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产儿护理培训

早产儿护理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早产儿护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早产儿护理培训

早产儿护理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连延续护理;早产儿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63

早产儿属于高危儿童,由于其胎龄早、出生体质量低,患儿机体的生长发育较正常分娩儿童较弱,往往需要行补液、肠内营养、机械通气等治疗与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科出生的早产儿100例,其中男6例,女40例;孕周30~36周,平均(34.8±3.2)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2000~3000g,平均(2245.3±538.5)g.早产儿父母均为初中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8.6±4.1)岁。根据患儿分娩时间分为观察组(2012~07/12)和对照组(2012~01/06)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及父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早产儿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无窒息史;(3)家属知情同意且配合治疗者。

1.4排除标准(1)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畸形及需氧气支持患儿;(2)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3)原发性呼吸暂停;(4)失访患儿。

1.5方法两组患儿采用相同的院内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不采用延续护理;观察组患儿进行延续护理,内容包含院内家长培训、早产儿建档和出院后家庭随访。

1.5.1院内护理早产儿出生后,送人暖箱进行护理,暖箱温度模拟子宫环境,使患儿腋温36.5℃、肛温37℃。暖箱内湿度根据早产儿日龄进行调节,自80%缓慢调至6O%.做好隔离。暖箱定期清洁和消毒,患儿每日行1次擦浴和脐部护理,3次抚触护理,每次抚触时间10~15min,可同时播放轻柔音乐,抚摸过程中同时以温柔的声音跟患儿说话,以目光与患儿交流。抚触自头面部、经胸部、脐部、背部、上肢、直到下肢[1]。

1.5.2院内家长培训了解主要照看早产儿的家长(一般为早产儿母亲),通过问卷调查其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对早产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程度等,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出院前给予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方法、护理目标、常规护理记录、护理操的动作、怀抱及抚触动作、异常情况观察等。

1.5.3早产儿建档建立早产儿档案本,院内护理由护士记录,院外护理由责任护士与患儿家长共同制定家庭护理的项目、方法、频次和要求等,并要求家长对相关护理内容及时的登记到档案本中。包括:(1)日常护理,如皮肤、脐部、臀部等护理,体温、皮肤颜色、脐部情况、大小便等的观察方法和异常表现特点,体温测量和保暖措施,呼吸的观察,保护性隔离方法等;(2)明确免疫、体检、复诊时间;(3)喂养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并指导母乳不足情况下如何喂养,及如何应用鱼肝油等辅食给患儿补充营养;(4)感观刺激,包括抚触、音乐播放、对患儿说话、眼神交流等。[2]

1.5.4家庭随访患儿出院后,隔日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疑问,督促家长对患儿进行按时、按需的各项护理。每周上门随访,仔细观察患儿皮肤、呼吸、发育等情况,测量体质量、头围、身长,检查有无黄疸,根据患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家庭护理计划。于两组早产儿纠正胎龄达4O周时进行生长发育情况比较,记录护理期间疾病情况[3]。

1.6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两周后体重增长情况对照组

结果说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身长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早产儿护理期间发病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腹泻、贫血、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早产儿护理以往常常局限于院内,当早产儿出院后,家庭护理不受控制,由于家长对于早产儿基本特点、护理手段等了解不足,家庭护理可能存在不科学、不细致、无针对性等问题,不仅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存在影响,还可能引发各类疾病,给患儿带来痛苦和不安全因素。

3.2目前延续护理尚未具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延续护理是指在不同的医疗服务机构间实现无缝隙衔接,为患儿提供连贯的健康照顾,形成患儿与专业医疗机构的持续联系。延续护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模式转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方式,将住院护理延伸到患儿出院后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帮助患儿完善自我管理。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延续护理干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方式,可以提高缓患儿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降低患儿的再住院率[3]。

3.3本研究比较了延续护理干预和普通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头围和身长的增长均显着优于对照组,表明延续护理可以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增强患儿体质;早产儿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腹泻、贫血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患病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延续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早产儿的患病率。

3.4综上所述,延续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降低早产儿常见疾病的患病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家俊;早产儿护理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04期

