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早产儿护理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84
早产儿在身体发育不完全及生理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 容易因外界环境侵袭而发生各种疾病, 对其成活率及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较大影响[1]。另外, 对初为父母的早产儿家长来说, 其缺乏相应的早产儿护理的相关知识,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早产儿健康。本院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对早产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将相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5年2月收治的84例早产儿为此次研究对象, 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2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7例, 胎龄31~35周, 平均胎龄(32.14±1.52)周, 体质量1635 ~ 2140 g, 平均体质量(2035.00±17.53)g;观察组男26例, 女16例, 胎龄30 ~ 35周, 平均胎龄(32.23±1.46)周, 体质量1641 ~ 2153 g, 平均体质量(2031.00±16.87)g。两组患者性别、胎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并给予出院指导, 叮嘱患儿家长出院后注意事项, 加强早产儿保暖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对早产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于入院后发放早产儿健康知识调查问卷, 主要对早产儿家庭经济情况、家长文化程度及早产儿护理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 后依照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①理论指导:向早产儿家长详细讲解早产儿相关症状及治疗、护理措施, 同时告知其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早产儿护理的重要性。②护理操作示范: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进行护理示范性操作, 主要包括母乳喂养姿势、新生儿保暖、沐浴、脐部护理及新生儿抚触等, 鼓励早产儿家长参与, 便于其掌握操作要点。③出院指导:出院前对早产儿家长进行护理知识掌握度调查, 并依照调查结果进行出院指导, 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早产儿家长应进行反复讲解及指导, 确保其有效掌握。同时发放早产儿养育手册及相关卡片资料, 做好书面宣教工作。④电话随访:早产儿出院后进行定期电话随访, 详细了解早产儿出院健康状况, 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咨询服务, 并叮嘱其按时复查。
1. 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家长对早产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 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早产儿健康状况。
1. 4 判定标准[2] 采用本院自制问卷对两组早产儿家长护理知识掌握度进行调查, 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早产儿生长发育、健康知识及护理、日常护理、正确喂养方法等相关知识, 于早产儿出院前进行发放, 填写完毕后回收。本次研究工发放调查问卷82例, 回收有效问卷82例, 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早产儿家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对比 观察组早产儿家长中, 完全掌握23例, 部分掌握15例, 护理知识掌握度为90.48%(38/42), 对照组完全掌握12例, 部分掌握18例, 护理知识掌握度为71.43%(30/42),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两组早产儿健康状况对比 两组早产儿上呼吸道感染、皮肤黏膜感染、营养不良及脐炎发生率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中将胎龄
实行母乳喂养是保证母婴健康的基础,加强早产儿母乳喂养尤为重要。我院自1996年正式成为爱婴医院,凡在我院分娩的活产儿、病理儿,包括早产儿均由母婴同室统一管理。母婴同室病房设有重症监护室,派有专业水平高的新生儿科医师负责救治,本文就早产儿救治分析出现并发症与母体因素、出生季节、胎龄、体重、产前用药等围生期因素有关外,还与早产儿护理至关重要。特别是早产儿体重越低、胎龄越小,吸吮、吞咽、觅食反射越不敏感,实行鼻饲喂养和加强保温等护理胜于药物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1997年1月~1998年5月出生的早产儿共98例,治愈91例。98例中男58例,女40例,其中双胎8例;出生在冬春季64例,有45出现并发症;出生夏秋季34例,有并发症5例。胎龄28~36周:≤34周38例有37 例出现并发症;胎龄>34周60例有13例出现并发症,体重<2500g与>2500g均为49例,前者45例出现并发症7例死亡,后者5例出现并发症无死亡。产前用地塞米松者62例有24例出现并发症死亡2例。未用地塞米松36例有26例出现并发症死亡5例。保暖肌注维生素K1及维生素E等共有50例出现一种以上并发症,黄疸21例,窒息12例,RDS 8例;6例死亡,34例患有不同程度的硬肿症,死亡1例,死亡率2.94%,与母婴同室前相比25/152(16.45%),χ2=4.6216,P< 0.005,差异有显著性。
