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地消防问题

工地消防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地消防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地消防问题

工地消防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防工程;消防问题;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3-0129-01

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建设用地需求的惯性增长与其有效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不断加剧。国务院一再三令五申“要切实保护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因此,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对建设用地要充分提高其土地利用效率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建设方针指导下,尤其在人口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域,土地已日渐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在鼓励利用开发地下空间的同时,地下民防工程建设量急剧增加,但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消防问题日显突出。

1.地下民防工程消防现状及认识

民防工程是指为保障人民防空指挥、通信、掩蔽等需要而专门独立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民防工程分为单建掘开式工程、坑道工程、地道工程和人民防空地下室等。具有保证在和平时期组织居民应对各种灾害,防震抗灾的功能,同时在战争时期,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保,护国家的经济财富,在战争时期保持社会稳定,支持战争行动。因为徐州市是人防一类设防城市,因此,民防工程被广泛应用于徐州建设发展中,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徐州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民防工程的消防问题造成的火灾隐患也为人们带来巨大灾害。

人们对地上建筑的火灾防火比较熟悉,且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对地下建内部的火灾与防火相对比较生疏,因此,本文着重从地下建筑内部火灾的特点,火灾产生的原因,以及火灾防护方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地下建筑火灾的危害大,火灾扑救困难,主要是因为地下建筑火势蔓延的方向、烟的流功方向与人员撤离时的走向一致,都是从下而上,火的延快速度和烟的扩散速度大于人员的疏散速度;地下建筑埋与地下,消防人员无法直接观察地下建筑的形状、大小与空间关系,且无法实时掌握火灾的变化,且火灾浓烟和热气流通过人员疏散口自然排出,这给消防队员进行火灾扑救与现场实时指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其次,地下空间密闭性较强,火灾时产生的高温与浓烟难以排除;再次,地下建筑经常使用的疏散口较少,当火灾发生时,火灾的浓烟和无自然采光的环境使人辨识能力大大降低,造成火灾时人员疏散困难,经常酿成惨祸。

2.地下建筑的火灾的原因

我们要做好地下建筑防火工作。首先从地下建筑的火灾的原因谈起。

2.1电气火灾

人防工程不同于地面建筑,其空间封闭,无天然采光,自然通风条件差,地下建筑的采光主要依赖于人工照明,而且需要配置大量的机械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因此用电设备多,用电负荷大。如果建筑电气设计不合理,采用不合格的电缆线和电气元件,甚至私拉电路,胡乱搭接,很容易引起用电负荷过大,用电线路高温,甚至电线短路,引燃邻近的可燃物发生火灾。

2.2违章作业

消火栓的安装不合规,首先是消火栓施工过程中没有综合考虑施工场地的情况,施工期间将消火栓泄水口掩埋,导致设备堵塞无法正常泄水,从而影响了消火栓工作质量,降低设备使用的寿命。其次是地下消火栓出口高度与出口水平位置安装不得当,影响设备的使用及后续维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2.3用火不慎

使用大功率的电器或明火会导致地下民防工程火灾事故的发生,笔者发现很多地下民防工程缺少较为醒目的禁止吸烟和严谨明火等标示,或此类标示过少难以引起人员重视,仅将严谨明火机制停留与纸面上,无法起到实质性效果。

2.4消防系统不健全

消防系统不完备或消防系统管理维护不到位,导致火灾时不能及时预警;消火栓或自动喷砂系统无水,防火卷帘不能正常降落,都能使小火演变成大灾。

2.5设计施工不完善。

有些地下工程在设计时为了使用的便利,防火分区之间封闭不彻底,或者施工时,局部地方处理施工不到位等等,为以后火灾的发生留下隐患。

2.6其他原因

汽车库汽车相撞、雷击、人为纵火、物品自燃等都有可能引起地下火灾的发生。

3.针对上述原因,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3.1严格按现行的国家和地方的防火规范设计地下建筑工程

