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文化差异

旅游文化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文化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文化差异

旅游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英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60 ― 02

当今社会,旅游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发展迅速并对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旅游景点的推介。因此,旅游海外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准确,生动,形象的景点介绍译文会让外国游客用眼睛欣赏风景之时,也能够用心体会到浓郁的文化。由于西方游客与中国人在思维方式、语言特征、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不同,这就要求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在传达游览信息的基础上必须与文化联系起来,从文化差异的视角来看待旅游英语翻译。

一、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旅游的核心之处在于文化感受,壮丽山河、秀美风景不仅让外国游客陶醉其中,满足了感官上的愉悦享受,更重要的是亲临体验了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情,了解了其中独特的文化气息。旅游宣传资料成为推介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重要媒介, 浓郁的民族气息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不仅是生态旅游,也是文化旅游,在游览中陶冶情操,丰富知识,体验文化。

旅游语篇是文化的载体。吸引游客、唤起他们参观景点的兴致,并激发其参与游览的乐趣,这是旅游英语翻译的目的所在。与此同时,还要增加游客对地域历史风俗习惯的了解,传播中国文化精髓。文化内涵的翻译传递就成为旅游资料语篇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而种种不同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自然山水风景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旅游文化特点,我们要利用旅游英语弘扬民族精神。在翻译时,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化和对比,还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注重文化的准确传达,使旅游英语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游客之间的精神纽带和交流桥梁。

二、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是对文化的一种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沟通是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依托,旅游资料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国游客在感受理解游览地独特文化的同时,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带到景区所在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变成一种需要。

为外国读者和游客提供实用的游览信息,包括历史文化信息,这是旅游资料翻译的根本目的,在旅游服务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宣传资料翻译实际上是代表源语文化的译者与代表译语文化的外国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由于不同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认知行为、社会规范等,因而有可能造成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沟通受阻,交流合作不畅。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待旅游翻译可有效减少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特性而引起的语用失误和交际误解。旅游资料翻译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同样离不开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因此了解和研究文化差异有助于追求多元文化的协调兼容,洞察交际障碍与文化冲突的原因,同时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1.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或是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会使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们养成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西方文化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同一词在东西文化中有不同褒贬义、联想义及象征义。如“喜鹊”汉语报春,预兆喜事临门,而英语指傻子,比喻话匣子,叽叽喳喳的人;“狗”汉语多贬义,而英语多褒义,指可爱的宠物、忠实的朋友;“龙”在中国是权力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是凶狠的恶魔。另外,这一差异还表现在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如兽中之王在中国人心目中为虎,而西方则指狮子;富贵牡丹是中国人眼中的花魁,而浪漫玫瑰则是西方的代表。

2.民风民俗

文化的渊源不同,词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涵义也必然不同。由于两国的民风习俗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翻译困难是合理的。附加上必要的注释成为译者在处理译文文化转换时常用的方法,以促进交流顺畅,加强不同民族间的沟通。如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会在农历五月初五当天赛龙舟,吃粽子。因为“端午节”是汉语有的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语。那我们如何让外国人在吃到粽子时怀有这种感情,我们肯定要加上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又如Spring Festival,对外国人而言, 因为西方文化中没有“春节”所隐含的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给红包等信息,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它认为是春天的一个节日,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已。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如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西方人也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另外,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下,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不一致。在英国人的印象中,“西风”为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而中国诗句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则道出了苍凉之感。汉语中的“东风”象征“春天,温暖”,东风报春,万物复苏大地回暖,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冷凛冽,给人萧条凄冷之感。对于不同生活习俗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力,译者必须要仔细领会并融会贯通。

3.思维心理

中国人注重整体上的感观认识,直觉思维占主导地位;而西方人关注逻辑思维,严谨缜密,理性心理占主要成分。例如,汉语旅游语篇先从不同角度广泛描写记述,言辞华丽文笔优美,主观感受强,最后归纳总结出段落的重点,呈螺旋上升式。而英语旅游景介则注重客观写实,语言简约而流畅,段落的开头先有一个传递信息出发点的主题句,简明扼要告诉读者段落的主线和范围,便于其理解和接受,呈直线式。汉语无论修饰语长短、繁简,都放在中心语前面;而西方人则喜欢将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分词、定语从句等诸如此类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句式严密。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上强调谦虚和褒扬,这是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这样的文化心理导致中国产生了很多敬辞与谦辞,如恭候、令尊、贵国、拙作、高见等,可是英语里的to await respectfully,your father,your country,your opinion,my (poor) writing等并不是这些敬辞的完全语用等效翻译。因此要译者要熟悉西方人思维习惯和心理特征,牢牢树立起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得译文符合目的语的思维表达方式,使译入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

