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分数应用题

百分数应用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百分数应用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百分数应用题

百分数应用题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17-0078-02

不少小学数学教师每次进行“百分数的应用”教学时都很困惑,例题没少讲,练习没少做,可是学生做题还会出现很多错误,不知从何下手。经过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我对不同题型总结了相应的解题方法,依此去解百分数应用题就很容易。

比如下面这两道应用题:

1.刘庄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5600元,今年的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加了15%,求今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元?

2.刘庄村今年的人均纯收入是6440元,比去年增加了15%,求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元?

对于这样的题,我总结为:“遇到百分数应用题,先要找出单位1,单位1寻找并不难,‘比谁’谁是单位1,‘是谁’谁是单位1,再看所给的数量,已知单位1数量求另一量,就用乘法做此题,如果给了另一量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没问题。再看所给变化量,增加用1加,降低减,这样就能解此题。”

以第1题为例,首先要找到单位1,根据“今年比去年”来确定单位1是去年,并且去年的人均收入已知,求今年的人均收入要用乘法,又因为是“增加了15%,”为1+15%,则可列式为:5600×(1+15%)。如果是降低了15%,则列式为:5600×(1-15%)。

再看第2题,根据“比去年”来确定单位1是去年,已知今年人均收入求去年的人均收入,应该用除法,再根据“增加了15%”用1+15%,则可列式为:6440÷(1+15%),如果是减低了15%,则列式为:6440÷(1-15%)。

如果遇到求百分比的问题,我也总结了一句话:“如果要求百分比,还是先找单位1,用所求量除以单位1,再变成百分数就可以”。

例如下面这道题:“5比4多百分之几?”先找到单位1,根据“比4”可知单位1是4,再根据“5比4多”是5-4,则可列式为:

(5-4)÷4=0.25=25%。再如:“4比5少百分之几?”根据“比5”可知单位1是5,再根据“4比5少”是5-4,则列式为:(5-4)÷5=0.2=20%。

如果遇到已知一个量求总量的问题,则可根据下面这句话解决:“已知某量求总量,这样的问题更容易,先要找出已知量占总量的百分比,再用这个量去除以,结果便是总量没问题。”

百分数应用题范文第2篇

一、对于常见易错的基础题,指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

百分比的应用题中涉及至少两个变量的关系。既然涉及的关系是变量间的比例,那么抓准涉及两个变量关系的联系词,对于题意的理解尤为重要,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所在。相当多的学生做错问题,就是在审题过程中没有注意关键词或没有抓住关键词,对于关键词视而不见,对于谁是比较的标准量、谁是被比较的量没有认真推敲,造成比例关系出错。

试看下列这组典型填空题:① 90kg是2吨的( )%;②比( )千米少20%是50千米;③( )小时比40小时多30%;④9.5吨增加( )%是1吨。

学生常见的错解:①2÷90×100%;②50÷20%;③40×30%;④1÷9.5×100%。

如果稍作概括,发现比例应用题的叙述中最典型的句式是:“……甲……比……乙……(多、少、长、短、重、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训练学生掌握这个典型句式的含义,明确句式中的关键词“比”,点出紧跟“比”字的对象“乙”是被视为比较标准的事物,而“甲”则是被比较的对象,其对应的量被视为标准的对象为名义的“1”、“100%”,如果两者的比通过除法求得,那么视为标准的乙物体对应的量必须作为除数,被比较的对象甲对应的量则应作为被除数。这里,注意句式“……甲……比……乙……(多、少、长、短、重、轻……)(……)%”的若干变形说法,如:“……甲……是……乙……的( )%”, “……甲……(增加、减少)(……)%……是……乙……”。教师在新授课教学中应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逐一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这些典型句型的含义,并明白其中的这些关键词在理解题意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抓关键词的习惯与意识。这也有力地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适应向初级抽象思维的转变,这是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的。

二、对牵涉两个以上百分比关系的应用题,指导学生分清几类百分比关系

第一类,同一个量连续变化两次。在同一个量连续两次百分比变化的问题中,学生容易把连续变化的两次误认为是独立变化的,进而误以为第二次变化的基准量(即视为100%的那个量)就是第一次变化前的基准量,极易认为总的变化百分比值就是两次百分比的和。