在地下工程设计中, 要充分发挥地下工程密闭性好的特点,控制火势的发展和烟气的流动,则是解决所有设计问题的关键。

地下建筑防火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建筑综合防灾设计的核心是强调建筑、风、水、电专业的统力合作。任一专业的疏忽在灾害到来时都意味着失败。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建筑专业要根据不同建筑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划分防火分区,并对不同的防火分区进行方便有效防火分隔。在进行防火疏散设计时,要对防火分区形状的选择,防火疏散允许的时间、最远距离,安全疏散出口的数量与要求,安全疏散通道的最小宽度,以及安全疏散地面引导的措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在风、水电设计中,在合适的地点,选择正确的消防设备,并按规范要求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防火、灭火设备。

3.2制定严格的防火制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经常组织全体人员学习防火知识,进行安全教育,做到思想上警钟长鸣,行动上常备不懈。人人会用消防器材.以便发生火灾时.能迅速有秩序地立即灭火.

3.3加强地下建筑工程防火工作的日常管理与电气、消防设备的维护

消防设备与电气的日常管理及维护至为关键,笔者认为,想要解决该问题首先应改变当前监管体制不严的现状。应明确各级监管组织的关系,优选消防产品的过程中应提高设备的管理效率,防止设备运行的不规范行为发生,与此同时,应协同消防单位负责监管消防产品,改变消防设备的恶性竞争循环关系,明确设备法定的保存期限,严格设备维护机制,把好设备管理及维护关。

在地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合理选用建筑材料,特别要做好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分隔密闭性处理与有机高分子装饰材料的阻燃处理。

4.总结

地下民防工程是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保存战争实力,提高生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民防工程的建筑结构特点决定了工程设计中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各单位应加强地下民防工程消防管理意识,明确消防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安全防火制度,完善防火基础设施、设备,根据实际工程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火、救火方案,确保工程使用与防火安全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方世忠,李震,李寅.土地集约利用背景下的地下空闯开发[J].上海国土资源,2011,32(1):28-32,

[2]王海刚,贾满,杨艳.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台质量评估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 1,32(1):59-62,77.

工地消防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实习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9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2012年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要求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鉴于目前地方工科院校的实习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梳理,以期对地方工科院校开展实习教学提供参考。

一、问题的表现 1.实习时间没有保证

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要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而当前,地方高校安排实习的时间普遍达不到国家要求。

同时,高校实习还往往存在“缩水”现象,对于4周的实习来说,一般实际执行仅2~3周,时间缩减了25%~50%。这种现象在地方工科院校中是普遍存在的,并成为影响实习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实习内容缺乏新意

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习教学环节,让学生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去,将枯燥的专业知识与丰富形象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但是,受实习成本、实习场所等方面的影响,高校在实习过程中普遍简化了实习环节,导致实习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新意。

(1)理工科学生实习缺乏实际操作

理工科学生通过实习,应该能够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锻炼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培养创新和应用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当前许多地方工科院校在组织理工科学生实习时,往往以参观某个工厂、演示某项操作技能或观看某个程序的运行等作为实习内容,替代了本应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实习效果较差。

(2)文科生实习缺乏动脑思考

与理工科专业相比,文科专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实习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通过实习锻炼学生动脑思考、推理和辩证等方面的能力。然而,相当一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对文科专业的实习不够重视,在实习内容上往往以参观某行政单位或游览某名胜古迹等为主,形式单一,内容毫无新意,学生缺乏能力的锻炼和动脑思考,远远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和效果。

3.实习场所建设滞后

(1)校内实习条件差,无法满足实习要求

通过某地方院校对学生实习条件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校内实习条件及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满意度极低。有些地方院校设备老化,工艺落后,无法展示专业的现代技术风貌,不能满足实习需要。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较差的工作环境,难以给学生正面的观感,无法提升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兴趣,这些都使得学生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2)校外实习基地严重不足

