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 院前急救 现状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11-02

由于现代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急救医疗持续增长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近年来,大多数城市院前急救发展较为迅速,建立了较完善的急救网络[1]。但农村院前急救起步晚,处于发展、竞争无组织、无秩序状态,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村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2],安宁市从2010年2月开始逐步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救护车,形成了农村院前急救的初级网络。本文收集了2010年4月到2011年3月期间安宁市农村院前急救的124例急、危重症病例,从中反映出安宁市农村院前急救网络的现状,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基本资料

急、危重病人124例中男性75例,女性49例,年龄13-84岁,其中,急性脑血管意外46例,气体中毒33例,车祸伤14例,乙醇中毒10例,肺部疾患9例,农药中毒8例、高处坠落伤2例,食物中毒2例。

2 方法

2.1 测算救护车出车时间及现场到达时间124例急、危重症患者中,从接到急救电话到出车:时间在3分钟内的54例,占出诊病例的53%,4-10分钟的38例,占37%,10分钟以上的10例,占9.8%,因无专职急救人员值班不能出车的22例,占应出诊病例的18%;现场到达时间:10分钟内的55例,占出诊病例的54%,10-30分钟的47例,占46%。

2.2 到达现场后能否采取规范化诊疗救护车到达现场后能迅速开展规范化诊疗的24例,占出诊病例的24%,因设备不足,人员专科性质不强无法规范处理的78例,占76%。

2.3 急救人员的队伍在安宁市配备救护车的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无1人具备急诊医师或急诊护士的资质,全部为非急诊专业,并且不完全是在职在编人员,急救队伍不稳定。

2.4 救护车急救设备及急救药品配备情况

在安宁市配备的五辆救护车中,急救设备及急救药品完整率为0.

3 讨论及现状分析

3.1 院前急救缺乏统一管理,未形成急救服务网络安宁市共有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救护车,安宁市没有120急救中心,市急救中心依托于安宁市人民医院(二级医院)。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市级各医院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推出自己的急救号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发承担着农村院前急救业务。由于缺乏一个专设的组织管理机构,所有参与院前急救的医院“各自为阵、单兵作战”,只有“网底”而无“网顶”,未形成规范的急救网络[3]。因缺乏统一调度,―个病人同时拨打几家医院、数辆救护车到达同一目的地的情况偶有发生。这不仅使有限的院前急救资源遭到浪费,更有可能影响到其他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救治。另外,常有急救病人不熟悉就近医院号码、舍近求远、急救半径过大,而导致错失抢救时机。而因急救人员的缺乏,绝大部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专职的救护车驾驶员和专职的医护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都是由值白班的医护人员出诊,如遇本院内也在抢救病人或职班人员不足的情况,就会无法出车。调查的124例病例中,不能出车的病例有22例,占到了应出车病例的18%,最后病人由家属送达医院,耽误了宝贵的“白金10分钟”,同时,也为产生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

3.2 院前急救设备不足及急救药品不足、急救人员水平不高,急救能力有限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较大,每个农村社区卫服务中心都配备了救护车,调查中,在安宁市配备的五辆救护车中,急救设备及急救药品完整率为0.无一辆监护型救护车,有的甚至缺乏起码的急救药品或骨折固定夹板,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当然,这与未统一规定院前急救必备药品和用物,而管理人员又不重视或缺乏起码的常识有一定的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急救装备及急救药品需要社区中心自行配置,大部份社区中心经济条件相对薄弱,没有能力配置齐全。

3.3 院前急救人员资质缺乏、急救队伍不稳定、急救人员水平亟待提高调查发现,在安宁市配备救护车的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无1人具备急诊医师或急诊护士的资质,全部为非急诊专业,并且不完全是在职在编人员,不少还在实习期,急救队伍不稳定,院前急救工作很艰苦、环境差、按现执行的绩效工资标准,无法提高收入,很难留得住人才。据调查,所有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急救医护人员几乎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导致急诊时无法进行专业的规范化治疗。调查的124例病例中,出诊的102例,规范化院前救治的仅为24例,规范化院前救治率仅为24%,救护车在大部分时候沦为了转运病人的工具,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的院前急救作用。

4 对策

4.1 缩短急救半径、减少急救反应时间建立完善的急救网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和办法[4],笔者认为农村院前急救适宜以行政指挥模式为主体,依托市内综合实力最强的二级医院为业务指导、必要时增援,将各市级医院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急救站,建立起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就近、就急而又能保证质量的急救网络,有效缩短急救半径、减少急救反应时间。

