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文化资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建议;经济支撑
前言
新世纪的发展将会是海洋的发展,这在国内外已经达成共识,也是人们不断进行海洋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日渐繁盛,将旅游与海洋融为一体,不仅是旅游发展的时尚项目之一,也是海洋发展的重要趋势。有些国家海洋旅游开发放慢,我国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了可人的成绩,我国滨海旅游区的收入已经占据到国内旅游总收入的71%,并呈现逐日上升的态势。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其进行开发是进行海洋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海洋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海洋旅游主要研究内容
(一)海洋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
首先,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细化研究,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将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分类,可以分为海洋地貌、海洋气候气象、海洋水体、海洋生物;海洋人文资源可以分为海洋远古遗迹、海洋古建筑、海洋城市、海洋民俗等。在资源评价方面,还需要加强定量评价。其次,对海洋产品的开发局限性较强,而且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可替代性强,观光项目比较常规。比如一些海洋亲水活动、海洋主题活动、邮轮旅游项目、海洋休闲渔业等等。随着海洋旅游不断发展,深层次的发掘旅游产品非常重要。最后,海洋旅游市场开发在国内滨海城市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中占据市场的游客主要是国内游客,其次是港澳台,亚洲各国以及少数北美西欧等国家游客。
(二)海洋旅游经济研究
海洋旅游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在社会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许多海滨城市都相继提出开发海洋旅游业的计划,并且从旅游空间、生态、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开发。许多专家学者对海洋经济都有研究,一些分析海洋旅游发展的学者认为,海洋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外部性问题,并指出其原因很有可能在于资源开发与开发不足并存,更重要的是许多开发进程对海洋生态化的破坏和威胁,以及一些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三)海洋旅游文化研究
海洋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许多学者对这两种性质上展开研究,研究分析表明,海洋文化旅游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而海洋旅游文化是以人类文化包括劳作文化、休闲文化以及旅游文化为基础,以海洋自然和海洋人文基础,依托海洋文化,作用于海洋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对海洋旅游文化的研究,很多学者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混为一谈,所以要对旅游文化多加重视,而不是简单重视旅游经济。
(四)海洋旅游环境研究
目前研究学者对海洋旅游环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然环境上,主要是海洋旅游开发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海洋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海洋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测定。但是其实旅游环境研究还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针对海洋旅游环境研究不足,研究者应该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环境研究。
二、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
(一)注重从文化导向上突出海洋文化特征
在世界旅游发展的热潮中,国内的海洋旅游文化发展方向应该与其他区域形成差异性,尽量表象出我国独特的文化风格。不论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需要与我国海洋文化相互融合,体现出极具韵味的文化内涵。还有旅游硬件和软件也要与国内的旅游区形成对比,有足够吸引人的魅力。此外,我国对于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不要照搬外国的各种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模式,避免与外国的滨海旅游区雷同,而是要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深入发展,让人们在海洋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
(二)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
开发与保护并举是指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旅游名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决定因素,所以要积极宣传沿海区域的环保内容,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旅游者,都应该树立高度的海洋保护意识,保护海洋环境不被破坏,爱护海洋生物,使海洋不受到污染、破坏,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下列问题:第一,片面追求海洋文化建设的全面性。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功能的认识不足,过于集中的强调海洋文化传承功能,而且不加分析地开发整体的文化资源,导致变相出现旅游文化凌乱无序、没有特色以及主题不明确等问题。第二,重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轻创造海洋时代文化。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在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集中建设海洋历史文化,忽视了对海洋文化的最新发现。旅游不是考古研究,所以海洋旅游不能仅仅要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还要重视海洋时代文化。深圳作为国内海滨城市发展成功的典型,将开发和保护并举,实行各种旅游度假区规划,不断推陈出新,体现了海洋文化追求的创新的精髓。
(三)强化海洋文化城市的发展建设
海洋文化名城与内地文化名城相似,就像北京和西安一样的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国际化的旅游都市。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旅游名城,所以加强推动海洋名城建设可以推动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旅游行业进步。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可以提升海洋文化的地位,在未来不久,许多海滨城市将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重要发展计划,整合海洋文化资源,与城市内地文化相结合,将海洋文化最大程度的开发,有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帮助城市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帮助城市增加财政税收。合理的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创造出独有特色城市是重中之重,通过科学、合理的主题设定,创造出极具形象的、特点鲜明的城市形象。
(四)注重海洋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海洋文化人才的发展
海洋世纪到来,最担心的就是人才的缺乏,海洋文化意识的缺乏,所以如何把握海洋知识和人才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为了保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顺畅,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首先,加大海洋文化研究的扶植力度,在高校开展海洋文化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其次,促使国内人才向海外发展,了解国际最前沿的研究领域;最后,加强对海洋旅游区的服务管理工作,提升服务意识,多多宣传海洋文化,成为旅游健康文化的传播使者。海洋知识经济问题,也是个文化问题,对发展海洋文化的本质及其内涵极为重要。
结语
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作为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内容,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探索相应的路径,不断提升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搜集水平,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注重拓展海洋旅游文化建设的内涵,让海洋文化建设深入人心,让人们能够通过海洋旅游文化的宣传和建设更好地认识海洋旅游,更好地开展海洋旅游,让人们的旅游品质得到提升,让人们的旅游生活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马仁锋,吴杨,张旭亮,倪欣欣.浙、台海洋旅游研究动态及两岸旅游合作新思维[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02):239-244.
