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影像与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食道异物; x线诊断; 多层螺旋CT(MSCT)
食管异物是临床常见急症之,可引起多种并发症,食管异物穿孔是严重的并发症,如能及时确诊可对临床诊治和预后都有很大帮助。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食管异物的诊断主要是依靠X线平片、食道镜、食道吞钡或钡棉检查,由于这些检查手段特殊性决定了其对食管源性异物的诊断各有利弊。近些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的发展,有作者研究[1]认为MSCT对食管异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使MSCT成为对食道异物的诊断更准确更有价值的检查手段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7例中,男49例,女38例,年龄2-72岁,平均41.2岁。发病时间1小时-17天。
1.2异物种类 动物性骨块 ,鱼刺,肉块,义齿,枣核,螺丝帽,金属丝,钱币,纪念章,玻璃片,塑料片。
1.3异物大小 异物长约0.7cm-3.5cm。
1.4检查方法 颈胸正侧位片11例,食道钡餐76例,其中食道钡棉7例,泛影葡胺食道造影 9例,多层螺旋CT 18例。
1.5仪器 日立平板数字胃肠机(CUREVISTA) ,飞利浦i256CT
2结果
2.1不透X线异物11例:不透X线异物颈胸部正侧位片或透视明确异物11例,泛影葡胺食道造影4例,造影发现食道损伤2例,食道穿孔1例。多层螺旋CT检查2例。
2.2透X线异物76例:食道钡餐71例,食道钡棉7例,食道泛影葡胺造影5例,MSCT16例。
2.3异物与食道的关系:食道内异物 85例,食道外异物1例。食道损伤7例,食道穿孔5例,食道及周围、纵膈内感染6例,
3讨论
食道异物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及时明确异物的类别、部位、大小、食道损伤的程度及并发症情况,减少检查中的医源性损伤的发生,为临床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准确的信息。
回顾分析了经食道镜或手术证实的87例食道异物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分析X线平片、食道钡餐或钡棉检查、MSCT的适用范围及及其对食道异物的诊断价值。
食道异物的影像学诊断可根据异物的直接征象如异物的形态、大小、密度做出诊断,根据异物的间接征象提示食道异物和判断食道异物的并发症如钡棉勾挂、食管壁损伤、食道壁增厚、纵膈增宽、纵膈积气、食道穿孔、颈椎前软组织增厚。
食管壁损伤是尖锐异物刺入食管粘膜尚没有穿透食管壁,食管造影可见食管内异物涂钡影及造影剂自穿透处呈点状、滴状外溢,龛影形成,多为食管急性损伤,而CT显示效果不佳。若及时取出异物可避免食管壁的感染造成食管穿孔的可能,所以食管异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食管异物穿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食道穿孔多因食道异物强行吞咽或急性期食道损伤未经及时诊断治疗造成感染而穿孔,此时多见食道壁肿胀、纵隔内感染、造影剂溢出食道外。
本组87例食道异物中,11例不透X线异物中通过颈胸部正侧位片确诊食道异物。其中4例尖锐异物通过食道泛影葡胺造影明确食道损3例,食道穿孔并游离食道外1例。透光食道异物76例中 ,71例食道钡餐检查明确食道异物68例,发现食管损伤11例。在其中7例食道钡棉检查中,其中3例有钡棉悬挂征象, 食道镜证实为细小鱼刺 。1例鱼刺大部在食管壁内,食道钡棉未发现异物,而MSCT发现异物,食管镜证实为细小鱼刺。5例透视下发现间接征象颈椎前软组织增厚、积气,食道泛影葡胺造影明确食道异物直接征象3例,食道穿孔4例。此5例食道异物MSCT检查发现食道异物4例,1例未发现食道异物直接征象,仅见食道壁肿胀、食道穿孔、纵膈内积气。
1例和食道穿孔因钡剂影响未发现异物直接征象1例。
在肉块异物检查中如无明确食管狭窄,需要多角度观察肉块侧方是否有食管壁尖刺样钡剂突出影,肉块异物经胃镜检查发现多是肉块中的骨块尖端刺入食管壁,因而在X线检查中除明确肉块异物外还要明确骨刺的位置、走向及刺入的深度,可为临床提供治疗指导,避免临床盲目使用胃镜把肉块推入胃中,从而加重食管壁的损伤,肉块异物钡餐检查后行多层螺旋CT检查,肉块异物中的骨块因在钡剂背景下呈相对低密度而漏诊骨块,此时应多角度食管异物重建观察食管壁局限性尖角样突出。
