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 衔接 拓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38-03
一、引言
城市总体规划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法定规划中居于核心层面的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整体集成和综合检验的地位。由于能够将多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因此内蒙古工业大学教研组申请《城市总体规划》为精品课程。获批后以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内蒙古工业大学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等手段,将区域规划、城市经济运行、行政管理等相关知识融入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构架,实现该课程与前置和后续课程的有效衔接,广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与特征
(一)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设立于2002年,现行教学体系建立在建筑学大平台之上,课程设置采取2+3的培养模式。城市规划专业一、二年级专业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接近,进入三年级之后逐渐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形成以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等理论课和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其中,城市总体规划开设于第七学期,共108学时,采取真题真作和真题假作的方式,完成一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学生通过现场调研、基础资料搜集整理、分析预测、方案设计、图文表达、方案汇报等学习过程,将前期有关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等课程的知识应用于规划实践,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综合知识进行方案设计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如表1所示,城市规划理论课程开设时间与教学内容均与规划设计课程相配合,注重与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环节、基础资料整理分析、规划预测等内容的有效衔接。城市总体规划的前置课程有:城市规划初步、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地理学等,分别开设于1~3年级;与总体规划课程同时开设于第七学期的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后续课程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师业务实践和毕业设计等。
(二)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系统性
城市规划课程设置采取“2+3”的培养模式,前两年的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基本相同,从第五学期开始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等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基础课,为后续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奠定先期理论学习基础;第六学期开始开设规划设计课程,转入城市规划设计学习阶段。这种从“建筑初步”、“城市规划初步”到“建筑设计”再到“规划设计”的课程设置方式,遵循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系统性较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建筑学专业训练后,具有一定的空间把握和形体塑造能力。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居住小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间穿插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内容,课程设置也是由简及繁的渐进式、系统性教育方式。
2.综合性
内蒙古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是基于其建筑学院学科特征和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特点而产生的具有专业禀赋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建筑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市政工程等领域的知识。
按照这个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较强,毕业生可从事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建筑设计、建筑咨询等工作,就业面较为宽泛。
3.实践性
城乡规划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城乡规划教育也是围绕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核心,学科基础课和实践教学为辅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包括总体规划在内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题目的选择、教学过程安排和作业成果制作,均模拟实际项目运行过程,让学生尽早在实战中融汇专业知识,增长实践技能。
三、总体规划教学方法探索
(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学科基础课高度关联,所学相关内容易于在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得到综合应用,改善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效果,对于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水平、提升专业影响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倡导选择合适题目 “真题真作”或“真题假作”,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参加专题研究,将学习成果作为实践项目的组成部分,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有效衔接。
真题性题目选择,能够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活动有机结合,依托实践项目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解决相关理论课程相互独立、缺乏实践支撑的问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真实的训练,运用多学科相关知识解决城市问题提高了对城市综合性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做到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专业知识领域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扩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大胆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开放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建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多项交流的教学平台。
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突出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发现问题,养成以问题为导向,运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题研究,主动查找文献、解析案例、探索解决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全面锻炼学生的调查、分析、研究、规划和表达能力。