早产儿护理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早产儿;发展性照顾护理;神经行为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a)-0116-03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7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早产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胎龄(33.5±1.3)周,平均体重(1876±260) g;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平均胎龄(32.8±1.7)周,平均体重(1906±240) g。所有早产儿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无窒息、严重感染等疾病。两组早产儿的性别、胎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采用早产儿护理常规;观察组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实施发展性照顾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创造与母体子宫接近的生存环境 根据早产儿日龄及质量设置暖箱温湿度,保持相对无菌环境,减少光源刺激,暖箱上加盖遮光毯,各种监护仪报警声调至适度音量,电话声音及医护人员说话声尽量降低,控制室内声音

1.2.2 适当喂养及操作 尽早进行微量喂养及采用非营养性吸吮,促进吸允反射建立、肠蠕动及胃排空。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对患儿的影响,减少疼痛对其刺激,必要时采取疼痛干预措施如非营养性吸吮、支持及拥抱抚触。

1.2.3 采取安全 侧卧位与俯卧位交替进行,床头抬高20°~30°以防止呼吸暂停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1.2.4 注重亲情和关爱 在早产儿清醒时,对头、面、胸、腹、四肢、背部进行爱心抚触,同时进行语言交流,满足其心理需要。

1.3 评定标准

护理前及护理后30 d,采用正常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评分,每项评分有3个分度:未能引出和显著不正常为0分、轻微不正常为1分、完全正常为2分,满分4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神经行为相关指标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越不成熟,原始反射越难引出。脑科学研究证明,在脑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脑的结构和功能均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极易受环境因素影响[1-3]。发展性照顾是一种新生儿护理新理念,把每个患儿作为生命的个体,护理全过程,针对患儿的需要采取个性化护理,并注重患儿行为上的呼唤及环境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4]。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主要包括模拟子宫、适宜的温度、减少强光及噪音刺激、降低侵袭性操作、尽早微量喂养及应用安慰奶嘴、采取正确、增加抚触及亲子教育等。噪声可造成早产儿脉搏减慢、呼吸节律改变、睡眠受到干扰。突然出现的冲击噪音>82 dB可造成早产儿听力障碍,且与强光、疼痛刺激有协同作用,可导致颅内压升高[5-6]。保持正确的及早期微量喂养可明显提高吸吮力、增加奶量,体重增长加快,睡眠时间延长[7]。据报道,抚触可增进早产儿的神经行为能力,经过发展性照顾护理的早产儿情绪表现安稳和安静,体重及每天进奶量增加,其生活质量提高[8-10]。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相关神经行为指标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发展性照顾护理可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的早期发育。

综上所述,发展性照顾护理作为一项能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且安全有效的护理技术,有重要的社会及医疗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孔海艳.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2):217-218.

[2] 樊杰.早产儿的发育支持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10):780-781.

[3] 黄春香,李雪荣,苏林雁.早期干预对幼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48.

[4] 周玮玮.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儿智能运动发育与神经行为产生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6):26-27.

[5] 单若冰,郭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环境对早产儿的不良影响和干预对错[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1):63-65.

[6] 叶杰清,郑聪霞.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影响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4-45.

[7] 应雪琼,林心怡,颜胜宇,等.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护理杂志,2012,29(3):15-16,42.

[8] 郭红英,杨凯红,杜月琼.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神经行为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32-33.

[9] 李胜玲,张德春,杨晓明,等.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6):3743-3745.

早产儿护理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早产儿 黄疸 干预

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的活产婴儿,早产儿由于出生体重低,大脑发育不成熟,吸吮能力差,约79%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易产生严重而持久的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黄疸绝大多数为未结合胆红素增高[1],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易侵犯基底节。因此,早产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我科收治的26例早产儿黄疸护理效果观察综述如下。

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早产儿黄疸26例,男16例,女10例,生理性黄疸2例,病理性黄疸24例,经皮测胆数值范围在131~169mg/dl。

结 果

通过对早产儿黄疸进行早期积极干预治疗后,26例患儿2天后血清胆红素降至11mg/dl,吃奶反应均好,生命体征正常。5天后血清胆红素降至10mg/dl以下,均治愈出院,无核黄疸发生。

