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学的范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实现境外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境外生独立自主的人格,提高他们创新实践的能力。以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愿景。
关键词
大华文教育;境外生;人才培养;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侨大学2015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JGYB35)的研究成果。
一、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是教育学属下的一门学科,专为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华人开设,汉语言及中华文化为其基础知识,传统教育学为其基本内涵,同时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学等学科与其相融通。[1]华文教育专业的特色是:面向海外培养华文教育师资师和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特别是海外华文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侨情,系统掌握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基础知识,进行汉语听、说、读、写、译等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掌握海外华人华侨教育规律,最终具备以汉语为教学语言,针对海外华侨华人开展华文教育的良好能力。[2]1998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这样解释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培养的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方法或手段就是人才培养模式。[3]那么在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对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利于培养传播中华文化的管理型人才,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认为,华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长期战略意义,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由于它的施教者与受教者都是华人,硬件和资金的投入主体也是如此,所以,华文教育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携手来不断推广。华侨大学前校长丘进教授提出了“大华文教育”的理念,即开拓性地将原本针对华侨华人青少年后裔从事的语言文化培养,拓展到其他所有领域,就是说只要大学里面具备这样的专业、条件,具备这样的老师、学生,只要涉及到的,我们都把它纳入华文教育,这样就不局限于招收华侨华人青少年后裔,不单单是外派教师去华文学校教书或是举办短时间的夏令营。[4]基于此背景,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为进一步加强本院港澳台侨学生及留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结合项目组前期的调研成果及实践发现,学院存在着境外生校友资源不足、情感归属感不强等各种问题。因此,学院秉着“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承担起培养管理型境外生人才的重任,开展了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二、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从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办学理念看,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限定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泛化到学院的整个管理层面;它是结构与过程的统一,是静态的样式与动态机制的统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不应只关涉“教学”过程,更应关涉“教育”的整个过程,远远超出了教学的范畴。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各要素如课程、教学、评价等的结合,但这个结合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组合样式,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强调运作过程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背景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和理想的计划而形成的运行方式。[5]人才培养模式既是理想的培养人才之道,又是理论的具体化;既要具备可操作性,又要能够形成人才培养的标准化模式,但要注意的是,它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和动态交互组织。在此基础上,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开展的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的总体改革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课程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管理制度的完善及评估方式。课程改革具体包括: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改革(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国情教育为重点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的管理类相关专业课程改革(以培养管理类高级专业教育为依托);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公共课程的改革;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选修课程的改革;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第二课堂实践课程的改革。境外生的第二课堂内容十分丰富,包含:1.“根在中国”———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工作家庭”(两个境外生走进一个境内学生家庭)和住宿管理模式“2+2”(两个境内生与两个境外生合住在一间宿舍);2.“梦在中国”———境内外学生文化交流活动: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展;3.“学在中国”———工商管理学院“一对四”境外生导师制;4.“爱在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成立华侨大学萤火之光境外生志愿服务队关爱德化留守儿童。制度管理的完善(包括教学与课程制度的完善)具体包括: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管理类专业课程、公共课程、选修课程及第二课堂实践课程等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则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评估方式。作为具有400名境外生的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致力于培养为侨服务的人才,突出侨校办学特色,努力扩充境外校友资源,着力培养华侨高校优秀的境外生。根据学院开展境外生特色工程的客观实际,通过“一对四”境外生导师制、境外生学长制等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努力把境外生培养出更多的管理型人才。通过开展境内外学生交流系列活动及海丝文化公益赶集活动加深境外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境内外学生交流系列活动,分为走进中国家庭及境内外学生同乐两种。这样的教学制度能够使境外生融入中华文化中,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中华传统的魅力。通过把挑选的境内生家庭与自愿报名参与的境外生组合在一起,共同感受中国家庭的氛围,学习中华文化,以传承“家文化”。海丝文化公益赶集活动是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特产为主题的活动。自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它一直是沟通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心。[6]总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指导方针。