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科护理指南

儿科护理指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科护理指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科护理指南

儿科护理指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集束化干预; 基层综合医院; 儿科; 医院内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bundles of care in control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pediatrics of grassroots general hospital.Method:6258 pediatric inpatients from three basic general hospitals from October 2014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implemented by bundles of car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hospital infection, and the nosocomial rate,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correct rate, antibiotic use qualified rat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expens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performing cluster intervention,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reduced from 2.46% to 1.52%,the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correct rate respectively increased from 48.02%,42.64% to 86.25%,78.31%,the antibiotic use qualified rate increased from 84.23% to 94.27%,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shortened from(4.51±1.02) days to(4.38±0.98)days and the average expenses reduced from(1499±317) yuan to(1249±308)yuan,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Bundles of care; Grassroots general hospital; Pediatrics; Nosocomial infec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in Foshan City,Foshan 52825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7.028

随着诊疗技术和治疗模式的改变,医院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3]。尤其是住院患儿的感染现象尤为突出,在医院感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常规情况下,在医院的感染人群中儿童低于成年人,但由于近年来儿童急重症疾病的多发,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全、免疫受损的患儿院内感染几率呈现上升的趋势,部分患儿甚至会高于成年人[4]。根据前期基线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本地区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发生率约在2%~4%之间,与卫生部规定的标准(≤8%)相比虽已达标,但与理想目标仍存在差距。众所周知,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害是多重的,不仅会增加患儿的身心痛苦,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延长住院时间,而且会增加患儿家属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给医院带来一定负面影响[5-6]。因此,本研究以循证医学为依据,针对本地区基层医院儿科感染现状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集束化干预措施,在3家有代表性的基层综合医院儿科进行实践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本地区3家基层综合医院(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及南海区罗村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6月普通儿科收治的年龄为28 d~14岁的625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集束化干预 (1)成立集束化管理小组:成员主要由院感科、质控科、药剂科及儿科医护人员(医生、护士、后勤保洁人员)组成。主要负责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制定、实施、考核及科室人员的培训;(2)集束化干预措施的制定:根据卫生部近几年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与相关技术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及国内外循证研究结果,针对本地区基层综合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情况,制定一系列集束化干预措施。主要措施包括:①系统化健康教育:a患儿及家属,入院后责任护士即向患者或家属发放印有院感控制内容的入院须知,并宣传卫生知识,介绍住院制度,家属陪客不宜过多、探视不宜过频。陪客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给患儿进食生冷腐败食物。患儿之间不互相交换物品及食物,不串病房,避免交叉感染。b医护、后勤保洁人员,设定“每周一学习”,利用晨交班时间或下午下班前半小时,采用授课、讨论、录像、演示和考核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指出存在问题,在工作中反复强化,提高医护及后勤保洁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把未洗手或手消毒的行为与行医道德联系在一起,做到慎独,使手卫生成为自觉行为,由被动执行变为积极和主动。②多模式手卫生干预:加强手部卫生的宣传,工作地点设置提醒标志,在洗手池旁边张贴洗手标志牌。定期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手卫生的五个重要时刻及洗手、卫生手消毒的操作流程,采取示范、练习、抽考的形式,每月1次,每次抽查全科人员的30%,成绩记录在册,与绩效考核挂钩,不定期对科内人员的操作进行检查、监督,发现不规范的行为,及时提出纠正。院感专职人员负责每月检查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并将检查结果在科室公示。对进入儿科病房的新上岗、轮科及实习生人员均把手卫生作为上岗前的培训与考核内容。③重视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每季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学习,针对下季可能高发的传染病病种,根据病种类型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或护士讲解其发病特点、护理措施、消毒要点,提高全科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识别和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④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重视病原学检查。临床科室负责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检验室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医生需根据药敏结果及时确定抗菌药物种类。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到细菌室调取病原学阳性结果,督查医务人员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药剂科专职人员负责监控抗菌药物使用及致病菌耐药性,发现异常,及时反馈临床医生和集束化管理小组,并进行登记和定期(每季)公布。⑤合理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患儿的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发病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有效控制住院天数,可一定程度上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机会。因此,要求医护人员通过优化诊疗方案和管理流程,提高疗效和减少不必要的轮候时间,尽量缩短住院时间。⑥强化病区环境卫生管理:要求护理与后勤保洁人员必须做好病房的环境卫生清洁。按病种和年龄合理安排床位,清洁用具固定专用,及时清洁消毒,避免通过清洁用具在病区内传播病原,出院或调床后彻底进行床单的终末消毒。当出现传染性或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后,患儿应分室安置,病房地面、床头桌面每日用消毒液消毒,拖布、抹布用后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及清洗干燥备用。由护士长和护理质控员对每天病区清洁消毒情况进行考核。