干预措施

蓝光治疗: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光疗时应注意做好病室内环境及治疗箱的温、湿度调节,一般采用波长425~475nm的蓝光最为有效。做好入箱前患儿的准备,同时注意光疗中的一些注意事项:①不能随意打开箱门;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儿的面色、呼吸、大便情况,同时注意有无烦躁、嗜睡、有无尖叫或单声哭叫、四肢肌张力增高、凝视、惊厥等症状[2],加强巡视,一般2小时测体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随时调节箱温,将患儿体温控制在36~37℃,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哭闹。③注意光疗时的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处理。④定时更换尿片,保持臀部清洁。同时做好岀箱前的准备工作及加强知识宣教。

抚触:抚触使新生儿的食欲增加,从而加速正常菌群生长,也可促进加快胎粪排出,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从而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方法为每天早上沐浴后,在新生儿抚触台上,抹上强生婴儿润肤油,手掌对新生儿身体各部肌肤进行抚触15分钟,每天2次,抚触均由培训合格的护士进行,注意观察每次胃残余奶量,每天大便次数、胎粪排尽时间及监测黄疸值。

游泳干预:游泳可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促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以及结合胆红素的尽早排出,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方法为首先备齐游泳用品,如薄膜、各型游泳圈、消毒液。浴巾和脐部消毒液,摆放整齐,保证游泳室内和水的温度,一般室温26~28℃,水温37~38℃左右,食后05~1小时游泳,游泳过程中始终使新生儿头部保持在水面之上,进行水中游泳操,并与婴儿进行情感交流[3]。同时注意观察患儿呼吸、心率、精神、意识、体温等变化。

肠道水疗:用温生理盐水按10ml/kg,通过头端外壁涂以石蜡油的一次性灌肠用8号硅胶管从缓慢插入50~75cm经微量输液泵快推,注入200ml注意观察记录排泄物的颜色、数量,观察腹部体征等。

鸟巢式护理:鸟巢式护理可以使早产儿的姿势与胎儿在宫内姿势相似达到抚摸及固定早产儿的效果,早产儿的双手及双腿靠近身体中线呈卷曲,能触及面部促进手口互动,使早产儿能吸吮手指或拳头易于其非营养性吸吮,提高吸吮能力,促进肠蠕动,使奶量增加,还可兴奋口腔迷走神经,使胃肠激素水平发生改变,其中胃泌素的增加可以刺激胃动力,使胃肠蠕动能力增加,促进胎粪排出,从而减少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的吸收,有助于减少早产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

早期喂养:早期喂养可使胆汁分泌增多,胆红素分泌增多,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减少肠肝循环,同时也能刺激肠蠕动利于胎粪排出。

讨 论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黄疸进行早期积极干预治疗并使其尽快消退,避免了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也避免了早产儿在有并发症的情况下使黄疸加重,减轻了治疗难度,也减少了医疗风险。

参考文献

1 黄晓艳.早产儿黄疸的早期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0,4(17):142-143.

早产儿护理培训范文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月收治早产儿320例,出院随访至5岁,其中胎龄≤30周60例,30周<胎龄≤32周90例,32周<胎龄≤34周73例,34周<胎龄<37周97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干预组160例,男81例,女79例;对照组160例,男84例,女76例,日龄均0~48小时。两组早产儿在胎龄、性别、出生体重、Apgar评分、宫内窘迫、HIE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水平、母亲年龄、体格检查、NBNA测定,差异均无显著性。

