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区别
虽然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都是以价值运动为对象,但是财务活动抽象来看就是价值运动,财务管理也即是协调企业内外的各种经济关系的管理活动。
而会计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反映与监督。会计所反映的是价值,是价值的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会计监督的是价值的量,它促使商品生产者加强经济管理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
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定义来看,二者具有明显的区别。首先,财务管理突出了价值运动和价值管理,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管理原则和管理规律,也是以价值管理为主。其次,财务管理相对宏观一些,主要管理对象是若干管理过程,不具体。
从会计的职能来看,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这两项职能,会计核算主要是对具体的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并达到提高资金管理效果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资金管理是主要内容,对资金的反映和监督成为了会计核算的主要原则。所以,会计核算更侧重于对资金的管控,管理对象比较明确,与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区别。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联系
1.财务管理必须利用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和企业内外部经济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在财务管理中,要想取得实效,就要以会计核算为主要手段,积极利用会计核算的基础资料和内外部信息,丰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保证财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所以,财务管理过程需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
2.财务管理必须根据会计核算的记录反映,运用必要的经济手段,通过调节资金比例取得最佳管理效果。财务管理除了需要会计核算的基础资料以外,还要根据会计核算的记录来作为调节资金的依据,由此可见,财务管理的效果与会计核算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财务管理的实行与会计核算具有必然联系。
3.会计核算必须以财务管理的规定和要求为依据进行,管好、用好资金。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就要根据财务管理的规定执行,保证会计核算能够实现资金管理的积极效果。由此可见,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也存在紧密联系。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区别与联系相关文章:
1.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具体区别
2.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
3.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区别 财务管理就业前景
一、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
企业的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合称企业的三大经济核算,构成企业核算体系。企业三大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有密切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侧面担负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核算和监督任务。统计核算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主要包括企业经济活动条件统计、企业投入统计、企业产出统计、企业经济效益统计等方面。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并据以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其主要内容包括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户的设置和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会计报表编制等几个方面。企业业务核算,又称企业的业务技术核算,是对企业各种经济技术业务活动进行登记和核算,及时反映各类经济技术业务的状况和变化,使有关人员据以进行领导和管理工作。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关系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三大核算主要是为企业经济管理服务,但为国民核算提供材料,也是企业核算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在国民核算与企业核算的结合上,研究企业三大核算的协调问题。为此,首先必须明确三大核算及其相互关系。在三大核算中,尽管统计核算是重要的,但会计核算占特殊重要地位。在企业业务核算中,为了反映和监督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内容,必须通过会计核算反映企业供应、生产、销售全过程的来龙去脉,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在货币方面的归宿。评定企业经济效果,这在企业是由会计部门来承担的。统计部门制定的统计指标,常常需要会计部门提供材料。企业业务技术核算也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因此会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中心。
业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企业业务核算侧重于原始资料的调查、登记、保存和必要的计算。例如,职工人员卡片,反映生产过程的原始记录,领发原材料的原始凭证、库存记录、设备使用情况记录、职工出勤、缺勤情况记录等。这些资料都是会计核算的统计核算的基础资料。没有健全的会计业务核算,也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
三、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协调
在明确企业三大核算的内容和相互关系之后,再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协调。随着经济技术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飞速进步,三大核算将逐步走向融合一体化。即对同一种数字来说,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适应不同的核算——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具体要求。三大核算协调统一的重要标志,是通用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具体内容:
(一)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协调与统一。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是业务核算、会计核算以及统计核算的基础依据。有的要求相一致,有的要求不相一致,这就需要相互协商,尽可能使它们统一起来,使其既简化观察、计量、登记手续,又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二)指标口径的协调和统一。由于分析研究目的不同,不同核算所用的口径,常常存在不同的情况。例如,工作总额的计算,统计要求按应发制计算,会计要求按实发计算。会计指标主要考察资金运动,而统计指标主要用以研究投入产出和效益的数量关系,彼此存在一定的差异,使之在指标涵义、计算范围等方面存在程度不等的出入。为此,需要在满足各自需要的情况下,力求三大核算的协调和统一,以方便运用、对比和分析。
(三)分类方法的协调和统一。有的分类方法是统计研究需要的,从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看,作用不大;相反,有些分类是适应会计和业务需要的,统计分析则用不上,需要统筹兼顾,尽量保持协调统一。
(四)计算过程的协调和统一。在计算技术不发达时,计算过程是分散进行的。现在,由于电子计算技术在发展,三大核算的计算过程,包括原始资料的输入、存储和加工计算,就可能走向统一,并兼顾几个方面的需要。这种计算过程的变化将会对三大核算的协调、融合和统一发挥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经济迅速、兼容共享的目的。
