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情绪疗法;儿科;应对方式;护士;压力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b)-0134-03

儿科患儿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因其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力、自我保护能力、治疗配合性差及用药特殊性强等原因,与成人科室相比,更容易产生护理纠纷[1-3]。因此,儿科护理是一项较有风险的工作,且该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仅对患儿可构成危险,而且也会给医院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改善护士心理情绪,加强其对所存在的压力的应对能力及防范措施,对提高护理质量,给患儿营造相对安全的医疗环境至关重要。情绪疗法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4]。目前在我国已应用于神经外科、急诊科等,但对于儿科的应用尚未见报道。为进一步探讨其对儿科护士的影响,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于2011年4月~2012年4月对儿科在编的24名护士采用情绪疗法,结果护士各方面的业务素质及患者满意度均得到很大提升,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儿科在编护士24例,均为女性。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例,其中研究组年龄:21~27岁者3例,28~35岁6例,36~44岁2例,44~50岁1例;职称:护士5例,护师4例,主管护师2例,副主任护师1例;文化程度:中专3例,大专7例,本科2例。对照组年龄:21~27岁者4例,28~35岁5例,36~44岁3例;职称:护士4例,护师5例,主管护师1例,副主任护师2例;文化程度:中专4例,大专6例,本科2例。两组年龄、职称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对象入选前未参加过有组织的情绪疗法,均知情同意。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指导护士熟练运用心理激励法、心理暗示法、心理调节等支持性心理护理;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心理知识。研究组采用情绪疗法,开设压力与情绪管理培训班,请心理专家进行循序渐进的辅导。具体培训内容有:首先情绪的概论(情绪与情商、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概念)、护理工作的压力源及护士的工作压力源、情绪与压力的关系及其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其次,情绪疗法的内容及意义、合理情绪疗法对人本性的看法,明确情绪和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最后为合理情绪疗法的工作程序,包括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及修通阶段,具体是运用情绪疗法理论学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表现、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及两者之间的不相协调点,会运用多种技术,如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放松训练技术等方法对其进行改善,使得护士掌握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来释放压力,有效应对压力,摆脱情绪困扰[5-6]。时间均为3个月。

1.3 评价指标

1.3.1 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 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主要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10个因子来反映被测者的心理健康症状。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具体说明如下,无(1分):自觉并无该项症状;很轻(2分):自觉有该症状,但发生不频繁;中等(3分):自觉有该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至中度;偏重(4分):常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中至严重;严重(5分):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均严重。按全国常模,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为筛选阳性。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反之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6[7]。

1.3.2 应对方式问卷(自评式问卷) 该问卷可以解释个体或群体的应对方式类型和应对行为特点,比较不同的个体或群体的应对行为差异。共计62个条目,分为6个维度,分别为解决问题(12个条目)、自责(10个条目)、求助(10个条目)、幻想(10个条目)、退避(11个条目)、合理化(11个条目)。每个条目用“是”和“否”回答。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之和/分量表条目数。该量表的效度均在0.35以上,信度为0.62~0.72。

1.3.3 患者家属满意表 在患儿出院前,由护士发放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士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工作作风、沟通能力等方面,在患儿家属进行填写时,护士应尽量主动回避,待填写完成后将其放置于密封的信息反馈信箱中,由儿科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的归纳和统计,共计三个水平: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SCL-90各维度得分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干预研究组SG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5),对照组各项变化不明显(P > 0.05),提示情绪疗法有利于儿科护士心理状况的改善。见表1。

2.2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应对方式得分情况

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干预研究组应对方式量表中,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3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对照组,自责、幻想、退避3个维度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各项变化不明显(P > 0.05)。见表2。

