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管理

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是一门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新兴的专业,也是一门助人的专业。该专业着力培养系统掌握养老机构经营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等方面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机构管理、老年人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康复保健技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城乡各级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居家养老等相关领域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管理、护理、保健等工作岗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实践教学目标,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最前言的新技能,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使学生的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2.1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紧密围绕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式专业发展道路。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多种方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为了培养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养老专业人才,学校积极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做”,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与相关养老机构共同完成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2.2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应该重点加强实用性建设,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在编制教学计划过程中,要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按理论课安排实践教学的方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教学体系的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组成部分,两者各具特色,不分主辅。应该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思想,系统的编写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技能训练、校本教材、学生技能训练计划、实习指导书等,一个成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要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要求,努力开拓具有应用性、创新性强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众多因素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一个学校师资队伍不具备强大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很难担当起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主要的措施有:一是引进医务护理专业管理一线人才;二是加大校内教师的培训力度,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老年服务管理一线挂职锻炼,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出国进修,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聘请校外行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四是适时地进行校际间的交流,加强校际合作,实行资源共享。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两个方面。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物质基础。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应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与养老服务行业全面合作设立校内实训中心,建成老年医护实训室、老年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室、老年养护基地、老年产业基地4个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老年医护实训基地可满足本专业《医学基础知识》、《基础护理技术》、《老年病学基础》等医学课程的实验、实训所需;老年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本专业《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老年护理和老年常见疾病康复》、《中医传统康复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所需;老年养护基地能够满足本专业《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概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所需;老年产业实训基地可以满足《养老机构经营管理》、《老年产品开发》、《社区居家养老》等课程的教学需要。为了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余专业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参加省级的护理技能大赛,全国民政行业养老护理员大赛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支持学生参与专业调研活动,鼓励学生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到企业做兼职工作,形成重视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营造一种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一种开放式与社会化的实践模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在老龄化进程日趋加剧,养老服务行业人才紧缺,国家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背景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树立培育新型养老人才理念,建立协同、协作,培育养老人才模式;加强专业群建设、构建养老人才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实施养老人才培养工程、养老课程、教材体系、教学资源库协同联动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水平逐步提档升级;继续加大与优秀养老企业进行合作的力度,实行订单式培养,形成完善高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壮大。

作者:魏红敏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克营,张娜,曹稳根.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途径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05).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 老年护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1 健康老龄化的提出与含义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身体、心理智力、社会和生活等五种功能方面能保持应具备的正常状态,使老年人能较长时期参加有价值的社会活动。健康老龄化不仅要求寿命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存质量的提高[1]。

2 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2.1 大力发展学历教育

2.1.1 增设老年护理专业

随着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级各类卫生职业院校,应该审时度势、抓住发展机遇,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还没有老年护理专业的现状,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并围绕老年相关的生理、病理、临床特点和护理具体要求组织安排课程,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专门的卫生部正规教材,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建设专门的老年护理实训基地等。通过这些有效措施来推进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育工作。

2.1.2 发展老年护理高等教育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经正式批准护理学专业成为I级学科,这也为我国老年护理学专业申请成为二级学科提供了可能性。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快我国老年护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建设。这种高层次的老年护理教育势必起到学科引领、导向作用,对全社会老年护理观念的更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老年护理事业、为其它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点燃希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2 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因正规的学历教育周期长,为缓解当前老年护理人才供需矛盾,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拓宽办学门路,大力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为社会培养急需的老年护理人才,以解应急之需,提高我国现有的老年护理事业整体水平。

2.2.1 养老护理员培训

“养老护理员”是顺应老龄化社会的一门新兴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制定出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规范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内涵、分类等级、申报条件、培训要求、鉴定方式等关键性问题,对规范“养老护理员”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职业门槛低、培养周期短、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使之成为社会目前培养大量养老护理人员的主力军。

但不可忽视的现状是从业人员大多是下岗工人或进城务工农民,基础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而且大多是本身年纪偏大的中老年妇女,精力体力有限,再加上收入低,社会重视不够,人员流动性大,导致整体情况令人堪忧。

