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的经济建设

农村的经济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的经济建设

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

2010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情系大悟”社会实践小组,赴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宣化店镇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希望了解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现状,了解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并积极的分析思考,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宣化店镇是时期打响中原突围第一枪的地方,人口63620人,面积268.4平方千米,下属2个居委会、40个村委会。鉴于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有限等一些客观因素所限,主要采取的是走访座谈的调查方法,深入到多个农村及当地乡镇企业和居民家中,了解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通过调查,看到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缺失。

1.农村产业结构不协调。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协调。农村的产业严重偏向于农业,出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严重落后甚至是缺失的现象,使产业链条大大缩短,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不同产业之间的带动机制,原本力量就薄弱的农业很难高速高效的发展,工业的起步也很艰难。

2.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没有形成。当地的大部分农户所采取的土地经营模式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很难形成农业的规模化,因此土地经营给农户带来的额外经济收益几乎为零。另外由于土地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成本过高,而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又会使土地产出率大大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难以优化,进而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低下。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靠政府的组织、引导、支持。由于小农经济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需求不足,因此没有动力使政府向当地农村投入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严重不足。这又会造成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运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形成,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等问题。如此恶性循环,结果就是当地的农业生产只能在低级的生产模式下进行低效率的生产,难以形成发达的农业基础产业链。

4.农业科技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很低。就生产工具而言,几乎全是手工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工具没有运用。就生产资料而言,化肥农药的使用率很低,对农作物的日常护理作业几乎全靠人工完成。另外所种植的农作物的结构单一,很难形成合理种植,没有科学的异季农作物轮换,难以用科学的方法保持土地肥力的最大化,进一步造成土地产出率低的现象。

5.特色产业的优势没有充分的发挥。调查了解当地的特产是板栗,但通过调查发现板栗的种植户很少,而且板栗种植的规模也很小,没有大规模的山地板栗林,多数的山地处于荒废的状态。并且当地处于大别山区,茶也是当地的另一特色农作物,但当地只有极少的几个茶厂。由此可以看出,当地的特色产业的优势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很小。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或农户方面

(1)农民对小农意识存在严重的沿袭。农村居民在思想意识上严重沿袭封建小农意识,农民对贫穷落后被动接受,缺乏主动积极的去提高生活水平摆脱贫困的创富意识。再加上农村经济基础的薄弱、农业经济发展的落后,又使得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欲望进一步降低。这也是小农经济的土地经营模式在农村长期存在,农民难以摆脱贫困以及农业经济难以取得发展的原因之一。(2)对政策的了解不足。农民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以及政府的新农村建设运作机制了解不足,农民难以从国家惠农政策中受益,难以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3)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将科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个体的创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去。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低,必然导致农村经济建设推进的难度大、速度慢。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已成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原因。(4)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缺乏。土地规模经营、兴办企业是土地的租赁及厂房的兴建、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在政府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农户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在这个前提下农户仍需要自己拿出大量的资金。这使得农户没有资金力量去办厂,进行规模化生产或是发展当地优势产业,从而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被阻滞。

(二)政府方面

1.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宣传不到位。由于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农民难以真正了解到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与政策。这使得农民没有意识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只是被动的接受政府的政策安排,农民并不能积极的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农村经济也难以发展。

2.政府对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引导和支持力度不足。政府对农村的产业发展缺少科学的组织引导,在农户由于经济落后、资金缺乏等各种客观原因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或是无法进行优势产业的发展时,政府不能积极主动的鼓励和引导农户解决困难、发展优势产业,使农村优势产业的优势不能发挥,难以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

3.政府投放到基层进行经济建设的资金不足。由于政府开支中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数量有限,而且政府下属的村委会太多,使得政府无法集中力量进行农村经济建设,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力量分散的结果就是执行到每个村的支持经济建设力度不强。名义上是政府有资金投放到基层,但是由于投放的量少,这些资金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起太大的推动作用。

4.政府的农村经济建设运作机制的缺失。农村经济建设的运作机制存在严重的缺失,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难以长期发展。农村的经济建设没有很好的运作机制,每一届村委会成员出于自己的政绩考虑,都希望农村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大的发展,而又惧于农村经济建设起步的艰难和过程的漫长,造成农村经济建设难以起步,或是起步后难以保持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对策的建议