[2]张蒙蒙,高磊,姚海燕,等.山东省入境旅游业、海洋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21-25.
[3]李伟,高艳波.欧盟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78-83.
[4]林宪生,邓薇,单良.大连渔人码头海洋特色文化消费空间形成机制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5):84-86.
[5]张家辉,张彦,刘家沂.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94-97.
[6]常立侠,唐焕丽.广东海岛旅游开发新视角:世界知名旅游岛对广东海岛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59-63
[7]徐晓勇,李悦铮,冯筱婧.基于文化扩散理论的滨海温泉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营口鲅鱼圈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11-114.
[8]袁仲杰,高范,孙岳,钟慧颖.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沿海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评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06-110.
[9]木丹,姜启军.滨海旅游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9):81-85.
关键词:丽江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作用;启示
一.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概况
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包括了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大三角区域。属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连接地带。该区域资源富集,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良好,地域风貌独特,多民族聚居特点使各个民族间有较强的共融性,拥有众多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目前该区域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开发区域,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旅游业界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丽江属于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云南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该区域拥有众多国家级、世界级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尤其是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就目前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中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在大力开发高品质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还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挖掘,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旅游发现模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代木氏土司对丽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为丽江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空间。纳西族统领木氏自世袭丽江土司以来,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仪”而著称于世。木氏土司470年的统治在政治上积极效忠于中央王朝,团结周边各民族;经济上引进先进生产力,推动丽江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开明开发,引进并学习先进文化,重视人才培养;宗教上兼容并包,这些措施的长期推行,一方面,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为丽江孕育了良好的旅游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木府为代表,被称为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融汇了汉、纳、白三族人民的文化精髓,在保留中原明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溶入了纳西、白族等民族地方工艺风格,展现了纳西族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也印证了丽江历史文化发展的沉淀。
(二)保存完好的古老文化遗产
丽江的象形文字、白沙壁画、洞经音乐、走婚习俗等珍贵文化资源为丽江旅游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强了丽江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和强度。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东巴文共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写诗作文,能述古记事,被称为目前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纳西古乐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2010年 “纳西族白沙细乐”被入选进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摩梭人,是一个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民族,这里仍保留母系社会制度。摩梭人拥有着一种独特的婚姻方式——走婚,形象地表现出我国婚姻制度中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这些独特的文化在丽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大放异彩,不仅增添了旅游资源的特色,同时也为丽江旅游业创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润。
(三)宗教文化多元交融
丽江是一个典型的宗教文化多元融合的地区。丽江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木氏土司统领丽江时期,宗教上的宽松政策为丽江多元宗教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丽江县境内原始宗教东巴教、藏传佛教、本主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共存,且相互交融,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下,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宗教文化特色。这对丽江宗教文化的传承、开发利用及保护都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了丽江旅游景点景区的内容,同时在丽江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使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独断行和唯一性的发挥更具特色,从而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强化。
(四)旅游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凸显
