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文化差异

民族文化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文化差异

民族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动画片;中国;美国;文化特点;主题;情节设计;取材;商业运作

在文化传播中,有这么一个规律,“愈是世界的就愈是民族的”,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东西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动画是一种文化产业,是从文化产业再延伸到经济范畴的,自然也带有自己本国的文化内涵,动画片的发展已经有百年的历史,美国无疑是世界动画强国,他们的动画电影、动画连续剧在全球都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以动画人物、场景为中心的迪斯尼乐园更是赫赫大名。中国是一个正在急起直追的动漫发展中国家。双方的文化特点和民族性都在自己的动画片中有所呈现。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主题、情节设计或画面设计、故事取材、商业运作看这些动画片中所呈现的民族文化特点。

1、主题:中国的动画片大多脱不了一个目的――教育,“寓教于乐”,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都在奉行的传统。无论是早期的《三个和尚》、《骄傲的将军》还是后来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或者是现在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都脱不了这一痕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华德育故事》、《弟子规》这些动画片,更是致力于面对儿童传播中国传统美德而制作的。

和我们强调教育相比,而美国动画则不同,自诞生以来,它试图带给人就是欢笑和快乐。就是为了娱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美国动画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被特别强调。但是也并不是不讲究教育,他是在娱乐的基础上以一种类似“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对孩子输入一些价值主流观。比如 “励志"一向是美国动画大片的主打特色。《狮子王》中那只叫辛巴的小狮子经受了各种考验,懂得责任,成为草原之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强调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人奋斗的重要。

2、情节设计或画面设计:孩子是想像力丰富的,作为孩子是主要观众群的动画片便要特别强调幻想特性。同时孩子又是纯真的、天真烂漫的,所以动画片应强调趣味与想像的结合,回避那些过于现实、复杂的东西。美国迪斯尼动画片的特点以剧情为主,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动作表演生动夸张。如《猫和老鼠》,整部动画片中几乎没有配音,孩子们可以通过动画片中主人公夸张、调皮的动作与表情对其所要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猫鼠追逐,斗智斗勇。体型巨大的猫却总是被小巧机灵的老鼠打败,洋相百出。中国的动画片想象力和夸张手法上比不上《猫和老鼠》,节奏也比较缓慢,但值得一提的是,早期中国的动画画面形式采用了多种民间艺术方式,如《铁扇公主》把中国山水画和戏曲艺术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这两部影片则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而《大闹天宫》的人物设计更是在当时震惊了世界。 Ww

3、故事的题材:我们的动画片一般大量的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去挖掘、改编,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华德育故事》,《至善之道》,沈阳动漫产业基地在央视播出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是一部反映我国历代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系列木偶动画剧。《百花公主》、《福娃娃开心游记》、《憨娃》、《淘气宝贝》、《中国神话故事》和《字字龙》等1l部作品也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

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没有本土文化,其文化基本是综合欧洲和其他世界各国的文化而产生的。所以美国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但美国在经济上的优势使得美国文化也处于强势的地位。这也在动画片中体现出来。美国的动画片除了自己原创出《米老鼠与唐老鸭》、《猫和老鼠》这样优秀的作品,也喜欢从别国的文化中去吸取养分,从《白雪公主》到《花木兰》,美国动画电影也有很多是改编自欧洲、亚洲的经典名著和童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加以美国式的诠释后,“返销”到故事的原产地,大多获得成功。其中《功夫熊猫》更是集合了“功夫”和“熊猫”这两个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元素,不但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这一点已经在中国的动画创作界引起极大的思考。

4.要有很强的商业导向 :衡量竞争力的标准是出口能力。商业世界里,谁拥有了市场谁就拥有了成功。2002年,英国的儿童市场中美国大制作占了74.5%,其中单单迪斯尼就占了37%的市场份额。而2000年,英国的《小鸡快跑》大获成功,也是主要得益于美国梦工场的帮助。

中国的动画创作艺术性都很强,但市场意识薄弱,市场的开拓不够,发掘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当务之急。《宝莲灯》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品。这部国产动画“大片”改变了“动画片赔钱赚吆喝”的惯例,投入产出基本持平,在当时被称为奇迹。然而当初《宝莲灯》只做了VCD、CD光碟和故事画册、笔记本等衍生产品就仓促收场。好莱坞的一部动画片投资4500万美元的《狮子王》,其票房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就达7.5亿美元。有专家针对这种现象指出,国产动画要崛起,必须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国产动画片在国外动画的冲击下缺乏竞争优势,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