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应充分考虑广大从业人员目前的实际状况、关联行业认可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科学制定养老护理员队伍发展规划、妥善解决养老护理员职业待遇保障、着力改善养老护理员社会形象地位、积极推进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建设等。

2.2.2 临床护士转岗培训

随着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有更多的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从医疗机构中独立出来,转向社区和机构养老部门。临床普通护士需求将趋于饱和,甚至下降,而老年护理这种“专科护士”将需求剧增。再加上临床护士有比较好的专业基础和工作背景,能够经过短期培训,快速、较好的适合这份工作。这也是顺应国家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突出专科化护理的时代要求。

2.2.3 大兴在职继续教育

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继续教育活动,如采用集体授课、小组讨论、网络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后发放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护士继续教育的学分证明或者护士进入老年护理相关机构工作的准入标准之一。另外,进入国家级、省级《老年护理》精品课程网页,使用某些与老年护理相关的专业网站也可以为护士的继续教育内容提供相应的补充。

2.2.4 社会护理技能普及

在社区对老年人、其子女及家庭保姆展开健康教育和简单技能训练,提高防病急救意识。老年人的很多健康问题症状隐蔽、发病急骤、预后较差,如果能够及时正确处理,将会对疾病有巨大的帮助。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普及,能够为老年人的安全保驾护航,也能增加老人的自理能力,让子女孝心得以实践。

2.2.5 引入时间储蓄概念

借鉴义务献血的用血机制,时间储蓄可以支付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护理需求。例如,德国年满18岁的公民,可利用公休日或节假日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不拿报酬,将来年老或需要护理时,可以获得同样时间的照顾[2]。对参加护理的非专业护理人员,包括家庭成员、义工,由社区计量考核计入护理服务时间储蓄,将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运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养老氛围。

3 结语

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3]。“十二五”期间,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困顿,但也为“老年护理”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而人才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树立正确观念、保障师资队伍、从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实“老有所养”的社会主义目标,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全球

战略。

参考文献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养老;一体化培养;维度

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高龄老年人口多、老龄人口数量女性多于男性、人口老龄化水平农村高于城镇五个特征,养老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匮乏。

1 成都市从事养老现有人员情况分析

目前成都市常住人口约为1404.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36.4万人,占9.7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成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为积极应对,当地政府了《成都市城乡养老事业发展第十二五年规划》,该规划的实施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课题组2015年对成都20余家养老机构调查走访发现,成都市原有的养老机构多是各级公办福利院,近几年各社区街道开始设立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微型养老院。民间资本注入后的新兴养老机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但人才供不应求。多数养老机构入住率低、资金短缺、经营困难等,其中人才难求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首先,养老机构中人才结构单一,以养老护理员为主,但存在严重缺口。其次,学历水平较低,现有从业人员多是下岗再就业人员,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下。第三,从业人员年龄较大,养老护理员基本在40岁以上,50岁以上占比超过50%,女性居多。第四,80%以上养老机构的组织、人才结构不合理,低端人员占绝大多数,老年服务与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占比不到10%,心理咨询人才更是微乎其微。第五,专业技能不足,90%以上的护理人员无职称,养老护理员持证率不足30%,民办养老机构更低。第六,从业人员月工资大多为2000元,队伍流动性大,“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十分严重。

2 成都市从事养老后备人员情况分析

本文所提及的从事养老后备人员,主要是指养老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这些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将进入养老行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涵盖多个学科的综合专业,包括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护理学、心理学与康复类专业,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护理学、管理学等。养老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生活照料、身体康复、心理咨询、活动组织策划、膳食营养的知识与能力,还需要涉及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