1.2 典型病例 例1,产妇,34岁,孕3产2(在乡镇医院分娩2胎均早产死亡)。孕28周腹部坠痛5天,流羊水1天从区医院转入,经保胎治疗失败平产一男性活婴,重1100g,出生时苍白窒息,阿氏评分1min 4分,5min 6分,立即吸尽呼吸道分泌物。口对口呼吸、给氧、刺激足底3min后啼哭建立自主呼吸,抱入监护室即温箱保温、吸氧、静滴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补充能量合剂,消炎止血等治疗,住院28天,鼻饲20天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无并发症发生。出院时吸吮可,大小便正常,体重达到1770g,平均每天增长24g,3个月后随访,体重增至4300g,发育正常。例2,产妇,26岁,孕1产0孕34周因胎膜早破平产一男性活婴,重1800g,阿氏评分1min 4分,5min 7分,抱入监护室,面色红润,哭声连贯。冬季出生,出生时及出生后同样方法保温、吸氧、用药及母乳喂养;出生后第5天病情慢慢稳定,第6天因当班护士未检查温箱,温箱调节失控。虽测婴儿体温不升已调高箱温至35℃,但箱内外温度误差17℃,接班护士检查温箱,实际箱内只有18℃,患儿体温仍不升,相继出现重度硬肿症、皮肤发花、四肢凉、哭声弱反应差、温箱温度过低的表现。即更换温箱及按新生儿硬肿症处理和护理等抢救无效,于出生后第7天死亡。
2 救治与护理
2.1 救治 (1)母体患有妊高征及慢性疾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早产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本文发现产前用地塞米松3天以上者早产儿存活率高并发症少,与国外报道一致[1]。(2)新出生早产儿体重2000g左右,面色红润,呼吸平稳,哭声连贯,阿氏评分5min 8~10分,根据产前、产时情况用药,常规肌注青霉素,维生素K1,维生素E,地塞米松。(3)静脉高营养;国外学者主张TPN[2],但我院是母婴同室具备人奶库母乳丰富,再者农民和下岗工人对TPN费用的承受力差,所以母乳喂养为主。出生后第1天根据阿氏评分有窒息、呼吸困难早产儿静滴5%葡萄糖加抗生素,一部分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同时,用静脉营养治疗。(4)常规使用维生素K1 3天,可预防新生儿自然出血症。
2.2 护理要点
2.2.1 保暖 出生在寒冷冬春季比出生在夏秋季早产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所以在同等救治方法外,特别要注意保暖。对早产儿有效的保暖已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内容。娩出后应在有辐射灯源的保暖操作台上护理。首先要擦干全身,用预热好的温暖柔软的衣被包裹,再送入预热好的暖箱保温。暖箱先置在34℃预热,待接入产房的早产儿再按其体重、胎龄大小给予调整适当温度(表1)。表1 早产儿暖箱温度、湿度调整 略
新生儿出生后24h复温在36℃~37℃之间。(1)每2~4h测体温1次并记录暖箱温度,根据体温的高低调节暖箱。(2)一切护理操作尽量在暖箱内进行,每2h换尿布更换一次以免局部及肺受压引起局部及肺循环障碍。冬天在暖箱擦浴、更衣、换尿布等。时间越短越好,动作幅度小而快。每日治疗操作要集中进行,避免反复操作以免增加散热。(3)在没有辐射台或暖箱的情况下,可采用电热毯、热水袋方法保温,并设法提高室温防止硬肿症发生。(4)每4h叩背1次,促使肺部血液循环及痰液排出,同时对硬肿症进行按摩。特别是冬天大部分早产儿出现程度不同的硬肿症,护士将手烤热伸入暖箱按摩硬肿处15min。用红花油按摩硬肿效果更好,有助于硬肿的消散。中重度硬肿症同用丹参加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与国内同行稍不同[3]。
2.2.2 营养与喂养 早产儿生理功能低下,表现哭声低微,吸吮无力, 无吸吮与吞咽反射,胃酸分泌不足易患胃肠道感染。肠道毛细管绒毛发育差,妨碍肠对营养物的吸收,胃肠道消化运动功能低下,更易引起腹胀、便秘及呕吐。因此对早产儿的喂养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
2.2.2.1 喂养时间 一般在生后6~12h开始喂糖水1~2次,12~24h开始喂奶,体重越小,胃容量越小应采取多次少量喂养。
2.2.2.2 乳液的选择 因我科有人奶库长期储存健康的人母乳,一般产后3天内乳剂不多,婴儿吃人奶库母乳,3天后乳计增多挤出存入人奶库消毒备用,以便暖箱早产儿24h都有母乳供应。因母乳有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适当等优点。
2.2.2.3 喂奶方法 根据早产儿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胃管法:吸吮及吞咽反射均差的用鼻饲管鼻饲。可减少低体重儿呕吐与窒息,又能保证摄入量。但每次注奶前应抽吸观察有无残余奶,残余奶重新喂注。胃管残余量超过上次注奶量的1/4则应考虑减少奶量。滴管法:有吞咽能力但吸吮力差的可采用滴管喂养,慢慢滴在舌尖上待咽下后再滴入。奶瓶法:吸吮及吞咽反应良好者直接喂哺母乳,必要时采用软橡皮以奶瓶倒竖时能呈滴落状的速度为宜。
2.2.3 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的观察,定时测量体温、呼吸、心率、瞳孔大小及一般情况,如患儿面色、口唇、肤色、肌张力、尿便的次数、鼻饲或哺乳的次数和量并作好记录。注意呼吸的频率、深浅程度,发现呼吸暂停应采取托背、刺激皮肤(如弹足底)等方法,并及时清楚呼吸道分泌物。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差,随时观察暖箱中早产儿的反应,也是保暖治疗中最主要的环节,适宜的温度、湿度,早产儿会很舒适,体温正常。反之,暖箱温度过低,早产儿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本文典型病例2。皮肤干燥、无光泽说明温度不够。患儿体温升高、哭闹,说明暖箱温度过高应加以调节。早产儿病情复杂、变化快,应做到密切观察。
3 分析与讨论
