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规划;内容;方法;步骤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大批独具高职特色的、有较高社会影响的专业。教育部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共有重点建设的国家级试点专业415个,省级1000多个,极大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应当看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专业设置布局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目前,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布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更多地注意到了眼前市场的需要,注重短期热门的需要,缺乏对专业设置科学性的严格论证,忽视专业布局的规划,造成一些专业上马“一窝蜂”,一些冷门专业无人问津。几年后,势必导致个别专业人才供给过剩,出现就业问题。在专业名称上,随意性较大,过分注意了招生市场的“吸引性”,忽视了对专业内涵科学、准确地定义。专业设置布局的盲目性一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的不成熟性,另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和调控机制尚不完善,急需科学的规范与管理。

科学地规划专业布局,是使专业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举措,是专业建设科学化和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步骤。专业布局规划的目标就是使规划期内高职专业的种类、分专业的培养规模与用人市场的需求基本平衡,与承办院校的实力相吻合。

一、专业布局规划的基本内容

无论是区域内部的专业规划,还是学校内部的专业规划,都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都需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项研究。其内容既涉及教育内部现有专业、资源的优势、缺陷分析,也涉及教育外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既涉及现有专业布局的优化,也涉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专业发展的步骤;既有规范专业内涵的工作,也有保证专业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和其自身发展的持续性。高职专业布局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划专业取向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1999年以后新出现的职业技术学院是这条战线的主力。由于办学时间短,这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够规范,专业的取向各有侧重,带来了同名专业异质或异名专业类似等现象,影响了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也使报考学生产生困惑。因此,要满足招生、用人两个市场的需求,就必须规范专业取向。一要统一名称。高职专业的名称要规范,虽然它不需要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名称完全一致,可以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服务的针对性,但也应遵守一定的科学定义原则,具有一定的通识性。二要明确专业内涵,要具体、明确地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的培养规格,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质和规范专业建设的标尺。三要突出专业主干课程。这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该专业的“特征不变量”,虽然它不是专业的全部内容,但没有它就不足以标识是这个专业。四要完善相关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以应用为导向,突出服务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演示性与参与性相结合以参与性为主;验证性与设计性相结合以设计性为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校外为主。同时,精心安排隐性课程,推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五要体现职业资格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要求,体现在学生“1+X”证书培养上,即在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能取得一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也是专业的必然要求,应加以明确。

(二)规划需求程度

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使学校所设专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社会的需求有一般需求,也有紧迫需求;有暂时需求,也有长远需求;有局部需求,也有全面需求。因此,对于具体专业而言,要明确其社会需求程度。需求程度很难量化。这是由于社会岗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其影响因素变量过多,约束条件不足,难以度量。同时,一个具体职业岗位也并不完全和一类层次的学历要求相对应,所以难以有这样的需求预报。但根据社会发展的走向、一个专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专业设置立度、需求调研等分析方法,还是可以找出这个专业在社会需求中的相对等级,从而定性地说明它的需求程度。可以以星级表明一个专业的需求程度。5星为非常急需,4星为急需,3星为较大需求,2星为一般需求,1星为少量需求,0为无需求。对于一些介于两级之间的程度,还可以用半星表示。在笔者主持的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研究课题中,进行了专业目录开发,在开发表中,就尝试使用了这种办法。

(三)规划发展重点

通过对需求程度的分析,可以明确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从而为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方向奠定基础。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势,要合理规划发展重点,以期尽快满足用人需要。规划专业发展重点,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急。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急需人才。由于社会发展或结构变迁等原因,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些急需人才的行业或领域,这是安排专业的重点。比如,随着中国加入WTO,熟悉世贸规则的人才成为急需。再比如,由于前阶段国有加工企业的不景气和学校忽视工科人才培养,致使工程技术类人才短缺。凡此种种,都应成为专业规划中优先重点安排的方面。二是新。伴随技术的进步和职业岗位的变迁,一些新的人才需求不断出现,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些新的专业来满足这样的需要,如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软件编程专业、数控技术等。这样的专业也是重点规划的专业。三是特。即独具特色的专业。这些专业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这样的专业一般办学历史较长,专业建设较规范,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因而也应重点建设好;