方法:两组均严格按照“三项支持疗法”和“三项对症处理”进行早期治疗。观察组遵医嘱在出生24小时即给予:⑴施捷因20mg加入10%葡萄糖30~50ml静滴,1次/日,10~14天1个疗程。⑵胞磷胆碱0.125g加10%葡萄糖30~50ml静滴,10~14天1个疗程;反复治疗3~4个疗程。⑶向家长介绍早产儿应用施捷因配合早期综合干预的目的和方法,填写随访表。⑷病情稳定后,除常规治疗外,即开始予以丰富的环境干预,包括以下内容:①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②皮肤感觉刺激;③听觉训练:说话声是最好的听觉刺激。④视觉刺激:距患儿20cm处,摇动红、黄、绿三色彩球;⑤前庭运动刺激、给以摇晃、震动(如水平床),指导家长干预。⑸早产儿出生4~6周可查眼底,无视网膜病变并达到预产期体重>2500g可做婴儿高压氧,根据月龄、体重选择压力、速度,7~10天1个疗程。⑹出院时对患儿进行定期随访评估,内容包括护理、喂养、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神经系统检查(NBNA)、智能发育评估,通过每次评估的结果制订下一步指导干预计划措施。⑺从出院1~2周开始,依据0~3岁小儿智能发育规律进行早期教育基础上重点进行运动训练。⑻早期(3~6个月)出现姿势异常,运动落后应做重点的康复训练,再加上水疗、针灸、推拿、导平仪等中医疗法,每次20分钟,1~2次/日。⑼运动疗法:2次/日,3个月1个疗程。对照组除“三项支持疗法”和“三项对症处理”进行早期治疗外,仅接受常规治疗、体格检查、育儿指导和定期评估。

观察内容:①两组早产儿NBNA20项变化;②两组早产儿的智能发育商(CDCC)量表监测包括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商数(PDI)的测定;③两组患儿发育落后及后遗症情况比较。

评定标准:①NBNA评分法:在早产儿安静觉醒状态下,依据《实用新生儿学》行为神经制定评分标准[1]。经专职儿科医生培训后有专人测定。20项行为神经测定分为5个部分:即行为能力6项,主动肌张力4项,被动肌张力4项,原始反射3项,一般状态3项;每一项分为3个度,即0分、1分和2分,满分为40分。②对婴幼儿五大领域的测定,以全面了解小儿身心潜能发展。DQ≥85分为正常,70~84分边缘状态,≤70分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或随访至5岁排除脑瘫和智力低下。

结果

两组早产儿神经行为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早产儿的CDCC量表监测包括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商数(PDI)的测定。见表2。

两组早产儿智能发育商(CDC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儿发育落后及后遗症情况比较,见表3。

讨论

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为差者,仍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早产儿出生时必须注意保暖,处理时动作要轻巧而迅速。受凉常会造成不可挽救的并发症,产房温度必须保持在25℃左右。为了预防窒息,产程中最好不用对胎儿呼吸中枢有影响的麻醉、镇静药。胎头娩出时,先将胎儿口、鼻腔内的黏液挤出。未清除干净者,可在胎全部娩出时用消毒吸管吸清,必要时用气管内插管。口内勿用纱布揩,以免擦伤黏膜促成感染。有呼吸困难或青紫者及时给氧。待断脐完毕,用消毒植物油纱布轻轻揩去颈下、腋下、腹股沟等皱褶处过多的胎脂,然后裹以布类。用0.25%氯霉素或0.5%新霉素眼药水滴眼,预防结膜炎。处理就绪后,尽快转入已调节好温度的早产儿暖箱内。

本研究证实,此方法是治疗早产儿预后的最佳方案。结果发现施捷因配合早期丰富环境干预能促使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随访至5岁,干预组患儿发育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NBNA 20项测定中有6项为视、听定向等行为能力,可更好地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施捷因能促进神经重塑(包括神经细胞的生存,轴突生成和突触生成),因此,施捷因及早期综合、丰富的环境干预有利于开发婴幼儿大脑潜能,促进智能开发,以减少及降低后遗症的发生。

早产儿护理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早产低体重儿;全静脉营养混合液;PICC

传统的肠道外营养单一输注葡萄糖,并发症较多如血糖不稳等,早期的全静脉营养液输注可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不仅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而且能防止传统的肠道外营养引起的并发症[1]。由于输注时间较长,需经PICC置管,对置管并发症的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2]。经过大量的阅读文献,现综述如下:

1. 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方式

1.1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营养支持方式。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 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最好选择母乳喂养[3],给予最佳的喂养护理 ,预防感染,同时给予腹部按摩,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营养供给[4]。但是现在许多医院NICU大都未开展母乳喂养,而且保存母乳所需要的护理技术要求较高,护士资源紧缺,所以单纯的肠内营养在临床较难普遍推广。

