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技术资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业;生产函数;资源配置;黑龙江垦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120-02
一、前言
农业生产投入包括土地、农用物质资本、农业劳动和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函数能够表明农业生产中各项投入对于农业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索洛方程还可以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用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测算不同时期农业生产中各项投入与农业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农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小及其变化趋势,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黑龙江垦区农业总产值占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和精良的机械配备,科学地构建农业生产函数,合理地测算各项投入与农业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助于从总体上了解黑龙江垦区农业资源的配置状况,提出进一步合理化的建议,对指导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和制定未来发展战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首先构建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函数。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投入包括:土地、物质资本、劳动、技术,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按照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则,可将农业生产函数表示为:
Y=AeKLM(o?燮α,γ,β?燮1,α+γ+β=1)
其中,Y表示农业生产总量,Ae表示综合技术水平,A表示全要素生产效率,λ表示技术进步率,t表示时间,K表示物质资本,L表示劳动,M表示土地。α,β,γ分别为资本,劳动和土地的产出弹性[1~2]。
然后根据生产函数可得索洛方程为:
λ=y-αk-βl-γm
其中,y,k,l,m分别是农业生产总量增长率、物质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和土地增长率。根据索洛方程可进行以下几个指标的测算: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总量贡献率 =1-α-β-γ
物质资本对农业生产总量贡献率=α
劳动对农业生产总量贡献率=β
土地对农业生产总量贡献率=γ
根据以上指标,结合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对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资源配置进行实证分析[3]。
三、数据来源
样本数据来自《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2007》,样本空间为1990―2006年。农业生产总量选择农林牧渔生产总值来表示,《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2007》中的农林牧渔生产总值采用当年价格计算,为保证其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故用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指数(1990年为100)对数据进行调整,将其变为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农林牧渔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农业物质资本选择固定资产净值来表示,《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2007》中的农业固定资产净值采用当年价格计算,为保证其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故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0年为100)对数据进行调整,将其变为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农业固定资产净值(单位:亿元)。农业劳动选择《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2007》中农业年末就业总人数来表示(单位:万人)。土地应该选择各个年份农业生产中实际使用的土地数量,但是黑龙江垦区农业受灾面积数据不全,故采用黑龙江垦区各年度耕地总面积(单位:万公顷)。
四、估计结果检验及相关指标测算
使用Eviews3.1对模型进行估计,其中,γ按农业部的经验给定,全国统一为0.25[4]。则估计方程可变换为lnY=αlnK+(1-0.25-α)lnL+0.25lnM+λT,变换形式后,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下:
lnY=0.26lnK+(1-0.25-0.26)lnL+0.25lnM+0.054T
(P(t)=0.0000) (P(t)=0.0000)
=0.999,DW.=1.503,F=132481,P(F)=0.0000
方程中估计的解释变量的参数,符合大于0小于1的理论假设,通过经济意义检验。=0.999,表明拟合效果较好,通过统计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1,两个估计参数的P(t)=0.0000,方程的P(F)=0.0000,表明在99%的概率水平下,方程中的变量显著,方程也显著。经过检验,不存在异方差、序列相关和多重共线性。模型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5~6]。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α=0.26,γ=0.25,λ=0.054,可算得β=1-0.25-0.26=0.49。估计方程表达为:
Y=eKLM(0?燮α,β,γ?燮1,α+γ+β=1)
根据以上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和索洛方程,可以测算出2001―2006年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的相关指标,如下表所示:
五、黑龙江垦区农业资源配置状况分析及合理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近几年连续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垦区农业发展。2001―2006年期间,黑龙江垦区农业固定资产平均增长率为19.14%,劳动力平均增长率为1.73%,耕地面积平均增长率为1.75%,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62%。
通过模型估计结果可知,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技术进步率约为5.4%,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率为46.31%,对垦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垦区农业主要是,这样的农业组织形式形成土地经营的小规模化,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另外,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要求农民拥有较高的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这些都影响了垦区农业的技术进步。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垦区劳动力在冬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垦区应该加速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加强专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在农闲时期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创新,以促进垦区农业进一步发展。
黑龙江垦区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26,资本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率为42.69%,表明大量的资金投入,对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提高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水平,这是农业摆脱天气的影响,高产稳产的基本保障。垦区应该抓住农民收入较大增加的契机,采取财政投入和鼓励农民投入相结合的方式,继续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垦区农业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国家政策对于农业的支持,黑龙江垦区农业劳动力有所增加,垦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较大,为0.49,劳动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率仅为7.26%,表明垦区的农业需要进一步精细化生产和经营,需要更多促进农业发展政策的施行,来吸引劳动力的投入,近几年农民增收明显的示范效应,也将增加垦区农业的吸引力。
黑龙江垦区土地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率为3.75%,尽管黑龙江垦区可耕地面积较大,但增量有限,应该放远眼光,因地制宜。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要尽量用于农业生产,不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再考虑进行非农产业的开发[7]。
参考文献:
[1]周井娟.宁波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与分析[J].今日科苑,2007,(22):162-163.