据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课题组调查,全国开设养老相关专业的中高职院校仅60余所,每年培养人才仅4000余人。就四川省范围看,各大高校中不到10所学校开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都市只有4所民办高等院校开设有此专业,几所学校每届招收也不过百余人,最终能留在养老行业的学生不足50%。多数学校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定位在老年医学、护理学领域,但新兴养老机构对养老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所需人才不仅要具备老年医学、护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社会工作、心理学以及康复类知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不佳。因其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工作内容的专业性、岗位职责的风险性,以及受传统观念影响,报考率、报到率均不理想。二是专业规划扩张困难。市场需求大,但相关专业的生源严重不足,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三是师资建设滞后。专业师资缺口大,师资引进渠道少、配备少,专业口径覆盖不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四是行业发展水平不高。机构养老多是传统养老院,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吸引力不高。

3 一体化:现有与后备人员培养互补

从成都市从事养老工作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的情况分析看,现有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后备人才在培养上要强化针对性,扩大数量,营造毕业生乐于从事该行业的氛围。如何有效统筹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的培训教育,切实让现有人员基本上符合要求,又让后备人员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并在将来成为养老机构的主力,笔者认为应探索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一)时间维度――现在与将来链接的一体化

一体化培养模式,从时间上看既要考虑现在,又要考虑将来,它是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看到现在的需求,更要立足现在大胆设想未来,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针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现状,可以通过培训提升素质能力满足当期社会的强烈需求,基本定位是立足现在。在校学生是将来从事养老行业的生力军,通过分析现在的需求,预测将来对养老人才的特殊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学生,确保毕业的学生能满足机构的需求。因此,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从时间上看,是现有人员的培训提升与后备人员的培养储备的连接,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现有人员总体学历低、年龄大、管理技能差等,可以通过后备人员的不断补充,注入新鲜血液,新陈代谢后实现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结构的优化,从时间上看体现了逻辑演进,彰显了现在和将来的辩证统一。

(二)内容维度――培训与教育衔接的一体化

从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内容看,有所侧重和区别。现有人员偏重实战操作、技能提升,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成人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平台,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强调的是短期效应,满足当期的需求。学校对于后备人员的培养,除了实战的技能、技术之外,还需要学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养老服务行业的大视野以及国际视野。除此之外,学校教育还要求懂管理,学会带团队,尤其是针对现有从业人员情况进行指导和引导。因此,从内容来看,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机构培训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学校教育加大在校学生到机构的实习锻炼力度,使培训与教育紧密结合,更加贴近实际,它是培训和教育衔接的一体化。将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鼓励现有从业人员去提升学历水平,实现培训与教育的互补与互动。

(三)组织维度――机构与学校对接的一体化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满足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从组织的角度看,机构与学校处于同一条船上,需要齐心协力、通力配合。养老机构可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为机构管理水平的提升夯实基础,同时引入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提高养老机构的人文氛围和人文素养。高校高职教育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养老人才中坚力量的主要阵地。如何加快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当务之急。学校可以充分掌握养老机构的现状,以及对养老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让产、学、研一体化,让走出校门的学生快速适应养老机构的工作要求。因此,从组织的角度看,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机构与学校的无缝对接。

4 基于三个维度的一体化培养建议

从时间、内容、组织维度,分析一体化培养模式,参考借鉴横纵坐标,形成了基于三个维度的一体化培养模型,如图所示。

从三个维度的现在、机构、培训分析入手,形成了平面1,即现阶段的机构培训。从组织维度分析养老机构的发展变化,现阶段属于“传统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模式,将来转变为“老年公寓+老年社区+新型养老机构+社工组织”模式。按照一体化的培养要求,应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发挥学校与机构各自的特色实现互动共赢。学校为老年机构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满足老年机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而老年机构的资金、设备,可以与学校共享,有效促进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工作标准,开发养老行业相关从业证书,如养老评估师、养老运营师、养老咨询师、养老活动策划师等,提高养老行业的整体水平。通过加强宣传,改变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待遇相对较低,社会存在偏见,难以留住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一不利局面。