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加深境外生对国际形势及中国态势的了解,增强对中国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同时学院特有的境外生学长制,使境外生有了倾诉的对象,可以在学习、生活、学生工作问题上给予他们意见和帮助。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采用学业辅导,生活引导,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的培养模式。学院非常重视志愿服务,为提高境外生对志愿服务的喜爱与热情,还专门成立了华侨大学萤火之光境外生志愿服务队,通过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反哺行动等公益活动,增强境外生的同情心,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能施以援手。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重点在于:在大华文教育背景下,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国情教育为重点、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教育背景为依托、以境外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立足侨校,加强境外生的特色培养,把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作为项目的创新理念。从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境外生管理类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课程的建设、管理、评估,辅以寻根之旅、走进中国家庭等实践教育,以境外华裔青少年为主要培养群体,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设立特色学校课程。学院培养的原则是及早选苗,重点培养,跟踪扶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境外生人才都能有所学,有所收获。培养特征是: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未来性。旨在针对全体境外生,尤其是境外生优秀人才,全面挖掘境外生各方面的潜能,将他们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拥有光明的未来及发展前景。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重在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境外生的情感归属。拓展管理教育及华文教育专业设置,融合相关专业,多元发展,以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儿女的共同愿望。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汇使得各种先进的技术、科技也得到了融合,一些先进的东西被引进来并在国内迅速扩展来,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更全面、更快速、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在多元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培养境外生的情感归属。
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及措施
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有利于做大做强华文教育,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研究以学院境外生的行为培养为基础,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了境外生的发展情况,修正了现有的错误行为,形成了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方面,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充实和完善了境外生培养的相关研究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又为境外生的教育和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标准,提高高校对境外生的培养水平,争取让更多高水平的境外生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造福社会和人民。工商管理学院可以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培养一批适合在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做大做强华文教育;通过开设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提高管理专业水平,为把境外生培养成管理类专业人才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培养华裔青少年群体的感情归属,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及实践活动,培养一批境外生管理类人才,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作者:隋昌鹏 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唐燕儿.华文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应用[A].第七届中文电子化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15.
[2]陈娜.华文教育本科合作办学模式构想与实现途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53-57.
[3]刘丽伟.地方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卷宗,2014,(2):23-25.
[4]肖建忠.华侨高效特色体育课程研究[J].高教探索,2014,(4):32-34.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 现状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11-02
1 我国工商管理课程的概述
1.1 工商管理课程的概念
工商管理课程包括市场营销知识、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只有科学的设计工商管理课程、合理的进行计划骨干人才培养是工商管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商管理学士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工商管理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的力量素质,以推动社会进步。
1.2 工商管理课程的作用
工商管理课程在本质上属于一门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逻辑和系统性。在正常情况下有自己的制度和知识结构,但大多数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涉及面广,内容体系综合性比较强的。他们往往会涉及一些抽象性和复杂性的法律、原则和理论,学生要认识到感知水平的限制,工商管理课程的目的是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它不符合学习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实践。
2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2.1 课程设置存在滞后性
从目前的国际或国内真正的基于管理工商管理课程的例子可以看到,一些学校在原则的基本上并没有实际知识,关于就业有关的零散的形式已经列入教学计划,虽然许多院校都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与时俱进;教材陈旧,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指导低,实用性差。
2.2 理论知识过多,实践过少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一个面向应用的学科。基于管理学与经济学范畴,在如何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来对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基本理论。就业的主要业务方向的业务管理岗位的基础上的实际位置,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但课程没有安排实际操作和就业选配课程设置,教材讲解这两种情况,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安排任何相关的课程和培训,但完全偏向理论研究,缺乏足够的训练实践。
2.3 在就业指向方面没有发挥作用