(四)规划分布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上,只要学校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原则上都可以设置。但事实上,专业的布局要受到市场发展的制约,要考虑行业、区域、学校的分布。依专业的行业分布分析,专业的布局应与区域重点发展行业定位相一致,新增专业要与新兴行业相匹配。以天津为例,“十五”期间,将重点发展现代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走向也应当服务于这样的定位,并以此需要规范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对于一些新兴的产业,如软件产业、社区物业等,理应成为新兴专业特别关注的方面。从专业的区域布局看,要考虑城区与郊县的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同要求,区域功能与专业配套等。专业的区域布局,主要是专业人才流向的区域性与方向性研究,这固然与外部环境的吸引力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有一个政策引导的问题。以天津为例,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集中在市区,郊县学生也多愿意在市区就业,而郊县对人才的需求则存在问题。以我国西部发展为例,西安汇集了众多的国内知名高校,其高教水平不可谓不高,但这并未带动陕西经济的大发展,原因是人才外流。所以,对这样的区域化要求必须采取一些特定办法加以统筹,如采用合同定向培养的办法,专门为特定地区培养人才。此外,一些新建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也有特定的人才需求,可通过委培的方式加以满足。专业的布局还包括在学校的布局。一方面,要依据需求与可能原则评估学校的承办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特定专业还要考虑承办学校的行业背景,以此确定专业分布的合理性,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

(五)规划发展步骤

在明确了发展重点和分布原则之后,还应依据相应的条件,制定出专业发展的实施步骤,分阶段地逐步实施。专业发展最忌“一哄而上”,“热门”需求与“冷门”需求是相对而言、相互转换的。对待“热门”专业,也有一个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于“冷门”专业,则应认真分析其具体情况,不能草率处理。在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上,要考虑政策、市场导向的因素,分步骤逐步理顺,切忌简单的行政命令。在专业规模控制上,应考虑市场需求、学校承载力和人民群众获取学习权利三方面因素,尽量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防止大起大落。对于新建院校或新建专业,一定要采取稳步试验、逐步发展的原则,不能“跟风冒进”。对于“紧缺”专业,要协调有实力的院校共同组建,重点解决。在当前情况下,高职专业的门类基本齐全,除个别短缺空白外,大部分专业应注意统筹自身专业的基准,搭建好通用专业平台,同时延伸出不同的专业方向,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转贴于 二、专业布局规划的基本方法

(一)准确把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向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相适应的。要规划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首先搞清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首先,要研究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包括区域宏观政策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科技水平发展、劳动力现有数量、结构、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其次,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态势。一方面要搞清现有产业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参考发达地区相似经验,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最后,还要明确区域内行业发展的重点,特别是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要重点加以分析,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

(二)了解各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

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因。做好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显然是专业发展规划的基础。这项工作,单靠教育机构是无法完成的,应借助业界的力量共同完成。首先,要分析职业岗位的情况。它包括职工岗位的基本要求、数量需求和发展走向,特别是那些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相对应的岗位需求,要着重加以分析。其次,要分析所需岗位可能被其他层次教育覆盖的因素。例如,普通出纳岗位对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是合适的,但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用人出现所谓“高消费”倾向,因此出纳的岗位就不仅是与专科层次对应的,部分本科层次的毕业生也可能占领。另外,还有一些确实属于跨层次的岗位,也需要加以考虑。人才需求的分析不仅要注意现实的需求,还应当考虑较长时期的长远需求,特别是考虑教育的周期滞后性。

(三)分析公众需求领域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的功能已从过去的培养社会精英人才转到为大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服务上来,从发展趋势和国外经验看,满足求学者需要将越来越成为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分析求学者及其家长的意愿有助于科学地规划专业。一方面,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的专业走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公众希望获得长线专业的愿望更强烈;收入水平较低的公众则希望获得“短平快”、市场收益好、技术性强的专业。另一方面,公众的“从众”心理左右了专业的冷热,导致一些虚假的“需求”,要注意加以分析。招生市场的报考率可以作为分析的参考,适当的问卷调查也是必需的,但规划机构或学校应当学会从中去伪存真。

