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通信论文

中国通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通信论文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沈从文;文学创作:道家自然观;人化的自然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他生活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态学中,“生境”fhabitat)又称“栖息地”.是生物个体或种群所处的特定环境.比一般说的环境更为具体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除了遗传基因.儿童时代的早期经验在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对于一个文学家、艺术家的生长发育来说,早期经验更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持久地影响到文学艺术家的审美兴趣、审美情致、审美理想,而如此重要的早期经验正是从一个文学艺术家童年时代所处的“生境”中获得的正如托尔斯泰在晚年时向人们诉说的:“孩童时期的印象,保存在人的记忆里.在灵魂深处生了根.好像种子撒在肥沃的土地中一样.过了很多年以后.它们在上帝的世界里发出它的光辉.绿色的嫩芽”。

自然环境对于作家童年心灵的濡染.沈从文算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沈从文出生在封闭而又美丽的湘西风凰县.那里山清水秀.风景秀美童年的沈从文尽管受到学校和家庭的禁锢.但是他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冲破这种牢笼.沉入到自然界中.沉人到社会人生中顽童沈从文对书本以外大干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这使他能超脱学校与家庭的束缚.甚至是摧残而进入与自然山水.自然人生融为一体的身心两自由的境界.而他对自由的追求首先表现为与自然山水的亲近。沈从文的童年一直在湘西度过,20岁后他才到北京求学.然后在郁达夫、徐志摩的帮助下开始文学创作。于是。童年静美的生活记忆.故乡淳朴的民俗风情.一齐涌出沈从文的笔端湘西的淳朴民风和秀美的山水风光造就了其阴柔内向,酷爱幻想的气质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决定了沈从文对湘西“人生形式”的追求和对“乡下人”精神的张扬这一心理倾向.表现在他的创作中.就有着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的“人性”的赞扬和对“城里人”的讽刺沈从文经常自诩为“乡下人”或“乡巴佬”.以与城里人相对照在沈从文看来.“湘西世界”是美于“城市文明”的.他用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笔触和传统的情操同“现代文明”相抗衡.在自我慰藉中达到心理的平衡这一点既不同于艾芜的边地作品.也不同于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表现对纯粹自然的崇拜和原始淳朴的怀恋。

在谈到《边城》的创作时,沈从文曾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二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种通过个人的哀乐而达到人类之爱的企图不正与道家“自爱”与“爱人”精神如出一辙吗?在沈从文的小说中.人物极其平凡普通.然而正是这些平凡普通之人却具极高的心性.他们与世无争.自珍自爱却又能与世共融.他们对生活始终充满热情和执着.他们是精神上的“贵族”《边城》中摆渡的老人因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敏感.被傩送二老误认为“弯弯曲曲”“不利索”,过渡人给的钱.他坚决不收,有时推却不了.他也决不占人家半点便宜.必用这些钱买些茶叶和烟草供过渡人享用在外人看来,老头是助人为乐。是爱人,而在他自身恐怕首先是求得心里安稳与平衡.是出于自珍自爱.所以在这里自爱与爱人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重自然是沈从文对道家精神的认同重视自然是道家精神的核心。认为:“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有一个‘自然’”沈从文认同道家重自然的精神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沈从文认为.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是个体生命展示个性的舞台所以.沈从文在小说中.总是极力渲染各种自然环境因而沈从文又说.他的小说人物大部分是“由皈于自然而重返自然”.人物可以“在背景中凸出.但终无从与自然分离.但把人缩小到极不重要的一点上,听其逐渐全部消失在自然中”二是自然即人之本来,也即先生所说:“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是自己如此”沈从文力主道家重自然的精神.希望以此来恢复中国人的自然性.即人性要自然而然.不受约束。

沈从文重自然源于他的个性与生活经历孩童时的沈从文很顽皮.想尽办法逃学,拼命从自然这部书中吸取养分沈从文的自传里就说过:“二十年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到小时在私塾中的逃学习惯极明显,对于后来用笔有显著影响。”他喜欢水.他认为自己幼小而美丽的生活大部分与水分不开水教会他美和思索以至日后.他的许多作品里都有水的影子15岁时.沈从文成为一名军人军人的经历让他对社会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可以从他的自传中看出:“这一份经验在我心上有了一个分量.使我活下来永远不能同城市中人爱憎感觉一致了——我看了些平常人没看过的蠢事.听了些平常人没听过的喊声.且嗅了些平常人没嗅过的气味.使我对城市中人在狭窄庸懦生活里产生的作人善恶观念.不能引起多少兴味.一到城市中来生活.弄得犹豫孤僻不像一个正常‘人’的感情了”。