由于受地方院校影响力和专业知名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单位对于接收学生实习不太支持,加上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生产安全等问题,其往往把学生实习视为一种负担,承担实习任务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存在困难。另外,由于实习经费紧张,地方院校对一些实习基地基本上是零投入,平时很少联系,只是在实习前联系落实实习事宜。因此,高校实习基地出现数量逐渐减少、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严重不足的现象[1]。目前,大多数企业以安全、技术保密和生产任务重等种种原因为由,推脱乃至拒绝学校的实习请求,使得一些地方工科院校的实习场所频繁更换,甚至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不仅学校年年为实习场所发愁,而且实习单位也因为缺乏经验而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4.实习管理不够到位

(1)实习管理与监控机制缺失

学生实习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是参与真实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管理和监控上存在一定难度。许多地方工科院校的实习教学因为没有严格的制度保障,从实习指导书到实习考核方式以及实习经费等方面都缺少明确的管理规定和监控保障机制,使实习教学在各环节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实习收效甚微。

(2)教师对实习指导经验不足

有调查显示,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工科院校教师中,80%到90%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产业界经验的知识分子,缺乏与工业界的沟通和共同语言,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而生源的扩大也导致了实习过程中负责指导的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不足,导致实习教学质量下降[2]。我国地方工科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指导经验不足的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在实习前得不到很好的指导,实习过程中得不到必要的辅导,最终实习报告的撰写也极不规范等,这都严重影响了实习教学质量。

(3)实习考核不认真,流于形式

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实习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考核不认真,普遍流于形式,从而造成了实习效果没有得到真实反映。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充分保证实习时间,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工地消防问题范文第3篇

高校大学章程建制工作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大学章程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程序,以条文形式对大学设立、运行的重大事项(如性质、宗旨、任务、组织结构、成员条件等)做出全面规定所形成的规范性文件,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是高校进行大学治理的“宪法”和“总纲”。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校办学实际制定大学章程,是当下各高校尤其是为数众多的地方高校正在进行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当前地方高校章程建制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大部分地方高校都没有制定本校章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600余所公立高等学校中,至今仅有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不到30所高校制定了章程,为数众多的地方高校尚未制定本校章程。

其次,少数已有章程的高校中,其章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性,特别是能够体现本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等部分内容表述模糊,章程制定缺乏个性。

第三,章程内容中对章程的修订、废止程序以及教师、学生的权益保护等部分未给予清晰、全面记载,存在程序不合法和规定不健全的现象。

第四,由于缺乏配套性规章,章程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实际流于形式。

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章程的缺失及流于形式的现状,非常不利于地方高校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从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顶层设计自身发展模式并争取办学自的需要出发,各地方院校应加快推进本校章程建制工作,以凝炼学校改革发展成果、谋划学校高位发展。

二、地方高校推进章程建制工作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积极借鉴国内一批先行先试高校的成功经验。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国内高校较早的开展了本校章程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为其他兄弟院校的章程建设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此外,教育部于2010年12月将北京大学等26所大学列为“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试点单位,这些高校工作的推进,也可为各地方高校的章程制定工作提供借鉴。

其次,要主动参考国外一流大学的章程制定及其具体落实的发展历程。国外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章程,并严格依照本校章程实施大学管理。著名的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章程》、英国《牛津大学章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章程》、日本《东京大学章程》等,这些高水平大学的章程建制历程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参考。

第三,要搜集整理相关的上位法规范,并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作为本校章程制定的法律依据。

第四,要对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梳理,总结归纳出其中体现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部分,以及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将其体现到章程内容中去。

第五,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学校的办学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形成全面认识,并作为学校章程制定的实践依据,使得学校的办学宗旨、发展目标和方向等在章程中能够准确表述。

最后,地方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章程制定工作,要成立由各利益相关方组成的专门工作组,并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制定本校章程。

三、地方高校制定本校章程需关注的主要方面

首先,大学章程既是大学治理的总章,也是大学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的展示。因此,地方高校的大学章程制定,要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高度重视本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体现,彰显本校章程制定的个性。

