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经济功能

农业经济功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经济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经济功能

农业经济功能范文第1篇

云阳镇是丹阳市的城中镇和城郊结合镇,交通便利、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是丹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云阳镇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早已跻身于镇江市的十强乡镇,但以往农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相对于二、三产业仍是短腿,这已成为制约该镇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近几年来,云阳镇党委、政府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角度出发,在充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跳出传统农业的框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在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致富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额度财力补贴,走出了一条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以及农业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赞扬。近年来,云阳镇在发展农业经济上的具体做法是:

1.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引领农民增收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云阳镇清醒地认识到,发展高效农业重点是找准项目,关键是调动农民积极性。迈村村在众多茶农丧失生产信心的困难局面下,欣然接受濒临荒废的茶园,成立吟春碧芽茶叶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厚积薄发,已形成了千余亩的高效农业示范区,茶场生产出的茶叶多次在国内、国际行业评比中荣膺桂冠,茶叶上市销售供不应求。茶场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同时也调动了周边茶农创业的积极性。目前,茶场已完成股份制改革,为茶场进军资本市场奠定了坚实的一步。花园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因地制宜,在土地上做文章,向土地要效益。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农户流转出26.67余hm2土地,建设大棚蔬菜基地,生产反季节蔬菜,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永福村区位优势明显,毗邻312国道,村两委班子不失时机,因势利导,积极鼓励村民们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了财富,凸显出了传统农业生产效益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壮大的同时,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村风民俗也得到了改观,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乐章时时奏响。

2.以多元投入为着力点,推动农民增收

为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云阳镇主动摈弃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创新思路,挖掘潜力,多方努力,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克服资金困难。在发展高效农业项目上,除了财力上的适当补贴,坚持以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工商资本投入高效农业项目。通过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高效农业示范区规模。永福村万头猪场在工商资本的强力注入下已成雏形,周边农户在建设猪场流转出的土地上得到了稳定的财产性收入———土地租金,闲置劳力通过在猪场打工获取工资性收入———务工报酬。

农业经济功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韩国 农业多功能性 建设经验 借鉴

[中图分类号]1733/37;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og0―7326(2009)03―0077―05

农业的多功能性就是指农业除了满足人和牲畜所需要的食物和纤维这一基本功能以外,还具有满足其他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农业功能的多元化逐渐成为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关注的重要问题。韩国是世界上较早重视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与建设的国家之一,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有关经验对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韩国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与实践及政策支持

韩国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与实践工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已对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形成了一套理论方法和评价体系。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韩国政府对农业多功能性建设采取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和具体措施,保证了此项活动全面有序的开展。

(一)韩国较早地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和建设理念。韩国政府认为农业生产应当具有保证食物安全与农村的生存、保持水土、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功能,而且所有的这些功能均符合WTO“农业协议”中提出的“非贸易关注”概念,也可以称之为“非食物功能”。韩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农业的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有利于人们对农业这一传统产业进行重新和全面评价,进而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制定符合时代形势发展要求的农业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的非食物或非经济功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其带来的利益,它一般不是农业生产的直接目标,往往得不到农业生产者的关心和投入,政府对农业进行干预和政策支持是必要的。韩国政府通过采取农村公共投资、技术支持、优惠贷款、农业补贴和市场保护等一系列倾斜政策来维持国内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引起了国际的普遍关注。

(二)韩国关于农业多功能性建设的内容十分广泛。韩国认为农业的多功能性应当包括保证食品安全、形成自然风景、保护土地和自然环境、增强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生存能力等。韩国许多专家认为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以外,还存在保护粮食安全、防洪、蓄水、净化环境、乡村休闲、保护历史文化等许多社会与生态功能。由于韩国工业化与城市化速度较快,占用的耕地较多,1980-2000年可耕地面积从219.6万公顷减少到188.9万公顷。减少了13%,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到0.04公顷,减少了31%。耕地面积的减少造成了粮食自给率大幅度下降,国家粮食储备严重不足,国民的食物保障能力十分有限。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保障农村的生存与发展功能,韩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尽快建立强大而稳定的国内粮食生产系统。同时,韩国农村分布着不少民族文化景观和山水自然景观,是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的好去处,农业在保护地面景观与传统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事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韩国是重要的稻米生产和消费国家,因而十分重视稻田的防洪价值,认为稻田可以保持大量水分,降低了洪水和山崩的风险。

