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畜牧产业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黑龙江省富裕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161200;2.黑龙江省富裕县畜牧兽医局 161200)
富裕县老科协畜牧兽医活动组,在县老科协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畜牧业生产科技工作的实际,结合县委县政府对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有声、有色、有效的开展了活动。为养殖场、户解决了生产中逐多的实际问题;为县委县政府制定畜牧业生产发展规划,提出了科学、有效、可行的建议,为推动富裕县畜牧业生产科学、规范、高效、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人户调查了解实际、分析问题、提出有效措施和可行性建议。于2013年9月中旬历经10多天时间,先后深入到友谊乡东吉村(富裕县70年代黄牛改良先进村)、二道湾镇安居村(富裕县80年代中期农区发展奶牛典型村)、龙安桥镇小河东村(富裕县90年代奶牛业大发展的农牧结合示范村)。分别召开了由乡镇主管领导、畜牧兽医站人员,村级干部及奶户代表参加的3个座谈会;人户调查了2011年以来的333个奶牛户;走访考察了3个公办奶站、三个个体奶站;并到明翔、光明、明星3个乳品企业奶源部门了解奶源发展问题。调查结束后全体活动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分析和研究,通过全面分析和总结,围绕全县奶牛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原因与对策三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7条问题和9条建议,撰写了4000多字的调查报告。分别上报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参阅。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富裕县奶牛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奶牛业生产实行规模饲养、推广新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的调研。于2014年5月中旬,对全县有代表性的5个小区式奶牛场,1个股份制牛场.1个合作社式牛场,1个家庭牛场,进行了认真、全面、细致的调查。调查后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分析,形成了科学规范的调查报告,为县委县政府作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一是小区建设投资较高,投资回收困难大。二是小区管理混乱,卫生环境差。三是饲养科技含量不高,先进的科学饲养技术应用不到位。四是乳品企业对牛奶质量检测不透明,影响奶牛养殖的积极性。提出了科学合理可行的建议:一是建议县委、县政府与乳品企业协商,根据乳品企业加工能力和发展计划来制定富裕县积极稳妥的奶牛发展计划,制定鲜奶收购办法,建立起相互制约机制。二是奶牛业发展突出抓重点乡镇、重点村。三是强化奶牛养殖场、小区的管理办法。实行分群管理、分别组舍、分类饲养,全部实行先进混合料饲喂技术。强化环境管理,保证清洁卫生。搞好防疫消毒,保证奶牛健康发展。四是积极支持鼓励家庭牧场和朋友联合牧场。五是提高交售商品奶增加透明度,建立第三方仲裁机制。
富裕县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调研。于2014年6月,结合富裕县奶牛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的对7个养牛小区和奶牛场进行了调研。通过座谈讨论、分析研究,提出了富裕县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措施和建议。一是稳定奶牛业生产。根据富裕县乳品企业的发展形势,奶牛业生产的发展应稳定在当前养牛小区、家庭牛场的养牛模式上,尽快把现已建成的牛舍装满奶牛。然后靠自繁自养逐渐增加数量,再扩大规模。二是积极扶持雨润肉食品加工企业尽快开工投产。通过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蓬勃发展,促进肉牛业和生猪产业的发展。三是积极发展肉牛生产。肉牛发展前景广阔,盈利空间大。把散养奶牛户的高产优质奶牛进入养牛小区,全面实行规范化饲养。其余的奶牛用于转产发展肉牛,利用优质肉牛冻精进行配种,培育肉牛。四是大力发展生猪生产。
2 开展授课议诊活动
活动组成立以来,每年都有计划的深入到乡、镇、村、屯开展授课和议诊活动。几年来,共开展授课义诊活动20多次,授课人数达1500多人。每到一处专家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别讲解了:奶牛业生产发展的形式和发展前景;奶牛疫病的防治;奶牛场防疫和消毒知识;奶牛科学饲养和饲料有效利用知识等。授课结束后,老专家深入到牛舍内,对多个患病奶牛进行了议诊,进行了亲自治疗并留下了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现代 畜牧业 发展 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67-01
近年来,神木县畜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畜牧业在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建设的进程。
一、神木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神木县地处丘陵、森林草原向沙漠、干草原的过渡地带,基本土壤为风沙土和绵黄土,而且淡栗钙土和黑垆土同时并存,某些地段呈交错分布,沿南北方向延伸。从2003年至今,神木县共实施了10多项畜牧兽医产业新技术研究。2010年,神木县畜牧科技示范园内成功克隆出了我国首例陕北白绒山羊;2012年县上又启动了陕北肉用绵羊新品种培育项目,这在我国,由一个县上启动畜禽新品种培育尚属首次。据统计,至2013年6月全县草地面积发展到720.9万亩,其中天然草地510多万亩,由于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产草量大大增加,这为全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畜牧兽医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畜牧兽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也为现代畜牧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
