学生实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弹性增补,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但这种弹性教学并不是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加深,前提是要在加强基础教学,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上作适当的拓展,拓展的内容也不宜过多过难,而且拓展也不能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二、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加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应用。各种传统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优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三、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防止出现弱化学生实验的现象

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耗损精力,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既方便又省事,这是违背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弱化学生实验了,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一化学必修课虽然没有在教材中安排学生实验,但并不是没有学生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对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要进行深入研究,要确定好教材中适合学生做的实验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科学呈现方式的关系,积极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

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强,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许多学生反应“一学就会,一用就混”,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例如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这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但本节知识的呈现方式不是像旧教材那样以元素周期律理论为主要线索,而是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为横向分类,并作横同比较,突出物质的性质特征,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很容易让人感觉凌乱,学生找不到学好这些知识点的方法,易陷进死记硬背的泥坑。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以更加科学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各知识点,教会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要实现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好必修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科学、激励、开放的总结,使学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乐学、肯学,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

管理学基础笔记范文第4篇

(一)《管理学》教材内容陈旧。《管理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受用面较大。目前市面上《管理学》教材颇多,但教材内容大同小异,相似度较高。所以,《管理学》教材内容的陈旧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管理学》教学还是偏向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存在空白。虽然有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管理学》的实践性,安排了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很少,或者在执行时实践课时也用来理论教学。所以《管理学》教学还是就理论教理论,并没有达到它实践性的目的。

(三)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管理学》教学亦是如此。目前,《管理学》的教学形式还是以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底下认真听讲做笔记为主。这种形式仅仅让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有所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被培养,更没有提高。另外,枯燥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对学习《管理学》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四)考核形式单一。对一门课程的考核,通常都采用的是笔试的形式进行的,《管理学》的考核形式也是如此。每学期期末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学生为了能通过考试,针对其所作的笔记和课堂中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熟记,有的不能理解的就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最终学生通过了考试,但对《管理学》的知识没有真正的理解,而且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也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目的。

二、提升《管理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选择新版《管理学》教材。教材是学习一门课程的基础。目前市场上《管理学》的教材较多,但知识较为陈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所以,在选择教材时,针对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教材。这样教师对教材就会有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也会有针对性,适应性。

(二)增加《管理学》实践教学。《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是基础,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有管理的思想并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管理学》课程性质的要求。所以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多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提升学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三)丰富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管理学》本身的理论知识内容较多,但其教学和学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这些特点对《管理学》的教学形式提出了多样的要求。现实中,《管理学》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最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性,提升学习效果。在新技术下,教学手段也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新鲜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管理学基础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管理学基础 综合职

业能力 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69-03

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是工商管理大类的专业基础课。随着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及企业对管理人才的愈加重视,不管是工科专业还是文科专业都普遍开设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职业技能人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现代企业运行和管理进入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这要求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岗位能力,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笔者认为,可根据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遵循专业建设适应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实训教学结合市场、教学产品服务市场的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其所蕴涵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企业管理一线业务的全过程,它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是各类专业就业必备的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效果不尽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缺乏专业针对性

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异,因此对课程内容的要求必然存在差别。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讲授的理论深度和内容侧重点、学时分配等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区别对待,比如对工商管理和财务管理来说,其重要性就不一定相同。但目前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上缺乏专业针对性,没有很好地考虑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配套。

(二)教学形式不能适应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内容设计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当前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理想信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采用“粉笔+黑板”、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效果不好

案例教学法又称哈佛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它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在课程的理论框架中探讨现实的问题。其中案例的讨论在本质上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散思维。这种教学法符合管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因此被广泛采用。但从各高职院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甚理想。纵观当前的管理学案例集可以发现,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具体情况的案例比较少,案例教学中很多案例为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案例或者是国内知名企业的案例,这些案例要么综合性强,学生因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以正确分析,要么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差,不适应企业现实发展的需要。而且,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很多缺乏系统性,每部分都是一个小案例,很少有案例贯穿几个知识点,这样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效果欠佳。另外,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管理本身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

(四)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考核上大多采用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或60%、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或40%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因此,学生依然摆脱不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皆忘记”的状况。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概念较多,理论性比较强,尤其是第一部分的管理概述和第二部分的管理理论,理论性更强,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吃力,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融入实践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管理学产生兴趣,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充分体现高职高专办学特色,根据工作岗位所需的管理技能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且注意知识更新,在教学中尽可能把国际上最新的管理成果和管理经验纳入课程教学中。据此,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为:以学生为主体,理实一体,实训为主,理论为辅,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教学中,多角度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实务化,实践教学真实化”,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及特点,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可确立如下:一是知识目标,即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二是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进行具体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够在学完课程后对管理实践进行考察。三是素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而真正学会并能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管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重新设计教学思路

课程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理论知识的讲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管理寓言、观摩、小组讨论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管理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以广西中小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内容。将应用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地融入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涵盖管理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也就是说,先获取技能,再体验知识。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管理知识。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3.实行以认识实习、课堂实训和仿真模拟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训模式。首先是开课前,安排2天的岗位认识实习,以在真实职业环境中促进学生对管理岗位知识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管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其次是在阶段模块学习中安排项目化实训,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项目技能;再次是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仿真综合模拟实训,利用管理科学系的沙盘模拟软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管理的实践性,同时派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参加每年省级或国家级的管理沙盘模拟比赛,促使学生学习,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综合管理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

(三)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1.构建能力模块实训体系。取消以前的以章节为教学单位的教学体系,实行强化能力培养的模块式实训。在确立管理学基础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分解,构建若干个能力培养训练单元,即以一项(组)能力培养为一个实训单元,以系统进行该项能力的打造与培养;再由若干个训练单元组成训练阶段,即各模块的实训。

2.采用模块化、任务化、实战化的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故事+抛锚式”的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在每一项目的第一节课用一个小故事来引出课程的内容,把本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告诉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同时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应的项目,让学生组建管理团队,进行角色的分配,实现“理论教学实务化,实务教学实践化”,从而多角度地探索“工学结合”的途径。

3.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固然能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效,但高职生普遍具有学习惰性,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学习成就,更要追求学习过程的享受。教学中,可用人物角色扮演来取代冗长的文字案例或理论分析,比如在管理学第一部分的管理者相关知识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职业情境,将班级的“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职位更改为“总经理”、“行政总监”、“财务总监”等管理岗位,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岗位的认识,同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还可以用电影片段来展示管理现场,用动画来展示讨论场面,用故事来解释一段流程。通过多媒体、角色扮演再现真实的管理现场,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也不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可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企业考核”的形式,即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主体不但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而且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同时把考核的场所扩大到企业。改革考核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实现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考核主要分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有课堂表现、到课情况、平时作业考核和实训考核,其中课堂表现、到课情况、平时作业考核占总成绩的20%,实训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分知识点掌握与知识点应用考核以及技能掌握情况考核,知识点掌握与知识点应用的考核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库由本课题组教师负责建立,成绩占终结性考核的50%;技能掌握情况以小组课题成果的形成考核,由课题组的企业专家负责评分,占终结性考核的50%。

(五)组织学生外出参观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性认识,可将部分教学安排在课外进行,比如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企业参观,进行专业认知教学,并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开讲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调研活动,比如在讲到管理者的知识点时,组织学生访问企业的管理者,使其通过调研访谈加深对管理者相关概念的认识,真正认识到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这种实践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这也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的通力合作才。

【参考文献】

[1]胡卫东.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广西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下

[2]石丽.“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8)下

[3]程云行,何红光.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的职场化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6)中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2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2JGA370);广西教育厅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资质项目(2013JGB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