(三)韩国农业的多功能性建设是“新村运动”的延续和拓展。韩国农业的多功能性实践共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韩国进行的所谓“新村运动”可以看作是农业的多功能性建设的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展的全方位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和实践,则是对“新村运动”的经验总结和巩固其成果,并在内涵上进行了拓展,是将农业的多功能性建设引向深入的阶段。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农业和农村问题越来越突出,从1970年开始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采取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的形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基础与职业教育,积极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政府成为新村运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投入,从1970至1980年,政府投资额高达27500多亿韩元。为了保护新村运动的重要成果,并将农业和农村各项建设事业引向深入,韩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和建设,对农业做出全方位的评价和认识,重视农业的综合功能,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韩国政府为了推动农业多功能性建设,在投入政策等方面进行倾斜,通过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加强土地改良、兴修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减轻农业的弱质性等。

(四)韩国逐步确立了农业多功能性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及时建立科学的农业多功能性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农业的非食物和非经济功能具有很高的间接价值,这些间接价值和农业的生产活动密不可分,如农业的防洪、防风、固沙、防土壤退化、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保护文化遗产等价值都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这些价值由于不经过市场流通或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善而难以衡量评估,而且这些间接价值一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因而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特殊而科学的评价体系。199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召开的国际农业和土地多功能特性会议上提出,农业的多重目标和功能需要在充分考虑各区域和各国不同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来衡量相互联系的经济、环境、社会成本和效益,以制定相应政策,确保农业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和有机结合。目前,韩国有关部门主要利用成本替代法(简称RCM方法)和应急估价法(简称CVM方法)等评价农业多方面功能的经济价值。前者是一种间接评估方法,即选择一种有销售市场的物品代替比较抽象的被评估的某种非食物功能,评估其生产或维护成本及经济价值;而后者是假想市场法的一种,用模拟市场假设某种公共物品存在市场交换,通过调查、询问、问卷、投标等方式来获得消费者对该公共物品的支付意愿,即可得到该公共物品的商品价值。

二、韩国农业多功能性建设的背景及政策效果分析

韩国较早地认识到了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这反映了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趋势。过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而常常忽视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农业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不可持续因素,从而引起人们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重新审视。

(一)韩国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和实践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对过去单一追求产量、产值增长发展观的一种历史反思,它要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协调多种复杂因素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和谐与持续发

展。同样,农业的多功能性也主要体现了农业在环境、社会、经济、食物安全、农村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恰好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要求,因此容易为人们所接受。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包括韩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减少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增加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以减轻化学投放物对土壤、水源、环境和农作物等的污染,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或“绿色农业”。在此基础上,韩国等又提出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作为生产特殊产品的产业,不仅对实现粮食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生物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以及支撑其他多种产业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重视农业多功能性及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有利于实现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与持续发展。