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治疗方法虽然很重要,但对早产儿来说,合理的喂养和保暖等护理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关键。因为24h都是护士接触患儿,如能及早发现问题,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护抢救措施,对于提高早产儿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是至关重要的。常言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很有说明力。本文病例2由于当班护士缺乏责任心,发现患儿体温不升,未检查暖箱内温度,未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也未向值班医师报告,造成严重后果。这是值得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Autret E,Jonville-Bera AP.Modality of use of vitamin K in France in newborn infants. Arch-Pediatr,1996,3(7):675-680.
[关键词] 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099-02
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新生儿期十分多见,病因与低氧、酸中毒、低血糖等因素有关,也可由产伤所致。出血原因常为低氧引起毛细血管内血液外渗,而不是静脉破裂。该病多见于早产儿,约占发病的3/4[1]。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较高,严重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于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收治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现将其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0例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其中,男23例,女17例;孕30~32周8例,33~35周21例,36~37周11例;治愈35例,占87.5%;死亡3例,占7.5%;自动出院2例,占5.0%。
2病情观察
2.1意识和精神状态
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精神状态是指个体的情感反应。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在生后2 d开始出现惊厥,继而表现呼吸暂停、高调尖叫、烦躁不安;患儿出血量较少者,早期常出现兴奋状态、不易入睡、哭闹不安、脑性尖叫,随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嗜睡、反应低下甚至昏迷。由此可见,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产儿应做到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意识的细微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以获得及时救治的机会。
2.2瞳孔的观察
瞳孔变化是颅内疾病、药物中毒等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征。正常人瞳孔呈圆形,边缘整齐,两侧对等,在自然光线下直径为2.5~4.0 mm。而患者则表现为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消失或双侧瞳孔扩大,均提示脑疝形成,表示病情危重,应及时报告医生。
2.3囟门的观察
应经常观察患儿前囟是否凸凹及紧张,如前囟饱满紧张提示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大,应及时报告医生,应用脱水剂。
2.4生命体征的观察
新生儿全身血容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丧失比例相对较成人大,同时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性差,易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故应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和心率[2]。首先要特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病情危重时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屏气、甚至呼吸暂停,应马上报告医生,积极协助抢救。40例中有9例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呼吸快者达124 次/min,呼吸慢者3~5 次/min。另外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也非常重要,注意有无皮肤苍白、发绀、黄染等,皮肤发绀提示低氧;皮肤发花则有循环不良的情况,如颜面皮肤苍白或发绀,以额部和口周为主者,提示出血量多,病情危重;体温不升,皮肤黄染说明病情严重,需积极抢救治疗。
2.5其他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产儿常有呕吐及拒食,甚至有的患儿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因此要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记录热量及液体摄入量,以保证机体生理需要,必要时静脉高营养补液。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患儿抽搐持续的时间、次数、部位等并做好详细记录,为医生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及预后提供依据。
3护理
3.1一般护理
室内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时通风换气,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保持在60%~65%。保持绝对静卧,减少噪声,尽量使机械声、报警声和谈话、走路等人为的噪音降低到最低限度,避免声光等外界刺激,有计划地集中完成治疗和护理,一切操作要轻、稳、准。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尽量避免头皮穿刺和减少对头部的搬动,以免加重出血。
