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科护理诊断

儿科护理诊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科护理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科护理诊断

儿科护理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式;教学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 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 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 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 PBL 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3]杨小青等.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

儿科护理诊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哮喘儿童 吸入疗法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5-0019-03

哮喘是近年来十分引人关注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也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组织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会组与1988~1990、1999、2000年对我国城市0~14岁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累计哮喘患病率为0.25%~4.63%,平均为1.97%[1]。在哮喘治疗方案中,吸入疗法是目前全球治疗哮喘的首选疗法,又是哮喘防治创议(GINA)一再强调的方法[2]。近年来,我们对哮喘患儿的调查研究证实,在患儿进行吸入疗法的同时给予基础护理、饮食、教育管理等一系列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 年9 月至2006 年6 月在本院儿科病房和儿科门诊就诊的哮喘患儿58例,其中男25例,女33例,年龄5~14岁,平均10.2 岁,均符合1992 年10 月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南京会议制订的哮喘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类标准[3],且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5~14岁:②无智力和认知障碍:③不合并气体慢性疾病。

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组29例,男13 例,女16 例,年龄5~14 岁,平均10 岁:对照组29例,男12 例,女17 例,年龄6~14 岁,平均10.8 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级等方面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诊断[4]

①年龄≥3 岁,喘息呈反复发作者(或可追溯与某种变应原或刺激因素有关);②发作时双肺闻及以呼吸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④排除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

对各年龄组疑似哮喘同时肺部有哮鸣声者,可作以下任何一项支气管舒张试验;①用β2受激动剂(β2激动剂)的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②0.1%肾上腺0.01ml/kg皮下注射,每次最大量不超过0.3ml。在作以上任何一项试验后15分钟,如果喘息有明显缓解及肺部哮喘音明显减少,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可作哮喘诊断。

2.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有医生根据患儿的哮喘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药物进行吸入治疗;两组每人均接受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示范的指导,均正确掌握了吸入疗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2.1 对照组采用上述常规的吸入疗法,除此之外,在心理、饮食、运动、相关疾病的教育管理等方面未做护理干预。

2.2.2 治疗组常规吸入疗法外,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其干预方法为:①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吸入治疗过程。患儿因喘憋而感到恐惧,特别是首次发作的,应耐心的解释,使患儿了解哮喘是可以控制的疾病,发作时胸闷不适是短暂的,不良情绪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通过护理干预缓解患儿的紧张心理。还可以让哮喘缓解的患儿现身说法,利用暗示法,让患儿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可将患儿暴露于不同程度的哮喘发作患儿面前,观察其发作和治疗的全过程,同时解释如何配合治疗,还可以让家长陪护,满足患儿的安全、爱与归属的需要。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的影响[5]。②教育与管理。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通过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哮喘基本防治知识的教育,调动其对哮喘防治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依从性,避免各种触发因素,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哮喘防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为患儿及其家长乐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系统教育,使患儿及家长了解或掌握以下内容:相信通过长期、适当、充分的治疗,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哮喘发作,达到治疗目的;了解哮喘的触发因素,结合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找出各自的触发因素,以及避免诱因的方法;简单了解哮喘的本质和发病机理;熟悉哮喘发作先兆表现及相应处理方法;学会在家中自行监测病情变化,并进行评价,有条件的记录哮喘日记;学会哮喘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方法;了解常用平喘药物的作用、正确用量、用法、副作用;掌握正确的吸入技术(MID或储雾罐用法);知道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诊;与医生共同制订出防止复发、保持长期稳定的方案。③基础护理。保持病室环境、舒适,并有适当的温度及湿度,注意保持空气新鲜,改善呼吸困难,劝其保持安静少说话。更换汗湿衣服,防止再度受凉感染,劝其多饮水,鼓励咳嗽、排痰,同时作好腹式呼吸。④饮食指导:有些患者对牛奶、鸡蛋、鱼、虾、蟹、禽类等物过敏,可诱发哮喘发作故发作期间应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饮食宜清淡并注意避免进食过甜、过咸、冷饮或海产品,缓解期间到医院专科进一步检查确定致敏食物的种类,大多数哮喘病人,尤其是成年哮喘患者,不必过分强调忌食,以免造成营养失衡,只有确诊哮喘的发作与进食某种食物有关时才考虑禁食。

