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早产儿; 呼吸暂停;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45-01

呼吸暂停 (Apnea)是指呼吸停止超过20s伴有心率减慢(

1 呼吸管理

1.1 呼吸道护理

早产儿颈部向前弯或食管受压,均可发生呼吸暂停,因此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方法是:早产儿头部放在中线位置,肩下和颈部垫上小软枕,使颈部姿势自然;或给予睡水袋、俯卧位[2],即俯卧头抬高15℃,偏向左侧或右侧,保持舒适,以减少上呼吸道梗阻,预防或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

1.2 严密观察病情

早产儿给予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设置好各参数报警值。同时,医师、护士应定时巡视,密切观察呼吸 (频率、节律、深浅度 )、面色、反应、腹部、肢体活动等情况,以及,常规监测血糖、电解质、血气、血色素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3 呼吸暂停的急救

呼吸暂停一旦发现,应区别是梗阻性呼吸暂停,还是中枢性呼吸暂停[4]。若为梗阻性暂停,应立即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若为中枢性呼吸暂停,轻者应立即刺激,如轻轻摇动患儿、捏耳垂、弹足底、托背呼吸等,多数能恢复呼吸;若有发绀予以吸氧,严重者行人工胸外按压、复苏囊并加压吸氧,或使用持续气道正压呼吸 (CPAP),当CPAP治疗无效时,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1.4 药物应用

遵医嘱静脉给予氨茶碱、纳洛酮交替使用,可以预防和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注意按时用药,剂量准确,用微量泵控制输入速度。

2 体温管理

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差,体温常随环境温度变化而不稳定,暖箱能为早产儿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暖箱温度根据体重、日龄、体温调节而定,使体温维持在36.5℃-37.0℃ 之间 (耗氧量减置最低 ),2-4 h监测体温 1次,能避免体温过高过低或骤升骤降致早产儿大脑及多脏器出血、呼吸暂停[3]。一切治疗及护理集中在箱内进行,注意暖箱不宜放在空气对流、近窗或阳光直射处保持室温24-26℃,湿度 55% -65%。

3 安全喂养

早产儿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差。对于病情较稳定的早产儿,吸吮和吞咽能力好的,用奶瓶喂养,喂养时注意速度宜慢,以防胃食道反流致呼吸暂停或窒息;吸吮力弱或频繁发生呼吸暂停的患儿留置胃管,进行鼻饲,保证患儿足够热卡,如肠道进食少,可采用静脉营养,同时,观察腹胀及排便情况。患儿腹胀,增加腹压可造成呼吸暂停,如 24h 未排便,应采取相应措施:用小儿开塞露塞肛通便,或1:3开塞露液和生理盐水小剂量保留灌肠。另外,可通过腹部按摩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呕吐和胃食管反流的发生,能有效防止呼吸暂停的发生[3]。

4 防治感染

早产儿感染要以预防为主,N I CU 或早产儿室应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加强口腔、脐部、皮肤等基础护理。早产儿用物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物,乳具、被服高压消毒;尽可能减少接触患儿,减少侵袭性操作,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发生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必要时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血浆等提高免疫力。

总之,早产儿呼吸暂停如不及时发现处理,可因脑缺氧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及耳蜗背侧神经核受损,导致脑性瘫痪及高频性耳聋,甚至猝死[4]。医护人员要对早产儿进行精心的护理,密切的观察,及时发现呼吸暂停并及早干预,有效地防止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和发展,才能提高治愈率,降低伤残率。

参考文献

[1] 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 等.新生儿医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5.

[2] 蔡荣英, 陈秀捞,谢桂馥,林安田,水垫与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 2009,8,4(24):203-204.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第2篇

早产儿脑血流及与颅内出血的关系温春玲张巍黄醒华(245)

公告(249)

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导管未闭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左室舒张功能多普勒参数的影响任锦霞姜维张凤仙吴雅峰(250)

窒息新生儿血糖、皮质醇、胰岛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新生儿科杂志 周英陈菲巴雅(254)

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组织学和MR影像变化孟淑珍张可冰薛辛东(257)

丹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皮质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和凋亡细胞的影响舒桂华朱玲玲徐向明郭锡熔李述庭(261)