2.3 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情况

本研究问卷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采用统一指导语和填写方法,由调查员统一发放、收回,共发放问卷40份(各2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研究组20份中,满意19例,基本满意1例,无不满意者,满意率100.0%;对照组20份中,满意15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者4例,满意率80.0%。两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情绪疗法可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3 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的角色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同样也对儿科护理工作者在原有高风险、高工作量的巨大压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护理的特点是护理患儿,并指导患儿尽早康复,长期的压力使儿科护士产生较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8-9]。合理情绪疗法是以理性控制非理性的方式,帮助人们改变认知,减少情绪困扰及伴有的异常行为[10]。本研究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我院儿科护士进行心理辅导,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SCL-90及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干预研究组SG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应对方式量表中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3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对照组,自责、幻想、退避3个维度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照组各项变化不明显(P > 0.05)。提示合理情绪疗法有利于改善儿科护士的心理状况,使其在高应激状态下保持积极良好的应对方式,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具体分析为,接受情绪疗法的护士大多能学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压力,减少或避免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明确情绪和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观念;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找出困扰情绪的因素,识别不合理信念,并对其进行质疑,采用放松训练等方法彻底改变不合理观念,减少自我挫败行为,排除障碍,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克服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11]。

另外,情绪疗法有利于保持护士身心健康,能够较好地正视压力,减少压力造成的负性情绪,心情舒畅,提高工作效率及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及对照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对护士进行合理情绪疗法可减轻心理精神压力,缓解焦虑情绪,保持护士长身心健康,最终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儿科护士进行合理情绪疗法的心理辅导,可以提高护士的压力管理能力,有利于护士采取合理的方式应对各种压力,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维护其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刘小文.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9-20.

[2] 蒋利群.试论中医儿科的多元化辨证护理观[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8):1247-1249.

[3] 艾方,张会敏.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1-2.

[4] 钱思兰,朱海萍.合理情绪疗法培训对护士长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23(6):54-55.

[5] 郑康霞,牟红艳,芮晓芸,等.合理情绪疗法在护士应对压力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0):52-54.

[6] 董海静.护士为异性患者隐私部位操作心理压力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4):55-57.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109-113.

[8] 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8-89.

[9] 汪晓珍,卢贤秀,柳炎珍.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54-55.

[10] 李雪萍,李华清.合理情绪疗法对神经外科护士的心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1):142-143.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科;职业倦怠;调查;对策职业倦怠产生于长期的工作压力,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直接导致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无效感。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有调查儿科护士职业倦怠感更高[1],儿科由于其患者的特殊性、护理的高风险性及长期工作超负荷,儿科护士离岗或更换职业者不在少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市三所医院儿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主任护师7名、副主任护师10名,主管护师28名,护师30名,护士27名。年龄在19~54岁.

1.2 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三甲医院1所和二甲医院2所在儿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1.2.1 护士职业倦怠量表(MBI) 职业倦怠量表采用马氏人际工作者倦怠量表。量表共22条目。其中情绪耗竭(EE)9条目,得分19~26分为中度倦怠,26分以上为高度倦怠;去人格化(DE)5条目,得分6~9分为中度倦怠,9分以上为高度倦怠;低个人成就感(PA)8条目,得分34~39分为中度倦怠,34分以下为高度倦怠。

1.2.2护士工作环境量表(PPE) 包括38个条目:领导能力和自主性5个条目;医护关系2个条目;对实践的控制7个条目;患者信息的交流2个条目;团队合作4个条目;处理意见不一致和矛盾冲突8个条目;内在工作动机7个条目;文化敏感性3个条目。1.每个条目有4个选项,“完全不同意”为1分,“不同意”为2分,“同意”为3分,“完全同意”为4分。2.维度得分:各维度得分=维度条目得分之和/维度条目数。得分越高说明护士专业工作环境越好。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 对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为:情感耗竭(26.34±2.14)分,处于高等水平;去人格化(7.42±1.16)分,处于中等水平;个人无效感(22.33±2.75)分,处于高等水平。