(二)韩国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和实践迎合了各国制订农业保护政策的潮流并引起广泛关注。农业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弱势产业,普遍受到各国政府的特殊保护和政策支持,特别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成为比较敏感且难以协调的一个问题,但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农业贸易协议与WTO有关规则对各成员国农业保护进行了限制,一些国家只好将过去的直接农业补贴转为隐性补贴,而农业多功能性正好为此提供了载体,通过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可以为政府制定农业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韩国出于应付国际游戏规则调整的形势和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需要,明确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建设问题。韩国推动的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和建设,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和地区乃至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日本、荷兰、挪威、瑞典等国家对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已全面展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提到了农业多功能性问题;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中指出,要考虑农业的多功能特点,实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1998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0ECD)召开的农业部长会议上也引入了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并为农业多功能性进行定义;在2000年4月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8次会议和同年7月召开的国际非贸易关注大会上,与会各国代表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会议强调在未来WTO的农业贸易改革中应充分考虑农业的特殊性和多功能性,必须给予各国政府一定政策上的灵活性。此后,农业多功能性问题不断出现在许多国家农业政策的讨论中,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愈来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农业的多功能性问题成为韩国推行农业保护政策与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平衡器。由于农业多功能性产生的外部性使农业商品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发生差异,造成“市场失灵”,进而使农产品自由贸易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全部价值得到实现,可能导致贸易的一方利益受损,而使另一方获得更多利益。但在适度的国内政策干预下,农业的外部性得以内部化,从而不会对贸易方的贸易获益和福利产生特殊的影响。因此,韩国在WTO的农业谈判提议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农业多功能问题,认为国内生产是食物稳定供给和保障食物安全的基础,单纯依赖进口会削弱国内食物供给结构,损伤本国农民的利益。政府必须对国内农业生产进行政策支持和对农产品进口进行干预。事实上,韩国一向以农业保护项目多、程度高而闻名于世,韩国农民收入中政府支付高达66%,在WTO成立以前韩国许多农产品进口受到严格限制,几乎没有大米进口,但在乌拉圭回合和韩国加入WTO之后,由于受到农业贸易自由化原则的压力,韩国的农产品进口逐渐增加,从1995年起每年进口占国内消费量1%的大米,至2004年增加到4%,其它重要农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4年过渡期结束后,韩国与世贸组织展开新的大米谈判,进一步开放大米市场已成必然,这又使韩国政府面临农业改革、稻米产业政策调整和农民强烈抗议等多方面的压力,再加之韩国农产品市场狭小,抗外来冲击能力较弱,韩国政府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和农业发展,今后仍会利用农业多功能性问题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因此,韩国一方面要承担遵循WTO规则的义务,对国际上要求韩国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和加大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呼声做出一些让步;另一方面,韩国政府还承担着国内要求加大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的压力,不得不坚持渐进式开放农产品市场的立场,并使农业保护主义政策披上“农业多功能性”的外衣。

总之,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和综合效益提高的情况下,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效应,即负外部性问题。韩国等一些国家往往以承认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借口,加强对国内农产品市场保护与农业补贴,逐渐成为影响农业贸易扭曲的一个重要因素。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签署并实施,以及WTO关于市场准入基本原则的制定等,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已很难使用,农业“多功能性”、 “非贸易关注”等正成为韩国更加隐蔽性的新贸易保护的藉口,这种做法遭到了美国等农产品出口国的强烈批评和抵制,势必会引发新一轮的国际农产品贸易争端和摩擦,可能会葬送国际多边谈判的积极成果,并大大降低农业多功能性的正效应,这应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三、韩国农业多功能性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目前,农业的多功能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符合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韩国是中国在东亚地区重要的邻国,在农村自然条件、农业资源、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许多方面与中国存在相似之处,韩国在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与实践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虽然出现了一些曲折和负面影响,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研究的积极成果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启示,值得我们很好地进行研究与合理地加以借鉴。

(一)我国应当积极借鉴韩国经验推进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和建设。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决定了开展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和实践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由于我国存在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农业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比较利益差和人口增长较快等。农业发展主要还是以满足食物消费和增加农民收入等为目标,农业的非食物和非经济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业多功能性建设对于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状况具有积极意义。其次,建国后,为了增加食物供应和保证粮食安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长期而普遍地存在开山辟田、毁林造田、毁草开荒、填湖扩田等现象,从而带来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这些活动的后遗症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医治,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所以,韩国有关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和建设的积极成果,可以给我国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思路和模式以很好的启迪,为我国追求农业的多元化目标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当然,农业的非食物或非经济功能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而存在很大差异,它往往受农业资源条件、气候环境、农业生产结构、生产技术、农业制度与政策、农业劳动力状况、居民的生活水平与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的多功能性究竟能发挥多大程度,通常取决于这些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国绝不能盲目照搬韩国农业多功能目标模式,应充分考虑中国还是一个发展