固尔苏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詹为红(265)

连续腰穿治疗早产儿重度脑室内出血疗效观察房晓祎郭继忠吴北燕林霓阳(267)

2679例新生儿产后访视分析葛秀英彭慧(269)

新生儿咽部畸胎瘤脱落致呕血一例王郁戴爱玲(271)

Ⅰ期会阴成形及瘘修补术治疗新生儿无肛舟状窝瘘齐新李敏(272)

双胎同患水痘二例闫芳华(274)

新生儿胎-胎输血、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一例叶一莲卓观达陈美英(275)

围产期脑损伤诊治进展学习班通知(253)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医学期刊中的地位(260)

第九届全国儿科急救医学学习班通知(264)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技术学习班通知(286)

《新生儿科杂志》2005年第20卷索引(289)

《新生儿科杂志》征订启示(F0004)

红霉素炉甘石混悬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病临床观察张玉琴(27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新进展李春娥(综述)夏振炜(审校)俞善昌(审校)(277)

母亲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对子代智能的影响韩慧君(综述)魏珉(审校)(280)

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肺动脉压力的评估郑春华(284)

肠道微生态与益生菌JosefNeu黄瑛(287)

继承传统,继往开来——《新生儿科杂志》20年回顾与展望冯琪(1)

加强窒息复苏培训,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及伤残率而努力虞人杰叶鸿瑁(3)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有关进展华(7)

在实践中掌握新生儿复苏的技术要点和难点朱小瑜虞人杰(11)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学术研讨会及学习班通知(2)

全国生物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学习班(2)

抗D和抗E所致新生儿溶血病一例林虹李春蕾(6)

摘自: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4)

新生儿乳糜胸1例姜春明米延关莉(22)

先天性膈疝误诊为多囊肺饼肺炎一例杨长坤耿红丽(26)

新生儿限局性骨化性肌炎一例李慎黄萍(30)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学术期刊中的地位(32)

危重、高危新生儿血糖的临床监测张莉萍窦山朵(38)

抢救新生儿有机磷中毒七例分析孙银峰孙红娟闵庆玲(40)

严重先天性肺发育不良二例报告徐承懿(42)

21-三体综合征合并先天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一例张成元张海鲲李丽(43)

新生儿“胎粪吸引管”已生产(43)

早产儿慢性肺部疾病诊治新进展戎群芳黄绮薇张国琴(44)

《新生儿科杂志》投稿须知(47)

早产儿早期及日间血浆β-内啡肽变化趋势研究张雪峰童笑梅叶鸿瑁(15)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评价刘翠青李莉刘素哲马莉纪素粉(19)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在早期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中的价值黄燕萍李小权王安生康燕罗树舫史瑞明辛华(23)

33家医院新生儿复苏前状态的初步调查张小兰朱小瑜李小毛(27)

胆红素脑病患儿脑脊液中胆红素水平相关的血清指标探讨连志明(31)

浅谈医院产儿合作苏艳芳李斌王永生崔宇(33)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和肺表面活性制剂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谭稼荣陈静富琴琴蒋琦(35)

持续鼻饲喂养与间断鼻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评估周小坚陈鲜威刘江勤陆中权(49)

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耐受性的探讨柳洁刘正娟张振强(53)

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李卉冯琪王颖郭在晨(57)

窒息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前白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郑俊虎郑骆颖王靖陈权新(62)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曾华黄玉英卢曼中李毅吴曙粤(67)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瘦素水平分析吴华向开富万胜明(71)

健康新生儿血二胺氧化酶、D-乳酸测定及意义陈少华邱芸芸钟富珍甘翠红刘运科周晓光(74)

新生儿肠穿孔一例徐烈媛梁勇(52)

幽门前瓣膜伴空肠狭窄一例李延林(56)

新生儿绞窄性肠坏死三例诊治体会新生儿科杂志 陈必全(66)

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一例杨旭锦陈雪辉周彦文张爱华(70)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致多发性肠闭锁一例魏艇钟麟刘文英唐耘熳(86)

13-三体综合征伴多发畸形一例程立红肖娟祁俊明(87)

新生儿肠穿孔致胎粪性腹膜炎一例王碧祥(87)