动画片的输出大国美国、日本等在输出动画片的同时,也输出了他们本国的文化。而文化侵略在那些大国,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减弱过势头,每一个国人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个忘记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李三强.中美动画文化精神之比较[J].探讨与争鸣.2007(1)

[2]杨阳.试论中国动漫的传统文化表达与发展[N].山东大学 2009

作者简介:

民族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维吾尔族 汉族 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现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维、汉、哈、蒙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新疆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维吾尔族人口为1011.98万人,汉族人口为841.96万人,分别占了全部人口的46.42%和38.99%。占据新疆人口总数前两位的族群关系是影响新疆政治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共同的经济生活将各民族的利益更加紧密、直接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初,有100余户汉族农民自发来疆并在维吾尔族人聚居的民丰县定居,当地各级政府帮助他们解决住房、用水、用电、子女入学等问题,维吾尔族农民主动为其中的贫困户、缺粮户捐钱捐物,以后这些汉族农民带头进行科学种田,传播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等方面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经济交往的不断加深,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各种文化因其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互碰撞甚至冲突。

二、民族文化的差异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使人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实际上,在民族关系的整个过程中,文化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文字

人类交际工具的种类是繁多的,有手语交际、旗语交际、音乐等多种形式,但语言文字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交际工具。一个民族的存在,是以其使用的语言为标志的。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是这个民族认识、解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与此同时,一个民族往往将自己的历史,以及自己对于环境做出反应的一些经验积淀在自己的语言中。在民族关系的实际中,差异最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符号化行为中。

人类的思想文化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语言的差异导致文化的差异是必然的。维吾尔族是以维吾尔语为母语并作为日常生活用语,而且保留了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民族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成为了两个民族隔阂的重要因素,语言的不同,言语的不理解,思想文化表达的制约成为交际的阻碍因素。由于语言的不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的民族意识,弱化了彼此接纳的心理,进而强化了民族之间的差异。

2、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大约在十世纪初,即我国唐末至五代时期,比中原地区晚了两个多世纪。大约在十五世纪伊斯兰教取代了其他的宗教,成为全体维吾尔族共同信仰的宗教。从此,伊斯兰教就根深蒂固地影响着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文化的意识形态范畴内,宗教属于文化的重要要素,维吾尔族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表现在维吾尔族的经济、社会生活当中。维吾尔族的行为准则都是以伊斯兰教的典籍《古兰经》以及“圣训”为指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维吾尔族的里的禁忌:维吾尔族不食自死的牲畜,维吾尔族不食猪肉、狗肉、兔肉、驴肉、骡肉等等,不食一切动物的血。在维吾尔族的清真餐厅吃饭,不能把非清真的食物带入餐厅,这样是对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的不尊重。

汉族不是一个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汉族对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吸收并成为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在整个汉族群体里,是不同的。

之间因的不同引发的民族关系问题以伊斯兰教和非伊斯兰教尤为突出。部分伊斯兰教信仰者总是在强调自身与异教徒的对立,强调正统与异端的区别,由此构成了不安定的因素威胁着新疆的政治稳定和安定团结。

3、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人们积久而成的风尚和行为模式,是一定社会中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规范。风俗习惯作为一种文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维吾尔族风俗习惯主要是依托《古兰经》伊斯兰文化而形成的独特的、完整的民族风俗。维吾尔族喜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物,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最重大的节日是“古尔邦节”。

(1)饮食禁忌。穆斯林的饮食禁忌种类很多,但几乎都是对动物性食品及其脂类,而且要求比较严格。禁食猪、狗、驴、骡肉和猛兽猛禽的肉。禁食未经宰杀而自死动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动物的血。禁食不是穆斯林宰杀的牲畜。这种禁忌的行为准则来源于《古兰经》以及“圣训”。

(2)生活习惯。维吾尔族在生活上是非常严谨的民族,维吾尔族忌讳洗过手后甩手,忌讳在别人面前剪指甲、擤鼻子等不雅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在汉族文化中没有对饮食的禁忌,也没有严格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生活习惯。

三、民族关系需要和谐发展

民族交往需要两个民族彼此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并需要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里相互协作、协调发展。民族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两个民族的团结发展,两个民族的团结发展是建设和谐新疆,使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