会计制度从它产生的那天开始,就在不断经历着变革,而每次变革都是迫不得已地受到环境变化的驱使。会计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他相关环境有直接联系,而社会经济环境是一个宽泛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当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对规范财务会计与报告的《企业会计制度》(简称《制度》,下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为缓解会计制度与信息化环境的紧张局面,紧跟信息时展的步伐,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从形式到结构再到内容对《制度》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会计制度的现代化。会计制度现代化具体包括制度内容完整化、制度表述现代化和制度数据信息化等三个方面。
一、制度内容完整化
《制度》在体例设计上存在明显缺陷,满足不了信息化下指导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应完善对会计信息化核算的规范。按《会计法》中有关会计核算的原则性要求,会计制度应包括如下基本规范内容。
1、会计制度总则
会计制度总则是指会计制度的概述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意义及适用范围,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工作任务,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核算一般规则、记账方法、计量单位与会计分期,会计档案的建立与保管,会计制度的实施等。
2、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
会计制度中应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以指导会计科目的设置。科目编号应按变现性、流动性和重要性以及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进行分类排序,以有利于确认科目性质、帮助记忆、方便信息化处理;科目内容及性质说明应简单、明白,确定会计科目与报表项目时应一致;制定会计科目名称、分类及编号表;举例说明每一科目性质及其应用范围等。
3、记账凭证的格式和应用
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作为初始会计信息的载体,其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披露,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更为突出。按不同的标准,记账凭证可以分为多种,并且信息化凭证与手工凭证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制度应对每种记账凭证的格式作出强制性的规范,并适当明确各自的应用范围,编制规则当然也应具体阐明,其规范内容还有记账凭证发生错误时的处理方法,以自制原始代替记账凭证的规定,凭证的传递程序及要求,手工凭证的整理归档及电子凭证的备份等。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凭证种类,将原始凭证中的一般数据转化为会计语言,为后续数据加工提供准确的数据源。
4、会计账簿的格式和应用
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与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社会经济越发展,账簿组织的建设越完善,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科学合理地确立账簿规则,是会计制度规范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会计制度的账簿规范主要包括会计账簿的种类,各类账簿的格式和使用说明,登账方法,记账过程中错账更正的处理,对账和结账的要求及方法,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特殊规定等。
5、示范分录
会计分录是会计事项的转换器,其记录载体是记账凭证,是会计的初始确认、计量和记录,属于会计制度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其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故会计制度中称其为示范分录。理想的示范分录应具有分录的一切要素,包括金额要素,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会计分录,而不能像《制度》那样缺乏金额支撑。该示范分录应基于一个虚拟的会计主体所列举的主要会计事项,配合全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可实现示范分录的信息化数据处理,进而为会计制度的报表规范提供数据源。
6、会计报表的格式和应用
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会计制度规范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报表的组成,即企业对外和对内披露的会计报表种类,报表格式,编制依据,编制要求,编制方法,在文字说明的同时辅以相应的示范分录一体化数据支撑,进行信息化编制和查询。
7、会计核算形式
会计核算形式是指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组织方式。主要内容有:使用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种类和格式;各种凭证和账簿之间的关系;审核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综合的会计事务处理流程。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就构成了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我国目前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以下六种: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和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各种会计核算形式,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各种核算形式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至于会计事务处理流程一般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会计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人工记账与信息化处理方式,按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设计流程图,以指导企业正确进行会计核算。
8、附则
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除前述几项以外,其他规范内容应列入附则。
任何最简单的会计制度,都应该有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示范分录、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形式六项规范内容,前五项是五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也是会计制度的核心,而由会计核算形式把它们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会计制度的完整体例结构。
二、制度表述电子化
会计制度的表现形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实施的成本及效果,是会计制度设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现行《制度》文本采用纯纸质形式,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是资源上的耗费,增加了宣传和学习成本,并且不利于广泛传播,与信息化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其次是带来普及应用方面的难度,纸质介质使若干设计理念无法体现,许多设计初衷无法表达,可理解性及操作性存在不少问题,难以达到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再次是实施效果上的问题,这其实是由第二个问题所带来的后遗症,前述不足使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制度》的纸质形式进行信息化改造,改进后的会计制度将采用当今流行的磁介质形式,具体表现为制度文本的电子化,主要包括会计科目、示范分录及会计报表表述的电子化。这样,不仅节省了资源,而且也使在纸质形式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
