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经济体系

农业经济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经济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经济体系

农业经济体系范文第1篇

一、完善农业服务配套体系,并将其落实到位

首先,区域相关政府部门需借助各种媒介或机构向公众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循环型农业经济氛围,树立起公众资源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其次,建立生产循环性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增加科研建设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投入,组建高素质、高质量科研人才队伍,由该队伍承担实用技术的研发工作,其研发需致力于三类技术:一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如基质化技术、能源化技术、饲料化技术等;二是耦合技术。如沼液肥料的施用时间匹配技术等;三是减排减量化技术。如水肥药高效利用技术等;再次,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力度。如水利工程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最后,加大农业设备和工程建设,推进区域循环型生产趋于机械化、工程化。其建设着重于:一是农药喷洒机械等减量化设备;二是废弃物商品有机肥生产设备、固液分离设备、沼气发酵设备等废弃物资源化设备;三是水生植物采收设备、秸秆收集设备等废弃物收获技术设备;四是沼液到农田输送管道工程等循环工程。

二、做好绿色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实现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内清洁排放、产品安全

做好绿色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实现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内清洁排放、产品安全对构建健全的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起着较大的积极作用。从绿色种植角度讲,一是大力推广农作物间、混、套、复、轮作、再生产多熟与多样化种植技术及立体农业技术;二是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督,优化农作物用肥结构,适当增加有机化肥用量,控制无机化肥用量,尽可能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三是落实好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为区域生态生物营造健康的生存环境。从绿色养殖角度讲,一是积极开展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选用绿色环保饲料,为畜禽养殖营造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二是积极推广农作物种植与牲畜养殖相结合的技术,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率和质量。从绿色加工角度讲,加强对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包装、储存等技术标准研究,切实规避有害化剂的掺用,确保农副产品的质量性、安全性、可靠性;从废弃物绿色利用方面看,市场化运作模式下,区域相关部门通过做好有机肥加工制造、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农业废旧设施回收利用的服务及其农产品加工废物综合利用等工作,力求构造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利用途径。

三、提升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水平,夯实区域循环型

农业经济体系基础农业产业是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基础,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因此,为构建健全的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需提升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水平,即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为导向,以实现区域农业产业自然特色性、民族特殊性、地域特色性、加工工艺特色性、安全特色性、文化特色性及其生态特色性为目的,结合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通过规范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农业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区域由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四、实行节约生产、集约化经营,促进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运行

低投入、高产出一方面,区域政府应围绕“管理”为中心,实行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管理经营,慎重选择土地流转、农民合作及社会化服务途径,通过推进区域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资源集中于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实现区域农业产业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以此将区域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有机产业链,从而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区域体系内农业产业发展,最终使得农业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农业生产经营下需区域政府建立起健全的生态循环型经济多层次产业体系,即落实到自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工作,拓展系统经营规模和产业链的延伸,通过实现自然资源的多层次、多品种加工、运销,保证农业产业链内物质、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此形势下不仅降低了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运行投入,而且大大增加了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产出。

五、依据区域各种循环模式,形成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内多重循环共存共荣

区域生态循环型农业产品网络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循环农业的参与,实践表明,循环农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多个方面,其主要体现在:循环农业发展质量越高,生态循环型农业产品网络体系越有效,循环农业的种类和数量越繁杂,区域生态循环型农业产品网络体系越强大;反之亦然。因此,循环农业质量、数量及其类型的发展对区域生态循环型农业产业网络体系的建设起着较大程度的积极作用,所以各区域需紧密养殖业、畜牧水产业的现状,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循环农业,例如以农业科技园区综合经营循环模式,以渔、牧、农等综合经营循环模式、以林果草牧渔结合的立体综合经营循环模式,以沼气设施为中心的综合经营循环模式等,另外,各种循环模式是区域构建健全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前提条件,该模式涉及到种养、加工、供销、教育、科技等多个经营部门,其有助于推进区域实现各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农业产业链内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实现各子循环链间物质、能量、信息等资源共享,从而形成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内多重循环共存共荣。

