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和旅游结合

文化和旅游结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和旅游结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和旅游结合

文化和旅游结合范文第1篇

截止2月17日,我县3家A级旅游景区“春节”假日累计接待游客134629人次,其中累计对医务人员免票0人,累计接待入境游客0人,无门票收入。东风堰——千佛岩景区暂时免费对外开放,截止2月17日累计接待34869人次;天福观光茶园景区为免费开放,截止2月17日累计接待94964人次;辕门仙草小镇景区为免费开放,截止2月17日累计接待4796人次。图书馆和文化馆截止2月17日累计接待群众445人次,没有展演出的文化活动。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提倡游客“就地过年”,游客出行呈现出下降趋势。

一、假日文化和旅游工作组织情况

我局成立了以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王海燕为组长的“春节”旅游安全领导小组,并于2月4日召开了“春节”假日安全生产工作会,由局长王海燕亲自部署,要求各文化旅游企业提高认识,落实安全责任,对节假日期间的各项工作进行行业自查,制定安全预案,彻底排查安全隐患,申领张贴“四川天府健康通场所码”,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假日期间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值班值守制度,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确保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全面开展了对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环境综合治理、食品安全、疫情防控等工作的一系列宣传和专项检查行动,以保障我县文化旅游市场安全、有序的运行。积极推进文化旅游环境综合整治进景区活动,使景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保证了景区的旅游秩序和安全;节前认真检查了A级景区、星级宾馆、公共文化场所、旅行分社(服务网点)的各项安全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假日文化和旅游市场特点

“春节”期间因疫情原因,多数游客不愿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因此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较去年同期整体下滑。东风堰——千佛岩景区更是采用了预约制,确保“春节”期间能够有效控制突况。

因疫情原因提倡游客“就地过年”,游客出行需求得不到满足,此次长假游客出行较之前呈现出下降趋势,乡村旅游和短途游成为此次假期主流出行选择。

文化旅游部门积极作为,多措并举,在A级景区和公共文化场所继续严格按照防疫工作要求,做好进入人员体温检测、信息登记、场地消杀等工作,确保安全有序开放,同时加强巡查,维护市场秩序。旅游假日值班人员全部到岗,做好应急保障,旅游市场运行平稳。

文化和旅游结合范文第2篇

一.引言

文化管理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业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贴近文化底蕴这一深层次的东西。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并从多个方面得到了支持与发展。但是,发展就会带来相关的问题。文化的渲染逐步被商业化所取代,一些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的发展与带动下变得偏离了主旋律。这些现象表明,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需要进行适当妥善管理,从而保证文化与旅游的双重保障。

二.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结合传统文化的旅游模式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带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分析,其更好地传播了传统文化,以吸引游客的目的,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内涵。而从能动关系的角度分析,也正是因为作为游客身份的国民对于传统文化也有着非常大的兴趣,才促使了这一新兴文化旅游形式的发展。从基本形式分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文化旅游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众多较为成功的文化旅游的案例。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王朝的历史遗产,对于我国国民而言,充满着莫大的吸引力。故宫是清代君王生活、从政的地方,人们都有一颗帝王之心,都憧憬着这一代表着权利与地位的圣地。因此,这一简单的理由,就足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鱼参观。如此,文化旅游的游客源就有了保证,对于其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要真正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拥有了游客源这一基础后,还要进行文化的结合以及文化的旅游式传播演示。仍然以故宫为例,游客来到了故宫必然是有目的性的去探寻这里的奥秘。但是故宫的奥秘众多,如果没有一定的秩序性供游客参考,必然会如走马观花般毫无收获。因此,作为相关的文化旅游管理人员,应该从传统文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将故宫的整体脉络进行必要的划分。例如,将故宫的整体景致进行分块处理,在进行游览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游览。这样目的性较强,也能保证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了解最多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魅力。让游客真正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并在游览过程中体味其中的文化底蕴。

总体上可以这样总结,即文化旅游的发展首先要保证有值得游客游览的文化景观;在拥有了这一基础的情况下,再进行相关内容的搭建与设计,从而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业。