1.加快推进科教兴农进程。(1)重视和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加大对农村知识建设力量的投入,充分发挥下乡科技队伍的科教知识普及作用,积极大力的对农村居民进行农业科学知识普及,以科技的力量指导和带动农业的发展。(2)通过教育及科学普及来提高农民的认知程度,改变农村居民落后的小农意识观念。可以采取以政府组织、村委会带头的形式积极落实和推进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基层居民中的普及扎根,让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农业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改变落后的小农意识下的农业生产模式,以科技的力量在农村基层中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软实力支撑。(3)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化和机械化。首先是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带头作用,积极进行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和机械化进程。可以试点型的采用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代替农户单独经营模式。引导规模农业在农村的建立,并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进程。在先进的生产模式建立的情况下,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械化生产工具,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2.加大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经济建设。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宣传力度。将宣传工作做到每一个村、每一户农家、每一个农村居民。让他们清楚的了解政府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形式和支持力度。让农民有积极性和充分的信心投身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经济。

3.进一步加大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实施力度。(1)政府在大力发展强势农业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城镇或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引导和发展。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求,以政府带头、鼓励农户参与的形式积极兴办乡镇企业或是鼓励村办企业兴办,带动乡镇和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村的产业结构链,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硬件设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硬实力支撑,使农村经济在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下高速高效的发展。(2)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调节农民收入结构,使农民收入结构多元化稳定化。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完善的过程,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使农民收入多元化的最主要的方法。规模农业的发展必然会使农民收入增加,但也会使农村产生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则可以使乡镇和农村有更多的岗位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借助企业的力量推进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教育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含量,还可以吸纳更多的外出劳动力归乡,使农村的经济建设拥有一批相对优质的劳动力量,这些将大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3)建立产业间、企业间、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助机制。政府应积极的推进不同的产业之间、不同的企业之间、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助发展机制。企业与企业之间、村与村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经验、相互合作、互展所长、互补所短、协力发展。产业与产业间应建立一个完善的以工带农、以农助工、第三产业协助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产业带动互助机制,充分发挥不同产业的优势,形成产业链的延伸与转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4)完善管理监督机制。通过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完善管理规则、严格管理制度的方法,完善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管理机制,有效的解决因腐败、道德风险等而产生的阻碍农村经济建设的行为。最大程度的做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兼顾,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制度管理保障。(5)加大农村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在完善资金的投放管理监督机制下,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强力的资金保障,使每一笔资金都可以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最大的力度。并且适当的扩大符合政策导向的贷款额度,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4.注重对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和委任。基层干部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先锋。农村建设最终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农村,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基层干部大胆的带头、积极配合国家政府的政策、积极的推进新农村各方面的建设。因此一批素质优良的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建设必不可缺的力量。所以政府应建立一个良好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机制,为农村建设选拔出一批优秀的主力军。

5.制定和完善农村经济建设长期运作机制。政府应根据不同农村不同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长久、科学、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的政治、科技、教育、卫生、医疗等,建设多元化发展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发展农村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 路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农村物质文明相辅相成,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不断提升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真正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从发展新农村经济的角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许多的途径和方法,文章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和转付力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中必须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新通过发展物质文明建设更好的带动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中,要按照新农村建设总目标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原则全力推进。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加大资金与农村建设的信贷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没有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或许寸步难行,因此,地方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与金好融机构实现合作,努力推行一批重点支持扶持项目,加大对农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结构项目的支持。

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实施土地流转,是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如何高效利用土地已经成为一道现实课题;土地流转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与经营流转机制,积极采用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市场作用,加快实现与土地相关的农田、机械等生产要素的流转,努力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加强监督和引导,积极帮助农村建立相关的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等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真正得到实效,真正发挥农村土地流转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第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依然有很多的农村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甚至一些具备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产业发展也不甚合理。加快农村产业机构调整,必须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逐步实现依靠科学种田,提高农业的科技化水平。对于农村来讲,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解放出很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果在农村能够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能够就近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成为提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定要从农村发展实际出发,在政府指导和农民参与下稳步推进,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上一批农民能够接受、不违背农民意愿的第二、三产业项目,实现农村产业均衡、合理发展。调整产业机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对于从经济角度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农村实际,稳步推进。