从三个维度的将来、学校、教育分析入手,形成了平面2,即将来的学校教育。按照一体化的培养要求,一是坚持国际视野,特色发展。参考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地区)中的日本、韩国、台湾,提高专业标准和起点,构建一体化培养专业特色。二是坚持技术、技能并重,用创新的思想不断提升一体化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坚持人文情怀与职业教育并重,需要养老从业人员具备社会责任心、爱心和较高的人文情怀,可将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内化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四是坚持培养跨界复合人才,比如未来的养老护理人才,必须强化心理学、美学、管理学的培养。

参考借鉴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教学设计,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方面,一年级侧重基本素质与基本理论培养,二年级侧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方法培养,三年级侧重核心专业方法与综合能力提升。二是在实训方面,学校应积极引进老年服务行业规范和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成环境真实化,设备先进化,集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个集生产、实训、经营为一体的生产性实习场所。一年级(基础概述与理论学习+认知学习),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参观养老机构,聘请各地知名行业专家、养老机构护理行家与管理精英进行交流,让学生明晰专业发展前景、职业要求和社会意义,提升认知水平和专业认同度。二年级(专业核心课程+创新大赛+方法与技巧的实验室实训),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参加各项技能大赛以及校外机构、社区的专业实践,同时在校教师与业内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三年级(专业实践学习+外地学习+顶岗实习),部分学生跟随学校的组织游学团队到中国香港台湾、英国、日本等养老行业的发达地区,学习了解养老机构组织特征以及经营管理模式。

养老从业人员的一体化培养模式,从图可以看出一体化过程是时间轴上平面1向上移动与平面2向下移动的无限趋近,是现在和将来的连续性。平面1与平面2的交叉点是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目前这是一片空白,养老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的启动与发展,必将反过来推动一体化培养的进程。一体化培养面向老年机构、老年事业产业单位、老年社会团体领域,培养一线的、从事老年事业管理、老年产业经营、老年社团活动、老年大学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具备老年事业与产业经营管理、老年心理分析与咨询、老年营养分析与调理、老年生活规划的开发与设计,以及老年文艺体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获得营养配餐师、心理咨询师、保健按摩师、音乐照护师、养老护理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总之,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是政府、社会、行业、企业、专业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一体化培养模式终归需要探索政、校、行、企联动机制,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方能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邹文开,何立军.创造条件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业专业人才[N].中国社会报,2013-08-21.

[2]雷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急需重视.人民政协报,2014-03-06.

[3]李红武.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7).

[4]隋国辉,蔡山彤.养老服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老龄产业需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的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5(12).

[5]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DB/OL].中国新闻网,2011.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音乐治疗;养老护工;必要性;可行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97-02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养老机构数量日益增多,因此急需大量的护工人员。虽然养老护工这一行业的出现顺应了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但由于出现时间较短、管理机制相对不完善,使得社会上的养老机构在招收护工的条件上不甚严格,其并不注重护工自身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加之这一行业的待遇普遍偏低,工作繁重等问题,导致员工心理压力普遍过大,并引发了一些有关护工人员身心健康的问题。音乐治疗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如今已经在多个行业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且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取得的成果尤为突出,基于它对人的身心调理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将音乐治疗运用于养老护工的培训或日常心理疏导中是十分必要的。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徳和子,森本寛訓,矢野香代,小河孝則,長尾光城,森繁樹,簑輪眞澄(2008)在《施設における高齢者ケア従事者の職業性ストレス要因とその特徴》一文中指出从在特别养护老人院、护理老人保健机构等工作的38人的调查中发现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员属压力群体,其中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均不健康,其免疫功能普遍偏低;佐藤千恵,小林聖恵,正保里恵子在《認知症対応型共同生活介護職員の不安軽減に関する一考察》一文中指出针对护工在平日的工作中出现不安这一情况,相关职能团体不仅要灌输知识,并要构筑提高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研修方法以及基于护工的不同经验和技能水平构筑适应各个不同层次的护理内容;風間雅江,本間美幸,八巻貴穂在《介護専門職の主観的幸福感にかかわる心理的要因》一文中指出在与养老机构工作超过五年的护理人员为对象进行的采访调查中得知,全体调查对象在从事该职业3至5年这一时期离职的意愿最强烈;