将教学成果作为实践项目成果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成为实践项目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从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现状分析、方案设计、成果汇报等各环节均由学生作为主要完成者,全面锻炼学生的基础调研、方案设计、组织协调和图文表达能力。实践环节的参与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特征的认知程度,加深了对城市的理解和对城乡规划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许多领域,综合性较强。与此相适应,目前开设的其他学科类课程有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课程,作为总体规划课程学习的辅助。课程开设时间与教学内容均与规划设计课程相配合,注重与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环节、基础资料整理分析、规划预测等内容的关联衔接。
通过《城市地理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区域分析能力,为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提供区域和城镇体系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注重城市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城市规划分析预测方法的讲授。通过《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总体规划中城市市政方面的知识,并为总规课程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实现专业知识的衔接与拓展,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社会现象和城市问题,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业调研》中的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及方法,并与《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研究》等实践环节相配合,让学生了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人口、城市化、经济分析预测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难以应对信息化时代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冲击,城市规划教学中的理论课程讲授需要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的已有理论成果,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不断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本次精品课程建设中,为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内蒙古工业大学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以及改革。
第一,引入实践案例的教学方式方法。以经典案例评析为依托,讲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编制程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直观、便于理解的实际案例分析深化理论知识学习。
第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化,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方式很难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多样化的需求,教师需及时改革教学模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直观地通过图片、视频介绍规划案例。
第三,课堂中引用并推荐恰当的阅读书目和资料也是增强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设置热点问题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查阅和问题分析,以课堂分组讨论或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从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地理背景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扩宽了知识面、培养了逻辑分析能力,不同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城市要素的分析成为学生完善规划设计构思的基础。
第四,开展专题研究教学。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需求,增加有关区域分析、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分析预测、环境生态保护建设等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根据城镇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分析手段和方法。
(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多重目标模式和多重行为主体利益关系的协调,一个合格的规划师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持续的规划创新能力,因此城市规划教育中应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体规划教学中,通过现状调查、现场踏勘、资料分析、方案讨论、成果制作等途径,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性较强,教学中将多学科知识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熟悉现状、认真进行现场踏勘、方案构思和多方案比较,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知识获取能力。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迅速吸收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冲破传统物质空间形态规划的束缚,从城乡的空间布局、经济功能、生态环境、社区结构、文化氛围、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其次,应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一个好的规划一定是设计团队集体创作的成果,创作过程中经常要协调各种关系,因此协调沟通能力成为规划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中,应通过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再次,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总体规划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图文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现状调查、初步方案构思和最后方案都要求学生汇报,汇报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准确、熟练地表达出规划意图。由于总规编制中的文本和说明书撰写要求较高,这也锻炼了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而草图和最终成果制作,也锻炼了学生的图文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整体集成和综合检验的地位。借助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经济类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现更好的衔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产、学、研、用相结合,增强城市规划的专业特色。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27):111-114.