工商管理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这两个词的管理,人们会想到要到毕业的企业管理职位,而不愿从基层做起,就业期望值高的开始。这一方面也是由于对知识管理的一套企业管理课程的重点和身份管理思想灌输和培训,致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创新。缺乏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其他学生在课程和内容相关的就业,从而使学生能够毕业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后,学生被认为从基层做起,开始是与专业相脱离,形成错误的用人理念。
3 改革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议
3.1 增强社会实践课程的独立性
培训企业管理人才应该以实用性,应用性为主。根据企业管理的专业性,应设置了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践,以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集专业性和实践性为导向的课程,应根据工商管理培养目标,学生能力,专业技能,对目标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合理,合情,建立融合的时代,基本的做法实行渐进式的课程体系。为了能有实践的操作和应用学到固化,分析,分类。总结和提高的结果。条件也应在课堂,现场教学,让学生经历,动手,实际上岗操作,以提高经验之外。
3.2 构建理论与实际课程相结合体系
在课程设置,构建"理论+操作"的课程体系模式。从理论上讲课程,不仅要安排基础学科计算机,英语,法律等,而且还安排像在管理,会计原理,经济学,统计学等知识,工商管理的学生结构,以深厚的理论基础课程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操作的课程,而大学生喜欢来安排就业指导,模拟就业,职业教育课程和其他项目活动,与就业有关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能够成功地脱颖而出。
3.3 完善新课程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模式是指以游戏和活动中心的课程模式,是指院校培养的就业能力为核心,以竞争机制为引导,把教学模式或教学计划引入到学生学习中,在游戏和竞赛中培训和帮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种族种族和促进评估目的。例如,设立就业计划方案的竞争,就业培训计划或创新性的新的游戏活动。
结束语
目前,最根本的方法是如何有效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高等教育机构应根据市场变化,就业方式,及时改革课程设置,课程能有效地与市场进行,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有效地做到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就业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桂陵,彭斯超. 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J]. 信息系统工程. 2009(12)
关键词:案例教学;管理学原理;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郭萍(1976-),女,江西赣州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640)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15-02
一、“管理学原理”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大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了解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为后续的各专业管理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从授课内容来说,这些原理性的知识来源于对以往管理实践的高度概括,所以,课程呈现出典型的理论性与抽象性特征。另一方面,其课程设置目的决定了授课对象一般都是本科低年级学生,他们刚进入大学,缺乏组织管理实践,无法体会理论产生的具体背景,以及在实际场合的具体应用。这两方面的特征使得管理学原理的讲授常常陷入困境,如何让尚未“入门”的学生对理论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授课教师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显然,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乏味无趣,课堂气氛沉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与课程教学目的不符。更重要的是,不能从源头开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严重背离。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把案例教学融入“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就成为必经之路。
案例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开始使用,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被人所熟悉,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其优点体现在:
一是以案说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阐明某个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这使管理学中比较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
二是案例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避免抽象理论的讲授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和消极厌倦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三是典型案例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本科低年级学生对真实的企业环境比较陌生,而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们往往是将世界上知名企业作为典型案例,借此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了解许多企业的真实信息。在加深对管理理论理解的同时,也能有效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四是案例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能力以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求比较高,在大学本科工商管理的教学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近期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已毕业学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案例教学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
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进行事先阅读与分析,为了准确诊断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环节上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教学案例多是涉及企业管理某个侧面的情况,难以全面展现管理学原理的各个知识点并有效构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要想完整系统地讲授主要原理、概念,又要通过案例教学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课时的客观限制。
2.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多是蜻蜓点水,难以满足学生对案例深刻透彻理解的高层次需求
在问卷调查中,有部分学生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教学中涉及到的案例不要浅尝辄止,要对企业进行全面剖析。实际上,要达到真正提高应用分析能力,确实需要对案例企业所处的具体情境进行详细描述和更深层次的剖析,否则容易使学生陷入对问题表面化的想象之中。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而言,他们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也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十分重视,但由于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最终导致讨论无果。
3.案例教学就是听故事、看视频,对于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实际帮助非常有限
