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学习近代欧美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一专题时,不可避免的学生、老师会对中美政体进行比较,轻率进行中美对比,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要么有些老师就牵强附会,唱高调,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反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呢?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它还包含了人们对过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变化着的。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历史教学资源,真正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现实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上讲,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确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进行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看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
在教学中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历史的看问题。历史毕竟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某一历史事件成功抑或失败,在现代来说是不可复制的。我们学习历史不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时代不同,国情不同,条件不同,相同的事情结果就不同。所以我们要学会历史的看问题
2、全面的辩证的看问题。每一个历史问题所体现的经验教训不同,美国的政体再完美也有他的缺陷,也未必适合中国的国情,也不能解决我们中国的问题。
3.学习的是历史的规律,历史的智慧。认识历史的过程,运用历史的思维,汲取历史的智慧,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简单地记住某些现成的结论。
一、处理好“详”与“略”的关系
职业中学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差,而学习专业课必须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所以必须加强数学教学。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不同于普通中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系统性,而且要考虑自己所教班级专业课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要避免职教数学普教化,走应试教育的路子,从而使数学更好地为学习专业课服务,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处理数学教学内容时要做到详略得当。在不影响教学体系的前提下,对那些与专业结合紧密,学不好就会影响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内容要详细讲解,反复练习,融会贯通,而对那些与专业课关系不大的内容可略讲,这样可以用比较少的时间,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例如,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学生要学《建筑预算》、《建筑力学》、《建筑制图》等课程,为保证这些专业课的学习,就应加强立体几何内容的教学,对直观图、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体积等内容就要详细讲解。三角函数是学习《建筑测量》、《应用电工》的基础,在教学中也要重视,要使学生切实学好这部分内容,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但对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立体几何内容与专业课联系不大,就应少用些时间,略讲。处理好数学教学中的详与略的关系,可以使数学教学目标更明确,减少盲目性。再者,经过详略处理,节省了教学时间,简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觉得数学学习很实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处理好“增”与“减”的关系
现在的职业高中数学教材并不能够完全满足所有专业教学的需要,所以数学教师要根据所教专业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适当的调整,增加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删除那些与专业无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不论是在校学习过程中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常会遇到大量的繁杂计算,所以增加电子计算器使用的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要教学生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常规计算,在以后教学中如遇到与计算器有关的内容就穿插介绍使用方法。如讲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时,介绍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或反三角函数值,这样就会很容易解决专业课中的繁杂计算问题。
对那些与本专业无关,且不影响教学体系的章节教师可删去不讲。如《向量》这一章节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对财会专业的学生可不讲。
正确地处理好学习内容的增与减,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从而节省更多的时间使学生投入到专业课学习中去。强化专业课的数学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
三、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
职业中学的数学教师不但要掌握教材,而且要了解自己所教班级的专业课的安排顺序,以及每门专业课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所谓“近”是指现在,现在专业课急需的数学知识先讲,为学习专业课扫清障碍。例如,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在开学的第一学期就开设《建筑制图》、《建筑测量》两门课,教师就应将急需的立体几何知识、三角函数知识调前学习,把不急需的内容放在后面讲,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所谓“远”就是着眼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需要学生毕业后去学习。故教师不但要看到现在专业课急需的学习内容,而且要考虑到今后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需要。如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代数中的数列与极限都是选学内容,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故教学中也要教好,为今后学习铺平道路。
四、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学知识基础之上的,相当一部分初中数学没有过关的学生进入中等专业学校后,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根据学生这一特殊情况和职业学校数学学科的教学实际,教师除了要变教新知识还要有针对性地复习旧知识,坚持查漏补缺,使复习的内容为新授课服务。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差异,做到学生差什么就补什么。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才能不掉队,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对职校的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新授课的时候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要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更要考虑专业特点和需要。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的困难并不在于这些新知识有多难理解、掌握与运用,而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思考、探索新的知识与方法。这样,老师的作用也就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间搭起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真正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当然,要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教师还要正确安排好教学时间的分配,既不能把旧知识的复习过于简单化,面向一部分的学生,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又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五、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从老师角度来看我想有以下几点吧:
一、看看问题主观,未从学生实际出发。
我们都是大学毕业生,而且都是遵规守纪的学生,不了解成绩差、不守纪律的学生是如何想的。我们不能容忍学生上课说话,但他们可能认为说一句话没什么。老师从自己心理上根本没把自己当老师、把学生当学生。
二、摆正自己的位置,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英国著名剧作家肖伯纳在莫斯科旅游时,与一个小女孩十分投缘。分别时,肖伯纳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在街上和世界名人肖伯纳聊了很久。”不料小姑娘也学着他的样子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在街上和漂亮的苏联小姑娘安娜聊了很久。”肖伯纳很吃惊,深有感触,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成就或地位,都不能自负和骄傲,而应平等待人,保持谦虚,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三、别把教育当成较劲。
比如课堂上我们批评学生时学生会小声嘟囔,说“你刚才说什么”、“你再说一遍”、“有你没我,有我没你”,接着就会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地去教育学生。如果碰到个别有个性的学生会顶撞老师,于是一场战争就展开了,结果这个学生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而课上的时间也就浪费了。但课堂上如何处理?可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来定:如果影响不大,可单独提醒,用目光示意,敲敲他的桌子,可以课下处理;但若是影响到一部分人时,就要针对这一问题的危害,很严厉地教育学生。
学生这么难管,那我们老师怎么办呢?
