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生态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则1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要做到质量、能量、信息的协调
任何事物都具备质量、能量和信息3种属性,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对公园自身来说,质量(或称"形质")包括形态和空间结构,如山水名胜、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和有形的文化遗产,即我们所见到的当时景观。在人们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必然产生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但公园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与城市中的截然不同)。比如,观赏风景就是游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换;游览和设施动力输入就是对景区的能量输入;设施及其环境建设就是对形质的改造。
2 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景观生态学把景观Landscape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景观在这里与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相类似,但避免了不同等级生态系统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易引起的混乱。景观生态学中“模块”、“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赋予了新的内涵。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①工业拼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②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③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④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3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几点要素
3.1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何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需求,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3.2 环境关联
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例如,西湖公园与杭州市形成以湖为主的景观形态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环境关联重要的是找出公园的主导因素和城市大环境的环境特征。
3.3 相地合宜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结合自然,塑造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相地合宜要体现在公园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景点营造等建设的全过程。如在公园布局上,上海的长风公园结合低地和河湾,理水叠山,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山分主峰、次峰,高低错落、相互顾盼、效法自然。公园的布局相地合宜,还要根据公园大小,周围环境不同,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园中园”,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和环境条件的干扰。因此,城市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而且涉及面更广,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1998(5)
生态景观规划的见解,以期对以后的土地复垦工作提供生态景观规划方面的建议。
1.土地复垦的内涵
土地复垦是指对因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生产建设活动是人为对土地的破坏,如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等;自然灾害损毁是指因自然原因对土地造成的损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等。
土地复垦始于工业发达的国家。美国对土地复垦有复原、恢复、重建三重定义;英国要求将破坏的土地恢复或重建到有益的用途;德国规定破坏的景观应恢复生产力和视觉吸引力;加拿大政府并不要求复垦恢复成原貌,而是要求因地制宜,但不能低于原来的生态水平。[1]我国目前的土地复垦目标是达到可供利用的状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复垦已经不能简单地要求为使土地恢复生产效能,而是提倡科学复垦,即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开发,并且融合生态和谐、景观协调等方面的考虑。
“土地复垦”侧重于土地的保护和恢复利用;“生态重建”则侧重于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是土地复垦中应包含的重要内容;而“景观规划”是对复垦土地景观的美化与修饰,复垦的土地增加了景观功能,使土地复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2.土地复垦的生态恢复
土地复垦不仅包含一系列工程措施,为了维护复垦区域的动植物生态平衡,还应采取一些生物措施,对复垦区域的土壤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恢复和改造。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它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人类没有能力去恢复出真正的天然系统,但是可以帮助自然,把一个地区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动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条件,然后让它自然演化,最后实现恢复。
生态恢复有三种修复手段:微生物修复、物理修复、植物修复。[2]
人为损毁的土地也许是小范围的,自然灾毁的土地常常是大范围的,复垦也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自然界中有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多自然型河流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人为创造的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特征和人们对复垦土地的要求来制定对策。土地的损毁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滑坡、泥石流损毁土地应以预防性整理复垦模式为主,而其他损毁的土地则以修复性整理复垦模式为主。[3]