其次,落实院系管理自,推进二级管理体系建设,是当前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之一。对此,各地方高校在制定本校章程时要特别关注,要在章程中对二级管理体制下学校与学院间各自的职责与权限做出明确规定,确保校、院二级管理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第三,要正确处理章程记载内容中详细与简略的关系。对于章程的必要记载事项,尤其是涉及师生员工的权益保障部分,一定要做详细、清晰记载。而对于一些有争论或者暂时没有形成共识的内容,如大学行政与学术间的关系、大学内部党委与校长间的关系等,可以暂做简略表述,为日后的探索和完善留下空间,以切实维护本校章程的权威性。

第四,要十分注意章程程序性规定的健全问题,章程内容中一定要对章程的修改及废止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做到程序合法。

第五,地方高校要在本校章程中对于举办者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给予明确记载,这是章程的必要内容之一。此外,为确保本校章程的合法有效,地方高校要积极主动和本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联系沟通,听取教育主管部门对本校章程制定工作的指导,以维护学校章程的合法性。

最后,地方高校还必须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在学校章程总领下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实施细则,真正确保本校章程能够落到实处。

总之,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各地方高校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全校上下应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于本校章程的制定工作中去,为学校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依法自主办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更高、更快发展建立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马陆亭.高校章程制定工作全面启动后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3):1.

工地消防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本科在校生;寒假务工;权利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由1999年的92.4万增加到2014年的698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0.5%提高到34.5%(2013年)。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膨胀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同时,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也日趋增大。为了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又为了减轻家庭支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兼职。在被调查的本科在校生中,82%以上的学生表示只要条件允许,愿意寒假外出务工。在笔者走访的企业中,90%以上的职工来自农村,其中近95%的明确表示春节回老家,导致企业春节期间出现严重的用工荒。在“经济人”的驱动下,寒假外出打工的本科院校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由于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其外出打工时处于弱势群体,常出现工作任务繁重、工资报酬被拖欠、被黑中介欺骗甚至受到人身伤害等问题,本科在校生寒假外出打工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在校生寒假务工问题,对于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优化大学生兼职环境、提高在校大学生实践水平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关于在校大学生外出务工的研究始于王丽丽、王朋,他们在2001年发表了《大学生暑假打工,容易吗?》一文,指出大学生打工市场还很不规范,一些打工大学生的权益还很难得到保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使打工市场早日告别无序。刘正发,徐艳、段克勤以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为例,研究了国外大学生打工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情况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日本多数学生从高中时就开始打工,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打工的现象还非常稀少。并不是中国大学生不愿意打工,更不是没有打工的必要,而是因为他们缺少寻找打工的途径。不远的将来,在中国大学生打工的现象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个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的支持。韩震、于玲,姚敏,郑萍从法律的角度出发,界定了打工大学生概念,总结了在校大学生打工权利受侵害的现状,剖析了原因,分析如何维护好打工大学生的权益,并提出劳动法应该适用于自发打工的大学生。武永乐、刘艳夸等,周峰,周静等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打工现状和心理进行了调查,提出要从加强立法、政府监管、高校教育管理入手规范大学生打工市场。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我国大学生打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却鲜见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在校生寒假务工问题的研究。寒假时逢春节,而春节是我国的重大传统节日,全家团圆,这个阶段在校学生外出务工比其他时间务工显得更为特殊,应更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基于此,笔者以1421名寒假期间在外务工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对在校本科生寒假兼职的动机、出现的问题和制约在校本科生寒假兼职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对策建议。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的对象

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调研与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1月初到2014年1月底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寒假在此打工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校生中进行,此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8%。样本的具体构成见表1。样本的具体构成中,男生比例略高于女生,来自农村的学生略多于来自城镇的,这与我国现实的社会结构相一致。学科门类中包含的一级学科和设置的专业越多,寒假外出打工的人数也越多。同样,大三和大一学生所占比例少,主要是大三的学生寒假要准备考研,大一的学生刚刚迈入大学的第一个假期大家都急着和家人团圆。

表1 样本构成

项目 人数 比例(%) 项目 人数 比例(%)