近年来枣核异物明显增多,根据分析原因多有以下几种情况,近几年来,新疆枣大量进入本地,新疆枣核明显比本地枣核尖长,本地多有食用枣制品不去枣核的习惯,年长者多有牙齿缺失无细咀嚼而误咽枣核。
对于年长患者,明确食道异物堵塞食道外,要进一步明确是否有食道狭窄性病变。特别对于一般人不易发生梗阻部位的异物应特别警惕[3]。食道癌治疗后、食道癌术后患者除明确是否有食道异物外还要注意是否有食道癌的复发。
本组食道异物的检查中,1-48小时内就诊的病人,未发现严重明确的并发症,其中证实的食道穿孔、纵膈炎症、脓肿多在48小时以后。食道异物尽早就诊可及时明确诊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病例回顾分析,正确认识颈胸部正侧位片、食道造影检查对食道异物诊断的价值及其局限性。对于不透光异物X线平片即可确诊,对于尖锐异物可通过泛影葡胺造影明确食道损伤及穿孔情况,对于透光异物可用食道造影检查,对于腔内大于1.2cm的食道异物多能显示异物直接征象。对于早期食道损伤食道造影显示食道损伤的情况优于MSCT,MSCT对细小鱼刺、小骨片、食道穿孔、颈深部感染、腔外异物及其邻近组织器官特别是血管、心脏的解剖关系明显优于X线检查及食道造影检查。对透光异物,根据病人指示疼痛位置,仔细观察相应部位是否有骨性密度影及其食道周围情况,为检查方法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食道吞钡检查选用少量钡剂动态观察有无食道异物钡剂涂抹的直接征象和食道损伤的间接征象及食管收缩、舒张情况,异物部位常见食道局限性收缩受限。对于多数较大食管异物不是首选食道钡棉检查而是在食道吞钡无明确异物直接征象者再选择食道钡棉检查。对于较大异物特别是尖锐异物已伴发炎症应禁用食道钡棉检查,以免因异物迁移致食管撕裂,另外钡棉滞留不利于胃镜的异物取出,也影响进一步MSCT的检查,对怀疑异物并穿孔的患者应禁止食管钡棉的检查[4]。对无异物直接征象者,可根据间接征象怀疑食道异物的位置选择相应部位多层螺旋CT的检查,可尽量避免颈胸联合CT检查造成的放射损害。
部分细小异物或大部分在食道壁的异物或游离于食道外的异物食道造影检查对食道异物的直接征象显示不及多层螺旋CT,有作者[5]统计MSCT对细小鱼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100%,证明MSCT对细小鱼刺的影像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多层螺旋CT能明显提高食道异物的检出率,有作者(5)建议有食道异物史者且有相应的临床症状者首选多层螺旋CT检查,但作者认为,对于较大异物食道造影检查与MSCT检查对食道异物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别,对于较大异物食道造影能明确食道异物,可避免不必要的MSCT颈胸检查。合理选择MSCT的检查,对于X线平片及食道造影未发现异物或可疑异物者可行MSCT检查,对异物靠近心脏、大血管者、透视下发现间接征象颈椎前软组织增厚、积气或有呕血史者、病史较长病情严重者选择MSCT,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判断食道异物的并发症、了解异物的解剖位置可进行必要的多层MSCT检查,也有作者[6]提出对于呼吸困难胸部情况不明者、6岁以下儿童食管残留不透光异物不能配合食管吞钡者可行MSCT检查。通过选择合理、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对食道异物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尽量避免漏诊、误诊,减少检查中和治疗中的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提供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吕君,黄晓静,董刚志,等.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食源性食管异物[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5):427.
[2]胡祥华,纪建松,周利民,等.食管异物的多层螺旋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4):541
[3] 刘晖,王建刚,张晓彤,等.食管异物125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4):671.
[4] 胡祥华,纪建松,周利民,等.食管异物的多层螺旋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4):543.