3.土地复垦的景观规划
对复垦土地进行了生态的修复后,使其养成了健康的“内里”,此时如再辅以景观层次的规划,就能给复垦的土地披上一层良好的“外在”,那就是对复垦的土地进行景观规划,使其能尽量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景观是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叠加的复合生态系统。任何一种景观里面都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景观是“活”的景观,景观是有功能和结构的。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是强调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景观结构、景观格局、景观动态。景观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
损毁的土地复垦后改善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加以合理的景观规划还能改善人居环境。遭损毁的土地往往景观破碎化严重,土地生态景观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原理,结合考虑复垦区域的景观生态系统,从而规划更为贴近自然的景观结构。在对于农村土地的生态景观规划中,有一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模式、生态网络模式、行政单位分级规划模式。[4]
在对于复垦区域的土地景观评价的方面有许多学者都曾做过相关的探索,大多是在GIS成像的基础上,用Mapgis或Arcgis软件进行解译,再采用模糊数学法进行聚类分析或者综合分析,并选取和景观相关的指标来评价,如:在斑块类型水平上选取各类景观类型面积、景观百分比、斑块数等指标;在景观水平上选择景观有适度、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数等指标。[5]
4.土地复垦未来的发展方向
纵观世界各国对土地复垦的要求,都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满足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未来我国的土地复垦应坚持数量与质量并存的,并在传统的土地复垦的基础上,增加对复垦土地的生态景观规划。在对复垦土地进行生态景观规划时,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因地制宜的原则。每个损毁区域的土地情况都不尽相同,土地复垦没有固定模式,只有值得参考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态和景观的层次上,每一个地区的环境都有其无可复制的独特性。因此,在进行土地复垦的生态景观规划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
实事求是的原则。国家已经对土地复垦工作颁布了明确的法律法规,许多地方的土地复垦也是为了应付政策或者面子工程。这样做的危害往往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与土地复垦工作的实际需求不成正比,有的土地复垦后达不到预期效果,有的复垦工作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使复垦的土地尽快恢复其价值,要多从环境的视角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规划工作。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土地复垦是为了让损毁的土地尽快恢复到当地的生物圈中,让动植物尽快参与当地的自然循环,即便是人为的手段来改造土地,也要注重对原有环境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倾向的掌握。在生态修复的时候,尤其要考虑外来物种与本土种群的兼容性,最好在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再来科学规划。
景观改造与自然协调的原则。大自然的美丽在于景观的体现,复垦的土地景观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复垦的土地不仅可以具有生产价值,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基础上,还能赋予其观赏价值。在本该拥有自然气息的美丽乡村,却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被城市化得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美丽,其实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未来的规划一定要留住自然最本真的美。
Abstract: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 which could only meet the human use to emphasi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uilding a new ecological park landscape with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updating abandoned sit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ecological park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four design methods of eco-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studied.
关键词: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生态保护
Key words: eco parks;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099-01
1生态公园景观生态设计思想的表现形式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其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在自然性、乡土化、保护性和恢复性等方面。
1.1 自然式设计与传统的规则式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
1.2 乡土化设计在我国,伴随着农村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传统的乡土自然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冲击。人们在享受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这种“破坏性建设”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重新审视乡土自然的价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乡土自然作为一种风土与文化传承的场所而存在。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里,乡土自然所附着的风土色彩和蕴含的文化氛围,是任何城市环境都无法替代的。