[2]李双奎,谈存峰.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6):143-147.
[3]李艳芬.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7):125-127.
[4]彭迪云,傅联英,郭林林.要素投入对安徽省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5):2085-2085.
[5]袁飞.农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6]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良灿.中国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3):36-40.
An Empirical Study on Heilongjiang Agriculture Group'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llocation
on the base of production function
WANG Shu-hui,YI Xiu-qin,ZHAO Hai-yan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Academy of HLJ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 Daqing 163319,China)
摘要: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水资源如何有效地可持续发展并得到合理利用,探讨多种灌溉技术和相关技术措施,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可持续;规划;节水措施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水资源并不丰富并且地区分布十分不平衡。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是全球13 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约2420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全国河川多年径流总量约26300×108m3,其中地下水资源补给量约7700×108m3,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来自降水,既密切联系又相互转化,扣除其重复部分,初步估算全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7200×108m3,其中可用总水量(减去无人居住区)约11000~12000×108m3,占水资源总量约40%~45%,而实际可用水量仅7000×108m3 左右,利用率约60%。在这7000×108m3 水中, 由于水污染, 实际可用的清洁水仅有4000×108m3 左右,即约有3000×108m3 水受到污染(按年污水总排放量38×108m3,将使3000×108m3 水受到不同程度地污染)。水资源紧张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需水量将愈来愈大,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更严重的水危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其措施
1.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其措施
(1)饮用水资源保护
全社会动员起来,控制排污总量,限制、取缔沿江污染工厂、企业。对于双流县来说,要切实的保护饮用水源,要切实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应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农业等综合措施,以涵养水源、控制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并通过过虑、吸收或吸附各种营养元素和污染物质,减少细菌数量,保护和改善水质。
(2)一般地表水资源保护
水量调节方面,水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的改造、建设,如改造灌渠、水库、塘堰,兴修微水池等用以蓄水来调节天然来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水质方面,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控制污染源,建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对双流县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同时要按照法律、法规,在政府的引导、调控下,限制、取缔排污企业,合理分配水量,通过宣传提高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节约用水,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共同保护水资源。
2.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其措施
(1)饮用水源地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其措施
对于地下水水量的保护,水行政部门对于地下水开采要严格把关,严格水资源论证制度,对地下水开采进行科学管理和指导,合理开采,使开采量与增加的补给量和减少的天然排泄量之间达到平衡。
在水质保护方面,对于集中供水水源地,要划定水源地保护区,保证其补给部分水不致引起地下水水质恶化;对于分散饮水水源地,可采取改建厕所为防渗旱厕、建排污沟,保护水源不受污染。
(2)一般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其措施
山阳县平坝区在水质保护中应避免、减少平坝区农田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化肥使用,避免旱厕等“天窗”入渗物污染地下水体。在水量方面应避免人工大降深、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含水层的疏干。另外,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应防止地表水污染地下水
山阳县丘区地区水资源保护除平坝区的保护措施外,更应改注意以节约用水、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农业等工作,以调节河川径流、调蓄地下基流、控制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并通过过虑、吸收或吸附各种营养元素和污染物质,减少细菌数量,保护和改善水质。
二、综合节水技术措施研究
1.工程节水措施。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 、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 ,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 2.农业节水措施。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 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推广塑料薄膜覆盖及保护地栽培,发展设施农业,普及良种和使用抗旱保水剂。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
3.覆盖保墒技术.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 ,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起到蓄水保墒 、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 15% 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 l% 4%,节水 20%―30%,增产 30%―40%.
