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儿科见习小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重症及典型病例少:随着儿童保健工作的提高,儿科住院的重症及典型病例也在减少,加之儿科某些疾病的季节性较强,而临床见习课程常被安排在固定时间,因此可导致学生在进行某一疾病临床见习时,病房没有可供示教的典型病例。还有儿童传染病需在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治疗,因此在综合医院的儿科病房是见不到的,以上几点造成了医疗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见习内容。
2.教学模式滞后:儿科医生临床工作任务繁重、收入低,带教教师需要承受医疗与教学的双重压力,因此很多教师常常只把临床见习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采取传统的观看教学录像等省力的教学模式,不愿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研究新的更好的教学方法。
二、对策
1.重视医患沟通及伦理学方面的教学:以往我们对医患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作者单位:161000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儿科通信作者:邓李玲,Email:deng_li_ling@126.com沟通及伦理学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这方面较欠缺。作为一名称职的儿科医务工作者,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要对患儿有强烈的爱心、责任心,对患儿家长要尊重、同情、要有耐心,想其之所想急其之所急,这样才能取得患儿及患儿家长的理解、信任,使其能够地配合临床见习教学。
2.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结合本校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依据临床见习内容的不同而采取相应不同教学方法进行临床见习。病例讨论法:此法可应用在儿科临床较疑难的疾患,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是由学生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对现病史、查体结果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对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有所了解,同时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此种方法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讨论。参观法:此法是直观的对一些症状及体征的认识,如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外观特点等。见习过程主要由带教老师进行示范,期间讲解其症状与体征相关知识。参与病房查房见习:此法应用于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疾病的见习,如小儿腹泻、佝偻病、缺铁性贫血、支气管肺炎等。查房时老师引导学生将询问结果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分析,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儿科病房不收治的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等,这类疾病的见习首先由老师针对某个疾病提出问题,然后运用教研的CAI课件、平时积累的实物图片、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教具,向学生展示疾病的典型症状、体征,并进行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也以此方式补偿临床见习中的欠缺,来了解临床少见的病例。教学模具操作法:借助教学模具,进行儿科技能操作的见习,如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心脏按压、腰穿及骨穿等,让学生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
三、小结
目的研究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校2013级护生为实验组,采用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对《儿科护理学》课程进行实验教学,2012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干预1年后,使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表及该门课程考试成绩对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及感知四个维度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四个维度得分情况(P<0.05);90%~94%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礼仪礼节、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88%~89%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沟通能力;两组护生学习成绩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脱节的弊端,是一种顺应儿科护理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护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升,更好满足患者对儿科护理临床工作的需求。
〔关键词〕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儿科护理
伴随着日益增多的医患纠纷,不断升级的医患矛盾,医患关系成为横亘在患者和医务工作者间的鸿沟,如何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似乎成为困扰着医疗界以及社会学界的无解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人文关怀这一理念的解读与应用上[1-2]。但大部分医护人员人文知识缺乏、不具备人文关怀能力而导致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使其工作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3]。孩子是诸多中国式家庭的核心,孩子的健康牵一发而动全局。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使医患关系在儿科这个环境中显得尤为敏感。为了顺应新形势下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工作中自觉融入“以人为本”这一人文理念已成为一种文化,是现代医学文明的标志[4]。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着眼《儿科护理学》课程的人文教学模式的开发从制定人文教学目标、挖掘人文教学内容、设计人文教学各环节、完善人文素质教学评价等方面建立儿科护理学的人文教学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护生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
选取我校2013级高职护理专业全部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儿科护理学》课程实施人文关怀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课、实训课及临床见习教学。2012级高职护理专业全部学生为对照组,已完成该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2013级10个班每班抽取10人,共100人,从2012级10个班每班抽取10人,共100人。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均为高考统招学生,均为女生;平均年龄(20.4±0.6)岁;实验组文科生32人(32%),理科生68人(68%);对照组文科生34人(34%),理科生66人(66%)。两组护生在入学成绩、文理生源、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齐,有可比性。
2方法
2.1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构建
2.1.1人文关怀教学目标的制定。
研究者以护理人文关怀品质结构为理论依据,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突出人文关怀知识的理解,并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获得关怀与被关怀的感知。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逐渐形关怀能力,从而实现内化品质、外化行为的人文关怀教学目标。
2.1.2儿科护理学人文教学内容的挖掘。
