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科护理安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实行小组管理,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等;结果:护理纠纷及护理缺陷发生频次减少,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结论:有效减少差错,杜绝事故,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 儿科护理;风险;安全管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健全,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儿科护理因具有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工作遇见性难,护理操作琐碎、临时处置多、以及家属陪伴数多等工作特殊性,决定了儿科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为使儿科护理工作安全、有效,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科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安全管理
1.1 编制护理安全管理文件,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 科室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议,对儿科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形成护理服务活动的工作规程、管理准则和质量标准,使大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防止随意性,并以文件为准不断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评价,使护理人员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
1.2 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 为根本上落实安全管理,除护士长严按标准统一进行质量管理外,科室还设立了安全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护士长外出及夜间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并负责夜间的质量监控,要求严格按管理文件、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督导。建立护理工作缺陷登记本,护士对本班所发现的护理缺陷、隐患,如急救、治疗物品方面需要修理、补充、完善;服务态度方面与病人发生争执、纠纷等;护理质量方面配错药、打错针,严重的漏针、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进行记录,并向下一班交班,提醒下一班注意。对护理缺陷登记本所反应出来的问题立即采取整改措施。
1.3 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 (1) 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隐患保障病人的安全。(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急危重病人,新生儿、蓝光照射患儿、输液患儿及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3)时间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均加强监督和管理。(4)护理操作环节的监控:输液、注射、各种过敏试验、医嘱的转抄核对、执行、录入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之重点。(5)定期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和科室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个人,追究相关责任,杜绝严重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 (1)强化质量监督机制:护士长对护士的违法行为及时纠正处理,针对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完善质量考核标准。各班工作首先自控,科质控小组每周监控,院质控小组每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提出改进措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2)严格查对制度,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危重病患者时,医生下口头医嘱,护士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做好记录。在诊疗过程中,若患者执意拒绝,应做好解释,无效时及时向医生汇报,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为证。(3)加强学习,重视理论与技术培训。儿科护士必须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儿科专业知识,护士长要引导护士不断更新知识、学习相关学科,如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针对儿科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6],故科室要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并建立儿科护士培训手册,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阶段考核结果。定期以小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竞赛及急救基本技能的演练赛等,定期考试考核,加强“三基”训练,要求精通本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操作,熟练抢救器具的应用,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1.5 加强抢救物品保养 科室对抢救物品和仪器合理摆放,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并且要要求班班清点交接、记录,随用随补,并消毒保养。指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系统管理,每周消毒、保养、调试1次,护士长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送检,并详细记录原因,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
1.6 确保护理文书质量 护理文书牵涉到患者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准确地记录从患者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
2.安全管理成效
通过实施安全管理,护理纠纷发生频次减少,护理缺陷发生频次由上年度的6起下降至2起。护士转变了理念,形成了一种学业务、比技能的良好氛围,使护士护理技能得到锻炼。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
3.讨论
安全管理是当前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主旋律,是代表医院质量的最高水平和目标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作为儿科护理管理者,只有高度重视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缺陷,才能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将风险降到最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从根本上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49.
[2] 周月琴.护理安全管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1):41.
[3] 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6,1(1):53.