性别 男 1007 57.8 年级 大四 641 36.8

女 736 42.2 大三 208 11.93

学科

门类 工学 509 29.22 大二 890 51.06

理学 338 19.41 大一 4 0.2

管理学 298 17.09 户口

类型 农村 920 52.8

人文学科 332 19.05 城镇 823 47.2

社会学科 120 6.89 打工

途径 中介机构 1227 70.4

艺术学 57 3.26 好友介绍 308 17.7

其他 89 5.08 自己寻找 208 11.9

(二)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共设计28道题,其中:选择题23道、填空题5道;多项选择题2道、单项选择题21道。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寒假外出打工市场的现状(5题)、被调查者寒假外出打工自身的动机(7题)、被调查者寒假外出打工过程面临的困难(6题)、被调查者寒假外出打工过程中处理问题方式(5题)、被调查者寒假外出打工的社会保障机制(5题)。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市场现状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表示现有职工90%以上来自农村,有回家过年的需求,但是随着新年临近用工量不断增加,平时专科实习生较大,因为传统观念本科生都是好学生,企业不敢轻易联系用工,而中介机构也不能及时提供招生的规模,很多时候企业不得不停产或是减少订单。企业需要劳动力却没有方式招生,国家相关部门管理真空,所以导致了现在尴尬的局面。

根据市场规律有需求就有市场,就有发展的动力的原则,只是缺少良好的中间环节,一个良性的市场运作机制。同时,国家相关政策不健全,导致市场混乱。一些中介机构混水摸鱼,资质差,只顾招生赚钱,与用工方联系不够,或是进行虚假宣传等一系列手段,加之大学生自身实践经验少,侵害在校大学生利益事件时有发生。

(二)自身动机

地方本科在校生即将步入社会,寒假务工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们其中很多人第一次远赴千里之外,在一个陌生的现实社会生存。而他们希望这次经历赚一些钱,同时增加一些社会经验。如何才能合理的满足他们这些诉求,对于他们以后的生活与工作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在校生寒假外出打工主要动机是获得经济收入,占被调查人数的48.6%;其次是进行社会实践,占被调查人数的27.4%;“消磨时间”占到14.3%。此三项所占比重高达90.3%,基本反映了本科在校生寒假务工的动机,经济因素成为了主要考虑因素。另外,影响本科在校生寒假务工的因素还有:培养能力;磨练意志;心理素质;知识技术,由于寒假时期的特殊性,这些因素对本科在校生影响较小,见表2。

表2 地方本科在校生寒假务工的最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频数 百分比

经济收入 691 48.6%

社会实践 389 27.4%

消磨时间 203 14.3%

培养能力 65 4.6%

磨练意志 38 2.8%

心理素质 29 2%

知识技术 4 0.3%

其他 2 0.15%

(三)务工期间面临的困难

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地方本科在校生寒假务工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恶意克扣工资、被黑中介骗、无故延长工作时间、不能很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对环境不适应、性别歧视和人身伤害,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1.8%、28.4%、10.6%、7%、4.9%、3.6%、0.3%。安全问题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主要包括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本科在校生寒假务工中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这或许也是大学生外出务工的瓶颈问题。一方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合法的财产应该受到保护,这也是大学生所重视的,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虽然比重不是很大,但是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这将是不可补救的。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外出务工在厂里与工友的斗殴、女大学生案件、工作场所的安全事故等恶性事件的出现,无不为大学生寒假兼职埋下了隐患。见表3。

表3 地方本科在校生寒假务工的最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频数 百分比

恶意克扣工资 594 41.8%

被黑中介骗 404 28.4%

无故延长工作时间 151 10.6%

不能很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 99 7%

对环境不适应 69 4.9%

性别歧视 51 3.6%

人身伤害 19 0.3%

其他 34 2.4%

(四)处理问题方式

本科在校生寒假务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用工环境复杂等特点,安全事故或者争议经常发生。面对这些问题,有41.8%的大学生选择与当事人或领导进行交涉采用自助的手段解决问题;有28.4%的大学生选择自认倒霉,得过且过的态度;有10.6%的大学生选择向中介交涉;有7%的大学生向学校投诉;4.9%的大学生选择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只有3.6%的大学生向公安机关投诉。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本科在校大学生往往选择自助的形式解决争议或者选择沉默,追求权益的意识淡薄。而经过长期的追踪调研发现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效果不佳,甚至有时助长了恶势力的气焰。我们可以不去评论这种方式或者态度的好坏,但是实践表明这是大学生不成熟的表现。见表4。