围产期新生儿急救学习班(61)

全国新生儿急救学习班(88)

4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临床观察申宛冬王新民徐天鹤华子渝(77)

窒息新生儿胃黏膜pH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杨彤(79)

早产儿生后早期电解质特点的临床分析冯俐平肖昕刘秀香(81)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并穿孔八例临床与病理分析杨戎威(83)

桂西地区337例壮族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李强潘红飞杨显先(84)

多胎早产儿38例治疗与护理体会陈贺兰王桂宏孙宏华(89)

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进展王晨华(91)

核黄疸及其监测吴运芹黄玫(94)

宫内肺炎诊断阴影及其修正与结局朱小瑜梅家平邝文英连朝辉杨传忠(97)

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的早期诊断黄玉春张春花李茹琴庄兰春程宪郭惟(10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IL-1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蔡宝萍娄燕陈永梅梁秋瑾李晓梅(104)

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实践分析刘政孙平莲张言圣(107)

作者投稿须知(106)

对作者书写统计符号及论文中表格的要求(110)

新生儿HIE头部亚低温治疗学术研讨会及新生儿医学新进展学习班通知(118)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婴幼儿智力测验及早期教育培训班(143)

高氧暴露下早产大鼠血清皮质醇变化的动态研究里健薛辛东(111)

胰岛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汪颖烨叶莉芬(115)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及内科治疗王慧琴(119)

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前后呼吸循环管理白洁陈煜陈锡明周泓张剑蔚刘勤(121)

新生儿心律失常34例临床分析李杨方吴玉芹陶娜刘玲许昆(123)

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酸碱失调临床分析刘玲胡玫张路沈璟(126)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8例临床分析努尔亚加娜尔孙荷(128)

无脾综合征一例方润婷李锐钦黄莹卢卓君柴鸣荣黄全发(130)

新生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一例葛桂芝李普(131)

新生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曹永利王峻王凌夏(132)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一例朱凤兰王波(139)HtTp://

间断咳嗽、憋气二个月一例李铁耕李娟娟(133)

窒息新生儿血清cTnI和CK—M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王慧王立金余新超汪思应(136)

部分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儿30例魏久贞(138)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艾婷孙晓勉(140)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叶鸿瑁(144)

俯卧位辅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观察林秀珍刘志慧(145)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素和铁剂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研究饶斯清梁元清何政贤刘桂珍徐群芳(148)

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死亡分析马雅玲张巍黄醒华(153)

早产儿血中过氧化脂质水平检测及其意义蒋群胡迪(157)

新生儿MN溶血病一例高存娇高瑞玲孙正芸(152)

先天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例胡颦陈敏(177)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致休克一例何缦(178)

母A型新生儿ABO溶血病1例王鑫王惠蔡宝萍张淑琴(179)

横纹肌肉瘤一例新生儿科杂志 魏秀清田维敏江涛(F0003)

胆红素诱导海马区神经细胞Fas蛋白过度表达的实验研究杨光英吴晓翠孔祥英田芸崔韶峰(160)

MK-801对围生期缺氧缺血性损伤后脑细胞线粒体膜电势的影响黑明燕旷寿金殷萍(164)

腺苷蛋氨酸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研究崔其亮张慧刘海燕罗哲慧谭岱峰(167)

影响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成败的因素分析陈艳娟李定华(169)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裴敏昕巨容王斌(172)

新生儿重度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分析黄华飞(174)

31例新生儿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分析李风华(180)

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徐焱(综述)华(审校)(181)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陶源(综述)姜毅(审校)(185)

全国第六届儿童发育和临床学术研讨会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学习班通知(188)

欧洲和加拿大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指南和建议甘小庄宋国维(189)

C-反应蛋白在监测早产儿院内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王莹张巍黄醒华(193)

新生儿科杂志 NICU中早产儿营养状况的初步探讨孙秀静华(198)

母乳中瘦素含量及其对新生儿生长调节作用的研究贲晓明秦玉明喻文亮陈冠仪张伟利吴圣楣(202)

新生儿阵发性血红蛋白尿临床分析周晓苓何振娟朱建幸储淞雯(20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的临床价值徐舒杨树杰易海英刘贺临左华凯邓香兰刘翠忠(210)