沈从文的创作是一部崇尚自然的生命哲学.关怀人性是其根。30年代的中国战乱频繁.沈从文先后当过士兵、班长、文书、书记,过早经历了生活的残酷和战争的野蛮.然而他的作品却呈现与同代作家不同的世界。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主要描绘了正在变革的社会现实.其作品的批判色彩甚为浓厚与此不同.沈从文在生命的建构与人性的缅怀中淡淡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与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对自由人性的歌颂与对自然的崇尚是庄子生命哲学的精髓所在.庄子哲学最重要的恐怕就是歌颂生命.歌颂人的自由自在的存活状态他生活在乱世.那时的人们人性扭曲,生存压抑.生命处于极不自由状态庄子以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超然姿态实现了自我对生命与人性的关怀。

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里.人们终日与古朴、宁静、和谐、美妙如画而又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为伴,拥有原始、野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他们的人性、人情、道德与孕育他们的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在作者的审美意识中.他们完全是自然孕育造化的精灵他们真情所至.率性而为.不受任何陈规陋俗羁绊.也不为任何世俗礼法约束四狗和阿如在山雨洗净了的大自然中“撒野”,神巫违反“魔鬼习俗”去追求“天许可”的爱情.儿子特意筑路以方便母亲去庙里与和尚相会湘西民间的道德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它体现了人们的习惯、乐趣和愿望.反映了生命的需求和生命的趋向.完全符合人的生理自然和心理自然,彰示出生命的自由。生存的洒脱。

庄子把对人性的理想寄托在“神人”身上.在《逍遥游》中写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所有的描写都具有脱离尘世的美的特征。沈从文笔下的主人公都是这样的自然之子.他们似乎同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一样纯洁善良.和湘西古雅的风情融为一体边城的女子是温柔纯净的.是爱与美的化身.她们心底善良淳朴却又执着刚强。就像一泓深泉,清灵却不见底。《边城》里的翠翠.是老船公的孙女.她的身影飘荡在山水相融的风景中.生活简单而又自足。勤劳自然、美丽善良、恬淡温和、宁静执着构成了她人性美的全部.显然作者在这里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理想如果说女性在这里体现了自然和谐与人性恬静优美的一面.那么他笔下的一部分男性则带有自然原始的力量和生命的冲动在《龙朱》中,龙朱便作为男性人格的完美代表自然不加雕饰的原始的出现了.他“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顺如绵羊”.集狮子与绵羊于一身的男性完全是纯粹的自然之子,他们热情、真实、诚实、勇敢、女性的阴柔和男性的阳刚配合的恰到好处。完全体现了人性的完整和自然。两性之爱是沈从文经常关注的.它自然而又美丽纯洁.不在乎一切外来的干涉.沈从文常常把男女之间的恋情置于自然的背景之下。《雨后》中“听一切大小虫子叫.听晾干了翅膀的蚱蜢各处飞.听树叶上的雨点落在地上的跳跃,听在身边一个人的心跳.全是诗的”。静谧中生命跃动的声响交合着从林间隐隐绰绰的意象.四狗的爱情就在这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中萌发、膨胀、生长.情感及欲望在一种饱和状态中走向极致.生命力在充分的张扬过程中也正蕴蓄着新的生命依山傍水的湘西无疑孕育了沈从文对湘西的向往与崇敬.他的笔端.随处都流动着自然的身影.人则在自然的掩映之下生存活动。

《三三》中,三三从小就在“比屋连墙、嘉树成荫”的堡子里长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她完全生活在几乎纯自然的环境中.没有与人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没有外在力量的限制和束缚。

生命形式如真空一样纯净透明。三三与自然互为象征,互为背景。互为对象。三三还在与宽容博大的自然的交流与对话中达成共识和默契:“三三的事.鱼知道的应当比母亲还多。”他们互相依赖唇齿相依.从而使三三完全释放生命的欲望与冲动.尽显生命的欢愉与跳跃。自由人格获得了解放与归依在这走向返朴归真的过程中.人其实也就实现了精神上的自由与逍遥.在无根的飘浮中找到了生存的立足点.自然也就成了人类的生命之根.