之间的交往障碍主要是由于语言的不同、的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时候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中,维吾尔族学习汉语语文显得尤为重要。维吾尔族学好汉语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能够学习到更多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在维吾尔族学好汉语的同时,同样对汉族也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在新疆维吾尔族聚居的地方工作的汉族干部,只有掌握好维吾尔语,汉族干部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够更好地与维吾尔族群众沟通交流。

新疆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在市场经济日趋深入的现代化进程中,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隐含的封闭性、排他性和落后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本民族的发展,这就需要维吾尔族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与其他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只有在不断交往中才能够凸显出自己民族的先进与落后,才能够推进文明与进步。两个民族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彼此之间的长处与文化精华,逐步使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拉近,逐渐淡化彼此之间的文化分歧。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看,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加强,社会分工愈加细化,世界犹如一个大的工厂,需要一种高度统一的高效率的管理来指导、协调和组织社会生产,而经济活动的本质是无民族差异的。因此,在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需要新疆民族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扬弃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模式,认同与接受适应社会化管理与发展的新文化观念,新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①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②彭岚嘉,陈占彪:《中国西部文化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③吴飞:《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④牛丽红:《新闻报道中的西北民族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7

⑤蔡帼芬、徐琴媛:《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3)

⑥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民族文化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

⑦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除文化的围墙》[M].黑龙江出版社,2000

⑧[英]・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⑨陈青,《跨文化传播中的中西方差异及传播策略》[J].《声屏世界》,2005(3)

⑩常燕荣,《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民族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1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03-02

医院文化通常包括医院硬文化和医院软文化两方面。医院硬文化主要是指医院内的物质状态,如医疗设备、医院建筑、环境、医疗技术水平等;医院软文化是指医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本医院特色的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是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理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等。医院文化是在一种医院精神的统领下,增强职工凝聚力、向心力、事业心等,将医院各种力量统一于既发展医院又发展个人的共同方向上,培养医院的共同价值观和医务人员的共同情感,形成医院自身的文化。中医民族医医院文化更是体现了中医药文化不同于其他医院的特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笔者现就新疆各中医民族医医院关于医院软文化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以了解各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7家中医及民族医医院的院领导及科室管理人员200人。

1.2 调查范围

调查问卷以信函或传真方式发放,问卷内容包括医院基本信息和医院文化建设信息两部分。其中医院基本信息包括医院

名称、所属地区级别、创办时间、职工总数、床位数、临床科室数等,医院文化建设信息包括对医院文化的概念和意义的了解、医院文化在医院建设的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对医院的理念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等。

由统一研究人员对问卷进行发放和回收,在Excel中同时对问卷调查双录入,对内容不全者进行剔出。

2 结果

本次调查回收问卷178份,问卷回收率为89%。

2.1 个人基本信息

2.1.1 学历 硕士3人,本科73人,大专85人,中专15人,高中2人。

2.1.2 职称 初级30人,中级58人,副高39人,正高27人,其他24人。

2.1.3 专业 临床专业(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民族医等) 95人,护理45人,检验3人,药学12人,卫事管理5人,其他17人。

2.1.4 职务 院长12人,副院长9人,书记2人,护士长29人,科室正副主任87人,正副科长5人,其他8人。

2.2 医院基本信息

按地区划分,区级医院为A级,州级医院为B级,市级医院为C级,县级医院为D级。其中A级2家,B级2家,C级4家,D级29家。平均职工数247人,平均床位数211张,平均临床科室9.5个。

2.3 医院文化建设信息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被调查者中有97人(54.5%)对医院文

概念和意义处于简单了解。尽管171人(96.1%)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文化和医院形象对医院的发展非常重要,167人(93.8%)认为医院文化在医院管理中发挥了作用重要,但仅有93人(52.2%)所在的医院在长期经营服务过程中,形成了日趋稳定独特的“价值观”及“核心理念”。

