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三种观点。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三种观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铸造人格。其实这是国内学者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总结出来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所谓知识本位,是指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并注意培养某种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它的特点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之以一定的技术课程与实践训练,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轻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构成。
能力本位是指以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部分,组成多个模块,进行课程开发和培训,从而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本职业的能力。能力本位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被称之为模块教学,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
人格本位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它认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是知识、能力和人格三注一体及辩证统一,即职业本位。
“知识本位”,是高等教育机构诞生之初就附带的,是高等教育当然也包含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能力本位,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干北美,典型代表是加拿大的CBE模式,其后,无论是世界劳工组织提倡的MES、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都是依此原则开发创立的职教模式。而且,至今他们基本上还都是恪守当初的原则,只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逐步改良。人格本位的提法,最早出现在日本1986年的《审议经过概要(之三)》中,目前在美国的职业教育中也渐渐得到重视,近几年逐渐为我国学者接受。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模式的建立都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驱动的。能力本位产生时的加拿大,当初人均GDP约4000多美元;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人格本位观念时的日本,人均GDP已超过20000美元。而2005年我国人均GDP才大约1700美元。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就GDP而论。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还不富裕,老百姓的物质文化水平还相当低下,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相当严重绝大多数老百姓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
基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现实,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仍然也必须植根于知识本位、借鉴能力本位原则、汲取人格本位理念精华,将三者辩证地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职业本位原则。
职业本位教育,也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职业素质培养与全面发展培养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职教领域里的全面发展教育。第二,全面发展涉及诸多方面,职业素质教育,包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概括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把国外形式上孤立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有机地辩证统一起来。第三,职业素质是各行各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是从业者职业生涯中稳定的、持久起作刚的内在品质结构。职业本职教育提出了潜在性教育门标,指导教育者定位于职业教育、植根于技能培养、着眼于素质养成,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引导受教育者苦练内助、增强内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培养模式也应是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而设计的一个体系。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构想
1、当前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设计的因素。(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现阶段社会经济所急需;另一方面目前培养此类人才在我国尚无成熟的经验、无现成模式,是一项开创性工作。(2)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市场,在这个进程中,高职教育受到的影响最大。高职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第一线,根据岗位所需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教育执学体系,构建新型的高等职业培养模式。(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高职教育带来了生源质量相对下降和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与大众化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培养理念,并力争创造出有特色的一流教育。
2、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1)在全面贯彻党在新世纪的教育方针前提下,坚持职业本位教育,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坚持职业本位这个核心,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着眼于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需求,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性、行业性。根据不同地区、行业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差异,在遵循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制定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及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2)改革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调整现行课程教学体系。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应当是根据社会及本地区、本行业对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职业本位的培养目标,牢牢抓住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这个核心,拟定培养模式片予以实施。
现行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习或实践课”培养模式,实质是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机械改良,既无高职教育的特色,又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突破原有培养模式,调整现行课程教学体系,改为“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践课”,其中基础课包括:语文、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及与专业有关的基础课,占25%的学时;专业技术课包括:与专业有关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占25%的学时:实践(实习)课占50%的学时,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将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3、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动态化。因为市场需求是变化的,专业设置也应是动态的,除按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外,还可将若干个相近专业设置为宽口径专业,在目录名称后加专业方向,设置窄口径专业或交叉型专业。这样,既可以做到专业口径宽窄并举,还能够动态地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热点的变化。
(2)、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多样化。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社会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这种差异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就要使课程体系多样化适应不同区域经济的需求。
(3)、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实用化。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强调实践在教和学中的地位,以培养能力为根本,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考试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考试改革 过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113-02