2.3 疗效诊断标准[6]

经随访0.5~1 年后,以临床表现、发作次数和用药剂量为主要指标,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定的标准[7]。分为:①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要用药即可缓解。②显效:哮喘发作次数减少2/3,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仍需用气管舒张剂和(或)皮质激素,但只需要既往用药量的1/3。③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发作次数减少1/3 以上,仍需用皮质激素和(或)支气管舒张剂,用药剂量不能少于原来的1/2。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

3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P<0.05),见表1。

4 讨论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性炎症(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 AAI ), 以气道高反应性(broncho-hyperreactivity,BIR)为特征。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的最好方法,吸入的药物可以较高的浓度到达病变部位,因此起效迅速,且因所有药物剂量小,即使有少量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也可在肝脏迅速灭活,全身不良反应较轻。吸入方法因年龄、生活环境、心理等因素而异,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训练指导,以确保药效。

国内学者提出:加强哮喘患儿的教育和管理是哮喘防治工作 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哮喘教育,可显著地提高哮喘患儿对疾病的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病和预防,达到减少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健康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个别指导、床边教育、阅读手册、板报等,成功地将哮喘的防治教育寓于体育、娱乐活动中,加强了哮喘患及家庭的防治信心。我们通过上述一系列简易而任职的管理教育活动,将哮喘防治知识教给家属 和患者,调动了他们的抗病积极性,达到减少哮喘发作或临床控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中国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23~127.

[2] NHLBL/WHO Workshop Report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prevention-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Maryland:NIHN,1995,25.

[3]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治疗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1993,31(4):222~224.

[4]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国儿科杂志.1998,36(12):22~24.

[5] 胡佩诚主编.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88,5.

儿科护理诊断范文第3篇

【摘要】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病死率很高。其特征为肺部弥漫性病变并且在临床上表现不典型。临床上一般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肺炎多见。感染发生在宫内及产时者称宫内感染性肺炎,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常见。发生在产后的感染称为生后感染性肺炎,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因此,探讨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诊疗及合理科学的护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 肺炎 护理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新生儿是刚离开母体的幼小生命,它的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发育都不完善,咽淋巴组织发育不全,气管支气管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部血液丰富,其次,新生儿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差。

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两类:前者包括产时吸入羊水、胎粪、血液,产时阴道黏液、乳汁,新生儿口腔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后者包括在宫内或产时,母体有传染性疾病时由血行或淋巴系统感染,以及出生后的感染所致。

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咳嗽、不发热、阵发性青紫或苍白、呼吸困难、拒乳易呛咳,死亡率高,所以,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临床护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新生儿肺炎的康复。

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006~2010年收治的126例新生儿肺炎,其中重症肺炎56例,合并有心衰者32例,有惊厥者21例。全部病例均经病史、体征及X线证实。

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肺部体征与X线改变往往不完全相符。利用胸部X线拍片对诊断新生儿肺炎有其重要性,尤其是高质量X线照片,可为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提高重要依据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在新生儿肺炎的诊断中:(1)以拍胸片为主要检查手段;(2)拍新生儿胸片时,要做到操作快;(3)按照、曝光条件和曝光时机要掌握准确;(4)掌握新生儿胸部拍片的特点,这些都有助于新生儿早期肺炎的诊断。

2 结果 126例患者均获临床痊愈。

二 护理方法

1 加强疾病护理的宣教:注意患儿的保暖、休息应随外界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随时更换潮湿的衣服,以免发生反复感染。必要时应让患儿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等。

2 呼吸道护理:反复吸净口咽、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吸入,引流,定期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排出。每2~4小时翻身、拍背、更换,取半卧位或床头抬高30°~60°,以使肺部扩张,减轻呼吸困难,利于分泌物排出。必要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或止咳化痰药。雾化吸入后轻扣背部,协助排痰。