1.2.2 评价指标及监测方法 (1)医院感染发生率:①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天从医院感染病例筛查系统中导出可疑院感病例(入院2 d后体温≥38 ℃、使用抗菌药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降钙素原升高、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或切开、病程记录中出现伤口或切口感染等)。②审核医生上报的院感卡;(2)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率:制定统一手卫生观察表,由经过统一培训并合格的科室院感质控员进行隐蔽式监测;(3)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由专职临床药师对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合理情况进行抽查;(4)平均住院日与住院费用:从医院管理系统中导出所需数据,计算相关指标。院内感染诊断以国家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院内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 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86.25%,高于干预前的48.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抗菌药物监测 干预后,抽查2014年

10月-2015年6月3家医院儿科住院病历1877份,发现使用抗菌药物1239份,合格1168份,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为94.27%。抽查2012年10月-2013年

6月3家医院儿科住院病历1753份,发现使用抗菌药物1262份,合格1063份,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为84.23%。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比较,干预后提高10.0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65.42,P

2.3 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率的变化 实施集束化综合干预措施后,2014年10月-2015年6月3家医院儿科共收治6258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95例,医院感染率为1.52%。2012年

10月-2013年6月共收治5843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44例,医院感染率为2.46%,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率比较,干预后医院感染率降低0.9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字2=13.98,P

2.4 干预前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的变化 实施集束化综合干预措施后,3家基层医院儿科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由干预前的(4.51±1.02) d缩短为干预后的(4.38±0.98 )d,平均出院费用由干预前的(1499±317)元减少为干预后的(1249±308)元,干预前后各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教育程度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健康问题亦越来越重视。如果患儿在住院期间因为人为疏忽因素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会诱发医患间的不信任关系进一步恶化,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同时也会致使政府对医方费用的控制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如何减少住院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医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世界各国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医院感染方面的调查与干预研究[8-12]。

集束化干预策略(Bundles of Care)是指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来处理某种较难处理的临床疾患,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目的[13-15]。它是由美国健康研究所(IHI)首先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帮助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尽可能优化的医疗护理服务。实施集束化干预不仅可以更加充分地实施那些已被临床实践证实了的方法,还可集众所长,相互弥补,从而增进疗效,促进并落实“指南”在临床中的具体执行。其目的一方面是促进落实临床指南的各项措施,规范治疗行文,贯彻指南的可行性及依从性,另一方面是为提高治疗指南的可行性及依从性,进一步达到落实指南、改善患者临床结果的目的。本院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整群选取本地区3家有代表性的基层综合医院儿科625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0月-2015年6月通过对患儿及家属、医务人员、后勤人员进行系统化健康教育、手卫生干预、传染病预防、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住院时间控制及病区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集束化干预研究,对比各项效果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儿科医院感染率从干预前的2.46%下降为1.52%,降低0.94%。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率分别从干预前的48.02%、42.64%上升为86.25%、78.31%,分别提高38.23%和35.67%。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从干预前的84.23%上升为94.27%,提高10.04%。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从干预前的(4.51±1.02)d缩短为干预后的(4.38±0.98)d,平均住院费用从干预前的(1499±317)元减少为干预后的(1249±308)元,这一系列指标变化说明了集束化干预措施效果有效。