三、制度数据信息化
《制度》在规范会计分录与报表编制上都只有文字说明,且相互严重脱节。分录规范不过是一些毫无金额的个例,虽然规定得比较详细,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整体数据,在诸多问题上难免使人产生误解,特别是规范的多借多贷复合分录使人费解。而编表指南涉及的会计报表不全,某些编表指南的系统会计事项太少,业务覆盖面狭窄,甚至部分数据雷同,很难准确把握制度规范的精髓,导致制度实施多年仍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使会计制度的具体规范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制度在指导具体会计核算时的示范作用,需要将相应的整体数据充实到制度规范中去,实现制度的数据一体化,主要包括示范分录和编表指南相结合的数据信息化。具体方法是:构建一个虚拟的会计主体,精心设计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事项,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数据模板;然后利用全通用会计信息化软件,配合制度规范的文字说明进行分录举例和报表编制,实现示范分录的数据与报表编制的数据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化。这样,既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又易于维护、方便演示,并将事项、分录、记账和编表有机结合,形成整体,从而使得分录举例与编表指南完美结合,真正实现会计制度从形式到内容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18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更要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快了步伐,会计制度的变更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备受关注,然而会计制度的变更是一个特别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而且还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运转方式等,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核算基础不合理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这种会计核算基础将所有的收入都视作本期收入,所有的支出都视作本期支出,因此不能对财务资金的流向进行正确的反映。另外,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投资状况也不能进行及时客观的反映,因此容易导致资产监管的失控。
2.会计目标不明确
一般情况下,会计目标应该满足人们对财务信息的基本需求,然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并不明确,对于会计信息的有关规定比较模糊。如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下,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比较小,而且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狭窄,因此这就导致使用者不能对当期的运营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妨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会计科目不规范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设置的会计科目和企业的会计科目也有较大的不同,在这种状况之下很容易造成会计科目的混乱,而且会计科目不规范的混乱现象给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统一财务管理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不利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4.会计报告不完善
会计报告是行政事业单位将自身的财务管理状况向公众进行报告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对于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并不完善,会计报告中仅仅包含了收入。支出和负债等基本的项目,对于现金流量则没有进行准确的反映,因此,在这状况下会计报告很难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反映出来。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更要点
1.加强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有一定的弊端,为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在财政拨款等专项业务方面,可以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而对于其他的业务方面则应当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同时我们要注意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会计核算基础的变更。如原来的会计核算基础仅仅对固定资产使用双分录的会计核算方法,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进一步扩大了双分录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范围,除固定资产外,增加了部分的非固定资产和负债的双分录会计核算,这样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之间的区别就会缩小,从而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对成熟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借鉴,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和进步。
2.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
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进行决策和管理,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为此我们要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进行确定,然后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求来决定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从而可以进一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由会计来提供。另外会计目标要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以及经济运行状态进行准确地反映,只有这样才能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细致可靠的信息,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3.促进会计科目的完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全面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因此在会计制度的变革中要适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逐步对会计科目进行规范和完善。首先在资产方面,将资产的核算内容进一步细化,把暂时款这一科目细分为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其次在负债方面增加应缴税款、应付政府补贴款和受托负债等核算内容,同时将暂存款这一科目进一步细分为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等。只有不断对会计科目进行积极的完善,才能真真正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4.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仅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而且还创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并系统改进了财务报表结构和体系,因此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一定要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的持证上岗,并加强继续教育和证件的年检,督促财务管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另外我们要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培养新生力量,以不断适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快了步伐,会计制度的变更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备受关注。