有163人(91.6%)认为医院的大多数职工具有一致的服务理念,174人(97.8%)所在的医院制定了适合医院的“道德行为规范”,但仅有126人(70.8%)所在的医院重视了“精神文明建设”,114人(64%)认为医院职工工作满意度一般,142人(79.8%)所在医院有“院训”,98人(55.1%)被调查者表示所在医院有院歌,但77人(43.3%)所在医院的职工不会唱院歌,116人(65.2%)所在医院有院徽,73人(41%)对所在医院的建设表示满意,81人(45.5%)认为医院的环境需要改进,70人(39.3%)所在的医院院内标识非常规范,104人(58.4%)所在的医院没有一个完整的文化建设体系,150人(84%)所在的医院选择用宣传展板对医院文化进行传播,55人(31%)所在的医院进行网站宣传。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医院管理者中从事临床专业(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民族医等)较多(53%),主要为各科室主任、副主任及护士长。学历主要为本科与大专学历(89%),高学历人员较少。职称以中级与副高较多(54%)。由于调查对象为各中医民族医医院,以地州县级医院较多,其中29家为县级医院,平均职工数、床位数及临床科室相对均较低。表明由于新疆地区相对内地偏远落后,医疗及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缺乏高学历人才,且职工数、床位数等医院基本条件也较为薄弱。本次调查还发现,尽管96.1%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文化、医院形象对医院的发展非常重要,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文化在医院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仅有54.5%对医院文化的概念和意义有简单了解,仅有52.2%被调查者所在的医院在长期经营服务过程中,形成了日趋稳定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核心理念”。仅有70.8%的医院重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尚有4.5%的医院将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敷衍了事,值得深思。提示尽管普遍对医院文化建设有一定的了解,但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对医院文化如何建设及其内涵了解甚少。

调查发现,97.2%的医院将“以病人为中心”理念贯穿在医疗行为中,凸显了医院以病人为服务中心的理念。医院职工尤其是科室主任参与医院决策的意识较淡薄;大多数中医民族医医院发展目标没有能与职工个人的目标统一;部分医院内部缺乏创新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部分中医民族医医院没有解决医院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中医民族医医院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①认识上误区较多。对医院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不甚了解,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肤浅,并简单地模仿其他行业文化建设模式。②发展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医院文化建设的不平衡,同一地区处于优势的大医院,其环境文化、科技文化及精神文化等明显优于基础较差的小医院,人才素质差异对医院文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③医院管理层的思想水平和管理能力还不适应塑造医院文化的要求。所以,要更好地建设医院文化应从产生问题的原因入手,对中医民族医医院来说,医院文化是中医民族医药几千年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中医民族医医院作为中医民族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民族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民族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民族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民族医药服务的需求;同时也主导着中医民族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从而扩大社会对中医民族医药文化的认知度。

4 结语

民族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外语课堂 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06-02

语言教学以听、说、读、写为基础不断延伸,语言的四要素成为外语教学和提升语言技能的基本步骤。外语教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文化中所蕴藏的思维方式和言语习惯以及历史文化。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民族的言语交际习惯和思维方式差异,进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迥异。

1.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1文化的界定

所谓文化,即人文化成,人文由大脑对自然现象进行认识、改造和重组的一系列活动所形成。文化作为社会历史积淀产物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将与衣食住行等以实用性为重点形成的认识和运用活动视为文化,将长久形成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也视为文化,文化由语言和文字两大要素组成,特定社会群体创造共同认可和使用的语言文字,它们共同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缩影,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类社会不同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民族文化,文化和语言相辅相成,二者共同作用,共同影响。

1.2跨文化交际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立足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学者文秋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将其分为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作为语言的最重要功能,交际能力主要包含语言、语用和策略三部分;而跨文化能力主要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宽容度以及如何灵活处理文化差异三方面的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主要是对语言深层文化差异的灵敏度和辨别能力,它有效地帮助语言学习者厘清语言文化交际的深层差异性。而对待不同语言文化的宽容度则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理解与尊重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而灵活处理文化差异中则要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辨别文化差异,用目标语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来指导自己的言语活动,尽量减少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冲突,从而实现语言交际效果。

2.中西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文化属于不同文化体系,导致文化间自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集中体现在语言文化的使用方面。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与作为印欧语系的英语代表两种语系的不同文化特征,要想提升外语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语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不断进行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积累和反思。

2.1 中西语言特征差异

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文和外文(以英文为典型)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具有巨大的差异性,词法层面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词汇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词汇主要采用词根复合构成,词缀不发达;而英语词汇形态丰富,通过形态实现词性的转化,具有丰富的前后缀等。这种词法差异导致汉语构词缺乏词法规律,而外语教学可通过总结词缀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减轻学生的词汇记忆负荷。比如英语中的“friend”、“friendly”、“friendship”、“friendless”由“friend”作为词根,衍生出一系列相关词汇,而中文对应的是“朋友”“友好的”、“友谊”、“无依无靠的”,词法构成的规律相对缺乏,导致词汇的记忆难度较大。某些词语出现意义不对等,比如“the one”表示独一无二的人(唯一),笔者曾错误地运用“I’m the one.”是为了表示我也是其中一个,结果让外国朋友觉得很尴尬,他说“the one”一般用于情人之间,表示对方的唯一挚爱。