4.2加大对农村各院前急救站的投入力度解决经费不足、急救价格不合理等制约农村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统一配备急救装备及急救药品;提高急救人员待遇,使一批优秀人才安心从事农村院前急救工作。

4.3统一认识,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建立急救中心和急救站的行为规范、工作和考核标准。对照标准,对不合格站点加以整治,提高整体院前急救能力。加强人员准入制度,建立培训规范与计划,快速为农村社区卫生中心培训一批规范、稳定、专业的急救人才,同时,还应对调度员、驾驶员也进行医学知识和基本急救知识的训练,提高院前急救的综合救治能力。

4.4组织院前急救的应急演练,提高总体院前急救的能力以二级医院为网顶,其余各急救站为网底,组织院前急救的应急演练,让各急救站熟练掌握院前急救的标准及相关的操作规范,提高总体院前急救的能力,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打好坚实的基础。

5 小结

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次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的院内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全市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关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关注和逐步解决农村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农村院前急救事业的有序发展,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命安全,避免医疗纠纷,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张冬林、胡友珍、杨纯等.国内外院前急救发展现状与展望[J]现代护理.2005,11 (24): 4902-5902 .

[2]谢晓红.常德市农村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护士・ 2010年9月中旬刊( 学术版)108-109.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第2篇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抢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线,急救质量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而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更是医院综合质量的重中之重,护士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体护理水平和质量,进而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1][2]。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培养专科护士的重点,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是专科护理发展的趋势。急救工作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各种抢救预案和应急预案外,培养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反应迅速的急诊护理队伍对急诊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介绍当前急诊科护士素质培养进展、培训项目、内容与方法,为从事急诊科护士管理和培养提供参考。

1 培训项目:急诊护士的急救意识、判断能力、应急和护理技能、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对保证急诊抢救的效果和质量尤为重要,针对目前急诊护理队伍素质现状存在的思想素质不稳定、专业知识不扎实、法律意识淡薄、心理疲劳的普遍性、护理科研意识薄弱等问题,王宏哲、张利岩、高歌等提出培训项目包括:(1)急救意识、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及急救操作技能的培养,(2)院前急救及急诊分诊、群死群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3)沟通技能和增强法律意识的培养,(4)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行为规范和礼仪的培养,(5)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6)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3-4]。

2 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培养

2.1 急救意识、技能,应急能力的培养,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2.1.1培训项目 张环英[5]等在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式培训的方法中将卫生部的颁发的50项护理技术操作列入培训计划,再结合急诊专科特点,选定18项急救护理技术及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院前急救及急救分诊的培训、群死群伤及突发卫生事件的培训、综合模拟急救演练等。王力[6]等选择急救护理技术操作为徒手心肺复苏、电动吸痰、电除颤、深静脉穿刺,4项操作以《基础护理学技术操作程序、测评与考核》、《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教材,统一操作及评分标准;模拟抢救演示包括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中毒、颅内高压综合症、外伤性失血性休克和羊水栓塞7种危急重症,均以《急诊护理学》为教材,统一抢救程序及评分标准。

2.1.2 培训方法及效果 目前,各医院在岗位培训工作中开展最多的是一些院内活动,几乎很少组织短期或长期脱产学习培训。贾胜欣[7]等采用体健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培训效果。许乐芬[8]等认为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方式普遍受到护士的认可和好评,增强了护士综合急救技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护士的自信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葛宝兰[9]等认为情景模拟和个案分析的培训方式应用于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无论在加强临床理论知识水平方面,还是在提高综合能力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夏丽[10]认为应急预案演练的重点在与急救过程的整体协调与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是各项急救技术的整合。廖全全[11]等采用“社区―院前―院内急诊”三位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社区护士,结果首次培训、复训考核合格率均为100%;首次培训优秀率31.3%,复训优秀率75.3%,复训优秀率显著高于首次加强对急救技能的培训。定期复训,尤其是基本生命支持[12]技能的定期复训非常必要,这也是急诊医学界的共识。同时还应具备因其它特殊原因如:火灾、突然停电、停氧、停水等造成的紧急情况时的应变能力,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有力的保障[7]。

