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内科的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方法:对70例心内科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
结果:70例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均取得了成功,留管时间3~6d,平均4.5d。
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对心内科患者是有效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应用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5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93-01
浅静脉穿刺留置针输液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不仅可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而且能保护血管,有利于临床用药,同时也大大地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在临床上特别是心内科,因某些药物需长时间静脉维持(如硝酸甘油、多巴胺、可达龙等),静脉留置针已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随机抽取我科2012年10月~2013年6月70例心内科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输液护理中,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70例病人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18~78岁,平均39.7岁;留置时间3~6d,平均4.5d。70例患者中1例并发静脉炎;2例出现堵管,其中1例为糖尿病并发高血压。
1.2 留置针选择。留置针的大小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血管情况,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第3代产品密封式Y型静脉留置针。
1.3 穿刺方法。
1.3.1 穿刺部位的选择:我们的选择部位是双上肢前臂中、下1/3处,以浅静脉为主,避开关节,可方便病人进行一定范围的活动。成人首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由于心内科病人如心梗、心绞痛,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人体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故尽量避免选用以防栓塞。
1.3.2 穿刺血管的选择:选择富有弹性,走行较直,血流量丰富,易于触及充盈良好,不易滑动的血管,避开关节和血管内有静脉瓣的静脉,局部皮肤无炎症、无瘢痕,直径为3~4mm的血管,便于穿刺和固定。
1.3.3 操作方法:皮肤消毒方法同头皮针,但穿刺方法不同于头皮针。穿刺时,进针角度以150~300为宜,进针速度宜慢,且应直接刺入血管。进针后见回血,降低角度50~150,再沿血管前行1~2mm,右手持针座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左手将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按压外套管尖端外,右手退出针芯,连接肝素帽,待对口旋后方可松开左手,以双手旋紧肝素帽。用输液贴妥善固定。穿刺时,用力不可过猛,因为留置针的针芯较头皮针锋利,用力过猛易穿透血管。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在操作前应向病人及家属认真解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优点、对心内科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并告知病人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局部受压和肢体下垂,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堵管等并发症。同时可让正在应用或应用过留置针的患者向病人作介绍,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操作,从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2.2 预防感染。首先要强化无菌观念、强调无菌操作。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做到技术熟练,因心内科患者多数口服或皮下注射抗凝剂,防止穿刺失败压迫止血不彻底而诱发再出血。同时,要了解药物配伍方面的知识,做到现配现用,以防止微粒污染,提高病人的用药效果。
2.2.1 皮肤的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环行向周围消毒直径达5~8cm。我院均应用碘伏消毒,碘伏能逐步释碘起到持续灭菌作用,能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进入血液。因此,我们认为用碘伏消毒效果好。同时所用的消毒棉签要干湿适宜,太干达不到消毒的目的,太湿会使消毒液顺穿刺后的针眼渗入造成对局部及血管的不良刺激。
2.2.2 保护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保护静脉除了选择合适的血管、穿刺过程中避免损伤血管外,还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①根据药液的性质合理的调节输液速度。高渗液如能量合剂、脂肪乳剂、氨基酸等,输液速度应缓慢;平衡液、稀释抗生素等输液速度宜稍快些。②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及肝素帽每日用碘伏消毒一次。长期输液的病人应每日更换输液器,每周更换肝素帽。护士应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硬结、疼痛、有无渗漏,有上述现象时提示有静脉炎发生,应立即拔除留置针,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成化学性静脉炎和小的血凝块进入血管造成堵塞,留置的天数最好不超过7天,我科留置针时间一般为3~6天。