曹萍(2011)在《老年护理医院护工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目前护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准入制度不严、培训不到位、护工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必须建立统一的护工管理和监管机构,不断提升护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刘士荣(2007)在《老年康复中心护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一文中得出老年康复中心护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对护理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护工,应进行有针对性心理干预的结论;杨永丽,张露,杨丽(2006)在《护工工作压力源及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一文中采用护工工作压力源量表和工作疲溃感量表对某医院96名护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工的工作压力评分为2.33±0.53,属中等水平;首要的工作压力源为专业与工作方面的问题;护工的工作疲溃感较重,工作压力与工作疲渍感呈正相关(均P

由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第一,护工的身心健康确实需要广泛关注。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笔者发现,现在国内外关于护工研究的方向中其主要倾向于提高护工自身素质方面或是管理制度的建设方面,以健全护工管理制度来提高护工的工作效率,即使是对护工心理健康做出调查,但后续关于解决护工心理问题的实例却又十分少见;第二,音乐治疗作为新兴治疗手段已经成功应用于缓解焦虑、抑郁此类情绪症状的治疗中,无论是正常人群还是病态人群,音乐治疗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功效,既然此种方法的成效如此显著,那么在用于改善护工身心健康问题的方面也应具有如此效果,故笔者认为将音乐治疗实施于养老护工群体是可行的;笔者从搜集的资料分析来看,在由养老护工群体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中,不仅是由于管理机制建设的不完善,还有该群体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一重要因素,故将音乐治疗作用于养老护工群体中是十分必要的。

2 音乐治疗在护工群体中实施的必要性

2.1 养老护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护工群体的出现顺应了当代社会老龄化迅猛发展的趋势,但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却加重了社会负担。根据实地走访调查养老护工状况,加之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在养老护工群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点:

第一,工作任务重、待遇较差。以笔者实习的老年公寓为例,公寓内每一楼层均有老人6-8名,仅配备护工一名,此老年公寓中分为完全自理、基本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特别护理、全部护理、爱心关怀7个不同护理等级的老人,一个楼层中会有不同护理等级的老人住在一起,除却平时的日常护理,护工们还需要调解老人之间的矛盾,这就使得护工们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另外经实地调查与查阅资料发现,每天交叉重复着繁琐复杂的工作,但是每位护工的月收入仅在1500——2500元左右,高的不超过3000元,付出与回报出入甚大,使得护工们内心十分的不满。

第二,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在城区养老院工作的护工大多来自周边的农村进城务工者,这些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护理基础知识、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和医院感染知识相对缺乏,行为习惯参差不一,自我约束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由于护工工作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城里人和年轻人一般不愿从事这一职业。无论是医院还是养老机构的护工,多为进城务工的40-45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再者,这一年龄阶段的女性恰好处于更年期,往往容易产生悲观、忧郁、烦躁不安、失眠与神经质等不良情绪状态,从而会影响正常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第三,心理负担重、无处发泄。护工们长期处在一个气氛相对低沉的环境,面对老人的种种刁难与院方的责骂,他们不仅没有人可以倾诉反而需要用加倍的工作来麻痹自己,这就使得护工们的内心产生了非常庞大的负面阴影。一位心理学家表示,在长期封闭的工作环境中,缺少家人的关怀,使护工内心压抑,甚至产生严重的失衡、怨恨或不满情绪,当没有患者家属或医生护士监督的时候,他们会把这些情绪发泄在患者身上,就会出现护工打骂甚至虐待老人的事情发生[2]。