[4] 邓开勤.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94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及相应对策。结果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以护理人员因素为主(80%),其次为患儿及家属因素(15%)、环境因素(5%)。结论强化护理人员管理、开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是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有效措施,应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
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对策儿科是一个以小儿身心发育、保健、疾病防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医学科室,凡是涉及到儿童健康与卫生的问题均属于儿科范畴[1]。鉴于儿科患者年龄普遍较小,缺乏良好的认知及自控能力,日常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对的风险系数相较于其他科室而言更高,引发医患纠纷屡见不鲜,给患者及医院均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如何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概率成为儿科临床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围绕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及对策展开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1.5岁~10岁,平均年龄(5.5±1.5)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35例、消化系统疾病28例、神经系统疾病25例、内分泌疾病12例;病程3d~1.5个月,平均(25.5±1.5)d。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儿科疾病者。②无肝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严重病变者。③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①特异性疾病者。②年龄>14周岁者。
1.2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针对患儿临床资料展开深入分析,着重总结诱发护理安全隐患的风险因素,继而以此为依据提出对策。
2结果
儿科患儿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以护理人员因素为主(80%),其次为患儿及家属因素(15%)、环境因素(5%)。见表1。
3讨论
3.1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
相较于其他科室,儿科无论患者还是疾病类型均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特殊性,使得儿科护理工作面临着较高的风险系数;特别是近些年来家长对于儿童的溺爱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儿科临床护理纠纷屡屡发生,进一步加剧了当前本就紧张的医患对立形势。因此,针对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提高临床服务质量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00例发生护理安全隐患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以护理人员因素为主(80%),其次为患儿及家属因素(15%)、环境因素(5%)。其具体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因素。儿科护理人员作为与患儿直接接触的群体,其护理行为中的一举一动均会对临床服务质量带来直接影响。摆在儿科护理工作面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35%)、服务态度差(25%)、业务水平低(20%)三方面,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将会导致其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足够的职业素质,各项细节护理不到位,使患儿出现滑倒、坠床、烫伤、窒息等安全隐患的概率大幅提高[2];服务态度差则将会造成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哭闹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往往以粗暴行为对待,使得患者对护理人员充满了恐惧心理,影响其今后身心发展;业务水平低则表现为面对日常护理工作中突发意外情况,如:患儿窒息、食物中毒等的处理上手足无措,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抢救时机,甚者出现死亡情形。因此,护理人员因素已经成为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②患儿及家属因素。由于患儿年龄普遍偏小,对于病情缺乏足够的认知,此时家长肩负起了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沟通桥梁的重任。但是,由于儿科疾病类型多样、病情复杂,患儿家长对此往往缺乏足够的认知,不知道如何与护理人员展开沟通,致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误会被进一步放大,最终引发医患纠纷或者是医疗事故。特别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儿科护理工作面临的患儿及家属因素影响更为严重。③环境因素。受制于医疗机构规模的限制,儿科病房数量及病床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患儿就诊需求,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被安排在一个病房内,在空气流动的传播下,多种致病菌以此为递质大面积扩散开来,使得医院感染发生概率大幅提升,对患儿治疗及护理工作开展带来不良影响。
3.2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本次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以供儿科管理工作的改进借鉴参考。首先,强化护理人员管理。儿科管理者应坚决贯彻落实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工作理念,将儿科各项管理制度,如: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等严格落实到各项临床护理工作中;并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再教育培训工作,将最新护理知识及技能传授给护理人员,在约束规范护理人员日常护理行为的同时确保患儿能够享受到优质临床医疗服务[3]。此外,还应加强日常监督巡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随机抽查儿科护理工作成果,对护理人员护理态度、行为做出科学评价,及时纠正其错误行为,以为改进护理工作提供帮助。针对屡屡违反规章制度规范要求的护理人员,应给予通报批评、待岗、留职等处理,以从主观上起到震慑作用[4]。其次,开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护理人员应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将儿科疾病类型、特点、危害性、具体的处理措施等内容传授给患儿家长,以促使其能够对儿科护理工作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转变患儿家长存在的错误认知,继而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开展;同时还需要患儿家长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去学习、了解儿科工作的复杂性及艰巨性,换位思考,以给予儿科护理人员足够的尊重,使得二者之间沟通渠道更为畅通,共同为患儿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做出努力。第三,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有条件的医院应开辟更多的就医通道、提供更多医疗资源给儿科,促使患儿能够随治随走,提高病房、病床的周转效率。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强化消毒措施,每日定时对儿科病房空气进行消毒,以最大程度降低致病菌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在儿科病床与病床之间应采用病床隔帘将其隔离,一方面能够降低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交叉感染的概率,另一方面相对封闭的空间能够给患儿从心理上带来安全感,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开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护理人员管理、开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是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有效措施,应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梅.儿科病区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2):151-153.