4.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据已有的资料,山东省冬小麦生育期间蒸发约为2250m m ,夏玉米 2700 m3thlTl2,通过农业节水措施减少这部分蒸发,在相同产量水平下水分生产率会大有提高。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山东省在曲阜市吴村建立的农业综合节水技术范区,就进行了果树的秸秆覆盖试验获得成功。
关键词:网格;资源共享;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0423-02
Based on Inter-grid Resource Sharing-based Teaching Reform―About Suzho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Sys? tem, the Construction of Some of the Thinking CRP
ZHUANG Cheng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uzhou Vocational-CRP system of agricultural build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he integra? tion and sharing of network resources, the College’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t present,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sland stat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a large number of conditions caused by inadequat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waste in idle state. The grid structure used by the virtual mode of teaching resources for the massive integration and unified management, the different lo? cations, equipment or terminal differentiation of interconnection, virtual network build out the perfect environment to achieve massive re? source sharing, improv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This is through grid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 parts in the hospital or even in favor of business units to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ovide a unified interface, greatly increased the level of school-enterprise resource sharing.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grid-based resource sharing under the teaching patterns. Platform for students by sharing resources, capacity-building interac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ive teaching role in converting three aspects of inter-grid implemen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number of rela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grid; resource sharing; teaching
2011年10月,苏州农职院正式启动了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CRP的研发和推广。该系统由门户及各个管理子系统构成,涵盖校园管理和教学的各方层面,具有透明、高效、自我驱动的管理特色。系统的建设将实现“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大大推动学校管理机制和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这其中包含了教学信息资源的模块,该模块的建设,将能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新型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系统互联互动,甚至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近年来伴随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院的教学网络资源也在飞速的增长,基于资源共享的目的,学院的CRP系统教学信息资源模块将构建面向服务的分层式结构和相应的寻访机制,为全院师生提供统一化透明化的网格式教学服务。
1校际网格的设计目标
学院网络资源的增长,已经逐渐形成了很多类似的“信息孤岛”。一面是师生对资源的需求,另一面是大量资源无法高效利用。校际网格就是为了化解这个矛盾。因此,校际网格的实现可以使得学院的内部资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多方共享,并将在更大的限度内改变现有校园网的应用现状。
网格是一种将位于不同位置的、具有差异化的信息设备或终端通过各种介质实现互联,从而虚拟的构建出一种更高级别和更加完善的网络环境,借此可以实现海量资源共享的新手段。校际网格的信息和资源供体一般是各个系部,其中也包含有大量的信息群、数据库、工作站、个人电脑、存储设备、数据终端等。受体一般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其中也包括一些通过对外接口访问学院资源的校外用户。
针对学院网络资源众多、差异性大、涵盖面广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种面向服务的网格式系统架构及服务访问模型。在这种 网格模型中,把网络中的海量资源处理成服务信息,并即时的转化为为虚拟服务,使得校际网格具有更加晚上的虚拟性和统一的系统接口。在这种模型内,目录服务是要实现的核心技术,它是用于把资源和服务的供体信息给终端的各个受体,供体和受体可以通过面向服务的网格式架构技术所提供的临时虚拟环境,快速而有效的建立两者之间的供求关系。
该系统的建成将实现以下目标:1)制式的访问接口:校际网格将提供一个统一化的访问手段;2)高效的访问速度:利用复制在系统中生成若干个副本,以此减少数据访问时间;3)统一的资源命名:采用统一的命名规则操纵数据,构造出统一化的数据检索环境;4)较高的安全防护:利用防火墙等安全机制保障用户信息和系统数据的安全。
2资源共享型教学模式改革
1)基于校际网格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交互能力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手段一般都侧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单向的讲解,尽管偶尔会有一些类似于提问、案例分析等的浅层次师生交互,但这种方法在整体上基本上淡化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交互能力的培养,由此带来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缺失。通常学生进行了相应的专业学习后,并不能实际的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应用能力。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这种自我获取后续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各行业的重要需求。
在校际网格的环境下,我们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途径的知识共享和获取渠道。例如在线多媒体教学可以以其特有的海量资源满足师生的需求,也可以以其特有的交互方式吸引师生的注意。校际网格平台通过整合全校甚至是同行业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完全开放式的虚拟环境,有效的成为第一课堂之外的全天候多媒体第二课堂。一方面,对于教师的课程设计、资料查询、课后辅导等,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查阅的资源库。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思考、课程外延知识的查询等,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交互平台。
2)校际网格的资源共享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