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多功能性建设的财政投入能力有限,农业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收入水平较低,不同农村地区农业资源、生产条件等相差很大,不少方面与韩国存在一定的差别,中国应当开创符合自己基本国情的和丰富多彩的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

(二)我国可以将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农业的多功能性建设结合起来。首先,农业的多功能性要求我们摒弃农业就是单纯解决吃饭穿衣问题的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农业具有多重目标和功能的新理念。其次,农业的多种功能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密切关系,农业的多功能性是一个有机体系,各种功能间形成了互动的内在机制,因而维系农业多功能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意义重大,农业的多种功能相互关联推动着农业持续发展,所以,推动农业多功能性建设适应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再次,农业的多功能性发挥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平衡人口分布、吸纳劳动力就业、保障农村的生存与发展等,因而拓宽了农业发展的视野,为农业寻找到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了农业自我发展与循环的能力,特别是发掘农业自身具有的科教、环保、民俗、文化、旅游等众多功能,将有利于吸引社会上各相关部门参与农业的开发,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对农业的参与度。所以,韩国的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与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加以很好地借鉴。

农业经济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进出口贸易;影响;建议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开展进出口贸易的根基。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更是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进出口贸易的基础。但是,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还存在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和分析,强化农业经济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农业经济尤其是粮食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且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出口增长,有效促进了我国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技术问题,随着环境、资源以及人口等困境和压力越来越多,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造成极大的阻碍。所以,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实现农业资源高效消耗,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注入新机。

1.2科学地认识和深入研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需要

从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以及发展战略。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快速增长也被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以及不同的信仰国家逐渐接受。针对农业经济发展情况,世界各国都形成了农业经济发展学、生态学以及社会学等诸多研究项目。针对农业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理论规范当中也实现了进一步地融合,由此说明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理论必将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正确认识并且深入研究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我国进出口贸易水平的需要。

1.3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开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历时20余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经济实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农业是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十分薄弱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逐渐凸显。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因为需要尊重价值规律的发展和应用,农业经济为我国工业建设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金以及劳动力等诸多元素,但是众多领域在向农业经济领域输送资源的情况并不多见。很多地区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土地、资金以及技术瓶颈,导致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发展后劲存在着明显不足。

1.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农业大国。第一,我们应该针对这个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并且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并要付诸实践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从而有效保障农业经济发展脚步加快,跟上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甚至能够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第二,改革开放发展至今,虽然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还偏低。如果能够开创出有着典型发展意义的、成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实现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2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2.1信息不灵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信息引导能够帮助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可是从目前情况看来,各级政府还有相关部门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相关的信息指导工作根本没有做到位,尤其是针对市场信息方面的统计、分析以及研究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太少,很难准确地有利于市场供需方面的农产品信息。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其一是市乡两级和村民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信息沟通渠道。市乡两级之间比较容易收集到有关农产品市场供应方面的信息,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将很难获得农产品市场供应信息,这些信息在农民当中是不流通的,农民也根本接收不到此类信息。其二是农民和企业之间出现信息断层的局面。因此在这方面主要依靠一些龙头农产品公司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供销合作关系才能够解决农民农产品供销难的问题,这也是莱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是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渠道。在我国,最为典型的就是进行食品加工,这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方面。莱阳的食品加工企业直接供销往国际市场,在某些方面来说,能够直接指导我国农民做出有效的信息参考。可是从目前看来,企业和农民之间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直接联系,而且这二者之间也缺少了基本的中间载体,没有信息传输渠道,企业也只能够通过极个别的大户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然后逐步扩散到别的种植户,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能够帮助农户增收效益。其三是在信息传播的空间和时间上有断层的情况发生。往往因为一些原因,有的单位或者是企业的和农业产品有关的市场信息都没能够准时到达农户的手中,这些都使得农产品会经常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