1.按区位功能划分,调整养殖业空间布局
根据神木县城市发展总体功能定位及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要求,将养殖业空间布局划分为禁止、限制、发展3个区。县城及规划建设的小城镇5km范围内原则上不再安排新建和扩建规模养殖场,已经建成投产运营的也要陆续退出,逐步形成禁止规模化畜禽养殖区;窟野河、秃尾河、黄河沿岸水源保护区两侧5km范围内的规模养殖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并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逐步形成限制规模化养殖区;上述以外的其它地区要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规模化养殖、绿色养殖,因地制宜确定养殖品种和规模,逐步形成适度规模养殖区。
2.按地理位置划分,调整养殖业区域布局
根据不同地理区域内资源分布和市场需求,将全县现代畜牧业划分为3个发展区,实行分类指导、梯度推进、非均衡发展。
2.1构建一体两翼、一河两川高效畜牧业发展区
一体两翼、一河两川的重点村组,要切实抓好现代畜牧业发展,走集约化畜禽养殖之路。重点突出生猪产业、肉用绵羊、肉鸡规模养殖、笼养蛋鸡连片示范、工业化商品草料开发;城郊矿区和旅游景区抓好奶牛、小家畜禽生产及特色畜产品加工开发,逐步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效畜牧养殖区。
2.2构建西北部生态畜牧业发展区
西北部风沙草滩区乡镇,要坚定不移地抓好畜牧业基础设施和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走生态化的园区畜牧业发展之路。重点突出陕北白绒山羊、肉用绵羊、奶牛和草业开发,加快舍饲规模养殖、产业园区和科技示范牧场建设,狠抓牲畜出栏出售和畜产品加工,大力推进绒山羊、肉用绵羊、奶牛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以羊肉、羊绒商品基地建设和加工为主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区。
2.3构建中南部特色畜牧业发展区
中南部丘陵沟壑区的乡镇,要切实打造特色畜产品品牌,走科学化的特色畜禽养殖之路。重点突出三元杂交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退耕草地连片开发、肉羊、肉兔、散养蛋鸡规模养殖、农家乐观光旅游,逐步形成外向型的特色畜牧业区。
3.按资源优势划分,调整养殖业产业布局
根据畜禽品种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加快培育七大特色畜牧业,着力构建以特色畜牧业为支撑的现代畜牧经济发展格局。
3.1优质绒山羊产业。启动百万优质白绒山羊生产基地建设,推进绒山羊产业化进程。重点抓好优质白绒山羊种源、绒毛、肉用三大基地建设,以陕北白绒山羊为主要品牌,划定保种选育区,在尔林兔镇的畜牧科技示范园,中鸡镇的白绒山羊养殖园区分别建立陕北白绒山羊种源基地;除黄河沿岸的其它乡镇,通过舍饲规模养殖、规范化饲养、品种选育提高,组建新型养殖合作社或产业园区等有效措施,逐步构建羊肉、羊绒商品生产基地和产品加工交易集散基地,扶持羊绒初加工、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3.2绿色肉羊产业。逐步构建百万只绿色肉羊产业基地,深化肉羊产业化经营。以尔林兔镇为重点,划定为陕北细毛羊原种保护区,将神木县种羊场建成陕北细毛羊资源场。除此以外的乡镇,要积极开展肉羊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推广肉用绵羊三元杂交改良和肥羔生产技术,采用“龙头企业+养殖基地+经合组织”的模式,建设绿色肉用绵羊产业带,扶持新建羊肉初加工、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3.3优先发展肉牛产业、兼顾奶业。中南部丘陵沟壑区在秦川牛改良蒙古牛的基础上,引进红安格斯、利木赞等国外肉牛品种或冻精,开展三元杂交改良,探索农牧交错带新型肉牛养殖合作社为主要模式的肉牛产业运行机制,形成肉牛养殖、加工、开发的优质产业带;北部乡镇和城镇矿区依托内蒙两业近邻的优势,创造条件发展规模奶牛养殖小区和牧场,逐步整合成10个500―1000头规模的示范牧场。
3.4优质肉猪产业。按照仔猪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以及商品猪生产分户化、专业化和适度规模化的要求,在一体两翼、一河两川的重点村组构建优质肉猪产业,逐步实现仔猪自给、商品猪生产量与全县的市场需求量基本平衡。
3.5优质牧草产业。全力推进万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形成集牧草生产、收贮、加工、营销一条龙的产业链。以退耕还林(草)等草地生态建设项目为契机,在禁止、限制养殖区建立草地生态自然保护区,支持开发农家乐生态观光旅游区。扶持小康农业牧草加工厂做大做强。
3.6特色养鸡业。中南部丘陵沟壑区,重点发展散户规模养殖肉鸡、蛋鸡;一体两翼、一河两川发展笼养鸡产业园区,积极培育特色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用特色产业带动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3.7特色肉兔业。在限制规模养殖区和规模养殖区分布的空间,充分利用当地牧草资源优势和闲散劳动力,发展规模养兔业。
参考文献
一、调查源起
县农民收入多年来一直存在两个指标。一个是国家统计局调查队通过120户抽样调查的指标,截止20__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2017元;一个是由调查队提供,县统计局上报市统计局的农民收入指标,截止20__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1929元。两个指标长期并存,虽然差距只有几十元,但对外形成了很大的误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多,农民家庭收入情况到底怎样?根据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指示,该局组织人员对农民家庭现金收入开展了调查。调查工作为期一周,于20__年7月26日至8月日进行。