2.1.3 国内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式 国内对急救专科护士培养尚在起步阶段,主要以在智教育为主,培训基地为医院,安排急诊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授课,如2007年安徽省认定具有急诊转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的医院有6家,江苏省论证评定的急诊护士培训试点基地的医院有2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承担了江苏省首届“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同时注重与其他国家及地区合作,如上海创建了中医合作的急救人员培训中心,北京也正在创建与加拿大、香港合作的危急重症专科资格培训中心。

2.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正确价值观能使人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2]。工作在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承担着抢救生命的重任,在心理上要有为患者忠诚献身的高尚情操,珍视生命,对不同民族、种族、信仰、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的人都要平等对待[13]。充分启发护理人员的工作动力,行业树新风,教育大家在商品经济飞跃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忘奉献、不忘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2.3 护士语言素质及沟通能力培养:大多数急诊患者及家属都有急躁、焦虑、恐惧等心理,对护士的语言非常敏感,护士在抢救操作过程中说话的内容、声调、态度、表情对患者及家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护士进行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加强护士语言修养和在紧急情况下恰当揣摩他人意图、把控和驾奴病人及他人的能力。使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用词恰当得体,语言表达清楚、亲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患者和家属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交流气氛。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和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应耐心解释、安慰、体谅,以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医院“实行绿色通道”,对医患紧张的情况,护士首先要保持镇定,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对不同情况、不同的对象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调节,使患者和家属都得到满意的答复;另一方面,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掌握分寸,不要在患者面前埋怨、抱怨,所以语言素质的提高是减少急诊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14]。

2.4 锻造稳定的心理素质:急诊面对突发及应急事件较多,而酗酒、吸毒、自杀、他杀及恶性事故就诊时本身就带有法律纠纷,面对这种情况,情绪稳定性差的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造成抢救工作忙而乱,直接影响抢救效率。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护士心理素质的敏感性训练,锻炼他们在应急情况下使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状态;另一方面作为领导者应重视急诊护士的心理问题、加强关怀、合理安排护理人员、适当提高待遇,并通过制定一些确实可行的措施来减轻护士的压力,降低护士的疲劳程度,从而使抢救质量得到保证[15]。

2.5 加强法律和安全意识教育:法律在不断走向健全和成熟,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必然。然而目前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却落后于形势,在执业中不注意自我保护,为此强化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已成为护理管理者迫在眉睫的任务[16]。通过对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规范各种文件的书写,时刻绷紧护理安全这根弦,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明确患者的基本权利,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真正树立起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职业意识,有效地堵塞工作中的漏洞。

2.6 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科研水平: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独特性的本质,是一个人通过培训能把信息资源应用到其工作中的能力。采用针对性讲授法、实例系统应用法、小组讨论法培养护士的信息素质[17-18]。为护士制定读书计划,指导他们有重点地阅读中外期刊和书籍,定期写小结;并逐渐培养他们在实践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收集、整理资料,每年写1~2篇专业论文。同时加强对论文的质量把关,并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和创新。

2.7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19],现代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现代的医患关系已经逐步发展为“共同参与型”,在急诊工作中,医务人员不能仅仅将患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个体,而更应该将他们看作是具有丰富情感和社会属性的人,真正关怀、体谅和同情患者,如果患者由于疾病的痛苦而出现不礼貌或蛮横的行为,医护人员应理解[20]。急诊患者一般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感情交流,缺乏心理上的沟通和相互信任的建立,彼此仅仅是治疗和被治疗的关系,因此,在急诊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更应注重对在职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教育。

综上所述,在当前倡导人性化护理的今天,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熟练的创造技能和丰富的护理经验,急诊胆识、应急意识,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稳定的思想状况、高度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敏感的信息素质。只有加强急诊科护士综合素质培养,才能提高急诊护理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 裴少梓,包家明,赵燕.护士形象礼仪与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进修杂志,2007,22(16):1516-1517.

[3] 王宏哲.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培养[J].医学信息,2010,23(10):316-317.

[4] 张利岩,高歌,王颖等.现代护理管理中如何提高人员与素质更新管理理念[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07-409.

[5] 张环英,张翠雁,卢秋香,等.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是培训的方法探讨[J].现代医院,2009,30(18):2186-2188.

[6] 王力,陈新怡,刘诗文,等,军队医院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7,24(6):98-99.

[7] 贾胜欣,吴景梅,张会然,等,体验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22-23.

[8] 许乐芬,王茂桂,陈慧,等,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48-149.