丽江依托于良好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旅游文艺演出、影视制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花楼恋歌》等是文艺演出产业的典型代表,其品牌效益不断凸显。此外丽江优美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民俗文化,造就了丰富独特的影视拍摄资源。现已有《一米阳光》、《茶马古道》、《千里走单骑》等60多个剧组前来取景拍摄。此外,《木府风云》的热映不仅丰富了丽江旅游影视作品,同时加大了木府的地位和丽江的旅游宣传力度,推动了丽江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因丽江的资源禀赋和美誉,云南政府2010年投资50亿资金打造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已在丽江落户,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纳西族文化风情为内涵,以文化和旅游项目为载体,是包含文化会展、文化培训、演艺娱乐、艺术创意、文化地产等大型文化项目的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这将对丽江现有民族文化品牌的创新提升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意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
三.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在创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作用
(一)旅游区的窗口和中心
丽江立足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中占据了有力的地位和作用。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和带动在打造香格里生态旅游区的窗口和中心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会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丽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将起到借鉴和联动效应。
(二)“丽江模式”的榜样示范
丽江充分把握住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高度关联、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借助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旅游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协同发展”的路子。当前,丽江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发展空间和内在联动日益凸显,旅游文化产业规模和综合效益也不断得到提升,这成为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榜样,在旅游文化产品的研发生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保护价值观念的指导
丽江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保护意识,尤其是在古城遗产价值管理上相继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政策、法律和文件。同时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也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成功将“传统民族文化商贸街”、“古城博物馆”、“名人故居”等项目恢复,同时号召丽江本地知识份子致力于丽江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研究和宣传,致力于维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这种发展模式和保护观念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承提供了很好地借鉴和指导作用。
(四)文化产业综合效应的带动
依托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把丽江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通过发挥品牌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目前丽江旅游业发展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而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建设和打造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点,就目前,丽江在这一发展目标指导下,成功开发出文艺演出旅游产品,也吸引了众多影视拍摄项目的前来,对丽江旅游文化的传播、丽江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旅游知名度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不仅少数民族较多,拥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多元的宗教融合并存,这对真个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和市场,丽江文化产业的建和开发无疑是一个好的借鉴模板,文化产业的巨大价值潜力和综合效益将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启示
(一)旅游文化品牌战略的推广
近年来,品牌化战略和品牌效应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和巨大。就目前来说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在旅游市场中的吸引力和主导作用的发挥还比较薄弱,此外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进入急速发展阶段以来,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受到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愈加激烈,旅游文化产品的雷同、复制和模仿在旅游市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加大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挖掘,开创独特、新奇的文化品牌优势,是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旅游与民族文化互助共赢
以旅游带动文化传承发展,以文化的融入开创旅游发展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今后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的重心。在对待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上,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共赢,这是目前旅游业发展中需要不断去探索和研究的难题。这是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在今后的发展中也要面临的难题,只有找到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调适途径,找到化解这两者矛盾之间的优化发展路径,才能使旅游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同时又能够将民族文化资源较好的开发和保存下来,最终实现两者的利益最大化。
一、历史资源的开发
(一)运河古城
作为漕运枢纽,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个商贸重镇,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正是因为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使台儿庄呈多元化发展。比如,台儿庄是唯一拥有北方大院等建筑风格的城市,道观等七十二庙宇在城内交相辉映,足以展现当时的繁荣。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地区之一,台儿庄的运河段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成为一个东西方向的最大弯道,被誉为“京杭运河第一湾”。这不仅是台儿庄的宝贵遗产,也成为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珍存。
(二)古城建设