神经节苷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SOD、MDA影响的研究李静刘冬云殷宪敏刘长云(214)

新生儿医院感染23例分析及对策陈洪杰(216)

20例新生儿梅毒误诊原因分析李学珍成登菊(218)

结肠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诊断价值的探讨李敏王玮(219)

极低出生体重儿十二指肠喂养临床探讨段维权贾随征(221)

新生儿水痘一例孙晓红粱玉兰李红梅(F0004)

新生儿麻疹一例杨云凤张丽萍许榛(197)

新生儿泪囊炎致败血症一例吕连菊(226)

“全国儿科主任(新生儿专题)临床适宜技术高研班”将举办(209)

《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出版书讯(233)

新生儿呼吸困难沈菁(整理)(223)

细胞黏附分子CD11b与新生儿感染郝玲(综述)李艳芝(审校)(227)

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陈健平(综述)刘义(审校)(230)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头颅B超;灰度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0-0040-03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cerebral white matter injury,CWMJ)是早产儿脑病[1]特征性脑损伤[2]形式之一,与头颅局部脑血管发育不完善及少突神经胶质细胞易感性高有直接关系,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是其最终表现形式;也是引起早产低体重儿[3]远期智力运动发育异常、视听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的主要原因。影像学检查作为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确诊金标准,床边头颅B超其不可替代的便捷性,正逐渐地被广泛地应用于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临床诊断中。本研究应用床边头颅B超与医学图像分析软件相结合, 通过早期针对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的定量测定,对早产低体重儿早期脑室周围白质损伤进行定量分析评价,早期干预,以达到有效降低早产低体重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3年1月~2014 年8月在本院NICU收治的100名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 例,排除新生儿胆红素脑病[4]等因素所导致的脑损伤。两组早产低体重儿一般资料包括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治疗前基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床边头颅B超灰度值测定参考标准 采用索诺声床边B超机采集早产低体重儿头颅B超结果,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Motic Med 6.0,北京麦克奥迪图像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软件作为本次研究后期处理软件。采用床边头颅B超(系统参数设置:扇形小突阵扫描探头频率为5.5~7.5 mHz,增益条件为 100 dB)。针对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本院NICU收治的100名早产低体重儿,于生后 72 h内根据情况早期及时进行床边检查,并于生后定期每周进行床边复查,生后1个月每个月进行一次定期床边复查;并应用医学图像分析软件对100例早产低体重儿头颅B超图像进行后期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定量分析处理。感兴趣区(ROI)以半径为 0.1~0.25 cm的圆形进行选取区域,避开异常的强回声区,用“手动分析方法”测得该区域白质的平均灰度值,并以同胎龄的正常新生儿大脑左右半球相同部位白质的平均灰度值作为回声强度的量化指标。

1.2.2 治疗方法 根据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期特有的追赶性生长[5]以及早期早产儿脑损伤可能引起后期病理变化的特殊性,针对本次治疗组早期灰度值>130的早产低体重儿采取神经节苷脂[6]GM1早期营养脑神经细胞治疗的方针措施[7];并根据本院专科医院的辅助科室的临床特色,对床边头颅B超早期诊断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早产低体重儿进行脑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手法联合器械进行康复治疗,以达到在提高早产低体重儿生存率[8]的同时,以改善早产低体重儿的生活质量。

1.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三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标准化率进行描述,各组比较采用行×列表 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早产低体重儿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比较

经纠正胎龄40周后,采用鲍秀兰[9]制定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20项评分评估1次,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比较

注:χ2=5.00,P

2.2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智能发育评定结果比较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智能发育评估随访至3个月及6个月,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智能发育评定结果比较见表3。结果显示,3个月时治疗组MDI和PDI>90的例数分别为34例(68%)和32例(64%),而对照组MDI和PDI>90的例数分别为22例(44%)和17例(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90的例数明显多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智能发育评定结果比较[n(%)]

注:“*”表示3个月时治疗组发育指数>90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90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就是一个凋亡启动的应答过程,临床表现不明显,早期表现通常无明显特异性,仅表现为与早产低体重儿相关的抑制状态、对外界反应淡漠、全身肌张力明显低下等临床表现, 以抽搐作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更为少见,甚至仅出现影像学改变而临床无表现;而且根据发生病变的部位的不同, 后期出现的后遗症也随之不同。