[关键词] CT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鉴别
[中图分类号] R445.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2(b)-142-02
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胰腺疾病,前者多为急性胰腺炎迁延而成,后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且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1]。两者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临床上对于两者的鉴别诊断比较困难,往往需要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确诊。CT检查可以较清晰地反映胰腺体周围组织及其本身的质地变化特点,对两者的临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和51例胰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中,男56例,女17例;年龄36~68岁,平均51.3岁;病程1~9年,平均4.3年。51例胰腺癌患者中,男34例,女17例;年龄43~69岁,平均50.8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9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SIMENS 6800-HO型CT仪进行平扫,常规行胰腺、肝、脾、胃及周围组织平扫。
2 结果
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CT检查确诊69例,确诊率为94.5%;51例胰腺癌患者CT检查确诊46例,确诊率为90.2%。慢性胰腺炎CT表现以胰腺缩小、胰管扩张及钙化斑为主,胰腺癌CT表现以胰腺实质性肿块、周围组织侵犯及胰管扩张
为主。
3 讨论
3.1 慢性胰腺炎的CT表现
本组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CT检查发现,胰腺大小和形状变化很大,其中,46例患者胰腺萎缩(均以胰头小于1.5 cm,胰体小于1.0 cm,或胰头/椎体横径之比小于1/2,胰体与椎体横径指标小于1/3为参考标准),占63.0%;18例患者呈现局限性增大,占24.7%,9例患者大小基本正常;26例患者表现为主胰管扩张,直径大于3 mm,导管不规则呈现串珠状,其中,17例伴有导管内充盈缺损(结石13例,蛋白栓子4例)和导管狭窄,15例与胰轮廓异常并存,7例患者显示腺体局限区域的增大伴有弥漫萎缩;31例患者胰腺体及胰管内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钙化斑表现,其中,3例患者可见扩张的胰导管终止于结石的嵌入部,1例患者发生胰体全钙化;38例患者在胰实质或胰周组织及稍远处发现有纤维包膜,其中呈现圆形低密度区者29例,呈现椭圆形边缘清楚低密度区者9例,其中,31例患者CT值接近水的密度,剩余7例患者CT值高于水密度,可能与囊液中含有陈旧性血液和坏死物有关;26例患者CT检查发现肾前筋膜增厚,表现为线条状均匀增厚,但不同于胰腺癌的浸润性特征。
3.2 胰腺癌的CT表现
51例胰腺癌患者CT检查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胰腺肿大现象,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的肿块,其中34例患者伴有胰腺轮廓改变;18例患者CT检查胰头表现为圆隆和球形扩大,其中16例患者胰体尾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现象;37例患者胰头钩突正常平直的三角形消失,出现圆隆、局限性隆凸或出现分叶,26例患者胰体、尾部表现为明显局部肿大和分叶状肿块;16例患者由于癌肿侵犯或压迫胆总管下端造成梗阻部位以上的胆管扩张,表现为扩张的胆总管在胰头部突然截断或变形,其中7例患者在胰头内同时见到扩张的胆总管和扩张的胰管即“双管征”[2];13例患者由于肿瘤堵塞了主胰管,CT检查表现为主胰管呈管状扩张,其中2例患者呈串珠状扩张;38例患者均有胰腺周围血管浸润表现,表现为血管周围脂肪层消失、血管被肿块包绕、血管僵直变细、血管管腔扩大等;24例患者出现继发潴留性囊肿,其中,22例患者在胰腺内,2例患者在胰周间隙内;37例患者出现转移性淋巴肿,其中31例为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6例为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淋巴肿。
3.3 鉴别诊断
慢性胰腺炎由于形态表现较为多样,对于胰头局限性增大的慢性胰腺炎极其容易与胰腺癌混淆,但慢性胰腺炎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可与胰腺癌相鉴别:①胰腺与胰管钙化,尤其是后者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另外也可见胰管或胆总管内结石[3];②胰头增大,但外形光整、无分叶,胰腺癌胰头也可增大,但外形不规则,多有分叶现象;③行增强扫描时前者胰头密度常均匀或欠均匀,胰头癌表现则多为局限性低密度灶;④慢性胰腺炎胰周血管及邻近脏器无恶犯,胰腺癌则多见侵犯性浸润;⑤胰腺癌的胰管直径与胰实质厚度之比往往大于0.5,而慢性胰腺炎则小于0.5[4];⑥慢性胰腺炎腹膜后无转移性淋巴肿,而胰腺癌则多伴有腹膜后转移性淋巴肿。
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临床表现均有上腹痛、黄疸及各种消化道症状等,而一些辅助检查项目常常容易发生混淆,对两者进行必要的CT检查对临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两种疾病的CT特征性改变,本组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CT检查确诊69例,确诊率为94.5%;51例胰腺癌患者CT检查确诊46例,确诊率为90.2%,可以作为鉴别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罗光慧,张建平.胰腺癌CT、MRI影像诊断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5(11):183-184.