(四)审视教育资源可利用情况

根据需求信息,分析其所诉求的教育层次与类型要求,同时审视现有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情况。现有教育资源包括与要求相对应的教育机构情况。就高职而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普通高校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高校等都是可利用的显性资源。要从这类院校中分析供求的平衡关系,对于供给过旺的要适当加以控制,对于供给欠缺的可在可能的情况下进一步挖掘潜力。当现有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时,应首先考虑利用现有机构与一些相关单位,如用人单位协作培养,以期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的潜力。确因协作等方式也无法满足需要的,可以考虑新增教育资源问题。但新增工作必须进行严格、科学的论证,针对性强,防止盲目上马。

(五)推测专业需求程度

对具体专业需求情况要给出量的描述,但这样的描述目前只局限在等级量上。等级量的描述方法前已论述。需要指出的是,程度等级是相对的,等级高的属于相对全体而言需求强烈的,但等级低的也不能忽视,因为对用人单位而言,它的需求是100%的,不管它在全体需求中占的比例有多小。程度等级还是变化的,随着供给的变化,等级高的专业势必下降,新的专业又占据高需求等级,因此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也正是布局规划的意义所在。

(六)形成科学的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是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分类目录。专业目录规定了专业的划分、专业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是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设置与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信息处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专业目录的作用,一是为家长、学生入学选择专业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南;二是为人才市场、劳动市场进行人才交流、劳动力交流以及用人部门和单位对各类专门人才在选择、使用、管理上提供标准;三是为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分类规格和质量标准方面提供规范;四是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依据。做好专业目录的制定工作,首先要进行科学的专业分类,其次要规范专业的名称,还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主干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为体现高职特色和布局规划要求,特别要增加与该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举例和社会需求度说明。

(七)出台指导性的政策措施

做好专业布局规划,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保证机制。第一,要建立起人才需求预警机制,使社会及时了解人才需求的现状,同时能适当预测其发展走势。预警机制的建立,单靠一个行业或个别部门是难以准确实施的,需要政府组织协调,有专门的机构运作,这样的机构应该是独立的。第二,规范用人行为。政府应组织规范市场的用人行为,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使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三者有机协调起来,防止相互脱节造成的偏差。第三,要统筹规划区域内教育资源利用情况,根据学校相关专业“专业设置立度”所反映的指标情况,根据需求状况,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提出分专业的总量控制指导意见,从而调控专业办学行为。第四,要出台一些倾向性措施,如投入资助、招生优惠等,扶植新、急、特专业和特定区域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五,采取项目招标的办法,公开供需信息,通过合同(委托)培养的方式,提高专业办学的针对性。第六,定期进行专业评估。一方面促进学校强化专业建设,及时纠正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了解不同学校的专业强势,做好专业资源整合工作。通过评估,可以遴选出有特色的重点建设专业,便于以后给予重点支持。

三、专业布局规划的步骤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 [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

[2]王浒等.迈向21世纪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1.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发展;地位和作用;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91-02

当今,科技已达到史无前例的进步,进而使经济有了大步伐的提升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产业界的重视。职业教育为高度发展中的中国输送了大批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社会重视程度逐步提升。然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起来,还是存着一定的差距,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一条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存能力的道路,以此提高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用以促进我国社会迅速发展。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职业教育的改革,这也是摆在中国新形势下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调查

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职业教育都已越来越被重视,投入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二战后期,德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曾非常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德国二战后经济崛起的秘密武器。从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上看,都有一个对职业教育重视和加大投资的过程。

以浙江省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中等职业教育为本地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4年全省共有161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60所,重点职业学校占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达36%,基本实现到2005年“每个县(市)集中力量办好1~2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常态化工作,基本达到与普通教育的同步发展。浙江省职业教育鼓励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组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为龙头,以加强示范专业建设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同时,政府坚持加大软硬件投入,鼓励资源重组,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再有,浙江省省政府高度关注职业教育招生计划,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连续四年中等教育普职招生比基本保持在1∶1的水平。2004年,全省职业学校共招生29.35万人,普职招生比为1∶0.99,校生均规模1500人,在校生3000人以上的学校有40余所,充分形成职业教育的重点和稳步发展。现今的社会发展已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但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却存在着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二、目前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有中国老工业基地之称的东北地区曾经是“技术工人的摇篮”,却出现了技工荒,应用型技能人才极度匮乏,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同样的,浙江省在2003年也面临着“技工荒”的尴尬局面。在浙江省的人才市场中,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发愁找不到用人单位,同时,用人单位也在发愁找不到具有职业技能资格的人才。而有工作经验的高级技工和复合技能人才更是难以寻觅,一些企业即使打出年薪十几万的高价也无法聘请到所需的高级技术工人。纵观我国一南一北距离很远的两个地域,也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今却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技术荒。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确实与社会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平衡现象。