周丛乐教授[10]认为, 7~10 d内完全恢复的脑室旁白质回声增强通常可以不遗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该变化属于一过性轻度轴突水肿;但10 d以上的脑室周围白质回声增强,达到7周后约20%的脑室周围白质强回声会则出现囊腔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11];因此生后3~4周才是头颅超声诊断2 mm以上的早产低体重儿脑室旁白质软化灶的最佳时间,这就更彰显了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早期测定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临床提示作用。随着床边头颅超声临床技术的不断改进,一方面既结合头颅核磁共振的后期图像计算机处理技术,使得图像后期处理更为清晰;另一方面又将床边头颅超声灰度值测定应用于临床;目前许多超声诊断仪都有灰度值测定分析功能,随着许多多媒体视学数码图像分析软件的问世,已经能够对医学图像进行后期灰度值分析测定。国内外将这一临床技术应用于身体各个系统,而我们则致力于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这一难题的开发研究。

早期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越大, 说明早产低体重儿脑神经细胞水平功能异常较严重, 亦意味着脑神经细胞内各种离子泵功能的失代偿导致的脑神经细胞肿胀的状态仍在持续进展中,进而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序贯反应,引起脑神经细胞坏死、凋亡[12]。神经胶质细胞后续填充,从而发生软化灶及钙化灶,后期神经系统功能生长发育的异常几率明显增高,临床症状也将逐渐显现;这一研究结果充分显示,利用床边头颅超声结合图像分析软件早期发现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异常,早期进行针对性营养脑神经细胞及手法康复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造成早产低体重儿后期神经系统损伤的几率。床边头颅超声灰度值定量分析对于早期诊断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操作者主观判断造成的误差,且对于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预后判断具有提示性,对于临床早期干预、减少后期残疾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于早产低体重儿强调常规床边头颅超声检查应于生后72 h内进行,并同时进行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定量测定,以达到早期发现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并进行早期营养脑神经细胞及手法康复治疗; 对于脑室周围白质持续回声异常的早产低体重儿,于生后每周一次至生后1个月后每个月一次进行随访复查,特别是脑室周围白质强回声不容易恢复的早产低体重儿,后期随访中应当强调肢体大运动生长发育的情况,以进行神经节苷脂GM1营养脑神经细胞治疗以及应用手法联合器械进行康复治疗的早期干预,达到提高早产低体重儿生存率的同时,改善早产低体重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志恒,孙轶,陈超. 早产儿脑病的研究现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10):771-775.

[2] 鲍珊,陈大鹏,杨晓燕,等. 我国早产儿脑损伤研究现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6:10-14.

[3]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早产儿的特点和护理[J]. 实用新生儿学,2011,4:59-64.

[4] 徐瑞峰,吴珠明,高红霞,等.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33例临床分析[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6:37-40.

[5] 武华红,李辉. 追赶生长研究与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2:63-65.

[6] 李涛,蓝美锐,黄文芳,等. 神经节苷脂GM1联合纳美芬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J]. 中国药业,2014,3:17-18.

[7] 岑丽婷,刘振寰.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发育影响的新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13, 3(7):32.

[8] 汪晓霞,肖绪武. 早产低体重儿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7:54-56.

[9] 鲍秀兰. 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68-70.

[10] 周丛乐,陈惠金,虞人杰. 早产儿脑室旁白质损伤的超声诊断[J].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学,2007:110-121.