[2]谭秀梅.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在防范儿科护理纠纷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08,27(36):113.
[3]刘海燕,于艳.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5(14):282-283.
1.儿科护理中的潜在风险因素
l.l管理的因素:管理措施或监控力度不足,在环节过程中引发人为的疏忽,最终导致不安全的后果。如护理人员编制不足,超负荷工作;未严格执行儿科护理规章制度,或工作态度不严谨,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不全面,与实际操作有出入等。
1.2护士的因素:①技术因素:静脉穿刺技术不娴熟,导致穿刺失败或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②工作态度不严谨,欠缺慎独精神,随意简化操作流程或不遵守规章制度,“三查七对”未落实或者流于形式化。③用药剂量误差:JD科患者药物用量小,剂量计算难度大,有些护士因用药时疏忽药品剂量差异发生差错。④护理人员应激能力低下:家属要求一针见血,护士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引发失误。⑤意外事故健康教育不详细,无家属陪护导致患儿坠床、走失。小儿输液时四处走动,拉倒输液架等。⑥感染干预意识淡薄,将不同病种的患儿安排混住在同一病房,护理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患儿医源性感染。
1.3环境设施的因素:①床栏设置有缺陷:部分病床床栏空隙太大,幼小婴儿有坠床的危险。②设备标志不明显,容易导致意外伤害。
1.4患者的因素:①患儿或家属依从性缺乏:患儿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差,造成治疗用药方案的持续性中断或检查手段未及时实施,从而影响诊疗效果。②患儿家属过度维权行为:患儿家长多对护理要求很高,容易出现违医行为和医患信任危机,不利于医患双方的利益。
1.5沟通不到位:①护患沟通无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缺乏,年幼儿不能完整的表达疾病的感觉。②医护磨擦与分歧:儿科病患病情变化快,诊疗活动中缺乏计划性,造成医生护士沟通不到位;部分护士经验不足,容易对医生的诊疗行为及医疗新方案产生误解,影响医疗的安全j。
2.干预措施
2.1查找护理缺陷的原因,建立护理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将儿科护理缺陷事件分为:①严重护理差错、事故;②中度护理差错、事故;③轻微护理差错、事故;④无护理差错、事故。结合整改情况设立监测预警评估体系,一旦超越预警值,即及时分析查找原因予以整改。
2.2倡导“慎独”精神,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重视儿科诊疗护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与落实,严格落实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级护理制度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一切护理操作必须按照常规制度实施。做到:“解释病情要科学,签字手续要完善,执行制度要严格,说话办事要谨慎。”
2.3加强业务培训、职业情感修养与安全意识建设。护理人员在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满足患儿家长不断提高的护理需求。在培训的过程中,注重护理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护理人员善于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提高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护士要以宽容、接纳并安抚的态度对待家长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对不配合治疗的家长,应使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和委婉的方式来沟通,避免正面冲突,防止事态扩大。在医疗仪器方面,定期检查其功能,将仪器使用指南备用,对有可能引起意外的任何设施、用具都具备戒心。
2.4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变被动为主动,严格按照病种安排病房,发热未确诊患儿采取适当隔离措施;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及化疗患儿予保护性隔离,加强空气消毒和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医源叉感染。
2.5加强重点环节和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建立危重患儿重点护理环节和安全措施管理,包括输血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危重患儿的安全管理、危重患儿转运交接等,加强重点护理环节的过程及终末质量的全程监控,确保护理安全。建立儿科运行仪器和备用仪器日常维修和质控制度,强化设备操作护士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预见风险、规避风险、排除风险的能力。
2.6创建和谐工作氛围。护理长应注意观察护士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不利于身心的心理压力源,培养乐观、耐心、友爱的品质,处理好医护患三者关系,创造一个好的、平静的、温馨的工作环境。
2.7对家长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通过书面、谈话、录像及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家长了解儿童特点、疾病特点、治疗与护理、预防保健及康复训练方法,并积极采纳家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真正形成护患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与支持,达到使患儿早日康复的目的。
2.8优化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障,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合理优化,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变化,动态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如中夜班及节假日是护理风险事件的高发时段,可根据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全院安排急救备班、节日护理人力调控预案等。
