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文学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留学生 跨文化适应 高校教育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吸引力不断提升。迷人的中华文化、潜在的发展机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来华留学生的身份特殊,他们对中国有最直观的认识,他们随后很可能还会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在各自的国家里,留学生成了描述中国的高效信息源,其描述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效果甚至可以超过官方宣传。他们对于各自祖国与中国的关系有着重大影响,对于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对象
国外学者对外国留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对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课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
从个体层面上讲,每一个来华留学生因为个人生活背景的不同,来华后必然要不断地调整个体的状态,适应中国社会,与各种社会角色建立关系,例如学校、在华同胞、社会中的中国人等等。这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对象。
从群体的层面上讲,来华留学生的生活大致受到两个团体的影响,一个是学校,通过教育在留学生身上留下中国的记号。另一个是在华同胞或同一个民族同一个信仰的团体。他们帮助来华留学生保留了其自身特点。这两个团体对于来华留学生的适应有着重要影响,也是课题研究的对象。
来华留学生特别是公费来华留学生一般都肩负着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对于他们在华生活的适应研究,就不能不从国家的层面进行考虑。发达国家的来华留学生相对较为轻松,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背负的任务可能更艰巨。内部发展较为平稳的国家出来的留学生适应过程可能更加快速顺利,国家矛盾重重的留学生可能受国内国际局势变化影响更大,适应过程变数更多。国家层面的影响也成为留学生适应研究绕不过去的对象。
高校在留学生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他们在华生活的适应过程需要学校给予全面支持。学校应安排各种对接活动,使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生活。当前,高校在这方面的安排较为周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留学生适应的过程中,高校更多的是输出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却忽略了对留学生自身文化的考虑。在华留学生族群具有同样的文化基因,同时他们对中国文化也有了一定适应。如果以留学生群体为媒介,可以减少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陌生感,促进留学生的适应过程。更多更好地利用在华留学生族群对于新生活适应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既帮助留学生适应,又适度地保护了留学生自身文化特色,进而促进其与中国社会的和谐共处。
二是在留学生适应过程中,高校往往关注留学生如何适应中国生活,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忽视了自身肩负的使命,即增进国际友好交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高校面对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具备了积累各种外交经验的条件。来华留学生适应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应是高校代表国家适应国际社会的过程。高校可以更加重视各个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交互影响的过程,积累相关经验,为对内管理来华外国人群体、对外处理国际事务提供决策依据。
留学生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巨大的文化差异是留学生适应过程中的首要障碍。中国文化与留学生祖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使留学生在适应过程中遇到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如果不能很好地克服这些挑战,留学生会产生无能感、挫败感、焦虑感以及抑郁感,从而产生情绪障碍、人格障碍等心理障碍问题。
来华留学生出国前准备不足也是其适应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尤其以语言准备不足为主。没有提前进行充分的语言培训,使得留学生不能与中国人流畅交流,使来华留学生难以应对目的国的日常生活,衍生出大量障碍。出国前对中国风俗习惯的不了解也是重大问题。不了解风俗习惯会在生活中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引起冲突,触犯法律。
当地居民对留学生的态度会决定其采用何种适应策略,也能影响其适应状况。如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感到中国学生及当地居民的歧视和疏远,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导致来华留学生退缩到自己同胞的圈子,产生心理障碍。来华留学生的社会行为问题部分是由于文化习俗误解而导致的,而文化习俗上的误解主要与中国学生及当地居民的文化开放程度以及接纳程度有关,如果双方都站在自己文化的背景上,对对方的文化采取拒绝的态度则容易造成误解和冲突。
留学生的适应状况还受到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例如自我评价方式、性格特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很多是其自身因素造成的。有些留学生对于留学中国期望过高,来到中国发现现实与理想有落差,感到急躁和焦虑,引发心理问题;有些留学生心理本来就存在问题,对于文化差异较大的新环境根本无从适应,使得本来就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化。来华留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当留学生遇到巨大的经济压力时,如果道德素质低下,会引发各种违规甚至犯罪行为。
高校促进留学生适应的途径
高校作为来华留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应保证能够全面高效地促进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生活。作为服务主体,高校不仅仅要发挥自身优势,更要整合社会资源,改变以往闭门管理、单一服务的局面,将管理全面化、深入化、专业化。