[11] Yamamoto N,Utsu M,Serizawa M,et al. Neonatal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receded by fetal periventricularechodensity[J]. Fetal Diagn Ther,2000,15(4):198-208.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合氯醛;儿科临床应用;新进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76-02

前言

水合氯醛在儿科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其主要作用有镇静、止痉、抗惊厥等。本文将针对水合氯醛在临床镇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1 用途

由于患儿在临床检查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眼科检查中不能合作,目前镇静药物在临床上小儿各种辅助检查应用比较普遍。如国内学者周树梅[1]在水合氯醛在儿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中提到水合氯醛在检查中应用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此外,在临床应用方面如患儿发热、烦躁或者烧伤等情况下给予患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可以起到镇静、催眠的作用。与国内学者苑海燕等在水合氯醛在小儿烧伤护理中的应用分析结果相一致。所以水合氯醛镇静作用在临床上可以广泛使用。

2 给药途径

目前临床上对水合氯醛主要采用三大给药途径,口服、保留灌肠、鼻饲法。刘增香 袁君等[2]在三种水合氯醛给药方法用于儿科镇静的效果观察中,分析口服、鼻饲和保留灌肠效果的分析,三组镇静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保留灌肠副作用发生率最低。如患儿有呛咳、呕吐等相关症状,则容易在口服和鼻饲给药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影响水合氯醛的镇静效果,应选择保留灌肠。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率。

3 药剂量及不良反应

各家医院在使用水合氯醛的镇静作用时,其采用的剂量和浓度不一 ,国内学者张俊青等[3]在“婴幼儿检查前应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护理干预效果观察”中建议:镇静时应采用10%水合氯醛量(mL )1 /2患儿体重(kg)+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而周月娥等[4]在“新生儿应用水合氯醛的安全性护理”中建议:新生儿在特殊检查前均应使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其中足月儿应使用0. 5 ml/kg的剂量,早产儿则应使用0. 3 ml/ kg的剂量。邹静 唐汇群等[5]国内学者在“婴幼儿水合氯醛口服与白肠给药疗效的观察”中建议:用10%的水合氯醛糖浆保留灌肠。其中儿童所用剂量应为30 mg/kg,婴幼儿用量则是0. 6 ml/kg。张俊青[6]在“婴幼儿检查前应用10写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护理十预效果”文章中指出:直肠灌人适用于不易口服的小婴儿,其中4周以上健康足月的婴儿用量为100 mg/kg,如果患儿不足4周或14kg体质差则用量应在50 mg/kg以下。

水合氯醛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口服给药容易引起呕吐。所以有胃炎、胃溃疡者应禁止使用。本药主要通过肝肾代谢,禁止应用于有肝、肾疾病的病人,另外水合氯醛在与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合用时,会加强这三类药物的中枢与血管运动中枢抑制作用,所以应注意其叠加效应,防止因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导致患者死亡。如果发生中毒症状,应立即采取催吐、洗胃等方法,促进其排出。

4 保留灌肠的进展

虽然保留灌肠负作用较少,但是怎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应,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保留灌肠的时间选择是其主演研究方向之一。国内学者李小红,施旭红等[7]在“水合氯醛不同时间灌肠对婴幼儿磁共振检查制动效果的观察”中提到水合氯醛对婴幼儿在磁共振检查中不同灌肠时间其制动效果不同,在快人睡时用水合氯醛灌肠制动效果较清醒时灌肠制动效果好。另一研究方向为器材的选用,如李翠萍等[8]其在“一次性头皮针软管在小儿灌肠中的应用”中提到用一次性头皮针剪掉一头,接上一次性注射器给小儿灌肠 ;国内学者陈玉敏等[9]在“2种旱产儿灌肠法疗效的比较”中采用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给婴幼儿灌肠和王爱英在“吸痰管和输液管在保留灌肠中的运用”中才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给婴幼儿灌肠等相关报道,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主要都采用管径细、材质软、前端圆滑、透明易观察、刺激性小等方面进行了改良,这些都克服了传统橡胶管的缺点,从而减轻了患儿的不适感觉。

5 临床应用中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5.1存在的不足

5.1.1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镇静分级的概念划分不清楚。其次科室之间对于患者病情的交接比较缺乏,在患者用药后对于症状的改变缺乏完整的观察记录。最后一方面则是相关医护人员没有相关的资质,只要有护士执照就可以进行水合氯醛的给药。

5.1.2技术上存在的的不足 对于水合氯醛在婴幼儿镇静、催眠剂量上与磁共振检查配合效果不理想,由于婴幼儿自控力差,检查时很难保持不动,其运动可造成伪影或假象,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所以必须给子适当的镇静。但用药量少时镇静效果不好,但是用药量多时患儿检查完后不能及时苏醒。所以剂量多少是技术上存在的不足。