1.2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PN)是指完全由静脉输入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无吸允能力或吸允能力较弱,并且受各种疾病的影响导致喂养困难,而早产儿对热量的需求又很高,肠道又不能耐受所需营养量,所以加强早产儿的胃肠道外营养支持非常重要[5]。肠外营养可明显改善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早产低体重儿的生活能力弱,体内贮备能量少,胃肠道功能不完善,吸吮能力差,经口喂养不能满足其基础热卡需求,必需考虑其氮平衡的问题,而且由于早产低体重儿胃肠运动及胃肠功能均不成熟,同时在宫内营养存储不足,对热卡需求高,不能耐受肠内营养,常需部分或全部肠道外营养。所以早期应用肠外营养能更加充分满足早产儿低体重儿生长发育所需,且无肠内营养所产生的并发症如喂养不耐受、胃潴留、呕吐腹胀甚至胃肠衰竭导致肠麻痹及NEC(坏死性小肠炎)等[6]。

2全静脉营养液在早产低体重儿中的应用

2.1全静脉营养液的配置及适应症

全静脉营养液易于配置,营养全面,非常适合用于肠外营养,其配制成分和适应症如下:

2.1.1配置:主要为糖类、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具体配置成分为:5%葡萄糖4-6mg/Kg.min,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输注浓度和速度;同时加用氨基酸,选用8.5%乐凡命,以0.5g/Kg.d开始,每天递增0.5g/Kg.d至3.5g/Kg.d,但浓度不能大于2.5-3%:;同时加用脂肪乳,选用20%中长链脂肪乳,以0.5g/Kg.d开始,每天递增0.5g/Kg.d至3.5g/Kg.d,10%Nacl 2mmol/Kg.d ;10%kl 1.5mmol/Kg.d[6] .

2.1.2适应症:a.胃肠道摄入不能达到总热量的70%,或预计不能肠道喂养3天以上。b.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宫内发育迟缓等,胃肠道功能不成熟,特别是有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不能耐受胃肠道喂养需从全胃肠道营养开始。

2.2全静脉营养液输入途径及速度

2.2.1 外周静脉 适用于连续两周以内的短期静脉营养应用,及静脉营养需要量不很大的患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但是不能长期耐受高渗性液体输入[7]。

2.2.2 中心静脉 适用于周两以上的长期静脉营养且能耐受高渗性液体输入。有3种形式:1.经外周静脉进入上腔静脉(PICC)2.经颈内、颈外、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上腔静脉3.脐静脉插管。由于中心静脉较粗大、血流快,故除置管时间长外,还可耐受高渗液体,输糖浓度可达25%,甚至30-35%。PICC以其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血栓发生率低、节省时间、可防止药物外渗等优点,越来越受青睐,可作为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8]。早产低体重儿往往需要静脉输液时间较长,有时为防治低血糖需输注高渗糖等,所以PICC可作为营养液输入途径的首选。

2.2.3 全静脉营养液的输入速度:微量泵控制速度不能小于4ml/h,并根据输注计划按时(18-24小时)、按量均匀输入体内。

2.3全静脉营养液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传统的肠外营养方式是早产儿出生后的2-3天才给予葡萄糖,之后渐进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其主要依据是认为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不能耐受足量的静脉营养,并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然而近年的多项研究显示,即使危重的超低体重早产儿在出生后也可立即耐受积极的氨基酸和脂肪乳的治疗[9]。故出生24小时内即给予全静脉营养液,可有效改善早产儿营养状态,减少传统肠外营养方式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如高血糖、代谢性酸中毒等的发生,同时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和疾病恢复[10]。 常立文[12]认为全静脉营养液可以及时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其优点在于非蛋白热量与氨基酸同时输入,利于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增加节氮效果。在早产儿肠外营养方面,全静脉营养液不仅能减少传统的肠外营养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而且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蛋白质合成,促进生发育,较传统肠外营养优势明显。

3 全静脉营养液在输注中的并发症

3.1全静脉营养液在输注中的常见并发症

3.1.1与PICC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局部渗血水肿、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敷贴过敏等。

3.1.2与代谢有关的并发症:糖代谢紊乱、氨基酸代谢紊乱、脂肪乳代谢紊乱、电解质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脏器并发症,其它如代谢性骨病、佝偻病、微量元素缺乏等。与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可通过提高穿刺水平、避免粗暴送管、加强置管后护理等措施来减少甚至避免发生。而与代谢有关的并发症则需加强相关生化指标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输液量及成分[11]。