4.语言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汉英旅游文体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中西方读者各自喜闻乐见的形式。英语和汉语是这个世界上发展非常成熟的语种,英汉互译有相当的难度,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词汇选择和句式运用上。例如,有的译文把“精品游览线”中的“精品”译成essence,这里的“精品”应理解为“精选”而不是“精华、精粹”,最好译成choice或well-selected。再如小吃“藕粉”不应译成“lotus root starch”,这会让西方游客想到吃多淀粉食物带来肥胖的后果,所以应译成“lotus root paste,powder或pudding”,让外国游客一目了然更容易接受。

中国的古典文学一贯强调神韵、格调以及心境意绪的传达,喜欢借景抒情,主观色彩极浓。在语言上注重意合,语言形式零散,语法呈隐性。汉语讲究中庸,推崇“不偏不倚”,喜欢大量使用四字成语,比如莺歌燕舞、雕梁画栋、桨声灯影等。在介绍旅游景点时,大多使用描述性语言,托物言志,倾向神似,语篇优美华丽,用词凝练含蓄,行文工整,声律对仗,达到音、形、意皆美的效果。相比之下,西方传统哲学强调分析型的抽象理性思维,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用词强调简洁自然、行文注重逻辑理性、描述突出直观可感,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地强调的是摹仿和再现。

5.语篇风格和修辞

汉英语言中谋篇布局、篇章风格、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就是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真实反映。东方人擅长于整体性,富于想象依赖直觉。西方人则擅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民族审美情趣看重简洁严谨。在描述旅游景点的介绍中,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表达方式直观通俗易懂,在旅游信息设置上,英语旅游文体重在明示,强调提供资讯的功能,内容准确丰富实用,通过对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等诸方面的信息传递突出客观性与可靠性,在中文景介中经常出现的风光景色等描述性篇幅则用笔不多。

一般来说,汉语旅游语篇常以逻辑关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先叙事描写,后下结论,由远及近,重心落在句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大一统”思想和整体本位观的影响。而英语旅游资料则是开门见山,先下结论,后记述,从近到远,中心句和主题句常位于句首。另外,汉语旅游资料中形象生动的景点描绘语言往往与修辞紧密相连,在英译的过程中也应注意通过使用修辞方法为游客提供更有趣、更具吸引力的旅游材料,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拟人等。

综上所述,旅游资源有了文化内涵才会具有灵性,才能给游客带来特有的文化感受。旅游资料作为一种对外宣传资料,起着传达文化信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到并深入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及文化的差异,将旅游资料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信息恰当、微妙而又辩证有效地传递出来,是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对不同文化差异内涵的理解和合理处理,有利于培养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旅游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更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而树立起良好的旅游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陈刚.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J〕.中国翻译,2002,(02).

〔3〕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05).

旅游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来源于三种不同的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在这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所表现出的文化是最有特色的,印度文化居中。中国人认为印度与中国同属东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西方则认为印度文化属西方文化的部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中国文化。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就说过这么一段有理有情的话:“我很想向任何人建议进一步亲自看一看中国哲学的伟大经典和中国技术发展的历程。它是如此令人神往,因为印度文明虽然也是有趣的,却更多的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但中国文明则具有完全不同的、难以比拟的美,而且这种唯一完全不同的文明能激励人们对它产生最深的爱和最深厚的研究愿望。”[1](P5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用两种颜色来代表,用黄色来代表大陆文明的中国文化,以蓝色象征海洋文明的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居于中间的是印度文化。所以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中。笔者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两种不同颜色的文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可以从地理环境方面作为切入点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一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强加给他们某些限制,而这种受限制的生活方式又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2](P30)。黄色的大陆文化是以务农立身安命,蓝色的海洋文化是以冒险经商求富,这是由他们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内陆外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东面、南面是浩瀚的大海,西边是阿尔泰山及沙漠戈壁,西南处是喜马拉雅山。沧海茫洋与高山大漠形成包围华夏的特殊地理环境,再加上黄河传流而形成丰腴的土地及古代那里十分丰富的植被,不似今日干旱枯燥,当时气候与现在也有差异,较现在温暖而湿润,形成了悠久的农业文明。黄土、黄河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古文化的起源,所以中国文化又被称为黄色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位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所以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后来的西方文化。古希腊是一个半岛,它的陆地部分由一系列小山脉组成,这些山脉属于巴尔干中部主脉的支脉,并将希腊切割成独立的部分,而巴尔干主脉将希腊大陆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西部岩石凌厉、满目荒凉、交通不便,而在东部则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海岸线,有许多天然港湾依傍着东地中海域的爱琴海。也就是古希腊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文化是以海洋为依托的。由于没有丰沃的土地,古希腊人民是靠海洋为生的,所以西方文化又称为蓝色文化。