第四,社会关注低、安全感缺乏。从实地调查了解中得知,因入住的老人大多为丧偶老人,平日里性情古怪的不占少数,护工们只要做得稍有不顺,便会招来斥责,有的甚至直接上报公寓负责人,声称护工虐待自己,要求对其减薪;不仅是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和他们的亲属,甚至养老院的负责人也会因工作中稍有差池而责骂护工,如此一来护工不仅需要面对护理老人的斥责还要忍受院方的责备,由于社会关注程度不够,使得护工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2.2 音乐治疗具有极好的减压作用 在樊变兰等四位医务工作者发表的《音乐减压疗法减轻临床护士工作压力效果分析》一文中就提到通过采用40分钟的音乐减压疗法得出有98%的护士明显感觉到在短短40分钟时间里机体放松、精神松弛,减轻了快节奏的工作带给自己压力的结论[4],这充分说明了以音乐治疗理论为基础实施的音乐减压,其作用是相当明显的。护士与护工的工作性质从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同样是背负较强心理压力的群体,既然音乐治疗在对于前者的纾压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疗效,那么也将同样适用于护工群体。

3 音乐治疗实施的可行性

3.1 音乐源于生活,易于接受 人们将音乐看作是美好的象征,治疗看作是痛苦的代名词,故以往的治疗会使人们产生抵触感,但音乐与其不同的是,它的创造来自生活,更易被人们所接受。与一般意义上的治疗不同在于,音乐旋律不似严谨的理论知识枯燥乏味,相反更具人性与灵动性,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将自身感情融入旋律,为音乐赋予灵魂,使得听众更易产生共鸣。护工的日常工作异常忙碌,在内心产生压力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的不是高深系统的知识,及繁复困难的技巧,而是轻易就能转换心情、恢复精神的方式,而“音乐”正因具备这项功能而备受重视,它能经由聆听或吟唱,发挥难以想象的强大力量,借由音乐的交流,调剂身心、抒绪,促进身心的健康平衡[13]。

3.2 音乐有益健康,简便有效 养老机构可定期组织护工人员进行音乐治疗培训或音乐减压。将护工集中起来请专业人员对其进行音乐指导放松或音乐想象,每次进行一个小时左右,既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又可释放护工们的情绪压力,既能让护工们感受到机构给予的关怀又能使得她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去服务老人;实施音乐治疗不需要像心理治疗那样具备专业精密的仪器在一旁监督测试,只需要护工人员积极配合专业人士的每一步行动就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而且这个效果是自身的一个体验,不用通过仪器测试就能通过身体反应出来。

3.3 音乐结合言语,平易近人 语言的音乐性也是音乐治疗的一种。人们的周围充斥的各种各样的音乐,人的语言也离不开音乐,例如人们在交谈时的音色、音调、音量、语速都是语言音乐性的表现。人在情绪状态不好时音量会不自觉加大,音调也会不自觉提高,这使得声音穿过耳朵传到大脑并刺激神经,接受者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造成冲突,若当人说话时轻声细语,是万万不会有言语上冲突的,这就是对语言音乐性的最好阐释。在实地调查中经常会发现,护工与老人们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稀松平常,不管是护工对待老人的高声呼叫还是老人对护工的严声呵斥,都会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急速恶化。机构可定期给护工们进行语言培训,要求护工们在与老人交谈时放慢语速、笑脸相迎,对老人的消极情绪进行积极引导,这样既能获得老人们的信任又不会与老人造成矛盾。

3.4 音乐调试情绪,缓解压力 护工们经常面对性格古怪的老人,久而久之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得脾气暴躁、没有耐心等。护理是一个不仅需要吃苦耐劳精神还需要有爱心和耐心的工作岗位,这一工作以看护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工的工作从单纯的生活护理转变为尽可能给患者提供身心的全面照顾。护工既要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陪伴其完成日常治疗、护理,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又唯恐出现差错、事故,长期身心过度疲惫会表现出头痛、肌肉酸痛等躯体不适症状;音乐治疗除了可运用被动式聆听法,也可采用主动式参与法让护工们获得音乐的轻松愉快之感,让护工们用嗓音抒发心中的烦躁,通过声音向外传导不良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歌唱轻快熟悉的旋律,将心中的苦闷外放,这样不仅可以释放护工们平日由于工作而产生的压力,还能通过聆听舒缓轻松的音乐或歌唱熟悉轻快的歌曲调整内心的感受,以音乐为媒介向人的神经中枢传导良性的正面情绪,调试内心的烦躁、抑郁等不良状态,有助于护工以后的工作。