2.2 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环境现状护士工作环境各维度得分:文化敏感性(2.85±0.52)分;内部工作动机(2.75±0.81)分;患者信息交流(3.05±0.62)分;领导能力和自主性(3.02±0.41)分;团队合作(2.95±0.47)分;处理意见不一致和矛盾冲突 (2.90±0.50)分;医护关系(2.93±0.45)分,对实践的控制(2.59±0.46)分。

3讨论

3.1儿科护士职业倦怠情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儿科护士情感耗竭处于高度倦怠,与肖永辉[2]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护理人员存在缺编状况,护理任务重,工作量大,护士因超负荷工作,经常在哭闹、零乱、嘈杂的环境中工作,常感力不从心、身心疲惫,情绪容易急躁。另一方面由于医患矛盾突出,加上社会支持不足、社会期望过高,护理人员合法权益和人格得不到基本保障与尊重,极大地挫伤了职业感情。儿科护士去人格化中度倦怠,其原因可能是护理人员工作目标不明确、人员不稳定(合同制护士多)、待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容易把不良心态带到工作中来,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儿科护士个人无效感处于高度倦怠,其原因可能是护理职业社会地位低,每天面对特殊的患者,工作满意感、自信心降低,同时护理技术业务水平不高,个人成就感越低。

3.2 儿科护士工作环境情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儿科护士工作环境各维度得分在2.59~3.05分,对实践的控制得分、内部工作动机与文化敏感性得分最低。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被内部动机驱动时,在行动时会体验到自主和意愿;反之,人们工作易产生懈怠、被动。对实践的控制得分低,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降低护士的工作负荷感,合理进行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增强护士在工作中的控制感。文化敏感性是指一系列尊重和接受不同文化群体的态度、行为或政策,其对个人无效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医护关系和患者信息交流得分高,提示医护关系和谐,其是保证医护质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改善护士的工作状态。

3.3 对策职业倦怠属于一个社会现象,而非个体现象,护士职业倦怠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3]。缓解儿科护士职业倦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优化工作环境,建立和谐温馨的医护、护患关系,营造积极向上、关怀信任的氛围,激发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热情和潜力,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增强护士对实践的控制感和自主性;②引导护士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学习,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提高个人成就感。③护士职业倦怠的行为应对,重在人际适应的实践活动,应引导护士开发自身潜能,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④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提高儿科护士地位和待遇,护理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采用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激发护士的内动力,激发她们对工作的热情,有效地改善职业倦怠的程度。彭燕[4]对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发现,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都与职业倦怠有显著的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是应对职业倦怠的有效因素之一。

儿科护士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与工作绩效,还可能导致整个组织发生倦怠,并有可能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医疗质量与效率。本调查研究为阶段性研究结果,今后将在职业倦怠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47―48.

[2] 肖永辉,陶舜梅等.儿科护士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2009,10:68-69.

[3]王霞.护士工作环境对职业倦怠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7): 460-462.

[4]彭燕.医护人员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相关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O11,17(18):55―56.编辑/王敏基金项目: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3B01137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标准化护理;个性优质护理;儿科

传统护理模式强调以疾病治疗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患关系和谐发展。个性优质护理模式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全面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我院儿科实施个性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以来,取得良好临床工作效果。为进一步观察个性优质护理模式在我院儿科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300例儿科患儿作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包括儿科急诊、儿科门诊、儿内科、儿外科及儿科住院部)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300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63例,女137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4.3士1.4)岁。随机将患儿分为1组(150例)和2组(150例),1组男82例,女68例,年龄2-11岁,2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3-12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组实施标准化护理方法,加强护理人员巡视力度,了解患儿饮食情况、睡眠情况,并根据医嘱做好对应护理工作;在此基础上给予2组患儿个性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病情观察、以及用药指导等多个方面。(a)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针对患儿实际病情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要予以耐心解释,并做好疾病宣传和教育工作;同时做好用药指导、检查指导、生活指导等工作,充分保障患儿饮食安全和睡眠质量;护理人员要先与医师沟通,确定无错误时再执行医嘱;(b)心理辅导。儿科患儿发病后,会给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危重患儿。护理人员要不断鼓励家长,表明目前相关疾病先进治疗手段,并告知家长紧张和恐惧对患儿病情缓解毫无益处。同时尽量争取家长的理解,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c)舒适环境护理。定期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护理人员自身护理理念。改进护理行为,改善就医环境,集中管理需要消毒隔离的医疗器械,保证患儿合理应用抗生素。重视日常查房,及时为患儿更换衣物和床单,保持病房干净整洁。