二、调查经过
这次总共调查乡镇17个,它们是罗卜田、晓坪、禾梨坳、罗旧、岩桥、大洪山、杨公庙、土桥、洞下场、碧涌、大垅、板山、罗岩、麻缨塘、竹坪铺、木叶溪、五郎溪,包括21个村、84家农户、302口人。调查按照上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人员根据预先设计的表格所设计的问题提问。
根据统计口径,农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具体内容附表)。根据这四项包含的具体内容,逐一向被调查农户提问,把农户的回答记入表格相应的栏目中,通过电脑录入汇总数据,得出调查结果。
三、调查显示的农民收入的特点
据调查统计汇总显示,今年1-7月份,被调查302户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总收入人均达5306元,比今年同期预计的全县农民现金收入2241元多3065元,增长了136.8%;比今年同期的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828元多848元,增长了17.6%;是今年同期预计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396元的36.9%。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为4193元,占现金总收入79%;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为950元,占现金总收入17.9%;转移性收入人均为163元,占现金总收入3.1%。农民现金收入呈现的特点:
1、工资性收入中,打工收入为主,而打工收入又主要以外出打工(本乡以外)收入为主。乡内打零工人均收入61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14.6%;乡以外从业收入人均3548元,占工资性收入84.6%。
2、家庭经营收入中,主要以粮食蔬菜瓜果销售为主。粮食蔬菜瓜果销售收入人均660元,占家庭经营收入69.5%;畜牧家禽销售收入人均209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22%;渔业收入人均5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5.6%;林业收入人均28元,占家庭经营收入2.9%。
3、转移性收入中,主要以各种政策性补贴为主。粮食补贴人均100元,占转移性收入的61.4%;报销医疗费补贴人均47元,占转移性收入28.8%;亲友赠送(人情往来)人均8元,占转移性收入4.9%;养老金收人均4元,占转移性收入2.5%。
从上述情况看,被调查农户的现金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这块收入占到了农民现金总收入的78.4%。家庭经营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12.5%,其他占9%左右。这表明,当前农民收入主要以打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
四、调查数据的可信性及对全县农民现金收入推算结果
这次调查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提问的方式进行,数据来源是真实可靠的。所调查的17个乡镇中,一类乡镇4个,二类乡镇7个,三类乡镇6个,农民外出务工数和收入数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根据302人占全县32万农村人口的比重,除去城镇人口和贫困人口数进行推算,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大致在4477元左右。
五、建议
1、加速推进城市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本县打工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方便农民工照料家庭。
2、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灵活有效的流转机制,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培育粮食蔬菜瓜果、畜牧家禽、林业、渔业大户。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研发短平快项目,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短期完成农村原始资本积累。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5、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1号文件精神,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三大目标,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切实转变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农业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年推广农作物、蔬菜、林业、畜牧、渔业、水利、农机(以下统称农业或农业各业)等适用新品种(新农具)、新技术各2项以上;每村至少有1处农业科技示范田、2个农业科技示范点、3-5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推广服务范围达到区域内农业各业生产规模的90%以上,力争主要农产品(农、林、牧、渔等)优质率达90%以上。
(二)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全面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关键农时季节到村集中开展农业各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累计5次以上,现场指导10次以上,发放农业各业技术明白纸6种以上。村级培训覆盖率100%,农户培训覆盖率85%以上。