[2] 顾凤霞.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59-62.
[3] 秦小东,杨娜.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社会经济类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1(2):51-53.
[关键词]建筑学 城乡规划 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程兴国(1980- ),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及理论研究;高华丽(1980- ),女,河南周口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李慧勇(1977- ),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52-02
一、引言
当前中国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环境保护、住宅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尖锐,城乡建设变得高度复杂化与综合化,城乡建设急需从粗放的规模扩张向精细的内涵质量提升转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从城乡的发展趋势、城市的整体性、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分析入手,在更高的视角、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定义建筑在城乡中的角色,使之和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然而,一些工作内容和建设任务远非建筑学专业所能包容和解决,于是,2011年,城乡规划学从建筑学分离出来,成为与建筑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内容越来越庞杂,因而,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教学内容有待优化。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正式施行,意味着传统城乡规划工作理念、方法和思路将不断更新,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意味着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教学内容要有所更新,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对传统的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程进行变革。
二、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城乡规划课程积极性不高。首先,建筑学本科学生大都认为建筑学专业应重点把建筑设计学好,城乡规划知识对做建筑设计影响不大,学习积极性较差。其次,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具有极强的政策性、规范性和实践性,因此,理性思考、系统解决城乡建设中的问题是城乡规划类课程教学重点强调的,当学生做设计时,就会感到约束条件太多,自己发挥的余地太小,无法体会在遵守刚性约束下进行创新设计、巧妙解决建设问题的乐趣。最后,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对知识目标要求较高,对能力目标要求较低。如“城市规划原理”,当前大多数学校对该课程检验知识目标的方式是闭卷考试,而学生对考试要背诵的枯燥理论不感兴趣,甚至把它当作建筑学课程里“最乏味的课”。
2.思维模式跨度大,学生产生困惑与迷茫。目前多数院校建筑学本科教学是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核心展开的,其主线基本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建筑单体设计到群体组合,因此,建筑设计教学一般从一年级的构成角度的一个方盒子开始空间设计,然后到二年级的工作室、幼儿园、别墅等小型建筑,再到三年级的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办公楼等复杂的建筑,最后到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转向以城乡规划课程为主的住区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一到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十分强调从构成角度进行建筑设计,设计题目的基地条件十分简化,对设计限定条件没有明确要求,甚至可以根据构思的需要假想基地条件。这就造成建筑设计中对建设环境的综合分析与利用方面的训练比较薄弱,一些学生形成了把配景当环境、就建筑论建筑的建筑观,没有建立起建筑设计应从建设环境分析开始的环境观、城市观。而四年级的城乡规划类课程强调系统分析、理性、科学决策,其设计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往复循环优化的过程,与建筑单体设计理论偏重艺术差别巨大,学生在进入城乡规划理论课程的学习时,由于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内容较粗,理解规划理论较浅,很难在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之间快速建构起联系。当设计题目需要考虑的设计要素从单一的建筑要素发展到政策性、综合性极强的城市空间、建筑群体及其他各种相关要素时,学生往往理不出头绪,设计思路很不清晰。
3.知识衔接不顺畅,教学标准无据可循。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系列主干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这些课多安排在四年级,各课程之间时间间隔较短,或者知识教授次序颠倒,造成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严重脱节,一些重要理论还没有来得及消化理解和运用到设计课的训练当中,建筑学四年级的设计课业就已结束,造成学生的理论基础匮乏,设计实践能力不高,大大削弱了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的意义。如“城市规划原理”课既要讲授城市规划基本知识,又要重点讲授住区规划设计原理,作为后续的“住区规划设计”课的理论基础,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
目前各院校按“专指委”的导向性要求都基本上制定了一套有关城乡规划教学的课程体系,但“专指委”对具体课程无具体的要求,“培养目标”“毕业生基本规格”和“培养方案”都是指导意见,这就造成了各校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选用、教学重点、培养方式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差异。目前,除“城市规划原理”课有材外,其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不同院校、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和侧重点差别很大,最终,很难衡量毕业生的实际城乡规划方面的知识构成是否达到“专指委”的“培养目标”要求。
三、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探索
针对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现状,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教学团队以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考核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改进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设计实践要求和社会热点。目前除2010 年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厚达712页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教材外,其他城乡规划类课程教材内容更新较慢,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如住区规划设计教材,目前从大城市到小城镇的住区建设以小高层、高层为主,而教材却还以底层、多层为主来讲解,理论落后于实践,和实践应用脱节,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着重讲解高密度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设计思路与手法。另外,针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学生对枯燥理论不感兴趣的问题,我们采用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专业角度去解决问题。为保证教学质量,城乡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和课时数都纳入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城市规划原理”采用理论讲授与学生调研、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住区规划设计”课中,住宅类型与居住区布局、环境调研分析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实际需求,探寻解决之道,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拓展设计方案构思深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如结合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将和谐社区、青少年创业住宅区、廉租房住区等纳入教学。