我有几个想法,拿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首先要爱学生,从心理上真正地爱学生,并且让学生懂得老师的爱,要让学生学会传递爱,这样,我们工作就会有不同效果。
当然,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我们真得很爱学生,但我们为什么总会感觉学生不体谅自己?其实,我们可以想想,我们的爱他体会到没有?也就是说,只有爱心并不行,还要有技巧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爱。我管理学生的原则是接纳、改变,即接纳每一名学生,包括接纳每一名学生的情绪、错误。
具体做法如下:
1.可以先从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开始。这件事看似不大,但当学生犯错时,你若能点出他的名字,他会认为老师认识我,就会有所忌讳,并且还认为老师重视我,别让老师告诉班主任。那有的老师教的班多怎么办?可以先从易犯错的孩子入手。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教学 方法措施
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学科课程改革生机盎然,语文课堂教学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对语文本质认识的加深以及对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大大增强。但实事求是的说,现实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如“观念僵化,思维狭隘,策略不当,态度与动机掺假”等。这是因为我们有的教师没有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若干重要关系所造成的。实际上,如果处理好这些关系,就会使语文教学步入专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就会使语文课程改革真正彰显它的风采。
一、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理念(语文本质),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学工作常出现僵化、狭隘的错误。具体表现在一些老师是“工具派”,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一些老师是“人文派”,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还有一些老师是“文学派”,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审美”等。这些偏执一端的做法,显然犯了思想肤浅、思维狭隘的错误。而正由于这种肤浅、狭隘,导致语文核心概念不明,学理不清,以致一些教研不仅浅薄,而且与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南辕北辙。因此,搞好语文教学工作首先必须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本质关系”在于语文的基本性质是“言语形式的工具性”,而这种“工具性”又是附带“人文”的工具性。换句话说,“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言语形式的工具眭,语文课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特征,都基于工具眭,均是工具性的派生功能”。这很重要,因为一方面它是语文课程区别与其他课程的标志,另一方面确立了此属性就会派生出一系列关于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正确理念,像“语文教学是附带人文性的言语教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双基训练”“语文课程应立足于言语形式”,等等。不然,语文教学就会轻视“言语形式”“言语应用”,过分强调“言语内容的人文性”。但这里要明确的是:语文教学强调语文言语形式的工具性,但绝不排斥语文“言语内容的人文性”。语文教学是既强调“工具性”又强调“人文性”。因为语文里毕竟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轻视“人文性”是不现实的。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就是“讨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因为这牵涉到“传统教学的弊端”和“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如何结合才能产生优长”的问题。在这对关系上,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学也常出现偏执一端的错误,即认为“预设的就是传统的,传统的就是不好的”,或认为“生成的就是现代的,现代的就是好的”。这就忽视了一个事实:传统预设有优点而现代生成也有缺点。只看到了“生成”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好处,没有看到“预设”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夯实学生知识与理论基础的好处;只看到现代课堂有“生成”,没看到传统的预设课堂实际上也有生成。
事实上,无论在传统教学还是在现代教学中,在很多情形下,预设都是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的。因为任何人在学习中都有“生成不了”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教师指点,而这“指点”就可能是早就预设好了的。因此,对文化素养、语文水平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科学预设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应该多于即时生成的。不然,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如何发挥?教师完全不预设指导,让学生“低水平生成”,实际上是“忘记了教师的职责”而使学生处于“放养”状态。但是,在这里,我们强调“预设”一点也没有忽视“生成”的意思,相反认为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鼓励生成,因为“生成”毕竟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好的学习方式。
三、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这是一个关系到语文课程范畴本质的问题。在这对关系上,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学也常各执一词,争论激烈。一种看法是“语文课就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只要仔细研读文本就行”;另一种观点是“生活处处有语文,应走向社会学语文”。前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课文”’,后者是“如果学语文,工夫在文外”。显然这种各执一端的做法是有违语文课程范畴的本质与规律的。
关于这对关系,争论的实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语文到底是“大语文”还是“小语文”?二是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施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要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就必须回答这两个问题。
目前就这两个问题主要有两种回答。“有限开放的语文观”的回答是:学校语文是“小语文”,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内文本,有限联系课外,但实际上就语文基础教育而言,他们也是认同“小语文”的。“无限开放的语文观”的回答是:学校语文是“大语文”,要立足课外,大量利用课外语文资源来学语文,对课内文本可以简便处理,因为“课内文本只是大干世界万千例子中的一个”,大千世界到处可学语文。因此,在具体实施“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时候,“小语文”论者主张要把握课内文本的言语形式,精析课内文本涵容,只是在有必要联想佐证时才适当延伸课外;而“大语文论者”则简化处理课内文本,或日只做“蜻蜓点水”般的处理,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延伸拓展”上。这样的例子在课改背景下的公开课和示范课上是很多的。为此,语文教学者要关注各种关于“语文范畴”的观点,品评不同语文范畴观的优劣,明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小语文”的性质,进而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四、处理好吸纳与创新的关系