典型例题:一种汽车先降价10%,后来经过市场调研后发现,销量可望再上一个台阶,又继续降价10%,加大促销力度,现在的价格只相当于原价的几折?错解:100%-10%-10%=80%。 剖析:此类问题学生常见错解的原因在于认为连续两次降价的百分比之和就是总的降价结果,而没有注意到经过第一个百分比变化后的量已经成为第二次百分比变化的新的基准量。这样,上述问题的解法就应当是:1×(100%-10%)×(100%-10%)=81%。

第二类,涉及同一个计算量的另外两个量自身发生百分比变化。与同一个量相关的另外两个量自身分别发生百分比的变化时,这种变化往往是独立的,相当多的学生把它们混为一谈,没有意识到涉及这两个量的百分比在代入计算时,应该直接参与发生变化的这两量的计算过程。当然,要注意区分“和”与 “积”这两类问题。

典型问题一(和类问题):商店出售两件工艺品,玩具笔和玩具小笔刨,其中,小笔刨售价8元,玩具笔售价4元,后来做了调整,笔刨涨价10%,笔降价10%,如果笔刨和笔是成对出售的,问:顾客购买时的单价如何变化?常见错解:因为笔刨涨价10%,笔降价10%,所以成对出售时总的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为10%-10%=0;(8+4)×(100%+10%)×(100%-10%)。这两种解法错误的根源都在于没有意识到,虽然笔刨和笔是成对出售的,但是,笔刨和笔的单价变化确实是独立的,前述的两种解法将其混同于同一变量的前后两次变化。正确解答应为:8×10%=0.8,4×10%=0.4,所以涨价与降价百分比幅度虽然相等,但数量差值幅度不等,最终成对出售时,顾客购买时的单价变化为涨价0.4元。

典型问题二(积类问题):某超市本月出售的“南国”内衣数量比上月增加了10%,单价降低了10%,则本月营业额比上月变化百分之几?常见错解:营业额=数量×单价,所以,本月营业额比上月变化为10%×10%=1%;或1×(100%+10%)-1×(100%+10%)=0,相当于“数量与单价此消彼长”,实际营业额没有变化。其实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是错的,这两个10%不能直接加减或乘除,应该作为数量与单价的值参与整体的运算,再求差值,所以,这个问题中求营业额的时候,既然出售的内衣数量与单价是乘积关系,因此实际营业额的变化百分比应该是做如下计算:1×(100%+10%)×1×(100%-10%)=99%,所以,营业额其实是下降了1%。

百分数应用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方法

G623.5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活学活用,数学的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而不是仅仅进行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力度,在百分数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窍门,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数学的思维。

一、小学数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关键

对于小学百分数的教学而言,其难点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对百分数的知识进行应用,而在此之前要注重对于学生的教学程序。百分数的教学难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的教学,首先要让学会对百分数的概念进行了解,如百分数的又来及其原理,其次是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换关系,由于学生之前接触过小数,所以对于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最后就是单位“1”的方法解百分数应用题。

二、小学数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上文中讲述了小学数学百分数教学中的百分数的概念、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换、单位“1”的解题方式等教学重点,而小学数学中的百分数应用题的的教学主要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下文对小学数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百分数概念的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百分数这一章节当中,首先就是对于百分数这一概念阐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就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者百分率。在对于百分数的概念介绍上,如果仅仅只是对于百分数的概念进行讲述,那么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就不会太深,但是在其概念的介绍同时加上一些实例或者是趣味的百分数,而言就是另一种效果了。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教材中的“百分数认识”这章节的教学,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加主观的对百分数的概念进行理解,设置了“趣味数学”这一栏目,将数学的百分数与成语相结合如“百战百胜的胜率的百分之百”、“一箭双雕的命中率的百分之两百”、“半壁江山所占的比重是百分之五十”等,将百分数的概念理解将成语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百分数这一概念的同时将其与生活当中的所见所闻结合起来。

(二)通过单位“1”解百分数应用题

通过找单位“1”的方法来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百分数应用题解答的常见方式。而单位“1”解百分数应用题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位“1”已知,另一种是单位“1”未知,而这两种情况又有着不同的解题方法,以下通过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单位“1”的两种不同情况所对应的解题方法。

例如,六一班女生人数为20人,已知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0%,问六一班男生一共有多少人?