1.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离。为了缓解当前的矛盾局面,各地随之出台了一系列的职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等相关政策,但由于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规划,效果甚微。一些职业学校也缺乏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规划,不从实际出发,未对专业做全面的考察和研究,随意设置,目前校内外已有的培训和实习基地,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更阻碍了职业学校的发展。再有,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学校由于受到设备、师资等软硬件条件的制约,无法达到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多的情形同时存在,造成毕业学生进入社会不能很快上手,无法做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离,从而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

2.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由于受到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吸引力不强、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职业教育合格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结构和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农村职业教育薄弱、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从而造成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专业技术不过关、企业不放心等恶性循环的两难局面。

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改革前景

若要使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配合,有必要改革我国现阶段的一些陈旧观念和现状,将职业教育真正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从而达到无缝衔接,相辅相成。

1.设置专业要以劳动力市场和产业政策导向为依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势要配合可持续的社会发展需求,发达国家的实现形式虽然各异,但发展思想基本一致,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通过政府立法的方式将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来满足国民对自身发展潜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二是各职业教育机构通过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与预测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三是运用灵活的职业教育政策实施保证职业教育机会的公平。德国的“职业资格早期监测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很多欧盟国家都纷纷效仿,其中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在职业资格的监测过程中加强企业的全程参与。预测的内容不仅包括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及其对职业的要求和影响,还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竞争和全球经济趋势对经济发展及职业教育的影响,从而为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和课程开发提供实时、可靠的信息和数据,从而达到同步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再有,美国在创业教育方面也做到领先,在2002年全球创业观察(GME)的37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TEA)高居发达国家之首,就是将创业教育融于整个教育体系,全体受教育者都可参与创业教育。另外,以每个学生的自身发展为目标,依据市场需求,让学生认知自己的明确目标,选取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素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只有符合了本国或地区的产业需求才能为经济建设服务,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受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从而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反之,所设置的专业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即使学校办得再好,质量再高,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过剩、积压或没有出路。

2.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之间的差异,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上看,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职业教育,反过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从分配比例上,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投资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初等教育投资不足甚至缺失,然而高等教育却投资过大。从比例上看,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比例低于高中阶段教育,同样的,高等职业教育也与同层次的本科教育表现偏低。一部分职业教育学校的经费甚至举步维艰,学费作为主要的经费来源,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投资严重短缺,教学质量无法提升,办学效果无法体现,学校招生下滑,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本来有着广阔就业前景的办学形式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更不用说中等职业教育了。职教一直以来被一些人看做“收底学校”,政府认为经费的投入不是很有必要,因此只有甚少的资金投入甚至几乎没有投入。不合理的投资结构与分配方式,产生出了不合理的人才结构,技能型人才短缺,研究型人员偏多,造成技工荒的同时又有大学生过剩、就业难的两个极端。社会出现了高薪聘请高级技工,而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这些高学历的人才很难就业的怪现象,势必会阻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希望政府要一碗水端平,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对待,甚至向职业教育的投资倾斜,才能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满足全民对教育的需求,形成安宁稳定的社会环境,达到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目的,才能构建出真正的和谐社会。

总之,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社会的安定和谐,经济的提升一部分体现在职业教育上,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稳步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正视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为职业教育添砖加瓦,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校;语文课 ;五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08-02

做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针对职教的特点,面对职校语文课教学的现状,结合新的职业教学理念,经过反复的实践,研究实施了语文课五步教学方法。对于改善学生的被动学习现状,提高学习成绩,效果显著,并作为教改成果在全校各学科中推广。在此,就职高专业课五步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1.五步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五步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体现学生的自主、主动学习过程。按照目标分层、分类指导、分期达标的原则组织教学,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该方法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能力的落实,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生参与面大、学习兴趣浓厚、师生关系和谐、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五步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

