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魅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家好!
我是来自高三国三班的 *** ,我们班是由38名同学组成的小家庭,在班主任xx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以青春为飞向梦想的翅膀,以执着为实现梦想的钥匙,而我们始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在人生道路上绽放光彩。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国在推动世界文化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她拥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而这是我们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我们生活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以传统节日、传统风俗、传统建筑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 《功夫熊猫》;中国武术;中国文化;电影艺术
近年来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方电影之中,从《卧虎藏龙》到《功夫熊猫》,中国武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电影人的关注与青睐。《功夫熊猫》系列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但是不同的是其中大量地集中了中国武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功夫熊猫》系列在全球的热映,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如何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是我国电影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功夫熊猫》中的武术精神
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上者。”这也是中国武术所追求的境界,中国武术讲求一个“仁”字,武者要有仁义之心,学习武术的目的是为了保全生命,而不是伤害生命。因此,作为一个习武者要懂得关爱生命,要敢于保护生命,这就是所谓的义。中国传统儒家精神一直倡导的舍生取义,就是说对于一个习武者而言,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更多人的生命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命令。习武练武不是为了泄私愤,而是为了匡扶正义。这些传统的武术精神在《功夫熊猫》中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熊猫阿宝原来是一个十分平庸的小人物,他体型笨重,行动迟缓,与传统印象中的大侠相去甚远。但是,他有一个大侠的梦想,并且为了这个梦想他勇敢地去追求。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中国武侠的精神。一个真正的大侠并不一定需要十分高超的功夫,而是应该具有一个仁爱之心,要有勇气与追求。任何人都有梦想的权利,武术之门为所有的人而敞开。武术追求的不是一种技术上的超越,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因此,武术不仅是在技术上战胜敌人,更是在精神上战胜敌人。战胜敌人不是打败敌人或是杀死敌人,而是应该给敌人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中国武术的这种思想是西方所没有的,中国武术不是一种崇尚杀戮的技术,这比西方的格斗更加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正如传统墨家所言的兼爱与非攻,中国武术一直倡导以仁爱之心去感化敌人,制服敌人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其伤害无辜的人,但是一旦敌人失去反抗的能力,作为一个真正的武者就不应该继续使用暴力,因为超过必要限度的暴力是邪恶的,是有违武道精神的。
熊猫阿宝因为过于平庸而得不到信任,甚至他自己都怀疑自己。但是,对于正义的热爱给了他勇气与信心,即便最终可能会失去自己的生命,他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除暴安良的道路,这是中国传统武侠精神的再现。作为一个真正的武者首先要做的是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们每一个人生来都是平庸的,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实现一些伟大的理想,通过武术锻炼自己的身体,从而使精神有一个能够成长的空间。强健的体魄才能孕育出强健的思想。中国武术注重的是一种精神性,精神力量远比肉体的力量更为强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因此,为了追求正义而牺牲是光荣与伟大的。对于每个人而言,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时间维度,而在于它所激发出的力量。一个人要能够看清自己的命运,并且勇敢地去成就这种命运。
熊猫阿宝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武侠的精神。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侠,需要有一个仁义之心,需要有勇气,需要有爱,需要有信心。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力量,不可战胜的力量。
二、《功夫熊猫》中传统武术的技术
《功夫熊猫》不仅反映了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核,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武术的力量美学。影片中有五位勇士:猴、老虎、鹤、螳螂、蛇。这五位勇士代表了中国五种最具代表性的武术技术。悍娇虎的虎拳源自于南少林,有形拳之王的美誉。虎拳的特点在于刚猛,力之所及,无坚不摧。猴王的猴拳灵敏善变,出手准确,令人防不胜防,体现出了一种技巧的灵活性。俏小龙的蛇拳刚柔并济,灵活多变,让敌人措手不及。灵鹤的鹤拳姿势优雅,攻击迅猛,让人猝不及防。快螳螂的螳螂拳快如闪电,急风暴雨般的攻击,令敌人闻风丧胆。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中国武术讲求因材施教,武术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练习者身体的潜能,练习者也应该根据自己身体的条件去练习。这是一种典型的身体教育,这与武术本身的目的也是分不开的。武术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倒敌人,而是为了超越自己。因此,作为一个真正的武者只有在危急时刻才会出手。
阿宝在五位勇士看来是一个另类,他的身体几乎是不适合练习武术的,而且他也没有任何武术功底。他们开始的时候并不信任阿宝,但是他们对于仁义精神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在阿宝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与阿宝一同捍卫正义。这也说明了中国武侠注重的是精神而不是招数。当然,阿宝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在于它能够充分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因此,阿宝虽然不适合练习任何一种武术,但是结合自身的特点,他自创出了一套熊猫拳。正所谓无招胜有招,也正是因为阿宝的这种无厘头的招数,最终打败了电影中的大反派雪豹。从而在此证明了,武术的意义在于超越自身,让一个人充满勇气去克服一切困难。同时,武术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所有的人在武术精神的感召下团结在一起共同去面对挑战。
同时,影片中对于中国传统武术太极的表现也是极为精彩的。太极首先是一种哲学思想,运用于武术之中,充分体现了以柔克刚的理念。太极思想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中最为刚强的是水,最为柔弱的也是水。水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同时水又是不可被摧毁的。正所谓“上善若水”,水蕴涵着天地万物之中最为强大的力量,人应该像水那样,不争而利万物。这才是真正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道”。因此,太极拳并不需要练习者自身能够爆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而是要具有转化力量的能力。力量是流动的,正如水一样,对方的力量可以转化成我的力量,这样无论敌人多么强大都不可怕,像水一样无形,则能够免受一切伤害,不仅能够保全自己,同时也能够让对方感悟到力量并不是真正的“道”。因此,在影片中龟仙人和阿宝都是不起眼的角色,但是他们却是真正的功夫大师,因为他们领悟了“道”的真谛。