根据看单位“1”的方法来解答这道题,首先找出单位“1”的存在,根据常识一般“比”的后面是单位“1”,而题目中“比”的后面是女生人数,所以单位“1”是已知的,则大体上进行乘法的运算,并且通过其中的关系量可以列出算式20*(1+20%)。

例题2,六一班男生人数为20人,已知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0%,问六一班有女生多少人?

依旧根据单位“1”的方法来解答,首先寻找单位“1”,根据常识得知单位“1”是女生人数,而例题当中女生人数是未知,所以运用除法运算,男生比女生多依旧是加法,所以列算式为“20/(1+20),得出结果。

类似的例题,同样的单位“1”,但是由于“1”的已知与未知情况的不一样,所列出的算式也就不一样,教师在进行单位“1”这种方法的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寻找单位“1”,有个题目单位“1”是在“比”的后面,但是有的题目并没有“比”这个字眼,所以单位以的灵活寻找与运用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运用小数与分数的转换解决应用题

在小学百分数的应用题解答中,常常会列举一些携带着百分数的一些算式,而在其进行换算的过程当中,经常会有学生由于对于百分数定义的不了解或者是刚刚接触百分数,对其运算的方法有些生疏而导致运算的错误,所以教师在进行百分数应用题解答讲解的过程当中,可以教会学生将其中整数与百分数的运算转化整数与小数的运算。

例如,韩庄村去年人均收入为8970元,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了15%,问今年韩庄村的人均收入是多少?

根据对应用题中单位“1”方法的理解,今年韩庄村的人均收入为8970*(1+15%),而学生在列出这个算式之后,面临的是解答的问题,将这个算式进行下一步运算则是8970*115%,而对于这种比较大的百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转换,仅仅是靠分母与整数之间的互相转换是不能轻易得出结果的,所以最后还是要做乘法的运算,而这种类型的算式,建议的是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而计算器中的百分数单位虽然可以呈现,但是也仅仅是在结果上呈现,比如计算器中得到的数字是0.2,按下百分建则会现实20%,但是在运算的过程中却无法呈现,所以在对于8970*115%的运算中还是建议学生将其转化为8970*1.15的方式进行运算,这种转化则需要学生对于百分数与小数的转换非常的熟练。

三、结语

小学数学百分数应用题贯穿着小学与初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既可以让学生学会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摸索,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在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数学百分数应用题熟记于心。

参考文献:

[1]宫静.浅谈小学数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研究策略之作图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2):150-151.

百分数应用题范文第4篇

一、抓住关键,探索规律。

有学者研究发现:“学生有时解题困难,是因为不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未能把解题模式抽象成为一种思维策略。”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其关键之处。如果能恰到好处的把握,学生对于这一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自然就会顺畅多了。

1、抓关键词。

抓表示单位“1”的词,即标准量。怎么找单位“1”的量?

特征(1):是(或占、相当于)谁的百分之几。以谁为标准,谁就是单位“1”的量。如:现价是原价的90%,原价是单位“1”的量。

特征(2):比谁多(或少)百分之几。跟谁比,谁就是单位“1”的量。如:买来的篮球比足球少20%,足球的个数就是单位“1”的量。

特征(3):若是求合格率、含糖率等百分率。先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自然就会找到单位“1”。如:出勤率为95%就是指出勤人数占总人数的95%。总人数就是单位“1”的量

特征(4):若上述特征不明显,就要加以理解。如:一件商品原价是60元,降价10%。意思是跟原价比降了10%,单位“1”的量就是原价。

2、抓关键句。

百分数应用题有一个特点:一个数量对着一个分率,这种关系叫做量率对应关系。只要紧紧抓住含有百分数的那句话,分析出哪个量对应哪个分率,难题就会容易多了。如:男生人数比女生少60%,要让学生明确把女生人数看成100%,男生人数就与(1-60%)对应。

3、探索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建立模式,探索规律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百分数应用题各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基本题型的掌握,探索解题的一般规律。

形式(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思路以另一个数为单位“1”,一个数占了它的多少。即一个数÷另一个数。

形式(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指两数的差额占了多少,即多(或(少)的量÷另一个数(即单位“1”);也可以是求出一个数所占的分率,再与单位“1”比较。以上两种形式归一类。

形式(3):已知单位“1”的量,求另一分率相对的那个量。例:某厂去年生产化肥2500吨,今年比去年增产15%,今年生产化肥多少吨?