2.培养价值观念、培育思考理性――系列设计课中全程融入建筑价值观、城市观、环境观、技术观。城乡规划类课程培育的设计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是系统性分析影响要素,理性、科学判断与设计目标的主要矛盾所在,进而在设计中巧妙地把矛盾化解,是一个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向设计目标迈进的过程,它强调系统分析、理性决策、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深入的思维模式,而这恰和目前缺失明确城市、环境限定条件及建筑价值观的建筑学前三年建筑教育中设计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相反。为了融合这两种思维模式,缩小思维跨度,我们采取把城乡规划知识向前渗透和融入,积极参与到前三年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去,从建筑设计基础阶段开始,将建筑价值观、城市与环境观念逐步引入,建筑设计与限定条件关联度逐步拓展。在建筑设计入门阶段,主要侧重于自然地理条件、四邻建筑和景观要素的限定;在基础加强阶段,主要侧重于地域环境特征、历史、文化要素以及既定地段环境空间对建筑的制约性;在综合提高阶段,则侧重于建筑价值观、城市群体建筑环境、基地自身地形条件以及规划控制条件的加强。
建筑学本科到四年级已开设了十分全面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为此,在四年级我们也十分重视对技术理性的培育,主要在城乡规划课程中加强了设计软件的应用,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科学验证的习惯,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可行。如“住区规划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天正、草图大师、3DMAX等实用性设计软件对住宅日照分析、建筑形体、外部空间及景观竖向等进行研究。
3.形成教学体系――以实践素质能力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建立有效衔接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我们建立了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立足实践,而又不受限于实际,不满足于用一般的设计原理进行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寻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着力点、突破点,进行设计创新,使学生在掌握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扩充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强化思维逻辑,逐步建立研究型设计的一般步骤。教学目标上着重强化能力目标要求,从侧重掌握知识改为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城乡规划研究型实践教学课程包含“城市规划原理”“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三门课。其中,“城市规划原理”48个学时,是建筑学专业基础课。“住区规划设计”56个学时、“城市设计”64个学时,都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三门课程均在四年级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和“住区规划设计”在第七学期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在前半学期、“住区规划设计”在后半学期,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城市设计”在第八学期开设,以形成较好知识衔接。每门课都包含基础理论知识概论和设计实践两部分,对重要理论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也能将知识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使得城乡规划类知识和建筑类知识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
三门课教学实践措施如下:(1)“城市规划原理”坚持精讲基础理论知识,然后把学生分组进行专题研究,到实地进行调研并总结,课上专题汇报交流内容,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研究某些问题,提高参与度,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的形成、发展规律与理论,城市的用地分类与用地构成,城市的规模、功能、结构与形态,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历史街区,古建筑保护和城市更新等知识。另外增加了城市综合体、注册城市规划师案例分析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核方式从原来的闭卷考试变为专题研究评分。(2)“住区规划设计”紧密联系当前房地产市场实际,选择学校所在城市的实际案例,模拟设计院工作场景,“真题假作”。课程增设了社区调研分析、房地产项目策划和概念构思的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系统的、综合的详细规划研究能力。选择经济适用房社区、住区交流空间、住区道路交通系统等方向进行专题研究,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住区环境理论的基础上,设计更具深度。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住宅群布局、公共设施布局、绿地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组织等基本知识,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套住区规划设计图。考核成绩中设调研报告、专项研究成绩,占总分数的30%。(3) “城市设计”课的题目选择教研室实际设计项目,增加了虚拟实际设计过程环节,组织模拟方案投标评审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汇报方案并回答教师、同学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方案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评判能力。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阶段、城市设计分析的理论知识,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套城市设计图。考核成绩中设调研报告、专项研究成绩,占总分数的30%。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城乡规划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使建筑学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城乡建设,从更多的视角、更高的视野去研究建筑。建筑学学科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社会及城乡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教育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化。我们应积极探索不同时期的教学特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鸿雁.非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2]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筑学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城市建筑 地铁出入口 规划设计 形式分类 设计参数 案例 郑州 独立式出入口