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县级政府 农村经济 发挥职能

自从对于农村经济建设这个目标公布以后,我国就对怎样实现和进行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进行了各方面的实践和深入的探究。事实证明,在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智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政府职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提出了,如何能够更好的发挥政府的各方面的职能,从而为农村经济建设更好的服务。

一、以人为本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要旨

以人为本可以使在农村生活的广大农民获得认可感、幸福感以及舒适感,也是对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目前,农村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还是政府,基层政府应该在观念上认清以人为本的科学发感观的思想和内涵,农村经济建设项目中包括政府牵头,招商引资,专家评估,农村的评价和选择三项基本工作。通过完善制度的过程中,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县级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政府职能的有效率低下,导致公共资源的大量浪费。其主要原因是县级政府职能的专业化和高度集权化认识不到位。例如,对一些农业投资的调查结果显示,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之后,以及政府职能划分过细及高度集权就引起了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对农业投资的使用效果和效率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次,有些县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以及缺位,越位主要是指县级政府不能对政府与社会、市场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管了一些无法管理和不好管理的事情。例如,要利用行政手段对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进行调整。错位主要是指县级政府不能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无法将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基本思想来指导各项工作,从而导致了各方面之间关系的紧张,生态环境的恶化,宗教与宗族势力抬头,严重的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缺位主要是指县级政府不能对自己的分内事情进行妥善的管理,从而导致社会出现权利的真空,无法满足公共服找约肮众的基本利益要求。总体来说,在农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处于较低水平;第二,农村教育服务水平明显滞后;第三,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第四,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第五,农村社保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第六,农村科技与信息的服务体系明显滞后;第七,农村基础社会比较落后;第八,农村缺乏长远规划。

三、县级政府职能定位的理性思考及具体对策

(一)服务职能

从本质上而言,领导就是服务。县级政府不但要对机关自身事物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加强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与上级政府一起负责管辖区域范围内的农村和社区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还应该对必要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指导、良种培育、市场开发以及供求信息的提供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协调职能

协调职能也是县级政府管理的基本内容。县级政府应该对各个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县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在乡镇或者街道一级的政府都设有派出或者直属机构,例如粮食管理所,派出所和工商所等分支机构,为了更好的使这些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就需要县级政府发挥相应的作用来对各级下属政府以及县直机构相互的关系进行协调。

(三)指导职能

县级政府首先应该对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指导,然后由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来指导开展农村经济建设的相关工作,这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中有明确规定。

(四)监督职能

县级政府的监督职能主要指的是对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行业,各个部门以及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能够使对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遵守,以及政府和各项法规等等,还要对财政制度以及相关的纪律进行遵守。以及对各个企业、各个经济组织以及村民个人从事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使能够很好地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等进行严格的遵守,要做到有法可依、遵纪守法、合理致富的理性原则对经济的顺利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建设的顺利实施进行相应的确保。

(五)教育职能

县级政府还应该积极的组织下级政府、村民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以及各方面的培训等等,从而对吸收科技知识以及对市场驾驭的基本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也要对我国的法律意识以及诚信道德的意识不断的进行增强,通过各方面的教育以及引导,来规范农民各方面的基本行为,从而使农民的基本素养有相应的提高。 保证农村经济建设不断的在我国发展起来,从而使农民的收入以及当地地区的良好环境和形象进行不断的提高,也要对政府的各项监督职能不断的加强,对各项的法律法规不断的进行完善,要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解决。

四、结语:

总体来说,在我国当下的新农村经济建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并且开展着,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应该以党的政策方针为中心进行指导,一切从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的对当地政府的职能发挥出合理的作用,从而使当地农村的经济建设更加美好,也使政府能够对广大的农村群众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连鑫.县级政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的职能[J].中国农业信息,2015,(05):105-106

[2]李岚.西南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定 位研究[J].贵州大学,2008,(06):54-56

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建设;背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Abstract: Chin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lates to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rmers living in rural areas, and land improvement, which requires sound policies system and solutions supporting. In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is very prominent, with more land for construction, less for agriculture, and widespread land wasting phenomena, seriously restricting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rural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land resources; intensive; utilize

中图分类号:DF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加快了步伐,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增多。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稀缺,人均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因此只有转变原有的土地利用观念,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型利用。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表述