对于留学生适应的管理应该从源头抓起,建立生源质量考核标准。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生源质量要求,例如高级进修生,以专业进修为目标,可以考虑语言要求低一些、专业知识要求高一些。学历生则要求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对于语言能力的鉴定,学校应该与专业评级单位进行配合,研究制定适宜的等级要求。严把入学关,确保生源质量,要求新生具备适当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背景。
留学生来到中国后,高校应将语言学习贯穿其在华生活的始终。高校可以自行提供语言教学服务,没有条件的可以引入社会语言教学机构为留学生提供语言服务。汉语教学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也可以发动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小组,互相学习;还可以组织留学生进入社区,深入到中国家庭,直观地体验中国人的生活,进行切实的语言实践。总之,以不同的形式让留学生生活在使用汉语的环境下,使他们尽快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这样他们才不断去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意愿与动机,并且全面客观地去了解中国。
帮助来华留学生熟悉中国的法律法规是留学生适应过程的必要环节。高校开展这项工作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高校应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规章制度。把握规章制度教育的时间点,入校后迅速对留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在留学生触犯校规校纪时严格按照规定处罚,遵章办事,加强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经常聘请公安人员到学校讲解中国的法律法规。公安人员对于留学生具有一定威慑作用,由他们来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更为有效。同时他们接触留学生案件多,对于留学生违法事件更为熟悉,他们的宣讲更为专业也更具针对性。学校积极配合公安人员,做好后续教育工作,巩固教育成果,提高留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常识。
高校在行政管理之外应更加注重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其更快适应中国的生活。留学生初到中国缺少情感与社会支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可以为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解决跨文化心理问题。如果学校不具备这个实力,可以联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对留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讲座,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专门治疗。在留学生适应过程的关键节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测试,实时掌握留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开展专业疏导与救治。
高校应该秉承和而不同的原则,营造兼容并蓄的校园氛围,为多种文化的交融提供条件。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展多种文化宣传、比较研究,地开展对话,互相学习促进,将和谐的意识注入到各国留学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当遇到文化冲突时,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宽容地对待差异。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文体活动增加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学生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加快多元文化之间的融合,创造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跨文化;语言交流;英语文学;教学策略
世界已经进入多元文化相互交融,跨文化交流无限畅通的新时代。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要求我们要基于多元文化视角来审视与探讨问题,意味着我们要突破文化的羁绊,取长补短,互勉共行。高校英语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历经多年,该专业一直都在探讨适宜的教学模式,并力求有所创新,与时俱进。跨文化既是英语文学教学的立足点,也是英语文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一、高校英语文学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基于跨文化视角探讨我国高校的英语文学教学,我们会发现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文学学科地位不明确
英语文学是传递英语文化的重要媒介,学生通过英语文学课程的学习,发现英语语言的文学美与文化性。然而,一些高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将英语文学课程改为英美文学课程,削弱了英语文学的语言性和文化性,侧重于英语文学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这是英语文学教学功利化、政治化的表现。英语文学教学学科地位不明确,就无法发挥其文化传递的功能,无法将英语语言所依赖的历史、政治、哲学、文化、宗教等文化属性通过文学作品传播出去。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喜欢运用商业投资与市场发展的视角,对于英语文学来讲,如果学科目的单纯地定位于语言文化感知与文化传递上,会受到教育市场的排挤,会被边缘化,由此导致英语文学学科有政治化、功利化的倾向。
2.英语文学教材过于陈旧,与时展不协调
当前,很多高校所使用的英语文学教材主要有“新编”“新新编”英美文学选读和英语诗歌选读等。这些于近期出版发行的教材毫无“新”意,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内容。例如:《英国文学选读》的主要内容包括英语文学发展的所有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教材的编写似乎要向学生呈现一个完整的英语文学发展史,囊括各个文学发展时期的精品。殊不知,将各个时期的文化精品胡乱地堆砌到一起,不仅无法展现英语文学的瑰丽灿烂,反而使英语文学显得支离破碎。英语文学教材的编撰应综合考虑文化传播、文学发展、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成熟度以及时代特征等因素。整个教材选用的文学经典应该是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这种堆砌式的教材内容组织手法不仅丧失了英语文学的文化性、时代性,还使英语文学缩版为英语文学史,历史蕴味过于浓厚,抹杀了本应属于英语文学的精彩。