沈从文从道家的思想中寻觅到了心灵的契合点.因而极为赞同道家的“返乡”之说.尤其羡慕道家恬淡虚静的“化外之境”的理想.在自己的小说中.沈从文构筑了一幅幅原始意味极浓的湘西世界图式: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民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全.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同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2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A025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T0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Y0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N01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33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2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A061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E1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R008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8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W590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G288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G662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G523 内科理论与实践

E104 内陆地震

A026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11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G513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P004 内燃机学报

W002 泥沙研究

U504 酿酒科技

A110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65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 H071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T034 农药

T924 农药科学与管理

H404 农药学学报

H279 农业工程学报

Z00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H773 农业环境与发展

H278 农业机械学报

H286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H222 农业现代化研究

V032 暖通空调

H219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U602 皮革科学与工程

U604 皮革与化工

G759 齐鲁医学杂志

N041 起重运输机械

E0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E361 气候与环境研究

E352 气象

E566 气象科技

E359 气象科学

E001 气象学报

E633 气象与环境学报

* X532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X018 汽车工程

X013 汽车技术

P001 汽轮机技术

* G595 器官移植

Y009 强度与环境

C007 强激光与粒子束

X021 桥梁建设

U018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3篇

CODE 期刊名称

F034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C096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B030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I051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C105 ACTA MECHANICA SINICA

M100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G00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I062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I282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I072 CELL RESEARCH

I139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710 CHINA COMMUNICATIONS

E158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B023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D031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 I154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I207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122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G011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I037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T10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07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E012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D017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200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I201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G126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I071 CHINESE OPTICS LETTERS

C106 CHINESE PHYSICS B

C058 CHINESE PHYSICS C

C059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B022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B010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RESEARCH

C095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E626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F017 CURRENT ZOOLOGY

F005 ENTOMOTAXONOMIA

I012 INSECT SCIENCE

N764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I227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I168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 CHINA

S051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126 JOURNAL OF ELECTRONICS

I105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018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F013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I063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W015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IES B

G442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F029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 I142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I229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M015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B005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WITH APPLICATIONS

F02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I120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035 JOURNAL OF RARE EARTHS

R062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I090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

*:2014年新入选期刊 1/34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4年9月26日

CODE 期刊名称

I041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I159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I184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019 MOLECULAR PLANT

I23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G278 NEUROSCIENCE BULLETIN

I202 PARTICUOLOGY

H046 PEDOSPHERE

* I050 RARE METALS

C072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065 RICE SCIENCE

G616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M104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G095 VIROLOGICA SINICA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漆画;传统;创新

漆,名词。古为“桼”,上为木,下为水,中间“ノヽ”是指在木上划两刀让水流下——就是漆。木乃为漆树,故漆画之漆是天然形成,微毒、干后可入药。漆树主要生长于北纬19°~42°至东经97°~126°的山地和丘陵,也就是我国的南至广东,北至辽宁,西至西藏,东至沿海和越南、日本、朝鲜、缅甸等地。由于材料的特殊性,亚州地区漆画发展最为鼎盛。

我国是用漆最早的国家,但多为器。漆画一直伴随着漆器而行,仍附于漆器之上,故在创作上受到一定的制约。直到20世纪30年代,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学生把漆艺与绘画相结合首开漆画先河,20世纪60年代中国一批艺术家受越南磨漆画的影响,在传统漆器中汲取养份,漆画在中国成为新兴的独立画种。

虽然漆画近年越来越受到瞩目,但似乎仍然游离于主流绘画之外。漆画创作时材质的多样,创作过程中技法的繁复,使一些漆画家走入误区,是表现漆画的传统工艺和材质的美感?还是否定漆画的传统工艺更多的追求现代技术与材料的支持?一直是现代漆画家思考的问题。

德卢西奥迈耶说,作品是否满足艺术的首要条件是美,如果没有美,那么它根本不是艺术。133229.Com漆画在创作过程中,无论珍视传统还是勇于创新,都只有一个目的——美。正如艺术的起源众说纷纭,而人们更倾向于多元说一样,漆画的创作更应该是多元化的。诚然,漆画悠久的历史决定着它材质的特殊性、技法的多样性是其他画种所不能比拟的,但这也使得在漆画的创作上容易局限于只表现传统技法的蝇头之争上,而忽略了漆画作为一门艺术的追求,创作出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没有感情的作品。在漆画的创作中只有继承传统并且勇于创新,才能创作出成功的漆画作品。