近年来儿科护理人员老化新的护理人员较多,护士应急能力较低,专科业务知识较弱,业务技术不够熟悉。随着儿科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护理工作复杂程度明显提高,护理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对护士形成较大压力,导致儿科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儿科新型仪器设备较多,个别年轻护士不能熟练掌握仪器、呼吸机、除颤仪等各项设备的操作,抢救患儿时手忙脚乱,影响抢救成功率。儿科患者普遍年龄较小,病情描述不清,且反复发作,患儿哭闹、躁动,在与家属沟通时达不成共识,家属满意度不高,护士工作量大,缺乏与家属的有效沟通,家属对护理的要求较高,护理工作得不到家属的肯定和认同,这直接影响到患儿家属者的满意度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根据应用SWOT分析法对儿科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对SWOT分析法应用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病房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利用DPS7.05软件[7],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采用SWOT分析法对,儿科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见表1);对两年的护理质量考核项目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两年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①应用WOT分析法有效降低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SWOT分析法是一种系统思维方法,其优点在于考虑问题全面,而且可以把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紧密结合在一起,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从而得出一系列个性化的措施。针对儿科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及临床表现微妙、患儿不会表述等特点,科内成立了由护士长及科室总带教共3人组成的护理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均有5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并通过护理部师资培训及考核。该小组负责制定儿科急救流程、护理理论技能培训方法、培训目标及急救能力考核计划、考核细则,并具体组织培训与考核。通过对专科知识点的培训与考核,强化了护士对病情评估与救药物等理论知识的掌握。2014年应用SWOT分析法后护理不良事件明显较前一年下降,科室优势得到延伸,劣势得到控制,病房安全得到保障(见表l)。②应用SWOT分析法有效提高了病房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使用SWOT分析法从结构入手对儿科护理安全管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进行细化分析,从而找出儿科护理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及安全隐患。儿科护理安全的高危环节较多,针对那些有可能影响全局或最容易出问题的高危环节,如抢救物资准备齐全、定点放置并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采取专人负责重点监督。对于给药处置流程及危重患者外出送检查,患儿突发病情变化及呼吸骤停抢救等护理高风险流程,科内有明确的操作流程并对科内护士进行培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次场景演练,找出关键环节中可能还存在的不足,不断地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流程再造等方式为护士实施护理提供指引和支持。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措施,病房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较前一年明显提升P<0.01(见表2)。
(1)儿科护理的概念
所谓儿科护理,通俗易懂的来讲就是对儿科健康问题的监测及治疗,如:儿科哺乳、儿童进食、儿童疾病的防治、儿童健康治疗、儿科监护、患儿护理,此时的患儿可能存在多种方面的疾病,如消化道(包括肠胃的消化与吸收)、呼吸道(呼吸系统的感染)、营养摄入不均或不良、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外来细胞入侵人体,抵抗能力不足)、泌尿系统等。
(2)儿科护理背景
如今,儿科的护理已经越来越受广大人民重视,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增加,父母们更加重视医药质量,已不仅仅局限于价格。然而每年都会有各大医院在毕业之际有较多新护士进行实习等,那么由于较多的护士实践能力不足,或没有较强的专业底蕴,失误便是难免的,但是却直接导致儿童的治疗延误。如对于儿科的夜晚护理是尤为重要的,儿童由于各方面还都没有健全,语言沟通能力也存在障碍,所以护理者必须要给孩子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是核心,其次,对于儿童的疾病治疗,没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将会带来很大风险。儿童更需要一个全面、人性化的服务态度。
二、儿科新护士护理存在的问题
(1)新护士专业知识存在欠缺
由于现在本科生人数成倍增长,在医院的实习护士也越来越多,很多医院的门槛较低,对新来的护士并不能有严格的考核,这就使得有专业知识或专业不对口的护士进入。但是对于护理的护理,她们是儿童患者的第一接触体,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甚至还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且有的护士还存在责任感不强,没有危机意识的缺陷。
(2)新护士实践能力不足
没有实践的理论不是真正的实践,因此说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对于新护士,在大学学习专业的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可能在课堂中会有模拟演练等,但远远不是针对真正的患者,所以对于护士心理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初入医院接触患者的护士,实践能力不足,即使有扎实的文化素养远远不够,自己要多提高实践能力,切不可马虎。
(3)医院本身的医疗制度不完善
不论社会中的什么企业,想要正常的运行,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若领导没有很好地决策与提议,那么直接导致员工的不注重。对于医院,直接危及人们生命。如对于儿科护理,若没有好的护理,严格的医药审核,正确的医嘱,儿科护理也是不成功的。且对于实习生,必须有专业的审核与培训才可以真正接触患儿,这不仅是对实习生的负责,而且是对患儿的生命重视及父母的期望不负。
(4)医院设备、环境欠佳
医疗设备的好坏程度是医院能否正常运行的核心,是一个医院专业程度的评判标准。没有好的医疗设备,医院即使有再大的面积也只是虚有其表。如医疗设备中有很重要的几个代表:心电图机、呼吸测定仪、内窥镜等诊断设备,病床、吊瓶架、氧气瓶、注射器、心脏除颤起搏等治疗设备。这些设备都常用于儿科治疗,也是最普遍的设备。对于某些较先进的设备,需要医院的自我判断是否该引入或引入多少。
对于儿科病房,环境起主导作用。很多专业医院会选择将儿科病房设为独立间,正是因为儿童心智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没有足够的沟通交流能力,特别是患儿,语言表达能力还依然存在很大缺陷,对于护士的护理,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安静良好的休息环境,其次需要懂得患儿的“内心”。如宝宝在晚上嚎啕大哭,那么就需要了解患儿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必要要对症下药。
三、儿科新护士护理问题的实施对策
(1)医院医疗制度需满足患者的需求
医院的医疗制度不能以自我为核心,需要按照多数患者的提议及需求进行改善。若一套医疗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常常出现患者投诉或不能得到满意的治疗等问题,就需要重新审视,制定一套更为完善的医疗制度。一套合理的医疗制度必须有合理的排班时间、疾病的全面治疗方案、员工的严密审核、各医疗设备的及时更新与引进等方面。只有这样医疗系统才能达到最稳定状态。
(2)新护士的法律意识完善
如今越来越多的实习生法律意识淡薄,对于新护士来说,若没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法律意识,将会导致很多不该发生的失误,如护理儿童时擅离职守、对患儿没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按正确的医嘱对患儿进行看管、对患儿的用药不能正确拿取等,这些都是新护士自身的经验不足导致的。医院要加大对新护士的监管力度,若对于新护较多失误,就必须要进行重新的培训。
(3)正确了解患儿的信息
我国对于医学模式在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很多医院只为了治疗速度,不能全面了解患儿的各方面情况,如患儿的家庭情况及日常行为。很多患儿的患病是由于患儿本身的心理疾病引起的,所以对于患儿治疗之前,必须从父母那里得知他的个人生活,以免存在不能对症下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