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儿童的教育

关于儿童的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儿童的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儿童的教育

关于儿童的教育范文第1篇

随着婚姻解体数目的增加,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儿童数目在不断的增加。作为离异家庭儿童生存圈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机构,应考虑为离异家庭儿童提供系统的补偿教育,尽可能地减少父母离异对其人生发展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

离异家庭儿童 补偿教育 幼儿 教师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据民政部门统计,1980年离婚和结婚的比例为4.74:100。1997年,中国内地离婚和结婚的比率为13:100左右,17年之间,离婚率上升了近3倍。在沿海开放城市这个比率更高,如2004年上海9月份结婚人数和离婚人数的比例为4.45:1。随着婚姻的解体,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儿童数目在不断的增加。

离异家庭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还十分年幼,这些孩子的心理与生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必然会受到双亲离婚这一变故的影响。Hotherington和助手发现(1982)有监护权的家长不得不负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然而他们自己还经常被离婚的问题困扰,对待孩子时易怒、急躁、没有耐心,这些抚养态度上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而这一时期的儿童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是最需要父母爱的时候,如果他们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的依恋关系,尤其当他们陷入父母之间的“战争”时,难以承受父母反目的压力,就容易出现“情感饥饿”,产生心理适应状态失衡而导致心理健康危机,如焦虑、愤怒、厌恶、忧愁、悲伤、恐惧等。学龄前期是人生的第一阶段,这阶段所经历的事件,以及对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情绪体验等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离异家庭儿童的补偿教育

当前,幼儿园中针对离异家庭儿童的补偿教育工作非常薄弱,教育者缺乏对此方面工作的理解,因此,我们应确立对离异家庭儿童进行补偿教育的理念。下面将探讨幼儿园可以推行的一系列补偿教育措施。

补偿教育最初的含义是为经济收入低微家庭的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保健,以刺激儿童的智力、身体、情绪、社会性等健康发展,弥补由于家庭贫困、缺乏丰富刺激所导致的各方面的差距。最早的学前补偿教育开始于18世纪法国教育家舍恩·奥伯林创办的幼儿编织学校。进入20世纪以来,“补偿教育”在各国都有很大发展,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开端教育运动(Head Start),其实质也是补偿性的,主要是对学前和中小学的“处境不利儿童”(黑人子女为主)进行的教育。1964年美国政府提出“反贫闲计划”,开始实施补偿教育,并在此后大力推行。

要做好离异家庭儿童的补偿教育,教师首先应对幼儿目前的状况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包括身体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社会性发展状况、监护人的教育观念、监护人的抚养方式(如是否允许另一方家长定期探望,是否由爷爷奶奶代为抚养)、幼儿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是否存在情绪问题、是否有问题行为、是否存在社会交往不良、是否存在亲子关系紧张等)。这是做好幼儿补偿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优势,塑造离异家庭儿童良好的道德和个性品质

除了节假日外,大部分幼儿日间在幼儿园或其他专门的教育机构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长。在幼儿园里,幼儿与教师和同伴互相交往、互相影响,这个过程从幼儿人园开始,一直延续到幼儿离开幼儿园为止,它渗透到了幼儿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应该说同家庭比较起来,这是幼儿园教育的优势。

实施补偿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公正、诚恳、热心、和蔼、同情等人格特质,能根据具体问题设计灵活有效的教育活动。调查发现,善于观察的教师通过幼儿在园的表现(如沉默寡言、易发怒、独自哭泣、发呆、敏感等)就能判断出该幼儿的家庭可能发生了变故。离异家庭儿童由于家庭破裂,感到强大的压力或挫折,自己无法合理宣泄,这种不平衡状态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调适,持续时间过长会超出幼儿的承受能力,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情感体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减轻离异家庭儿童的内心压力和挫折感,帮助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儿童。

1.健康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作用十分巨大,健康的自我意识使人形成丰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调节和激发个体的道德意识。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随着个体的成长不断发生变化。年龄越小的幼儿对自我的认识受成人评价的影响就越大,在幼儿心目中,教师与同伴的语言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界积极的评价能使幼儿肯定自我,树立较好的自我形象,从而促进其自信心的发展。