正是中西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和中国分别走上了不同的文化道路,并影响着其他方面的种种特征。由于海洋是宽广的,又是多变的,所以西方文化中人们思想流派众多,个体意识强烈,主动性多,易激动,不稳定。而中国人则因耕种性而形成思想稳固、人际意识强烈、被动性多、喜静不喜动等特性。中西的这种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人生态度上,则显出鲜明的特点。如西方以个人为重,四海为家,而中国以社稷为重,乡里为重,家庭为重,个人次之;在姓名的排列上,西方人以自己的名字领先,父名次之,族姓居后,中国人反之:宗族在前,辈分次之,自名最后;其他如地址顺序、时间顺序也都如此,西方人是具体或个体在前,整体在后,中国人则倒过来。

其次,在观念意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践观念。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儒家哲学,它的特点是重现实和人情,重行动和功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人的实践性或现实性。但这种实践性表现较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上,较少体现在科学精神上。在科学上,中国人玄想较多,试验较少。而西方人什么都要求你拿出试验数据来,即便是社会科学也不例外。

二是守纪观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自己的纪律、制度和规章,要求人们服从和遵守。但各国的文化观念和体制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守纪观念的不同。例如,进剧场看戏,西方人最能约束自己,如同进教堂那般虔诚;而到学校课堂上课,他们却显得很放松和随便。反之,中国人进课堂如同进佛堂,恭恭敬敬、老老实实地听课作功课;而现今有些中国人到剧场中,就无所顾忌,大声吆喝。

三是人情观念。一般说来,历来以讲人伦道德和孝敬忠义为重的中国,人情味要比讲物质利益和以法为重的西方更深厚浓郁。中国人对较为亲近的人,例如父母、子女、兄妹、亲戚、朋友、同学、同乡、同事以及有各种利益关系的人,人情味浓厚关系密切。

西方人则与此不同,或者说是基本相反。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西方人父子、夫妻、朋友间如何在经济上斤斤计较。

二、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进;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正好说出了由大海所淘养出来的西方人和由大地所哺育出来的中国人之间的不同。体现在旅游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旅游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之上”[3](P16)。正是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孕育出了不同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中最突出的差异是审美观上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审美观分为精神性体验和物质性体验两种”

[4](P7)。旅游文化也可以分为精神性体验文化和物质性体验文化,前者指一般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因素,后者指自然山水、园林、建筑、工艺、烹饪等因素,相对而言,旅游文化较多涉及的是物质体验文化与精神性体验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的园林强调的是“虽由仁作,宛如天成”。人工模仿天然物制作,要使人分不清哪是天然,哪是人工,使之浑然一体。同样在审美中,则讲听曲、小游、闲谈一并构成古代园林的组成部分,这是让人们体验一种轻歌曼舞与林木婆娑相融合的人间仙境生活。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往往将精神性和物质性截然分开。一类是人工的公园、庭园、娱乐场,另一类是纯自然的森林公园、动物园。

再如建筑、宫殿和一些博物馆,突出的要么是纯精神审美性的绘画和雕塑,要么是物质性较强的精美工艺,较少将它们混放在一起。

正因为有这样不同的审美对象,因此也就造就不同素养、不同心态的审美者。由于中国旅游审美对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因此就需要游览者具有综合的文化修养,知晓琴棋书画、了解掌故历史、懂得词曲游记,那才能真正游出水平和领悟各种各样的美。西方人一般不是这样,他们玩是玩、游是游、学是学、识是识,不要求互相融合和渗透,共同在旅游中发挥作用。相反,中国人是将玩与学紧密结合起来的,就连很简单的一次春游、秋游或游园活动也不例外。

三、结束语。

在简单比较了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之后,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整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黄色文化和蓝色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观,但它们之中有一些人类审美观的共性,那就是人们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追求。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要寻找差异,去体验不同文化带来的奇特风情。正是由于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中华民族的特色旅游文化,让更多的西方人去感受并喜爱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潘吉星。中国古代的社会与科学[A]。李约瑟文集[C]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刘红星。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旅游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旅游英语;翻译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力开展,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旅游英语就是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往来应运而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思维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只有坚持旅游英语的跨文化意识,才能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得到长远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文化背景及习俗的差异

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我国的文化大体上趋向于礼、智、仁、爱等方面,而西方文化则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因此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为深远。

文化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习俗,中西方的两种语言也因此带上了各自国家的风俗习惯与特点。由于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中西方人们对于同一种表达方式甚至是同一个词的理解也不相同,这种中西方的差异性在待人接物、对待各种利益时表现明显。

(二)社会制度的差异

社会历史制度的差异往往是影响文化差异性的最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相似,文化间的差异就不大,社会制度差异很大,文化间的差异也就不能小。比如,在人权方面,中西方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英国与美国对人权主义的理解和我国不同,因此,正义、自由、民主等一些人权方面的概念,都会因为彼此的立场不同而不同,这种社会制度的差异慢慢的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在民主观念、法律观念、科学观与价值观方面与我国存在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英语翻译的具体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导致的词汇空缺