一、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改革的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与高等职业办学的目标定位有些脱节。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在某些方面并没有体现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本位,客观知识便于命题、考核与评定,所以现在的考试内容多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同时又偏重于原理化的记忆性知识。这种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往往导致思考、判断的依赖性,导致想象力的匮乏,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另外,考试没有考虑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实际工作,就会处于一个封闭的自循环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局限着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结构。
(二)考试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
考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这种不科学的总结性考试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不良倾向。
(三)考试考核方式单一,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背离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的今天,存在很多高等职业考试方法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适应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方法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基本原则
按照高等职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工作贴近、培养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技能考试与职业技能考试鉴定接轨、考试改革与课程教学改革以及质量管理改革同步配套整体推进的原则,把考试方法改革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改革现有的考试方法,要正确运用考试的一般规律,突出高等职业高专教育的特点,以保证考试改革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要把考试方法改革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改、教学、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评价、质量管理改革紧密结合,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考试考核方法。考试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有:
(一)考试方法的内容与方式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保障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完满。高等职业的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在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这一根本的教学原则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实践为主。理论学习是为了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服务,所以体现在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上,就是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的考核为主。
(二)连续考核、促进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的考核应该有两项功能:评价功能和反馈功能。这两项功能中,反馈功能是第一位的,所谓反馈功能就是通过考核,肯定进步,指出不足,使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一门课程学完以后进行总结性考试,虽然对后续课程学习有反馈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比较模糊的。重要的是在每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考核对学习过程的反馈、调节作用,因此新的考试考核体系应该在每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安排2-3次考试,每次考试不但给出等级,而且要有书面评语,这样的考核评价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三)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发挥考试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作用,带动整个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贯彻“以就业为导向” 的方针。
三、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考试方法改革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更需要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考试方法上,要分析每一类课程和教学特点,找出原来考试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考试考核方法,以下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种考试改革方法,供参考。
(一)注重过程考核,打破一卷定成绩考试方法
注重过程考核,打破一卷定成绩的考试方法,学生的学习与复习有的放矢,改变了学生期末考试前临时突击的情况。同时,摆脱了一卷定终身的武断性。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过程考核,有利于普遍培养学生的技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变理论考试为完全操作提高技能的考试方法
把原来教学认为根本不可能有操作考试的一些课,如:统计基础课原来一直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来进行教学,一直偏重课堂理论教学,根本没意识到,其实统计基础课也应该作为一门高等职业学生的技能课来上,让学生掌握了统计基础知识后学会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资料整理的操作。统计基础课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可以说给高等职业院校管理类专业这门课的教学以及考试带来了一个创新,开创了统计电算教学与考试的新路子。
(三)提供有限资料的考试方法
打破了期末完全闭卷(如传统的考试课考试)或完全开卷(如传统的查课考试)两个极端。属于一种半开卷的考核形式,不仅减轻了学生死记公式、硬背概念的负担,而且学生可将精力集中于更多内容的思考上。
(四)部分教学项目采用口试的方法
从高等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目的出发,口试更符合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口试的加入,可以打破单一的用试卷考试的形式,使考试方法更灵活,更突出高职特点。
(五)校外实习课程考核的方法
校外实习课程的考核由校企共同负责,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考核成绩分两部分: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业务考核,学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日记或周记和实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本职业岗位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破除了学生学习成绩只能由学校一方考评的情况,更能调动学生注意培养岗位能力的积极性。
(六)项目式考试方法
这种考试方法适合于有制作成果的项目课程的考试。它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项目,既能体现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又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测评。项目完成的好坏不是体现一个人的成绩,而是一个项目小组团队的成果。这种考试方法不仅考核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还考核了团队协作完成的情况。项目式考试方法的创新点在于:考试不仅要考知识和技能,还要考核能力和素质,更符合当前用人的要求。
(七)采用职业技术资格考试来代替的方法
高职教育的考试过程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有些教学项目的综合评价可以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双证制”引入实际操作阶段。实行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探索国家提出的在全社会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的成功范例。这也是进行高等教育考试方法改革,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举措。它具有以下优势:考核的公正性、考核的全面性、考核的权威性。
四、结语
课程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功能的发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重要影响。考试方法与内容的改革实践,既体现了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知识的应用、技能的考核,又推动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从而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福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创新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2] 康娜.高职教育考试模式的可行性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3).
[3] 崔华丽,李艳丽.论高职高专考试模式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11,(9).