2.2生搬硬套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状况,而且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历史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说,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要根据当地真实的情况以及优势特点来制定具体的调整结构规划,选择出具有主导型的产业以及主导产品,并且多种产品之间还可以形成相互之间的补充,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并且具有特色的,带有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新格局,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避免出现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可是,我们在调查的过程当中发现,很多农户根本不顾及自身种植的客观情况,所有的都是听从别人的说法,一切都是依照他人的选择作为种植参考的,看到别人做什么种植项目并获得了较好收益就跟随他人脚步也跟着种起来了。这种盲目跟风的状况非常严重,等到自己种植的产品丰收的时候却发现市场已经不时兴了。长此以往发展下去的话,很有可能造成一个“种啥啥不值钱”的状况。

2.3资金短缺,缺乏调整能力

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以及增加农民收入,这些都需要获得金融方面的支持。如果没有投入,要想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应该增加农村信贷,要让更多的农民都享受到金融服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银行信贷政策以及农民的市场购买力都在不断降低,而使得要真正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是非常艰难的,很多乡镇、企业以及农户都想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没有足够资金,这一切都很难运作。比如说莱励公司从事奶制品加工业务,奶制品非常畅销,达到了日产袋装纯牛奶总量10多吨。由于扩大了市场,市场反响比较良好,公司在2001年底的时候计划投资800多万元从芬兰购买新型设备,开通第二条生产线,但是因为资金紧张,迟迟没有开工。

2.4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去做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乡镇干部普遍心里都有想法,其一是很多人都在做产业结构调整,大部分的农户都在从事种菜以及养鸡等农业生产活动,但是很多人发现就算调整了产业结构也未必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旦松懈就再也不想继续了。其二是前几年出现了我国的“土豆事件”,还有传播非常广泛的“大蒜事件”,这些都使得乡镇干部对于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感到心有余悸,都很担心一旦发动所有民众都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还不能够获得良好的效益,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将直接找到乡镇领导对峙,而且农民自身也比较担心,万一自己的投入没有产出的话将会失去更多,所以,思前想后,最终就放弃了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想法。

3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进出口贸易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2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贡献

首先,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非农业部门的食品消费品主要源自农业部门。其次,农业还对国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原料贡献。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一般国家的工业以农业原料加工业为主,所以工业的发展状况与农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3.3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展现的多功能性

3.3.1粮食安全功能

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粮食这一特殊的商品外,还具有非商品功能,即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减少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担忧,增加粮食安全的保障感,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实现。对于面临粮食短缺和购买力不足的国家,农业生产具有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特殊功能。

3.3.2环境功能

农业的直接环境收益包括,通过管理土壤和植物减少污染,通过多种植物轮作增加生物量和养分固定量,通过控制土壤侵蚀技术,提高生态系统的弹性等。

3.3.3经济功能

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等功能。

3.3.4社会功能

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现状的系统把握,以及有针对性的国际比较,力求对问题作一较深层次的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政策分析,以期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操作性较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作者:杨婧 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7).

农业经济功能范文第4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现代化农业的经济运行来说就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了。本文将着眼于新形势下该如何发展农业经济这个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实行相应的措施来找到解决该问题,以此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关于农业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分析

1.1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就属于我国农业经济的根基较为薄弱了。当下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跟不上节奏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绝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其中大部分都超过了使用期限,并且不能够适应天气季节的变化所带来的恶性影响,很多农业基础设备都已经出现了配套不齐,年久失修,功能衰退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抗灾能力衰退,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2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另一大问题是过时的农业生产方式。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类似于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不足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与规模化的生产标准线不合,大多数农业生产方式还传承着劳动力无限供给式这种极为传统的经济模式,乡镇企业通常对农村生产较为原始的工业制品,这导致了低下的生产效率和薄弱的市场竞争力。