1.3 保护性设计保护性设计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率先将生态学研究与景观设计紧紧联系到一起,并建立起科学的设计伦理观: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存离不开自然;必须限制人类对自然的伤害行为,并担负起维护自然环境的责任。随着生态科学的发展,保护性设计经历了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认识阶段。
1.4 恢复性设计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恢复或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没有毒物和其它有害物质的明显干扰,同时,已重建和恢复的生态系统,在合理的人为调控下,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服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恢复设计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2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主义内涵
一是在意识形态上。生态主义的认识论与社会发展同步,从极端理性的机器美学中渗透出缕缕激情,人性的复活使之在冷漠抽象的形态下表现出人文、历史、地域风情;依然是简约主义,却是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呵护人性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二是在物质形态上。生态主义科学地组合空间,合理地分配功能、用“纯粹”的事物表达丰富的内涵,获取最大的快乐。用最少的形态语义来揭示空间的本质和归属。打破自我封闭、人工围合接口对自然的隔绝,利用原有的建筑基址和建筑构造,与周围环境重组,形成新的空间。三是在技术含量上。高科技智能仿生技术,削弱了人体功能和智能,蔑示了人本、生命的存在。所以,多一些自然的景观、手工的痕迹――哪怕是些许这种符号的视觉存在,也足以使人欣慰,毕竟它是附着在高科技钢筋、玻璃、混凝土、人工涂层之上的自然生态现象。四是在环境性质上。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挖掘地方性、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使环境形象与性质具有个性化,生态平衡的归属感。五是在情感因素的表现形态上。使抽象的人文历史、质朴自然的情感融于可视、可触的空间形态中。在人工高科技的环境中多一点人性、多一点热情、多一点温馨、多一点畅想、多一点浪漫。
3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手法的探讨
用景观设计的途径构建新型生态公园景观的手法,往往比一般形式的景观复杂得多。在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手法:
3.1 场地原有资源保留利用的设计①场地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及机器等景观的保留:一是完整保留。二是部分保留。三是构件保留。②场地原有废弃材料的保留。一些废料对环境没有污染,可以就地使用或加工;一些废料是污染环境的这样的废料要经过技术处理后再利用。在废料和污染处理中,原则是就地取材、就地消化。在污染严重时要对污染源进行清理或销毁。③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保留场地中原有的动植物资源及水资源等,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对当地自然生境进行恢复与重新创建。对以前人类活动留下了痕迹,在重新的景观设计中并不试图掩盖或消灭,而是尊重场地特征,采用保留、艺术加工等处理手法。
3.2 景观要素的增、减处理的设计①原有建筑、构件的处理。保留下来的废弃建筑、构筑物或设施,可处理成场地上的雕塑,只强调视觉上的标志性效果,并不一定赋子其使用功能。②废弃材料的处理。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③自然系统和元素的处理。一是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二是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前,需要对工业废弃地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才能选择相应的对策。
3.3 废物再生利用设计①艺术生成。用非常规的材料、鲜明的色彩和戏剧性形式,以及对材料的拆解与重构,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美学标准。②艺术地展现生态过程。城市废弃地的更新,融合了艺术思想和生态的原则,在生态公园景观设计中,这种手法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适用特殊生态因子的植物建造花园。第二方面,将以生态学原理为运行机制的污染处理系统。
3.4 选择高技术的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并不排除对污染的常规技术处理,不过那些复杂的处理设施,不再被掩藏或排斥,而是成为景观的构成要素,增加人们对污染处理的了解和景观体验。
在废弃地上污染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将工业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和补充地下水源,为野生动物创造栖息地和流动廊道。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生态技术还包括利用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活动来处理污水技术,通过景观设计收集雨水、对其进行处理后循环再利用等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向荣,林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晶.关于城市公园生态建设和管理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6.
[3]王芳华.现代极简主义景观之追根溯源[J].四川建筑,2005,2.
一、引言
旅游是人类和环境进行自我感知和交流的的活动,而生态旅游规划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当地的特色,景观的质量得到提高,也使得旅游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景观生态学是近些年兴起的地理学、生态学的新型交叉学科。在景观的结构上、功能上、还有演化上,都有着综合性和宏观性的区域特点。其主要功能就是为旅游开放,提供一个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生物栖息的地方。景观生态学中含有重要的三个部分,分别是斑块、廊道和基质。
斑块是一种在空间观察描述得出的点状或者块状的结构,是与周围的环境略有不同,也是一种线性的区域。就目前来看,主要是旅游产品的附属物,如旅店、休息区、景点等。廊道则是一种景观单元,在旅游区域分别分为水系廊道和交通廊道,水流流经的地方和游客走动的区域,都是旅游内部景观类型之间的通道体系。基质是斑块镶嵌的景观生态系统或者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旅游的角度看,就是一种旅游地理环境类型,比如自然风景和森林等,对基质的清晰认知可以加强对旅游生态斑、旅游的核心区进行指导布局,有利于确保和保护旅游地的整体生态系统特点。