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独特的活动方式常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实施案例的初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颖感,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进行,教师不断要求学生研读案例和教材,进行紧张的思维,参与集体的交流,所以对学生又会产生一种外在的压力,诱发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厌倦心理。加上长期以来,学生已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所以,对于教师课堂上要求大家去做了解的企业案例,只有小部分学生会在课后认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大部分学生则是偶尔查阅资料,并不会全身心投入到案例当中。于是,案例教学只能演变成教师讲案例,学生听故事,听说之后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还是没法提高。
三、对“管理学原理”中案例教学的反思
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反映出,部分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把握案例教学的内涵、分类及各自的适用条件。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谈的“案例教学法”是从美国哈佛商学院引入的。他们所使用的案例(case),是指运用语言和各种视听手段描述特定管理情景,以便学生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相关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从1910年担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的克普兰博士建议使用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成为哈佛商学院教学的主流方式,超过教学总时数的80%。如今,哈佛商学院已是美国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最有权威的管理学校,这与它杰出的教学方法与辉煌的教育成就分不开。但是,就在案例教学方法逐渐推广的今天,很多人都忽略了哈佛案例教学实施的对象并非本科生,而是两年制的专业硕士研究生(MBA)、四年制的博士研究生(DBA)和各行业的在职经理培训。这就说明,哈佛式案例教学并非完全适用于本科低年级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拿来用的过程中必须对此进行适应性调整。
资料来源:笔者通过文献整理而成。
为了更好地提高案例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使用效率,不妨将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分为三种类型(见表1),它们分别是:知识点案例、德鲁克式案例和哈佛式案例。知识点案例通常是通过精选的具有根本的、基础的、本质的教学范例。其教学意义在于解决庞大的、单纯追求百科全书式的理论知识传授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它是对某些代表性案例的整合结果,或者是对于同一范畴里多个情境之普遍性的诠释,所以,知识点案例的集成度较高,更为适用于技能与知识的建构。[2]与知识点案例相比,后面两种类型的案例更多的是源自对于某个复杂情境的真实记录。其教学意义在于,结合教材中的理论,以案例为基本材料,将学习者引入管理实践的特殊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管理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但德鲁克式案例的篇幅比哈佛案例短,撷取的是企业的全貌或缩影或某个侧面的情况,可以防止学生陷入繁杂的数据资料之中而不知所措,从而能够更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3]不过,它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与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思维。有所不同的是,哈佛式案例注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分析的基础,这使得案例分析成为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这些资料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全貌,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从复杂的背景资料和纷乱的信息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要素,从而有效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综上所述,如果授课时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应用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以上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比如,教师如果以哈佛式案例作为主导,很可能由于占用时间太多,无法达到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目的。而如果较多采用知识点的案例,那么,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四、“管理学原理”中案例教学的改进建议
根据“管理学原理”的课程性质以及授课对象本身的特点,建议知识点案例、德鲁克式案例与哈佛式案例的比例控制在5:4:1比较适宜。理由如下:首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知识点案例来加强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但是知识点案例相互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而且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管理情境不详细具体,学生难以进入各种角色状态进行研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知识点案例配置在50%左右为好。德鲁克式案例与哈佛式案例的应用可以达到知识点举例所不能达到的目的。其中,哈佛式案例对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要求较高,相应的工作量也比较大,这可能会受到本科低年级学生能力的限制。但考虑到它是最可能让学生全面体验案例企业情境的案例,可以避免学生轻易对案例做出表面化的分析。所以,对于本科低年级学生是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果教师能选用时效性非常强的本土案例并且给予精心引导的话也是可以完成的。建议哈佛式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比例占10%为宜,而且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把综合性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去准备,然后在课程快结束时专门拿出几节课来进行专门讨论。而德鲁克式案例的综合性介于知识点案例与哈佛案例之间,对学生的参与度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且篇幅适中,不像哈佛案例所需的时间那样多,所以,德鲁克案例占40%比较适宜,教师们可以在管理学原理每篇的内容结束后围绕相关的模块知识选用德鲁克式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1]逸鹏.以案例教学为主线的哈佛MBA教学法[J].印刷杂志,2002,(9).
瑞士高等教育概况
瑞士联邦政府承认的正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十二所公立大学和四所联邦研究所,公立大学中的两所联邦高工(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大学、洛桑联邦高等工业大学)和四所联邦研究所,由瑞士联邦内政部下属的联邦高工委员会管辖。公立大学中的其他十所为州立大学,分别由各大学所在地的州政府管辖,均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第二部分为享受政府补贴的四所独立学院,这四所独立学院享有大学促进法规定的政府拨款补贴资格。其中圣加仑师范学院是专门培养初、高中学师资的高等院校,毕业文凭按学制换算相当于师范专业本科学士学位。其他3所学院均与当地大学合作办学,但享有自。办学目标以培养研究生(硕士、博士)为主,主要招收大学毕业后的学生,学制因专业而异,博士学位由合作伙伴关系的大学颁发。
第三部分为七所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并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联邦高等专业学院。学制因专业而异,一般为二至四年。所颁发的毕业文凭Diplom(FH)不能等同于正规大学的毕业文凭Diplom。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关于瑞士酒店管理学校和其他私立学校