1.3 农业资源态势不佳

与此同时,农业资源态势不佳也是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落后的又一大问题。我国农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沿袭着传统模式走着粗放型增长的道路,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但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农业资源的环境压力日益增长,使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我们必须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2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 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对于新形势下来发展农业经济来说,根源还是要让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以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石,为了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农业经济基础得到改善,就必须对当前的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变革,不断改进农业科研的体系,激励公司把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创办起来,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另外还得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技术创新投资环境,让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得到开发,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速度,推行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的项目,这样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2.2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让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彻底转变,这对农业经济发展来说非常必要。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把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是目前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想要让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得到更好的转变,必须做好以下四点:农业发展目标要从单一化变成多元化,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续航;向集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方向转变,着眼于建设农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向农业发展多功能转变,加速农业发展的进程;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使农业经济的品质更优,更安全环保。我们要使农村生产力和现代化农业得到繁荣,切实增加农业经济收入,这样才能达成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民参与工人化的宗旨。要对症下药,对问题的症结实行适当措施,加快发展粮食综合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使农业增长方式完成改革。我们应用现代化的观念和物质条件以及技术促进农业发展,让农业生产机械化成为现实,改进以人为主的农业方式。

2.3 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

我们只有完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农业资源充足起来不再紧缺,才能够实现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只有把自己所有的资源优势充分的加以利用,以有限的农业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以及满足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的需要,让我国摒弃资源消耗型的缺陷,从而发展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性社会,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受到的限制更少,才能让农业资源紧缺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农业经济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国内外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在金融支持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起源于金融发展理论,主要存在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处于一种“需求跟随”地位。如罗伯特·卢卡斯(Lucas,1984)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不是金融。卢卡斯的研究成果标志着经济内生增长理论的形成。第二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有“供给主导”作用,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推动力。如熊彼特(Shumpeter,1911)、史密斯(Gole--smith,1969) 等人认为,金融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试用新技术,企业家需要信贷,企业家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都支持金融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第三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上,金融发展和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不同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处于主导地位,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成熟阶段需求遵从型的金融发展将成为主流。第四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转型增长互为因果。主要以格林伍德(Greenwood)为代表。其后,国外对金融支持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研究延伸到了产业层次(希克斯,1987);世界银行的综合研究报告中将农村金融的目标定位在两个方面,即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雅荣、本杰明、皮普雷克,2002)。研究农村金融问题的学者(Roninson,1995;Yaron,1998;Yaron,2002)把研究领域从强调金融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减少贫困的重要性转移到如何为解决该问题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制度框架。

王永龙(2004)对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了机制分析。他认为农业金融支持对改善我国农业弱质性肩负着无可替代的重任,应成为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机制和基本途径。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以省为单位,在这一领域展开研究。王宜峰(2008)以山东肥城市为例,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呈现新特点形势下,当地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功能不健全、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及成因,从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三农”水平,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等几个方面就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性建议;聂洪顺(2008)对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建立了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经济增长率为因变量,引入农村FIR、实际利率和政策变量等三个解释变量,实证分析表明了在黑龙江新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是高度正相关的,同时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也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

综合以上研究,大部分均只研究了中国整体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视角,探索农村金融发展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却并不多见。即使是关于农村金融发展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也只是从我国的整体情况出发来研究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发展的显著不平衡性,各省经济差距很大,农村金融发展也有很大差异,因此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家或个别区域层面,还必须深入到各省各地区层面。

二、国内外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趋势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支持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趋势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开始以农业转型发展为视角,区分各省经济、金融发展差异,以省为单位运用包括协整理论在内的最新计量经济学理论对国内部分省份进行针对性更强的系统研究,例如付海平(2007)对广东省的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存在单向关系;张永乐(2009)对河北金融发展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印证了农村金融增长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强烈的支持作用,同时两者必须协调发展。二是开始注重借鉴国外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实践,并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供给、需求两方面着手,对金融支持机制进行分析。如张智河(2009)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应从国外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经验及教训等方面进行借鉴,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和现实冲突进行了初步探讨。三是开始注重农业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服务功能创新。例如郭强(2010)对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服务体系滞后、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等诸多问题,从而提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措施,主要包括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管理、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业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法规等。

综上,尽管在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但主流的结论是金融发展对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存在明显的支持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是经济与金融通过共有“基点”相互影响。一般来讲,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经济与金融关系错综复杂,金融发展将有力支持、促进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戈德.史密斯(著).周朔,等译.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丁晓松.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01).

[3]王永龙.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