(五)社会保障机制

本科在校生寒假务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严重缺乏,是当今改革的关键所在。95%以上的调查对象和受访者认为法律制度缺失是导致地方本科在校生寒假外出务工问题频现的主要原因。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大学生兼职不受本法保护,体现在1995年劳动部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依不签劳动合同。”至今没有一部法律详细规定大学生兼职问题的处理依据,这就造成了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其次,学校管理真空。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就业能力,很多学校设立有就业指导中心。社会实践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兼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业中心主要重心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对于校外兼职等于是一片空白。大学生涉世未深,又缺乏学校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指导,很难不出现问题。第三,政府相关部门管理漏洞频发。政府各个部门设置繁杂,多个部门职能重合,但是对于大学生课外兼职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导致大学生兼职管理的边缘化。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对劳务中介市场规范和监管不利,中介机构管理缺乏。导致了现在劳动用工市场混乱,大学生兼职时的合法权利无法保障。

表4 地方本科在校生寒假务工出现问题处理方式

主要处理方式 频数 百分比

与当事人或领导交涉 594 41.8%

自认倒霉 404 28.4%

向中介交涉 151 10.6%

向学校投诉 99 7%

寻求法律途径 69 4.9%

向公安机关投诉 51 3.6%

其他 34 2.4%

四、对策与建议

本科在校生寒假外出务工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是我国特殊国情下所产生的特有现象,国内的学者没有针对此类现象进行专门性、系统性研究。笔者在对国内外相关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针对本科在校生寒假外出务工出现的种种情况,结合管理学和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加强国家相关法规的制定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大学生的法律地位,不要让大学生兼职存在一个真空的状态,改变原先《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依不签劳动合同。”明确用工单位和大学生两者之间是一种劳动雇佣关系,彻底扼杀一部分企业在兼职大学生身上赚取超额利润,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兼职侵权案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劳务中介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合理完善用工制度。

(二)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兼职管理和指导

由于在校本科生就业培养区别于职业教育、区别于农民工再就业等问题,普通本科生在校生寒假外出务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急迫性和艰巨性,国家暂时没有较为有效地相关政策。而高校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手段,严格杜绝外出务工或者学校统一组织全部去,没有考虑具体的情况,这都是不合理的。学校应该首先设立专门的机构,明确责任,加强对大学生兼职,尤其是寒假外出务工的管理,以免大学生发生不必要的安全问题。同时加强指导,对大学生兼职进行鼓励和引导,开设兼职辅导,教会大学生如何兼职和怎么处理兼职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学校应该与广大用工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保障学生利益,与用工企业实现共赢,及时解决学生在兼职中的问题。

(三)学生自身应该理性兼职避免上当受骗

大学生寒假外出务工不要只向钱靠齐,通过正规的渠道找兼职,不要相信一些学生不合乎实际的宣传。首先大学生应该理性的处理问题,在寒假,这一个特殊的时期,不仅找工作要冷静,在工作期间也要很冷静,正确评估自己,学会保护自己,不冲动,学习善意的回避。比如不要和工友出现过激的冲突,记住你是大学生,你的经验少。其次要有强烈的维权意识,要学会适当的提出自己的诉求,不要选择沉默,但也不是不计后果的蛮狠,注意保护自己,尽量通过外部力量解决问题,不合理的自助行为慎用。比如在选择中介或企业时,应该选择相对正规的企业,出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不要选择沉默或一个不理智的行为。

(四)社会应该提供一个寒假兼职的市场

大学生既然有寒假外出务工需求,而且社会也有巨大的用工市场,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寒假外出务工市场。社会应该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给他们合适的岗位。比如在大学生放假前一个月有关部门统计各个用工单位的用工需求,联系各个高校,达成用工合同;学校可以在放假后负责大学生运输安全,并安排专人进厂,负责学生务工期间的安全或者联系资质较好的中介,由他们负责;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具体的用工情况,合理进行安排培训和上岗事宜,出现安全事故及时沟通处理;作为公众我们应该理解本科在校生寒假外出务工,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J].教育研究,2004(9).