三.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管理

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得以大力发展,在收获利益与效益的同时,却也伴随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复杂而多样化,无法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但是,却可以从管理的角度去分层解析,避免一些弊端的发生,减少问题的出现,从而保证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一)文化旅游带来了文化的破坏。文化旅游的文化破坏主要体现在一些实体传统文化,例如洛阳的龙门石窟等这样的文化圣地,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举动,造成文化古迹的损坏。很多传统文化的旅游景点经常会遭受一些有意或者是无意的破坏。因此,相关部门就要重点加强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在一些重要的景区添加游客提示牌,提示以及警示游客注意对这些重点景点的保护。

(二)文化景区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旅游出行游客必然会携带一些用品,而这些用品就成为了景区的主要污染源。游客往往在游览的过程中,会因为比较劳累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而随手扔掉这些垃圾,造成了文化景区的污染。对于此类问题的管理,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景区内垃圾箱的分布密度,在各处路口以及不同的景区节点处安置垃圾投放设备。并采用一些劝导式话语,提醒游客要保护景区自然环境,注意环保。

总之,妥善合适的管理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发展非常有利。

四.结语

文化和旅游结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农家乐旅游 发展历程 影响 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面对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工作压力,都开始向往乡村淳朴的民风、休闲的田园生活以及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而农家乐旅游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本文从农家乐概念的提出及发展、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对农家乐旅游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与农家乐旅游的结合原则等四个方面出发,对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农家乐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农家乐旅游最早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开展的乡村游,而我国内真正意义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的。农家乐旅游行业基于农家乐的基本特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农家的日常生活,同时还涉及到民间文化以及民俗特色。我国地域广阔,由56个民族组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所呈现出的农家乐旅游效果也不同。

农家乐旅游行业作为我国旅游行业的新兴行业,属于生态旅游行业的同时,又不同于生态旅游。在农家乐旅游中,游客追求的是回归自然、感受农家田园的生活气息,同时能够更多的了解农家传统文化,达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农家乐旅游更侧重游客的内心感受。在农家乐旅游中,主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分别为:

广义的农家乐源于农业的概念,它包括农、林、牧、副、渔。它是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而狭义的农家乐,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

现当代特色旅游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迅速兴起。农家乐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将城市文化与农村的传统文化互为融合,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相互沟通、融入。与此同时,在农家乐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使城市居民感受到农村的特色,同时能够暂时脱离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以及工作压力,身心得到放松。

我国最早的农家乐旅游形式出现在四川省郫县的农科村,当地农民利用自己家栽种的花卉苗木,吸引城市居民来此参观,中午或晚上再为游客提供一餐地道的农家饭。游客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生态的悠美,而且可以体会到浓郁的农家风情。

真正以“农家乐”命名的乡村旅游始于1987年在休闲之都—成都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桃花节。这次桃花节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农家乐旅游已经遍布全国,由于各地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因此农家乐的经营内容也风格迥异。

传统文化对现当代特色旅游的影响

(一)推动旅游发展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不同的地域、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换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民族特色,能够真实地反映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精神风貌。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一些传统文化也逐渐被城市的现代化、经济化所替代、遗忘,而一些农村地区却由于思想保守或发展进程缓慢仍继承着当地的传统风俗。城市居民在农家乐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为了追求当地的田园生活,感受“归园田居”的生活境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多的了解当地的人文风俗以及生活习惯,达到双方文化上的互补。例如:在贵州贵阳市周边的农村中,当地的苗族人们充分地利用自己少数民族的优势,在发展农家乐旅游的过程中,向游客展示自己本民族的芦笙舞、织锦以及刺绣,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还能够与游客形成互动。这不仅传播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从而推动了当地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家乐旅游中的不足,推动了农家乐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丰富旅游内涵

农家乐旅游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在农家乐旅游中,更多的是注重游客的身心感受以及精神享受。然而农家乐的一切田园活动、农田风光只能带给游客精神上的放松,却无法吸引游客的兴趣,久而久之,游客就会回归到原来的城市生活中。若在农家乐旅游中结合着当地的传统文化,不仅能从根本上增加游客的旅游内涵,同时还能促进文化交流。例如:四川的变脸是我国戏剧文化中的瑰宝,在城市生活中,除了在戏院几乎看不到变脸这一神奇的艺术。然而在四川成都周边的农家乐旅游中,游客除了能够感受到当地的田园风光外,还能欣赏到川剧中的变脸艺术,不仅增加了旅游的内涵,同时还吸引了游客的好奇心,使其流连忘返。

文化和旅游结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敦煌市;城市发展;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4-0008-02