3.对于英文文化不了解
对英文文化的不了解,导致学生在阅读、学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对于颜色的理解不同:白色,在中国代表着死亡,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则代表着权力,而权力在中国以黄色为基础。所以对他国的文化要有所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在学习时不至于被不同的文化所误导。
如上所述,英语文学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导致其文化传播作用被削弱。基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英语文学学科地位,它应该是被推崇的、被明确的、被支持的,完全立足于文化传播的主体地位之上,凭借其在英语文化传播上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地位不应被排挤,其学科设置也不应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色彩。
二、高校英语文学教学策略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运用的最高形式。世界各种语言文学形式都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它应该被人们共享,而不应与物质财富产生特定的关系,成为换取物质财富的“奴役”。同样,英语文学教材过于陈旧,组织不合理会阻碍文化传播目标的实现。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泛起文学的方舟是为了能够前行于文化的海洋之上。如果选用的文学作品不科学、不合理、不适宜,就无法保证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领略英语文化的炫丽之处,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热爱之情,无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研究以英语文化为基石的英语文学作品。正是由于英语文学教学模式中存在这些问题,因此,我们应尝试进行改革,寻找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文学教学策略。
1.突出“文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英语文学教学被边缘化,值得我们反思。当文学被赶出语言教学体系,或者说,文学被语言教学排挤,是不正常的教学现象,这是由于脱离了“文学”的语言教学将沦落为语言工具说明,不再具备语言的“灵魂”,长期下去,语言教学也会自取灭亡。明确英语文学的地位,就不应使英语文学教学屈从于千变万化的教育市场,不能迁就于错误的教育导向,应坚持英语专业发展的学科根基,站稳“文学”的脚跟。明确英语文学教学地位,还要基于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英语文学教学,不脱离文化传播目的,不偏离文化传播需求,一线教师更应充分运用教育技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起来,让学生回归英语文学学习是为了了解英语文化的本位需求。
2.编撰科学合理的英语文学教材
英语文学教材不应该成为英语文学发展简史,而是应该以文学为主线,通过文学作品让学生认识到,英语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到英语文学的文学性、美学性与整体性。教学文本既可以是长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还可以将经典的戏剧片段、电影片段纳入其中,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选材范围也不必只局限于英国、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不再让学生认为英语文学中是英美国家的财富。同时,避开那些年代过于久远,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特征相差甚远的文学作品,可以选择当代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用英语撰写的文学佳作。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英语文学创作者,在纯熟的运用英语语言的基础上,更将多元化的思想渗透到文学作品之中,使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得到外延与拓展。英语文学的选材标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学生的兴趣也应该是被积极的引导与转化的,不要让学生成为多元文化的追逐者,而是要成为多元文化的传播者。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文化认同度
英语文学体现出来的是英语语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英语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教师应拓展自身的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英语语言文化储备,从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个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得心应手地将英语语言文化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需要以课程地位明确与教材编写科学为前提,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过程中,也应对课程地位的确定与教材编写工作产生反作用力,推动课程地位进一步明确,对教材的科学化编写产生促进作用。
基于跨文化视角的英语文学教学工作,不仅承载着让学生感知英语文学魅力的责任,更肩负着提升学生对英语文化感知力的重任。因此,在未来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审时度势,基于文化传播的高度来理智地组织英语文学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英语专业水平和综合语言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安格尔,詹姆斯.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主谈英语文学[J].外国文学品论,2008(04).
[2]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Ⅱ)[J].外语研究,2002(06).