六、总结

农业经济体系范文第2篇

一、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主要是指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生产的过程,它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生产与建设中的应用,是协调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举措,是建立在环境保护前提下,以更低的资源消耗,更多的劳动就业为目标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它遵循经济活动的规律,同时遵照生态环境的保护准则,将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目标,以绿色环保作为思路,将可持续发展贯穿于经济评估与产业体系构建的整个过程中,遵循资源利用减量化(Reduce)、产品再使用(Reuse)、废弃物再循环(Recycle)、回收再利用(Recovery)、再制造(Remanufacture)的“5R”原则。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贯彻多层级循环利用的方案,以环境友好作为指导方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朝生态化、绿色生产模式的转变。采用资源利用的反馈式流程,将农业经济活动组建成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有其开采率低,利用率高,污染排放低的特点。它同时也对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并严格遵照生态系统的规律,并引入现代工业技术与环保技术,促进资源的梯次利用,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机化发展,贯穿了环境保护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评析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属于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其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农业技术、管理制度、参与主体、农业资源、农产品等,并通过调节与之密切相关的各发展因素,实现协作、互动与耦合,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目标层。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在于加大对农业废弃资源、农产品的利用,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产品的物质投入,以降低废物的排放量,提高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产出量,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向发展。

2.主体层。参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实施的主体层包括农户、区域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层。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减少对人类有害的部分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应用新型的清洁生产方式,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减少不可再生农业资源的消耗、采集与利用,选择更多可再生能源来替代污染较为严重的不可再生能源,降低农业生产过程的资源污染。生态农业层面则主要依照生态观点、可持续发展理论来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进而推动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它以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作为参照物,将农业资源与能源在循环经济系统中得到重复利用,同时做到资源共享,将生态农业扩展到生态贸易与服务业,实现农业生产废物的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农产品,建立循环生态产业体系。在循环农业经济系统中,各产业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产业网络,促使农业资源能够达到最佳配置,以降低环境污染。区域循环层,其主体则为各级政府,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确立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行为,并通过对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宣传与发扬,使得其能够被更多社会群众认可与响应。

3.技术层。技术层则主要是指在循环农业经济生产中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手段,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将新型的农业清洁生产与生态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中,为农业发展的转型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4.制度层。制度层则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政府宏观的制度引导,通过财政政策与手段,提供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的支持资金,制定投资鼓励策略,在农业生产地区修建综合效益相对比较高的沼气池,促进能源的重复利用。其二,充分利用市场调节的功能,调动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促进排污市场的建立,拓宽环境容量,优化资源配置。其三,借助法律手段,确立推动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强化居民的责任意识,加强引导与宣传,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四,积极鼓励社会公民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中,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规范自身行为,推动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农业经济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作用;问题;策略

一、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保障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产业,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有了相应的改变,革故鼎新,我国的农业也走上了现代化的生产之路。在我国农业技术的提高和政府机制的支持下,农业产品经济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效益,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因为当前的农业与种植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提高我国农村人民的收入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起源于农业社会,农业生产起步较早,但农业技术却有很大程度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与西方国家农业经济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农业发展经济模式,重视农业技术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第一,由我国的现有国情决定。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我国的基本国情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主要面临的情形是人多地少,所以,如果想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必须发展农业经济,提高我国农业早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维持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效益。

第二,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我国当前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做好相应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接,才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经济的转型和经济的增长。我国当前的农业发展程度不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况且我国的经济转变模式也是趋向于集约型和资本密集型,加强农业经济的转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是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在不断的变化,我国农业产业如想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就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利用发展成熟的科学技术,不断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设备,加快农业经济体系的建立,遵循国际市场的发展要求,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根据我国经济的转变模式是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的背景前提下,作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农业经济也应该有一定的经济转型。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飞速发展,但在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也掺杂着一定的矛盾与问题。