2016年的敦煌国际文博会的成功举办,又一次提升了敦煌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我们在探讨敦煌国际文博会后的甘肃发展问题上,应该在思路和视野上更加超脱、更加实在、更加有新意。我们应该积极地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站在全球开放、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角度,进一步提升敦煌文化和敦煌旅游的开发价值。为此,笔者提出一种思路,或者说是战略建议,这就是把敦煌建设成世界超级文化和旅游平台。

一、建议理由和现实依据

第一,世界文化名片。现在的敦煌已经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名片。根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经有48个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世界第2位。其中,敦煌莫高窟是最早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1987年获批)。敦煌文化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代表,是一个典型模式,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在世界上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还有敦煌研究院、敦煌学研究人才队伍以及《敦煌研究》杂志等。

第二,世界旅游胜地。今天的敦煌已经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世界各国人民到中国旅游的首选地之一,是世界文化人到中国研究文化必须考察的地方之一,成为甘肃省旅游业的“领军人物”。2015年,全市累计接待旅游人数660.39万人次,同比增长30.31%,实现旅游收入63.76亿元,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15%,占全省旅游业的6.56%(976亿元),同比增长32.69%。2016年,截至9月底,敦煌市旅游接待人数629.89万人次,同比增长20.51%;完成旅游收入61.4亿元,同比增长21%。

第三,环境条件。敦煌周边还布局了嘉峪关城楼、榆林窟、石包城、悬壁长城、方特乐园、七一冰川、盐池湾、哈尔腾国际狩猎场等一大批世界和中国著名的景点和文化遗址,是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高水平旅游资源布局集中区,旅游成本相对比较低,具备了集中、聚集和组合开发的基本条件,具有相当的战略可行性。

第四,经济条件。敦煌市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12亿元,人均10200美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财政总收入完成12.01亿元,增长24.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亿元,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酒嘉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比较高。敦煌市、嘉峪关市、酒泉市、玉门市等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处在中国的中等线以上,有比较好的综合城市实力、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和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支持文化和旅游提升工作有基础。

第五,交通条件。因为在敦煌市的周边地区,交通条件非常方便,不仅有高速公路、铁路、高铁、国际机场,而且陇海线与青藏线很快对接,西北最大的两条铁路对接后,为这一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第六,甘肃向西开放的门户之一。以敦煌为代表的甘肃河西走廊西端城市群,是甘肃向西开放、整体融入丝路经济带的“门户城市群”,是甘肃向西开放发展的最大平台,加快发展敦煌市,对这个地区开放发展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第七,水资源条件。许多研究成果都证明,敦煌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面临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制约,这是现实问题,必须面对。对于这个问题,甘肃省以及国务院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时期已经在着手调查、勘测和策划能够比较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案。目前,提出和基本确定的方案是启动“引哈济党”项目,即从哈尔腾高原把哈尔腾河通过隧道直接从源头引到党河,这个项目可以给党河增加一倍以上的水资源供给。

二、战略定位和决策参照系

(一)趋势和先进经验

从发展趋势来看,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国家、旅游圈、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建设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与旅游高度结合、交通与旅游全面对接、工业与旅游搭伴同行。建设世界文化圈也是大趋势,如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南亚文化圈)和东欧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这五大文化都与敦煌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比如云南省,目前已经计划打造五大世界遗产品牌旅游地。云南省在《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发挥世界遗产地的国际品牌优势,着力打造“丽江古城、石林、三江并流、元阳哈尼梯田和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等五大世界遗产旅游地,建成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品牌旅游地。由此可见,云南省已经在这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二)大参照系

围绕著名品牌打造更大文化和旅游平台的做法,已经是非常成功的国际经验。因此,像世界上许多国家打造结构性、圈状、循环性的文化和旅游著名景区一样打造“新敦煌”完全有可行性。比如:法国打造“卢浮宫-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凡尔塞宫”大旅游圈;美国打造“洛杉矶-好莱坞”文化旅游圈、“拉斯维加斯-科罗拉多大峡谷”旅游圈、纽约“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布鲁克林大桥-曼哈顿-世贸大厦-联合国大厦-第五大道-百老汇”大旅游圈、“佛罗里达气候-海滩-饮食-艺术展览-文艺演出”旅游圈;加拿大打造“尼亚加拉瀑布-多伦多-渥太华”大旅游圈;意大利打造威尼斯世界旅游平台;澳大利亚打造“悉尼港-悉尼歌剧院-海港大桥”旅游圈;埃及打造世界级金字塔旅游区;印度打造印度泰姬陵旅游圈;南非打造“好望角-开普敦”旅游圈。这些都是策划敦煌世界超文化和旅游平台的最好参照模式。