受幼儿期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会认为父母离婚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自己应该对父母争吵和离婚负责任,他们相信要是自己表现好,父母就不会分开。这种自责的态度,常导致幼儿有强烈的罪恶感。另外,幼儿还会担心父母一旦离异,自己将被抛弃,成为孤儿。这时候他们十分需要周围人的爱护和接纳,以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消除自卑、沮丧的情绪。作为他们的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他们健康的自我意识。

一是应该引导幼儿接受他们已经改变的家庭。通过语言和行动,表达对每个家庭的尊重,强调每个家庭都是独特的。当发现某个孩子正在担心父母可能会离婚时,鼓励他们说出对父母离异的不安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大人也有合不来的时候,但他们仍然会照顾并爱他们的孩子。

二是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及时地肯定他们的进步,同时在教学中注意选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训练能力,并获得较多的成功体验,以逐步提高其自信心。教师应尽量给离异家庭儿童分派一些任务,如某幼儿好动、喜欢体育,就让他给大家领操;某幼儿喜欢画画,可以让他帮助绘画技能欠佳的小朋友。在教师的影响下其他小朋友会更愿意主动接近他们。

三是尽力去发现和肯定离异家庭儿童的长处,并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以提高其自信心。

四是给处于困境的幼儿讲述曾有过不幸童年的伟人的故事,如自幼丧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孤儿院里长大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童年失去父爱的美国第一届总统乔治·华盛顿等,让他们从中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2.融洽的社会交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对其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通过社会交往可满足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同时交往活动直接为认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一个情绪愉快、乐于交往的幼儿,具有更多的提高交往策略、自信心和发展语言的机会。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常常成为抑制或延缓其认知发展的因素,此方面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社会性发展不良,进而影响到智力水平发展迟缓、自我评价低。

离异家庭儿童由于家庭突然发生变故,父母一方的离去导致亲子交往被人为的遏制,进而交往意识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自我抑制。在幼儿园里表现出交往行为不积极主动,容易被伙伴群体“边缘化”。因此教师要多为离异家庭儿童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为了建立起离异家庭儿童与其他幼儿融洽的伙伴关系,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为幼儿提供心理安全的小团体活动上,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大家共处的快乐,形成乐观开朗的个性品质。

离异家庭儿童需要情感上能够给予支持的好朋友。教师应该注意观察他有没有要好的朋友,如果他还没有这样的朋友,就应观察他对哪个小朋友有好感,帮助他们建立友谊。如开展合作性游戏,可以增加幼儿的互动机率,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成为朋友。通常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都具有合作、分享等交往策略,教师要注意培养离异家庭儿童这方面的行为品质。如果离异家庭中亲子属同一性别,则应鼓励他多与异性小伙伴进行互补往;离异家庭中亲子不属同一性别,则应鼓励他多与同性小伙伴交往,以弥补单亲单性别的不良影响。

3.调节情绪、丰富情感。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如果某个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会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反之则产生不良的情绪、情感,积极愉快的情绪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幼儿的情感,尤其是幼儿初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情感早期发展的特点,如容易转移、容易冲动、容易受感染、比较外露等。对于离异家庭的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愤怒、悲伤、内疚、失落、孤独等不良的情绪,教师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与他们亲切交谈,可以帮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绘画、玩玩具等表达感情,可以用互相抚摸、拥抱、微笑等亲社会行为,让他们感受到爱和被爱.还可以通过开放的讨论,让他们表达感情。此外,鼓励幼儿从事体育活动,锻炼坚强的意志,也是有利于他们情绪和情感发展的。

对离异家庭儿童消极的情绪、情感,教师应该持接受和理解的态度,但接受和理解不是赞成,是接受后引导幼儿把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而不是隐藏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寻找更加有效的途径,帮助他们克服愤怒、悲伤、内疚、失落、自卑等不健康的情绪、情感。例如某幼儿因家庭的变故经常违纪、打骂其他的孩子,简单地处罚他不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成为他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及时鼓励和表扬他的进步。当发现他来园时就很焦躁,可以和他谈话,了解他的感受,帮助他寻找一种合理的方法缓解内心的压力。