集束化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是否正确是提高医院感染干预效果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采取的集束化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是经过前期的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所制定。前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影响3家基层综合医院儿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1)患者方面:儿科是一个服务对象比较特殊的科室,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各个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加上患病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沟通理解能力不足、家属自身卫生意识不高等因素,从而易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2)医务人员方面:基层医院临床后勤医务人员院感防控知识培训不够、意识不高、技能掌握不熟悉,尤其是手卫生执行率较低、病房消毒隔离不彻底及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等因素,同时基层医院儿科日常业务学习贫乏,对最新诊疗指南掌握不及时;(3)环境因素:基层综合医院儿科与大型综合医院和儿童专科医院有所不同,住院患者病种相对简单,且急性患儿多、二级分科不细、室内病种区分不严格、人员流动大、空气流通差,从而容易导致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针对基层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患儿诊疗安全,本研究组依据卫生行政部门最新颁发的手卫生规范及国内外循证研究结果制定的研究内容和防控措施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施效果也更具有真实性和推广性。研究数据表明实施集束化院感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儿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同时在减少患者住院费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儿科院内感染影响因素较多,危害较大,但可防、可控。只要对其认识到位,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各项医疗护理规范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随着国际上对医院感染控制理论和方法的急剧改变,我国对医院感染管理的模式也要进行调整,因为再规范的制度和完美的监测都无法代替干预,没有干预就没有改变,只有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才能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因此,预计在近几年里,对医院住院患儿院内感染的综合防治模式的探讨也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林萍,李延年,张文浩.1856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4964-4965.

[2] 董翠珍,翁国斌,许亚红,等.2007-2009年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趋势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31-133.

[3] 谢小蔓,林福秀,吴美宁,等.院内感染患者医疗费用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9):52.

[4] 霍开明.儿科住院患儿院内感染16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2):2909-2910.

[5] 刘曼丽.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48-149.

[6] 许立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146-14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1.

[8] 焦凤兰.儿科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探索[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53-3955.

[9] 李绍森,李绍锦.儿科轮状病毒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与处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2):52-53.

[10] Babcock H M,Zack J E,Garrison T.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o reduce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an integrated health system: a comparison of effects[J].Chest,2004,125(6):2224-2231.

[11] 周佩妍.探讨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160-161.

[12] 焦卉,苏兰香,张李明.早产儿、低体重儿院内感染的早期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0,31(31):5654-5655.

[13]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Central bundle [DB/OL].[2010-04-16].Http:///Ihi.

[14] 曹钰芹,李丽英,伦演荭,等.集束化手卫生干预对控制基层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的效果[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3(11):659-661.

儿科护理指南范文第2篇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 537000

【摘 要】目的:探讨在转运过程中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院转诊的171 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1 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安全转运回医院儿科或ICU 继续抢救治疗。经过医护人员精心的抢救治疗,除3 例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168 例成功治愈出院。结论:在转运过程中对重症手足了口病患儿的生命体征及呼吸循环护理是降低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转运;护理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多发生于5 岁以下儿童,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1]。重症手足口病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在转运过程中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精心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一环。我院是玉林市重症手足口病指定专科定点医院,现将我科2010 年1 月至2013 年8 月对171 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转运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转运患儿共171 例,其中男孩97例, 女孩74 例;1 至3 岁87 例, 3 至5岁55 例,大于 5 岁29 例 。全部是由急诊科出诊在各个乡镇卫生院或者县医院接回,转运时间0.5 小时至2 小时不等。所有病例均达到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临床主要表现为手心、足心、双臀部可见疱疹、皮疹;高热,体温可达38.5 甚至39.3℃,平均体温为38.9℃;以及呕吐、惊跳、肢体抖动、肌肉震颤、呼吸急促、四肢冰凉、足心紫绀等。

2 护理

2.1 出诊前准备

值班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出诊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尽量在5 分钟内出车。救护车上准备好心电监测仪、除颤仪、吸痰器、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充满氧气的氧气筒、气管插管用物。急救药物有布洛芬、甘露醇、地西泮、巴比妥、咪替丁、奥美拉唑、呋塞米等药品。

2.2 现场评估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嘱手足口病患儿取平卧位,询问病史,检查患儿手足口部位的情况,查看患儿的瞳孔,神志,测量患儿的体温、脉搏及呼吸,报告医生并且作好记录。

2.3 转运护理

2.3.1 发热护理

发热是手足口病患儿常常出现的的症状。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给予布洛芬或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口服降温;必要时在患儿两侧腋窝及两侧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者患儿的前额部放置冰袋进行物理降温。严密监测手足口病患儿体温的变化,做好记录。