根据人文关怀教学目标,联系临床经验及生活实际对《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人文化设计与改造。如引入人文关怀专业知识讲述,讲解华生的人性照护理论介绍其生平故事;增加人文关怀教学内容,在理论及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利用图片、诗歌、电影片段等增加课堂教学的可欣赏性与可感受性,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组织学生深入医院、病房汇报参观心得,培养学生专业感悟能力及行为观察能力;举办伦理辩论赛、护理短剧表演、知识竞赛、手抄报等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并邀请我市儿童医院优秀护士做关爱每一个患儿及如何与患儿沟通的讲座,增加护生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掌握更多人文关怀知识与方法,提高护生专业使命感、对人文关怀理念认同感,使人文关怀知识能力逐步具备。
2.1.3人文关怀各教学环节的设计。
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形成需经历审美、体验、感悟、认同和实践五个环节,这些环节均需要围绕教学情境的设计-引入-呈现-推动来展开。理论课采用关联-设境-审美-感悟教学过程,实验课采用合作-设境-体验-感悟教学过程,临床见习课采用观察-陪伴-沟通-感悟-交流教学过程。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产生对人文关怀的审美,通过体验有所感悟,逐渐认同人文关怀理念并自发实践。
2.1.4人文关怀教学评价方法的完善。
本研究在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表,掌握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水平、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及课程理论的实践和成绩,综合评定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
2.2测评工具
2.2.1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
由国内学者孟萌[5]等研究设计,用于测量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包括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感知水平。共44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法,每题5个选项,得分1-5分,除第五题为反向赋分外,其余各题均随选项升高得分越高。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系数为0.914,重测系数为0.928。本研究者应用该量表在本校2013级60名护生中进行预调查,测得Cronbach'sα系数为0.83,重测系数为0.86。因此,认为该量表适用于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测量。
2.2.2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表。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沟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礼仪礼节、批判性思维能力6各方面进行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三级,评分标准:是=2分,否=0分,不确定=1分。总分相加,得分越高说明效果越好。
2.3评价方法
实验前,由研究者使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对实验组护生进行前测,对照组护生进行后测(对照组护生刚刚结束《儿科护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每组护生各发放问卷100份,各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试验后,对实验组参与前测护生100人发放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表进行后测,测评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水平及对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各发放问卷100份,各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再对两组护生《儿科护理学》期末考试总评成绩进行比较,综合评价该门课程教学效果。
2.4统计学分析
对测得数据使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再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主要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由于样本量较大,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实验组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实施前、后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得分比较
将干预前后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水平做u检验,结果显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实施后,实验组护生在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感知四个维度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干预后两组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得分比较情况比较
将干预后两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水平做u检验,结果显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实施后,两组护生在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感知四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3.3干预后实验组护生对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
90%~94%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礼仪礼节、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88%~89%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沟通能力。
3.4两组护生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干预后期末总评成绩比较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干预后,实验组护生儿科护理学课程期末总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成绩为(87.50±5.01)分,对照组为(77.64±5.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与建议
4.1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有利于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发展
人文关怀品质的发展具有其特定的规律,需要在充分的人文关怀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在特定的人文关怀环境中,形成对人文关怀的审美与感知,从而自发的采取人文关怀行为。本研究通过为期一年的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感知四个维度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文关怀各维度水平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研究证实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在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者在构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时,在充分理解人文关怀品质形成规律的前提下,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师教育教学思想、协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做到“为形关怀感悟”而教,为“转化人文关怀行为”而教。以制定的人文关怀教学目标为核心,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与社会环境中挖掘人文关怀教学素材充实进教学内容中,营造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护生产生心理活动即感悟的生成。在具体的实践操作环节及临床见习环节通过师生、生生间融洽的人文互动培养学生专业感悟能力及行为观察能力,进一步内化人文关怀品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护生提高对课程的兴趣,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化为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激发护生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整个教学过程的学生主体作用。