[3]邓中天.英语文学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英语文学教学与批评的关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培养策略
1.引言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英语教学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国内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从单纯语言型人才转向语言和文化的复合型人才。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衡量英语人才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英语教学策略的角度来说,重视对语言中文化知识的传授已经成为我国当下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其中一条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按照《文化语言学》一书中对文化的分类,文化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邢福义,2008:8)。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指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制度文化(institutional culture)指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如社会制度、宗教制度、生产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关系、礼仪习俗等。心理文化(mental culture)指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
语言作为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语言,并且总结出语言的使用规律,在社会交际中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共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存在的人文生态环境。语言对文化起着传播和继承的作用,而文化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这样的认识对学习语言文化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意义。
3.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实践并举的方式,使学生沉浸在语言与文化的世界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下面拟从三方面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措施。
3.1语言与文化的转化
在语言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因文化背景知识缺乏所致的错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让学生透过语言了解文化,同时,熟悉文化,又更加准确地使用语言。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导入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
(1)启发——对比并施,即教师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学生熟悉的相关中国文化进行讨论,
然后导入西方文化加以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往往有不同的内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词法、句法、篇章等方面对英汉语言和文化进行对比。比如,“望子成龙”在《汉英成语词典》中的英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i.e.win success in the world)。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答“龙”在中国的象征意义(帝王、神圣的象征),然后对比介绍“龙”在西方人眼中则是罪恶的象征,并指出西方人爱狗的传统。学生在认识了解了中西文化差异之后,教师要提醒学生在使用语言时应注意得体。再如,在汉文化中,松、梅、竹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赞美其不畏严寒,傲然风雪的品德,但是在英语中pine trees,plum blossoms 和bamboo却没有汉文化中的蕴含意义。
(2)归纳——演绎并举,即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语言文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也可直接呈现一般规律,让学生加以证明。例如,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时,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播放一系列能体现典型中西文化的图片或短片,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反之,在了解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化信息证明。在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灵活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并理解英美文化,从而对语言文化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跨文化意识。
(3)观察——思考并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英美生活情景短剧,让学生观察剧情中人物的表情和语言行为等,找出剧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做好详细记录,然后整理、分析并总结。教师也可选择播放带有文化色彩的图片、图表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其中的语言文化现象。由于我国大多数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汉语文化环境中,与英美人的接触很少,为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障碍。幸运的是,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工具,学习积累中西方的语言和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以上教学策略是以教师引导为主,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中西语言文化有一定了解,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打好语言基础。