[2]徐希春,薛丽宏.胰腺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07, 12(33):53-54.
[3]汪溪,陈宽仁.慢性胰腺炎的CT表现对治疗选择的意义[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8,20(6):393-39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医学影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8-02
吉林省计划近期将20所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通过调整招生计划、增列专业学位授权点、实施差异化拨款等政策,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或专业转型,支持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吸引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结合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实际,就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培养医学影像专门人才做如下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人才与学术型医学人才不同,应用型医学人才是指具有丰富医学专业知识,并能把发明、创造转化成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和创造实际价值任务的人才。应用型医学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高职高专层次培养的是职业技能型医学人才,在知识构建上以“实用”为限;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在知识构建上强调搭建可塑性强的知识框架,强调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创新、科研能力。具体为接受医学影像学本科层次教育,具有较为宽广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医学影像专业知识,素质全面,能将现有医学技术转化成实践,并有一定创新和发展的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基本需要,道德品质和专业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以及医学影像设备管理的应用型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业务培养要求
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必须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综合知识,这不仅是应用型人才提升医学专业水平的必备因素,也是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强调复合能力,即对医学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一定技术创新的科研能力,需要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应当具有适于创业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具体如下。
1.素质方面。①政治坚定,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愿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努力奋斗;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基本人文素质,将预防疾病、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③技术优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紧跟医学发展潮流,不断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认识到持续完善自身医疗技术的重要性;④重视医学的伦理问题,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⑤尊重患者的人格、及民族习惯,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⑥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分析批判和不断创新,实事求是,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观念;⑦注意发挥医学影像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应用各种影像检查技术进行准确诊断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利益。
2.知识方面。①理解并掌握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并能用于指导自身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医学实践;②熟练掌握人体各时期的正常结构及其功能;③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诊断原则;④能够分析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⑤掌握基本的药理学知识及影像对比剂使用原则;⑥掌握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⑦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分类,防治方法、影像表现及诊断原则;⑧掌握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
3.能力方面。①应用医学影像诊断(放射诊断、CT诊断、MRI诊断)、超声诊断、核素诊断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②应用各种射线进行放射治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③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④具有从事医学影像学和放射治疗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⑤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写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医学影像学核心课程的设计突出医学影像学与医学生物工程学科的相互融合。培养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应用型本科课程的设计要求并兼顾医学影像学专业要求,重点加强基础医学、医用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C语言等课程,课程设计强化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2.核心课程。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介入放射学、肿瘤放射治疗学。
3.主要专业实验。系统解剖学实验、断面解剖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课程的设置要增强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基础课程突出应用性,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必须、适用”,专业课程突出针对性,以强化“实用”为重点,强调“基本、常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1.必修课(含限定选修课)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通识课程包括以下内容:①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②体育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安排在前两学年,第一学年体育基础教学,第二学年体育选项教学。③大学英语教学包括英语读写和英语听说。安排在前两学年,实行分层次教学。④计算机教学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VB程序设计和C语言课程。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设备学等。专业课程包括: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肿瘤放射治疗学、影像核医学等。