近年来,部分中国学生及其家长由于对瑞士酒店管理学校和其他私立学校的性质、层次、水平等情况缺乏了解,在选择学校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应该指出,瑞士任何一所大学中都没有酒店管理专业。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cole Hoteliere de Lausanne)是惟一一所被瑞士联邦政府承认为正规高等学历教育的酒店管理学院,于1997年并入瑞士西部高等专业学院(HES-SO)。在瑞士所有的酒店管理学校中,只有该校的毕业证书才被瑞士政府承认为高等学历文凭。
除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外的其他酒店管理学校,以及一些工商管理学校、财经金融学校、语言学校、国际学校等,均属不被瑞士政府承认为正规学历教育的私立学校范畴。但其却冠以“大学”或“学院”的名称对外招生,以赢利为目的,且学费昂贵。瑞士政府视这类私立学校为企业,要求其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商业注册,依法纳税,因此办学是合法的。但联邦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把这类学校纳入其管理范畴,对此类学校持不承认,不管理,不评论的态度,即在法律范围内,政府不承认这些学校,也没有义务管理。
由于此类学校不属于正规学历教育机构,所颁发的文凭亦不被瑞士政府承认。
留学注意事项
(一)入学资格
由于中国大学的学制比瑞士少一年,瑞方要求,只有中国正规大学的在校生才有资格申请来瑞士公立大学留学。
(二)授课语言
瑞士大学分布在德语区,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区,语言能力是大学入学的一个关键条件。大学课程均以当地语言讲授(德语,法语或意大利语)。攻读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学位,亦要求必须懂得一门当地语言。只有攻读理工科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才有可能使用英语。
(三)学费及其他费用
在瑞士正规大学的留学人员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攻读博士学位和不攻读博士学位(Diplom学习或进修)的人员。获攻读博士学位资格者,每月可从指导教授处获得约为2000至3000瑞士法郎的资助,一般也不用交纳学费。Diplom学习阶段的学生每年的学费一般为1200至4000瑞士法郎。有的大学对外国学生还收取一定的附加费。瑞士是世界上有名的高消费国家,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明显高于周边国家。学生住房月租金一般为400至600瑞士法郎。各大学均有较为便宜的学生公寓,但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排队等候才有可能获得。和周边国家相比,瑞士留学的外国学生在Diplom学习阶段很难获得打工的机会,因此在这个学习阶段经济上一定要有保障。此外,大学生入学必须要购买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险月金额为200至250瑞士法郎。保险越便宜,就医或发生意外事故时,要求交纳的自付金额就越高。
对自费留学人员的建议
最近几年,申请到瑞士自费留学的中国留学人员逐渐增多。但由于对瑞士的教育体制、高等教育的情况以及私立学校的性质和层次缺乏了解,不少人选错了学校,所获得的学历得不到瑞士政府的认可,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许多学者如王鲁捷、岑丽阳、金春花等人都提出应该进行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改变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但很少有人明确从创业教育角度,研究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关系,并进而提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策,以提升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尝试从整合的角度,探讨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理专业整合的必然性及其内涵,并据此提出工商管理专业五个方面的教学改革,以解决该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工商管理专业拥有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天然基础。两者的整合不仅能促进创业教育融入现有学科和专业体系框架,而且也有助于解决工商管理专业目前遇到的各种难题。
1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整合的必然性
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创业精神教育,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方面和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相互吻合,两者具有整合的现实条件;按照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工商管理专业属于“场域”的范畴,而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一创业精神则可被称为是“惯习”。一定的“场域”总是需要与一定的“惯习”进行有机结合,这构成了推动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理专业整合的理论动因。
1.1理念与目标的相互吻合:整合的现实条件
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创新型管理人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三个内在规定性:通用性、创新性、实践性。这三个内在规定性与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非常吻合:首先,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通用性经营管理人才,它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广泛扎实的经营管理知识,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知识。
首先,扎实的经营管理知识有助于提升创业型人才的基础管理能力,对创业过程中诸多管理活动也大有裨益。其次,工商管理专业也强调创新性。虽然课堂上教授的是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但知识和经验的活学活用,特别是在不同现实情景下创新性的应用也是管理型人才的内在要求。而创业型人才最核心的素质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意味着打破常规,独辟蹊径。第三,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管理活动需要的是职业水准而非学术水准,市场需要的管理人才不一定是“知识分子”,但一定是“能力分子”(主要不是“学术研究能力”,而是“动手实践能力”)。而创业教育所培养的创业型人才,发挥的功能就是在组织外部进行独立创业活动,或者在组织内部进行内创业活动。这些创业活动都是以创业者独特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基础的。基于以上分析表明,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拥有天然的整合基础。
1.2场域与惯习的有机结合:整合的理论动因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借用物理学中的磁场概念提出了场域概念,他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尽管场域是一种客观的关系系统,但在场域里活动的行动者并非是一个一个的物质粒子,而是有知觉、有意识、有精神属性的人;每个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情倾向系统”一惯习。布迪厄认为惯习就是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场域和惯习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定的场域总是与一定的惯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学科和专业就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场域,创业精神就是该场域的惯习。基于前文的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和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整合基础,因而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更有可能成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场域。创业教育本质上是要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想去创业和敢于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就是创业教育想要训练学生实现的“惯习”。这个惯习的养成必须借助工商管理专业这个教学平台,这个专业平台即布迪厄提到的“场域”。通过工商管理专业这个场域,培育创业型人才,主要任务是要通过各类创业课程的设置,各种创业教育专家的引导,让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惯习性的指导人的行动,使每个人具有对创业机会敏感洞察和大胆行动的习性。离开工商管理专业这个天然场域,创业教育融入到现有学科和专业体系内的难度将会加大,学生“创业惯习”的养成也会更加困难。