总结本次教学实践经验,建议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及情境创设时尽可能选择最能够引起护生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的情景呈现方式,如情景剧、角色扮演等贴近学生认知习惯的形式便于学生迅速参与融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人文关怀精彩瞬间,适时引导学生产生人文关怀感悟,运用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等鼓励学生分享内心感受体会人文关怀真谛。同时,教导学生从关爱自己、身边的同学、家人开始,逐步发展为关爱社会、关爱弱势群体进而内化人文关怀品质。郭玉洁针对国内护理教育缺乏系统人文教育的现状,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的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证实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了护生的人文关怀品质[6]。冯文珍等的研究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培养模式应用于高职护生中并观察其效果,证实了该模式能够克服传统护理教学模式专业与人文脱节的弊端,有效提升了护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7]。诸多相关研究[8-9]从不同角度均证实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有利于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发展。
4.2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随着医学理念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只有兼具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的综合型高素质护理人员才能够适应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本研究实验组护生对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显示:90%~94%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礼仪礼节、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88%~89%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沟通能力。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干预后,两组护生期末总评成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儿科护理学课程总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人文关怀教学模式能够加强教学效果并显著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研究者通过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的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构建,从三方面使护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其一,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人文关怀情景的审美与体验为主线,师生平等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讲、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总结本研究经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教师在深刻领会人文关怀教学内容的同时,精选贴合学生实际的人文关怀教学素材,把握课堂节奏,做好各环节衔接,发挥课堂群体动力效应,适度引导,避免情境教学流于形式。其二,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如:实训室、模拟病房、医院、社区都成为人文关怀体验的场所,增加了护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身体验加深感悟,提升了教学效果。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改变单纯课堂教学给学生造成的说教式人文教育印象,真正做到将人文关怀理念从书本上请下来,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真实的人文关怀细节,将这种真实的感受与体验自然升华为人文关怀理念。其三,教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充分展示个人人格魅力,与护生建立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及沟通,同时,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随时积累人文关怀教学素材,并自觉践行人文关怀理念,从细节中渗透关怀,使学生感受到护理工作是一项随时随处都充满爱与关怀的职业,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礼仪礼节。
5小结
本研究着眼于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从人文关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评价四方面为《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系统的教学模式,在突出科学素养的同时重点突出如何积极有效地渗透人文关怀教育。在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内化、人文关怀行为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改善,验证了该模式的效果,为推动人文教育在护理学教育中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黄爱华 李磊 张乃正 冯文珍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
〔参考文献〕
[1]常红娟,高敏,薛松梅.某省十所高校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77-78.
[2]史瑞明,房夏玲,卞旭华,等.儿童哮喘诊治过程中的医患沟通[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6):857-859.
[3]唐红梅.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曾丽娟.儿科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0):86-87.
[5]孟萌,刘于晶,桂莉,等.护理关怀的概念及其量性测评工具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143-1145
[6]郭瑜洁,姜安丽,叶旭春,等.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2):109-112.
[7]冯文珍,张乃正,房兆.高职护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培养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21(13):5-8.
“3+2”模式课程衔接护士职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指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3+2”模式下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典型体例。近年来,我们在高职院校的指导下,与临床护理专家密切协作,对该课程体系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与实践,期望为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践依据。
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设计,都涵盖两个要素: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二是课程内容的排序。对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顺序,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一、以学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
1.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体现课程安排的递进性或累积性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组过程,认知学习的过程呈现递进性或累积性规律。“3+2”中高职衔接课程和内容的安排逻辑总体上应坚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坚持能力递进培养的原则。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环境是选择课程的两个决定性因素。“3+2”护理专业学生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小、心理成熟度低、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低、成长过程的可塑性大。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安排作为重要的学习环境因素,必须符合学生个体特征,充分遵循认知学习的递进性或累积性规律。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因此中职段课程安排应以护士岗位要求的应用能力为本,文化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遵循“够用”原则[4],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主要任务,使学生通过中职段学习架构起护理专业最基本的知识结构,掌握护士职业基本技能。高职段着重考虑为学生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空间,构筑开放式课程体系,组织“大专业,小专门化”课程模块,适应学生个体化学习需求。
