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影像方向

医学影像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影像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影像方向

医学影像方向范文第1篇

现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诊断、治疗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加强,医学放射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就是众多医学技术的一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包括X线、CT、MR、超声、窥镜、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临床对影像学数据信息分析技术需求的增高,进而促进了医学影像信息学的产生与发展[1]。医学影像信息学指基于临床医学影像存储与通信,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临床影像分析、数据处理的技术管理系统,主要发挥收集和处理患者放射科的登记、分诊、影像诊断报告以及放射科的各项信息查询等临床医疗信息的作用[2]。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逐渐实现了数字化、无胶片化。临床实例分析结果显示医学放射成像技术与医学影像信息学相辅相承,共同促进、共同完善,本文主要对医学放射成像与医学影像信息学间的关系展开探讨,以下是本次研究全部内容。

1.资料

1.1三维CT成像与医学影像信息学

医学放射成像技术能够简单、直观的反应患者身体内部脏器、骨头等病变情况,极大的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度及精密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存储量大、分析速度快等特点逐渐应用于医学放射成像技术,医学放射成像技术与医学影像信息技术的结合促进了医学放射成像信息的数字化转变,简化了医学影像分析难度,提高了图像分析的准确度,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放射成像图片的质量,并且有助于医学影像图像数据的系统化管理,降低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同时有助于医学信息系统化管理[3]。

具体应用实例包括三维CT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其图像分辨率、数据采集速度、射线利用率、人体射线吸收剂量分别向着更高、更快、更高、更低的方向发展,现代临床应用的锥型束螺旋CT即随着平板(2D)检测器的发展,影像学的发展逐渐解决了传统医学放射成像不能解决的全身或者较长身体部位的检查问题,锥型束螺旋CT重建算法极大的提高了医学影像质量[4]。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实时X线平板(2D)检测器技术逐渐成熟,克服了传统组合断层成像数据采集速度慢、噪声干扰和几何失真等问题,获得高质量的实时数字X-线图像,丰富和发展了临床数字放射摄影和真三维CT图像信息采集[5]。

1.2多源螺旋CT成像检测技术与医学影像信息学

传统螺旋CT成像检测技术受信息采集时间、螺旋速度等限制,很难对运动心脏的临床数据进行采集。计算机软硬件、多媒体以及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人类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患者及临床医学对医学影像的需求及要求不断增长,这些均在极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科学工作者对医学影像技术的改革,为了克服传统螺旋CT成像检测技术的上述不足,科学工作者逐渐将医学影像信息学技术应用于医学成像领域,2005年SOMATOM Definition双源螺旋CT检测器应用而生,该检测技术解决了单源螺旋CT检测器不能解决的心脏及冠状动脉情况的观察,但是双源螺旋CT则不存在精确重建的算法,为了克服这一技术问题,多源锥束成像装置应用而生,这一技术发展得益于医学影像信息学的发展实现了快速、精准控制多个X射线管,进而实现了同时获取多投影角下的投影数据信息,这重建[6]。医学影像信息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放射成像技术向着更加快速、精准、方便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增加了医学影像信息存储量,同时能够实现影像信息的远程分析。

1.3电子扫描CT与医学影像信息学

电子扫描CT是采用扫描电子束X射线进行医学影像信息采集的医疗器械,该设备依靠阴极X射线管发射的电子束沿轴线加速与聚焦进行的顺序触发式扫描,能够应用于动态心脏检查。但是传统电子扫描CT成像检测器上不能装防散射栅叶片,因此不能保证医学图像质量由于散射而受到影响,同时检测器上香蕉形的放射剖面严重降低了系统的几何剂量效率,此外传统X线管的功率比较低,一般不适用于大体形的病人应用,受环境影响较大[7]。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逐渐克服了电子扫描CT的上述不足,综合了锥束螺旋CT与电子扫描CT的共同优点,对电子扫描CT设备进行改造,设计了一个供小动物成像用的电子束微型,并改进了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电子扫描CT图像质量差、几何效率低、信噪比大等缺点。电子扫描CT的发展同时刺激了椎束变螺旋CT理论的发展。