在我国比较盛行的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其基本的含义是指,给土地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使用单位面积土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作为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的衡量标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主要侧重的是对土地资源利用潜能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基本原则,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和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受到土地利用报酬的递减规律的制约,造成了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也是十分有限的。从理论上来看,在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后,经济上的报酬反而达到了递减点,经营者就不会在进行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对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就是理论上的集约利用,如果经济上的报酬没有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就是理论上的粗放式利用。此外,建设用地由于其功能的多样性,土地利用价值或是效果很多的方面不能单纯使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即集约度很难简单的使用经济投入产出指标进行评价,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内涵相对更加复杂。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基本原则

节约型原则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节约性原则就是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的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的保护,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经济效益的最高值。

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土地资源环境受到了外界的某种干扰时还能保持其生产能力,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资源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得不到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客观上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土地资源的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制定对土地资源消耗和使用的最低标准。

高效性原则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必须遵循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是使土地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值。

对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土地利用的类型,在一般情况下,城市由于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土地资源较少,可谓“寸土寸金”,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较高。农用土地仅次于城市用地,森林和放牧地最低;其次是土地产品的价格,产品价格增高会吸引经营者投放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然后是人口的密度,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力和资金通常较多;最后是地价的影响,在高地价的地方会使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利用更加充分,提高集约度。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农村建设不止只有经济建设,还有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国土整治等方面,所以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在新农村建设的用地过程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利用类型的规划问题和用地中出现的管理问题。

1、村庄布局凌乱,规模偏小

在我国农村采用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村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不规则单元,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的问题一直存在,影响了村子的整体发展。农民长期习惯于传统的居民点和责任田为一体的自然院落的形式进行居住,形成了村民住宅“杂乱无章”的分布格局,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现象十分的突出。

2、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壳村”现象普遍

在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问题是:前建设,后规划;模式在前,政策在后;实践在前、理论滞后。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对旧村的改造不力,造成了“空壳村”的现象十分的普遍,有的地区对旧村的改造不注重,农民富裕后不拆旧房,盖新房。导致在村庄的内部旧宅基地闲置下来,未能及时的退耕还田,村庄建设向不断的扩展,形成了外表光鲜亮丽,内部破旧不堪的“空壳村”,一户多宅,新的土地圈占和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3、城乡用地规模扩大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利用集约程度较低

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外延扩展的速度较快,用地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比较大。在2001到2004年,城乡面积增加了125%,人口增长了81.2%,城乡用地规模单行系数为1.5,超过合理限度1.12;城乡人均用地为125.34平方米,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指标120平方米,存在着建筑密度偏小,建设容积率偏小、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程度明显偏小的现象。

4、园林、林地的减少,造成生产性农用地总量的减少

我国自2000年以来,园地和林地分别减少了1189公顷和468公顷,年均减少为280多公顷。由于耕地和园地、林地之间具有利用上的可逆性,在近几年中有一定数量的林地转化为耕地,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耕地的数量没有减少,但是在实质上,生产性的农用地的总量在逐年的减少,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在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策略

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节约公共设施的用地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对小城镇和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村庄进行综合的开发。集中配套建设,集中管理,防止分散性建设。尤其是对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到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住宅向住宅小区集中,商贸经营市场要和商贸区集中,此外要统一安排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办公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做到整齐划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的持续集约利用的要求。调整新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产品结构,大力的种植经济作物,增加单位土地面积内的经济产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盐碱地,可以开发旅游业和养殖业;我国东北部和西部地区比较肥沃的土地要发展高效优质的农业,对个别的海拔较低的山区发展林业和果树的栽培,对全国的每一类土地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发掘每类土地最高的利用价值。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效农业

发展高效农业是新农村建设中集约利用土地对农业的新要求,所以要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利用科学技术创造效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此外还要鼓励创新,既要有技术创新又要有管理上的创新,提高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增加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水果的发展,大力的推进和推广无土栽培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高的价值。

总结

我国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它的稀缺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土地的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第5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不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协调,而且与全面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不相适应。最近笔者深入到苏北射阳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乡镇做了相关调查分析,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更加呼唤和谐文化。

一、目前,农村文化的现状

1 文化设施严重滞后。

按照小康文化规划目标,村一级要建立100平方米以上的俱乐部(或文化室),藏书2000册以上。目前,落后村的现状与规划目标差距很大。有的村没有一个像样的村部,直到小学撤并调整才解决村部问题,更谈不上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了。极少数的文化站(室)还没脱胎于几年前的老样子:几间旧房子、一块陈牌子、一个老头子。有的虽建立了文广中心,但长期以来活跃在农村第一线的文艺宣传队却因无活动经费销声匿迹了。文化产品的批发零售主要集中在个体户手里,有些乡镇甚至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新华书店,和谐文化活动缺少必要的载体。