1.3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儿实验数据录入到SPSS 15.0统计软件中,检验标准为α=0.05,当P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

2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率为94.0%,远高于1组(76.7%),P

表1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n

非常满意(n/%)

比较满意(n/%)

满意(n/%)

不满意(n/%)

总满意率(%)

1组

150

52(34.7)

30(20.0)

33(22.0)

35(23.3)

76.7

2组

150

75(50.0)

48(32.0)

18(12.0)

9(6.0)

94.0

2.2其他方面比较

2组基础护理落实率以及家长病情知晓率均显著高于1组,P

表2 两组基础护理落实率、病情知晓率比较

组别

例数

基础护理落实(n/%)

病情知晓率(n/%)

1组

150

116(77.3)

121(80.7)

2组

150

147(98.0)

150(100)

3.讨论

个性优质护理是在标准化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简化工作流程。将人性化护理理念融入到日常护理服务中,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努力为病患提供最佳护理模式[1-2]。除上文所涉及到的基础服务外,个性优质护理还包括以下内容:(a)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岗位职责。我院儿科在开展个性优质护理干预前,要在思想上进一步明确此项工作必要性,使全体护理人员充分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意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要循序渐进,应将制定工作实施细则作为重点,包括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岗位设置、岗位要求以及绩效考核方法等,进一步明确各个岗位人员具体职责,将护理责任落实到个人;(b)简化工作流程,完善辅助系统。根据儿科临床护理特征,经过科室成员讨论和研究,设计出适合实际护理工作的记录单(表格形式)。充分减少护理人员护理文件书写时间,逐渐取消周评估,并减少书写交班的次数,提升工作效率;优化排班模式,减少交班次数,保证护理人员为我科提供连续;改善基础设施,淘汰陈旧护理工具,进一步满足优质护理服务工作需求;(c)完善考核机制,优化分工模式。根据我院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病区护士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中规定,绩效考核应以护理人员实际工作任务、专业技术难度、完成质量和日常出勤等指标为依据,绩效考核要充分体现出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根据患儿、家属实际情况(如理解能力、文化程度等),护理人员通常会采取比较通俗易懂的沟通方式对患儿家属开展健康教育。(d)营造良好环境,突出人性化服务。保持病区良好卫生环境,并保证新鲜空气流通。严格落实儿科各项护理要求。在开展护理服务时要将“以人为本”理念深入到各个环节,根据服务对象不同需求,强化人性化服务[3]。在工作中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温馨服务,将舒适带给患儿。

为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意识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我科制定了相关护理人员文明用语和行为规范。在实际护理工作不断强化个性优质护理工作内涵,不仅提升了护理水平,也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护理满意程度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永平.优质护理服务增强护理职业责任感[J].中国卫生人才,2011,5(9):23~24.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4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12

随着近年医患纠纷的增加,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常由于护理工作者不能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纠纷问题,甚至延误病情。分析常见的沟通障碍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技巧,是理顺儿科护理工作,强化护理沟通的有效途径[1-4]。现综述如下。