3.2及时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早期合理吸氧以提高血氧浓度,可以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减少后遗症。为避免鼻导管对早产儿鼻黏膜的损伤,一般采用鼻前庭吸氧,氧流量0.5~1.0 L/min;患儿抽搐或重度低氧时给予头罩吸氧,氧流量为4~5 L/min;呼吸暂停可采用呼吸囊加压给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病情好转后改为低流量间断吸氧直至停吸。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因头部不宜搬动,长时间采取一种易出现吸入性肺炎;应根据产伤的部位,抬高肩部,头偏向健侧,避免呕吐物和分泌物吸入呼吸道;床旁备吸痰器,抽搐重,分泌物多的患儿应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手法应轻柔,自口腔或鼻孔轻轻从浅入深,慢慢转动吸痰管口,边进边吸或边提边吸,减少刺激达到有效吸引,禁止拍背。
3.3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
3.3.1镇静止惊患儿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时,应立即处理。苯巴比妥为镇静抗惊厥的首选药物,可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减少颅内出血、抗惊厥、保护脑组织,早期应用效果较好,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安定止惊。用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3.3.2防治脑水肿如患儿出现精神萎靡、脑性尖叫、肌张力减弱或增强、原始反射异常等,则为急性脑水肿的主要表现,应用地塞米松和呋塞米,早期应用甘露醇有加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应慎用。颅内压力争取在48~72 h内降下来。同时要限制液体摄入量,50~60 ml/(kg・d),防止加重脑水肿;使用脑细胞营养剂,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出血停止后可配合高压氧治疗。
3.4合理喂养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对于出血轻者可用滴管滴喂,出血较重而出现拒奶、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可施行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鼻饲管以较软的乳胶管或硅胶管为好,每周更换一次,晚上拔出,翌晨再由另一侧鼻孔插入。停乳期应给予静脉补液,以保持酸碱及水盐代谢平衡,供给足够的能量,使患儿血糖维持在正常高值,即5.4 mmol/L左右。
3.5健康教育
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可进行全身抚触,肢体被动运动,肌肉按摩,变换和姿势,放音乐,给患儿看色彩鲜艳、移动的物体,以促进小儿脑的发育。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78-779.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现状及原因,探讨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1年间收治的124例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资料。结果 124例新生儿中,13例发生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率为10.5%。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共7例,占53.8%,其次为胃肠道感染4例(30.8%),眼部感染1例(7.7%),皮肤感染1例(7.7%)。早产儿和难产儿中,共9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36.0%。结论 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是多样的,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改善病房环境,不断提高患儿自身免疫抵抗力能够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院内感染;新生儿;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新生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发育特点,机体免疫抵抗能力差,尤其是难产儿和早产儿,易发生院内感染,不仅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还严重威胁到了患儿的生命健康,对患儿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诊断方法、治疗仪器、药物的应用以及病原类型的变化,加之人为的医护因素使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逐年升高。本文将通过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现状及原因,针对性的提出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新生儿均为我院儿科2010~2011年间收治的住院患儿,其中男性71例,女性53例,年龄3d~1个月,平均年龄8.4d。早产儿17例,难产儿8例,足月儿99例。
1.2 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临床表现为哭闹、烦躁、嗜睡、发热、腹胀、黄染等。
2 结果