去年产量2500吨是单位“1”。先求出增加的产量,即2500吨的15%,再加上去年的产量,算式:2500×15%+2500。

先求出今年占(1+15%)。2500吨的(1+15%)是多少?算式是:2500×(1+15%)。

形式(4):已知分率相对的那个量,求单位“1”所对的量。例:一桶油倒出总质量的40%后,还剩15千克。

顺思维:设总质量为X,它的(1-15%)是15千克。,算式X×(1-15%)=15

逆思维:15千克就是(1—40%)=60%,两者相对应,照这样计算,多少千克就是100%?算式是:15÷60%×100%即15÷60%,其实这是归一应用题。(通过反馈,90%的学生喜欢找对应关系来求单位“1”所对的量)。

这是三类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基本的思路,必须让学生理解掌握,以此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导法得当、学中创新。

1、材料呈现——灵活性

新课标指出:内容呈现方式应采用不同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应用题不一定要以书本例题原摸原样呈现。我就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扩句。A.一堆煤的75%是60吨,这堆煤是几吨?列式:60÷75%。

B.一堆煤运走它的75%后,剩下是60吨,这堆煤是几吨?列式:60÷(1-75%)。

C.一堆煤运走它的75%后,再运走10%,剩下是60吨,这堆煤是多少吨?列式:60÷(1-75%-10%)。

学生通过比较观察,更加清楚解决百分数应用题找准量率对应是很关键。

(2)分句。

汽车上有男乘客45人,假如女乘客人数减少10%,恰好与男乘客人数的60%相等,汽车上有女乘客多少人?此题如果一步到位的呈现,大多数学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我就采用分句呈现。

A.汽车上有男乘客45人,男乘客人数的60%是多少人?算式:45×60%。

B.女乘客人数减少10%是多少?算式:1-10%。

C.男乘客的60%与女乘客减少10%相等。也就是男的60%与(1-10%)相对应。学生就能列出算式:45×60%÷(1-10%)。

(3)画图。(见右图)单位“1”

修一条公路,第一周修了全长75%

的35%,第二周修了3600米,这时35%

两周修的总米数距全长的75%还有

400米。这条公路有多长?用线段

图展示,学生很快弄清量率之间的对3600米400米

应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多长?

此外还有动画呈现、情景呈现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2、解题思路——多向性。

在《大纲(试用)》的说明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这实际体现了培养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策略。为了使之更加落实,就要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掌握运用多种方法解答应用题,冲破单一的局限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如:某厂女工人数是男职工的37、5%,已知男工比女工多40人。女职工有几人?

方法(1):以男工人数为单位“1”的量,男工人数比女工多的40人就是(1-37、5%),两者相对应,求出男工人数,列式:40÷(1-37、5%)。再求出女工人数40÷(1—37、5%)—40。

方法(2):按上述求出男工人数,再按男工的37、5%是多少?求出女工人数40÷(1—37、5%)×37、5%。

方法(3):37、5%=3∕8,把男工平均分成8份,女工是3份,男工比女工多5份,求出一份是几人?40÷5=8(人)。女工有3份,所以女工人数是40÷5×3

方法(4):设女工为x人,男工就是40+x。根据女职工人数是男职工的37、5%,得出x÷(40+x)=37、5%。

3、练习设计——有效性。

练习的设计不仅要有一定的量,更要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并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挖掘材料富含的信息量,精心设计练习,把练习题目自然融合于数据分析之中。以下介绍几种练习设计:

(1)对比性的练习。

把下列的题目与算式用线连起来。

果园里有梨数1000棵,占总数的60%,共有果树几棵?1000×(1-60%)

果园里有梨数1000棵,桃数比梨数少60%,有桃树几棵?1000÷60%

果园里有果数1000棵,梨数占60%,有梨树几棵?1000×(1+60%)

果园里有梨数1000棵,比桃数

多60%,有桃树几棵?1000÷(1+60%)

果园里有梨数1000棵,桃数比梨数多60%,有桃树几棵?1000×60%

果园里有梨数1000棵,比桃数少60%,有桃树几棵?1000÷(1-60%)

(2)开放性的练习。

由学生自主选择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出示铅笔盒每只18元、一件上衣200元、一张门票30元、降价10%、增加10%。

由学生设计解题方案。例:校足球队要买一些足球,采购员看了甲、乙、丙三家商店,单价都是25元,但促销方式不同。甲店:买十送一。乙店:打八折。丙店:满100元,返还现金20元。请你帮采购员算一算,怎样买比较合适?