一、重视传统与勇于创新之争

漆艺与中国的文明史同步发展。世界上最早的漆器发现于余姚河姆渡,据今已有7 000多年,作为用漆最早的国家,漆艺术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史乃至世界艺术史写下浓重绚丽的一笔。漆的最早应用从实用出发,所以多为可盛物之器皿,最早的漆画附于漆器之上,做为漆器的装饰。随着人们审美的逐渐提高,不再满足于实用至上,漆画作为漆器的附产品诞生并慢慢成形。

漆艺历史悠久,但是作为漆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从器皿上走下来成为独立画种的——现代漆画,仅有百年历史。因古代漆画多依附于漆器之上,使人大多重视“器”,而乎略了“画”。古代漆画虽然附于漆器之上,但并非单纯的附庸关系,而是借用器皿展现其独特风格,传统漆画的材料以珠玉、金银用得最多,这样华丽有余谦逊不足,这并不附合中国人提倡的中庸之道,而依附于器皿之上,提升了器皿价值,也使得华丽的形材变得谦虚、低调,显示漆画本色,为单纯的器物增添了生命力。

古代漆艺对现代漆画影响深远。由于漆器艺术超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不但孕育了中国漆画艺术,更对周边朝鲜及日本的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艺术殿堂上,中国的漆画艺术被奉为正宗,被许多国家群起模仿。漆艺7 000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技法和经验,王世襄谓其:“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传统是自有文化以来千万先人智慧的结晶,人离开客观世界,离开传统就不能创造出任何东西。传统漆艺的发展赋予了现代漆画家取之不尽的宝藏,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名训,更是充分证明,只有继承传统才能把漆画艺术发扬光大。

但是,传统的东西并不是真理,也有其不足之处,不是说继承传统就是死拉着传统不放,无视时代的发展。未经发现的等着我们去创造的客观世界更加丰富。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画种林立,画派纷呈的时代,仅仅拿传统技法和传统的创意思维、题材来表现现代漆画显然是不够的,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勇于创新才能把漆画艺术更好地发展。

二、漆画材料和技法上的古为今用与创新

漆画最重视材料和技法的研究,材料和技法的多元性是漆画的优势之一。漆画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继承与发展是现代漆画家思索的问题。从材料上来说,漆画脱胎于漆器,而从精美漆器多服务于王室这一特殊性来说,漆画的材料大多为金银、松石、珠玉等,虽然“色艳质美”,但名贵不易得,也有悖于现代人质朴的以人为本的审美风格,现代漆画家不满足于材料的局限性,近几年来漆画运用蛋壳镶嵌、铝粉研磨等多种材料,可谓点石成金,自有一种质朴大器之美。

色彩上,从树上采割下来的生漆经过加工后呈半透明褐色,经调以颜料才可呈丰富的色彩。因漆本色所致,千百年来漆画的色彩以深沉含蓄为美。红、黑两色更是漆画美到极致的颜色。吴冠中曾说:“素白的宣纸与墨黑的漆都极美,朴素大方的美是我国传统漆艺栖息的温床。”也是由于漆的这种特性无法调制出鲜艳的色彩,只能利用珠贝等天然色彩及花纹来提亮局部,却缺少足够的灵动性。许多漆画家把透明度较强的化学漆运用到漆画中,调配出的色彩更加丰富艳丽,配合天然漆的色彩,可谓“漆”彩纷呈,即尊重醇厚高雅的天然生漆的原汁原味,又欣赏生漆之外的新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做到漆画艺术的多元发展。

漆画技法中的髹涂、描绘、镶嵌、刻填、磨绘、变涂彰髹、堆塑、雕漆等都是直接从古代漆器装饰法直接继承而来。技法的多样为创作提供了便利,但不创新就意味着退步,在作品的创作中,一切的表现方法都是为画面的最终效果服务的。传统的技法固然取之不尽。但在现代的创作中传统的技法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漆画的要求,要既能体现传统技法带来的高雅,也要适应现代技法所体现的视觉振撼。新的技法在漆画家的创新精神下连绵不绝,只有在保持并发扬传统的同时,与现代创新技法紧密结合,融会贯通,才能把漆画发扬光大。