而句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西SVO的句法结构中S的成分有所差异,汉语通常是话题型主语,将话题作为强调部分置于句首。而外语尤其是英语在句法方面强调应用语态,比如英语经常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在口语中极少使用被动,或以主动代替被动。这种语言句法的不对等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采取语言迁移方法的难度加大。

2.2 中西语言环境差异

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和语言所处的经济政治等社会背景具有极大差异性,导致了跨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进而导致语言对照空缺或词义不对等,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词汇空缺。中西方语言词汇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会出现部分词汇对照的空缺,比如英语中Give the person a sack(给某人一个袋子),指解雇某人;Pink list(粉红色清单),指解雇通知等等。而汉语中一些蕴含民族文化的词汇如之乎者也、土地庙、观音菩萨、南柯一梦、中山装等,在英语中也基本呈现空缺。第二,词义不对应。由于中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词的意象与词义的联想不同导致词汇表达不同语义,甚至词义在不同民族出现词汇色彩意义的褒贬对立。“aggressive”在中国人理解中会偏向于“有侵略性的”、“好胜的”而在美式英语中多指代“开拓进取”。“狗”在中国的很多表达中含有蔑视和鄙夷色彩,比如“打狗棒”、“狗腿子”、“关门打狗”、“狗仗人势”等,而西方则常用狗来形容亲近的人或忠诚等形象,比如“爱屋及乌”即 love me, love my dog,You are a lucky dog等。词汇的这些差异背后都蕴含着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容易造成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语义冲突。

2.3 中西语言习惯差异

语言交际习惯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屡见不鲜,这种语言习惯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日常用语(见面问候语、告别语、致谢词、道歉语以及各类忌讳语和隐语等)展现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差异:见面问候时,西方人习惯讨论天气,而中国人则更常询问吃饭没,干什么去等简单的问候和寒暄形式。对于别人的称赞采取不同回应,中国人偏向于采用谦虚和客气,表示不敢当,而西方人会欣然接受并感谢。在日常交往中,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忌讳在聊天中讨论年龄、以及个人收入等私人问题,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侵犯了个人隐私,或者他们认为与交谈者并没有亲密到可以分享私人信息。

2.4中西文化习俗差异

作为外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习俗的差异,要想地道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除了要准确把握语法结构和词汇,还要考虑目标语使用者的文化习俗,理清母语和目标语双方存在的生活习俗差异,这种习俗差异成为语言运用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志。比如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红色的理解有极大的反差,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和欢乐;而西方人则不爱红色,他们认为红色代表血液和暴力。这些就是民族传统认知和文化习俗的差异。

3.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师角色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作为外语教学提升的关键,外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运用外语思维方式把握中西文化差异,成为外语教学重难点。鉴于中西文化迥异,导致外语课堂上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角色具有较大不同之处。

3.1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更繁重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语言间的区别性特征较多,导致外语课堂教学不能仅从传统语言教学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手,教师除了把握语言学习的四要素之外,还要充分把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尽量减少由于语言负迁移对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这要求外语教师必须提升自我专业文化素养,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中外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对比,把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进而减少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外语教学难度。同时,教师还要以教材为蓝本,不断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将文化教学渗透进外语教学的各个板块之中,及时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运用实际的语言材料等语言事实让学生领会外语思维方式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不断汲取和吸收外语思维方式,不断调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中式英语错误表达方式。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师的整体教学任务在中西文化巨大的差异中显得更加繁重,必须更深入地了解语言间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准确地道的语言表达。

3.2外语课堂氛围更轻松,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更平等

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师生关系具有等级性,学生对待教师毕恭毕敬,而不敢丝毫懈怠,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应当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相比之下,外语课堂应当创设外语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语言环境中熟悉并运用外语思维方式,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更自在,处于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状态中,教师应当主动让位于学生,以教学主导的身份引导语言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外语实践能力。

3.3教师成为外语文化的引导者

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通过中西文化差异选用灵活教学策略和手段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外语学习过程中,对文化差异准确把握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熟悉中西文化在语言特征、、语言环境、语言习惯、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教师应当拓宽教学渠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外国风俗和外语表达习惯,可以通过图片、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以及小说、报纸等文字材料来把握,同时可以创设情景来理解外语遣词造句上的差别,把握字词意义差别或句法结构差别,或者把握一些非常地道的外语表达方式。