幼儿在用某些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必然会有更多的情感需要表达,最好让幼儿在情感发生的当时就表达出来,否则,幼儿压抑在心里的情感终究有一天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因此教师一方面可帮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可以运动的形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在设置区域时可以为幼儿提供沙子、沙袋、布和棉花制成的物件,允许幼儿以踢、叫、扔等动作来发泄自己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力。

Walden.LemeTise.&Smith发现最能调节自己情感的幼儿,也往往是有最多朋友的幼儿。角色游戏是锻炼幼儿调节情感能力的最有效活动。教师在指导幼儿做角色游戏时,不要禁止他们表达消极情绪,在幼儿有“越轨”现象和表达消极情绪时,教师只需及时给予引导和控制即可。幼儿非常快乐和喜悦的时候,教师也不要忽视,一定要以积极的情绪回应他们,如和幼儿一起开怀地笑、亲热地拥抱,让他们把喜悦表达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于积极情绪的体验。

当发现班上有小朋友嘲笑离异家庭儿童,并让其他小朋友疏远他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教导幼儿尊重、关心他人,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情感,让他们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同情心既是对弱者或遭遇不幸的人所表示出来的一种情感反应,又是对不公正、不道德行为的义愤,这种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人形成善良品质的推动力量。教师可以用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让幼儿体验弱者的感受,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和情境再现加深幼儿对此的理解,以培养幼儿同情弱者、保护弱者的善良品质。教师还可以向幼儿讲述一些关心人和友爱的童话故事,帮助幼儿形成这种品质。

(二)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形成家园教育的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的能力”。在对离异家庭儿童进行补偿教育的过程中,与家长合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新学期开始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教师与家长可一起制订教育目标,学期结束时则共同进行评价。教师应让家长明白的是,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仅靠单方面的力量无法取得长远而良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明确地对家长提出需要配合和注意的事宜。

有些取得监护权的家长不允许前配偶到家中看望孩子,有的把对另一方的怨气升级为剥夺对方与孩子交往的权利。研究表明,在学前期从父母双方得到关怀的幼儿,比失去其中一方关怀的幼儿更能体验到较高水平的自我与性别角色认同,社会交往发展较好,有较好的成就动机。因而教师应与监护家长和没有得到监护权的家长沟通,帮助他们理性地认识离异只是婚姻的解除,子女与双亲的血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应抛开两人之间的恩怨,尽可能地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议家长双方尽量都来参加幼儿园开放日的活动。教师应该精心地准备好幼儿园开放日的活动,除了向家长展示活动内容以外,还要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教师的角色,对孩子做观察记录,实现换位思考和换位行动。

有的单亲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非常高,而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的单亲家长忙于外出谋生,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中,不管不问。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教育讲座,让家长意识到培养一个充满自信、独立自主和富有责任感的孩子需要理智的教养方式,父母的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积极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幼儿园还可以在《园报》上向家长介绍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并欢迎家长针对家庭中遇到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

采用《家园联系手册》的形式与家长取得书面的沟通,这对于工作忙碌的家长和教师,是实现进一步交流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手册上真实地反映出孩子的进步、问题以及需要家长怎样的配合。当家长支持教师的工作时,幼儿应给予肯定,以强化家长的合作行为。

(三)做好幼儿的成长档案,做好幼幼和幼小的衔接工作

关于儿童的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97-01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目前已成为农村中学班主任非常头痛的问题,但又无法回避,必须面对。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笔者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并借助他人的经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管理方法。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管理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管理办法,下面我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经验。

一 建立班级留守儿童档案

入学之初,快速准确地了解班级学生情况。在进入中学报到的第一天,班主任在新生报到时,就要对学生是否是留守儿童进行摸排,是单亲留守还是双亲留守、家长外出打工多长时间回家一次,了解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及家庭情况,并记下他们小学时的班主任的联系电话,然后及时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并通过日后工作,不断地丰富留守儿童的档案资料,为教育管理提供帮助。在工作中,可以通过家访或者与小学时的班主任交流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或者通过学生之间了解其情况。