1.受我国现行制度的约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与相关农业经济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制度还是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不断深入贯彻改革,但有关体制层次对经济的制约仍然存在,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做对损耗农民利益的事情,不断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一定阻碍。由于农民每家每户都只耕作自己所承包的土地,不能形成大面积的土地规模,无法利用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优质生产资本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缺乏优秀人才。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去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鉴于以上所列的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一般而言,可从如下两点入手进行改进:1.提高农业经济的机械化水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比较陈旧,无法满足生产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与拓延。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机械化水平不高。所以,当地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这方面的关注力度,不断的深入基层,深入农业生产活动中,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分析与调查,并相应的引进一些性质优良、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并展开对机械性设备的培训与教学工作,是当地农民第一时间感受到生产作业的便利性与科技性,提高他们投入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生产分配工作合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增长。

2.培育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产业。我国各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域条件都各有特点,各级政府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先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支柱产业,不仅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更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我国目前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农业经济的增长对我国的社会安定和现代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差距,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如今高速运转的科学技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设备,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同时解决好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参考文献:

[l] 许开.录试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农民收入的增加[J].甘肃农业,2012,(01).

农业经济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球体经济一体化 农业 贸易 政策

农业贸易政策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监管农业贸易行为,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农业贸易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我国制定的全球化经济发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对农业贸易发展予以了促进,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了农业贸易政策,对农产品进出口数量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对于进口农产品的价格也有一定提升。

一、农业贸易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贸易面临的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农业贸易实际情况与贸易理论存在一定的偏差。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较为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数量非常多,但是在土地资源方面处于一个紧张状态,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数量比较少,因此我国在农业贸易发展方面应当重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对劳动密集型产品予以出口;但是,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对我国土地密集型产品产生了巨大冲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长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受到了贸易壁垒的限制,在出口贸易方面受到了阻碍,导致贸易逆差状况发生。

就目前来看,我国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量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如薯类、植物油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造成严重的农产品贸易逆差状况发生,阻碍了农业生产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对大豆生产方面的影响。同时,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的经济效益并未达到预期增长,一些农产品在出口方面受到了限制,一些具有优势的出口产品受到了阻碍,如蔬菜水果、肉类以及水产品等,而主要出口国为美国、日本等国家,而这些国家在经济贸易往来上实施了贸易壁垒政策,导致我国在农产品出口量下降。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应当制定一个合理的农业贸易政策。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与解决措施分析

(一)农业补贴、反补贴法律政策的制定

对于我国农业贸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我国应当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选取农业发展保护政策措施,对各个国家在农业贸易政策制定方面的优秀经验与方式进行学习与借鉴,制定一个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农业补贴政策,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方面实施的补贴政策,我国必须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业反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业贸易的稳定发展予以保护。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应当重视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由农业生产补贴保障转变为农业收入补贴增加,即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对合理的流通环节补贴予以保留,在农业生产领域中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在对资金成本予以运用的时候,应当对重点问题予以着重处理,对资金补贴效率予以提升,对重点地区、产品以及企业予以突出,进一步提升农业贸易核心竞争力。

(二)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的不足对农产品出口与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需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即:①重视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加速,通过规模化生产对农业生产效率予以提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对农业生产竞争力予以提高;同时,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当对科技予以合理应用,对专业加工粮基地与大型商品粮基地予以建立,改变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生产状况,以此提升农业产品的专业化、商业化水平。②加大农业生产力度,对粮食品种结构予以合理改善,进一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升农业产量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升农业粮食的总体质量,在消费方面对农民予以合理引导,确保粮食结构的稳定性、平衡性。

(三)重视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与事业农产品产值平均水平相比较而言,我国农产品产值还比较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农业二、三产业在国有经济中占据的比例还比较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缓慢,没有一个统一的产业链条,造成农产品增值难度增大,农产品的安全维护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应当建立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加工链条,对农业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予以改善,进一步促进农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对农产品管理水平予以合理改善,鼓励与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在生产种植过程中选取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质量,使农产品生产效率与质量能够满足国际贸易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贸易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农业贸易政策必须紧跟时展潮流,同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特点对其予以合理制定与完善。农业贸易发展过程中,首先对农产品结构含义予以明确,然后确定农业贸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应对策略,立足于法律制度对农业贸易的发展提供合理保障,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增加农民收入补贴,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的家庭模式,在此基础上降低农业生产资金成本,对农业生产规模予以扩大,在此基础上推进我国农业贸易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岭,高芳.全球一体化经济作用下的农业贸易政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3.