自1863年伦敦兴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后,作为城市客运交通的新形式,在城市交通体系中地铁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个世纪60年我国地铁从首都北京逐渐发展,并逐步成为了城市交通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2009年06月06日郑州地铁1号线1期工程动工,2013年12月28日郑州地铁1号线1期工程通车运营,这标志着郑州成为中原第1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截止2015年5月,郑州地铁有1条线路、20座车站,线路总长25.41公里,日均客流量达24.5万人次,累计客运量突破1亿人次。2015年4月30日的35.2万人次为郑州地铁1号线最高单日线路客运量。作为城市街道2侧重要的建筑,地铁出入口设计直接关系着城市形象,为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 地铁出入口规划形式的分类
(1)独立式出入口。这种地铁出入口也被叫做独立修建的出入口,独立式出入口具有较为简单的布局,建筑处理极为灵活,遵循附近环境情况与住客流方向进行车站出入口位置、方向的确定,如图1所示。这种地铁出入口一般在路边人行便道上进行设置,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道路边设置,将缩短地铁水平通道,起到成本节约、换乘便捷的作用;第二,拆迁量少或不需要进行拆迁,可以一次建成;第三,地铁出入口将对市政管线敷设路段进行一定量的占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道路红线进行加宽处理,降低建房地段,在使用土地方面不具有经济性。
图1 地铁独立式出入口
(2)合建式出入口。在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内火在本建筑一侧贴附的出入口被叫做合建式地铁出入口。这种地铁出入口的选择,应与地铁车站附近地面建筑实际分布情况相结合。如需同步设计出入口和建筑物,该地铁出入口平面设置形式必须与建筑布局具有统一性。如无法进行一起设计、施工,往往会增加后期施工的难度。地铁出入口和路边建筑合建、出入口通道和地下人行过街通道结合这两种方式是地铁合建式出入口的主要形式。其特点包括:首先,合理布局,可以降低投资额度、节约施工材料。其次,地铁出入口和地面公共建筑物的充分结合,如酒店、商场等,可以为乘客提供便利。再次,在地铁出入口用地方面起到节约作用。最后,可以同时施工,降低建筑施工难度,降低成本。
(3)下沉式出入口。地铁出入口充分结合下沉广场,并通过地铁直接到达下沉广场,随并通往室外的出入口就是下沉式出入口。为与周围建筑充分融合,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出入口形式和规划之间的关系,确保下沉式出入口的合理性。其特点为地面面积较大,能够进行下沉广场设计。环境良好,达到空间过渡效果。
2 地铁出入口规划设计参数的确定
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师可以将建筑看做是城市的一道风景。吴良镛先生在《北京》中强调“设计要用群体的观念、城市观念看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求必须重视建筑建设的合理性,了解建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实现其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为城市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作为地铁和城市之间的纽带,地铁出入口也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设计员工必须充分考虑、合理安排地铁出入口规划和干线详细规划之间的关系。确保其能更好地服务于交通、战备、防震等方面,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2.1地铁出入口宽度设计
地铁出入口宽度计算中,应充分考虑地铁出入口位置、主客流方向与可能出现的突发性客流等因素,进行车站出入口宽度的计算。一般情况下,出入口最小宽度必须在2.5米以上,同时应遵循城市过节客流量的多少,对兼做城市地下人行过道的车站出入口适当加宽。其计算公式为:
b=Q・a/C1・n
其中:通道宽度(m)由b表示;
通道双向混行通过能力(人/小时)由C1表示;
车站高峰小时客流量为Q表示;
出入口通道数量由n表示。
2.2确定地铁出入口数量
出入口是地面室外空间与地铁车站内部直接联系的重要桥梁,一般情况下,每个站点需设置2个以上地铁出入口。其设置必须严格遵循客运需求和疏散要求进行,浅埋车站出入口应在4个以上,如分期进行施工,初期地铁出入口必须在2个或2个以上。如站点人流量较少,可进行出入口的适当减少,但必须控制在2个。
2.3楼梯
作为地铁出入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铁楼梯设计必须严重遵循《地铁规范》的相关要求。应将人行楼梯倾角设置为26度34’,1.8米为其最小单向通行宽度,2.4米为其最小双向通行宽度。如宽度在3.6米以上时,应在其中间设置扶手。
3 城市地铁出入口规划与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3.1案例分析
该车站站中心里程为CK8+544.5,车站2侧具有较为密集的管线,大多数处于道路2侧绿化带或人行道下方,按照又南到北的顺序,可以分为路灯电缆、雨水管、污水管等。车站东北方向存在高层建筑,高度为168米,车站西南、西北方向则为社区购物公园,其下有地下购物街的设置。为与地下购物街进行连接,可在车站西南、西北方向设置地铁出入口,这样也为乘客换乘提供了便利。车站东端为地面2层步行街,可在其周围进行车站东南、东北2个出入口的设置。
3.2出入口与通道设计
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该工程主要进行4个地铁出入口的设置。合建式出入口主要应用于西北、西南出入口,在规划设计中,可以有效结合购物公园。半封闭式出入口则设置在东北、东南方向,在高层建筑后面绿化带内设置东北出入口,在南侧路口位置设置东南出入口。东北、东南出入口宽度根据计算可设置为6米,根据客流情况,可将西北、西南位置出入口宽度设置为6米。在东北出入口规划设计中,应确保其提升高度为8.9米, 6.458米为西南出入口提升高度,9.828米为西北出入口提升高度,5.57米为东南出入口提升高度。
3.3防灾疏散
在发生火灾时,应确保车站内全部出入口、通道、楼梯等满足其通过能力,确保利用6分钟以下的时间疏散全部人员,包括:乘客、工作人员。其中设备、紧急疏散启动反应时间为0.5分钟。在准确计算紧急疏散通过能力时,按照1米净宽将自动扶梯作为步行扶梯应用。根据80人/分钟,准确计算出入口通道的宽度。该工程车站点,共设置了4个地铁出入口通道,2.5米为装修通道后的净高度,6米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通道的宽度,这些数据应符合施工要求。应将4补自动扶梯设置在站厅与站台之间,宽度一共为4米,4。2米为2部楼梯的宽度,根据防灾疏散相关规定进行计算,7.2米为其楼梯总宽度,符合施工规定。
4 结语
综上所述,地铁工程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工程,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地铁出入口设计作为地铁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将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客流量的直接影响,在地铁出入口数量、宽度设计中,应确保其满足防灾疏散的需求,才能提升其使用的安全性能,才能为城市交通工程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董建宁.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内外空间的高效能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4.
[2]徐婷.“一线一景”式地铁出入口设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3]胡蒙达,张雷.地铁车站出入口规划设计问题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04).
[4]尹楠.基于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商业综合体典型空间防火优化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4.