词汇的空缺主要是因为原词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语中没有表现出来,也就是在对应语言方面出现了偏差。词汇空缺主要包括词语的空缺或词义的空缺两种。比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词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都是我国独有的,“春节”被翻译过来就是Spring Festival,这种只按照字面意思的翻译,就会忽略掉春节时期每家每户放鞭炮、贴春联以及包饺子等传统的文化信息。还有,因此,文化上的空缺必然会影响翻译时的词汇偏差,进而不能准确的向外国游客传达我国的文化信息。

(二)中式英语的出现

“中式英语”主要指的是混合起来的、既非汉语又非英语的一种语言文字,也可以被叫做“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中式英语的常见表现是拼写错误、语法不对以及带有中文习惯。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不能摆脱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不符合英语语法的语言表述方法,这种中式英语一旦说出来,不但是本国人听不明白,外国人也常常是不知所云。

三、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处理技巧

(一)增译与减译

在我国的很多旅游资料中,其中所涉及到的背景和内容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概念,翻译人员想要将这部分信息准确的传达出去,就需要根据外国游客的实际理解力适当的增译或者减译。比如,向外国游客介绍诗人李白,可以适当的对李白的身份、功绩和地位做出良好的补充,因此可以用“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来进行描述。这样翻译出来比较适合外国人的理解能力。还有,峨眉山的一块石头上有坡书写的“云外流春”四个字。因为峨眉山的云层壮观,水质也较好,坡才将泉水比喻成云外流动的春天,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To its left is a rock formerly engraved with four big Chinese characters“Yun Wai Liu Chun”written by Su Dong-po(1037-1101),the most versatile poe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这样的翻译有两点好处,一是向外国游客清楚的介绍了坡,二是让外国游客明白了“云外流春”这四个字的具体所指。

对于减译来说,如果原文中包括的关于历史考证或古地名的内容过多的话,可以适当的进行删减,不然会使外国游客搞不清楚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直译与意译

对于旅游景点的名称,可以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音译、直译加意译等方法翻译出来,但不管采取哪一种办法,都要求翻译者拥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指导正确的方向。比如,安徽黄山,翻译过来是“Huangshan Mountain”或“Yellow Mountain”。但苏州的“拙政园”就不能将其翻译成“Zhuo Zheng Garden”,而是应翻译成“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对于我国行政区划名称的具体翻译,基本上采用音译的方法就可以。比如上海(Shanghai)、北京(Beijing)等。此外,对于外国游客比较熟悉的食物,像馒头、宫保鸡丁和麻婆豆腐等,采用音译的方法也完全可以。因此,“海南”就只能翻译成“Hainan”,而不能翻译成“South of Sea”,如果使用完全音译的方式翻译这些名称,还需要增加一些注释以便于外国人能够真正理解。此外,除夕之夜,我国人民在各自的家中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而且饺子一定要在除夕晚上12点之前包好,等到“子时”吃,这是正好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隐含着“更岁交子”的意思,因为“子”是指“子时”,“交”与“饺”谐音,因此,子时吃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着未来的一年会幸福美满。如果仅仅将吃饺子翻译成“eat dumplings”,就无法传达出饺子在我国的除夕之夜所特有的意义。为了化繁为简,只取了饺子的拼音“jiaozi”,这一词语目前已经广泛被外国人所接受。

(三)适时变通

从事旅游翻译的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熟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变则通,通则久。针对不同类型的外国游客要给与不同方式的讲解和补充,并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出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四、总结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在具体的旅游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作为旅游英语翻译者,一定要重视并掌握中西方的这种文化差异,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方式和技巧,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使得我国的旅游英语翻译更加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进而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旅游景区英文译法规范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12515114。

杨海晶(1980-- )大庆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商务英语教研室专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明岩,荆怀芳,孙洁.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英语翻译的探讨[J].时代报告,2012(6).

[2]王滨.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J].中国商贸,2012(15).

旅游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湘西;旅游业;不平衡发展;增长极

湘西是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湘西州的简称。湘西地处武陵山脉中部,云贵高原东侧,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多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4.58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的少数民族集居区。但是,湘西风景优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少数民族文化积淀浑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特色鲜明。现实条件决定了湘西经济发展只能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建立旅游优势产业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兴州富民的重要支点。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加入WTO以及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湘西应该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以不平衡发展理论为依据,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是当前湘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研究论题。

一、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内涵

不平衡发展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用来研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工业为主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这之前,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理论一直处于支配地位,以保罗·罗森斯坦-罗丹和拉格纳为代表的平衡发展理论认为区域差异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而这种失灵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妨碍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瓶颈。但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随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一体化,区域差异将自动消失。显然,新古典经济学的平衡增长理论是从理性的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的方法,把问题过于简单化,在实践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缺点。因此,不平衡增长理论及其相应的发展战略就被提出来了,这一与平衡发展理论针锋相对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认为: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源是非常稀缺的,平衡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的资金、人力资源恰恰是不发达国家所没有的。因此,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来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地域和产业。这就是不平衡发展理论中极具代表性的理论--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来。他指出,“增长极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速度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佩鲁的增长极思想所关注的是增长极的产业结构特点,他认为增长极既包括区域内部的主导产业,也包括与其密切相关的推动产业。主导产业与推动产业形成联合化、序列化的技术、生产和经济联系的产业综合体。佩鲁指出产业综合体的形成可以通过其伴随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但佩鲁忽略了增长极的空间意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布代维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做了进一步的推广,首次基于外部经济和集聚经济分析,把地理含义引入到增长极理论之中,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相联系的产业结构关系,而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因此,现代的增长极理论中增长极的含义包括了以产业综合体为中心的产业增长极,也包括区域关系中的空间增长极,在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两种经济效应出现。