三、漆画在题材立意上的推陈出新

在题材立意上,传统漆画多以图腾式或讨喜的形式出现,传统纹样的运用较为常见。优秀的现代漆画应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漆画的悠久历史为漆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一味的强调技法和“漆味”是现代漆画的通病,在题材上花卉、少数民族风潮越来越多,似乎这样才称之为漆画,失去了漆所应该有的灵动感,并且风格呆板,作品失去当代美术的参与性。

漆画题材的创新取决于观念上的创新,漆画作者必须放眼国际,走出传统漆画的桎梏,并且从漆画技法所带来的欢悦中解脱出来,把新的观念引入到漆画领域中来。题材与立意的不断创新,在于作者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摆脱旧的思想束缚,朝多元化的题材发展。如果只是继承以往题材,停滞不前,作品只会趋于平庸、肤浅。现代漆画已经意识到了此问题,现代漆画题材丰富,意境深远甚至已凌驾其他画种之上。在传统漆文化上注入现代的精神和思想,从创作理念、地域特点和表现潜力这些深层次的根本问题上思索,如何创作出更多的时代精品,汲古而不拘泥,赋予千年漆画以灵动的时代气息,才是漆画家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传统与创新并不是针锋相对的。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提高,融会贯通才是现代漆画发展的必然。我国的漆艺博大精深,有着让世人惊叹的成就。但漆画要发展不能坐享其成,必须兼收并蓄,在发扬尊重传统的前题上勇于创新,拓宽艺术的视野,丰富漆画的艺术语言。创新不仅是浮夸的外在形式,重要是从根本出发,要包括思想、题材、意境以及材质与工艺等多方面。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发掘出新材料、新形式,并与传统相交融,完成继承和创新这一艰难的缔造,不辜负漆画独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性格。使其作为具有中华民族性格反映的特殊的画种得到社会普遍承认,并且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自强不息与永攀高峰的精神、“重人伦”思想对现代科技创新起到积极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中庸之道”、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又是与现代科技创新文化要求格格不入的。应通过机制建构与“文化形塑”,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科技创新是基于创新主体的文化与价值取向而进行的一项合逻辑与合价值的实践活动。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它潜移默化地对科技创新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涉及到从观念、方法、价值等等各个方面。一方面,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促进性的,亦可能是消极的、阻碍性的。另一方面,脱离实际的文化背景进行科技创新,或对科技创新进行理解与评价,既是不可能亦是毫无意义的。本文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影响。本文所指“中国文化”指的是中国传统精神形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还近代以前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体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是都是基于“重人伦”这一核心展开的。即“重人伦”这一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基本准则,进而影响到科技创新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重人伦”的思想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而言只有积极影响,而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可在“重人伦”思想那里找到根源。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有益于科技创新活动。这种凝聚力表现为文化心里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当代的科技创新,尤其是高科技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各领域、各层级的科技创新主体共同协作完成。创新主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创新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是与当代科技创新的趋势相适应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自强不息,永攀高峰的精神。《易经》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人观察到自然运行的规律,又将它作为激励人们的准则,即表现出“重人伦”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总是充满着困难与曲折,这在根本上是由科技创新主体的历史性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的复杂。因此,对于科技创新主体而言,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就尤为重要了。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重人伦”思想是与当代科技创新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相适应的。特别是在当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各种灾害日益引起人类的注意。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全球变暖等等问题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在本质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传统文化所倡导“重人伦”的思想同样要求科技创新主体要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因此,“重人伦”思想实际上是当代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

第四,教育功能是作为文化的科技创新的基本功能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一贯重视教化作用,这亦反映了传统文化“重人伦”的一面。科技创新的教育功能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科学知识或强大的工具,还在于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而传统文化历来将伦理道德教育置于第一位。在某种程度上说,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在于扩展人类的视野,提高人类认识能力,即开化人类。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通过教化科技创新主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求科技创新主体始终将开化、解放人类作为自己的目标。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亦包含这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虽然这些因素看似繁杂,但是仔细审视之下便会发现“政治本位”思想始终隐藏在这些因素的背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我们将看到这些因素与“政治本位”思想的内在联系。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传统文化中重官轻民的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而科技创新在在古代曾被认为是“奇技巧”。上述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容易导致将科技创新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从而或有人根本不屑于从事科技创新事业,或有人将科技创新事业作为“做官”的进身之阶,无论如何,上述思想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是危害极大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一条重要的伦理道德标准(亦即指导规范古代官员言行的金科玉律),对于处理人伦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科技创新总是一种对原有传统的反思、批判的行为。科技创新内在地具有冒险,激进的特征。因此,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是与科技创新的精神相背离的。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亦是“政治本位”思想的延伸。中国传统上一贯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关系。在奉行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环境里,科技创新主体日益滋生崇拜权威的思想,进而导致创新主体个人个性和创造性的泯灭。同时它还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公平竞争与进取。