[2] 教育部门户网站[EB/OL].http://.

[3] 刘正发.日本大学生打工现象的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3,14(6).

[4] 徐艳,段克勤.浅谈世界各国大学生打工情况――以中、美、德、法、英、日为例[J].新财经(理论版),2011(3).

[5] 韩震,于玲.“大学生打工”的劳动法保护之研究[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0(2).

[6] 姚敏.大学生打工现状与法律维权现状的思考[J].企业导报,2009(5).

[7] 郑萍.论劳动法之适用于自发打工大学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8] 武永乐,刘艳夸,胡晌云等.新形势下大学生打工现状调查研究[J].管理学家,2012(5).

[9] 周峰.大学生暑期打工心理调查研究[J].锦绣,2013(8).

[10] 周静.规范大学生打工市场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3).

工地消防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30-02

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2011年底,在此基础上推出第二期名为“本科教学工程”。本文所指“质量工程”是第一期“质量工程”及第二期“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与改革项目的统称,主要是指国家级和省级两类建设项目,也涉及高校自身所设置的相应校级、院级、系级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本文力求从申报及建设的角度研讨相关工作,分析问题,寻求对策,以利于地方高校认真对待每一次建设机会,在点和面上都能有所突破。同时,精耕细作,以建设本科质量工程项目为引领,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地方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在高校本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之在社会评价中占据较高权重,无论地方高校还是部委属院校都高度重视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地方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1.申报成功率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一期“质量工程”建设中,近70%的国家级项目和近50%的省级项目都被那些在科研和教研方面有着明显优势的部、委属院校获得,而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在申报工作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方高校申报成功率偏低,只能选择性地填补一些数量上的空白,获得的经费支持也较少。在第二期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教育部在政策上更多地注重了对地方高校的支持,但总体来说,相对于地方高校的绝对数量,质量工程项目获批数量仍然偏少。

2.获批立项难成体系。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是一个优选的过程,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积累基础才具有申报的条件与资格。地方高校一方面要举全校之力,拿出最好的项目参加竞争,方能保障推荐的项目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内部的平衡,适当的兼顾不同科类专业的建设水平,地方高校又不得不将本来不充裕的资源配置到不同的专业领域,这样不多的申报建设机会往往被平均化。因此,地方高校很难做到质量工程项目的全面斩获,所批的为数不多的质量工程项目很难构成一个相互支持的工程体系。

3.建设过程监管不严。高校的教务处以及质量工程项目所在的相关学院,是实施项目监管的主要业务部门,也是保障项目运行、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地方高校在项目监管过程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教务部门往往限于事务性工作,导致无法对日常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监管;二是相关学院难以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创建用于日常监管的项目执行系统(以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为主)、项目日常管理系统(以学院或系一级为主)以及项目监督与评价系统(学院自评,学校管评二级),导致过程管理缺失。

4.建设推广力度不够。部分地方高校获批项目的建设推进工作长期处于一种自觉、自发、自为的状态,一些项目往往束之高阁。例如,反映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有的精品课程网站获批若干年,但始终停留在申报时的状态,没有内容更新,也没有学习反馈互动。有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既无法实现网上预约,更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又如,反映在项目的影响力方面,一些项目并未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未引领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也并未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项目建设的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项目的结项工作一拖再拖,或是低调结题。

