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草原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音乐。
二、课例名称
《草原》。
三、执教教师
吉林市吉化第一实验小学校滕征。
四、课型
音乐综合课。
五、年级
小学三年级。
六、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音版)。
七、教学设计
(一)学生和内容分析
《草原》安排在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第二课。本课以“草原”为主题,让学生体会我国蒙古族民间音乐,初步感受这一地区音乐的民族风格。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带有浓厚草原风格的儿歌,旋律流畅自然,朗朗上口;情绪热烈、欢快;节奏跳跃性强,具有舞蹈的律动感,表达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喜悦自豪的心情。
在歌曲演唱方面,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演唱时注意把握好速度,启发学生唱出自豪、欢快的情绪。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随着音乐唱好歌曲已不是难点。在歌曲的情感表达方面,要以启发为主,多听、多体会,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从内心中流淌出来。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舞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使学生在参与中能够喜欢蒙古族音乐。
2.引导学生用自豪、欢快的情绪,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3.分别用甜美、活泼的声音演唱《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表现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
(三)教学重点
在听、唱、舞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时值。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将视觉、听觉、动作与想象有机结合,在互动中享受、在体验中发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钢琴。
八、教学流程
(一)唱草原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草原上》。
(二)赏草原
问:你们对草原都有哪些了解?
观赏草原风光的视频。
(三)综合表现
1.问:看到这些画面,你都有哪些感受?
2.教师范唱歌曲。
问:这首歌曲好听吗?小牧民放牧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节奏练习。
(1)跺脚模仿马儿跑的声音。
(2)按要求拍击节奏。
■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 |
拍手 跺脚
(3)随音乐拍击节奏。
4.再次聆听歌曲。
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草原上的歌曲(学生齐读歌曲名字)。这是一首以蒙古族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体会歌曲在情绪和速度上有什么特点。
5.随着音乐用“Lu”来演唱歌曲的旋律。
6.朗读歌词。
7.轻声随音乐填唱歌词。
8.教唱八分休止符和四分附点音符。
9.慢速随琴演唱歌曲。
10.随伴奏演唱歌曲。
11.歌曲处理。
问:通过演唱歌曲,你认为歌曲中的哪一句最能体现小牧民喜悦的心情?
用什么方法与其他的乐句区分?
12.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感悟体验
1.问:《我是草原小牧民》和《草原上》都是表现“草原”这一主题的歌曲,这两首歌曲的速度和情绪一样吗?
2.问:对于不同速度、情绪的歌曲,演唱的声音是否一样呢?
3.分组填写答题卡,为两首歌曲选择正确的演唱声音和情绪。
4.运用不同的声音演唱两首歌曲。
(五)拓展升华
学习蒙古族舞蹈动作并进行表演。
(六)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草原上美丽的风光、演唱了草原上的歌曲、表演了草原上的舞蹈。可以说丰富多彩的蒙古族音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最后,让我们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草原”为主题,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精美的草原风光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感受到大草原的美丽,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的演唱与舞蹈的表演又让学生用歌声与肢体语言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从内心中流淌出来。通过《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两首歌曲的对比演唱,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表达对蒙古族音乐的喜爱之情。把听觉、视觉、记忆与情感融为一体,扩大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兴奋点。
在教学中,我把着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及舞蹈的律动感上,同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蒙古族舞蹈的常用动作。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简单做了一些准备,查阅了一些蒙古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整节课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的热情也很高,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但仍存在几点不足:
1.在舞蹈动作的学习中,对学生的组织没有做好,整个程序的进行有些仓促,不够细致。应该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把动作做得再整齐规范一些。
2.课前曾计划把座位摆放得更加合理、更能适合于本节课的分组表演,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实现,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
——《草原》教学案例
2003年10月,我对人教版语文第九册中的第十二课《草原》进行了第2课时的教学,我尝试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每当老师读这篇课文,心中会想起一首诗来。诗中作者难以忘怀、不可割舍的地方,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去欣赏的。
2、老师朗诵《敕勒歌》
(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大草原的美丽和人们的热情?