3.2活动与文化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把整个文化作为教学背景,为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文化,理解文化,最终激发学生探索文化,认识世界。以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活动为例,说明定期组织课堂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针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笔者安排了两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活动,即“文化联播”和“下一站”。“文化联播”是每次课前由两名学生进行oral presentation,主要介绍中西方的文化现象。“下一站”是笔者安排的“学期旅行计划”,即以教室为场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遍”10个国家。这个活动两周举行一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后时间收集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资料,如地理、历史、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文学艺术、文化传统、等。每到一个国家都由一个小组负责导游解说,其他“游客”则需要制作出文化海报作为“纪念”,并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交流会”,分享对“所见所闻”的感受等。这两种活动贯穿了整个学期,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想要了解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仅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文化活动还可以多种形式在课外展开,如文化专题讲座、英语角、文化周、经典电影周、节日Party等。总之,教师要在课内课外充分营造语言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形成跨文化意识。
3.3交际与文化的碰撞
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共性使交际成为可能,文化的个性形成文化差异的鸿沟。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不断地锻炼强化跨文化意识。学生因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正做到了自如、得体地跨文化交际。教师可以组织文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话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感受跨文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成功顺利的跨文化交际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使他们更加注重发展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4.结语
教师要引领学生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的交际能力的三个重要因素。懂得了交际对象的语言,只可能为双方开展交流创造可能的条件。只有懂得了交际对象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所在的文化环境,才可能为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更进一步的合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这样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教学要走出费时多、效果差的困境,还得在英美文化教学方面多下工夫。
参考文献:
[1]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词典组.汉英成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关键词】校园文化 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09-01
为了研究英语教学的文化培育路径,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我校成功申报并完成了常州市级课题《“校园文化”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一 校园文化与英语教学策略概念的界定
校园文化是校园建设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校园建筑艺术、校园绿化、教育教学管理,也包括整体办学理念和师生的思想、生活以及行为方式等。
所谓英语教学策略,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根据一定理论设计教学方案,并通过实践形成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的整体思维。
二 发挥学校文化功能,促进英语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标准,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同时有利于培养世界文化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创新之处
我校的课题有三大创新之处:(1)将校园文化与英语教学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2)将英语教学有机地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在文化建设氛围中,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3)溶入学校的育人导师工作制,使本课题具有独特之处。
四 依托“校园文化”的英语教学实践
校园文化还应包括整体办学理念和师生的思想、生活以及行为方式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英语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们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借用媒体,营造氛围
英语角活动。每周开展一次,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通过各种途径呈现一些常用的英语交际用语,培养学生“说”的热情。
校园英语广播。每天中午20分钟,主持、编辑、播音全由学生担任,节目形式多样,难度适中,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听”的意识。
校园环境双语化。学校开辟“英语专栏橱窗”,在走廊中布置“中英文对照谚语”、宣传栏、“警示标志”,从思想品德上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
编辑自办报纸。通过创办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我校英语报》或学生自作《英文手抄报》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有计划地安排不同的内容,鼓励学生踊跃投稿、积极参与。
2.立足课堂,文化渗透