三、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生态旅游就是保护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好的生态旅游模式。换句话说就是游客在旅游时也要对环境和景观进行负责,不能破坏。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旅游还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保护放在首位原则
想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可以持续的利用,就需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能为了开发旅游资源而破坏了两者之间的平衡,本就岌岌可危的脆弱环境这样会受到严重打击。那么开发和保护关系的总体原则是:保护要放在第一位,开发放在第二位,对保护旅游环境要树立意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开发,使得资源得到最好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益也能极大增长。
(二)宏观微观结合原则
一个旅游区的规划是要与本区域的总体规划相结合,再与其周边的环境结合。旅游业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体系都考虑进来,是需要联合部署的,考虑到旅游区的区位优势,地区整体的经济水平,还有建设的条件等都是都需要纳入到规划中,旅游本来就是很多层次和要素之间结合相互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规划也是做到点、面、线三者结合,体现市场经济需求在规划中以市场为主,充分的发挥旅游机制在市场中的定位,带动经济水平。
四、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一)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宏观设计
旅游生态系统本就是一种不是比较独立的景观生态系统,在景观生态的规划和设计上要充分的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对资源进行空间的配制,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是与旅游地区的景观相结合的特点,景观质量是需要得到确保的,以此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景观生态学的旅游规划需要融合保护和开发结合的理念,对于景观生态学中的相关原理,景观水平层次上对于旅游地来说就是一种再规划,本质上包括了旅游、景观、生态等三个方面的综合性考虑规划,核心的就是旅游资源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景观分类管理,然后对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单元,其功能各不相同,再利用整体协调和优化方式,确定和悬着最佳的利用方式。
(二)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微观设计
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理论中,景观的结构通常用斑块、廊道、基质来描述。在旅游规划中也是可以用这几类的元素构成整体上的网络结构。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就是要在微观上体现出来,对前面提到的要素斑、廊、基进行综合有效的设计。首先是对于斑的设计要考虑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是与天然景观共生度比较高,能充分实现生态化,并且很好的在自然和景观文化上保持一致的协调性。廊道的设计也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合理性,相互交叉形成网络,同时要避免那么生态脆弱带,保护好景观。基质上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
息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构建异质性的旅游景观格局,从而对旅游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并分地段进行主题设计。
五、结语
关键词:大连星海公园景观生态学 规划空间格局
Abstract: using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planning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cenic spot to dalian xinghai park scenic spot for the study, using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landscape dominance index, landscape evenness 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dalian xinghai park index scenic landscape patterns of different periods.
Keywords: dalian xinghai park planning spatial pattern of landscape ecology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第一节 引言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景观结构、 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三个方面。
第二节 相关理论综述
2.1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内涵与方法
景观生态规划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广义的理解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景观规划,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植物学家和规划师Patrick Geddes的“先调查后规划”和美国景观设计之父0lmsted及Eliot等在城市与区域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系统方面的规划。1969年麦克哈格出版《设计遵从自然》一书,提出基于适宜性分析的“千层饼”模式,是真正意义上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景观规划出现的标志。狭义的理解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规划,不仅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过程、社会过程和它们之间的时空关系,而且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来经营和管理景观.以达到既要维持景观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又要满足土地持续利用的目的。【1】
1980年代以来。在景观生态学全面发展的推动下,景观生态规划得到了迅速推广并逐渐成熟,目前已形成多种规划思想与方法体系,其中三种比较成熟和具有代表性的体系是捷克景观生态学家Ruzicka和Miklos提出的LANDEP方法体系、德国景观生态学家Haber等人提出的土地利用分异战略(DLU)以及美国景观生态学家Forman等人提出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2】