1常见的沟通障碍

1.1语言不适当面对不同教育背景的患儿家长,需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5,6]。教育水平稍低的患儿家长,由于信息的不对等,该类患儿家长存在看不懂病历说明,质疑用药种类、用量和价格,怀疑护理患儿方法的正确性等问题。教育水平较高的患儿家长,通常能够理解医师的病情说明,较好地配合护理人员护理患儿,但通常会对病情细节进行质疑,如果不能细致地进行沟通缓解疑虑,可能会造成医患之间不信任,导致纠纷产生。语言的使用上,应该面对家长的不同沟通方式进行转变,面对急于知道病情的患儿家长却不紧不慢的兜圈子、讲官话、套话;面对不知道病情的患儿家长,表现出过于着急,会使家长对患儿的病情误判。

1.2行为沟通不及时由于季节交替,高传染型病毒暴发,都可能导致儿科病例在一段时间内增多,护理工作量加大,致使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释患儿家长的疑问;给患儿喂药、注射时缺乏耐心、细心,会激化沟通的矛盾,增加护理工作的失误率。

1.3专业能力不强交叉科室的患儿交接,如果对交接流程不够熟练,导致患儿家长跑冤枉路,医师处方理解错误导致错误用药;患儿的诊疗费用计算错误,都会招致投诉,要求更换护理人员,甚至更换医院。护理专业能力不强,错误的护理工作方式,将透支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信任。

2常见的应对技巧

2.1适应性地运行语言艺术所谓适应性,就是针对不同的患儿家长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不同场合和时间有合理的表达方法。语言艺术,不仅仅包括说话的内容,更加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如:患儿患有急性腹泻,持续高烧,伴有哭闹,十几位患儿亲属焦急地询问护理人员患儿的体征[7,8]。应对技巧:要友善地平复患儿的情绪,随身带一块饼干、糖果,表现出对患儿的关切,让家长感受到,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关心。与一群焦急的患儿亲属沟通时,一定要重点与患儿最亲近的人一对一沟通,交流患儿体征发展趋势、用药计划,以及辅助护理时的注意事项;对患儿家长应该使用“软性语言”,不必过多地交代详细病情,语言以患儿为中心展开,如:“由于药物的特点,宝宝哭闹属于正常现象,不用太着急”,“大家应该给宝宝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2,9]。切不可训斥患儿家长。在患儿面前交代护理情况时,可交替地抚慰患儿然后向家长交代护理过程的语言技巧。

语言艺术指的是避免大声说话,避免急速说话,避免没经过思考说话。当患儿家长提出非医疗范围的要求时,如:“可以给我倒杯水么?”“有纸巾么?”“附近哪里有便宜的宾馆?”要注意,不应以不是护理专业工作范围内就拒绝回答,因为患儿家长的诉求得到积极、友善的回应将极大地帮助后期患儿的护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如:(1)面对病危的患儿,对家长不应隐瞒病情,但也不可在非专业的情况下乱下定论,对病情乱加分析,如:“宝宝要病危了”,可变换说法为:“宝宝虽然目前情况很严重,但是主治医师还在全力地进行抢救,接着还会进行专业会诊,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轻易放弃。”过于直白、简短的话,虽能提高工作效率,但会造成患儿家长一时难以接受,情绪失控,反而不利于配合治疗[10,11]。(2)面对医患纠纷,如家长采取过激行为,严肃地告知:“你这是违法行为!”或者平稳地说:“请您给孩子做个榜样”,不应该退缩或软弱,否则将导致场面失控。情况发展严重,应立即汇报上级[12]。

2.2注意行为方式不仅语言,行为方式、方法的使用,也会在与患儿家长沟通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一个搀扶的动作、一个拍肩膀的鼓励、一个真诚的眼神都会拉近与患儿及其家长的距离,增进情感,增加患儿及家长对护士的信赖,获得宽容和理解,同时减少纠纷的发生。