2.3.2 呼吸循环护理

神经源性肺水肿是由颅神经损伤引起的突发性颅内压增高而导致的肺水肿[3]。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变化情况,并密切观察患儿前囟门的张力情况,囟门是否隆起,以及是否有喷射状呕吐和抽搐等情况。如果患儿发生呼吸急促,肺部听诊湿罗音非常明显,应该立即低流量吸氧(1-2L/ 分)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开放静脉通道( 为了减少患儿的痛苦,尽可能采用静脉留置针),遵医嘱予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等。同时准备好简易呼吸器、吸痰管、机械呼吸机,气管插管用物等,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2.3.3 神经系统护理

严密观察患儿精神、神志及瞳孔的变化。如发现患儿有剧烈头痛、哭闹、精神萎靡、幻听、幻觉、惊跳、呕吐、肢体无力、抖动等症状,或出现脑膜刺激征等时马上告知医生,使患儿安静平卧,立即遵医嘱给予苯巴比妥注射液或地西泮注射液止惊、甘露醇降颅压治疗。牙关紧闭的患儿应在患儿上下臼齿之间放置压舌板,以防咬伤舌头。呕吐的患儿马上使患儿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患儿发生窒息。

2.3.4 心理护理

大多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和家属心情极度紧张,常常有不安、无助、恐惧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向他们讲解重症手足口病的病程进展情况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尽量稳定患儿及家属的情绪,争取得到家属的理解和患儿的配合。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态度热情随和,多与患儿微笑、说话,用手抚摸患儿前额,小手等,以拉近与患儿的距离。使患儿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2.3.5 交接班

转运途中即与本院儿科或ICU 通过电话联系,以便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同时启动院内120 急救系统,开放绿色通道,为患儿提供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与本院儿科或ICU 交接时,以书面的方式在出诊病历上签字并且做好口头交接班。与科室交接的内容包括患儿病情、出诊病历及转运知情同意书等。

3 结果

171 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安全转运回医院儿科或ICU 继续抢救治疗。经过医护人员精心的抢救治疗,除了3 例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168 例成功治愈出院。

4 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进展迅猛,可以在数小时内由重症发展为危重症,假如得不到及时治疗, 患儿非常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治身亡。因此,在转运过程中护士应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脉搏及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患儿的面色,神志变化。及时发现, 尽早干预,及早进行呼吸循环护理可以提高患儿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刘春峰, 熊小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诊治进展[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8):1377-1380.

儿科护理指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生儿科;护理;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主要面对的是出生28天内的患儿,因患儿没有沟通能力,脏腑娇嫩,免疫能力低,所以患病后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甚至引起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影响患儿的一生。新生儿科的护理工作比较繁复,不仅由护士担任,日常活动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杜绝用传统的不科学的方式进行护理,是护理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在护理中开展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患儿病情的影响展开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206例新生儿患者,包括男婴128例,女婴78例;179例足月儿,27例早产儿;日龄3-28天,平均(17.5±2.6)天;均为单胎;身高(41-55)cm,平均(50.1±0.4cm);体重(2005-4105)g,平均(3455.5±15.2)g;出生时的Apgar评分(7.4-9.6)分,平均(8.7±0.6)分;为便于研究,入选患儿的入院原因均为吸入性肺炎。患儿家长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1例,在高中以上65例;将患儿和家属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的性别、日龄、体重、身高、Apgar评分和家长的文化程度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的56例家长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对干预组150例家长进行加强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母乳喂养知识,科学护理知识,喂养、洗浴的技巧方法,预防红臀等感染的方法[1]。

1.3 观察要点 比较两组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新生儿病情好转时间,并发症,出生后8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情况。健康知识评分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从新生儿护理方法的细节出题,共25题100分,分值越高知晓率越高[2];智力评分从适应性、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育、语言能力进行比较,每项5题,共100分,分值越高智力发育水平越高[3]。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分别用卡方11.0和SPSS12.0分析,用%表现计量资料,用±表现计数资料,用t表示组间差异,如果p

2 结 果

2.1 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新生儿病情好转时间,并发症比较 具体见表1。

3 讨 论

新生儿期发病对预后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损伤智力[4],加强护理是减少并发症,控制疾病发展的关键,但医护人员不能代替家长的职责,为了提高家庭护理质量,对家长进行科学的育儿知识教育是有必要的。本次试验的干预组比较,家长的健康知识知晓和执行率更高,患儿恢复快,并发症少,对智力影响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议在新生儿科临床工作中,注意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董云红,刘晓燕.注重细节在新生儿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661-662.