2.3 留置针的封管。正压封管法,输液完毕用适量的液体注入留置针是防止凝血的必要措施之一。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的肝素盐水及生理盐水。目前认为肝素液封管优于生理盐水,肝素液具有抗凝作用,而生理盐水则不具备。但对于凝血功能差有出血倾向者(如心梗溶栓者)不宜使用肝素盐水封管,我科采用0.9%生理盐水10ml作为封管。肝素盐水的配置:0.9%生理盐水500ml+肝素钠2ml。取肝素盐水5~10ml,将封管针头全部插入套管内,采用连续、不间断、均匀、缓慢地注入,余2ml时边推边旋转慢慢退出针头后,立即关闭留置针开关,使延长管内充满封管液而不是药液或血液。妥善固定留置针末端于肢体适宜的部位。在观察中发现伴有高血压病人拔出封管针后血液常倒流到套管内,发生堵管现象。
2.4 再启用留置针输液时的注意事项。消毒留置针末端肝素帽后,将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内,调节输液器开关,若发现液体滴入不畅,切勿用力挤压输液器,否则可能会将小的血凝块挤入血液循环中而导致栓塞。应先调整好肢置,检查套管针有无脱出,然后用5~10ml肝素稀释液连接头皮针抽回血,回抽顺利后再缓慢推入,通畅后再连接输液器输液。
结合临床,静脉留置针在心内科患者应用过程中,熟练的穿刺技术和妥善的护理显得至关重要。静脉留置导管由于外套管所使用的材料具有柔韧性好且对血管刺激性小等特征,故可较长时间留置。套管针的使用,能够保持静脉管道的持续通畅,减少普通头皮针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降低对浅表静脉的损伤,便于病情变化及时用药。对心内科输液的患者,是理想的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内科;优质护理服务;实践分析
优质护理服务是护理人员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结合更加规范的护理流程,增加科学的综合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降低护患矛盾的发生[1]。本研究通过对比常规护理方式和优质护理服务在心内科的应用,旨在总结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应用价值,为科学护理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112例患者,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50例,年龄为43~85岁,平均年龄为67.88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普通护理方式。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内容如下。
1.2.1改变工作模式 目前研究表明护士在上班期间用很多时间来书写工作表格,严重占用了与患者沟通和护理的时间,因此优质服务要求简化护理记录,取消护理评估等不必要的记录[2],使护士的时间更多的用于护理患者,同时要强化护士责任制将病区内所有病床按护理内容承包到每名护士,科学合理的安排上班时间保证护士有足够的休息更好进行护理工作。
1.2.2增加基础服务项目 要定时对患者进行知识教育、心理辅导、用药指导、紧急施救等多项基础的护理项目,使患者更加全面的认识心内科相关性疾病,降低患者的恐惧性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同时应指导患者和家属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如何在第一时间进行自救,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药物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3]。
1.2.3开展专科特色护理 心内科患者大多反复住院,因此对护理人员择优选择情况明显,这就要求经验不足的护士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护理水平同时心内科病情危重患者较多,因此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承受压力和处理抢救工作的能力;由于心内科患者经常夜间发病,所以要根据患者病情增加夜间巡视的次数[4]。
1.3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通过护理质量综合评分表对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评分,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护士护理患者的时间和书写护理记录的时间,并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所用数据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
2结果
研究组护士更多时间用于护理患者,而对照组护士书写护理记录时间多占用了护理患者时间;研究组护理质量综合评分为99.3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0.12分,P
3讨论
从患者角度出发,为患者提供综合性的优质服务是全社会对护理人员的强烈要求。本研究通过对比传统护理模式和优质护理服务结果显示,优质护理服务能极大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加增进了护患的和谐度减少了纠纷,患者通过优质护理服务在改善了病情的同时也掌握了心内科的相关知识、用药常识和相关急救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缓解了恐惧心理能更好的接受治疗[5]。
本研究中,研究组护士护理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书写护理记录时间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质量综合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总之,持久的开展心内科优质护理服务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可以在临床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洁云.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内科病房应用的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8):286-287.
[2]崔群仙.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施体会[J].护理研究,2011,25(1B):158-159.