2.1五步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实现四个转变。即: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为"以学生自学为中心";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为"培养方法、能力、兴趣、情感为中心";变"教师以统一一个标准授课为中心"为"以分层分类授课为中心";变学生被动的"要我学"为学生主动的"我要学"。

2.2五步教学方法的实施要与"目标分层、分类指导、分期达标"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由于职高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层次不均,高低有别。因此该方法强调知识、能力分层,学生因水平不同而分类,不同类型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分期分阶段逐步提高。该方法体现了因人施教、循序渐进、照顾全体、兼顾个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有效地遏止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3.五步教学方法的一般步骤

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步:前置测评。考查各层次学生对已学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基本字词、阅读能力情况。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的不同难度,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复习提问。对于差生提问简单的;对于中等生,提问教材中重点掌握的;对于优等生提问有拓展性和延伸性的。如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时,对于差生提问有关生字词读音、释义等相关知识;对于中等生提问有关课文分段、段意感知等相关知识;对于优等生则提问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相关知识。通过提问,一可以增加差生的信心,二可以让中等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三可以使好生得到深化,可谓一举三得。

第二步:自学感知。目的:旨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大部分新知,并能提出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

方法: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预习问题的指导下,自学新知或围绕问题展开独立探究。在自学后,让学生分组互相合作讨论,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对学生学习、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收纳总结。按照分层分类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在学习中能逐步进行深入思考,那么教师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第三步:教师精讲。目的:旨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方法:在第二步学习的基础上,对收纳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讲解,提升理解、答疑解惑、和谐互动、应用提高,引导学生深刻地探究或讨论,启发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探索方向。教师在讲授中目标定位在中等生,适度兼顾差生和优等生。

第四步:检测训练。目的:旨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检测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做有梯度的A、B、C三类习题。教师要巡视辅导,针对个体差异,实施分层分类的辅导,点拨优等生,指导中等生,特别要关心鼓励差生,以达到全面了解各类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第五步:总结提高。目的:进一步总结提高。

方法:教师对学生在第四步中布置分类作业进行讲评,同时,选择设计与本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探究性课题交给学生探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4.几点体会

4.1不能把五步教学方法教条化和程式化,应领悟其实质,根据学科及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努力追求多种教法的最佳结合。

4.2五步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培养学生不依赖老师自主学习新知的能力和习惯,不依赖老师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从而最终达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4.3评价五步教学方法成败与否的标准是:一看教师是否使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二看教师是否对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三看教师是否照顾了好、中、差三类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度;四看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和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五步教学方法重视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新要求,让学生接受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了学生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的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柳咏梅《语文教学三部曲:解读、设计、演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西部;农村职业教育;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0-0066-06

一、我国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西部地区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当地党委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中,西部地区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党委和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一般”以下的比例高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城乡比较发现,乡镇村的受访者选择“一般”和“比较重视”的比例均低于县城受访者。对西部群体比较发现,一般教师和干部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值p=0.003

(二)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目前西部绝大多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不平衡,其主要根源在于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在对当地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办学经费投入的调查中,东中部和西部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值p=0.001,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如表2所示,西部地区选择“比较充足”的人群比例均低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选择“只能勉强应付日常开支”和“比较困难”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西部和东中部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上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西部城乡比较发现,县城与乡镇村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在西部农村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生均图书以及师生比等软硬件指标不达标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对当地职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办学条件(硬件)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44.2%的人选择“一般”,选择“较好”的占25.8%,较差达17.9%。区域比较发现,东中部和西部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四)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上忽视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致使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无法形成良性循环。调查发现,公众对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价值取向均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农村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学生进入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素养为主要任务,恰恰忽略了培养从事第一产业(农渔牧林)素养的重要性。在对农村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以培养学生进入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素养为主要任务”的调查发现,全国数据库中,认为“比较合理”的人群占到总数的52.7%,选择“一般”的人群占20.7%,认为不合理的人群占2.2%,平均评价等级M为2.38,见表4。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无明显差异;西部城乡比较也无明显差异。