[9] 葛宝兰,常娜,杨海娥.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9):17-19.

[10] 夏丽。实施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42-43.

[11] 廖全全,张文武,王立军,等,三为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在社区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21):7-9.

[12] 沈洪,赵世峰庚炎.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自动体外除颤(AED)与除颤方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4):253-257.

[13] 李欧,壬重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7.

[14] 比古丽森,沈艳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急诊患者职业素质培养的见解[J].健康必读杂志,2011,11(11):299.

[15] 陈丽花.急诊科护士倦怠现状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61-562.

[16] 黄秀金,许萱荷.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J].广西医学,2003,25(10):2065.

[17] 刘雪松,詹洁,李冬梅等.急诊科护理人员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9):53-54.

[18] 周满英.基于现状调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素质[J].中医教育,2010,29(2):25-28.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区;院前急救

在社区里开展院前急救是当前拓展城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瓶颈,是未来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3]。我院充分利用医院下属7家社康中心良好的医疗资源,构建了两级平台间院前急救医疗网络绿色通道。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与社康中心双向合作接诊院前急救患者362例,现将其救治情况及疾病分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双向有效出(车)诊共362次。其中,男201例(55.52%),女161例(44.47%),年龄1-92岁,平均33.21岁。本科参与社康中心院前急救有效出车情况见表1;362例院前急救患者病因分类见表2。

1.2 方法

1.2.1 院前急救现状 本院现有7家社康中心主要是由4-6名全科医师组成;分布在梅林辖区内12个居委会社区中,其服务覆盖面已达64.5%(人口比率)。日常参与院前急救的是由1名全科医师和1名护士组成。配备简易呼吸面罩、气囊,气管插管用具,自动型AED。7家社康中心平均急救半径约为(60±30) m,3-6 min疾步可到。

1.2.2 院前急救流程 社康中心院前急救接到的指令是社区内经过培训、相互熟悉的第一目击者或患者本人的发出的呼救。他们在奔赴现场的同时求助医院急诊科,医院急救车迅速到达现场。

2 结果

2.2 经过现场紧急处理后,362患者急救结果及去向,见表3。

3 讨论

3.1 从表1来看,本院社康中心每年接诊人数逐渐增加,实施CPR的次数逐年增多,也反映出了社康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水平逐渐受到社区病人的认同。在平均反应时间和到达时间方面,社康中心明显快于医院急诊科。到达现场时间在6 min内。从表2来看,深圳市是以年轻人为主的城市。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现代化程度的高速化发展,各种创伤日趋多见[4],居第1位,占28.74 %。心脑血管病占14.98%,主要是发生于社区内年龄偏大的居民,往往是重点监控对象;必须建立好双向联系。妇产科占14.98 %,深圳市年轻女性偏多,私人诊所求助的病人多见难产,产后大出血等。小儿急症占13.14 %,多由于医生常请到家里“出诊”。中毒占0.948%,以镇静安眠药、老鼠药、有机磷农药为主。肿瘤晚期占0.733 %,病人多具有通过“院前急救”方式去医院实施临终关怀性质。

3.2 从图1和表3来看,构建医院急诊科、社康中心之间的院前急救绿色通道是承担社区急危重病人任务的基础和保障。在社区里现场处理后它主要有4个去向:①转入本院ICU病房进一步诊治;②根据病情及家属要求将患者运抵其他上级医院;③宣布院前死亡;④带回社康中心观察治疗。尽管有时这种方式出车不完全是真正意义“120” 急救任务,但是作为将院前急救拓展至社康中心;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建立了最直接的医疗双向联系―这正体现了对现代城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MESS)延伸和补充[5]。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第4篇

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没有人为或外伤的因素,不可预料的突然死亡,这样的疾病统称为心脏性猝死(SCD)。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ICD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部分已公布,我国的SCD发病率为41.84/10万,约占总死亡的9.5%。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SCD发生率约为54.4万人/年,美国大约是40万人。本研究旨在提高这种疾病的认识,以加强预防。最终能够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让更多人的健康得到保障。

临床资料

本组57例心脏病事件患者,其中男44例(77%),女13例(23%);年龄10~98岁,平均53.3岁。同期急诊9821次人,急诊死亡252例,心脏病事件57例。急诊死亡率2.57%[1],心脏病事件占急诊死亡人次的22.62%[3]。其中除颤成功12例(21.05%),均为院内患者。院前除颤4例(7.02%),且无1例成功。57例心脏病事件患者中,其中0~20岁4例,20~40岁7例,40~60岁26例,60~80岁16例,>80岁4例。40~60岁发病率最高,为45.61%;其次为60~80岁,约占28.1%;0~20岁及>80岁均为4例(7%);20~40岁占12.28。