二 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由于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寄宿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现在又离家求学,生活和感情上双双不适应,心里话无处倾诉,委屈无处诉说。因此班主任既要做老师,又要做家长。班主任要经常走进食堂,问一问他们吃得饱不饱,口味习惯吗?班主任晚上要经常走入宿舍看一看,了解他们睡得怎么样,有没有受其他同学欺负,有没有生病等等。总之,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有事没事,事事关心。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让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感受到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他们违反了纪律,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严格要求的。这样,在“严师”面前他们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被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班上成立留守儿童“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用真情感化他们,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班集体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一起合作,使留守儿童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体的一员,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有归属感。通过活动增强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感情,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体会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三 每月进行一次感恩教育

我们的班会课一般安排在星期天晚上,我每月进行一次感恩主题班会。利用多媒体教室观看感恩节目或广西电视台的“第一书记”节目。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人格,树立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健康人格,教育他们如何感恩回报。班会结束后,要求留守儿童与他的父母通电话,介绍自己这一个月以来的生活学习情况,取得哪些进步,传达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开始,孩子们不会交流,班主任要逐步引导,可以要求孩子们先把要向父母汇报的内容写在纸上,再打电话汇报交流。实在不会的,班主任帮助他列举一些汇报的内容和教一些感恩的话语。我们长期的坚持,使留守儿童感觉到有人在爱他,每月都把自己的情况向父母转达,感觉爱就在身边,不良习惯就会逐步改掉,学习成绩就慢慢地提高了。

四 对监护人开展怎样教育孩子的专题讲座

关于儿童的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42-01

艺术是可以最好地完善自我个性的一个学科,我不一定比你好,但是我和你不一样。艺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你可以非常自由地去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如果把这一点给卡掉了,那就不是艺术了。

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重点在于保护孩子的差异,因为我们一直认为这个差异是形成个性的基础,个性良性发展最后才形成了创造力,在基础期,差异丧失了,都成千人一面了,就会进入模式化的怪圈,可能这个工作不仅仅是对针对孩子了,更多的是在面对家长,让他们观念转变,使他们认识能够转变。

为什么要联系到教育?因为家长之所以不能够很快地跟上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步伐,跟应试教育的体制和模式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责备家长,更不能简单的责备我们现在的孩子没创造力,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所有人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然后都来帮助往好的方向转。

绘画班上一个小孩来画画,题目叫《太阳》,没想到这个小孩画一个黑球,一般的话就认为是很不好的一张作业,细心的老师问孩子为什么这样画,孩子说今天太阳死了,老师问他怎么这么看,孩子说我好不容易养了两只小鸡,让我爸爸踩死了,孩子就是带着这种欲哭无泪的情绪来画画的,这种情况下他怎么能画明亮的太阳和愉快的气氛呢?这个例子是真事。实际上你要真懂得孩子的话,不但不应该责备他,反而应该告诉他,你这个心情表达完全是很正常的。另外有一些孩子画老师出的题目《鸭子》,结果孩子画鸭子在天上飞,还一路地下蛋,一边飞一边下蛋,这种情况只有孩子能够画,打破时空,打破常理去做,这个阶段在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因为很快就会被引入到教育,你应该这样,这是不对的。所以人们常说,当你知道人不能飞的时候,你就没有童话了,所以孩子他还以为人能飞的时候,在他心里还有童话。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一个阶段,对人的一生极为重要,在这个童年里面可以奇思妙想,可以天马行空,你的各种想法居然还能从艺术的角度得到肯定,这个自信会像一粒种子种在他的心里,而且这个来源都不光是来自生活,还来自内心的想象,这样的一些非常宝贵的东西,但是大部分都被卡掉,然后等到长大工作,各种各样的工作,实际上都跟艺术有关,他就认为我没学过,我不会,非常悲哀的。就是我没学过就不会,实际上艺术是天性,每个人都有艺术潜能的。小时候比较明显的涂鸦,就是一种需要,生命的需要,因为不可能有许多的语言来表达,孩子就是用涂鸦表达。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性情、个性、喜好、喜怒哀乐,却能从涂鸦里面表达,我们要懂得孩子,这种懂我觉得是尊重孩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小孩小的时候非常热爱生活,非常善于发现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能够加以表现,他的很多东西都会比较积极,他能够抒发他内心的很多,被抑郁的,被大人不理解的,他都能抒发。