(五)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在对县(区、市、旗)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选择“较高”、“一般”和“较低”的人群比例分别为20.1%、56.0%和17.2%。西部地区选择“较高”、“一般”的受访者比例均低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受访者,见表5。东中部与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六)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衡量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职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教师业务素质的调查发现,全国数据库中有41.3%和31.7%的人群分别选择“一般”和“较好”,选择“较差”者占9.5%。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七)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在对职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53.9%的人群认为“一般”,26.2%和12.5%的人群认为“较好”和“较差”,见表7。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八)教学方式单一

在对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教学方式(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途径、形式等)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54.4%的人群选择“一般”,28.5%和10.3%的人群选择“较好”和“较差”,见表8。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1,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在教学方式上,西部与东中部农村职业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课教学依然存在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的现象;二是过多强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与实际工作岗位的结合;三是由于实训基地和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实训类课程教学无法达到课改要求。

(九)招生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

在对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招生制度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47.6%的人群选择“一般”,26.9%和14.0%的人群分别选择“较好”和“较差”,见表9。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0.05,无明显差异。从西部群体比较看,一般教师、干部群体、其他群体的显著性检验值p=0.525>0.05,无明显差异,其中两两分别比较,据显著性检验值判断亦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西部地区一般教师、干部群体、其他群体对招生制度的评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十)对于提高当地农村从业人员素质的作用有待提高

在对职业教育对提高当地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所起作用的调查中,全国被调查者中有37.2%选择“作用一般”,35.4%选择“作用较大”,4.9%选择“作用很小”,见表10。东中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50=0.05,表明西部和东中部地区有显著性差异。西部地区县城与乡镇村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62>0.05,表明县城和乡镇村在该问题选择上无明显差异。西部群体比较,一般教师和干部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值p=0.008

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受到西部农村自然、人文、社会等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也受到西部农村教育内部系统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之,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和问题,实为上述诸多因素的交织影响所致。

二、促进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根据上述目标,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三农”、大力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农民和各类人才为己任,坚持和完善“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努力实现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以大力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使命

我国西部农村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受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都不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在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中,主要以老年、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为主。从“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最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中部发达地区。譬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或文化程度,在“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等评价指标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的绝大多数地区,在“高中程度”、“中专程度”、“大专及以上”等评价指标上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1。职业教育对于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劳动技能方面,有着其他类型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在大力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认识,加大对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西部农村特别是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穷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有效改变西部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以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三)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大招生制度改革力度

首先,西部农村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就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结构层次及学校分布等实际情况来看,西部农村在县级城市和乡镇应以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为重点。其次,西部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服务于中考或高考落榜青年、农村成年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职工等的职业预备教育、在职教育、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教育与培训的繁重任务,培养能力亟待提高。从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需求和紧迫性来看,有必要部分甚至完全实行免试入学、注册就读、宽进严出的招生试点改革,以有效扭转西部职业学校长期以来存在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四)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办学质量

首先,西部农村职业学校要明确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形成适应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加强和本地工商业的联系,与雇佣单位和相关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其次,西部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为辅。因此,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模式上,应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和发展符合西部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需要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2]。

第三,加强课程、教材及教学改革。西部农村职业学校课程设置,要根据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设置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

参考文献

[1][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32.33.

Problems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West China and the Reform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a National Survey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E Guang-quan1, LIAO Qi-fa2

(1.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ult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2.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农村职教;模式创新

农村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西部大开发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其培养职业、技能合一的新型农民地位日益凸显。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根据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和谐进步提出的一项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西部省份中心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项指标在大开发政策的照顾和倾斜下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西部农村由于积贫积弱和观念陈旧导致没能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异军突起,其发展速度更是与西部城市渐行渐远。西部城市和西部农村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促使政府与社会把思想和目光聚焦在西部农村,重新审视西部农村的发展问题和策略。

一、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0世纪末,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已经较大,并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三大区域战略。但是,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仍整体滞后于全国发展的平均水平,但其内部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基本上可分为三类区域:经济不发达、经济欠发达和经济发达地区。

(一)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此类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山区高原地带