结 果

从发病到医护人员开始救治的时间为1~180分钟,平均24.56分钟。其中除上述12例除颤成功的病例一发病就给予除颤治疗外(时间

讨 论

心脏性猝死发生非常突然,心脏病导致猝死的直接过程是:急骤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此时心脏停止收缩,失去泵血功能,医学上称之为心脏骤停。患者出现脉搏消失,随后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这种疾病一旦发生,患者存活的几率非常小。在国外,存活的几率只有5%~10%,而在我国可能连1%都不到。而致命性室速或室颤发生后20~30秒内迅速地除颤,几乎100%能获得成功,除颤在1~2分钟内实施,生存率约80%~90%,但10分钟后再除颤,生存率低于10%。因此,致命性室速或室颤从倒地到除颤,每延迟1分钟,患者生存的几率就降低7%~10%。心脏复苏首先是心脏除颤。无条件时,使用徒手的心前叩击;有条件时,则使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

心脏复苏包括4个相互依赖的环节: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基本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需要通过改善社区ECC体系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现在强调要尽早进行电除颤;尽量缩短由胸外按压转到电除颤的时间,这样可以挽救更多的患者。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出现问题,那一环节最为重要?当然,及时发现紧急情况,并立即开始救治的环节最重要。如果没有人发现、识别病情,立即开始求救的话,患者是不可能生存的。由于快速早期除颤是惟一充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只有除颤才能救治室颤性猝死),故称其为“决定成人心脏性急症患者生存率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培养一支训练有素、人员固定的专业急诊医师队伍是综合性医院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CPR抢救成功率的关键[2]。ILCOR(1997年)和欧洲复苏学会(1998年)的建议报告均指出了早期除颤的重要性。在指定地点安装AEDs,由受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使用,这是提高院前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我国大中城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EMSS,但运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到达现场的时间过长(本组57例患者平均到达现场时间24.56分钟),县、区以下区域性EMSS系统尚需完善,我国推广普及应用AED,非医务人员使用AED,还需要政府部门立法支持[3]。

AED操作者包括社区内的人员,PAD(普及公众除颤)的快速反应人员可分为以下三类:①非医务急救人员,如警察、消防员、保安、船员、以及飞机上的服务员等。他们有职责对急性事件做出反应,只要求其掌握CPR技术。在PAD项目中,他们具有使用AEDs的能力。②岗位急救人员,又称工作场所救助人员或公众救助人员。其多为参加PAD项目的人员。由于岗位急救人员每天都在固定场所工作,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是首先使用AED的人。这种部署可有效缩短社区或工作场所发生心脏骤停后的除颤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③高危人群的救护人员,是指与高危患者同住的家人或朋友。他们参加早期除颤课程的学习,掌握在家人或朋友可能发生心脏性猝死时如何进行CPR并使用AED的方法。以后随着除颤器逐步在社区内安放,还要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使大众都能掌握除颤器的运用知识,以便及时对发生心脏病事件的人进行救治,而不是像现在只是简单的呼救。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AEDs的合理放置:50岁以上人口较多的地区需备有AEDs,经常人数超过10000人的地点也应安装AEDs,较理想的方法是总结该区域心脏骤停发病资料,以发病率最高的地点作为放置点。在某一区域建立PAD项目的依据包括:①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率水平(预计为1次/1000人年);②求救EMS后,急救人员5分钟内无法到达现场;③社区EMS系统内经培训的非专业救护人员,能在收到呼救后5分钟内赶到现场,判断心脏骤停情况,拨打急救电话,并能实施CPR和电除颤。有研究表明,与其他医疗急救措施相比,由现场急救人员使用AED和开展PAD项目比较经济,合理地设计和实行PAD项目,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景炳文,蒋礼平,任彩娟,等.5535例急诊死亡病因分析.中国急救医学,1988,8(6):10.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第5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备抢救急重危患儿的能力,是每个儿科护士在护理危重患儿中的利器之一。因此,本文针对护理人员在急诊抢救护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以提升护理专业家质。

l急诊护理工作在新时期面临的问题

1.1医疗纠纷增多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已基本解决,对自身健康投以软大的关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近年来人们看待医患关系时,把医疗服务活动视为单纯的经济交往,即商品关系,使得医疗活动与患者的健康权益、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当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期望值相背驰时,即发生医疗投诉或纠纷。另一方面,医师护士在接诊时,解释工作不耐心,沟通不到位等,也是引起投诉和纠纷增多的原因之一。