2008年,枣庄市政府抓住时机,采取“整体保护”和“修旧如旧”的政策,开始进行台儿庄古城建设。本着“存古,复古,创古”的“三原则”,进行古城的规划与重建。在古城的修复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这使得整个古城风貌还原度极高,中国台湾地区的散文家郁化清在看到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时曾说:“我记忆中的台儿庄,就是这个样子。”一句话,足以说明台儿庄古城给人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古城建成,如果仅仅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外开放游览,其吸引力肯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构成产业化力量,带动经济增长。台儿庄古城一方面通过专题博物馆等展示运河文化,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商业业态。不仅如此,政府正在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创意人才搭建工作、生活、技术、融资等平台,并筹建运河文化学院,引进品牌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集群。除了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台儿庄政府还力推市场营销,将古城全面推出。政府出资重点打造“枣庄二日游”运作模式,将台儿庄古城,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打包销售。宣传方面,每年以“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等为主题词,打造品牌,在各大电视台黄金时段进行广告投放,同业广告全面覆盖,这极大地提升了台儿庄古城的旅游热度和知名程度。
三、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缺乏亲切感
由于古城破坏过于严重,以至于现在的古城几乎是完全重建,更多地呈现出商业街区的特点,难以感受居民真正的生活。游客不仅难以体会到明清时期的生活气息,反而容易产生景区卖品的固有抵触情绪。
(二)文化资源缺乏新意与内容
古城创造性地把大量文化融合在一起,意在使游客在古城中体会多方位的文化,借机拉动更多的消费。但缺少新意,游客游览其间会有一切似曾相识的感觉,景点太多,过于冗杂,仅仅带来视觉上的古代感,而没有什么回忆。
(三)设施搭配不完善
台儿庄古城占地巨大,很多地方都被开发为景点和商业卖点,但是最基本的食、住等设施不足。对大部分游客来说,昂贵的价格让他们在古城内进餐及住宿时感到难以接受,极大影响了游览的心情。此外,因为多期开发的缘故,景区发展极为不协调,很容易出现一条街游客众多,而另一条街空荡无人的现象。
(四)品牌打造混乱
台儿庄古城原先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品牌,后来又有了“天下第一庄”,此外还有“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前后总共提出三个,并分别进行宣传。品牌打造不明确,容易引起混乱,浪费资源。
四、对历史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启示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大胆创新
台儿庄古城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对旧城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文化资源原封不动地保留,在仅有照片及史书记载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重建古城。这使得台儿庄原本的城市气质并没有因为新的开发而改变,反而得到传承,确为可持续发展之举。
(二)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景区多元化发展
古城建成后并非用以往的博物馆形式展出,而是大力引进商业设施,娱乐建设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文化产业链,游客进行多元化消费。此外,将各种文化融为一身,台儿庄古城变得不再单调,而成为了游览、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区,这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吸引力。
(三)力推市场营销,打出自身品牌
正所谓“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台儿庄古城的营销手段更值得学习,广告打在了各种频道的黄金时期、报纸的主页、高铁站的醒目位置及枣庄举办各种活动的地方。并动用体验营销,让游客先来免费体验消费,再利用口碑营销。新媒体上处处可见古城的身影。
(四)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一、天水市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问题与不足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
(一)开发现状
天水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45处,有旅游景点228处,A级景区29处,其中80%以上为人文景观,形成了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交织、奇景竟秀的旅游胜地,其中尤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为典型代表,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也为把天水打造成为全省文化旅游高地和全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提供了先决条件。
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13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28亿元,同比增长28.14%和29.26%。201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0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59亿元,同比增长28.5%和28.11%。
(二)问题与不足
一是旅游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产业综合效益不高。全市旅游景点数量多、体量小,缺少有影响力的精品景区(点)和旅游热线。旅游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水平不高、相互间发展不够协调,景区、饭店、旅行社和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景区(点)开发各自为政,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加之整体宣传推介“合力”不够,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三是旅游人才相对不足,现代技术应用滞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滞后的影响,全市旅游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同时并存,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仍然偏小。
四是城市交通发展滞后。对外交通中铁路占主导地位,公路交通方面主要问题是公路等级低、尚未形成通常的东西和南北大道。其次市内交通站点与各类交通标志太少,景区交通建设也严重滞后。
二、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模式分析
目前天水市文化旅游大部分还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基本层次,因此要深入挖掘资源层次,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层次,实现游客的多种选择。依据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分布、营销理念、主打产品和受众等要素,本文提出市场导向模式、资源导向模式和组合集聚模式三种深度开发模式,可分别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旅游、会议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学艺旅游、特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一)市场导向模式
由于天水市毗邻西安、兰州两个省会城市,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因此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可开发观光和会议等旅游产品。其深度开发的模式主要依托本市州县、兰州和西安等周边庞大的客源市场和方便的接待设施,如在伏羲庙、麦积石窟等景点可充分利用市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较大的接待规模。游客可以在市区住宿游玩,购买旅游商品,出行方便。
(二)资源导向模式
天水市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史迹数量繁多、文化发达,汇集着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很多景点和文化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例如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为主五大历史文化,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具有极高的科研研究价值。这种模式主要的受众是带有专业性质的、生态意识强的小众市场。