3 供氧护理:供氧有低氧血症时可根据病情和血氧监测情况采用鼻导管、面罩、头罩等方法供氧;重症并发呼吸衰竭者,可给予正压通气治疗。如果出现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喘憋、呼吸困难加重等表现,立即给氧。缺氧明显者宜用面罩给氧,新生儿或鼻腔分泌物较多的患儿,可用面罩、头罩、鼻塞或氧帐给氧。如果患儿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口吐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表现,应立即吸入20%~30%酒精湿化的氧气,每次吸入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4 抗生素治疗护理:金葡菌肺炎可用耐酶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或丁胺卡那霉素;革兰阴性菌或绿脓杆菌对一般抗生素耐药者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B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选用氨苄青霉素与青霉素治疗,3天后用大剂量青霉素,疗程10~14天;李斯特菌肺炎可用氨苄青霉素;单纯疱疹肺炎可用阿糖胞苷或无环鸟苷;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可用病毒唑雾化吸入3~7天;厌氧菌感染首选甲硝唑静脉滴注;衣原体肺炎可用红霉素,剂量为50 mg/(kg?d),共2~3周。即根据不同患儿使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

5 中医介入的护理:根据小儿肺炎起病急且易传变的临床特点,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客观上存在缓不济急的矛盾, 因此发挥中医药防治小儿肺炎的特色优势,需重视应用现代诊疗护理技术,加强对重症肺炎患儿的监测和护理;重视中医药扶正疗法在新生儿肺炎阶段的早期介入治疗和护理。针对婴幼儿服用中药汤剂依从性相对较差的矛盾,普及既保持中医护理特色又具简、便、廉、验的中医外治法及煮散剂的应用,加强中药给药途径及剂型改革;针对中医特色疗法在小儿肺炎防治中的作用,开展对常用特色疗法的临床验证及技术规范研究。

6 密切观察心力衰竭的表现:新生患儿如果出现面色灰白、烦躁不安、气喘嘘嘘等症状,短期内心率加速(幼儿>160次/min,婴儿>180次/min)、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等心力衰竭等表现,要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并减慢输液速度,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镇静药物,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搏出量,减轻体内水钠潴留,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7 按时服药、打针: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打针痛、吃药苦等问题而忽视给孩子及时治疗,甚至有些家长虽然接受了治疗,但孩子一旦病情有点好转就停止用药,这样的迁就孩子。可结果往往是过几天病情又加重,有用药,以至于病程迁延不愈,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8 恢复期的护理 :新生婴幼儿要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睡眠,要避免使他们过度劳累比如长期的啼哭等。同时要加强营养供给,要保证高蛋白、高纤维素食高营养食物的供给。

对于新生儿肺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治疗,以遏制病情的进展。多数新生儿肺炎经过积极有效的救治是完全能够治愈的,并不留下任何后遗症,而且也不会复发。但严重的肺炎又合并了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或损害,就会有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因此,要正确认识新生儿的肺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早给家长和患儿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刘世超.新生儿肺炎200例X线诊断体会.实用儿科杂志,2008.

[2] 卢升梅.儿科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 王慕狄.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 古锐,余加林.用PowerBuilder建立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及抗菌药物变化动态监测系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

[6] 许植之.新生儿肺炎的防治[J].中国实用儿科学杂志,2007.

[7] 陈伟君,姚庆华.早产儿肺炎的X线诊断与临床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

[8] 张志君,徐润华,李剑媛.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护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儿科护理诊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

高职教育中《儿科护理学》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调动一切因素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情境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设置生动、形象的相应情景,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高职《儿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