2.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护理职业群发展的课程体系
“3+2”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允许学生在第三学年末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或就业意愿进行二次选择,部分学生可能会在就业机会看好的情况下,选择就业而不再转入高职段学习。因此,中职段教学安排必须完整,要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认证接轨,要安排符合要求的8个月以上教学实习。我国中等护理专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教学体系系统完整。我们认为,它基本适用于“3+2”模式下的中职段教学。考虑到学生还有其后两年高职段学习过程,可将某些课程(如社区护理、选修课文献检索、国情概要等),或部分课程内容(如心理与精神病护理中精神科护理部分、急救护理学中重症监护内容)后置至高职段。高职段则应立足于卫生人力市场动态需求,着眼于整个护理职业群,开发科学性、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引导学生获取护理职业群相关资格,如高级养老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资格,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加强校企(医疗卫生等相关单位)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按学生就业意向安排顶岗实习,努力达成“实习就业一条龙”。
3.兼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衔接,满足学生继续教育需求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同属于基础教育后的教育,都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社会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两者之间是一种交叉的关系。促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不仅可以降低教育成本,更能满足学习者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我们对“3+2”护理专业高职段学生进行了“继续教育意愿调查”,其中有继续教育意愿学生占85%,并且均希望在毕业前就能延续继续本科教育;在选择继续本科教育途径上,99%学生选择成人教育,1%学生选择对口本科。主要原因是学生希望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提高学历水平。因此,在“3+2”高职段根据成人教育入学考试科目,在德育、英语等课程中加入了适用于成人高考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实现继续本科学习的目标。
二、以课程模块为主线,做好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
笔者认为,中高职课程良好衔接,既要体现课程的连续性,又要实现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以课程模块为主线设计中高职课程可实现课程的连续性,在每一课程模块中,根据护士职业能力要求及临床护理发展趋势,实现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
1.关注护士职业特点,做好基础课程模块课程衔接
中职段德育、语文、英语、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文化基础课,在高职段对应衔接卫生法律法规、护理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医用英语、医学信息技术、健美操、太极拳;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则对应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引导学生理顺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的密切关系与应用。
2.延展专业课程内涵,实施模拟情景教学,培养护士核心职业能力
专业课程在护理专业教学与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勿庸置疑,中职阶段虽也重点学习了内、外、妇、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程,但考虑到五年制高职(3+2)学生认知与理解能力的有限性及临床实践应用能力的欠缺,我们认为此模块课程仍需重点强化。强化并不等同于重复,课程名称虽不一定改变,但课程的内涵要延展,根据护士职业资格要求,增加中职段未涵盖疾病的护理;利用学生中职段临床实习收集的现实病例,鼓励师生互动,大力推行模拟情景教学、PBL教学,着力培养评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实际操作与创新性等护士核心职业能力。另外在此模块中可增设护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等升级课程。
3.依照卫生人力资源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方向课程
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计中,要了解地方卫生人力资源需求,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动态调整该模块课程。开设重症监护技术、中医护理、传染病护理、肿瘤病护理、健康管理及养老护理与育婴师教程。与医院合作开办定向培养班,如与中医院合作开办中医护理方向班,与口腔病医院合作开设口腔护理方向班。该模块是高职段教学最灵活、最具特色的模块,充分发挥院校合作优势,培养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护理人才。
4.筛选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选修课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列为高职段选修课。如护理论文写作、医院感染管理、文献检索、大学生就业指导、演讲与口才等。
5.循序渐进地安排临床实践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段第5、6学期安排42周教学见习与实习。为保证教学实习质量,该段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院校合作管理,重点实践临床护理基本技能,巩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高职段实习安排在第10学期,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已经获得中专毕业证和护士执业资格(第8学期参加考试),因此该段实习定义为“顶岗实习”。实习时间20周。为了充分满足学生就业意向,采取学校统一安排与自行联系相结合方式,由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学校尽可能帮助学生达成“实习就业一条龙”的目标。
三、小结
护理专业“3+2”课程体系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规律安排学习过程。符合布鲁纳螺旋式学习理论,适合“3+2”学生生源起点低、学制长和护理专业实践要求高的特点,达到了以学生为本,中高职课程良好衔接的目的。以课程模块为主线,使中高职课程衔接有了主旨思路,既体现课程的连续性,又实现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使整个课程体系浑然一体。同时也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开发。
两次分段实践安排及相关护理资格证的获得,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逐步提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顶岗实习学生供不应求,实现了护理专业带薪实习与“实习―就业一条龙”。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参与体验式教学及模拟情境教学创造了条件,使主动学习成为现实,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2013、2014年我校护理专业“3+2”学生护考合格率达98.4%;顶岗实习直接就业签约率达35%。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在反复实践中精雕细琢,不断修正才能完善起来,希望我们的实践能起到增进交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2]刘端海,谷道宗.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立交桥构建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05).
[3]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