4.结语

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民族语言中可窥探出民族文化形态的多样化,也将民族文化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信息,儒家中庸思想成为汉语表达的重要准则,强调语言表达的含蓄委婉,重视语言表达中的集体主义等等,而相比之下,以印欧语系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调语言内容表达的直接性,突出个体特征等特征成为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语言思维。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把握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转换自身教学定位,不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创设和模拟外语语言环境,才能全面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共创良好的中西文化差异的课内外学习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民族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跨国并购 民族文化 人力资源

跨国并购是指国外投资者通过兼并、收购东道国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获得对东道国企业控制权。随着全球化经济迅猛发展,跨国并购日益演变成企业寻求国际化资源、实现全球发展战略的快捷方式。企业借助跨国并购在将成功的产品和创意从本国移植到国外市场的过程中面临一个重要的跨国人力资源战略:如何体察、响应跨国并购双方企业所处文化差异对跨国人力资源整合的影响。

企业跨出国界并购,在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上生产运作,一定会面临来自不同国家、地域层次的民族文化冲突和并购双方企业层面的组织文化冲突,而组织文化差异是企业所处特定民族文化的沉淀。跨国并购企业必须意识到其进入国家的法律、习俗等民族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整合的影响,即人力资源整合与特定民族文化背景相对应。Hofstede提出的民族文化理论包括5个维度:(1)权力距离(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3)阳刚与阴柔(4)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5)不确定性归避。权力距离指人们对组织内权利不平等现象的接受程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表示个人与集体间的关联程度;阳刚型文化注重对工作目标的追求,阴柔则追求友好氛围或与上级和同事和睦相处;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倾向程度;不确定性归避表明人们对确定和不确定情况的偏好程度。跨国并购企业在跨越国度寻求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因跨越民族文化而担负更大营运风险。

一、民族文化差异加大跨国并购企业人员安置难度

伴随跨国并购多元文化背景人力资源大量涌现,新企业整合人力资源第一步就是合理安置人员。然而跨国并购双方民族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员工安置带来以下难题:首先,在大权利距离文化下的跨国并购方崇尚集权、主张整合成管理层次明确、组织结构层级化的新企业,而东道国企业在小权利距离文化下分权管理、偏好组织结构扁平化。并购双方在组织结构、管理层级设计上的分歧必定会影响基于组织结构框架的定编、定岗;其次,跨国并购双方分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阳刚与阴柔、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不同文化维度,在聘用员工标准设置上也存在分歧。跨国并购方在集体主义、阴柔及长期导向文化下聘用员工标准不仅覆盖有关员工以往业绩的定量指标,还要涉及员工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社会价值,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定性定员指标;而目标企业在个人主义、阳刚和短期导向下定员标准侧重员工个人能力、工作目标实现和短期盈利能力;再次,跨国并购双方处于高或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下,因双方员工对安置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容忍度不同,对安置过程透明度、因安置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人力资源流失程度也不尽相同。

不同文化背景下跨国并购双方很难在组织结构框架、管理层次、定编定岗、定员标准的设计上达成共识,致使新企业未能依据双方人力资源系统实际状况,通过科学设计组织结构、合理安置员工来降低人力资源流失率、整合人力资源队伍数量结构。

二、民族文化差异对跨国并购企业人员培训提出挑战

企业跨国并购安置了大量不同国籍的人力资源后,势必加大人力资源培训力度,而人力资源培训也因民族文化巨大差异面临挑战:第一,跨国并购双方处于不同权力距离文化,人力资源培训需求不尽相同。处于大权力距离下的跨国并购方尊重权力、管理等级深严,培训需求多是自上而下,来自上级命令或规定;目标企业在小权力距离下管理层级少、员工自大,培训需求是自下而上,由员工向上级提出培训要求;第二,跨国并购双方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下对培训对象选择有所不同。跨国并购方在集体主义下关注集体共同发展,多选择工作团队为培训对象;个人主义下目标企业往往重视个人发展、将员工个人作为培训对象;第三,阳刚与阴柔、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下跨国并购双方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也不同。阴柔和长期导向下跨国并购方注重员工社交能力和未来工作所需技能的培训;阳刚和短期导向下目标企业将培训内容定义为员工工作能力和短期工作行为;第四,跨国并购双方分处高或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培训方式设计各不相同。跨国并购方在高不确定性规避下尽量避免含不确定性因素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传统严格的培训方法如:授课、实践操作训练等;而目标企业在低不确定性规避下,倾向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灵活、能动性较强的培训方式。