124例新生儿中,13例发生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率为10.5%。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共7例,占53.8%,其次为胃肠道感染4例(30.8%),眼部感染1例(7.7%),皮肤感染1例(7.7%)。呼吸道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消化道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眼部感染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早产儿和难产儿中,共9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36.0%。
3 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
3.1 患儿自身原因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的生产和储备比较少,当患有感染及严重疾病时,白细胞的消耗量会有所增加,从而降低吞噬功能和杀菌活性,易导致感染发生[1]。据文献[2]报道:婴儿低体重以及住院时间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3.2 病房环境
多数新生儿病区面积小,空间狭窄,患儿和各种医疗设备较多,使用密度大,医护人员较为集中,患儿多集中在一起,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病房空气不流通,使得细菌病毒滋生传播的速度加快,加之探视的人较多且较为频繁,容易带入新的病菌,给新生儿院内感染留下了隐患。
3.3 医护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院内感染防范意识不强,在检查、治疗、护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如入室前未规范洗手消毒、未执行更衣制度,对听诊器的清洗消毒工作并未引起重视等。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导致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产生一些条件致病菌,有机会迅速繁殖而致病,很容易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发生[3]。
3.4 侵入性操作
随着现代化诊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侵入性操作在新生儿病房使用,中心静脉置管与机械通气均属于侵入性操作,由于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在操作过程中易擦伤而致皮肤细菌感染,同时也会破坏皮肤黏膜屏障,使自然防御机制受损,增加感染发生的机率。
4 护理对策
4.1 加强新生儿基础护理,提高机体免疫力
护理人员应在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清理皮肤皱褶处的胎脂和血渍,每日用流动的温水清洗新生儿,对于眼部感染的患儿,应用无菌棉签沾生理盐水轻轻擦洗患儿眼部,将分泌物擦干净后再用眼药膏涂抹。及时清洗更换患儿衣物,防止感染的扩散[4]。通过合理调整营养结构和预防接种增强新生儿免疫力,同时经常给新生儿按摩,能够促加体重,提高免疫力。
4.2 健全院内感染防控制度,强化防控意识
健全的院内感染防控制度是避免感染发生的重要保证,医院应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感染防控制度和管理措施,并贯彻执行,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走进病区向医护人员宣讲院内感染防控知识,强化院内感染防控意识。
4.3 改善病房环境,加强病房管理
病房应科学合理布局,每日通风换气,保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每次3O~6O分钟,并用0.2%过氧乙酸喷雾消毒4次,病房内使用的诊疗设备采用1:1000新洁尔灭擦洗[5]。同时,医院管理者应进一步加强病房管理,强化无菌操作观念,定期对病房环境进行检测,检查制度、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积极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4.4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规范护理行为
定期对护理人员尤其是新进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提高其对院内感染防范的认识,重视对早产儿以及难产儿的监护,合理使用抗生素,规范护理行为,护理过程中严格遵照各项无菌操作制度,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注意操作技巧,避免对患儿造成损伤。同时还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可采取护士长经验传授、组织开展技能操作大赛以及派遣年轻骨干护理人员出外学习进修等方式,提高科室的整体护理水平。
5 结语
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是多样的,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改善病房环境,不断提高患儿自身免疫抵抗力能够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琴,冯占舂.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2):41-43.
[2] 潘玉杰. 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6):197-198.
[3] 李玉妹.新生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8):736-737.
新生儿度过第一个冬天,年轻父母首先要考虑让宝宝住在采光条件好、阳光充足、朝向较好的房间,室内温床宜保持在摄氏20℃左右,这样,宝宝换尿布就不太容易着凉。如果室温太低的话,可考虑开空调调节温度。
2.听说新生儿是很怕冷的,要不要给新生儿穿得多一点?盖得厚一点?包得紧一点?