这是语文教学的行为策略问题,是关涉到语文教学是价值小还是价值大、是在低水平重复还是有创见的问题。然而,当前的一些语文教学没有处理好这对关系,要么只吸纳不“创新”,惯用“搬运之术”,使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要么只“创新”不吸纳,凭空杜撰,使研究缥缈如海市蜃楼。显然,这都不是明智的教研行为。
语文教学中对待这对关系正确的策略应该是什么呢?那就是:既大胆吸纳,又勇于创新;在吸纳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再吸纳。创新要以中外有益的教育经验为基础,避免“凭空捏造”,使创新丧失根基;吸纳要以创新为目标,避免照抄照搬,“炒剩饭”,以致阻碍语文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也就是说,吸纳与创新的本质关系是:吸纳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吸纳是为了继承与创新,创新是为了在吸纳中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一言以蔽之,发扬本国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吸纳外国母语教育先进理念的目的是“在继承吸纳中促进母语教育的发展创新”。
要注意的是:改革创新不是除旧布新,另起炉灶;改革创新是从旧中立新,在继承吸纳中发展。语文课程改革固然要有“新”东西,但不能丢弃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来创新;不要以为“讲授”就是“满堂灌”,“满堂灌”就是不好的;不要以为改革都是新的,实际上许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传统中都可以找到踪迹。
工科研究生“产”与“学”
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工科即工程学科,是一种最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的学科。在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特别是现阶段),必须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此过程中,就必然涉及到导师的生产科研项目――“产”,学生的论文选题与课程学习――“学”。“产”是指我国现有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参加导师的生产科研项目,“学”是指工科研究生为完成学位论文而进行的课程的学习。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在处理“产”与“学”关系中的突出问题是“产”与“学”关系的脱节,片面强调了“产”或“学”的一个方面。
1.片面强调“产”。作为工科,其直接服务对象就是生产,那么大多数学生选题的来源主要来自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导师在学生学完基础课程后就让学生参加自己的生产与科研项目并从中发现问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主要参加生产性项目(横向课题),并从中发现处理工程问题中不足的一个点作为硕士论文研究的关键创新内容,由此内容而展开论文工作。这在我国目前工科研究生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及各项工业大规模发展时期,有一部分导师的生产性课题很多,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导师过多地强调学生为其完成多项科研课题,而缺乏引导学生从其完成的一项课题中去发现问题并选定论文题目。这对硕士研究生(特别是我国目前部分高校已经采用两年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很难把其论文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
2.片面强调“学”。在导师群体中,有一部分导师几乎没有生产性项目,那么他们招收的研究生很大一部分缺乏工程实践的训练,而强调他们做一些理论性很强的研究型课题,比如说方法研究,这需要长时间的基础知识积累,才能在方法上提出创新并提出可行的理论。于是这部分学生就不断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而没有参与具体的生产性项目,这样就不能接受工程实践的训练,这与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宗旨是相悖的,同时,即使是做理论性很强的研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的。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理论性很强的研究是不可能。
工科硕士研究生处理好“产”与“学”
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我国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从3年逐渐过渡到2年的现实,大部分工科硕士研究生能否处理好“产”
与“学”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工科研究生在进行半年的基础课学习后,就必须参加导师的生产项目并于第二个半年将自己在完成生产项目的课题中所提炼出来的关键创新内容,并根据导师的意见进行论文的选题,在第三个半年学生根据所选的论文题目进行资料的搜索和核心内容的完成,最后半年进行论文的写作和论文的答辩。倘若第一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那么学生就不能按时完成学位课程的学习,必将顺延到第二个半年;如果第二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将不能完成工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如果第三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将不能完成学位论文,这意味着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所以,上面的四个半年中的前三个半年任何一个出问题,都将影响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因此,如果工科硕士研究生能够处理好“产”与“学”的关系,使“产”与“学”有机地结合,不但能达到国家对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目的,而且对工科研究生也是很好的锻炼。
对处理好“产”与“学”
关系的建议
根据上述关于工科研究生在处理“产与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处理好二者关系必要性的叙述,就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工科研究生的毕业去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导师之间应加强合作,解决“产”的问题。主要要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使得生产及科研项目多的导师及没有生产及科研项目的导师所带的硕士生都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工程实践训练。这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处理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是为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上岗前的锻炼。
2.研究生应积极努力和导师加强联系与沟通,使得其在培养阶段的“产”环节和“学”环节能有效地结合和衔接,以使其论文能顺利完成,并使自己处理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