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体农业前景

立体农业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立体农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立体农业前景

立体农业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 现状 危害 管理体制

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所谓的面源污染,是指由于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等含有氮和磷等元素的污染物对农田和土壤造成危害的污染。目前我国的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日发严重,使得水资源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究其根源,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一)化肥的过度使用和流失

化肥的使用使得农田产出量大大提高,极大的提高了作物产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化肥的作用呈现出了弊大于利的局面,化肥里面含有氮和磷等物质会使得土壤板结,这些物质进入土壤之后还会影响土地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危害日渐突出。

(二)农药的过度使用

作物的病虫害离不开农药的投入和使用,然而,过度的使用农药却会使得作物本身含有毒物,并且农药残留成分还会渗入地表,进入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和土壤的污染,成为了最为严重的污染源之一。

(三)作物的灌溉不当引发的污染

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的灌溉,然而,灌溉方法不当则会造成农业土壤的面源污染,会引发严重的损失,在使得作物减产的同时还会引发土壤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

(四)作物秸秆的废弃引发的污染

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作物秸秆的使用率日渐降低,目前,每年都有大量的作物秸秆被废弃不用或者被燃烧,这些都会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

(五)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

覆盖在地表的薄膜由于其便利性近年来被大量使用,但是也造成了大量的残余,长期留在农田里面严重影响了农田里阳光的吸收和水分的流动,最终会造成农作物产量的减少,造成农田的污染。

二、农业污染造成的后果

(一)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残留在农田里的大量塑料薄膜会影响作物产量,阻碍农田里水分的流动和养分的有效吸收,最终会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以及作物的减产。

(二)危害地下水资源

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得大量的磷、氮和有机物等元素渗入地下,进而会参与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这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三)污染土壤

塑料薄膜、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会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对养分的吸收,最终会造成土壤的板结和养分的丢失,农药里面含有的毒素还会进入土壤,最终造成土壤的污染。

(四)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带来的有害物质的残留会使得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吸收有害元素,养分的吸收也得不到保障,这会使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最终会造成作物的减产和污染,一旦被人体所吸收,便会极大的伤害人体健康。

三、农业面源污染所应采取的管理体制

据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已经非常严重,这不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还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体制来管理污染,降低危害程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治理:

(一)颁布法律法规,有效制止面源污染

我国政府应该在充分了解污染程度的情况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制止面源污染的进一步恶化,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化肥、农药生产标准以免更多有害元素进入地表危害土壤和水源。

(二)加快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农业管理部门应该督促科技人员加快研究成熟的农业种植技术来防止污染的进一步加剧,应研制新型的化肥和农药来提高效率,从而减少使用量降低污染,还应根据不同地区土质的不同研制相对应的农药等产品,唯有如此,农业的面源污染的控制才有可能。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来鼓励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农业设备的投入,并且定期展开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建立有效的循环体系,来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

(四)加大宣传,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应该不遗余力的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来对农民的环保意识进行普及,宣传科学种田的方法和环保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

四、总结

农业的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只有合理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并且认识到造成危害的严重性,我们才能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和管理体制,只有这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进行,农业才能成为我国兴旺发达的基础,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赵本涛,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与对策研究;[J]环境教育与研究;2004;(11);70-71

[2]朱兆良,孙波,杨林章,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J]科学导报;2005;23(4):47-51.

[3]全为民,严力蛟.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生态学报,2002;22

立体农业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理论;实践能力

一、加大农村幼教投入,提高幼儿教师待遇

为保证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国内教育经费的拨款上,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农村幼儿教育的需求,合理安排所拨款费用。在加强农村幼儿教育方面,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内的规章执行,同时设立农村幼儿教育的专项费用,着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在建设农村幼儿教育时,关于学生宿舍、设备的添置需要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优先建设,争取以较快的速度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保证所拨资金能用于农村幼儿教育及其相关设施上。为促进幼儿教育的提升,各级乡镇和村委会应该加大建设力度和重视度,增加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同时,公立幼儿园还需从各个渠道获取资金,提升学园的教学水平。

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

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增强自身素养。教师需要掌握社会各界的新资讯,在教学时传授给学生,才可适应当展的需要。经济不断地发展,幼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意识到启蒙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个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成为优秀、有名望的教师为目标,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为基础来要求自己。

其次,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反思,增强教师的“教研结合”意识。对于自身的反思至少需要三次,分e在教学前、教学时和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在对幼儿进行教学前,对于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能否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否有效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应该如何应对等。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思考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否处于平等的地位,交流时有无对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智力发育有没有益处,是否适合他们的年龄,给幼儿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否充足,在哪些方面做得较好,而又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最后,作为教师,坚持实行“反思―合作―行动”的教学模式,改善自身的问题,提升教学水平。该种模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之一,对于农村的教师,是一种较为陌生的教学模式。一名优秀的教师,他们专业的发展路径是内控的,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感受,使其加强对教学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自发地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因此,启蒙教育的老师,也应该遵循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时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通过经验的累积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同时,幼儿园需要积极开展关于教研的研讨会,给教师提供学习的空间,与他人进行交流,反思自身的不足,汲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将自身能力的提升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学中感受快乐,成为更优秀的幼儿教师。