2.讨论

医学影像信息学的不断发展,实现了对医学放射图像的数字化分析与存储,这一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节省了医疗成本,同时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存储节省了存储空间,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而且克服了传统图像储存存在的图片因长时间存放而褪色、失真等问题,降低了医院信息管理费用,而且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导致了医学放射成像技术的发展导致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极大的增大了医院的经济收益。医学影像信息学的发展,简化了医生的工作内容,有助于提高医院的诊断水平及准确度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医院对典型病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及管理,同时实现了全面的医疗技术交流,有助于医学技术的成熟与发展。

综上所述,医学放射成像与医学影像信息学间相辅相承,共同发展。医学影像信息学的发展一方面无形的促进了医学放射成像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医学影像信息学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医学放射成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像信息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医学技术的快速、精准、方便、廉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国,徐崇强.数字化X线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12):113-115.

[2]曹厚德.医学影像网格技术―医学影像数据共享的新动向[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2):115-116.

[3]李小虎,束宏敏,李晓,等.医学影像学科学研究的特征及发展变化方向[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4,3(10):30-36.

[4]张建年.多层螺旋CT在鉴别新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42-143.

[5]谢显孝,张勇.数字化X线成像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9,(2):75-76.

医学影像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仿真实验;空间教学

医学影像物理学是我校医学影像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的课程,与其相关的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无不依赖于实验结论。同时该课程实验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而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尤其是医学高专院校,在开设这样一门理工结合性很强,实验依赖性很大的课程时,往往忽略了实验课的重要性,甚至有许多医学高专院校不能开设该实验课程,主要原因有:①医学影像物理学涉及知识面太广,而一般的医学高专院校缺少这方面的专业老师,导致课程教学难度很大。②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设备耗资大,许多医学高专学校实验室并没有购买相应的设备,由于仪器的缺乏而直接阻碍了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课程的开展。③医学影像物理学中部分实验涉及射线的辐射,这对师生的身体健康有潜在的威胁,导致部分师生对该课程实验产生一定的排斥和恐惧心理,这也制约了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课程的开展。 此外,也有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影像物理学的实验课程,但是由于实验仪器昂贵且精密,学生也不可能随意反复调整仪器,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理解仪器的性能与结构以及实验的原理与方法。正是这种种条件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医学高专院校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课程难以开展起来,或者实验课程往往是以走马观花的形式参观实验室或者医院的影像设备为主,这样学生对医学成像技术的原理难以掌握,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变得更加困难。

在种种条件的制约下,利用基于云计算的空间教学开展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这方面的缺陷。而整个的仿真实验包括了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核医学影像、超声成像和红外成像,对于课时数较少的医学高专院校来说不可能全都做到。因此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出发,针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情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最贴近临床的一些仿真实验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以及超声成像的一些仿真实验。

通过空间教学开展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教学,首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医学高专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的特殊性,理工知识薄弱的医学专科学生仅仅依靠课堂想要理解掌握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就显得非常困难,而利用空间教学平台开展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整个的实验过程,开展实验教学不再受到昂贵的实验仪器和有放射污染的实验环境的限制,可以重复操作,这样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内容,不再受传统实验条件和经费的制约。其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强烈的真实感。传统的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比较复杂,学生有普遍畏难情绪,而通过空间教学,把仿真实验置于世界大学城,学生通过空间随意访问实验资源,整个的实验过程都是通过计算机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仿真成功后,可以直接得出实验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学习效果更佳。最后,丰富了师生互动活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效的互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空间教学提供了很多的交流互动模式,学生进入老师的教学空间进行实验,老师进入学生的空间检查实验情况。另外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总之,通过空间教学仿真实验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快速掌握几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构建了医学影像物理学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 1] 张瑞兰,吉 强.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 [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 2] 仇 惠,丁 晶,周志尊,等.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教材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 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9(5).

医学影像方向范文第3篇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作业工人进行外周血象检测。主要检测指标有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评价标准车间空气评价标准按GBZ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苯<10mg/m3,甲苯<100mg/m3,二甲苯<100mg/m3。白细胞降低指白细胞总数<4.0×109/L;红细胞减少指红细胞总数男性<4.0×1012/L,女性<3.5×1012/L;血红蛋白降低指血红蛋白男性<120g/L,女性<110g/L;血小板减少指血小板总数<60×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109/L。资料整理与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包进行分析,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环境条件测量结果