(一)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经济活动及其要素向增长极集聚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生长和隆起运动,其生长的驱动力来源于创新能力很强的推动产业,推动产业将通过产业关联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链拉动资金、劳动、资源和人才、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向增长极点,从而形成包括经济极化、产业极化、生产要素极化、功能极化和空间极化的复合型强劲增长极,在这个增长极里企业部门一般可以达到投资成本下降和纯收益增加的效果。

(二)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表现为生产要素由增长极向周围地区的“倒流”或“外溢”过程。产生“倒流”或“外溢”的主要原因是极化后的增长极的带动作用,随着增长极的增长,它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原材料及其配套部门发展,必须依托自身通过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传统产业外泄、企业裂变外迁等途径,一方面满足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二、湘西旅游业发展的概况

自古以来,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悠久、山水奇特、民风淳朴,全州辖有吉首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八个县市。在这八县市的广袤大地上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绚丽多彩,历史文化积淀浓厚,民族文化景观荟萃,堪称旅游大观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湘西立足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开发了一大批美丽神秘、特色宣明、形式新颖的旅游景观。旅游业已逐渐上升为湘西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也成为湘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数据见表1。

湘西旅游业在早期的开发中决策者为了兼顾公平和效率,采取大推动战略为代表的平衡发展观。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有计划的在较大范围内对旅游业和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多年的发展和艰苦努力,湘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人问津到拥有国际品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2001年到2005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增加了3倍,旅游收入从仅仅2.18亿元,几乎增长了10倍达到20亿元,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达到16.15%的比例,远远大于湖南省7.01%的平均水平,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湘西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湘西州内旅游名胜区、森林公园、民俗园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实现了县县有景区,多区域、多角度开发多种旅游品种的全面开发,全州总动员大搞旅游项目,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有凤凰古城、吉首德夯民俗风情园、猛洞河漂流、永顺小溪原始次森林公园等。湘西旅游业开发一遍红火,与此同时,均衡发展的大推动战略模式的弊端也日渐尖锐。旅游产品重复雷同,旅游市场混乱、竞争无序以及重复建设,对本身有限的资金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与破坏。当今,世界旅游市场大爆炸已经开始,我国加入WTO后,旅游市场的开放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为湘西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由于湘西经济的欠发达性、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性、要素的稀缺性和旅游市场的开放性,全面发展的大推动战略已经不再适应这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竞争的残酷现实,要求我们集中优势资源和要素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部门和地区,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有差异的发展优势产业和具有优势的地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全面发展。因此,以不平衡发展理论为指导规划发展湘西旅游业已是当务之急。

三、湘西旅游业采用点域发展战略模式培养增长极面临的现实困难

增长极的培养和发展建立在一定的条件和政策环境之上,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应用,其目的也是通过增长极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达到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当然这要一个发展过程,首先是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吸取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发展壮大自身,然后,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当然,在湘西这样一个客观条件存在不足的地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实现在湘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很多方面的现实困难。

(一)招商引资难导致增长极发展资金供给不足

湘西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交通又闭塞,对资本的吸引力小。早期的经济开发过程中,政府采取“灵活处理”的态度,地方政府就拼命上项目,不择手段拉投资。部分政府官员大搞“形象工程”,把拉投资作为政治任务来部署,不惜牺牲自然资源和出台与自身条件不相符合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这样做并没有扩大招商引资,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造成规划不统一,管理也不严格,导致县市之间、乡镇之间恶性竞争,投资环境日渐混乱,一度出现投资者看好湘西的丰富资源和开发的大好势头却没有合适的项目去投资。2006年1-4月份湘西共有44个项目引进投资,实际到位资金2.7623亿元,位于全省倒数第一位。旅游业开发和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连续投资,与旅游业开发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失去了招商引资这一重要的融资渠道,光凭政府的财政来开发湘西旅游业是远远不够的。