我们应当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更要点进行掌握,通加强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促进会计科目的完善并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新《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的颁行,医院会计核算方法和核算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医院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非常接近,但也存在很多差异。本文主要分析了医院会计和企业会计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医院会计企业会计差异
一、医院会计与企业会计概述
医院会计指的是为了反映医院业务情况,控制医疗服务成本,保证医院财务公平分配,对医院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记录、反映、核对和监督。医院会计管理的水平,不仅能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营情况,对医院业务开展也有影响。企业会计指的是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企业资本来源、资金运用情况进行监督与核算,加强成本控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动。根据企业性质的差异,企业会计可以分为农业企业会计、工业企业会计、商业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等。与医院会计相比,企业会计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
二、医院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差异
(一)会计制度
在企业会计方面,主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法》等。其中,《会计法》是企业会计最基本的法律,其他法律规定都不得与其发生冲突。《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内容进行规定,《企业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会计核算。在企业会计管理中,只能选择一种,不能交叉使用。而医院会计制度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企业会计制度有很大不同。
(二)会计核算要素
在医院会计核算中,主要包括资产、净资产、负债、费用、收入五个方面。而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主要包括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收入、利润、费用六个方面。医院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企业是由多个投资者出资组成的,企业经营的目标即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因而经济利润核算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而医院会计核算主要是针对公立医院而言的,其投资人多为国家、地方政府。在医院经营过程中,不仅应重视经济效益,还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医院在经济利润核算上,设立了“待冲基金”科目,主要用于国家专项财政补助。在医疗成本核算中,科学研究了医院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
(三)坏账核算方法
在医院会计中,规定了在年度完结时,应全面审查医院医疗款项,做好坏账准备。对于那些时间过长且回收困难的医疗款,应根据有关规定,将其计为坏账准备。对于转销之后又回收的款项,应将实际收回的资金计入账目中,将其计入坏账准备项目。在企业会计中,也规定了坏账准备项目,但企业会计采用的方法是备抵法。所谓备抵法指的是将可能回收的坏账也考虑在内,在一定时期内,对坏账损失进行评估,将其计入费用中,同时还建立了应收账款准备账户,突出了应收账款净产值的变化情况。其优点在于能够及时将不能回收的款项进行坏账处理,计入当期费用中,防止了虚假利润的情况,能够真实反映出企业经营情况,还能够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医院会计和企业会计虽然都进行了计提坏账准备,但是在核算方法上有很大不同。
(四)收入核算内容
医院与企业由于性质不同,其经营活动也存在很大差异,由此产生的收入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对于企业会计而言,其收入主要是企业商品销售、让渡资金使用权及提供劳力等获得的经济效益,可以分成业务收入、其他收入两种。而医院会计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医疗收入、科教项目收入及其他收入。为了提高医院管理的水平,将科教研究收入和医疗收入实行分类管理,在科教研究项目中,应进行了收入、支出的分项管理。
(五)资金减值
在企业会计中,设置了资金减值核算科目。在一段时间内或者是年末,要对企业的各项资金进行核查,找出企业资本中存在的问题,推测资本损失的原因,做好资金减值的准备工作。同时,对资金减值应做好计提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有计提秘密准备,应将其作为会计错误,还应该采取必要措施改正这种错误。同时,还要在企业会计报表中注明调整基金数、事项性质、对企业财务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对企业经营成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在企业会计中,对这些事项进行了规定。而从医院会计来看没,至今还没有对资金损失进行计提减值准备的相关规定。
(六)现金流量表
医院会计来说,新《医院会计制度》明确提出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是对过去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从企业会计来说,企业会计报表中将资金流量管理列为三项内容:现金流量、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医院会计和企业会计在现金流量主体规定上并不一致,现金流量表现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七)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式
在一般情况下,医院财务报表不会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如果确有需要,也应该遵循相应的规定对医院财务情况进行审计,且医院会计审计的主要内容是财务收入和支出。在新《医院会计制度》做了如下规定:医院对外公开财务报表,应该经过注册会计师审核。会计师审核制度能够提高医院会计信息的质量,更真实地反映出医院财务情况。在企业会计中,没有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制度,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对企业会计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医院会计和企业会计在财务报表审计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其主体存在很大差异。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医疗卫生制度不断进行改革,企业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医院会计和企业会计也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医院会计制度》的颁行,完善了医院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式,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医院经营情况,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会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与企业会计相比,医院会计还存在着很大差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