由于新生儿产热脂肪的分布与成人不同,体温调节功能还较差,因此,一般新生儿的体温是随外环境的温度升高而升高,随外环境的温度降低而降低。因此,适宜的环境温度,对新生的宝宝来说最重要。如果天气特别寒冷的话,室温太低,新生儿易得硬肿症;如果室温适宜,但宝宝穿着或盖得太热的话,易得脱水热,这两种情况都十分危险。
那么,年轻父母怎样才能知道宝宝是冷还是热呢?告诉你一个小窍门:只要用手测试一下宝宝的鼻尖。如果宝宝的鼻尖不冷,那就证明宝宝不会感觉太冷,这样的温度还合适。
新生婴儿应穿着适当、盖得适当,不要用“蜡烛包”禁锢宝宝的手脚,要让宝宝在适宜的温度中活动自如。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冬季,一定要给宝宝提供足够的热卡,也就是说让宝宝吃饱喝足因乳或配方奶,这样就能保证有足够的热卡供应。
3.新生儿穿多少衣服才合适?
我们不主张给宝宝穿太多的衣服,如果室温维持在摄氏25℃的话,宝宝只需穿两套衣服就够了,一套内衣裤再加上外套;如果室温低于摄氏25℃的话,外套可穿厚一点。
建议年轻父母不要给宝宝穿棉花做的、腰部系松紧带的棉衣、棉裤,因为新生儿很容易出汗,反而容易感冒;如果棉衣太小的话,会在一定程度上压迫新生儿的胸部,影响宝宝的呼吸和运动。有的年轻父母还让宝宝穿着棉袄睡觉,这会造成宝宝睡眠姿势不良。另外,最好也不要给宝宝穿毛衣、毛裤,一方面穿着很不方便,另一方面羊毛、腈伦等纤维容易引起宝宝皮肤过敏。
宝宝的穿着,以不出汗为宜。保持一定的室温,尽量让宝宝少穿衣服,活动自如。如果开空调室内空气太干燥的话,可考虑添加超声雾化加温器,或在厨房里长时间烧一壶水,以增加空气中湿度。
4.如何预防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寒冷综合症,一般多见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在特别寒冷的地区,如果保暖设施不够完备的话,有感染的或患病的宝宝易得新生儿硬肿症。因此,新生儿一定要注意保暖。在北方地区,刚出生的宝宝可在妈妈的怀抱里取暖。
5.要不要每天给宝宝洗澡,洗澡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给新生儿洗澡,室温最好在摄氏25℃以上,水温宜在摄氏40℃左右。
如果没有空调设备而达还不到这个温度的话,可放置一个浴罩,先在浴盆里灌热水,不要放冷水,待水温自然下降,浴罩里则弥漫着足够的蒸气之后,再给宝宝洗澡。
有条件的话,最好每天给宝宝洗澡;如果没有条件的话,两天洗一次也没有关系。请注意:如果是早产儿或低体重儿的话,最好不要每天给宝宝洗澡。
6.在冬季,新生儿最容易得哪些冬季疾病?如何预防?
新生儿都拥有天然的免疫力,能抵抗不少冬季疾病。一般情况下,新生儿最容易患的是感冒,因此年轻父母预防感冒要从自己做起,以免将病毒传给宝宝。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室内每天通风两次,通风时空气要对流,以20分钟为宜,但要注意不要把宝宝放在通风口。
此外,注意不要让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亲支接触、探望宝宝,必要时,可用醋在室内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7.可不可以让新生儿接触冷空气和晒太阳?
我国许多地区至今仍保持着这样的旧俗:新生儿不能出门。其实在许多国家,宝宝出生后两三天父母就带着他出门和晒太阳了。因此,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年轻父母也可带未满月的宝宝到户外活动活动,如散步等,接触一下冷空气和晒晒太阳会使宝宝长得更结实。
8.如何护理低体重儿或早产儿?
护理要点是:A.保持适宜的室温。室温对低体重儿或早产儿尤为重要,年轻父母可根据宝宝的体重来调节温度。一般来说,如果宝宝的体重在2-2.5公斤之间,室温最好维持在摄氏20℃以上。如何没有空调设备的话,在北方,土坑是很好的保暖设施。其他的地区宝宝则可用热水袋取暖,但热水袋只能使局部保暖,要多放几个在宝宝的身体周围,热水袋一定要用布包裹起来,不要紧贴宝宝的皮肤,水温在摄氏50度左右,防止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