风景名胜区是实现人类与自然亲和的载体,其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斑块又有残留斑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 异质性大的特点【3】。
第三节 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
3.1研究区概况
大连星海公园,位于大连市西南,由占地19万平方米的陆域园林、长达800多米的弓形海水浴场组成,是著名的风景区。星海公园由游览区、休息区、儿童游乐园、海水浴场区四部分组成。海水浴场区是沿国内800米长的半月形海滩而成为大连市四大海水浴场之一。景区内鹅卵石铺就的条条甬道,把棋乐亭、望海亭、海岩亭、迎潮亭、瑾花亭连在一起。园内建有望海亭、迎潮亭、望海楼等景观。
3.1.1自然概况
3.1.1.1地理位置
大连地处东经120度58分至123度31、北纬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间。属北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兼有海洋性的气候。
大连星海公园
3.1.1.2地形地貌与土壤
大连城市区分布在辽东半岛的南端,丘陵半岛地貌为主,长白山余脉、千山山脉及其余脉,沿半岛走向,纵贯全区,构成中央高、东西两侧低,北高南低、尾端翘起的脊状地貌轮廓,滨临黄海,毗连陆地,形成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受地质构造、风化剥蚀及水流侵蚀等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地貌。山顶海拔标高一般在100~200m,地形坡度随地面标高提升而变陡,山麓下部5~10°,中部10~20°,上部25~70°。临海地势形成陡崖峭壁,高20~70m。
3.1.1.3气象
大连常年主导风向是: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4―10.5°C。极端气温最高37.8℃,最低-19.13℃。大连市年平均气温绝对变率为0.544,相对变率是5.08%。(参考大连市1950―2001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2800小时。
3.1.1.4植被
截至2005年初,大连市城市绿化面积为1亿142万,覆盖率为42%,公共绿地面积为2369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
乔木:雪松、元宝枫、国槐、榆树、杜仲、白桦、紫叶李
灌木:碧桃、榆叶梅、大叶黄杨、连翘
3.1.1.5生物资源
哺乳动物:野狗、野猫、野兔、黄鼠狼、刺猜、田鼠等;
鸟类:麻雀、喜鹊、山雀、乌鸦、燕、等;
其他:野鸡、野鸭、龟、青蛙、蟾蛛等。
第四节大连星海公园景区景观格局
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与生态美学原理为基础,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景观的功能流(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畅通,并使景观具有较强的美学价值,满足人们旅游、休憩、观赏等需求的活动。
4.1大连星海公园土地利用格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过程的影响,许多地方的景观变化显著且日益加速,其中有的变化使人担心。这就要求人们在希望享受高质量景观的同时,要在景观的发展变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这归根结底在于应该从整体生态着手, 制定具有生态文明的景观规划体系【4】。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看,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空间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交错、重复出现、嵌套分布,就形成了一个景观镶嵌体。大连星海公园作为城市风景区镶嵌体的结构与功能,明显地区别于其它景观镶嵌体,其景观类型相对单一。大连星海公园的土地利用格局相对单一,其构成要素大致有三类:即:①人工景观单元,如道路、景区服务区建筑、售卖亭建筑及其它各种建筑物;②半自然、半人工景观单元,如公园绿地等;③人为干扰下的自然景观单元,如海洋等。
4.1.2大连星海公园斑块尺度与分布
大连星海公园的三大类板块的尺度与分布有以下特点,在尺度上:①同一类型斑块尺度相对较大,②公园绿地斑块的被园内道路分割、连接,既促进又阻碍,在分布上:①同一类型板块的分布集中,②公园绿地斑块在数量上、面积上都占优势。
破碎度反映了单位面积上斑块个数的多少,大连星海公园的斑块的绿地景观破碎度不大,说明绿地景观整体性较好;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性,斑块种类较为单一,总体多样性程度不高。
4.1.3大连星海公园水体斑块的聚集度与破碎度
大连星海公园的水体斑块包括:园内主轴线水体景观和海岸线滨水景观,水体斑块的聚集度较大,破碎度小,破碎度小对生存于其中的物种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就小,破碎度小也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可能性减小。
第五节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景观生态规划是在一定尺度对景观资源的再分配,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资源的优化利用方案。它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特性,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设计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维持自然景观过程及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是景观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
(2)针对性原则:针对研究区的特点,立足于挖掘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及自然地理特点、显现场所精神,采用相应的评价及规划方法;
(3)综合性原则:本研究力求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兼顾社会经济条件等问题,以增强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同时体现以下指导思想:
(1)立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自然(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对当前不甚合理的景观格局(土地利用)进行景观结构调整;
(2)以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为基本准则,在前述景观格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规划区的自然特征、人类需要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伯杰,陈利项,马克明,王仰麟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黎明主编.乡村景观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