[2] 李燕京,赫光中.儿科护理中健康教育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6):94-96.

儿科护理指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科护士;夜班;压力源;对策

儿科护理作为一个职业,有其特殊性,不仅24小时值班,而且服务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前临床护士大都不愿上夜班,更不愿意在儿科上夜班。我们用现象学的研究法,从人文关怀角度对儿科夜班护士进行访谈,探索其压力与有关的解决办法,为她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充足的休息时间,减轻压力源,维护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41名护理人员41名中其中33名先后曾在儿科工作,其余7名现仍在儿科工作。年龄20~25岁10名,25~30岁10名,30~50岁20名。现在儿科工作的7名护理人员中20~25岁2名,25~30岁1名,30~50岁4 名,其中大专学历3名,中专学历4人。儿科工作时间为2~15年。

1.2方法

采用逐个访谈,进行沟通与交流,最后总结分析。

2结果

经调查造成儿科夜班护士的压力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工作较繁重,担心不能很好的完成,唯恐发生差错事故

由于夜班护士值班只有自己一个人,必须独当一面。小儿的发病特点恰恰是在夜晚多见,好多患儿之前没有一点儿症状,家长不容易发现,到了半夜就开始发烧,病情来势凶猛,情况紧急。小儿是家庭的太阳,家属的期望值一般都会很高,而其血管比较隐匿,静脉穿刺难度大,晚上灯光下难度比白天更大,又难以配合,给值班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2.2护理人员缺乏,倒班频繁,长期睡眠不足,打乱了正常的人体生物钟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的影响愈加明显,睡眠质量下降,脾气变躁,敏感,记忆力减退,易衰老,疲乏无力,精力不足,惧怕上夜班,出现疲劳、恐惧综合征。

2.3社会地位低下,工作无成就感,得不到社会的认同

我国护理专业起步较医疗专业迟一些,缺乏相对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护理管理与监督体系,护理仍然相对从属与医疗,社会上甚至有人认为护士上班时间长了就可以转成医生,对此不得不常常进行解释。儿科夜班护士工作辛苦,成就感低,心理挫折大,易致护士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心态。

2.4儿科护士自身素质有待于提高

护理学发展到今天,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一直到近几年才设有护理高等学院,98%的护理人员接受的是中等教育,起点低,知识面窄,无论专业知识还是其他方面的知识都较匮乏,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

3讨论

针对以上压力源采取相应对策,减轻儿科夜班护士压力,维护其身心健康。

儿科护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要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相当的实际经验,方可在患儿啼哭,家属焦灼,光线欠佳的情况下做到一针见血。医院或科室领导可以组织进行定期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年轻护士进行轮换短期参观、培训,有经验的护士讲解、汇报经验。提高她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减轻心理压力。

增加1~2名护理人员,降低倒班率,增加休息时间,使夜班后的疲倦及时恢复。特别在冬春二季,因天气变化,患儿发病率猛增。

合理安排夜班工作,设立奖励机制。培养较多的儿科护理人才,灵活调配,鼓励愿意上夜班的护士,适当增加奖金或者夜班费。鼓励年轻护士多上夜班,年轻护士精力充沛,睡眠好,不易受到夜班的影响,相对家庭负担轻,同时给于奖励。

护士要适应社会,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护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学科。作为一名护士,具备护理知识远远不够,还须具备医疗知识,人文知识和其他知识,这就要求护士须不断克服客观因素,通过自学、函授更新知识,积累经验,拓宽知识面, 博中求精。增强自信心、荣誉感、责任感。

4小结

儿科夜班护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特殊性,探究其压力源,采取相应措施,减轻压力,保证护士身心健康,精力充沛,提高护理质量,使护理队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文、张振路、徐朝阳.关于护士工作疲溃感及相关因素分析思考.现代临床护理,2003,1(4):47~48.