2、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3、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
1、 教师导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草原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美好品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草原人民哪些风俗民情。
2、 小组之间表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语言环境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真情实感。通过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品赏佳句:
1、 逐段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 结合有关句子谈自己的见解。
(学生结合书中有关句子谈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说,尽量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练习延伸;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为草塘说、写一些赞美的话……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
四、 总结全文。
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阅读文章——想象表演——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维,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弘扬个性,使听说读写等多项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赞美草原的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唱歌、可以为草原说、写一些赞美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把课堂气氛推向。
今年8月16日,收到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议案后,教科文卫委员会即将条例草案印发11个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和14个省级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并专门召开全体会议,听取了省卫生厅关于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和条例草案调研起草情况的汇报。8月下旬,教科文卫委员会会同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和省卫生厅的同志,赴舟山、宁波等地进行调研,分别听取了当地政府关于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汇报,召开了由当地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省市人大代表、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和艾滋病防治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就条例草案的立法必要性和主要内容的可行性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在听取了各地综合意见的汇报后,省人大常委会徐志纯副主任于9月4日主持召开省级各有关部门和专家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9月11日,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把它作为关系民族兴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总书记、总理、吴仪副总理分别为此作出重要指示和讲话。我省历来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省政府分别于2003年12月、2005年8月出台《浙江省艾滋病性病防治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有力地推动了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但是,由于艾滋病的传播流行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防治工作复杂而艰巨。近两年来,我省与全国一样,艾滋病疫情呈现快速上升势头,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自1985年首次检出因注射进口血液制品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以来,截止2005年底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288人,艾滋病病人210例,累计死亡100例,根据我省艾滋病防治专家运用国际通用的方法进行估算,我省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1万余人。2005年全省共检测报告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36例,新报告病人70例,分别比2004年上升51.9%,52.2%,今年1至7月底又新增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51人,比去年同期上升43.9%。目前,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还存在宣传教育不够广泛、疫情监测不够落实、干预措施不够普及、防治力量薄弱、技术手段欠缺、一些地区和部门对防治工作认识不够等问题。国务院于今年颁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以下简称国务院《条例》),对艾滋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四免一关怀”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我们认为,随着艾滋病疫情的发展,防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将更高,为进一步做好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十分必要。
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省人民政府提请审议的条例草案,总结了多年来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验,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内容基本上是可行的,建议提请本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同时,条例草案在有些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修改,主要是:
一、关于政府及部门职责
艾滋病防治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同志说过,如果我们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出问题那将是一场国难。艾滋病防治工作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各级人民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要起主导作用和主要作用。同时,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不能只靠卫生行政部门一家,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建议条例草案在这方面进一步细化,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各自的职责,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增加相应的规定,即各级人民政府如果未履行领导、组织、保障等工作职责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未履行宣传教育、预防控制职能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社会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十分必要,建议条例第五条第二款中增加计划生育协会,特别是对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生育协会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二、关于宣传教育