(二)交通网络不够发达导致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受阻

增长极的发展是通过区位优势吸引周边的资金、人力等要素以产业集聚的形式发展壮大自己,同时,通过技术、组织、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等形式向周围地区扩散,从而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要素的流动、信息的传递都要以运输、邮电、通讯等交通网络为物质基础和媒介。湘西坐落在湖南西部的边远山区,离省会长沙有400多公里之遥,湘西一直把交通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湘西仍然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地区。全州还有30%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每平方公里的公路覆盖率不足1公里,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过州内的319、209、310、320、326国道年久失修,承运能力有限,唯一的一条过境高速公路还在建设之中,对区域内的要素流动贡献也不大。通讯和邮电由于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也发展缓慢,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均少于全省平均水平,落后的交通网络远远不能满足湘西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成了湘西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瓶颈。

(三)经济结构支持不力影响了旅游增长极的发展速度

湘西地区不但经济总量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低,而且经济结构也比较落后,第一产业的比重太高,而第二产业比重过小。2005年湖南省的产业结构之比为19.5∶40.0∶40.5,湘西的产业结构之比是21.3:35.7:43,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活动,缺少第二产业的支持,与旅游相关的商业和服务业就会受阻,游客除了观光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活动。那么,旅游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就会大受影响,制约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四)城镇化建设落后影响了空间增长极的发展

湘西地处偏僻,远离大中心城市,受其辐射作用小,区内城镇数量太少,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城镇群体能力弱。因此,城镇内聚力和辐射力偏低,不能充分发挥其城市的应有作用,特别是宾馆饭店、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城镇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增长极理论,意味着应把资本集中地投入到区域最大的城市中心和产业中心的密集型产业,通过经济中心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扩散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是旅游空间增长极形成的基础,在旅游业规划、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湘西城镇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湘西旅游业点域发展战略模式构想

所谓区域经济点域发展战略就是把区域内重点产业作为产业增长极,同时也是把区域内条件优越的点状区域作为空间增长极来发展的战略组合。

由于历史的沉积,湘西一直背着贫苦边区的沉重包袱。2005年全州GDP为123.87亿元,增长10.6%,人均GDP为4681.76元,而全省GDP增长为11.6%,人均GDP为10366元。湘西在经济总量的增幅和人均占有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湘西在旅游业开发的区位也很尴尬,北有张家界世界级自然、生态旅游胜地;南有怀化的芷江和通道等风景名胜区,居怀化交通枢纽而有通畅的交通网络;东有长株潭地区,是资金和人才的富有地,在发展旅游方面有资金和人才的相对优势;西有大西南旅游圈,地域广袤、资源丰富。客观上,湘西是旅游业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因此,发展湘西旅游业应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要素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具有资源优势的旅游景点。采取不平衡发展观的增长极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点域发展战略模式,点域发展战略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所采用的一种空间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不平衡发展观的增长极理论上,故点域发展战略模式也可叫增长极战略模式。点域发展战略模式中的增长极包括产业增长极,也包括空间增长极。前者是区域内部的战略重点产业,后者是区域内部的战略重点区域。

(一)确定湘西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增长极

空间增长极是指区域内部的战略重点区域,这个区域一般都是发展条件比较好、产业综合优势比较突出、区域条件好、投资环境较为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并有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的点状区域,如城市、资源富集区、工业区、经济特区等。因而是决策者集中投资的重点受资区域,通过增长极的繁荣,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旅游业是一个依托性很强的产业,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区域内部选择一个资源丰富且集中的点状区域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形成包括经济极化、产业极化、生产要素极化、功能极化和空间极化的复合型强劲增长极,为产业的高效发展提供商业、管理以及基础设施服务。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还会通过市场运行机制,产生扩散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中,同一区域内部增长极可划分为多个级别的增长极,湘西旅游业可以开发凤凰为一级空间增长极,吉首、永顺为二级空间增长极,采取一级增长极与二级增长极协调发展,共同带动的增长模式。

旅游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家,也是最早进行茶叶贸易的国家,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和茶贸易历史。有一条堪比丝绸之路的“古砖茶之路”,与湖北羊楼洞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以羊楼洞为起点,顺长江至汉口,逆汉水至襄阳,再改水运为陆运,翻山越岭至黄河,然后货分两路,一路走西口至内蒙古包头,一路走东口往北入归化,再往北到库伦,最后到达俄罗斯贸易重镇恰克图,并转口到俄罗斯及欧洲各国。

羊楼洞,位于今湖北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羊楼洞镇,为湘鄂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系蒲圻6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所产的茶叶俗称“洞茶”。广义的羊楼洞茶区包括湘、鄂、赣边区的赤壁、崇阳、通山、通城、咸宁、嘉鱼、临湘、平江、修水等地。在中俄茶叶贸易上,羊楼洞茶区扮演着重要角色。万里茶路上的国家把羊楼洞作为中国茶,俄国的茶商把羊楼洞作为占领中国茶市场的制高点。这里曾经聚集了来自俄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各个国家的精英商贾,行成一个人口逾四万的“中国大茶市”,商品远销至俄国、英国、澳洲、荷兰、加拿大、北非等地。其中,尤以出口至俄国的茶叶比重最高。后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中俄茶贸易日趋衰落。再加上资本主义入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羊楼洞茶区的茶叶对外贸易在兴盛了200多年后几近湮灭了百来年。而这条曾经繁荣了两个世纪的中俄古砖茶之路,给中俄的茶叶贸易带来了深远影响。