二、地方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不力的原因

由于办学历史、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和教学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差异,部、委院校在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竞争中具有相当大的先天优势。除去“先天不足”这个客观存在的因素之外,造成地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不力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到位。在教育部、财务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中明确提出,“质量工程充分考虑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确定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调动广大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实质上,推进实施质量工程,项目是契机,改革是手段,提高是目的。而部分地方高校把质量工程当作“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单纯为了“挂牌”而申报,申报时千方百计集中优质资源“做文章”,一旦立项后却疏于建设和管理,后期靠零碎素材的拼凑来完成检查与验收,这显然违背了质量工程建设的初衷。

2.培育机制不健全。地方高校对校一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不够重视,部分学校获批的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比在建的校一级质量工程项目还多。这种项目建设架构导致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根基不牢、力量分散。如果把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体系比作一个金字塔,那么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分别是塔尖和塔身部分,而起到基础支撑作用的塔基部分是由大量校一级项目构成的。缺少了校一级质量工程项目作为“孵化器”,地方高校的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在申报与建设上,往往变得“昙花一现”。

3.分工协作不够。地方院校获批质量工程项目的历程往往是经过多方配合、团体努力、历次、反复雕琢的结果。从分工上来看,负责质量工程申报的主持教师对专业教学情况有较强的了解,学院(系)掌握着专业整体办学状况,作为主管部门的学校教务处更胜于对申报建设政策及整体工作状况的认知与把握,作为支撑力量的各相关部门各自有着与教学改革紧密联系的业务领域,如果没有全方位的支持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申报与建设的机会可能稍纵即逝。如果申报工作只是简单的上传下达,以“击鼓传花”的方式展开,无论是何种项目的申报材料都很难突破严格的筛选评审程序。

4.趋势把握不准确。不同的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侧重点是不同的。一期质量工程项目涉及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六方面的内容,注重于支持学校整体条件的改善,强调基础性建设。而二期质量工程项目涉及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等五方面的内容,偏重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要素环节提升。二期质量工程在“学校实力”、“校企合作”、“辐射推广”三个要素之中,明显加大了对后面二者的考评强度。这些变化因素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的走势。一些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似乎没有重视这些“走出去”、“动起来”的趋势,这也直接导致了项目申报与建设工作的偏颇。

三、地方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的基本建议

从本科教学改革的走势来看,质量工程建设可能会以一种新的形式持续下去。“十三五”期间,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过程、重视教学环节改革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地方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质量工程项目。

1.明确建设目的,转变工作理念。质量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既是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工作的落脚点。地方院校不仅要高度重视申报组织工作,把质量工程项目“揽进来”;还要切实大力推进改革与创新,把项目“建设好”。必须转变观念,把成功获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视为播到田地里的“种子”,而不是视为教育教学已取得的“成果”。必须把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同本科教学常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用质量工程引领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建设体系,加大培育力度。地方高校应积极构建以学校项目为基础、省级项目为骨干、国家项目为龙头的三级“质量工程”的申报及建设体系,既重视已有的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和验收工作,又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打造量大面广的以促进本科专业、课程、教材和团队建设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质量工程项目,认真做好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工作。

3.加强监管,强化评价考核力度。地方高校应建立“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在学校内部以学院(系)为主体集中各自参与项目按年度进行总结,并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汇总公布相关信息情况。建立项目中期检查制度,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由各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建设中期报告及阶段性建设成果,接受专家组的检查审核。对检查合格的项目可按计划继续建设;对工作进展不力的项目勒令其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项目可予以撤销。

4.激发工作热情,扩大辐射与推广范围。质量工程的建设主体是学校,但任务需要由一线教师来落实,能否实现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发挥项目效能,关键在于一线教师能否真正行动起来。地方高校应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优评先、课时酬金、福利津贴等方面向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的一线教师倾斜,并完善配套的奖励政策及激励机制,引导一线教师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中。同时,地方高校应在建设成果的总结、提炼、辐射和推广方面下功夫,为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与推广创建平台,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思.质量工程: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重大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7,(5):18.

[2]杨培强,等.以“质量工程”为抓手 推进本科教学内涵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0,(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