【论文关键词】协调发展;培养目标;课程重组;学分制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主要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划分界限模糊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文件,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以上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非常高的共性,关键词都是“高素质”“技能型”和“人才”,两者层次性不清晰,使得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划分界限模糊,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的衔接。
2.中高职专业契合度差
中职的专业主要体现职业属性,根据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分析得出,中职专业名称主要对应职业岗位。而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演变而来的,其专业的划分仍沿用其历史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很深的学科体系痕迹,根据《高职专业目录》分析,许多高职专业与本科专业相似,高职与普通本科专业具有较好的衔接对应关系,而与中职专业不管在专业划分的依据上,还是专业名称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中高职教育难以真正衔接。
3.课程未能实现顺畅衔接
中高职衔接目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课程衔接不到位,中高职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通道,但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衔接。中职与高职对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没有编写中高职通用教材,导致相同的专业其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相同或相似。学生在中职阶段学过,高职阶段还是开设这些课程;在实训、实习方面,高职技能重复训练中职技能。不仅浪费学生学习时间,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解决思路
与中职学校广泛交流,积极探索中高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等,打通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达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1.要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人才类型的一致性是衔接的必要条件,高等职业教育以胜任一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要求为目标,达到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应有的岗位技术素质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与之衔接的下一个层次教育,必须与此一致,完成这种目标的初步要求,才能使两个层次有效衔接起来。仅以学习年限和知识量作为层次阶段划分依据的,则不能真正实现中高职的衔接,中高职培养目标的现状迫切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其重新定位。首先,要转变理念,重新整合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找准对接口;其次,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确定能力培养区分度;再次,在此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分段确定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的原则,根据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基础,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技术、实践技能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
2.努力促进中高职专业衔接
中高职的衔接必须以专业衔接为基础、以培养目标及课程衔接为核心。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对不同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层次以及该专业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确定各专业适合于中职后就业或是中高职衔接培养。一旦确定某专业适合于中高职衔接培养,则共同制定该专业建设方案,确定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统筹专业设置。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衔接
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共同统筹安排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首要任务是重构课程体系,推进各专业课程的标准化,按照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根据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界定好哪些内容由中职、哪些由高职完成,课程按纵向发展序列衔接,根据课程衔接的基础理论、课程发展的阶段性、专业知识的逻辑性、技能的形成先易后难顺序排列,中职课程内容的终点是高职课程内容的起点。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公共课为主,主要讲授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高职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以专业课为主,主要讲授专业理论及技术,以保证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不遗漏及课程内容前后的有效承接,充分发挥高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
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也要体现承接与延续的关系,中职阶段侧重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以及基本操作规范、方法等的培养,高职阶段则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更多地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在教学过程中,中、高职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课程、教材、案例、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实现校与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真正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关键词:连云港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257—02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已进入新一轮的改革。其中既有政府统一组织的,也有学校自发组织的,还有教师自己进行的,这充分说明课程改革有着很好的基础。连云港市拥有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高职院校,其课程改革也处于大发展时期。但连云港市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面也出现了问题,如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面对学生学习准备不足的状况?如何克服学分制所面临的困境?如何激励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等。本文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出可行性对策。
一、连云港市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近几年,连云港市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课程模式等方面,逐步缩短了高职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距离,已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
1.立足课程内容,将职业性与学术性整合。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是非常短暂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受教育者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可是传统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相对滞后,没有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课程内容,缺乏整体融合。基于这方面的原因,连云港市高职教育课程实施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的整合,用与职业相关的主题来组织和促进学术课程的学习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将更多的学术内容整合到职业课程中,使受教育者拥有核心的学术能力;另一方面,在职业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本专业最基本的核心原则,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职业能力,通过这样的课程内容,受教育者就具备了较为宽泛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巧,能自如地应对未来就业时的频繁变化。