勘探和研究证明,此类地区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石油、矿产、有色金属、森林和旅游资源。究其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资源的匮乏,"普九"任务艰巨异常、文盲覆盖面积广泛。经济贫穷、精神贫困是此类地区的普遍现象,显著表现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重视农业轻视商业的生产观和满足温饱、安贫乐道的生活观等;这些陈腐观念严重束缚了思想的解放,形成了愚昧的文化现象。因此,发展此类地区的当务之急是消除人们的精神和文化贫困,推广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的技术和经营。

(二)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

此类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草地、湖区和平原地带。由于交通和资源的优势,此类地区较之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稍微充分一些。但劳动者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低下和思想视野狭隘等因素制约了此类地区农业的深度发展,农产品、水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层次较为低端。打破发展瓶颈的铁锤在于,首先要深化农业的发展,建立农业品牌的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使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形成健康可持续的体系;其次整合地区资源优势,利用城镇的集聚效应,大力推广资源的知名度,提高其附加值。

(三)农村经济发达地区

此类地区主要分布在大规模城市的近郊,人们受大城市的教育资源、技术经营等发展必备要素的辐射影响,对现代农业和市场工业有了初步的认知,此类地区农业的精、深加工层次较高,并具备了薄弱的工业基础,形成了初步的工、农业相互带动的体系。但此类地区较之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农村还有差距,缩小差距的关键在于,首先依托本区域已经形成的资源和农业优势,造就一批绿色和放心产品品牌,做大做强与大城市的需求对接;其次借助城市和农村过度地带的优势地位,发展集娱乐、休闲甚至保健为一体的绿色旅游产业;最后引进、消化和吸收大城市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使本地区薄弱的工业基础更为强壮,藉此来反哺农业和旅游业,使工、农、旅三业形成良性的互动。

二、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发展速度较慢,结构不合理、失衡,规模较小,资源短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等诸多问题。西部农村经济要发展,首先要提高西部农村人们的教育程度,特别是根据本地区发展需求而造就的职业教育(职教)受训者。纵观横看现有的西部农村职教,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主导的扶贫型职教

政府意识到“要致富、先治愚”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出台了“三支一扶”的政策引导,其中的“一扶”就是扶贫,所以各种各样的扶贫型职教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政策制定是从大局出发、服务全局的,但政策执行则是变了形、走了样。问题的严峻性体现在:其一、某些地方政府把办理扶贫型的职教视为形象工程,这种认知导致农村职教成了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培养出来的所谓农村新型建设者也是徒有虚名;其二、地方政府真心实意想办好农村的职教,但由于财政经费受限,办起职教来处处缩手缩脚,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培训和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三、西部农村的职教部分力量来源于高效招募的志愿者,高校志愿者由于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安家落户的需求,导致他们的教育激情和培训效果也很不理想。

(二)民间形成的聚财型职教

民间资本追逐的是投资利益最大化,当其资本注入到农村的职教上时,无疑也要讲究投入和产出,但职教承担的是社会和公益功能,投入和产出不会形成比例。为了追求投入和产出的平衡,民间资本不得不在学费和教学上下功夫,提高其学费幅度、降低其教学质量,这两点都会对农村的职教造成致命的打击。

(三)城市服务的输出型职教

农村的职教由于其局限性,导致专业和培训向城市服务型技能转变和倾斜,培养为城市第二、三产业服务的职业技能劳动者。此类办学和运作导致的直接后果有两点:其一、参加农村职业培训人要和城市里接受普通教育者和面向城市的高端职业培训者同台竞技,其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学历不如普通教育,技能不如高端职业培训;其二、农村的职教不面向农村的实际情况,则造成西部农村没有技能人才可用,这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当不利。

三、西部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职教切合点的创新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保持着旺盛的需求。根据区域发展特色,西部地区进行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如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广西教育兴农金色工程、陕西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在提高西部劳动者素质、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西部农村经济建设[3]要发展、村容村貌要变化、民主自治要推进离不开掌握着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村建设者,所以大力发展农村职教刻不容缓,既然是农村的职教就要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根据农村的发展需求来设置专业和培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源开发引导型

西部的交通不便滞缓了西部的发展,但西部又具有中、东部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西部的自然资源囊括旅游、矿产、有色金属和森林等,农村职教的专业就要根据西部的资源开发来设置,如根据西部自然风光设置的旅游专业、根据西部矿产和有色金属设置的矿产和金属勘探冶炼专业、根据西部森林设置的鱼林牧畜专业等。根据西部需求设置的专业才有针对性,才能更好的适应和开发西部资源。