5.2改进为一案与关键环节 首先应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水合氯醛的管理规程,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宣传单、水合氯醛用药流程、使用知情同意书、患儿镇静后观察记录单、应急抢救预案及各环节医护人员职责。各部门之间应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密切合作,做好患儿病情之间的交接。其中,各环节医务人员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熟练掌握相关的抢救流程、掌握抢救设备的正确使用及抢救技术。做好用药前的教育,是保证镇静成功的重要环节。从给药开始一直到患儿清醒后,动态观察和评估,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树梅. 水合氯醛在儿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J]. 淮海医药,2004,1(22):72.

[2] 刘增香 袁君君. 两种水合氯醛给药方法用于儿科镇静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5 (27):58-59.

[3] 张俊青. 婴幼儿检查前应用10写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护理十预效果[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吉林医学,2011,29(10):811.

[4] 周月娥,张宏. 新生儿应用水合氯醛的安全性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9):1771-1772.

[5] 习邹静,唐汇群.婴幼儿水合氯醛口服与白肠给药疗效的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9 (7):26-27.

[6] 张俊青. 婴幼儿检查前应用10写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护理十预效果观察[J]. 吉林医学, 2013,05(a):168-170.

[7] 李小红,施旭红等. 水合氯醛不同时间灌肠对婴幼儿磁共振检查制动效果的观察[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9(1):43-44.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院感专职人员;感染;作用

NICU是病情危重、体重极低、发育不全和营养不良的新生儿,而新生儿具有免疫功能缺陷,生物、血-脑脊液屏障功能不全,对外界抵抗力差。加上医务人员侵入性操作多等是其共同特增加新生儿感染危险性。因此,新生儿病房作为医院感染监控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25%。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我科加强新生儿室监管,用专职人员做院感监控工作,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一、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素质要求

1.1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1.2经过严格的院感培训,具有广泛的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还应在儿科及公共卫生等学科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严把各项监测质量关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

二、感染专职人员在NICU感染工作中的作用

2.1制定科室感染培训计划及各项管理制度:在医院院感办指导下,根据科室各层次人员知识水平不同,采取多途径、多形式的方法如:科室的医、护、技人员分期分批进行有关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对新上岗人员及轮转人员发放培训教材,通过岗前培训合格后才能进入科室从事工作;依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规,制定出《新生儿监护室感染预防制度》、《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隔离新生儿室感染预防制度》、《新生儿配奶间感染预防制度》、《新生儿病区出入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定期进行考核。

2.2制定监测计划并承担着科室的各项环境卫生学监测:每月做空气,物表,手及如病人使用具有感染危险的器械或操作做目标性监测。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每月进行消毒工作的工作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工作中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及时采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感染的蔓延。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3.1规范手卫生加强基础护理,重视新生儿科手卫生,规定医务人员每次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出入感染病室,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时均要洗手。为了加强洗手的管理,我科配备了自动感应的流动水洗手池,我们将洗手示意图贴于洗手池旁,时刻提醒护士规范洗手,并定期对护士的手进行细菌培养,以监测洗手效果,防止院内感染,每天认真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脐部护理等。

3.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加强患儿使用物品的管理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每日先高压灭菌后再使用,保证一人一套,不得共用或挪用;新生儿食具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早产儿使用的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对呼吸机等侵入性治疗装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定期消毒并加强对感染的监测,新生儿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

3.3加强卫生员的管理组织保洁人员重点学习消毒隔离知识,熟悉消毒液的配置方法及有效浓度,牢固树立医院感染防护意识。

四、做好医疗废物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健全本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医疗废物交接制度对科室好医疗废物分类放置,一次性物品用后及时毁行。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

五、讨论

医院感染与医院的建立相依并存,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安全。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日新月异的精密仪器的不断涌现使医院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临床治疗带来了棘手问题因此,控制医院感染势在必行,而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水平和主观能动性又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管理的成效。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发生的多起新生儿感染暴发流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院管理层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专门的控制和预防计划。由科室由主任医师和护士长负责医院感染控制,感染专职人员全天负责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全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和监督我科加强新生儿室院感监管.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所以专职人员在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