三、《功夫熊猫》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莉在乔万尼时尚创意中心调研时发现,这家年销售额近7亿元的女装企业,只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在制造服装,而大部分员工都在从事服装设计创新、品牌市场营销和商品物流工作。用创新理念推动传统服装业释放时代魅力,张莉指出,将美学原理融入到产业发展形态和品牌服务功能中,乔万尼创意中心代表了从工业品制造到传播时尚文化的都市型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十多年的服装品牌经营中,乔万尼品牌也面临过商品库存大、资金回笼难、生产增速与销售下滑等困难。公司总经理傅杰潜心研究市场消费需求和产业发展现状后,决意将设计创意作为竞争市场的原动力,十年如一日在服装产品设计、品牌理念设计、经营文化创新上不懈努力,精心打造品牌个性的服务文化,使企业逐渐步入了品牌经营的佳境。
在乔万尼创意中心八楼外国专家设计工作室,我们见到了来自意大利的乔万尼品牌设计顾问弗朗西斯科先生、艺术顾问马利娜女士,他们正与品牌设计研发团队研究国际市场色彩流行趋势、面料创新文化,傅杰告诉记者,法国时尚创意机构下个月也将入驻创意中心。
在国际设计创新机构的主导下,乔万尼以年投入千万元商品研发资金的力度,到欧美各地和韩国、日本、香港,收集最新时尚流行资讯,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对色彩敏感、对品质讲究的特点,创造性地将国际流行含蓄内敛知性的色彩,高品质的真丝面料运用到品牌服饰的设计创新中,不断从色彩、面料、工艺结构等技术含量上提升品牌的时尚感,每年投放市场的新品服饰数量同比增加20%,多达1000余种的同时,将传达知性女性消费群体妩媚、柔情、风韵的色彩,体现高雅女性生命质感的真丝和羊绒面料,打造成了“乔万尼”与众不同的品牌时尚风标。
关键词:弘扬;传统文化;指导;校园文化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了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明确了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和实施步骤。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容滋养青少年学生心灵,激活青少年学生心中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有的根本。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持久的工作,也是一项高水平、高要求、高专业的工作。它主要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和谐美丽校园。本人结合自己学校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众所周知,物质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唯有精神观念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种顽固的排他性,变革实属不易。但精神观念文化是最核心的,制约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目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构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就物质文化而言,各校校舍越造越漂亮,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固然物质文化也能折射出精神状态,但作为精神观念文化的集中反映,各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较浓,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仍很有市场。一些学生在物质上崇尚消费,在精神生活上崇尚现实的快乐,将道德原则等同于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原则,对精神动力的淡漠、对金钱功效的崇拜,已严重影响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人生价值的追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克服学生的冷漠和浮躁心态,重建学生的人文价值关怀和理想,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一种自立自强、勤勉不懈的奋发进取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塑造学生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不悲观、不放弃的精神,让广大学生志存高远,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着追求。因此,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二、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色彩,又要体现现代意识
我国是一个很讲传统的国度,传统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持久地产生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发扬光大。但也无需讳言,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也往往被我们所继承,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古人对教师地位作用的界定,常被学校用来开展尊师教育的依据,“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拥有先天的权威,不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传统的学习观强调勤与苦,那种悬梁刺股式的刻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诚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不少学校把勤奋刻苦作为校训,孜孜告诫学生:勤奋再勤奋,刻苦再刻苦,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得以持续下去并使之具备了合理性,这是值得商榷的。
教育要面向未来,要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就是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色彩,又要体现现代意识。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这一以现代科技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文化在价值选择、内容、存在方式的多元化和全方位变革。一方面,传统价值系统受到挑战,而新的主流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撞击尤为激烈;另一方面,在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外来文化以十分强劲的势头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无疑,外来文化参照系的确立及适度渗入,具有推动本国文化发展转型,加速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价值,但它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如不加防范,就可能淡化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出现文化殖民化的倾向。时代在呼唤新文化体系的确立。但它恰如躁动于母腹中的胎儿,仍处于孕育期。校园文化就是处于这一前所未有的复杂文化生态环境中。这种生态环境以外在于学校的社会存在方式作用于学校,使社会文化影响与原有的学校文化之间产生众多的矛盾、冲突。同时,它又渗透到学校内部,造成学校内部文化的复杂生态,如新旧教育观念的碰撞、校内文化氛围原有传统的打破等等。传统的校园文化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它需要实现面向未来的转化。当然,如叶澜教授所言,这种转化,既不是拒时代变化于校门之外,同样,不能把以往的经验文化包括教育本身的传统弃之不顾。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新文化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从现实生活中重塑规范,提炼理想,才能成为其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