行为分为直接行为和趋势行为。直接行为包括:与家长沟通时能够目光相对,同性家长沟通时能够给予抚摸和拥抱,对焦急的家长能够及时递上一杯热茶,对患儿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卫生护理工作能够轻巧、熟练。趋势行为指不会对某一个患儿和家长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职业行为和风貌的改变来改变护理工作的沟通环境[13,14]。如面带微笑地开展各项工作,站立时不要依靠墙面,送药时要轻拿轻放,上下楼梯和电梯需给予患儿或者患儿家长必要的帮助,不在工作台面上休息,护士服、帽、鞋应该穿戴规范等。这些趋势性的细节行为,能够营造一个专业、和善的沟通氛围[15]。

2.3专业能力护理工作是一份神圣的工作,需要极强的人格素质和专业素质。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牢固树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使得沟通成本降低。专业素质的提高需注意以下几点[16]:(1)榜样性作用。一个护理团队的专业带头人也就是护士长,需结合自身团队工作需要,对团队里的每个人进行护理工作安全、质量的量化指标考核,加强出现护理事故的考核比重[6,17]。通过量化指标的评比,评出优秀之星。应该注意的是,在操作上,不应“评差”应该突出“选优”,突出榜样力量,提升团队护理工作水平。(2)建立困难项目学习小组。在面临常出错的困难工作时,如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应该成立“工作改善小组”,引入“难点分析”、“问题分解”、“解决方案”、“改善流程”、“拓展学习”的步骤,将病区护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转化为专业成果。(3)标准化工作流程。针对儿科护理工作群体的复杂性,应该制订风险应急预案,面对复杂问题提前考虑,并制定标准的应对措施。其次,在护理工作中也还应该将“一句问候”、“一杯热水”、“一个关怀动作”、“一个微笑”融入到标准工作流程中,使得护理团队的每个人都有饱满的精神和专业的能力。(4)及时准确地反馈。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突况也是所必备的专业素质,反馈不仅仅是对上级的反馈,也包括对患儿家长的反馈。还应该注意及时与医师对患儿病情进行沟通和记录,避免家长对细节进行询问时,发生“不清楚”、“别找我”的情况,对每个患儿的病例卡应该可以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但是需注意不可以对病情乱加猜测,引起医师与患者之间的矛盾[18]。

3小结

护理工作是一种服务工作和医疗工作的集合。改善与患儿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不仅仅能够使护理人员本身能够在高压力的医院环境下快乐工作,而且也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由于儿科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更加需要护理工作者用一颗“恒心”去善待患儿,有一颗“热心”去帮助患儿家长,带着一颗“诚心”去打动患儿家长。如果能做到用心去工作,甚至感染自己身边的同事,就一定能把自身和团队的软实力大幅提升。与患儿及其家长良好的沟通技巧,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具体落实;狠抓工作细节,包括语言细节、肢体动作细节、行为细节、专业能力细节并充分注重榜样的带头作用。真正地把护理工作当成一份专业的服务性行业,而患儿及其家长就是护理工作者特殊的“上帝”。

儿科护理工作中,患儿是中心,患儿家长则是重心,不能只顾及中心的工作,却忘了真正能改善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要与患儿家长友好沟通,总结技巧,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丽霞.“以人为本”提高儿科护理工作的实效性[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6):42-44.

[2]谭红媛.儿科护士如何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3):339.

[3]牟亚.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沟通技巧[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251-1253.

[4]周晓君.探析儿科病房产生纠纷的原因与护理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3,14:61,63.

[5]王梅.儿科病区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3,2:151,153.

[6]谢小燕.美国儿童医院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介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69-71.

[7]吴新芳.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B):152-153.

[8]覃桂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学杂志,2012,27(3):89-91.

[9]范玲,郭宏,李蓬.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与减压方法[J].中国康复,2003,18(3):167-168.

[10]黄妍,胡玉霞,孙秀春,等.脑瘫患儿父母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J].中国康复,2013,28(1):42-43.

[11]刘淑珍.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3,2:150-151.

[12]王洁,郭庆玲,赵珍珍,等.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3):20-22.