(3)层次性的练习。

A.图书馆里有一些科技书和文艺书共200本,其中科技书占80%,文艺书有多少本?

B.图书馆里有一些科技书和文艺书,其中科技书200本,它的80%,正好是文艺书的25%,那么文艺书有多少本?

C.图书馆里有一些科技书和文艺书,其中科技书占80%,如果用文艺书换走科技书200本,那么科技书占全部的60%,问原来科技书有多少本?

练习的设计还要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熟悉的生活情景相联系,让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来分析现实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4)成语性的练习

用我们所学的百分数来解释这几个成语的意思: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大海捞针。

三、指导验算,养成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直观,对题目的解答是否正确较难作出判断,审题、计算时常会出现粗心大意,加上百分数应用题计算很繁琐,很少有人进行分析、验算。种种原因都将直接导致解题的准确性。由此,教会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题准确率是很有必要的。以下介绍几种验算方法:

1、交换条件和问题。

一堆沙子,第一次运走40%,第二次运走30%,还剩48吨。这堆沙有多少吨?列式:48÷(1-40%-30%)=160(吨)。以160为条件,算出第一次运走160×40%=64(吨),同理算出第二次运走48吨,那么160-64-48=48(吨)。说明答案正确。

2、找量率等量关系。

以上题为例,根据剩下48吨就是30%,两者对应,那么第二次运走也是48吨,由此10%与48÷3=16(吨)对应,40%与16×4=64(吨)对应。那么64+48+48=160(吨)答案正确。

3、心理推导检测法。

淘气第一天看了故事书的2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40%,两天共看了60页,这本故事书有几页?列式:60÷(20%+40%)=100(页)。心理验算:看了60页是(20%+40%)=60%,那没看的40%就是40页。所以总页数是100页。

通过验算既能使学生发现出现的错误、遗漏,及时进行纠正,以此提高解题

百分数应用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子白板 小学数学课堂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134-02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无法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引用现代化电子白板教学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工具的作用,创建多元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日后数学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创新自身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学生后期的发展。首先,教学方式滞后。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各类新兴的网络信息技术受到广泛重视,然而,多数小学数学教师还没有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只能利用黑板与粉笔对学生进行教学,在遇到抽象性知识的时候,不能为学生进行有效的讲解,无法满足小学生数学学习需求。其次,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还没有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导致学生积极性降低,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在单一教学模式的教学环境中,就会对数学课堂产生厌烦心理,甚至出现厌学现象。针对此类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教学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电子白板教学工具,确保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问题,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二、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利用图片或是简单的语言叙述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无法拓展,学习兴趣难以提升,数学课堂效率降低。然而,在电子白板技术进入小学数学课堂之后,学生可以通过鲜明的色彩、声音或是图像感知数学规律,教师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创办各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例如:在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性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二)突出数学知识难点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较多教学难点,面对这些教学难点,学生经常会出现无法领悟数学原理的现象,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师应用电子白板教学的时候,就可以重点突出难点知识,主要因为电子白板可以将教师所设置的图片放大、缩小或旋转,可以使数学教学静动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促使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圆柱与圆锥》一课的时候,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设置圆柱与圆锥图形,然后设置旋转图形,使学生能够从上到下的观察圆柱与圆锥图形。同时,教师还要准备圆柱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片,圆柱侧面展开图为长方形,圆锥侧面展开图为三角形,此时,教师就要为学生讲解圆柱与圆锥侧面积计算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圆柱与圆锥侧面积计算原理,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重视教学互动

当前,我国小学生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良好的学习系统,需要教师实时引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与学生互动,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三角形》课程教学期间,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与学生互动,安排小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控制系统,对三角形进行标注与移动,使小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相关知识,确保小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多名小学生对电子白板进行拖动,使小学生在互动期间,好奇心被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利用电子白板优化教学的每个环节,保证能够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优势,使小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促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电子白板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要合理应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教学图片与声音,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电子白板中的教学内容,逐一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与理解情况,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利用电子白板拓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