一般的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往往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掌握所授知识,而另一部分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则希望教学的进度更慢一点。这种差异性在整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对各个层次的不同学生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由于受这种教学模式局限性的限制,如果在课堂之外又缺少相应的吸收和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那么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无法进行吸收消化和巩固。不但会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兴趣的丧失,也会成为整个课程和班级的教学的瓶颈。
基于校际网格的资源共享型教学模式,特别注重了教与学之间的互动。通过课堂上的个性化教学,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通过自行的查阅巩固和延伸课内的知识,特别是在拓展阅读和理解这方面更加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校际网格提供的丰富资源来加强自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阅一些课程之外的信息和资料,使原有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把理论融合在更多的实用性能力中去。而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通过校际网格重新查阅和理解课内知识,及时的进行消化和吸收,从另一个角度来完善自己知识的系统化和全面性。
校际网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一个相对而言较完善的学习环境。目前整个教育界所推崇的教学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个性化的教学,这是一种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手段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为目标,并且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科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校际网格的资源在设计课程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校际网格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数量级的丰富学习资源。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较高层次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也可以利用校际网格平台所提供的各种校内、校外的多媒体资源进行进一步的预习和实战训练。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搜索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巩固性的学习,并可利用平台所提供的练习和测试系统对基本的知识进行反复的训练,帮助自己形成最基本的知识结构。而且在这个平台上,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自主的安排预习计划、学习过程、复习测验,只有全天候的校际网格才能完全实现这种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网上信息和资源的可能。最终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3)校际网格的实施可以改变师生之间的角色转变
基于校际网格的教学模式将把当前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模式提倡的是“教学中教师只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而我们学院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大部分的时候学生都处在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基本没有被调动起来,而且由于课时安排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各个层次之间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根本无法兼顾。这种状况不光在我们学院,在整个中国的教育界都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顽疾。这里面既有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模式的固化,也有整个教育界对教育的认知和实施的片面性,从一个侧面也影射出了我们现行教育体制的浮躁化和片面化……
基于校际网格的资源共享型教学模式,应该是明确的表现出只有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所有一切的教学活动应该而且是必须是围绕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展开,这其中教师的角色只是课程的设计者、教学的创造者、任务的实施者、结果的评估者。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将和网络自学方式相结合。课堂教学的前期设计可以通过校际网格的海量资源,为每一堂课的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借鉴,这样可以更加好的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进行多方位引导。在这种具有海量资源的平台上,教师可以自由的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在线案例分析、阶段项目式研究,甚至可以通过校际网格的对外接口直接和相应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在线平台教学,类似于这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全方位教学手段,将在一定的层面上彻底改变我们原先的教学模式和定势思维。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确立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也必须要注重教师在整体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不是要抛弃原有的传统模式,而是要更加合理的继承传统模式中的优秀部分,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过程中节奏的实际掌控等,只有这样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利用我们的网络资源,以达到整体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基于校际网格的网络化教学模式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由注重“教”变为注重“学”,这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在根本上体现出了我们国家对教育期望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3总结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学院的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校际网格的网络资源也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应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更应该最快的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的“理论不扎实、能力不实用”的状况,达到较快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目的。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动手能力强、企业能立即使用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更好地为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腾飞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南志涛,刘先华.信息化与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学理论, 2010(11).
[2]蒋文静.构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研究[J].成功(教育), 2011(10).
[3]许洋,张迪帆,杨洪敏,郑雪瑶.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大学新生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4).