[2]王丽杰.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农业贸易政策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5.

[3]杨晓英.全球一体化经济作用下的农业贸易政策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5.

农业经济体系范文第5篇

 

长期以来,农村的发展是我国持续关注的的重大问题,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增加农民的收入,大批的农村人口放弃农业生产,纷纷进城务工就业。而后流动人口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以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1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求学存在困难,受教育障碍重重

 

进城农民工由于非当地城镇户口,其子女在入学受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困难,以北京为例,“农民工子女要上公立学校要交 2000到5000元的赞助费,二是每人每学期交600元左右的借读费”。农民工属于社会低收入群体,夫妻两人的每月收入有不同的用途,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没有能力去支付这笔昂贵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于是,大多数农民工的孩子无法进入城市的公立中小学上学,即使有幸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他们也受到来自同学和老师方方面面的歧视。现在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完整地复制了中国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也损害了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平性、完整性的原则。

 

1.2受教育质量不高,学习缺乏保障

 

虽然存在许多农民工子弟学校,但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管理,开设什么课程,使用什么书本都由学校自定,没有按照国家大纲科学、有序的教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师资力量不足则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最为突出的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先天不足,使其吸引不到优秀的教师,这样一来,教育仅停留在识字、扫盲和托管的层次上

 

1.3办学私立化,学习环境差

 

农民工子弟学校一般是私人办学,往往财力不足,资金投入不够,却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拼命的压低办学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硬件设施差成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普遍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硬件设置达不到现代化的办学要求,和城市公办学校的条件相去甚远,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环境得不到有效保证。

 

1.4失学率高,适龄入学缺乏保障

 

据一项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基金会资助的调查显示,在调查的7800多名儿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 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岁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

 

2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公民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国民的、以平等为核心、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教育。对于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2.1户籍二元制的门槛限制

 

户籍的二元制是造成城乡教育二元化的基本原因,而城市户籍是享受城市良好教育设施及高水平教育的主要依据。人们由于出身的区域不同,导致了身份上的天然差异,这使得农村和城市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享有社会赋予的不同权利。户籍制度中僵硬的、不适合时展的部分成了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源头之一。

 

2.2教育体制失衡

 

我国大部分农村采取“ 三级办学,两级管理” 的分级管理模式,这种教育财政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使得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其次,教育资源不足。农民工子女数量激增给当地教育部门带来很大的接收压力。

 

2.3受教育成本高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免学费,但是学校乱收费现象仍旧很严重,被迫交费购买课外书的现象很普遍。学校变向收取各种费用,如补课费、工本费等。高昂的学费使许多农民工子女不得不离开校园。

 

2.4社会的偏见与排斥

 

1、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和偏见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居民的“一等公民”的心态意识。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歧视或不公平对待。

 

2、城市政府对农民工及其子女采取排斥态度

 

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往往采取排斥和封闭的办法,把农民工看作是影响城市管理秩序和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实行防范式、管制式管理,要求农民工身份证、外出务工证、暂住证、健康证、所在工厂工作证“五证齐全”。管制有余,服务不足,给进城农民工带来种种社会歧视、经济损失和人身自由权利的侵害。

 

2.5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农民工经济收入低,自身稳定性差,家庭教育意识不强,不利于子女上学。大部分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程度普遍不高,在对自身子女的相关教育上也显得有心无力。农民工四处打工,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3 结论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并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综合性问题。形成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因素很多,但其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的阻碍及现行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它划分了公民的身份,这种客观等级的长期发展形成了人的等级观念,并逐渐标签化为群体特征。最终导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能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