2.非限定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校期间必需修满学分。其中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和专业基础与专业类。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课程:军事训练2.5周。劳动:前四学年每学年安排劳动0.5周。社会实践(调查):前四学年每学年安排劳动1.5周。临床见习:共8周,第五学期安排临床见习2周,第六学期安排临床见习4周,第七学期安排临床见习2周。影像见习:共6周,第七学期安排影像见习2周,第八学期安排影像见习4周。毕业实习:共48周,其中X线科12周,CT科12周,MR科12周,超声科12周。
六、创新医学影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与普通医学本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是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医学影像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医学影像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减少了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的比例,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购进了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增强了影像实验室的功能,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增强学生设计、实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加强影像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加大了对医学影像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巩固现有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致力于与省内外大型知名卫生医疗机构的联系,建立了一些高层次的影像实习培训基地,空间跨度基本涵盖南到浙江省、北至黑龙江省的广大区域,并按照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了专业实习手册。课程改革,适当增加了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并实现以实习促进就业的目的。
七、优化医学影像教学手段、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学方法改革在应用型医学影像课程体系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鼓励医学影像学教师采用CBL、PBL、双语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发挥学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典型影像病例讨论、录像观摩、小组讨论等方法,充分发挥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谐调发展,从事影像教学的教师应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此外,聘请省内外医学影像学知名专家任兼职教师,以指导实习、专题讲座等形式将行业内最新成果、技术带入课堂。鼓励医学影像学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在岗培训,通过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教学、科研能力培训,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
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要做好各门课程负责人的遴选和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工作,选择高职称、高学历的资深骨干教师担任主干课程负责人,结合影像课程特点和实际,科学、客观地分析影像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抓住制约医学影像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确保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
1医学影像学技术
1.1肺结核的X射线诊断。对肺结核患者进行X射线诊断是当前我国医院最常见的诊断方法,是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重要组成。使用X射线诊断肺结核需要对肺部其它病症进行区分,这其中主要包括肺部肿瘤、肺炎、肺部寄生虫、支气管炎症以及其它特发类疾病等。虽然X射线在肺结核诊断中是最为常用的诊断技术,具有经济实惠、速度较快、辐射较低等有点,但是其对一些较小的病灶不能清晰的显示,对于早期的肺结核病变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和误诊率。1.2肺结核的CT诊断。对肺结核患者进行CT诊断是X射线诊断后的重要影像学技术,CT技术具有极高的影像分辨率,与X射线相比,能够清晰地判断更为细小的病灶和早期病变,对X射线的缺陷有很好的弥补作用。在使用CT技术进行肺结核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是对肺部弥漫性病症的区别和诊断,例如淋巴管癌变、肌瘤和支气管疾病等;第二是对间质性症状活动做准确判断,尤其是其中的纤维性肺泡炎;第三是在进行CT操作时要注意对结节性病灶做清晰化处理,为诊断提供良好的技术依据;第四是在进行穿刺或病理手术时,要积极通过CT影像进行辅助。除此之外,在使用CT进行肺部扫描时,一些患者也需要增强型操作,主要有血管性肺部病症、判断独立病变以及区分结核和癌症等。1.3肺结核的核磁共振(MRI)诊断。MRI在诊断肺结核中的应用较少,这是因为人体肺部的质子密度达不到MRI技术的要求,并且在诊断中容易受到气体、呼吸和心跳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从MRI技术的特点来说,其对肺部软组织的辨别能力远超过CT和X射线的水平,其各种影像的成像能够对病症的判断起到帮助作用,区别肺癌和不张区等。从当前我国医学水平发展的具体实际来看,MRI技术的发展对于肺结核的诊断仍然不够完善,其诊断的经济性较差。
2肺结核影像学技术诊断
在对肺结核影像学图像进行科学合理的观察后,对病灶进行辨认和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发生肺部病变的部位和扩散程度,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特征,肺结核疾病常见于患者的肺部上叶;第二是要注意病灶的形态和边缘情况,肺部病灶显示较为规整光滑则常见于良性症状,而病灶不规则、结节较多则常见于恶性症状;第三是要注意病灶的数量和直径,较少或较小者常见为肺结核或尘肺等,病灶较大则常为肿瘤;第四是对病灶的密度、回声、结构等进行辨别;第五是要注意判断病灶附近组织的变化。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还要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区域、病史和从事职业等。
3讨论
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专业名。我国之所以在2006年出台政策,把同一专业分成两种不同的学年制去施教,目的是想与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接轨。培养四年制的学生,为的就是这种学生将来可以专门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的,而培养五年制的就是将来从事诊断治疗工作的。我们不能否定国家这个做法,因为时代的趋势确实是需要把各方面的人才分开,而去专攻某个专业,社会才能不断进步。采取医学影像学技术进行肺结核诊断有较长的发展时间,从X射线技术应用于肺结核检查后,CT和MRI等技术也出现在平民百姓的身边,上述医学影像学技术在对肺结核的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至今也是各大医院用于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技术。在肺结核患者的整个诊断治疗过程中,包括其初步诊断、治疗到康复都需要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支持,可以说,保证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正确应用,提高医生对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掌握和阅读已经成为了当前医学界的关注热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医务工作者要加强对医学影像学技术的理解,增强肺结核影像学技术诊断的同质化情况,对前来就诊的肺结核患者要优先进行医学影像学技术确诊。面对当前肺结核病症的不断扩散,广大医务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影像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应用影像学技术,促进肺结核诊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佑民.正确发挥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防痨杂志,2017,39(6):549-551.