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主是我国艾滋病防治的一项重要的方针政策,也是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首要环节。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性,特别是人们对艾滋病认知的程度和社会环境,更加突出了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国务院《条例》将宣传教育作为第二章作了较全面的规定。条例草案将宣传教育放在总则中,只作了二条六款补充规定。调研中,各地各部门普遍反映不够突出,建议将宣传教育单列一章或与预防控制并为一章。大家认为,地方法规对宣传教育应进一步细化,要结合浙江实情,要有浙江特色。一是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宣传教育应当体现针对性、专业性和科学性,要规定宣传、卫生等部门应为其他部门开展宣传教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二是广大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缺乏艾滋病预防知识,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是整个预防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条例草案应增加对农村、进城务工和流动人口加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具体规定。同时,对外来流动人口集中的企业等经济主体(包括公共场所),规定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职责,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相应的罚则。三是学校是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艾滋病防治工作重在未来,重在年轻一代,条例草案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要明确其职责,学校不但要开设艾滋病防治课程,而且应规定相应的课时。四是条例草案要增加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内容,明确组织人事等部门的职责。应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须开设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电话,并向社会公众公布。
三、关于投入和保障
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艰巨任务,国家和我省近几年来都增加了艾滋病防治经费的投入。但是,随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增多、防治工作进一步的拓展及“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实施,艾滋病防治经费的缺口逐年增大。条例草案第三十四条虽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作了相应的规定,但调研中大家普遍反映,内容比较原则,实际操作困难。建议根据浙江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和补充相关内容。如,各地各部门均肯定了条例草案第十四条的规定,但同时提出所需经费应由各级人民政府承担,这是花少量的钱办大事,政府应该做,而且能够做。条例草案第三十五条规定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但没有明确相关的减免标准,特别是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减免标准。此外,我省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与外省相比人数非常少,且大多是兼职人员。目前,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工作专职人员107人,兼职人员128人,距国家要求的每个中心5至7人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建议条例草案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确
保艾滋病防治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强艾滋病防治队伍建设等内容。同时,明确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经费的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四、关于自愿检测和强制检测
艾滋病自愿检测是艾滋病预防、治疗和关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条例》在规定了艾滋病自愿检测制度的同时,也授权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需要,可以规定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情形。目前,卫生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对一些应当检测的情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如对监狱、劳教所的羁押、收教人员,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孕产妇等。因此,在地方立法时,要正确处理艾滋病自愿检测和强制检测的关系,既要充分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又要充分考虑到艾滋病防治的需要。在规定强制性检测的人员范围时,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条例》的规定,与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规定应当检测的范围相一致,不能随意扩大强制检测范围,建议对第二章预防与控制中的个别条款进行修改、完善。对一些艾滋病防治工作过程中需要增加的检测情形应及时向卫生部及相关部门反映。
五、关于艾滋病病人与感染者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检测与确诊后的告知,以及治疗和管理问题。条例草案既应该保护他们的个人权利和隐私,体现政府对他们的帮助,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不歧视,也应该规定他们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方面应加强调研、探索,找出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关于艾滋病病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信息告知和公布问题。条例草案应区分政府内部管理与对外公布,不同的层面应作不同的规定要求。建议条例草案第二十七条改为“……告知其本人或监护人,并给予医学指导。卫生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将其有关信息告知民政、教育、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第三十条改为“……不得对外公布其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和病史等信息”。
六、其他问题
(一)按照教案上课“照本宣科”,忽视学生主体缺少灵活性。
在课堂上有时会发现教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如精心制作的教具、道具、课件等等,但有时是如此精心的准备换来的课堂却是低效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个别教师只是备了教案,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就是解决了怎么教却没有解决怎么学,只重视形式、方法的丰富,轻视音乐内容的学习;只重视教学媒体演示、操作,轻视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造成音乐课堂教师一人演独角戏,学生当观众坐船板凳的现象。