三、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就“为何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而言,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首先文化总是变动不居的。虽然文化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与历史时期,保持着宏观的稳定形态,但是从整个历史长河,以及微观层次上,都可以观察到文化总是处于流变之中。而科技创新又受到文化的根本性影响。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创新本身的历史性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始终处于一定文化情境中的创新主体规定者科技创新事业。锁业科学认识与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总是与文化紧密相关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包含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因素。譬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等等。但同时亦包含着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如政治本位,遵循守旧等方面。因此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应科技创新之要求,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也是文化实现自我否定、不断演进、辨证发展的体现。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与文化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机制。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的构建性力量,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知识或能够让人类移山填海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既包括科技本身的系统化样式,还包括相应的科技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机制包含两个基本维度,即组织和制度。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两大思潮的影响下,17世纪英国成为了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技术发生兴趣。但是对科技感兴趣只是科技创新体制化的条件之一。而近代科技创新体制化的标志就是以格雷山姆学院为代表的新型大学的诞生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的建立。英国皇家学会的诞生,其真正意义就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个为官方认可的科技创新组织。这一方面表明科技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认可,另一方面,表明科技创新一个有共同目标并遵守一定规范的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在法国,科技创新的体制化进一步确立了,其标志便是法国科学院的建立。在19世纪,科技创新体制化在德国最终完成,其标志是1826年于吉森大学建立的现代化学实验室。从上述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大学的出现、科学学会的建立以及实验室制度的建立是科技创新体制化的基本表现。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组织也越来越丰富。

科技创新机制的制度维度指的是相应的科技政策与法规。这其中又包括课题申请机制,评议机制,奖励机制等等。各国通过科技政策与法规实现着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管理,引导,激励着本国的科技创新。

在19世纪中叶,德国的产品以低质、仿冒闻名。而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德国的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当时德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入,一些有识之士倡导成立了国立研究所。因此帝国物理研究所(PTR),德国威廉皇室学会(KWG)等各类研究所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在德国政府缺乏资金支持科技发展的情况下,一批银行家、科学家等则成立相应的基金会。而现在,遍及德国的各类基金会已经成为资助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第三,现行的匿名评议制度,其雏形亦是在德国形成。近年来,德国通过产权制度、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以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利益,激励科技创新活动。并且在科技奖励方面,德国洪堡基金会与联邦科研部联合设立的两项科研奖——沃尔夫冈-保尔奖和索菲亚-克瓦雷夫斯卡奖以高额的奖金吸引着国内外的科技创新主体来到德国,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有次可见,科技创新机制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再次,改革应试教育,倡导创新思维,提供有利于现代科技创新的良好教育基础。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前提。从创新主体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1810年,威廉-洪堡等人倡导建立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倡导教学自由,教育与研究相结合,且这一理念很快成为欧洲新型大学共同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就是从柏林大学开始的。可见大学的功能之一就是进行研究,生产知识。另一方面,从上面的例子同样可以看到,大学的另外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教育。因此大学还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地。

在当代,应试教育已然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基于知识的教育是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相背离的。当代科技呈现出的一个基本态势就是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这一态势亦解释了当下知识爆炸的现象。在当代一个人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所有的知识都所有掌握。因此,倡导科技创新就必然要求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

对应试教育的改革,首先在于改变教育观念,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转向实际上标识的是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向。在英文中,导师被称为“consultant”或“instructor”,前者还有“咨询师”之意,而后者则还有“指导者”之意。这表明,在西方高等教育中,教师不再以“教授者”的身份高高自上,而倾向于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讨论。

教师与学生的这种身份转变,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权威。它鼓励人们提出“异见”,挑战权威,而科技技术史的发展也表明许多科技创新就来自于这些“异见”,无论这些“异见”在最初提出之时有多么幼稚或离经叛道。由此可见,倡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实质上是倡导创新思维,倡导创新思维是改革应试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