1.2留观翰液患者增多,护士超负荷工作由于来我院就诊的患儿较多。而大部分就诊患儿孺输液观察治疗,其结果造成急诊输液室的床位供不应求,只有靠加床来级解,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致使护士工作压力加大。

1.3护理队伍年轻化,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据统计,急诊室的熟练护士培训周期为4一5年,而目前,我院急诊护理队伍中工作年限在3年左右的护士占急诊护士总数的印%.成为急诊一线工作的重要力量。由于护士工作年限短,缺乏对复杂病悄的判断能力,缺乏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缺乏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能力。急诊患儿就诊的特点是单位时间内患儿比较集中,而就诊的息儿家属都认为自己患儿的病情比较重,迫切希望能优先诊治。在这种情况下裕要护士有较强的协调能力。急诊工作的突出特点是随时要抢救生命,需要护士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1.4开放式急诊医疗环境弊多利少急诊抢救患儿多数是病情凶猛,常常需要就地立即抢救,形成了开放式医疗环境。在这种开放式医疗环境下护理人员对患儿所实施的抢救、治疗、护理,家属均亲眼目睹,特别是当危重患者抢救无效时给在场的患者和家属加重了心理负担。另一方面随着患者及家属自我保护惫识的提高,对在抢救治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不理解的行为都希望有个说法,有的甚至以此来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

2急诊抢救护理对策

2.1礼貌服务、接诊热情急诊护士是患者来院就诊接触的第一位医务人员,其仪表、言行、态度等不仅体现了医院的精神风貌也影响着患者及其家属的思想情绪。首先从提高护士的职业家质着手,要求对待就诊患儿做到仪表端庄、态度和蕊,对患者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对危重患儿给予绿色通道服务,同时还需规范急诊程序,按急诊护患沟通指南去实施规范化服务。

2.2理顺就诊的各个环节急诊是一个整体,理顺各个环节,给患儿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是获得患者满意、减少投诉和纠纷的关键。为此,晚间在急诊室特设l名急诊预诊护士负贵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同时为了方便急诊患者尽快熟悉急诊布局,一方面在各诊疗室、检查室等部门设醒目标志;另一方面对留观的患儿做好人院宜教介绍就医环境、程序及制度等,消除急诊忙乱秩序。针对目前新护士多,处理问题能力差的特点,首先要从更新护士知识着手,通过在岗培训,提高其对病情的判断能力、应急能力、与患儿和家属的沟通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2.3加强急救理论学习急救医学的迅猛发展,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摇要急诊护士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急救医学的发展水平。为了培养专科人才,拓宽护士的知识面,我们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培养在职护士。利用教学医院的优势,请专家教授讲述新业务、新技术在急救中的应用,选派年资高的护师以上人员参加全国、全省及各市举办的各类急救护理学习班、护理论文交流会,及时了解新的学科信息。同时要求工作3年以下的新护士每人每月书写1一2篇读书笔记,并定期组织交流优秀的读书笔记。要求工作4年以上护士及护师每年完成1一2篇护理论文,通过更新知识方法的实施,才能有力地促进全体护士急救理论水平的提高。

2•4加强急救技能培识新时期患者对医疗的需求,更重视服务的质盆,特别是对急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全体护士达到抢救技术过硬、操作技术娴熟,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感,除了熟练掌握巧项护理技术操作外,对全体护士特别是新护士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将急诊常见急救案例实行情景模拟训练,常用的急救操作要经常考核,以提高急救技能。

2.5加强培养护士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沟通”,也就是多与患儿及家属“说”。针对新护士普遍存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能力差的现象。因此,要求无论是给患儿治疗、护理或是抢救,均要给患儿或家属“说”到位,取得良好的沟通。并请常年在急诊工作的老护士现身介绍与各类急诊患儿沟通的技巧,特别强调在与一些特殊的患者家属,如:车祸伤、重危患者沟通时,要本着对患儿高度的同情心,诚恳解答家属提出的问题,以解除患儿家属焦急的心情,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