(三)组合集聚模式
吉林市地区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其中包括了满族文化、乌拉文化等,也包括长白山、松花湖以及雾凇岛等。除了具有上述中的多种优势,旅游产业发展也开始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力图从吃住行等多个方面进行发展。多元文化需求是当代旅游行业发展的重点,因此,满足多种需求,发展资源优势,建立多元文化网成为了关键。实现上述中内容的结合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的需求,促使旅客能够在消费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如何对多元文化与旅游产生相结合,实现吉林市旅游文化产业链建设是本文当中主要研究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对当前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有助于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增长。并对更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更是实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提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管家玩。在我国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等相关行业之间的有效融合,促进形成全新旅游开发增长点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多元文化与资源优势的合理利用。但是这个过程中旅游行业本身受到资源约束条件的影响,同时内外环境压力较大,旅游形式相对单一等因素制约,造成了旅游行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充分结合时代特征,充分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二、吉林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吉林目前拥有满族人人口数量超过百万人,并设有满族自治县乡、村众多。满族文化也是其先人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包括了语言、服饰、民俗以及宗教等。其中包括了四平的伊通县、吉林市乌拉街等均具有鲜明代表性。
作为吉林市地区的天然优势产业,旅游产业成为了吉林市的支柱性产业。该地区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包括长白山、雾凇岛以及松花湖等旅游产业的开发,能够在区位优势以及经济开发方面享受到许多先天优势。
结合对吉林地区旅游景点发展情况的了解,本文对典型景点的旅游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对100位旅游者的调查了解情况如下。
基于对上述中数据了解可以发现,2015年在雾凇岛等四个旅游地区当中旅游的人数相对2014年出现明显增多。这项数据表现出了现代人们在旅游出行方面的需求开始增加,人们希望到户外参加活动,并缓解来自生活与工作方面的压力。前往长白山以及松花湖两个旅游景点的人数最多,前往乌拉街旅游的人数相对最少,从这项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因为在实际宣传的过程中吉林地区侧重对长白山以及松花湖等的旅游景点进行宣传,乌拉街等的旅游宣传相对较少,且并没有能够充分结合乌拉街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了乌拉街这样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未能够得到良好开发。吉林地区开发的特色旅游资源与产业就是以长白山为主,并通过结合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产业相结合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产业链条,能够有效提升游客比重。
乌拉古镇属于满族文化遗产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乌拉的满语含义是“江”,明朝中期海西女贞崛起,扈伦四部中的乌拉部建立了乌拉王国,并在乌拉街建立了都城。顺治皇帝定都北京之后,将此地奉为“本朝发祥之圣地”。
三、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有效建议
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链,是推进旅游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与建设力度都不足,西方诸多发达国家都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其生产总值高于国内生产总值10%,而我国文化产业生产总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左右。在“十二五”战略规划下,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成为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一)创建旅游产业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实现横纵融合的旅游文化产业链
建立复合型特征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也就是实现多元文化特征的内部链,这就更加需要各项要素都能够共同服务于旅游产业,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各项要素之间的相辅相成。通过建立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的旅游文化产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乃至环境与文化效益上的和谐统一。
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形成合作,满足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支持。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可持续。生态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属于两大产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主要条件,文化上的可持续发展则是灵魂与关键。产业联动发展,实现多元文化联动建设,更加应当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
(二)以文化为载体,实现对资源的高附加值开发
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是对文化的开发,旅游作为文化的重要形式,文化产业需要转变思路,并改进对传统产品开发上的模式,积极引入全新意识下的产品与模式。根据市场导向与需求情况确定开发的策略与模式。文化发展也应当随之进行调整。例如在推广人参、鹿茸等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对产品的药用价值进行国际化的推广,例如需要进行翻译,并将产品翻译成为英文、日文等语言,让产品能够进入到国际市场当中。
针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并合理开发,例如对古城、房舍、祭祀场地以及服饰等。确定满足文化传承人,形成满足民俗村,开发满足饮食,开发美食街,通过最大限度开发与保留民族文化的方式使各种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能够得到开展。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两大产业之间的结合,窥探到市场的竞争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的需求特征,促进文化产业可以更加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形成人才储备
满足文化旅游想要能够上线则需要引进与培养专业性人才,并从文化学、民俗学以及满族文化角度进行建设。
我国在努力开发旅游产业与多元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专门性人才的培养,为此,就需要能够更进一步的提升对文化旅游人才方面的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的持续性发展。这样可以促使吉林地区的旅游文化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并能够开辟出具有全新价值的旅游发展道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