[3]屠燕,房洁,孟江南,等.心内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体会[J].护理学报,2011,18(4A):47-49.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临床疗效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也取得了飞速的进步,针对不同疾病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其治疗结果并不相同[1]。心内科的患者一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脏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选择合理治疗方式的同时,要取得术后较好的恢复效果,与临床的护理是息息相关的。心内科护理中的针对性的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护理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心内科患者的一般护理模式和针对性的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心得体会,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80例心内科的患者,均为我院在2011年4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均经过严格的临床诊断。患者年龄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64.0±11.1岁。其中诊断心绞痛的有40例,诊断心肌梗死的有23例, 诊断高血压的有7例,诊断心力衰竭的有 1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等一般的相关的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将80例心内科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采用合理治疗方式的同时,实验组施行针对性护理的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对照组施行一般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所需的康复时间,临床的治疗效果,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程度等一些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针对性护理的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使患者了解心内科疾病的简单的病理改变的过程,告知患者经过这种针对性的护理对心内科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心内科的一些疾病发生以后,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但医务人员会做到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以便进一步的消除患者以及家属的不良情绪。(2)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临床医生合理治疗的同时,需要密切的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同时尿量也是需要护理人员需要观察的重要项目。(3)尽量使用文明的礼貌用语与患者进行沟通:护理工作比较繁忙,在过度的劳累之后,护理人员容易出现负面的情绪,与患者进行沟通时,需摆脱工作中不良情绪的困扰,以便进一步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4)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需要细心,耐心,用心,让患者感觉到护理人员的尽心尽力,消除他们对疾病的恐惧不安的情绪,以便在治疗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5)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心内科的不同疾病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特殊的情况出现,需要及时上班主治医生。
1.3心内科患者康复的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的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伴随的症状也消失;有效:临床的症状、体征明显的改善或消失,相关的症状仅有部分消失;无效:临床的症状、体征没有缓解的趋势,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的长短,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的评价,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针对性的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的治疗效果优于一般的临床护理模式,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2。
3 讨论
近年来,心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增加,而且心内科的疾病常常都比较严重,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2]。因而,及时合理的治疗成为临床工作中的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临床医生的工作要取得理想的术后效果,与临床的护理优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的护理工作也在前进的步伐中,而对于患者来说,选取何种护理方式能达到最好的术后康复效果,是护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根据疾病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护理界来说,掌握不同疾病的护理要点是首要问题。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临床工作的各个方面,想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医生与护士需要密切的合作[3]。
实验结果表明,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的长短,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的评价,相关并发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内科的患者在选择合理治疗方式的同时,采用针对性的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患者康复的效果要远远优于一般护理模式下的康复的效果。因临床治疗的效果比较理想,可以在各医院的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方志华.探讨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8(3):281-282.
【关键词】 心内科;失眠;护理干预
心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环境的改变、疾病本身及担忧焦虑等原因很容易导致失眠,有文献报道发生率高达64%[1]。由于心血管疾病易反复发作,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冠状动脉收缩,易致心肌缺血、缺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病情恢复[2]。因此我们对167例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实施了护理干预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护理干预对提高心内科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间入住我院心内科的失眠患者1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7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9例和对照组88例,两组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情、失眠程度等进行均衡性检验(P>0.05),提示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情况较为一致,具有可比性(表1)。
1.2 方法
1.2.1 干预组 由2名经过培训的护士实施护理干预,内容包括:①患者入院后进行睡眠宣教,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制定较规律的作息时间表,鼓励患者睡前在疾病允许的情况下,略做活动,并向他们指出空腹及烟、酒、茶、咖啡、刺激性的食物、过饱不利于睡眠;②改善睡眠环境,保持病区整洁、舒适、安静,减少噪声;③刺激控制训练法,患者有睡意时才能上床,若上床不能入睡则应起床,无论夜间睡眠时间长短,清晨准时起床。干预日间的睡眠,尽量使患者日间保持觉醒状态;④心理疏导,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找到引起患者担忧、焦虑的因素,以消除病因。
1.2.2 对照组 进行一般健康指导及常规护理。
1.3 睡眠质量评价
1.3.1 PSQI睡眠质量评估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1周后各自的PSQI得分情况。
1.3.2 睡眠的客观评价 夜班护士对受试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睡眠参数,包括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和累计睡眠时间。
1.4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双侧P<0.05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PSS11.6统计软件包完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的PSQI评价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入院时平均基线PSQI评分分别为14.3和15.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一周后,对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进行重新PSQI评分结果分别为6.3和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干预组一周后患者PSQI评分明显下降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05);对照组一周后患者PSQI评分无明显下降(>0.05)(表2)。
2.2 睡眠的客观评价结果 经过一周护理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增多,觉醒次数减少,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05)(表3)。
3 讨论
良好的睡眠对健康人具有解除疲劳和恢复体力的作用,对心血管病患者除上述作用外,还能有效的防止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猝死等事件的发生。但很多心内科住院患者都存在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据报道[3],56%的患者在住院的第1天失眠,心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环境、心理等原因引起失眠率可能会更高,严重影响了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当前国外对失眠的护理研究较多,国内报道则较少,随着整体护理概念的不断深入开展,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断丰富,患者睡眠质量会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前瞻性的对167例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措施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4]。因此心内科护士应对住院失眠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分析,找出影响患者睡眠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实施整体护理,提供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胡敏,刁惠民,赵威丽,等.心内科住院患者失眠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0-51
[2]Smyth C.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J].Med Surg Nuring,2003,12(4):261-262.