(二)现代农业技能型

农业是西部的主要产业,发展西部首要发展农业,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自然而然的成为西部农村发展的桥头堡,具有象征和现实的双重风向标作用。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需求推进,西部农业必须要在原始农业上加以革新,朝着现代农业的方向推进,推进的动力既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更需要懂现代农业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培训中既涉及到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实现渠道等理论技能,又涉及到西部农业现状及发展等要实地勘探的技能,这就需要承训单位和受训者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小型商业经营型

西部农村现在面临的是没有工业或者工业基础薄弱的困境,因此以现有的经济基础不足以形成集聚工业,故而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发展小型商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西部农村的小型商业可以弥补农业和工业间的空白,但由于西部目前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条件不足以吸引高级商业人才加盟,所以利用农村职教培训一批会经营、懂管理的农村本土人开发本地的商业则成为解决此困境的不二选择。农村职教可以根据本地区特有的资源和农业优势开发出一条特有的商业道路,通过商业把本地区的资源和农业推广出去,以此带动本土资源和农业的更好发展。

四、西部农村职教和培养模式的创新

西部农村职教的现状与西部大开发赋予农村职教的任务严重脱节:主要表现为职教理念严重滞后,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脱节,没能找准农村职教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合点,过度重视学历教育、轻视技能培训等。这些农村职教的弊端,都将成为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制约农村发展的障碍。因此西部农村职教创新要在新型办学思维的指导下,始终围绕这些关键因素进行变革和创新。

(一)农村职教办学理念创新

农村职教是负责培养新型农民的教育,除学历和技能教育外,还要承担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任。目前农村职教在办学理念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其一、以学历教育为主、技能培训为辅,农村职教不具备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和社会认可度,所以农村职教要扬长避短,培养技能性强的实用性人才;其二、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服务型培养,轻视农村需要的技能型培养。要正确认识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因为大部分农民属于“离土不离乡”类型,他们不会在城市安家落户,最终还要要把在城市获得的资金、技术和观念带回家乡进行创业,所以在进行职教时要重视农村乡土特征和发展的培养。因此农村职教要围绕西部开发农村发展的人才需求办学,重点是培养会生产、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农村职教教学内容创新

农村职教并非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因此农村职教教学内容更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实践教学为主,同时辅助以理论教学,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根据此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可设置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第一次理论主要介绍实践的相关事项和实践流程;第一次实践则让受训者掌握产品生产流程和工序、产品的结构和性能等;第二次理论是承上启下,总结第一次实践经验,开发第二次实践技巧;第二次实践则让受训者上机操作,亲手演练产品的模具设计、成品加工等环节。

(三)农村职教专业设置创新

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职教的切合点设置专业。其一、开设林渔畜牧等与西部农村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包括林果栽培和嫁接、野生和家禽养殖、手工编织和制作、皮革加工等。其二、发展旅游专业,包括导游、宾馆服务、民族工艺品制作、古代建筑等。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如敦煌莫高窟、峨眉山、秦始皇兵马俑和九寨沟等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

(四)农村职教教学方式创新

目前农村职教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农村发展的需要,主要弊端是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其一、生源只来自初中毕业生;其二、短期培训班较少;其三、理论与实践脱钩;其四、职业资格证取得率不高。解决弊端在于:其一、改变单一的入学渠道,实行初三和高二分流,引导不预备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生源的素质和档次;其二、办学形式要百花齐放,理论与实践结合、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结合、技能培训与文化教育结合。

现在已有事实证明通过西部农村职教和培养模式的创新能够对西部的长期持续发展做出一定贡献。最典型的,陕西省根据本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职业教育对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作用,并在2003年10月由陕西省政府提出了“构建一个网络,实施两大工程”(简称“一网两工程”)的发展思路并予以实施。陕西“一网两工程”的实施,说明西部职业教育发展逐步进入体系化建设阶段,政府为了充分发挥职教网络资源,将职业教育与其他社会资源结合,寻找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从宏观上指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主要任务,并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引导,不失为一种在短时期内充分整合现有资源,获得较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西部农村职教发展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