民族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导致跨国并购双方具有迥异的人力资源培训需求和设计不同的培训对象、内容与方式,故新企业很难借助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源潜能。跨国并购企业应该立足于多元民族文化折射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的差异实施跨文化培训,改善人力资源队伍质量构成。

三、民族文化差异导致跨国并购企业人员绩效考核面临威胁

跨国并购企业合理安置多元文化背景人力资源,改变人力资源队伍数量构成;跨文化培训不同民族文化人力资源,改变人力资源队伍质量构成;此外,还要考核不同国籍人力资源、发现其优势与劣势,改善队伍效率构成,但民族文化冲突致使人员考核面临威胁:首先,不同权力距离文化下跨国并购双方在绩效考核实施者、考核方式选择上相距甚远。处在大权力距离下跨国并购方员工严格服从领导,企业常选择被考核者直接上级作为考核实施者,而上级领导会采取较严格传统的考核方式如:笔试、结构化面试等;小权力距离下目标企业组织结构松散,被考核者上级领导、同级、下属员工、客户等均能以考核者的身份出现,多元化考核者在考核方式选择上相对灵活,多采用气氛轻松、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其次,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下跨国并购双方考核对象的选择不一致。集体主义下跨国并购方重视团队工作效率,常选择工作团队作为考核对象;个人主义下目标企业注重员工个人发展,将员工个体作为考核对象;再次,阳刚与阴柔、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文化下跨国并购双方考核内容实施有所差别。阴柔和长期导向下跨国并购方考核内容涵盖员工帮助他人、保护环境等社会价值实现情况,以及员工未来工作能力、发展潜能;阳刚和短期导向下目标企业考核内容多是围绕员工工作目标实现情况和员工过去、现在工作绩效设置;最后,在高或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跨国并购双方在考核标准设置上侧重点不同。跨国并购方在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下侧重于设置标准化且具操作性的考核指标,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下目标企业设置的考核指标体现灵活性、可变性。

多元民族文化下跨国并购双方在考核实施者、考核方式、考核对象选择、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设置上的差异导致新企业未能针对双方员工各具特点的价值观念、岗位要求来实施差别化的绩效考核,削减了绩效考核提升人力资源队伍效率的功效。

四、民族文化差异致使跨国并购企业人员激励阻力重重

跨国并购企业不仅通过安置、培训、考核人力资源改变人力资源队伍的数量、质量和效率构成,还需借助激励改变队伍的价值构成。然而,跨国并购中人员激励举措因民族文化制约阻力重重:第一,在不同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下跨国并购双方人力资源物质激励方式各具特色。由于大权力距离和高不确定性规避下崇尚权力和确定性因素,跨国并购方在物质激励上突显薪酬和职位升迁的激励效用,尤其采用基本工资占较大比重的固定薪酬模式;小权力距离和低不确定性规避下目标企业权力影响下降、不确定性因素增强,故物质激励上基本工资占较小比重,绩效薪酬、奖金红利占较大比重的可变薪酬模式和工作扩大化、岗位轮换等工作再设计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阳刚与阴柔、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文化下跨国并购双方人力资源精神激励手段不尽相同。阴柔和长期导向下跨国并购方和谐人际关系氛围、未来升迁机会的激励效用显著;阳刚与短期导向下目标企业短期工作目标、对员工过去工作行为的肯定都能激励员工改善短期工作绩效;第三,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下跨国并购双方激励对象也不一样。跨国并购方盛行集体主义,将工作团队视为激励对象;目标企业崇尚个人主义,其物质与精神激励的对象是人力资源个体。

跨国并购双方民族文化上的冲突借助不同的物质、精神激励方式和激励对象显现在激励活动上,新企业要想提升人力资源队伍的价值构成,就必须正视人力资源的多元文化背景、采取个性化激励举措,复原物质与精神举措的激励效用。

跨国并购给企业带来扩张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强化了文化冲突,能否体察并响应民族文化冲突对跨国并购企业安置、培训、考核及激励人力资源的影响,是企业成功跨国并购的首要前提。

参考文献:

[1]赵曙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