对该鞋厂各生产空间中的空气进行三苯含量检测,车间空气各监测点苯,甲苯,二甲苯浓度均远低于国家卫生标准限值(苯<10mg/m3,甲苯<100mg/m3,二甲苯<100mg/m3),其中苯的平均浓度为0.15mg/m3,甲苯平均浓度为0.38mg/m3,二甲苯浓度基本<0.07,故为低浓度混苯作业环境,主要为接触苯及甲苯。

2.2外周血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低浓度混苯暴露组WBC异常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Hb、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异常的年龄分组卡方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组WBC异常率较高;WBC异常的性别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3)。中性粒细胞异常的年龄分组卡方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岁组中性粒细胞异常率较高;中性粒细胞异常性别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5)。

3讨论

苯及其苯系物广泛应用于油漆、制鞋箱包、印刷等行业,但长期接触高浓度苯可以引起职业性急、慢性苯中毒。一般认为苯的毒性是通过代谢产物产生〔1〕,苯在环境中以蒸汽形式由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通过肝微粒体上的细胞色素P450(CYP)代谢成各种苯醌和氢醌,集中在骨髓发挥毒性作用,主要包括影响DNA合成,诱导干细胞凋亡,促进血细胞破坏,干扰促红素的刺激作用和影响造血微环境,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增生不良,最终导致急性髓性白血病。目前国内大部分工人接触的作业场所,以低浓度混苯为主,有文献报道低浓度苯暴露对WBC异常具有一定的积累作用〔2,3〕,对苯作业进行体检发现〔4〕,慢性低剂量的苯及苯接触者可导致外周血细胞减少,甚至可影响造血干细胞的正常造血功能。资料发现〔5〕低浓度苯暴露红细胞计数仍在正常范围,但WBC计数下降,暴露2年可引起WBC计数下降0.41单位。低浓度苯暴露1年可引起RBC下降0.18单位,低浓度苯暴露2年RBC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有关苯的动物实验表明〔6〕,苯对大白鼠WBC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剂量,苯积累量少或短时间暴露,对WBC影响不明显。慢性苯中毒对人体的危害是严重的,不可逆的,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故最重要的是做好预防和检测工作,而目前职业性苯接触工人血常规检查是健康监护最重要的方法〔7〕。林丽蓉等报道〔8〕,长期接触三苯胶(含苯、甲苯、二甲苯)可导致作业工人白细胞、血细胞和血小板降低。沈海福等报道〔9〕苯作业工人白细胞异常率升高,但也提示苯作业可能会影响工人的NEUT%、LYMPH%、HGB、EO%等血象指标,使其异常率升高,性别分层比较提示苯作业工人血象指标异常与接苯工龄有密切关系,且苯对女性的危害比男性更为严重。陈俐枫报道〔10〕,长期接触苯系物对造血系统有明显的损害,尤其是对白细胞的影响最为明显,对血小板也有一定的影响,刘月红等报道〔11〕,对某鞋厂的调查显示,WBC减少的异常率接触组比对照组高。

医学影像方向范文第4篇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培养了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很难说出符合场合的句子,从而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一、风俗习惯的不同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族风俗是丰富多彩的,是习语赖以滋生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是出自民俗。 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意义中,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二、中西称谓差异

学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称谓名称比汉语中少得多,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认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比如英语中的“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或母的父亲共用一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简单又笼统。中文中“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方分得很清楚。

三、习惯表达和观念的不同

1.称呼语

比如曾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说英语的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时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2.感谢和答谢

通常,在家庭成员之间中国人很少用“谢谢”,否则,不但听起来会别扭,而且相互关系上好像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谢谢”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或为对方准备什么等,他们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接受。

3.夸赞及答复

“赞美” 在英语中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 look beautiful.B:Thank you.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个人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关心的问题是年龄、婚姻、收入等,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的。特别是问年龄,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的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

5.介绍语

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6.家庭观念的不同

医学影像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在线学习社区;语言学习技能;教学方式

从“在线”到“在线学习”,互联网渗透到学习领域。就学生而言,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他们就会对眼前的主题感兴趣。“教育工作者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难题,如何能设计出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掌握并且能在所提供的信息中得以实践的课程?”(Banas,2011)同时,信息通信技术(ICT)已经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包括如托福这样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考试和日常教学活动。信息通信技术让老师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评价学生的表现。信息技术已经引入在线远程教育。对远程教育来说,值得注意的是小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在线学习社区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有关该领域的文献仍处在初级阶段。就课程发展而言,现阶段,确定一些在线学习社区的重要概念和因素是很关键的。在这一部分,与相关主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如下:

全球背景:(1)由维基百科显示的研究来看,苹果应用商城和谷歌商店(之前的安卓商店)中有超过800000个IOS设备和安卓OS设备可用的移动应用程序,涵盖了约20种类别。(2)根据2012年的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报告,Lenhart(2013)发现目前世界上92%的人口都有手机(国际电信联盟,2013),12岁到19岁之间的青少年中78%都有手机,并且其中50%所用的都是智能手机。

在线:(1)Abualaish and Love(2013)发现,学生认为他们并不需要太多的指导就会用手机,因为他们觉得手机是清晰易懂、便于操作的。(2)Hsu和Ching(2012)认为,至于学习上的移动计算技术的功能可见性,这其中包含了设备便携性所引起的用户移动性,小设备也有相当强大的计算能力,并且有永久链接模式。

课程:Campbell,H.Christine A. Espin和Kristen McMaster(2013)进行了一项调查,以检测对英语学习者在写作方面实行的教学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调查数据表明,根据一幅图或者叙述性提示进行写作可能会产生满足有效性和可靠性这一双重标准的一系列系数。

英语二语习得课程:(1)Niranji(2014)和其他一些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以了解学生对英语二语习得课程实用性的看法。大学课程中设有英语二语习得课程,但其教学是“学术理论性的,几乎没有学生能明确说出英语二语习得课程在课堂教学之外对他们整个大学生活有何帮助。”(2)Handayani(2012)把他研究的重点放在在线学习社区中的协作式写作上。他的文章显示,在线写作课程缺少一定的创造性。同时,他强调,在线学习社区对英语二语习得写作课程的影响之一就是它可以作为“调停心理工具”。

研究如何可以促进理论的进步与发展?

活动理论与移动人机交互。活动理论(Yasnitsky,A.2011)是一个总体框架,使得对不同形式的人类行为的研究作为发展历程,让个体层面与社会层面同时彼此相互关联。它是以人类活动与其相关环境背景下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重点的框架。因此,移动人机交互实际上是从人机交互研究的活动理论中演变而来的。

活动理论被类似于移动在线学习社区的社会技术系统所采用(James C.David,F.1993)。社区是一个社会化领域的概念。该理论提供了一个用来研究移动人机交互的很有用的视角。人机交互被应用在各种不同的参与者中,并且充当一个很好的框架,反映那些在活动初期就发挥着完整作用的各个因素的移动人机交互关系。在这一点上,在手机用户激增的背景下,移动人机交互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移动人机交互的研究会增加在线学习社区的理论有效性;移动人机交互的改善可能会影响在线学习方法的基本框架。同时,移动在线学习也会使活动理论得到进步和发展。

将移动人机交互与人机交互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某些方面,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移动人机交互与人机交互两者都强调缩短用户与系统之间的距离。他们也都致力于让其操作方法更加简洁易懂。事实上,在某些方面,移动人机互动就是人机互动在手机上的应用。然而,除了两者载体的不同外,移动人机互动和人机互动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例如,由于手机具有便携性,及时性是移动人机互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与此同时,人们不仅可以在书桌上使用手机,也可以在床上、车内等各种场所使用。因此,移动人机互动比人机互动更为人性化。然而,由于手机存储能力有限,移动人机互动的运行速度完全不能与人机互动的运行速度相比。但是,随着移动技术的提高,手机的存储能力有望变得越来越强大。到那时,人们就可以在移动人机互动时有更加成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Campbell,H.Espin,C.&McMaster,K.英语学习者中以课程为基础的写作策略形成的技术可行性[J].阅读与写作,2013,26(3):431-452.

[2]Hsu,Y.-C.&Ching,Y.-H.移动微博:在真实情景下推特和移动设备的使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J].国际远程开放学习研究评论,2012,13(4):211-227.

[3]James C.Taylor,David F. Felten. 设定中的行为表现: 北美社会技术系统,1993.

[4]Jennifer R. Banas.特定课程介绍对学习积极性的促进作用[J]. Hershey,Pa. : IGI Global (701 E. Chocolate Avenue, Hershey, Pennsylvania, 17033, USA),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