三、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开展更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渗透,深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推崇仁爱、追求理想、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学校要丰富国学资料库,加强学校在国学领域的专业研究,便于师生对国学的研究和学习。提倡和鼓励学生组成各种“品读国学”兴趣小组,提高自身文化修养。(2)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升华思想,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邀请校内和校外专家举行弘扬传统文化的系列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庆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不断加强学生理念、信念教育;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等,让学生感悟经典、启迪人生。(3)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重视,开展“书香校园工程”,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构建“德育特色学校”。从措施上重视,真正从根本上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道德色彩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设施建设上,布置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教学楼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4)充分利用新载体,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管理和使用好板报、校报、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络等舆论宣传阵地,形成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明确指向性的舆论环境。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相伴随,打造和谐美丽的书香校园。这校园不仅是文化的圣土、学生的乐园、教师的舞台,也是文明的顺延。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却是稳定渐进的,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乡村生态建设
豫西泛指河南省西部地区,主要有洛阳市和三门峡市这两个地级市。豫西地区地形较豫东和豫中来说较复杂,多山和丘陵,主要有嵩山、白云山、老君山、伏牛山等多个山峰,这些山峰是河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在诸多山地地形中也形成了窑洞这种独居特色的豫西传统民居。[1]豫西传统民居是豫西人民在世代生存中积攒的文化财产,是豫西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同时是豫西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豫西传统民居富含了深刻的建筑内涵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发展这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对于现代社会的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给现代社会乡村的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
2013年农业部了美丽乡村的意见书,要打造具有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营造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还指出美丽乡村的建设也是美丽中国的建设,由此可见我国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2]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落实好农业部发出的相关意见,发展生态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恬淡的和谐乡村环境。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以生态经济建设为基础,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乡村人民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
2 豫西传统民居蕴含的文化价值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开展了有一段时间,仅仅从房屋建设方面来看,可以发现很多地区都缺乏对农村房屋的整体规划,大多是对城市房屋的模仿,随意拆迁和改造传统民居,造成了传统民居文化的凋零和遗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保护好我国传统民居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要传承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与新时期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的共同发展。
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建筑类型,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习俗等精神文化,也是区域政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反映。传统民居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彰显,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河南民居浓重的人文关怀,表现了中原人民宽广的胸怀和文化内涵。河南分布的民居建筑较多,这些建筑都是因地制宜,分为土木建筑和生土建筑。豫西的建筑就属于土构形态,主要形式是窑洞(见图1),窑洞的建造是与大地最大程度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度较好且廉价住所,同时保持了自然环境的原貌,是建筑与大地相结合的典型代表。[3]豫西窑洞这种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三门峡地区,最典型的是陕县庙上村的坑院。该村的坑院历史年代悠久,最长达400年以上,一些已经被开发为旅游度假村。坑院的主要特征为向地下深挖,横向开凿,与我国传统建筑“堪天道,舆地道”的理念的相符合。具有远望只能看见树影,而看不到人家,走进才发现村庄在地平线以下的特点。河南省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民居,将其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会越来越突现出来。[4]
3 传承与发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意义
3.1 传承传统民居文化能够促进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既是乡村经济的建设,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为依撑,文化建设也需要经济建设提供的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豫西传统民居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提供了发展理念和经验,也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3.2 传承传统民居有利于彰显地域文化色彩
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对生态文化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解释。豫西传统民居蕴含的文化价值,是豫西人民与自然长期相处中获得的,也是豫西乡村建筑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的精髓。传承豫西传统民居文化可以增加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文化内涵,使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彰显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人文关怀,体现出多元化新农村建设要求。
3.3 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有利于增强乡村凝聚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出现了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现象,导致了很多村庄都是空心的,或者留下的都是孤老寡人和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加大了我国乡村文化的传承困难,而且加速了传统特色的民居和技艺的流失,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开展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时传承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能够唤起在外的人民的共鸣,促进人民的回归,增强乡村的凝聚力。