(三)决策要点

因此,建议省委和省政府能够重视并且考虑把敦煌建设成世界超级文化和旅游平台的问题,组织专家进行系统研究和讨论。从战略内涵上来定位,我们所说的“超级文化和旅游平台”,是指对于敦煌文化和旅游的战略定位,要从国际最高水平、最高标准上、对于未来世界文化和旅游都有一定影响的角度对它进行设计和打造。所谓“双层次结构性”,是指在实现敦煌旅游与文化的再认识、再规划和再开发的过程中,既要使敦煌文化成为能够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世界文化名片,又能够使敦煌旅游成为能够代表中国的高水平的世界旅游名片,使敦煌文化和旅游两方面都能够长期立于世界级的行列。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以敦煌莫高窟、月牙泉、榆林窟、锁阳城遗址、阳关、玉门关、魔鬼城等为基础,规划建设一大批世界级别的、集中布局的、有结构关系的5A级旅游景点和文化平台的集中区。发展目标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1234”目标,即年度中外旅游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占当地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0%、旅游收入占到个人收入的40%。

三、需要做许多基础性的工作

(一)重新编制建设规划

重新定位敦煌文化和旅游发展战略的层次。从建设世界级著名文化和旅游平台的角度,重新审视敦煌文化和旅游的时代r值。借鉴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模式,把敦煌现有的主要景点都按照5A级或者4A级来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定位、重新规划建设。

(二)创新投资建设模式

通过自己开发或者“引企引资”的方式,在敦煌区域聚集一大批国际企业、跨国公司、上市文化公司等,聚焦一大批国际著名的文化和旅游经营专家,直接参与敦煌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方式可以选择BOT、PPP等,这些方式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收到许多成功的实践和经验。

(三)建设文化和旅游特区

对于敦煌的再规划和再开发问题,要作为甘肃省“十三五”的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作为补充性项目,可以放在省上的年度项目中去,因为“十三五”全省的旅游项目已经于2015年底基本确定)。用“特殊的政策”,解决特殊的问题,即把敦煌作为一个文化和旅游特区来对待,在招商引资、公司组建、信贷支持、税收优惠、就业工资管理等方面,更加开放和灵活,更加符合国际惯例。

(四)建设以敦煌为龙头的西北大旅游圈

建议在国家层面,规划建设以高铁为基本交通模式的“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兰州-红古-西宁-德令哈-格尔木-当金山口-肃北-敦煌”的环形大旅游圈,以敦煌为龙头,以柳园-格尔木铁路连接陇海线与青藏线为交通支撑,建设西北最大的跨省文化和旅游经济圈。这个项目对于进一步开发西北文化和旅游资源意义重大,其辐射文化和旅游范围可以连接甘肃省的天水、临夏和甘南,宁夏的沙坡头、沙湖、西部影视城、西夏王陵,青海省的塔尔寺、青海湖,新疆的哈密和吐鲁番等。

(五)敦煌市升格

加快将敦煌市在行政级别上升格为地级城市,下辖瓜州县、阿克塞县、肃北县、沙州区(原敦煌市)。之所以要将敦煌市升格,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中国特色的国情条件下,行政级别的制度安排对一个地方的发展非常重要。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可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到现在也没有解决,必须加快解决这个问题。

文化和旅游结合范文第5篇

一、强化领导,确保专项活动有序开展 

由于机构改革单位合并及人员调整,为确保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及时调整文广旅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调整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副局长为副组长,成员由相关局属二级机构负责人组成的扫黑除恶工作领导小组,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扎实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宣传、注重实效

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平台滚动播出宣传标语及公益广告,宣传报道扫黑除恶重点工作内容及相关动态,让扫黑除恶工作在全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利用常回家看看节目到各乡镇海选时,派发传单,宣传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同时, 通过单位微信工作群积极宣传转发关于扫黑除恶工作的文章,以一转十、十转百的 形式让身边人 知道扫黑除恶工作, 了解到扫黑除恶工作,广泛发动各类力量拓展线索来源,为推进“扫黑除恶”工作营造良好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