例如某教师在教授四年级《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时,教师先提问,草原在大家的印象里是怎么样一个景象啊,然后让大家展开想象自己在美丽而辽阔的大草原。骑上那奔驰的骏马,驰骋在茫茫的草原,呼吸草原清新的空气,然后代入本课要学习的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听了两遍之后就进行两声部合唱联系,而且是唱谱子的练习。虽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程序背得很熟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自己把歌曲学唱的步骤给流下来了,表面上看教学环节比较紧凑,连贯,但是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由教师牵着学生走。
(二)问题的提出过于单一,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
经常听到有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浪费时间的问题。例如,“这首歌曲好不好听?”“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歌曲好不好?”等等,这样低层次的提问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提问,造成课堂时间严重浪费,同时也让学生总是处于低层次的学习之中,缺乏思考,同时也影响学生正确思维方式的形成,降低了音乐课学习的层次。例如,某教师在教授《故乡》一课时,是这样开课的:学生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中走进教室,渲染课堂气氛,快速是学生进入学习情景。一对比导入:(1)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示范演唱《故乡》,能说说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板书课题:故乡);(2)同学们你们会唱这首歌吗?让我们随着视频来一起唱唱。1.能评价一下你们自己的演唱吗?好在哪,那些地方需要完善?2.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师:根据学生的自评总结学生演唱情况,肯定好的方面,并作出唱歌的姿势的要生:“坐姿要直,肩颈放松;两眼平视,面部自然;感情充沛,精神饱满。”
教师在刚开课阶段就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评价,显然是没有成效的提问,因为学生对于歌曲仅仅听了一遍,尚处在陌生的阶段,音乐只有熟悉了才有感情,学生也只有在自己唱熟练的情况下,才能对自己的演唱作针对性的评价。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设计应更加合理性、体现主体性。
1.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和教科书的内容不一定是一模一样的。一般来说,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但仅仅依据教科书来安排音乐课堂的全部内容会显得比较死板,不够灵活,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音乐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恰当的增加或删选教学内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要给学生参与体验和创造的空间。体验式的学习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体验是在音乐实践中的体验,音乐实践活动是体验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尽量多为学生创设了审美体验的实践的机会。
(二)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提问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馈有效的手段。提问要有它的目的性、针对性,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重点是什么。例如:一开始导入部分的提问一般是为引出课题作铺垫,有的问题可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有的问题可与学生的日常习惯相联系。对新授部分的提问,应与所学的重点内容有关。这就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重点上去,不致于使整节课重点不突出。
除此之外,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面及经验。例如:让学生欣赏一首大型交响乐曲后,问学生它的第一乐章是什么曲式?肯定是全班鸦雀无声,没人敢回答。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首先,学生不知道第一乐章从哪儿到哪儿,其次又不清楚曲式是什么?所以,此时的教学还有什么价值呢?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出现,在课前我们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同时,问题不能提得过泛,过泛的话题,会让学生不知从何答起。例如:让学生听了一首曲子后讲感受,是让学生从音乐4个要素去回答,还是从自我情绪或从听到这首乐曲产生的联想来回答呢?因此,象这类问题可化大为小,设计阶梯,逐步发问。这样层层递进,明确清楚,重点突出,利于整节课的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动,带来了丰富而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特点,而且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供了方便,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下面我来谈谈自己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几点体会:
1.服务于教学,博采众长,省时省力。平时,需要查阅很多资料,各种各样的书籍摆了一桌子,写的时候很费劲也很费时,而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有很多现成的教学备课资料,比如作者简介、教案、素材、课件等等,我们可以打开先浏览一遍,觉得挺好,就下载下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记得我在讲授《草原》一课时,我把资源网上的教案和课件都下载下来,但是,根据我对文章的理解,觉得课件需要加以调整和修改。我通过各网站搜集了草原的风光图片,课件中的字词不太全面,我又加了一些辨析字词,而且,课件中也没有原文,我觉得原文不长,配上图片显示出来效果会更好,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通过这样的增补、修改,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学得轻松愉快。
2.服务于学生,激发兴趣,渗透情感。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许多课件都因图片精彩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背影》这一课是资源最丰富的,在长长的课文背景图上有古朴简陋的侯车室,有窄小的列车休息室,有父亲佝偻的背影,还有父亲爬月台时候的背影。这么多图片学生一看就很感动,更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气息和风貌,这样,文章朴实无华的文字加上古朴简约的线条图片,让学生学习这篇散文就容易多了,而且更能挖掘出他们对作者写作本文的情感的理解,那种深沉而细腻、不善用语言表达的父爱一点一点地渗透进了学生的心灵。
3.服务于创新,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需求,小学生的成长尤为突出,当表现成功时,越发激起再表现的欲望。教学中,利用远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生的自真正交给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我们在讲课时,有很多难点难以在短时间内向同学们阐释清楚,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很多资料可以让我们突破这个难点。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课时,了解小艇特点是课文的重点,我就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搜集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学生一下就掌握了其特点。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