4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对于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1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
对传统民居蕴含的深厚文化有一定深刻的理解,才能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实现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了解传统民居蕴含的深厚文化,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要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豫西传统民居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是几百年文化的沉淀与积累,也是豫西人民几百年来文化特色的彰显,是经过豫西人民几百年与自然相处得来的经验。从此可以看出,豫西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展而来的,也是和自然和谐相处中而得以保存的。因此,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也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在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中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与现代需求相符合的地方,可以将优秀的文化用于新农村的建设中,同时也是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下,形成“以自然为本”的建设思路,采取多种共同发展的措施,建立传统民居特色文化的应用和传承体系。[5]自然、纯真是乡村的最大特点,一望无际的田野,蓝天绿水下撒欢的牛羊都是乡村最亮丽的风景。乡村生态系统处于较平衡的状态,因此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乡村生态系统通过自我完善和更新而具有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的能力。乡村这种平衡的生态系统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造了美好、和谐、宜居的自然环境。
4.2 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下,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保存特色历史文化景观,是豫西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关键。不同的区域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表现出不同的风俗风情和人文面貌。这些不同的文化形态是区域文化特色的延续和发展,营造了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态建设人文环境。因此,打造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对于美丽农村生态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做好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像豫西传统民居中窑洞这样的建筑,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拥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就拿豫西陕县庙上村这个历史久远的北方村落来说,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语言特点、服饰特点等,都蕴含了庙上村这个古老村落的历史人文景观,具有很大的发掘价值。因此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要深入了解当地所埋藏的、深刻的文化价值,积极吸收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内涵,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第二,吸收传统民居文化精髓。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传统民居特色是不同的,既是独特的也是多样的。例如豫西传统民居所蕴含的特色价值,不同于北京的传统四合院的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水乡的青瓦白墙,他们都有自身特有的价值与特色。[6]在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中要善于利用这种特色的传统民居文化,因为他们得以传承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所蕴含的古老的生态原理,是人们世代传承的文化精髓。
第三,注入时代精神和内涵。传统的民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古老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毕竟是在过去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是过去社会的体现,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既注重传统民居特色文化内涵的引用,也要注重时代精神和内涵的注入,使建设出的乡村与现代社会和经济相适应。例如豫西传统民居中对于庙上村坑院文化发展,错落里共有87座坑院建筑,其中有5座历史超过了400年,陕县政府将这5座坑院开发为生态旅游度假村,赋予了这个村落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其能够实现古老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的完美结合。
4.3 发展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
发展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既是对传统民居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是现代生态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要传承传统民居文化。不同地域的乡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经济的整体提升。例如,陕县庙上村将历史最悠久的坑院开发为旅游度假村的行为,就是根据自身特点所制定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还要建设乡村文明。在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农业生产中,还要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发展乡村绿色有机食品。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的发展要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相结合,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传承传统民居文化。
5 结语
文章对美丽乡村的概念、传统民居的价值、传承与发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意义以及美丽乡村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做了深刻的分析。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牢牢把握传统民居中的生态文化精髓,并注入现代的生态文化理念,切实推进美丽乡村的生态建设,营造和谐、美好、宜居的乡村环境,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我国乡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宪臣,张义忠,贺子奇.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豫西民居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9):1792-1798.
[2] 齐皓,樊柯.基于民俗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落文化生态学研究[J].艺术百家,2014(a01):86-87.
[3] 张梦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4] 王丽霞.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山西建筑,2016,42(7):4-5.
[5] 海继平.探讨建设美丽乡村聚落与传统文化生态的传承关系[C].中国建筑学会年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