[2]周新华.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从形态分析到分子影像诊断[J].中国防痨杂志,2014,36(8):296-300.
【关键词】 医学影像;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1895年,X射线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并在不久后在人体疾病的检查中得以应用,由此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医学学科——放射诊断学。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了包括多种诊断方法在内的更为全面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特别是近30年来,在传统的X线检查基础上,CR、DR、CT、钼靶X线摄影、CT、MRI、USG以及核素显像设备都在不断地改进并完善,影响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和代谢改变诊断为一体的综合诊断系统。与此同时,诸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等新技术以及如分子影像学等新的学科分支也在陆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还在继续不断充实和扩大。然而,在临床诊断中,面对众多的检查方法,如何科学选择则具有了更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医学影像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探索。
1 影像检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
1.1 X线成像检查
X线成像检查是医学影像中应用历史最长、操作最简单方便且价格相对低廉的检查方法,其检查范围包括透视、X线平片检查以及对比剂造影检查等几个方面,对检查部位通常要求具有较好的组织密度对比性,比如骨骼、胸和胃肠道等,当然有时候也用于全身各个系统的检查。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结构层次显示比较丰富,有利于整体观察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②检查相关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其费用相对低廉;③可灵活变换进行动态病变观察,但由于影像难以长时间保留图像,所以不利于以后治疗过程中的对比分析,同时对细微的病变发现比较困难,而且患者需要接受较大照射量的X线,最好在检查之前应做到目标明确;④密度分辨率较低,对组织密度差别较小的部位不能显示足够清晰的图像;⑤CR和DR虽在图像的清晰度方面较传统X线检查更好,对某些结节性病变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但对肺间质和肺泡病变的显示效果仍与传统胸片差别明显,而且该方法的成本也会更高;⑥钼靶X线摄影是根据各种组织对X线存在不同吸收量的原理,可将脂肪、肌肉和腺体等密度差距不大的组织在X线片上形成良好对比的影像,该方法多用于对软组织形态及病理变化的观察
1.2 CT成像检查
CT成像检查是X线与计算机技术联合形成的医学影像系统,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并重建非常清晰的图像,在临床上多用于头颈部、胸部、肝肾胰脾、腹盆腔、四肢关节以及软组织的病变影像检查。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进行不用对比剂的普通扫描情况下,在不同病例的病变发现以及定位定性诊断方面都可作为对X线检查的可靠补充,可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②在快速静脉注射碘对比剂之后进行的动态增强扫描或CT灌注扫描,可对疾病是否属于血管性病变做出鉴别,同时对了解在病变状态下的供血情况以及鉴定病变的良、恶性情况也很帮助,具备较高的诊断价值;③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是集合了薄层扫描和高空间分辨率图像重建算法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对病灶细微结构的观察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价值;④高分辨率多层面螺旋CT扫描即是在运用X线进行扫描的过程中,通过旋转一并获得多层面图像数据的医学影像系统,该技术实现了对病灶的多角度观察,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分析功能和成像功能。
1.3 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人体组织含水量的不同而开发出的一种非介入性的探测技术,对人体无电离辐射影响,所获得的图像非常清晰,能更客观更具体地显示人体内的解剖组织和相邻关系,更好地对病灶进行定位和定性,对人体多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对早期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1.4 超声成像(USG)
该技术利用了声波的穿透和界面反射特性,无创伤和辐射,操作简便,并可获得患者器官的任意断面图像。随着该成像技术的发展,目前来看,其超声造影、谐波成像以及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该技术对于胸部表浅部位的病变诊断有一定价值,在与X线摄影结合检查的情况下,可提高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率。
2 医学影像综合应用讨论
以上对几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进行了阐述,综合来看,每一种检查方法都各具特点和优势,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到优势互补。虽然CT、MRI、超声等医学影像检查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作为多种影像检查的基础,X线检查依旧是众多方法的首选。另外,在临床应用中,需避免检查的盲目性,尽量遵循效果价格的比值原则进行成像方法的优选,让患者在疾病诊断的环节中少走弯路,及时获得快速而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夏泽民. 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