4 结论

随着养老机构的逐步发展,护工人员的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其的心理问题。我国的护理行业不甚发达,对待护工的态度也不甚明朗,致使护工这一职业在社会中得不到重视,这种现象导致护工的内心毫无安全感,加之工作人员大多为文化水平低下的农村妇女,自卑情绪较重,若不能及时给与疏导缓解,会使护工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碍于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虽然年轻,但效果不容小觑,它通过音乐作为与人精神的沟通手段,使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将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音色、情感输入神经,起到调适人紧张、恐惧、抑郁、烦躁等情绪的作用,将其作用于养老护工人群中,不仅可释放护工在护理中积攒的各种压力,还能调整因工作带来的烦躁、抑郁、悲伤、委屈等负面情绪。由以上论文可以看出,音乐治疗在养老护工人群中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丹,肖顺贞,谢东东.老年住院病人对护工的需要及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4,9(4).

[2] 郑莉.护工之痛:零保障、低技能、受歧视[N].工人日报,2010-02-03(第007版).

[3] 毛庆,肖姗.养老院,护工奇缺成软肋[N].南京日报,2011-03-23日9(第A02版).

[4] 樊变兰,范改萍,李青,王丽娟.音乐减压疗法减轻临床护士工作压力效果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2(33).

[5] 刘士荣.老年康复中心护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15).

[6] 杨永丽,张露,杨丽.护工工作压力源及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22).

[7] 王朔,龚传鹏,李毅,刘连忠.音乐治疗在焦虑障碍患者社会功能改善中的作用[J]转化医学杂志,2012,1(3).

[8] 佐藤千恵,小林聖恵,正保里恵子.認知症対応型共同生活介護職員の不安軽減に関する一考察[J].帯広大谷短期大学紀要,2013,50:137-143.

[9] 三徳和子,森本寛訓,矢野香代,小河孝則,長尾光城,森繁樹,簑輪眞澄.施設における高齢者ケア従事者の職業性ストレス要因とその特徴[J].川崎医療福祉学会誌,2008,18(1):121-128.

[10] 風間雅江,本間美幸,八巻貴穂.介護専門職の主観的幸福感にかかわる心理的要因[J].人間福祉研究,2013,16:97-105.

[11] 海老原直邦,中鳩麻菜.音楽のストレス解消効果[J].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紀要,2012,56:49-58.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学位;护理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2-0083-04

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始于2002年,2006年开办护理本科教育,截至2012年,共培养护理人才专科4100余名,本科1052名;2010年与国际接轨,成立国际护理学院,招收涉外护理方向本科生;2011年注重学术兴院,成立护理研究所;2012年获准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设置本科层次老年护理方向。护理学专业是医学院唯一的本科专业,历来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创办以来,学科成员高度重视其建设与发展,视其为“品牌”学科精心打造。目前校、院各级领导与护理同仁达成共识,重点建设老年护理学科,提升护理办学层次机不可待、时不再来。

一、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变化,对护理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2010年护理学已从医学辅助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共同组成整个医学领域,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护理学已成为一门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学科,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朝阳产业”。因此,必须加大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力度,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便培养出更多合格、专业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健康服务的需要。

(二)符合国家人才需求

2003年教育部与卫生部发文“关于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建议”,要求随后5年输送100万毕业生;2005年卫生部颁布“中国护理事业5年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建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肿瘤护理等专科领域;2010年国家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我国千人口护士数0.993,医护比1:0.61,远低于国际水平1:2.7、发达国家1:8.5。卫生部要求医护比1:2,即护士缺口近300万;本科护士不到2%,硕士护士凤毛麟角。这些事件与数据表明国家急需大量高等护理人才。目前我省有7所院校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学院、延安大学、陕西中医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及我院,而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仅2所,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远远不能满足地区对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故必须提高我校护理学科培养的层次,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教育,以符合国家、地区对专业化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