3.2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PICC置管后加强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反复性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医护人员工作负担,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容易发生静脉炎、导管阻塞、感染等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如下:

3.2.1.局部渗血水肿:是PICC置管后24-72小时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局部疼痛,穿刺点红肿、渗血、皮肤青紫。其预防要点为穿刺前了解凝血功能,穿刺时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尽量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后局部按压穿刺点10-15分钟。若出现渗血后给予局部冷敷并按压。

3. 2.2.导管相关性感染:由静脉插管引起的感染。表现为局部的

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及患者生命体征改变。对护理人员进行PICC插管与维护、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导管感染相关内容的系统培训可使导管相关性感染显著降低。轻者给予局部照射,重者抗生素应用,拔出导管[12]。

3.3.3导管相关性静脉炎:分为机械性、血栓性和化学性静脉炎,为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当穿刺点上方顺着血管走行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或伴有条索状硬结,可确诊为静脉炎。穿刺前选择与人体组织相容度好、型号适宜的导管。PICC置管后立即外涂喜疗妥并辅助TDP灯照射,可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13]。

3.2.4.导管阻塞:分为血栓性和非血栓性堵塞。预防及处理措施(1)采用正压脉冲式冲管、封管(2)输入分子量大、粘稠性高的药品或血制品时加强巡视,结束时采用生理盐水冲管、肝素封闭。(3)接肝素帽松紧适宜,对血粘度高或长期留置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可减少血凝后堵管。若发生堵塞时给予常规冲洗、溶栓等治疗。

3.2.5.导管脱出:导管固定方法不正确、输液管长度不够、导管插入过浅、患者缺乏自我保护知识等均是导管脱出的常见原因。劳永聪[17]认为防止导管脱出的主要措施是妥善固定,掌握正确的固定方法,呈S或C形固定外露导管,可避免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意外拔出。做好相关知识宣教,指导患者较少穿刺肢体活动等均可有效减少导管脱出[14]。

4 全静脉营养液经PICC在治疗早产低体重儿中的趋势

对早产低体重儿早期全静脉营养,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下一步诊治打下基础[15]。近些年来,PICC应用于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比例成逐年上升趋势,已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性高的血管通路,特别适用于长期实施静脉治疗的新生儿。

综上所述,早期经PICC置管给予早产低体重儿全静脉营养混合液的治疗,减轻患儿反复周围静脉穿刺的痛苦,而且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成功率高、耐高渗,留置时间长,减少了输液连接过程使污染的可能性减少,降低了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但随着临床应用增多,并发症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问题,怎样制定标准的,规范的导管维护以降低感染率。输注全静脉营养混液向患儿提供各种营养素,从而使患儿整个代谢过程更接近生理状况,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和发育。

参考文献:

[1] 王勉,苏卫东,刘建珍,等. 发育支持护理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0):878-890.

[2] 李琴 . 全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 四川医学,2011,32(5):677-679.

[3] 陈玉才. 经外周静脉输注全营养液治疗低体重早产儿临床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3):159-160.

[4] 刘秀霞.标准化肠外营养对于早产儿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23(2 ):174-175.

[5] 杨晓燕,陈超,唐军,等. 我国早产儿营养研究现状的可视化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5(10):835-840.

[6] 王祁勇, 周景明,王慧敏,等.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50例静脉营养的临床疗效观察[J]. 职业与健康,2010,26(14):1664-1665.

[7]熊婕芸.早期外周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治疗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84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 16) : 51-52.

[8]马兰.新生儿静脉营养[J].中国临床医生, 2012 ,40(12):3-5.

[9] 李美萍,陈建明,李莲.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29(1):57-59.

[10] 张红,刘聿秀,刘亚飞,等. 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47-49.

[11] 江敏,李晓芬,谭苗,等. PICC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398-399.

[12]桂红,孙瑞雪.标准化肠外营养支持低早产儿营养的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23(5):534-535.

[13] 汤雯倩.妇科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的安全管理[J].中国实用医学,2013 ,8(12):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