[2] 刘锡均.实用药物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367~379.

儿科护理指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护理纠纷;防范措施

由于患儿情绪化严重无法配合治疗,且儿童疾病的产生和转变较快,病况的不确定性加上医院的紧张氛围,使得家属和护理人员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情绪当中,稍有不慎就会产生护患纠纷。由于护理人员在儿科护理实践中频繁的接触患儿家属,导致儿科护理工作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护理纠纷。笔者通过分析昆山儿科护理纠纷产生的因素,并通过合理的措施加以防范,对医疗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护理纠纷的原因

1.1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

由于护理人员对自身从事的工作认知短浅无法律意识,认为医疗纠纷与护理人员的工作无任何关系。对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无任何羞愧意识,在常规护理中不谨慎、不仔细,不规范。

1.2护理人员不具备沟通技巧

护理人员因措辞不当、信息传达不明确而遭到家属反感。其中包括谈话的方式不当,对患儿及家属态度生硬,对家属的询问表现不耐烦等情况出现,此类状况使得家属内心产生反感,进而引发护患纠纷事件。

1.3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心理素质不强

护理人员面对复杂的护理工作,内心易出现忧虑、焦躁情绪,加之笨拙的操作技术,而时常受到家属指责。此外,不严谨的工作态度,如:查房不及时,注意力涣散,给患儿配错药或巡视不到位等。

1.4专业技术水平不娴熟

儿科护理实践中,对应的工作不能即时完成;护理人员面对突发性疾病的患儿,呈现慌乱状态导致工作无法进行;对护理程序和技术不能完全了解,实际的实践经验不多,导致工作频繁出错;对待工作中没有预见性,遭遇偶发事件反应迟缓。

1.5医疗费用问题

出现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医疗费用问题。如:收费不明确不合理加上新药品、新疗法致使医疗费用的增长。如果不及时与家属沟通,或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乐观,此时容易产生医患矛盾。

2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

2.1树立法律意识

对于一些医疗法律常识护理人员应该做好全面的了解,树立基本的法制观念,对于因护理纠纷而引发的法律案件应仔细分析,认识医疗纠纷和法律之间的界限,尽量避免在工作中触碰法律底线。对于医疗文件的记录必须严格、认真,杜绝误差的出现,防止因此而发生护患纠纷。护理人员要明白保护自己就要遵守规章制度。我国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罚条例》是所有医护人员的行为准则,护理人员对于自身权益、患者权益、医院的权益都要积极地维护和争取,学会通过法律保护所有合法权益。减少医疗纠纷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2.2增进护患沟通

护患纠纷通常发生在护理过程中,家属和护理人员的语言冲突是一个主因,因此护理人员要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会最基本的沟通技巧,护患之间能够营造一个融洽的沟通氛围。对于家属的疑问和顾虑应作出真切的回应,不说假话、不说大话,让家属对治疗和护理服务产生信任。通过有效的沟通,加深护患之间的了解,避免纠纷的发生。

2.3转变服务观念

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服务自觉性,以救死扶伤为终极使命,对待本职工作要严谨、客观、认真、务实,从患儿的需求出发,站在家属的角度思考,给予病人提供认真、细心、优质的服务。

2.4加强业务素质

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容易给工作人员造成心理负担,护理人员需要耐心、真诚的与家属交流,对于操作技术要不断强化,加强心理素质建设,降低护理纠纷发生概率。对护理人员的考核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可以使其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还能增加一种对待工作的紧迫感。对各项规范制度恪尽职守,促进护理事业的提升。

2.5规范收费管理

护理人员要协助家属缴纳医疗费用,并对各项费用的指标和价码给予明确的指示,提供相关的药品价格表,进而消除家属疑虑。避免收错费、乱收费现象出现,从而赢得家属信赖。

3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民众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也在提升,这导致医疗行业的风险不断增大,护患纠纷频频发生。儿科护理一直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护理人员必须明确法律法规,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以热情的服务态度、熟练的护理技术给予患儿高质量、高效率的护理服务,以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护患关系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芬,巫雨芽,邓小丽.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3):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