关键词 居住区规划景观设计绿色住区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什么是建筑?这个问题看似容易,却难以回答全面,毕竟,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都离不开建筑。显然,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建筑,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居所,我们日常生活之地。
居住区整体环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物质社会发达的当今,人们对居住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需求,于是有进步。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房地产对于居住区的开发,均以环境优良为加分项,景观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使景观设计与居住区规划相得益彰,成为了规划设计师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的定义为:对居住区布局结构、住宅群体布置、道路交通、生活服务设施、绿地和游憩场地、市政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各个系统进行综合的具体的安排[【1】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1】。
居住区的出现可追溯到春秋至汉的里坊制,当时说的“里” ,(“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也就是居住集中区。虽然里坊制采用封闭性管理措施,但作为居住区规划的雏形,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的最初形态,与现今的居住区道路系统组织作用相仿。而接着出现的里弄、街坊、邻里单位等居住区形式,均构成了居住区规划的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根据居住区规划的历史演变,不难看出,住区景观从里弄屋宅的门前大树,到街坊的街头绿地,再到邻里单位的综合开敞绿地,最终形成了现代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体系。
图1里坊制 图2里弄
图3街坊 图4邻里单位
图5现代居住小区
2、居住区规划中的景观设计
居住区规划如同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由住宅建筑、道路交通、服务设施及公共绿地等组成。如果说住宅建筑、道路交通、服务设施是居住区的硬件,那景观环境就是软件,她的设计风格是否与住宅建筑风格相协调、她是否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亲和场所、她是否体现真正的绿色环保……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居住区规划中景观设计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故此,对于居住区规划中景观设计,与公园景观设计等将有很大区别。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两侧绿化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美化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首先,应注重居住区整体环境景观的风格统一性。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景观设计的风格不再单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即使业界倡导适地设计,但欧陆风格、法式园林风格、美式自由风格等,还是占据了景观设计的一席之地。当然,中国式园林风格及现代简约风格也常见于大型的楼盘中。
为了使景观环境能为居住区锦上添花,除了使景观风格与居住区规划设定的风格相统一外,景观设计自身的风格选择也不宜种类过于多样。例如,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而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即使在大型楼盘中出现多个不同主题的景观分区,风格也应该统一于一个方向,做到多而不乱。
图6欧陆风格 图7现代简约风格
第二,应营造“亲民”景观,突出景观环境的共享性。
景观设计除了美观要求外,“亲民”也很重要。住区的景观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居民所享用,从花草树木,到亭台轩榭,以及水体景观,均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为前提;景观环境共享性的越大,越有利于达到居民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因此,环境景观应更加关注景观环境的共享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使居民生活更舒适性,并创造自然、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
第三,应重视居住区景观环境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住区景观环境功能的发挥,故此,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住区配套景观效果。
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植物与其他要素如水体、建筑、住区道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
3、案例分析――湛江公园一号商住小区规划设计
湛江公园一号商住小区从优良的地理优势和景观条件出发,突出“城市里的公园,公园里的房子”的生态住区理念。
(1)景观体系概况
规划采用中央综合景观开放空间的景观布局模式,使住宅、商业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围绕3.5万平方米的大型中心园林展开。对于如此大面积的综合住区景观体系,如何把景观元素通过有效、创新的手法组织起来,并使之受到住户的欢迎,成为本住区景观设计的首要问题。
规划最终通过“三条轴线+五个景观节点”,并配以丰富优美的植物搭配,构成住区的景观体系:景观主轴园林空间从东往西依次为入口广场区、中心广场区、亲水平台、景观湖、湖岸眺望台、主题公园广场区、以及位于最高的水润园,共七大景区领域。多层次的立体景观设计,打造出极具魅力的大型住区园林空间。
图8湛江公园一号商住小区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图9湛江公园一号商住小区规划设计景观构成分析图
(2)景观细节分析
――东西向主轴