[13]何晓君,金玉梅.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99-101.

[14]万文洁,孙晓,施雁.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5-567.

[15]刘小英.ICU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调查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136-137.

[16]王章安,黄宝芹,韦艳华.护理核心能力的概念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2-564.

[17]王洁,霍孝蓉.护理查房在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183-1185.

[18]张学英.论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的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661-662.

作者单位:223600宿迁市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儿科2病区

方明华:女,大专,主管护师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科;品管圈;大便标本;小便标本;送检

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国内多称之为:"质量管理小组"。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有工作性质相近的4~10人组成,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让圈员自发的参与品管圈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利用基本的品管和改善手法,使各种问题得到改善[1]。2013年1月,本院儿科开展了以"提高大小便的送检率"为主题的QCC活动,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组圈与主题选定 2013年1月我科根据自愿参加品管圈活动,热爱集体,关心团队建设,能观察分析,出谋划策,责任感强的原则成立了"无忧圈"组织。本圈有8名成员,护士长担任辅导员,选举1名圈长负责圈内活动。针对儿科存在的问题,经圈员对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进行投票评分,确定"提高大小便标本送检率"为本次的活动主题。本次活动为期6个月,我们按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这10大步骤实施活动,定期召开圈会并记录活动内容。

1.2现状把握 由圈员根据儿科住院患者分析2013年1月14日~31日出院134人,未及时送检标本得到数据见表1。

1.3目标设定 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

=现况值-(现况值*改善能力*圈能力)

考虑到实际情况,将本次圈能力设定为80%,根据柏拉图博士的八二定律分析,将本次提高大小便标本送检率的目标值定位95%。

1.4解析与对策拟定 由"无忧圈"圈员采取头脑风暴,从护士,患儿,病房环境及其他方面查找大小便漏检的原因,最后统一意见,运用鱼骨图进行特性原因分析。

1.5对策实施

1.5.1建立大小便未送检登记本,包括床号,姓名,性别,未留取原因,检查者。

1.5.2制定科学的送检标本的流程 医生开出化验医嘱-常规化验由办公班处理医嘱,在标本盒上贴好标签-责任护士核对后分发标本盒,告知患儿家属留取标本的意义,时间,方法及注意事项和放置位置-责任护士每天下午巡视病房时对未留取大小便标本的患儿再次提醒-前夜班护士根据大小便送检记录情况再次宣教并提醒患儿家属次晨留取标本-后夜班护士收取标本,电脑中标本采集确认-过期未留取大小便标本者有责任护士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后留取,对长时间不能留取者有主管医生协助督促留取-办公班护士查收报告单并登记-护士长1次/w检查落实情况。

2 结果

2.1有形成果评价 利用2013年3月~6月的数据收集计算出大小便标本的送检率见表2。

活动结束后按公式计算出目标达标率和进步率。

目标达标率 =(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

=114.51%(小便标本达标率)

=135.71%(大便标本达标率)

进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

=10.7%(大便标本进步率)

=19.3%(小便标本进步率)

2.2无形成果评价 对QCC手法的运用,对团队精神,责任荣誉,活动信心,沟通配合,促进脑力开发等项目进行评价,得到了明显的进步。

3 讨论

3.1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 通过"品管圈"活动能提高工作效率,学习新的品管手法,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同时还培养了圈员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圈员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营造了团队愉快的工作氛围,促进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实处[2]。护理质量管理不再是护士长为主[3],而是全员参与改进。

3.2持续改善工作质量 "品管圈"活动要按PDCA循环进行,通过问题逐个的解决,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作为工作制度,使工作质量循环前进,阶梯式上升。而失败的原因,经过总结和分析后,也可以作为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品管圈活动能有效的挖掘圈员的管理潜能,实现全员参与及质量持续改进[4]。

参考文献:

[1]林瑞荣.品质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146.

[2]洪素菊,胡伟玲.品管圈在术中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560-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