(三)狠抓农业科技入户。通过采用“三直接”、“零距离”方式,实现区域内农、林、牧、水产、农机、蔬菜等各业全面科技入户。每个村10户示范户,技术指导员全年在村、组、户工作时间不少于200天,累计入户指导不少于100天。农业各业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四)落实好惠农项目。开展涉农政策宣传,按政策要求配合县主管部门落实好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阳光工程等各类支农惠农项目,确保农民受益。
(五)做好农业试验示范。按照县主管部门要求,配合或独立完成一项以上农业各业试验示范项目,并形成总结报告。
(六)做好信息搜集与传递。努力形成涵盖农、林、牧、渔、水、机、菜等农业各业生产、市场、政策及科技致富等高质量的综合信息。
每季度上报1份农业综合信息调查报告;每年向农民提供农业各业生产、市场、政策及科技致富等信息不少于4条。
(七)发展“绿色”农业。力争区域内新增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示范基地1个,新认证“三品”1个。
(八)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努力争取区域内新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以上。
(九)做好法律授权的或主管部门委托的行政执法工作,协助做好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十)完成县农委、县有关部门和乡镇下达的其它工作。
三、工作职责
(一)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农业方针政策。
(二)参与制定本区域内的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技术(农技、农机、农水、林业、畜牧等)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配合主管部门做好以下工作:①农业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②农业“三情”、动物疫情、林木病虫情、旱涝灾情等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③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④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市场和农机安全作业监督和管理。⑤农业资源、林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与监测,土壤肥力监测、改良、检测。⑥农村能源和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务和水利建设与管理,防汛与抗旱技术指导。
(四)配合县有关部门实施各类涉农项目,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如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测土配方施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高产攻关、农村户用沼气池、农机购置补贴、农村饮水安全、阳光工程等农、林、畜牧、水产、农机方面项目建设。
(五)开展农业科普活动。组织区域内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采集、筛选、整理、呈报、、提供农业公共信息服务。
(六)积极参与、配合、指导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区域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条延伸,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七)培育、指导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和扶持种、养、加、销等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社会服务向系列化方向发展。
(八)开展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情况调查,主动了解农民的需求,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并及时上报县农委和有关部门。
四、工作原则
(一)富民为本的原则。积极把先进实用技术、农业信息和致富理念引入村组,带进千家万户,通过科技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二)项目带动原则。按照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积极主动承担农业示范推广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典型示范原则。通过建立示范点、培育扶持示范户和实施示范项目,树立科技示范典型和培育农民身边的科技致富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四)零距离服务原则。把工作地点前移到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把广播、电话、资料等不见面的服务形式变为手把手、面对面现场指导。
(五)及时高效原则。培训、指导要抓住关键季节、关键环节、关键技术措施,不误农时农事;及时解答农民咨询,及时传递重要的、时效性强的农情信息。
五、工作要求
(一)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主持本站全面工作,每周要召开一次全站人员会议,总结上周工作,安排布署下周工作任务。每月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上月工作总结和下月工作计划。
(二)重大事项汇报制。对于动植物疫情、旱涝灾情、病虫害情和群众反映的农资质量问题及生产技术难题等重大事项,要立即向有关部门和领导请示汇报,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措施,积极处理。
(三)热情服务工作制。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接受咨询要做到热情服务,方便农民。