入口广场为对称构图,圆弧形铺地配以高大的景观树,打造简洁、大气的入口空间。进入小区内部,与之对景的是一个大型中心广场。广场西侧是一个约3000平方米的景观湖,并设置亲水平台,为居民提供休憩戏水之地。轴线往西,通过湖岸眺望台,直接对景于中央景观的核心――主题公园广场。此广场采用中心向外发散式的椭圆形构图,形成整个小区景观的视觉焦点。同时,几何感强烈的平面构图,结合曲水流觞的景观水系,使整个景观环境既尊贵大气又温馨亲切。
――西北―东南向次轴
本轴线从小区西北角的次要入口进入,经百草园至小区泳池,再经景观湖达中心广场,最后结束于东南角的下沉广场处,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小区泳池同为景观的一大亮点,它与自然山石相结合,设置休闲游憩区、儿童戏水区、成人锻炼区等几个功能区块,增强了小区居民对中心景观体系的参与感。
――植物配置
住区绿地是人们休息、游憩的重要场所,为了创造舒适、优美、洁净的绿化环境,应分考虑树种的选择及其配置,才能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效果。
此次大型中心景观的植物配置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避免种类单调,配置形式雷同。树种选择和配置方式做到可适合不同绿地的要求。如在住区主要道路两侧以乔木为主,选用花灌木为陪衬;在车行与人行的交叉口,道路边要配置色彩鲜艳的花坛;在集中绿地的入口处和重点地方,种植体形优美、季节变化强的植物,如珊瑚树、火棘等常绿灌木,这些花色艳丽、红果累累的花灌木,能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更能显示出绿地的整体美;在住区内部分半私密的庭院绿地中以草坪为基调,适当点缀些生长速度慢,树冠遮幅小,观赏价值高的低矮灌木。
图10湛江公园一号商住小区植物配置效果图
――绿色住区
小区住宅设计运用了多种节能设备,如节能反馈电梯、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景观灯等等。其中,太阳能景观灯在造型选择上与周边绿化、景观环境相融合,共同为居住区的绿色环保建设加分。
图11 景观视线分析图(上图)
图12 景观节点意向图(左图)
图13 景观设计效果图(下图)
4、设计感想
关键词: 县域城市;行道树;树种选择;季相景观;宣威市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78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城市建设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建设规模占据了很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同时也造成空间绿地面积大量减少。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城市绿化建设随之快速发展,园林绿化质量要求也随之逐步提高,行道树树种选择及其所带来的季相景观随之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在城市道路两侧栽种大量的高大乔木,可以使道路两旁形成浓郁的绿带,可以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新鲜氧气,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种植行道树还可以减少噪音传播、调节气候、美化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大中型城市的景观建设,而较少关注县域城市的景观设计,因此,研究县域城市行道树树种选择及季相景观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行道树树种选择的案例分析
1.1 城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行道树作为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其树种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绿化建设项目的质量。因此,在挑选行道树树种时候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要选择适宜生长在当地、移植成活率较高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树种,最好是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树种选择需综合考虑,优先选择对于土壤、水分、肥料要求不高、耐修剪、抗性强且病虫害少、方便管理的树种,并且要尽量选择发芽早、落叶迟、绿色期长的树种;要对城市生态环境有一个整体的考虑,根据城市的现状及其发展需求,选择的行道树种要适应该城市的生态环境,对烟尘、风害等抗性较强。
1.2 宣威市街道绿化带植物配置模式
依照上述提出的城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2015年3―5月,对云南省宣威市振兴街道的行道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根据该城市连续5a的气象统计显示,该市平均气温在16℃以上,1月的平均气温在5℃以上,最低温度为零下-7℃。该街道两侧的行道树多采用香樟树树种,并配有少数的银杏树。
香樟树,树冠形态优美,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树冠形态优美,耐寒性不强,为常绿乔木,耐水,不耐干旱,耐烟尘,对于有毒气体的抗性强,适宜生长在平均温度为15℃以上的地方,且香樟树为该地区的乡土树种。银杏树属于落叶大乔木,深根性树种,是我国的特产,其生长速度较慢,寿命强,对于各种气候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选择这2类树种作为行道树既满足行道树的观赏性也符合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求。调查中,特别注意了银杏树性别的选择。少量移植时通常选择雄性银杏树作为行道树种,而避免选择雌性树种,以免其果实对行人的衣物及街道造成污染。而大面积选择银杏树绿化时,以雌性树种为最佳选择,因雌株在秋季时节能够产生十分壮观的效果。
2 城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途径
基于宣威市城市绿化景观建设的现状调查和宣威市街道绿化带植物配置模式,结合县域城市绿化景观建设特征和城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提出县域城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几条途径。
2.1 结合县域城市规划布局,选择最适宜当地种植且性能优良的树种
城市行道树的栽种应当充分考虑该城市或街道的规划布局和景观建设特色,尽量挖掘乡土树种,如华山松、四照花。针对乡土树种大多不具有观赏性的特点,就需要相关部门组建专业的统计调查人员,对当地气候、降雨量、土壤条件等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出包括最近3~5a内各季节城市气温变化、计算出平均降雨量,对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最低降雨量、最高降雨量进行单独追踪记录,再对土壤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人员再根据相关数据,结合行道树种的栽种原则,挑选出最适宜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的树种。