提到羊楼洞茶区的辉煌,大都说的是曾经和历史。羊楼洞茶区的现状远不及历史上的知名度。那么,如何提升羊楼洞茶区知名度,形成融合茶贸易、茶文化、茶旅游为一体的互助互补型经济,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羊楼洞茶区砖茶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砖茶贸易存在的优势

1.良好的茶叶品质为砖茶贸易奠定坚实基础。赤壁市政府于2009年底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报羊楼洞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自申报之日起,该市就进一步加强砖茶的品质管理,实施无公害茶叶种植和无公害砖茶生产技术,强调砖茶产地环境、采摘、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等一系列流程的规范操作。迄今,赤壁全市0.4万公顷茶园整体实现了产地无公害产品认证,茶叶的品质得到了显著增强。高品质的茶叶及多项优新技术大大提升了羊楼洞砖茶及系列茶叶的品质,为促进砖茶贸易的发展及扩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技术支撑。

2.企业建设平台促进砖茶贸易与茶文化、茶旅游的发展。羊楼洞茶区知名砖茶生产企业赵李桥茶厂在规划新厂区时,构建了赵李桥砖茶产业园、中国羊楼洞生态文化茶博园两大平台。其中,产业园主要从事砖茶生产及其他砖茶系列产品的开发。茶博园的功能则包括技术改良、配方研发及文化旅游。茶博园以三国赤壁文化、羊楼洞茶马古道为背景,集茶文化体验区、生产观光区、商贸休闲区、旅游度假区为一体,将茶贸易、茶文化、茶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在贸易中促进茶文化的宣传,以及在休闲旅游中促进茶贸易的增长。

3.政府的重视为砖茶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赤壁市有两大重点品牌,一是三国赤壁古战场,一是羊楼洞砖茶。羊楼洞茶区的砖茶生产不仅受当地政府的支持,也得到了湖北省政府的重视。2013年,《湖北省现代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中将赤壁、砖茶作为全省两个振兴品种,将羊楼洞砖茶系列列为两个重塑历史品牌之一。政府的重视也引起了媒体对羊楼洞茶区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多次前往羊楼洞茶区采集素材,探索砖茶之密,并制作了CCTV10《茶叶之路・两湖茶事》、CCTV7《青砖茶砸出的财富》、HBTV《茶路传奇―羊楼洞寻源》等系列纪录片。这些举措不仅在政策上为砖茶贸易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在更大范围内宣传推广了羊楼洞砖茶,为砖茶贸易的发展助力。

(二)砖茶贸易存在的不足

然而,羊楼洞砖茶与同是黑茶的云南普洱和安化黑茶相比,仍存在劣势。

1.产品知名度不高,导致贸易量偏低。在中国茶叶市场占有率上,绿茶以近七成的比重当仁不让位居榜首。黑茶市场占有率本就不高,而提起黑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云南普洱、安化黑茶,而羊楼洞砖茶的名声远比不上这两者。笔者在市场调研时发现,咸宁本地就有很多人不知道羊楼洞砖茶的存在。羊楼洞砖茶的知名度较低必然会影响其市场份额,导致贸易量偏低。鉴于此,如今的商品营销重点是要做好产品的宣传,提高商品知名度,并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深刻印象。

2.缺乏特色,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一个成功的品牌,一件成功的商品,必然具备其自身特色,以提高产品价值。羊楼洞茶区生产的砖茶就其品质而言,无论是香气、水浸出物(茶叶有效成分),还是营养价值,都高于国标。但是,其产品外观、包装、品牌故事却平淡无奇。除了保留了“川”字号,再无其他特色。一些砖茶的包装甚至可以说比较粗糙。笔者曾就砖茶包装不精细的问题询问过赵李桥茶厂有关人员,得到的答复是这种黄色土纸包装是传统包装。保留传统虽然没错,但是产品却因为这种传统包装易破损而在外,就会给消费者造成产品廉价的感觉,影响产品价值。反观安化黑茶,给人的感觉就是产品精细、包装精致、附加值高。赵李桥茶厂生产的2公斤装边销砖茶售价三四十元,安化黑茶100克内销茶售价近百元。可见,两者价格差距甚大。

二、羊楼洞茶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羊楼洞古镇和茶马古道曾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俄商在羊楼洞兴办的“顺丰砖茶厂”是中国近代第一茶厂。茶厂遗迹和制作工具不仅为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是非常难得的文化旅游资源。此外,还有一些老建筑也是见证中俄茶叶贸易的物证。所以,在羊楼洞茶区开展文化旅游项目有着丰富的资源和较强的可行性。