(四)工作责任追究制。凡工作不负责任,重大事项没有请示汇报,使农民不满意,甚至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五)规范工作行为制。各项工作必须遵守行为规范,提高工作效率,保质保量完成。
(六)主动当好政府参谋。准确掌握本乡镇农业各方面的动态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和提供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意见、建议。
六、运作方式与保障措施
(一)人员定岗定职,职责任务明确,全员上阵,人人有责。
(二)制定计划、扩大宣传、选准项目、抓好示范、培植亮点、突出重点、扶持倾斜(向示范户倾斜、向主导产业倾斜、向关键季节倾斜、向紧要工作倾斜)。
(三)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包村联户制度、工作日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值班制度、规范服务用语制度、服务投诉制度、资料信息库制度等。
关键词:少数民族妇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区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030-02
一、阿着底民族刺绣协会
2004年,普氏民族绣品厂在石林县科学技术协会(下称“科协”)帮助下,于2005年3月9日正式举行石林阿着底民族刺绣产品开发技术协会(下称“协会”)成立大会。普氏民族绣品厂厂长普菲当选协会理事长。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石林县传统的民族刺绣业将通过自发的协会组织向产业化经营发展。
协会成立至今,理事由最初的13名发展到现在的46名。会员从刚开始石林县452人发展到云南全省7 800人,其中有57个残疾人会员,还有68名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失业返乡的女青年会员。协会会员从刚开始的阿着底村村民发展到现在遍布寻甸、大理、禄劝、东山、普者黑、西双版纳等地的多个少数民族妇女群体。产品销往俄罗斯、日本、香港、北京等地。 2008年,协会刺绣品产值达到1 000万余元。
二、协会产生与发展动力和运行机制分析
(一)动力机制
1.能人带动与市场驱使。早在20世纪90年代,在外打工的普氏姐妹就发现她们演出时抛给台下客人的荷包相当受欢迎;一开始是送,到了后来,客人们就愿意花钱买。每到一地演出,人们对她们身上的民族饰物都表现出极大兴趣,表示愿意出高价花钱购买。普氏姐妹以高出一般农民的市场洞察力,发现并开拓了民族刺绣系列产品市场。
协会会员通过绣品一项的收入相当于2008年石林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 200元的一半甚至更多。2008年,协会刺绣品产值达到1 000万余元,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提高了会员经济收入,增强了协会凝聚力,促进了协会发展。
2.社区经济、文化环境推动。天下闻名的石林景区,兴旺的旅游业带动了周围地区少数民族刺绣业的发展。依托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民族风物资源,积极发展刺绣产业,不仅是石林建设旅游经济大县的重要途径,也是繁荣石林民族文化、培育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作为石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林刺绣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商品化和产业化。协会发展找到了经济、文化的立足点。
3.政府支持。从办绣品厂到成立协会,从跑贷款到拉订单,各级政府积极关心和支持着刺绣协会的发展。协会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时,政府积极帮助联系农业银行,采用协会会员办理金穗惠农卡、分担协会贷款风险的方法协助协会渡过难关。
(二)运行机制
1.能人主导的协会运行机制。协会的成功运作离不开能人普菲强有力的推动和管理。政府对能人的支持与肯定进一步加强了能人对协会会员的影响和带动。协会发展初期,能人的角色可能会被误认为“牟利的中间商”,但是如果“中间商”可以带来信息、带来原先不曾有的利益,那么中间商的存在就有积极意义。能人组织农户,形成一定规模的协会,带动农户与市场对接。能人及其组织的出现适应并代表了石林刺绣行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关系。如果有更多的能人或“龙头”产生,为了保持自己在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相对有利的位置,能人或“龙头”就不得不考虑让散户得到更多好处。最终,分散的农户也会得到更多实惠。所以,能人和“龙头”是必需的。
2.经济利益分配机制。协会实行以户为生产单位,采取“发放原材料―收半成品―加工成品―销售”的经营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经济利益控制和分配制度。协会垫支所有刺绣用原材料的费用,会员投入时间和技术制成半成绣品,由理事对散户定价回收,交回到绣品厂,最后一道工序由绣品厂完成,并分散到各零售点和商。会员得到初级产品加工收入。理事得到培训收入、产品加工收入和管理服务收益,其中,对理事经济利益的保护激励了中层管理者培训和指导普通会员的积极性。会长也能得到相应的销售利润。
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协会刺绣产品没有注册商标,没有得到完整的品牌利益。也就是说协会所做的努力相当一部分成为整个石林刺绣行业的共性利益投入,其社会效益大于协会的经济利益。随着刺绣行业竞争的加剧,协会的利益将会受到更多的侵蚀。
3.组织培训与发展机制。协会的发展战略是刺绣培训办到哪里,会员就发展到哪里。所以,才有了全省7 800人的刺绣会员规模。培训主要由协会理事承担。经过培训的妇女成为协会会员,协会就有义务回收会员的绣品。
会员一年不参加活动就自动退会,或一年内如果连300元的绣品都交不了也算作自动退会。这样的退出机制保证了会员积极性和自觉性,降低了监督成本。
4.产品质量与控制机制。协会理事是产品质量和控制的中坚力量。理事负责发放刺绣原料,同时身兼产品质量控制的重任。而理事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源于绣品厂对理事交回产品价格的控制。