【关键词】 评判性思维;心内科患者;运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27-01
批判性思维是通过对问题的的研究来根据经验进行处理和判断的思维方式,通过反思以寻找问题症结所在,通过判断来进行选择的一种思维形式。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这种思维,可以提升传统护理的效果,在护理学中,批判思维其实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推理方式。护理人员应用批判性思维来进行护理,可以提升护理质量,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1 心内科特点
1.1 心内科患者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居多,还有就是脑梗、脑溢血等等严重疾病,部分患者还存在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情况。
1.2 心内科以老年患者居多,基本上都是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在心内科的患者中60岁左右的患者属于比较年轻的。
1.3 心内科以反复发作患者居多,患者在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后,一旦发病,就会陷入反复的境地,这是该病的特点,会一直伴随患者的终身。
1.4 心内科患者需要获得更多的关爱,都说老小老小,老人亦是小孩,他们对于情感需求和关爱比较迫切。患病老人已经是进入生命的晚年了,他们对于死亡会有一种特别的恐惧感,孤独和死亡是他们最担忧的事情,因此内心需求更多的关爱,护理人员对待他们的时候应该要像对待小孩一样,给予耐心和爱心。
2 对心内科患者采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护理
2.1 深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 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起源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左右,那个时候的护理教育都是中专院校,因此这部分人群的主要特点就是学历低,他们因为思想上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具有一定的落后性,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来说具有阻碍,思维和判断力都有所不足。还有就是我国医院高等教育标准差异性大,不同院校的生源选择标准不同,因此整体队伍的水平有高有低。心内科患者大部分都是多种疾病同时患有,因此需要护士给予更多的关心,对其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这样才可以帮助患者,为他们提供护理服务。
2.2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年龄大是心内科患者的一个最大特点,他们因为年龄的问题,身体机能退化,因此一年反复的来医院就诊是常有的事情,而且身兼多病,以至于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心理上就会存在一种倦怠感,因而脾气会有些古怪,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护理的时候也是挫折不断,因此就会非常的沮丧。这些情况都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要解决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对自身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帮助患者调节心理状态。平时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比较大,各类检查以及换药的工作就让他们忙东忙西了,很少有时间去耐心的对患者进行开导,但是不能说因为忙而忽略了患者及自身的心理调节工作,心理是生理的引导力量,足够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够让护理人员坚持的去完成这些繁重的工作,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是促进了护理工作的顺利度,让工作变得轻松,因此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不能够忽略。我们的工作是和患者的生命安全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能够对其不负责任,应该要具备职业道德。
2.3 改变护士被动执行的角色 在中国,护士必须执行医生的医嘱,护士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缺乏自主性,护士即使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也要得到医生的许可。这种服从的角色定位久而久之就造成护士不会自己动脑筋去做判断、决策,只会被动的盲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鼓励护士大胆创新,创新思维,从临床护理上来讲,可以有许多方法去为患者解决问题,但这些方法不一定都适合每个个体患者。护士必须根据个体对象的特点、兴趣和适应性,以创新思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大夫在为一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的病人治疗时,下了凯时静脉滴注的医嘱,但是这位病人已经80多岁了,长期输液,血管状况极为不好,实在不适合静脉穿刺,所以为什么不可以改用静脉注射呢?而且药物说明上的用法上明明写着静推和静滴均可以。
2.4 主动思考 我们反复要求护士工作时要带来三样东西,那就是眼睛(去观察)、手(去操作)、脑(去思考)。只带前两者就是单纯的护理操作工,而脑子带来才能称为护士。原因就是思考的价值。在护理病人过程中我们要不断考虑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思考就要突破原有的惯性模式,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是不断变化的,就要求护士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要思辨。例如,按照病房摆设要求,床头桌上只能放一个水壶和一只水杯,但是在护理一位90岁的患有喉癌的老大爷时,由于病人病情特殊,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多放些用品呢?诸如纸抽、吸管之类的常用物品。按要求吸痰管应存放于处置室随取随用,但是由于科室护士人数有限,而且老大爷大约每隔20分钟左右就需要吸一次痰,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把吸痰管放置一些在他的床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