(一)茶文化旅游项目已有的成效

羊楼洞茶区文化旅游项目已取得的成效:一是茶博园的建设,将茶文化和休闲旅游相结合;二是和俄罗斯之间“中俄年”的创设,宣传中俄茶马古道文化旅游。随着中俄两国高层互访的加深,两国的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羊楼洞茶马古道作为中俄茶叶贸易的历史见证,是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中国的“俄罗斯年”和俄罗斯的“中国年”活动,也进一步弘扬了中国茶文化,宣传了中俄茶贸易和文化旅游线路。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精心打造羊楼洞文化旅游产品,将俄罗斯人民对羊楼洞砖茶的热爱作为开辟中俄文化旅游线路的契机,并进一步加深我国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

(二)茶文化旅游产品存在的不足

羊楼洞茶文化旅游产品无论是针对国内还是国际,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知名度低,难以形成竞争力。羊楼洞茶区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消费群体在国内。但是,羊楼洞砖茶在国内市场上知名度比不上云南、安化的同类产品,而羊楼洞文化旅游产品由于起步较晚、开发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其自身的品牌和知名度。与国内知名文化旅游产品相比,无论是产品设计、路线规划,还是市场开拓、营销宣传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导致羊楼洞茶区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度低、影响力小、缺乏竞争力。

2.产品缺乏特色,文化含量不明显。羊楼洞茶区文化旅游产品应该紧抓“文化”特色,以赤壁三国和茶马古道为背景,用大量的历史文化内涵来充实旅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但是,目前针对羊楼洞茶区推出的旅游产品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过于浅显,都是随大流的参观游览、走马观花,并未在旅游产品中凸显历史沉淀的茶文化的浓墨重彩,甚至无法在旅游产品中完整的向游客展示羊楼洞砖茶悠久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含量低的旅游产品明显缺乏特色,无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旅游周边产品开发度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个好的文化旅游产品,光靠文化和古迹还远远不够,要能够满足消费者吃、喝、娱、乐、购的各项需求。在这方面,赤壁三国古战场做得较好:专门修建的旅游公路、景区门口富有特色的酒店和餐厅、景区内带着三国文化和当地风情的演出、江边出售的当地特产……让游客流连忘返。而羊楼洞古镇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并未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也没有配套的周边产品。除了古老建筑之外,羊楼洞古街上没有专门针对游客的酒店、停车场、餐厅等设施。游客在古镇游玩却要去赤壁市区住宿,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除了赵李桥砖茶厂的砖茶销售点外,也无其他旅游纪念品的踪迹。毋庸置疑,这样的旅游环境无法长期、持续地吸引游客光临。

三、促进羊楼洞茶区茶贸易、茶文化、茶旅游互助互补的措施

(一)通过茶叶贸易,提高品牌知名度,推广文化旅游产品

羊楼洞茶区旅游资源自身是无法转移的。但是,羊楼洞砖茶可转移至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对于消费者而言,很多人习惯先了解并接受某地的产品,进而去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最后产生去往当地旅游的愿望。羊楼洞地区各大茶厂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茶叶交易会,或者举办砖茶的展览会、展销会,扩大羊楼洞砖茶的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提高羊楼洞品牌的知名度,并进一步推广羊楼洞地区的文化旅游,以贸易发展促旅游发展。

(二)用茶文化丰富茶贸易内涵,提高茶叶交易量

任何一个品牌要形成品牌价值,必须赋予品牌丰富的内涵。而羊楼洞品牌的内涵主要在于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在以砖茶贸易发展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反过来也可以用文化来提高羊楼洞砖茶的档次和地位。在羊楼洞砖茶介绍中,着重加入其历史文化及历史地位,将茶文化融入砖茶生产、包装、营销、消费等各个环节。例如,推行古法生产、采用既有传统装潢画面又有现代技术的包装等,增加砖茶产品附加值,更好地宣传产品、推广产品、提高产品交易量。

(三)开拓羊楼洞周边资源,提高文化旅游产品价值

除了古街,羊楼洞地区周边还有松峰山、观音泉。往赤壁市区方向,还有龙佑温泉等旅游资源硬件。而软件方面,则有古法炮制砖茶、茶区山歌等文化遗产。因此,可以进一步开拓羊楼洞周边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旅游周边产品。比如,每年茶叶采摘的时候,可以举办相应的文化节旅游活动。白天让游客自己动手采摘茶叶或进行体验砖茶制作的其他步骤,夜晚举行篝火晚会;用采茶歌、拣茶歌等古老山歌展示羊楼洞茶文化;还可以组织游客学习茶文化和茶艺,自己煮茶、品茶;活动结束后,游客可购买自己喜欢的砖茶品种,或将自己动手采摘或制作的产品带回。这种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旅游产品近几年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游客不仅有高度的参与感、体验感,自己制作的产品还具有极强的保存、收藏价值。这种旅游产品不仅将贸易、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提高文化旅游产品价值和价格。

(四)整合优势资源,凸出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