2.2 掌握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美观广适的行道树种
植物习性的差异会给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带来效果差异,因此在行道树品种的选择时,应该对常见树种的基本生活环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例如法国梧桐,这种树木高度能够达到20~30m,树冠呈阔钟形,高大的法国梧桐能够给人十分雄伟的感觉。法国梧桐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对城市环境适应性特别强,具有超强的吸收有害气体、抵抗烟尘、隔离噪音能力,耐干旱、生长迅速的特点,是行道树首选的树种之一。再如白蜡树,它是行道树中的好品种,该树种喜湿润、形体端正、树干通直、枝叶繁茂而鲜绿、秋叶橙黄,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具有夏季遮阴的良好功能,是高温城市生态建设和景观建设的理想树种选择。
还有一些树木是不适合作为行道树的,或者在作为行道树之后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例如杨树,这种树木是最常见的落叶乔木之一,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它的优点是生长快、枝繁叶茂、秋天落叶较晚,是最好的行道树之一。但在春天通常会出现杨花满天飞的现象,需要进行人工治理,通过“抑花一号”药水给杨树打针变性,在每年的3―5月使用,可以抑制来年杨絮的污染,同时还可以采取种植雄性杨树减少飞絮的产生。再如银杏树,是一种能够长到40m高的落叶乔木,拥有优美的叶形、典雅的气质,对烟尘和二氧化硫具有特殊的抵抗能力,是一种优良的抗污染树种,但银杏树却不适合做为行道树,因为秋天落叶比较早,长得比较缓慢,对融雪剂很敏感。
此外,还有一部分树种需要根据道路的规划布局特征进行不同的选择。例如松树和杜仲,松树的品种有很多种,包括华山松、侨松、落叶松、雪松,在城市行道树的栽种时,松树不宜单独一行种植,并且由于松树的耐热性能不是很好,不适合栽种在柏油路两旁,也不适宜栽种在柏油路和空旷的地方。杜仲也是一种极其不耐热的树木,通常适宜喜阴、湿润的城市栽种。
3 城市行道树季相景观分析
3.1 植物季相变化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
人们对大自然的审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事物的审美观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美好的景观总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无论大自然的景观带给人们何种感受,人们的内心感受都存在差异。人们或是对画面中的山或水产生喜爱之情,或是对画面中的颜色、形状心生爱意,人们渴望在疲倦的工作之后看看大自然中的一抹绿色。而城市行道树是大多数人们在上下班途中或旅游休闲时能够常见的景观之一,常绿植物通常能够让人产生心旷神怡,仿佛又重新回到大自然怀抱的感觉。常绿植物的绚丽多彩能够让人忘记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通过观赏植物景观,人们可以自然产生一种轻松欢乐、宁静优雅的心理感应。
3.2 丰富的季相景观变化
常绿植物在树形、树姿、叶色、花色、花期、果型、果色、果期、枝色、皮色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因此它们在城市中的生态功能会有所不同,同时在季节感和景观效果上也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在行道树种植的时候还需注重搭配小乔木和灌木,丰富行道树种植的层次。只有充分掌握常绿植物的季相变化,才能在城市景观建设时选择到合适的树种。例如在春天开花的植物有:二乔玉兰、天目木兰、望春玉兰、黄山木兰、日本辛夷、星花玉兰、景宁木兰、金叶含笑、杂种鹅掌揪、花叶鹅掌揪、木莲、榆叶梅、丁香、粉团蔷薇、重瓣黄刺梅、毛樱桃、红叶臭椿、红花七叶树等;夏季观赏性的树种有:柽柳、紫薇、银薇、翠薇、匍生紫薇、大花紫薇、浙江紫薇、南紫薇、毛萼紫藤、绒毛紫薇、毛叶紫薇等;秋季果实树种有:三角枫、鸡爪槭、忍冬属、黄栌、枫香北美枫香、火炬树、重阳木、臭辣树、丝棉木、山麻杆、金钱松、无患子、池杉、青桐、黄山栾、连香树、黄连木、四照花、银杏、沼生栎、柿子等;冬季叶期长的植物有:金叶女贞、红花继木、红叶小檗、紫叶李、紫叶桃、金叶接骨木、金叶红瑞木、紫叶黄栌、红叶石楠、红枫、金枝槐、金丝柳、棣棠、红瑞木、洒金柏等。
在城市景观建设时,通过不同植物和树种之间的选择和组合搭配,形成丰富多彩的道路景观,不论处于四季的哪一个时间节点,都能在街道上看到缤彩绚丽的自然景观。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行道树树种的选择应严格遵循不同区域行道树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特征,土壤质量及不同城市的规划布局选择美观广适的行道树种。尽量挑选移植成活率较高,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树种,尽量选择τ谕寥馈⑺分、肥料的要求不高、耐修剪、抗性强且病虫害少的树种,最好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以达到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凸显城市特色和提供观赏性的功能。此外在树种的选择上,要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特征,尽量多配置一些品种,尽量选择能更好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树种,移植过程中,要挑选大的幼苗,以提高树种成活率。此外,在进行季相景观设计的时候,要结合不同植物的自然属性和生长习性进行科学的种植,保障城市行道树能够起到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在县域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行道树树种选择及季相景观是关键,合理的树种搭配和景观设计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廉宏.浅议行道树树种的选择[J].河北林业科技,2008(1):47-48.
[2]郭允福.城区行道树树种的选择与应用―以邳州市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2(6):240-242.
[3]危静美.福建沿海城市园林绿地植物季相景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