1情境教学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而教学情境一定要是能够促进学生情绪发展的,并且是生动形象的学习场景。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临床护理中,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疾病护理情境,在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护理知识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具体的学习情境能够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在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儿科护理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难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而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就能够增加课堂容量同,也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丰富起来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情境教学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2.1教学情境的课堂设计。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儿科护理学中比较典型的临床病例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例如学生比较少见的病症,如夏秋小儿乙型脑炎,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类病例来导入教学内容,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一些比较常见的儿科病症来设置教学情境,如小儿低血糖症、儿童精神性厌食症等,通过这些病例让学生们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方法,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2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设置教学情境。多媒体设备能够将图片、声音以及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的一种现代化教学工具,如今在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所以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学生在学习那些重点、难点知识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关于儿科临床护理的图片或是相关视频展示在学生面前,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比如儿童护理的临床表现或具体的护理操作等内容,可以通过反复播放,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3通过设置应用性的问题来进行情境设计。高职《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所以教师的教学思维应该进行创新,不能只是教授理论知识,而是要将所教学的内容运用于实践中。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思维活动也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设置教学情景的设计应该要从激发学生思维出发,通过设置运用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践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在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时,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归纳、总结以及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2.4通过角色扮演来设计教学情境。在高职《儿科护理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实践中,所以要实践教学中也要应用情境教学。在实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来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对实际临床护理进行模仿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来扮演对患儿的诊断和护理,教师可以扮演患儿的家长,学生可能扮演护理人员和患儿,学生来根据教师对病情的讲诉来进行诊断,并提出实施方案。在这样具体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护理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有效提高了学生护理能力。

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中理解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对实际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通过设置合理、有效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对护理知识的深刻理解中,也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作者:尹杰 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科护士;识别;防范;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48-01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卫生界的共识,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少风险事件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由潜在变成现实,这说明风险普遍存在与护理临床活动中。提高儿科护士的风险识别能力,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成为归避风险的措施。让患儿接受安全护理,顺利康复是儿科护士必须面对的课题。

1 儿科护理风险的识别

1.1 护理行为局限性所致的风险:就每一位患儿来说,由于致病因素、发病条件、机体反应性、社会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不同,其临床表现、疾病过程、配合能力、期望值各不相同,这些都是护理行为潜在的风险。

1.2 侵袭性儿科护理行为带来的风险:如给患儿做药物过敏实验,本身是为了预见性地避免使用某种药物,却可能因此而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为了履行告知义务,如实向患儿及家属告知疾病诊断或不良后果,则可能因此加重患儿心理压力。

1.3 儿科护理行为试验性所致的风险:所谓护理行为试验性就是护理行为的目标明确,而护理行为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而存在一定的风险。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和谐关系,不但需要较强的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方法及语言沟通和协调能力。如果静脉输液时反复选择血管穿刺,仍然没有一针见血,就可能增加患儿及家属的不满情绪。

1.4 儿科护理行为特殊性所致的风险:护士是为健康服务的,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护士在工作中与患儿接触机会最多,发生问题和纠纷的概率相对较高,有些护理行为本身就带来不良反应而增加患儿的不适应,护士应该预先通知并指导预防不良反应的方法。

1.5 儿科护理文件书写不健全所致的风险:临床护理记录是记录患者接受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护理文件书写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以及保存的完好性是判断护理行为正确及时有效安全的主要依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主要资料。护理文件在内容格式要求和管理上,必须适应举证倒置的新形式,目前的儿科护理记录,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等的填写,具有潜在的法律问题。

2 儿科护理风险的防范

2.1 加强儿科护理风险的监控: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护理安全质量的监控仅靠护理部的监控是不够的,科室每月要调查护理服务态度,督导护理规章制度落实情况。我院儿科每月到医院“随访中心”了解出院患者的意见,掌握各种信息,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综合评价风险管理的成效。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认真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

2.2 强化儿科护理服务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随着患儿及家属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这对儿科护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儿科护理工作在服务中要牢记“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2.3 加强儿科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风险意识,儿科护士尤其要重视职业道德、高度责任心、同情心、熟练的操作技术、广博的知识储备、优雅的礼仪风范、良好的护理人际关系、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防范护理风险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2.4 准确、客观、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儿科护理记录是护理服务过程的文字反映,也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因此要求护理记录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

2.5 提高法律意识,重视自我保护:根据儿科护理特点,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事故管理办法》。

2.6 约束护理行为,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减少护理纠纷:儿科的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临床护理活动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

2.7 急救物品药品准备完好、到位:儿科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每天随时会收入危重患儿,所以急救物品、药品准备完好到位,时刻处于应急状态。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必须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识别护理风险。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临床工作中做到懂法、守法,不断提高护理水平,防范护理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