2 文化生活单调贫乏。

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买书难、看报难、看戏更难的现象,缺乏适合农民消费水平的、健康向上的和谐文化消费形式和娱乐场所。就文化书刊市场看,适合农民需要的、质量上乘的书刊并不多,而且相对集中于县城,未形成与农民直接接触的农村销售网络:在电影文艺演出方面,其现状更是不理想。文艺演出团体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深入农民生活不够,缺乏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艺术内容和艺术产品,难以赢得观众。晚上,大多数村民全家人围着一部电视机看,文化形式单一。由于文化生活贫乏,缺少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没有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少数人精神空虚,致使赌博、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在农村抬头并有蔓延势态。

3 文化人才严重缺乏。

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这里逐步形成了38619025的“特种部队”。近年来,随着农村成年人口的外出务工,文化人才流失严重,加之专职队伍不稳定,文化创作力量薄弱,目前大多数影视、文学作品都以城市为题材,远离农村群众。因此,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产品大量减少,传统文化后继乏人,传统节日文化销声匿迹。

4 文化市场管理混乱。

一些地方经过多次深受群众拥护的“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文化垃圾还没有绝迹,尤其是在偏僻的农村。一是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有一定市场,主要出现在小集市和车站码头;二是公开销售、封建迷信、赌博技巧等文化垃圾;三是音像放映点、电子游戏机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四是种种迹象表明,黄色、非法出版物还存在着贩运、批发、销售一条龙的地下网络,从源头上没有杜绝。

二、农村文化现状的成因分析。

1 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状况差、设施差,许多文化工作不能开展,有好“点子”也不能实施,群众有积极性但没有舞台和展示的机会。

2 许多群众没有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投资意识。人们总是想着免费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有的人即使想投资文化产业项目或者公益文化事业,但又担心政策变化快、法律保障无力、收益预期差而作罢。

3 一些文化工作者,因工作辛苦繁琐、待遇偏低,普遍存在着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4 有些基层党政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观念、意识有些偏差。有的有抓文化工作的愿望,但是抓不到“点子”上:更多的人是一心想着经济建设,抓财政收入,出政绩,不重视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文化建设。少数文化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文化生产力”的意识,因而在管理上容易出现这些现象:一是文化管理力量薄弱。有些地方至今仍无专门的文化稽查队伍,人员编制、经费问题难以落实。二是文化管理队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管理队伍业务素质较低,年龄结构老化。机构设置不合理,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文化部门成了安置性岗位,专业人才进不来,工作难开展。三是领导机制不健全。从文化市场建设到宣传、教育、广播、电视等诸多部门,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协调机制,还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难以形成合力。

三、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 努力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为和谐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一是必须认真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少、比重偏低的问题。各级政府必须保证文化建设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使经费及时到位,专款专用。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支持文化建设,为和谐文化建设给予政策的优惠和扶持。要建立新型的文化建设筹资机制,解放思想,广开财源,鼓励社会力量资助文化事业,多方面多渠道筹集文化资金。二是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要求,把有限的资金用于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和谐文化设施建设上。要重点健全、完善农村三级文化网络,抓好馆、站、家的建设,使之成为吸引广大农民开展健康文化业余活动、陶冶情操的最佳活动场所:三是积极争取和用好省文化扶贫资金。在加大对经济薄弱村文化扶贫力度的同时,建设一批“和谐文化明星村”、“明星乡镇”,扩大典型示范效应,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2 抓紧实施农村和谐文化工程。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从乡情、村情出发,把和谐文化建设同实施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建设沿海文化长廊、落实“蒲公英”计划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力争基本形成新农村文化市场规范有序、文化设施功能配套、文化网络布局合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具有鲜明地方文化景观特色的和谐格局。

3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文化队伍素质高低是能否搞好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优秀文化人才的培训、选拔、任用的良好机制,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人员组成的文化队伍;加强对文化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守纪执法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文化创作人员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吸取创作营养、积累创作素材,使文艺作品更能贴近生活,表达农民心愿,继承传统精华,反映时代特征,促进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