(三)跟上护理发展步伐

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疾病治疗与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等领域发展迅速,表现在护理实践不断拓展,护理内涵不断延伸,护理研究不断深入,护理教育不断完善,护理管理日益科学,护理角色日趋多元,不仅为护理提供者、计划者、管理者、协调者及健康教育者,未来还将增加促进健康和降低危害因素的角色。故必须加快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步伐,跟上护理学发展的脚步,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共谋发展,在预防保健、疾病评估与防治、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遵循专业教育规律

现代护理教育日新月异,完整的中专一大专一本科一硕士一博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师业务能力逐年提高,课程设置趋于完备。故我校必须明确护理学科建设的着力点,注重学科的应用性与前瞻性,体现专业实践性特色,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应与专业人才特点、护理服务对象相吻合,完善教育评估体系与模式,以遵循护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为申报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授权点奠定良好基础。

二、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一)首期建设老年护理方向切实可行

考虑护理学主要支撑的二级学科间体系的逻辑性、独立性、成熟度,结合护理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护理学科的14个二级学科,即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医护理学、人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心理护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及军事护理学。综合上述情况,结合我校、院自身实际,特确定老年护理方向为首期建设的学科方向,因为该学科专业人才为国家、卫生部迫切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老年护理学是一门社会需求高、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的学科,是探求运用护理程序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早在1967年美国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最新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1.8亿,所以,我国社会对老年服务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与人才就业岗位:一是老年健康保健与疾病预防,居家、托老所等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二是老年病人护理,综合医院老年病科、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三是老年人养老与临终关怀,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

(二)现有软、硬件条件保障其切实可行

梯队建设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人才资源与团队精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因此,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优秀教师和督促、帮助现有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齐头并进;倡导献身教育、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关爱学生、引领未来的护理教师精神,在师德建设、教书育人上常抓不懈。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的护理学科现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位、师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如表1所示),3名省部级、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坛新秀;55岁以下占57.9%,专职教师中硕士以上占50.0%,所有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表明目前的软件条件已满足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培养要求。

西安外事学院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方案完备,措施得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已培养出的251名护理本科人才学位授予率为97.8%,一次性就业率98.1%,实习医院录用率颇高,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6项。教学特色鲜明,如省级精品课程“急救护理学”的急救技术双语教学、综合演练,老年护理学(养老院、干休所)、社区护理学(社区卫生院、医院)的社会实践教学,健康评估的小组合作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等。另外,构建了完整、多元、多层次的特色课堂实训和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的课堂实训、临床实际模拟与见习和临床护理生产实习3个组成部分,辅以课外科研、第二课堂、文体活动等,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锻造学生创新能力,增进学生竞争能力,以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变革的需要。目前,教学硬件总价值达590.69万元,有4个省内最高水平的三级甲等医院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其中3个医院为护理硕士培养单位。护理学图书为2.3万余册,期刊32种。专业课的多媒体授课率已达到100%,等等,上述硬件条件已完全满足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的要求。

(三)校、院的学术氛围促使其切实可行

2012年10月,值西安外事学院创建20周年之际,学校履行大学学术职能,积极开展适合民办实际与特点的科研氛围愈来愈浓厚,学校启动3个重点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工程,投入100万元鼓励科学研究;医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的质量工程建设,护理学科获批重点建设学科、科研项目5项,教学创新团队、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各项建设逐一展开,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日益剧增,校、院的大小学术育人环境促使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切实可行。

三、愿景展望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事关培养一流创造性人才和参与国际竞争。护理研究生教育是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1992年开始护理学硕士教育,2010年设置专业学位,且国家要求专业学位培养占70%。故重点建设护理学科,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是学科同仁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

在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的今天,根据社会发展对高水平护理人才的需求,结合教育部、卫生部对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人才的要求,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能力、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合格、高素质、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人才是我们的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