我觉得艺术本来就是,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人类最深刻的心灵抚慰,应该这样来看,艺术绝对不是画匠画像那样能达到的,现在电脑什么都可以做到,就怕你想不出来,所以你的所有的精神力量、情感力量只能依靠艺术来体现,而这个方面正好是我们社会特别稀缺的一种宝贵的东西。艺术就是一种生命的需要,一种寄托,一种表达,是一种游戏开始,也是一种神圣,不断加入文明、地域的文化、创造和想象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应该说是科学和艺术造成人类文明史的两条主线。

幼儿阶段是孩子吸收能力极强的时候,要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色彩感觉和色彩表现能力、线条运用和组织的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倡导想象、保护差异、尊重个性、鼓励创造,而不能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统一,这样孩子才能不浪费人生短暂的绘画敏感期,能够良性地进入到转型期中,进一步提高艺术表现力,保持兴趣与自信。在进入到造型的训练时很容易地应用色彩与线条的基本元素,很快就能掌握。这就是基本功。实际上培养了孩子很强的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一个能力。

我们究竟想不想让孩子最后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美国教育法中说到:如果一个人没有受过艺术教育,我们不能说明他已经受到了完整的教育。孩子能否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可能就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意义。

参考文献:

关于儿童的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凸现。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管理和教育,加上受委托监护人能力有限,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难题,现以陇南农村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1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

1.1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经调查,陇南农村无稳定职业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其中有50%以上是已婚青壮年,46%左右的已婚青壮年生有子女,87%的青壮年子女处于未成年并且留守在农村,留守儿童中56.40%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0%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0%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0%被寄养在别人家里。 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44%的营养状况良好,27%的营养状况一般,29%的营养状况不良。外出务工父母每年见孩子1次到2次的占87.30%,1~2年见孩子1次的占32.70%。留守儿童的健康和教育问题是母亲们最担忧的事情。

1.2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在陇南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60.70%。其中5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42%是差生。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的 13.70%;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行为的 27.70%;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 28.90%;经常撒谎欺骗师长的 15.40%。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有厌学情绪, 对老师的批评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逃课现象较为严重。个别儿童不尊敬师长,喜欢攀比,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趋向,具有喜好乱涂乱写和背后伤人之举等不良行为的实践冲动等。

1.3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对西和县洛峪镇新民小学近400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88人属易怒性格,107人有抑郁症状,100%的孩子都羡慕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小伙伴,在精神方面被抛弃感强烈。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过失行为的占57%,有说谎行为的占35%,有偷窃行为的占7.40%,有攻击行为的占30.60%。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思想道德建设突现危机,越轨行为日益趋多。

2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2.1家庭经济的贫困迫使家长淡化子女教育而谋求经济发展

由于陇南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农民在土地上的收入远远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纷纷外出务工。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区域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并解决子女受教育等问题。所以农民工不得不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他人照看,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也就随之产生。当外出务工与子女受教育之间发生冲突时,由于家庭生活的压力、教育意识的淡薄等原因,迫使他们会选择前者。而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一个需求父母为其做出各方面的行为榜样的阶段,比如性别角色化、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和形成。而当这种必需的父母教育缺失的话,就会给孩子留下不良的心理阴影。再加上农村父母本身可能就没有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必要性的认识,更是造成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不足。

2.2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可农村学校又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

2.3家庭教育的缺失和教育方法的不当

一方面监护人教育能力的低下不能满足孩子教育的需求,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远远不够,甚至依然用“三句好话不如两马棒”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监护人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形[1]

溺爱型由于现在多数是单亲家庭,并且留守儿童一般情况下由其祖父母照看,而祖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依着孩子。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地位,有错误也不予以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而且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

放任型有些监护人出于种种原因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不加干涉,顺其自然,放任自流,随心所欲,致使孩子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到处闯祸。

专制型有些监护人始终担心孩子出问题,总是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不听取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只凭自己的意愿来管教孩子,孩子的言行不合意就遭到呵斥、责备或禁止,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事事小心、胆怯,不愿也不会于他人交往。

冷淡型有些监护人不关心孩子,正常的要求和愿望得不到满足,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教育,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导致孩子妒嫉心强,不愿与别人合作,性格孤僻,待人冷漠。

3对策与建议

3.1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

在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还应当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日程,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提出和采取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措施。