2基于整合枧角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2.1教学改革的内涵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不是一般的结合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整合关系。这种整合是基于两者理念和目标的吻合,也是基于布迪厄所谓的“场域和惯习”理论,整合的目的在于解决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创业教育融入现有学科体系中。现实中,由于受办学定位、师资队伍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内在规定性一直未能顺利实现,因而需要通过与创业教育相互整合来进行教学改革。工商管理专业与创业教育之间的整合体现在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基于这五个方面,传统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和教学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概括地说,以理念和目标的相互吻合为现实条件,以场域和惯习的有效结合为理论动因,与创业教育相互整合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应该着眼于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特征、具有创业“惯习”的通用型人才。
在这个教学理念和目标的统帅下,它的教学内容应该包含创业意识、创业
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四个方面创业者素质的熏陶和训练,并基于此设计一系列学科课程,并与环境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它的教学方法应该体现主体移交性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情景式教学,倡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体验性。它的教学活动实践性倾向明显,指导学生亲身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应该成为课程活动的主流。它的教学评价不再是单纯的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评价;不再是单纯的考核学生的知识存量,而应坚持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评价。
2.2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2.2.1教学理念和目标的改革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非创新意识的熏陶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相违背。加之缺乏可实践的平台导致学生掌握的只是格式化的知识,缺乏活学活用的能力,因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差。而创业教育倡导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由人性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工商管理专业和创业教育之整合意味着打破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三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创新“惯习”为导向,在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使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具有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创新型管理人才,从而弥补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精神培养的缺失。
2.2.2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主导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由于所选案例离学生现实较远,教学依然由教师主导,未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在“知识本位意识”影响下日益“空壳化”。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开创型个性”,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因而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体性能顺利移交、学生能够顺利接受的学习与活动方法,使学生较快地进入主动性学习状态。基于此,在现实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改进是:尝试让学生成立小组,去企业组织中进行调研、编写案例,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由教师进行点评。从根本上来说,案例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情景。工商管理专业传统教学过多强调格式化的知识灌输,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参与中形成认知、并不断领悟的教学情景。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尝试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模拟创业活动,撰写商业计划书,访谈企业家等教学情景过程中,投入身心、情感、理智,从而逐渐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创业型管理人才。
2.2.3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管理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在现有大企业中开展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围绕企业职能或功能展开、细化,为大公司培养职业经理人。而美国百森商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创了世界公认的成功的创业教育模式:用创业过程模式来取代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式。彭钢认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般有四大板块,即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创业意识类的任务和要求的活动课程;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的环境课程;参与现实的创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践课程。从现实角度看,创业者素质应包含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四个方面。因而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出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工商管理专业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职能课程不应简单地摒弃,可以尝试把它们融入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形成综合化、一体化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见表1)。这样在承认工商管理专业传统教学内容合法性的基础上,增加创业模块的学习,从而逐渐推动两者的整合。
2.2.5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传统上与其他专业教育一样遵循的是学术导向,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评价的标准比较单一,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种教学评价标准下,学生往往格式化的知识掌握比较扎实,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颇为欠缺。从培养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创业型人才出发,工商管理专业必须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多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此外,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创业方案评价、学生创业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