英语教师是校园英语活动开展的先行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从教材中获取英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了解世界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或文化再现法),即娱乐、游戏活动与课文相结合的形式。如在涉及文学、历史、风俗、礼仪等题材的教学时,教师在适当指点之后让学生分组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对话,亲身感受西方国家的各种文化。在涉及地理、科技、体育、娱乐等题材的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制作的相关图片或电视电影播放给学生观赏,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比较生动、直观的了解,然后再进行相关文化的讲解。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学中用,用中学”的氛围中不断提高,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育。
3.挑战偏科,辅以导师
利用我校的导师制,让学生自己挑选导师,原则上是选择自己薄弱的那门学科的教师。通过导师制的活动,让教师了解学生,及时对学生做好提优补差工作,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接触,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搭建平台,感受成功
为师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提供舞台,如各班的英语小品表演、英语诗歌朗诵、英语小报设计,英文歌曲演唱、教师的课堂展示等。
5.实践调查,动态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相关因素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兴趣、学习困难等,确保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我们将以座谈和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作为更新教学方法和技巧处理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6.创设活动,互相学习
英语教研组定期开展“英语沙龙”活动,就某一问题进行研讨和学习,通过活动使教师拓宽视野,使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促使教师转变观念,学会丰富文化渗透的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成为一个有效的文化学习促进者。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坚持不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首先是实验装置方面的应对
对于实验装置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题和应答。
1.1 反应装置部分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从选用的仪器是否符合试剂的状态,是块状固体或是粉末状固体;溶液试剂的浓度和试剂用量;是否恰当选用的仪器能否加热;选用的仪器的装配是否恰当等方面考虑。例如:在启普发生器里的固体物质应为块状且难溶于水;烧瓶、锥形瓶等可以加热但还应垫石棉网;试管内盛固体加热时,应管口略低于底部;用MnO2作氧化剂制Cl2时应选浓盐酸;除长颈漏斗外,导气管在反应仪器中应尽量短些等。
1.2 除杂部分,主要关注选用试剂是否恰当;浓度是否恰当;连接的顺序是否正确;进出导气管的长短是否正确。例如:除去CO2中的HCl应选饱和NaHCO3而不宜选饱和Na2CO3;除去空气中的CO2等酸性气体应选浓NaOH溶液而不宜选澄清石灰水;除去CO2中的SO2应选溴水而不宜选品红溶液;除去NH3中的水蒸气应选碱石灰而不宜选用浓H2SO4;除去SO2中的SO3应选98.3%的浓H2SO4,而不宜选用H2O。除杂的进气管一定要伸入试液中才能除去杂质,若在试液上面,既难除去杂质,还会把试液从另一导管压出。连接干燥管一定要从大口端进从小口出,才能保证除去H2O效率最高;在利用加热装置除杂时,通入的混合气必须先干燥,但一般干燥装置都应连在除杂的末端。
1.3 收集装置部分:应注意收集的方式是否恰当,采用排液法收集气体时所选液体和浓度是否恰当;选用收集的气体是否符合实际要求;是否构成了一个全封闭系统,有否产生爆炸的危险。例如,收集NH3应采用向下排气法且不宜采用排水法收集;收集Cl2若采用排液法应选饱和食盐水而不宜选其它饱和氯化物溶液;而收集NO应采用排水法而不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若收集的气体又需作其它实验所用时,可以采用一种可压缩容器收集,如软质塑料瓶、橡皮气球等。
1.4 尾气处理部分,应注意方法是否恰当;是否会产生倒吸。例如,处理Cl2应选浓NaOH溶液,处理HCl应连一个倒放的漏斗,处理NO2应选浓NaOH溶液,而处理CO一般采用燃烧。
2 试剂保存方面如何经行应对
2.1 外界条件方面的影响:应从阳光、O2、水蒸气、CO2等多方面考虑。可以采取棕色的试剂瓶避光;可以采用密封或液封法(水封、油封、蜡封)保存;例如:氯水、AgNO3溶液、浓HNO3等应选择棕色试剂瓶;Na等活泼金属应采用矿物油封保存,P4应用水封保存,而P2O5、无水AlCl3等应采用蜡封保存;无水CaCl2、浓H2SO4、浓H3PO4应采用密封保存,且取用后立即加盖。
2.2 选用试剂瓶的材质:应从玻璃质、塑料质、陶质、金属质等方面考虑。
2.3 选用试剂瓶盖的要求:应从橡胶的成份和可能发生的反应;试液与玻璃微弱应的产物的作用方面考虑。
2.4 其它特殊仪器的考虑:不能用容量瓶保存溶液。胶头滴瓶保存试液时,不能保存,能与橡胶反应且易挥发的物质。例如:不能用胶头滴瓶保存浓溴水、浓HNO3等。
2.5 试剂的危险性也应考虑: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试剂应专人、专橱保管。
3 物质的分离应对
物质的分离是一个十分广阔的范围,且根据要求含有不同等级。作为中学要求,只需考虑选择恰当的方法和力争达到纯度较高就可以了。
可根据分离的是固液混合物,固固混合物还是液液混合物等,应采用的有过滤、渗析、蒸发、分液、分馏等不同方法。值得提醒同学们的是:过滤若需晶体一定要应用适量蒸馏水洗涤2~3次;若需滤液一定要经过再过滤至滤液澄清;若采用加热法分离固固混合物,要从需要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考虑,应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且必要时应回收分离物。用分液法分离液体时,有时与萃取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些要注意萃取剂的正确选用,分液时的正确操作。常被忽略的还有,有时应反复操作才能萃取彻底,必要时还应考虑萃取剂的回收再利用。
4 物质的鉴别应对
这类题目审题时首先要看清要求,是只允许使用一种试剂还是可以任意选用;是不用其它试剂,还是可以用其它试剂;是用一种条件,还是可以用多种条件。
例如:鉴别Na2S、Na2SO3、Na2SiO3只允许使用一种试剂,这里只是阴离子不同,当然,一般可从产生沉淀和放出气体去考虑,若加入一种常见沉淀剂AgNO3或BaCl2便难于区分,所以应加一种提供较多H+的酸性溶液,但又不能加强氧化性的酸,因其中Na2S和Na2SO3又具有强还原性,所以可以采用加稀盐酸或稀H2SO4进行鉴别。
5 跨学科实验应对
主要是一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实验,例如有关电解电镀的实验,有关控温和冷凝方面的实验;有关分子极性方面的实验,有关胶体的特性的实验等。
这些实验,注意电极的连接和划分,准确区分电子流动的方向就可以确定电极产物,当然必须同时结合化学知识才可能不出差错。在化学中常常考虑的是电子流动的方向,而物理中却一般是考虑电流方向。控温严格时可采用专门的物理仪器,而可在一定量范围内变动的也可以采用化学中的水浴、油浴、砂浴进行控温。若采用冷凝器降温,一定要使最后分离的被冷却物接触到降温源的最低温度部分。
6 实验设计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