3.2父母要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学会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养须教,教有方。父母最好有一人留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督导,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即使外出打工,也要适当回家看望孩子,给予孩子关心和温暖。另外,要多与临时监护人和老师及时联系,了解孩子的动态。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及时疏通孩子的郁结。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活生长的每个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2]。由此来看,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实施理性的家庭教育方法,最终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3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没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应在中小学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3.4学校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应强化思想品德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自身健康成长。

3.5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逐步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克服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的行为,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杜绝黄、赌、毒等违法现象,废除迷信,崇尚科学。通过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孩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教育行政部门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波动和行为差异,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对“留守子女”进行情感疏导,对留守儿童进行更多的关爱和人性化管理。同时,建立农村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使学生在教育环境之外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并开展有效的社会宣传,进一步转变农民的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

参考文献

关于儿童的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器人;儿童教育;乐高;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TS958.2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0-14

世界著名玩具制造商乐高公司的教育专家以及美国塔夫茨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编写而成的乐高课程在欧美国家广受欢迎。将“玩具”与“教具”相结合更能激发玩家们的趣味性,同时该产品也更加注重体验的重要性,注重人与机器人玩具的相互交流。以机器人为活动教具的教育形式也应运而生。

1.关于乐高玩具

乐高公司于1932年在丹麦创建,从家族小作坊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玩具厂商。Lego Mindstorms(乐高机器人)是集合了可编程Lego砖块、电动马达、传感器、Lego Technic部分(齿轮、轮轴、

横梁)的统称。Mindstorms起源于益智玩具中可编程传感器模具 (programmable

sensor blocks)。第一个Lego Mindstorms

的零售版是1998年上市的Robotics Invention System(RIS)。乐高机器人玩具套件的核心是一个称为RCX或NXT的可程式化积木。而乐高推出的WEDO系列更是一套针对小学生的简单机器人套装。专注于初级教育市场。

2.乐高的教育理念

乐高有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它提倡“玩中学”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自然科学、数理、人文、信息技术方面的兴趣。为此,乐高将学习过程分为联系(connect)、构建(construct)、反思(contemplate)和延续(continue)四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以乐高为品牌的乐高机器人早教中心,其课程包括:乐高机器人课程、乐高积木课程、乐高机器人玩具、儿童乐高课程、儿童智力教育等乐高培训课程,教学中使用的乐高玩具包括乐高积木玩具、乐高机器人玩具等。

3.儿童的发展特点分析

玩家,通常是指在游戏中的参与者,乐高机器人玩具在玩家的年龄上,主要分为儿童(Child)和青少年(Teenager)。那么在使用乐高玩具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了解和认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行为习惯开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7岁儿童可以根据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可以借助操作工具来帮助思考问题,能够理解可逆性、守恒性等概念。虽然儿童各个阶段出现的年龄特点会因为智力因素和社会背景以及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有所差异,但现在的儿童具备一定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有的孩子还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创新花样实现系统编程,超越传统的原有模式,收获挑战。

4.对儿童进行机器人教育的适宜性的几点思考

(1)知识方法:通过对孩子进行机器人编程等知识的讲解,使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了解齿轮、马达、传感器等机械工程的相关概念,并在搭建组建小颗粒的过程中对建筑架构等相关知识进行了解。

(2)动作技能:儿童在机器人制作的过程中在完成了机器人的编程后,就要对机器人的外形进行组装。在组装的过程中儿童可能会遇到很多实际操作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锻炼儿童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儿童在动作等各个方面的协调性得到发展。

(3)认知情感:儿童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各方面都没有成熟,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提到机器人,儿童会马上想到科幻电影中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儿童在乐高机器人组装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孩子善于搭建不同形状的机器人玩具,善于尝试新鲜事物。在机器人制作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机器人玩具无限创造性的可能满足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认知需求。

机器人制作在儿童知识、逻辑思维、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积极影响。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儿童接触到机器人制作,这对于儿童的早期智力发展有诸多益处。更加注重儿童的智力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也会有更多的人创造出兼顾美感与质量与高科技结合的儿童教育玩具,设计出符合孩子成长需求且具人性化、情感化的产品。将玩具同教具融为一体,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