关键词 农技推广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所谓基层农村是指县、乡两级,针对于县、乡两级农业、农村、农民的整体情况来看,有针对性地提升农业技术的推广途径,选择有针对性的农业推广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一直以来,我国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的选择上都力求多元化,确保在推进农业技术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的综合化发展,提升农村收益。但是,从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整体情况来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农业技术整体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分析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有助于我国农村整体实力的提升。机械化生产对于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十分普遍,而对于我国而言,受到地理位置和经济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没有得到一定的体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综合实力;(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三农”发展的推动力量。结合目前我国“三农”发展的整体情况而言,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基础,拓展“三农”的全面发展将更好的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我国科技兴国的正要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科技领域,还将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将技术运用到不同的领域中会有不同的效果,对于我国而言,我国地大物博,是毫无疑问的农业大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则有助于我国科技兴国的发展。
2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了整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无论是在资金的支持,结构的安排,人力的配合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结合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整体分析,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2.1人力支持不足
人力资源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强化人力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恰恰缺少合理化的人力支持。比如从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配合来看,呈现出了一种“老龄化”的趋势,即在整个人才的结构中,年龄大的占大多数。再如,在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培训,而且培训间隔时间过长,工作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许多人没有得到合理的技术更新。这种人力支持情况不利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进一步完善。
2.2资金支持不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支持上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由于这种资金差距和其他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在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不得不使用传统的推广途径,农业技术本身的技术性和支持性。资金支持的不足不利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2.3农民接受能力不强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农民的排斥是一个普遍等现象,针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不高,而且受传统耕种认知的禁锢,不乐于接受新的技术,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同时,由于农民本身的收入较少,也不愿意为引进技术而增加成本,减少收入。
3建立多元化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途径
针对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所存在的问题,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途径能够有效的带动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
3.1创新机构职能
我国地大物博,农村分布广泛,尤其是针对于县乡农村而言,其土地的使用和分布复杂,且负责组织的机构也比较分散。针对于这种情况而言,加强机构的智能性,建立完善的机构体系,责权分明,将不同职权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进一步地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得到坚强的后方保证。同时,在现有的机构管理的基础上引进农业合作社,合作组织等,拓展机构的职能领域。
3.2建立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途径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不同地区农业的生产情况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建立示范和推广激励等途径来拓展农业技术的推广,根据不同地区农民的接收情况进行农业技术的拓展。同时,要建立起专家指导模式,借助专家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建立不同的技术推广途径。此外,要结合自然资源的差异性进行技术的推广,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自然情况不同,其对于农业技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农业,在进行途径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自然的差异性,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
3.3强化资金支持
任何技术的推广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所存在的问题而言,资金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结合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而言,要建立多元化的集资方式,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奠定经济基础。首先,要带动政府的支持,强化政府资金投入,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的专项资金。同时,结合不同地区的财政情况,要引进不同的资金支持,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融资体系,并进行转款专用,优化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确保我国农业技术发展能够有的放矢。
3.4优化人力支持
建立科学的、完善的人力支持是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首先,要保证人力资源的专业性,即在人才结构中引进专业化的人才,保证专业技术得到推广。同时,要保证人才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在专业的基础上能够结合不同的地区进行分析,使得技术的推广更加容易体现民情,能够为农民所接受。
4结语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深化农技推广不但可以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而且还可以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
1 农业技术创新特征
农业技术创新包括农业科学创新,创新成果的生产、推广,以及对从事农业人员的培训、销售等内容。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全方位农业设计过程,可以理解为农业经济创新,因为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完善的关系,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技术创新,而农业技术的创新又能为农业经济带来收入。农业技术创新包含着新技术创造、认识和掌握以及新技术应用、转移和传播,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先进的由科研人员、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组成的完整系统,各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协调性决定了新的农业技术从产生到传播应用的周期,各要素间的关系越协调,这个周期就越短。
1.1 生物技术是主体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内容,可以应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来。生物技术当中的基因工程,可以将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作物特性保留下来,将不需要的隐藏或者剔除,经过基因工程培育的新品种具有抗性更强,产量很高、营养更丰富、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袁隆平培育高产水稻就是利用基因工程,对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获取起其中优点最多的品种进行培植,取得成果之后进行推广种植。美国科研人员将血红蛋白基因转移到玉米当中,既保留了原有品种的高产能力,还增加了玉米中的蛋白质含量。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基因工程,对农业技术创新有着强力推动作用。
1.2 周期长
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较长周期。农业技术创新,比如植物新品种选育,既需要一定时间来实现筛选,新品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自然环境,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周期长的特征。
1.3 非理论性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常通过电脑进行虚拟技术方案实施,比如进行植物新品种种植后产量等数据的搜集。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新的技术或品种在电脑模拟中表现出的优秀能力可能在实际种植中因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所以,农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非理论性。
1.4 必须具备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一项新的农业技术能够生存下来所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与基本要求。农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表现在: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农业技术创新须以生产力提高、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肥力提高为基础,力求实现技术创新对环境无污染,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创新理念,农业科技创新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成果投入使用后应达到无公害、对食用者身体无影响等要求。只有符合以上特征才能被视为合格的农业技术创新。
2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2]。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缺少强力的科技技术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即便有了好的创意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来实现。早在20世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就提高了1倍左右,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总值也只是增长了一倍而已,这其中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2.2 单产水平低
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够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少之又少,且分布较为分散,土地单产能力较低。土地单产水平低的不仅体现在农作物种植上,经济作物上也表现明显。
3 总结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特征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只有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