三、协会建设与少数民族妇女和社区发展的思考
(一)协会成员个人经济效益与妇女自我意识的改变
农忙季节,会员妇女利用晚上做刺绣,每个月能收入60元,农业生产进入中耕管理后,每个月可收入300元以上,年收入不会少于2 000元。“手脚快”(技术熟练)的妇女每年通过刺绣,收入可以达到4 000元~5 000元。会员反映,能把自己的手绣品变成商品,感到很有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参加刺绣协会给会员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不仅是收入提高了,更重要的是有了市场经济意识。用会长普菲的话说,会员现在会“讨价还价”了,对时间紧的活儿会要求更高的价格,和原来“给钱不敢要,要钱小声气(不好意思)”形成鲜明对比。
成为协会理事的妇女就更“技高、见多、识广”了。理事要负责对申请成为会员的群体进行培训。要对所负责区域的会员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并负责回收会员产品。
(二)协会对社区建设层面的现实影响
1.村容村貌改善。从2002年普氏民间绣品厂落脚阿着底村,厂长普菲当选村长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进村的980米泥浆路修成柏油路。既为小厂带来更多客人,方便绣品运输,也给整个村子带来实惠。正如农民所说:“村民们再也不用先把鞋脱下来揣在怀里,过了这段路再洗洗脚把鞋穿上了”;“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怕一脚陷进泥塘而绕着走田埂了”。随着绣品厂的名声越来越大,村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对社区环境改善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2002年,村里就集体出力修建了供大型客车停靠的停车场、修缮了村委会礼堂,总体改善了村容村貌。
2.和谐社区建设。为了最现实的需要,用更多的绣品交换更多的现金,村里的妇女们在闲暇时间都忙着刺绣;为了提高自己绣品的质量,妇女们在一起的时间都交流刺绣经验,妇女们的公共生活有了正当的名声。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相对以前更加和睦,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工作。
3.社区文化发展。随着绣品厂、协会的发展,阿着底村人也开始越来越习惯举办、参与各种大型活动。2005年春节,首届原生态体育运动会在阿着底举办,1 600多人参加。2009年3月,首届石林刺绣大赛在阿着底举办,1 400多人参赛。在大型活动中,村民们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努力将“阿着底”这个品牌打响。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阿着底社区的传统特色文化,更提升了整个社区的凝聚力和村民的合作精神。
四、深层次思考
(一)创新社区资源整合平台与农村社区建设
如何利用协会影响力,通过丰富协会功能,依靠协会创新社区资源整合平台,整合社区人力资源、企业金融资源(投资、贷款)、政府及其社会资源,提升社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是今后协会在社区发展建设过程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妇女影响力的改变与和谐社区建设
刺绣技术恰好适应妇女进行非农生产的特点,以协会组织为纽带,探索一种真正的以妇女为核心的致富发展之道。给妇女提供就业新途径,通过发展,真正地带来效益,推动会员妇女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妇女在社区重大事务上的决策地位。对和谐社区的发展和实现农村妇女的战略性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三)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社区文化建设
彝族民间刺绣从图案到色彩无不蕴藏着悠久的彝族文化和传统。如今,通过协会的不断创新和系列绣品的开发,刺绣品成为彝族民间文化传播的载体,使得优秀的彝族社区文化得以传播。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彝族妇女把刺绣作为表现勤劳、聪慧等优秀品质的重要象征。彝族妇女从小练就一套独特、娴熟的刺绣技艺,各种花鸟虫鱼、山川日月等形态各异的图案都是彝族妇女的包头、衣服、围腰、飘带等刺绣品上的主角。现有的绣品主要图案有十多种,其中三弦花、太阳花和八角花以及它们的变形图案是最常见和重要的设计,都是“老人教姑娘、姑娘传伙伴”这样传下来的,协会的刺绣技能培训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大背景下无形中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现实市场中为民族文化撑住了一块难得的传承空间。
五、结语
石林阿着底民族刺绣产品开发技术协会,面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区和谐发展的诉求,带动少数民族农村社区妇女认识自身文化优势,利用已有技术技能,结合市场需求,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争取妇女群体的发展机会,贡献于社区发展。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具有典型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继新.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
[2]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吕绍清.农产品行业协会:妇女的机遇与挑战――四川省资中县养猪协会、资阳市畜牧协会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研究,2006,(34).
[4]李程.民间组织与和谐社区建设[J].唯实,2007,(1).
[5]陆春萍.论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J].理论月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