2.立足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包括对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本身的原则规定,也包括具体的课程开发活动及取得的成果。借鉴已有课程模式的成功经验,汲取中国传统课程模式的精华,并结合中国高职教育的实际,“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成为连云港市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比较理想的选择。“宽基础”由德育课程文化课程、工具类课程、社会能力类课程及职业群专业基础课程四部分组成,不但侧重于“能力本位”模式强调的职业能力本位,还强调要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拓宽受教育者就业面和转岗的可能;“活模块”则强调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特别注重上岗能力的训练。每个模块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包括该部分内容的培训目标、所需的相关材料及考核评估标准等;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操作时实行“单元学分+累积学分”制,能适应各种形式的高职教育专业的课程学习,最终提高受教育者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立足课程实施,注重教学多样化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所以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场所等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一改过去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呆滞方式为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灵活方式;教学手段的“黑板+粉笔”要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取代;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转换。课程实施的多样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与证书融合,教室与实训室整合,教师与师傅混合,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使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和社会要求。这一过程的实现,也有赖于教师的角色从信息的给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管理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二、连云港市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设置的盲目性。首先,连云港市有些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深刻认识,尤其对高职教育在职业培训、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式的影响,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往往定位在“高等性”,而忽视“职业性”,在教学要求和教学实施上有意无意地向“工程师”、“设计师”,甚至更高的目标靠,从而严重的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轨道。其次,连云港市有些高职院校遵循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通过压缩课程内容的方式,完成高职教学计划,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脱节,使高职学生毕业后没有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丧失了自身应有的优势和特色。体现在课程目标方面,片面强调学科及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而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培养及个性发展只是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发展思路
教育必须为社会生产服务。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一种特殊“商品”,其质量优劣必须由市场来检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严格按照市场需求来设计“自我”,适时调整自己的定位和办学方向,不但从数量规模上有所发展,而且应在质量上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一、职业教育特点分析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
职业教育对理论方面的知识要求不太高,但一定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就像我们日常学骑自行车一样,如果只学会了骑自行车的基本理论,或只是背诵期自行车的基本技巧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真正找一辆自行车来骑,将学到的理论全部溶于实践中,才能学会骑自行车。
职业教育面向现实社会,要培养能适用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是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多面手,这些人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利用能力要比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重要,所谓的的理论家是不适合当今的职业需求的。
2.面向工作的实用性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它不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性教育,而是直接从事具体的实用技能教育工作,实用、有效、专业是它最基本的培养方向,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加紧密地参与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3.技能训练的反复性
职业教育在培训内容上,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它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大多数的课堂学习以技能教育为主,在时间上来说,相对于普通院校,它的理论学习时间比较短,也就节约了教育时间,在难度上来说,它不需要多高深的理论知识,需要的是多加练习,以练求精。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1.教育观念旧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观念陈旧,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由于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有些学生和家长产生高职教育是“二流教育”和“落榜生教育”等错误认识,加上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学生和家长认为上了高职前途无望。
2.经费投入少
经费投入不足限制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要办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国家把资金主要投入到普通高等教育,投入到高职教育资金有限。高职教育只能维持现状,难有足够资金建设软硬件。企业尽管是高职教育的受益者,但却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和他们的密切联系,不愿承担应尽义务。
3.专业设置差
一是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学校在专业设置随意性、盲目性较强。二是有些专业设置不考虑市场的需求,设置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面狭窄,社会需求不迫切,缺乏吸引力,导致招生数量不足,毕业生囤积。三是缺乏特色专业,有些学校缺乏考虑长远专业、品牌专业的建设,急功近利,重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和层次低的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特色专业、骨干专业。
4.教材体系散
目前为止,高职教材建设体系松散,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在过去中专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而成;二是直接借用本科同类教材;三是组织本校或几所学校教师联合编写教材。但这些教材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特征不够明显,基础理论分量太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等问题,总的来说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5.教学方法老
一些高职学校采取的还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满堂灌”现象严重。实践技能课也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很少采用现场教学、模拟上岗教学、案例教学等使学生动手的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程度低,教师主导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
6.离行业、企业远
据笔者调查,大多数职业院校不具备培养出技能型人才的实训条件,校企合作大多是建立在靠“关系和信誉”基础上的浅层次、低水平合作。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付诸实施,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的合作。
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思路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思路多多,笔者的思路是:
1.重新定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劳动用人制度也发生了根本变革,由原来的劳动部门统一分配和调动变为由劳动力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劳动者的第一次就业做好准备,而且要为其今后的转岗和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在某一职业集群内就业的技能,而且要使获得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宽厚知识、技能基础,具有学习的能力。
2.课堂学习与实训结合
通常是把课堂学习作为学习理论的途径,而把实训作为训练技能的途径。这种割裂的课程安排方式,不仅不利于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促进,而且也不利于形成个体完整的职业能力。
3.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举、走多样化化办学的路子。内涵发展就是讲求数量、质量、规模、效益、结构的统一。坚持内涵发展,充分挖掘潜在优势,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把握后发优势。但另一方面,当潜力基本挖尽以后,还得加上适当外延,设法增加新的职业教育资源。途径主要有:调整职业教育布局、专业、层次结构,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的资源,走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之路;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敬慧,张立梅.简析中职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价值工程,2011,(28).
[2]郭旭红.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
[3]张家河.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1,(26) .
[4]杨树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