三、搭建幼师培养平台,建构农村幼师培训新体系

关于幼儿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发展,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应该如何提升农村幼儿教学的水平,优化农村幼儿教育的基础设施,使其获得更专业的发展空间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某些乡村教师,由于专业理论的缺乏,难以接受新的教学观念和理论。面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为教师提供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

四、构建科学高效的教研网络,强化对农村幼师教育教学的指导

为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应当以县市教学水准对其进行指导,发挥县市幼儿园的模范作用,拓展县市教研部门的影响力,以“送教下乡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指导。县、市的幼儿教研部门,积极组织城乡幼儿教师的交流活动,使其形成互帮、互助、互学的格局,减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提升整体的幼儿教育水准。同时,县、市示范幼儿园要起到代表作用,相关部门有计划组织教研、讲座等活动,定期对教师培训幼儿教育理论的讲座,提升乡镇教学水平,举行幼儿园的评比活动或者教学技能比赛等,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十三五的到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幼教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如何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实践问题。诚然,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并非朝夕之功,但只要通过努力,必然会守得云开见日出。

参考文献:

立体农业前景范文第3篇

1.1虚拟现实

1989年美国的J.Lanier最早提出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缩写为VR)又称灵境技术或幻境技术,是专家学者们公认的能促使21世纪社会发展巨大变化的几大技术之一[2]。在期刊《国际虚拟现实》上,虚拟现实的含义为:使人可以操纵其内的物体,犹如身临其境,它是一个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3]。

1.2虚拟农业的概念

虚拟农业(VirtualAgriculture)是从虚拟现实、虚拟植物建立,用虚拟现实技术与可视化技术模拟植物,在计算机上土壤物质的吸附,迁移,排放的成长过程中表达的遗传物质异化、同化的计算机虚拟现实,采取人为干预,对这些过程中各种应激作用条件下的研究[4]。具有交互操作、易现实的特点,它是农业信息化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1.3虚拟农业的优势

虚拟农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模拟农药从喷雾器中喷出后的空间运行轨迹以确定农药的最佳喷施方法;二是判别植物群体精确定量化研究利于计算植物群体空间中光通量精确值;三是通过改变植物形状与叶子形态让害虫无处藏身、觅食,以此减少害虫侵害从中找到最佳栽培方式。虚拟农业技术甚至能直观地研究复杂的生态系统,如农田、森林等,从中发现难以观察到的规律。结合生物学技术,为植物基因改良以及植物株型设计提供依据,加强人们对植物生命和植物生理的了解。

1.4虚拟农业的意义

虚拟农业由于虚拟对象不同,与之相对应的系统也不同。但都涉及虚拟对象,虚拟环境,认知水平以及相互间的作用关系等,是农业知识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综合体现。尽管虚拟农业的过程非常复杂,但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科研方法,为发展农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虚拟农业改变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几千年凭传统经验的种植模式,它是一个定量化的研究过程。它不仅可以模拟作物满足最大经济效益产量时的株型,为作物育种工作指明方向。还可以最大程度缩短育种年限,能在几秒钟内完成模拟作物生长的全过程。虚拟农业可以模拟不同作物和同种作物之间的间作、连作、套作等相互作用、交互影响,为作物合理耕种、合理搭配提供理想的规划。虚拟农业的模拟使课堂学习形式更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们以及各位学者更好的掌握、理解现代农业知识。经济效益方面,虚拟农业替代了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费力、费时的试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虚拟植物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新西兰Holt开发出虚拟几维果树系统,能几秒钟摸拟出植物的发芽、生长、抽枝、展叶、开花、结果、果实成长等整个生长周期,不用费长时间实地种植即可观察分析。还可以计算出虫咬叶片后所向果实输送糖量受到的影响。在农业科技推广和教育教学领域,与其他智能化农业软件系统相结合,可建立虚拟农场,可直观生动的对农田、森林等复杂的生态系统研究,从而探索科学规律和奥秘。还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栽培方式,观测植物生长过程及最终结果[5]。从而节约大量的物力,人力。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要。从虚拟植物,虚拟环境的探索和研究可以看出,虚拟现实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并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提供新途径。

2虚拟农业技术的应用

2.1虚拟实验

虚拟实验是指借助于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平台仿真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部分替代、可辅助的,甚至是全部替代的传统实验,以及其各种操作环节相关的软件与硬件操作环境,使实验人员犹如在真实环境中一样实验各种项目,将得到的实验效果完全等价甚至是优越于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6]。虚拟实验注重的是实验过程的交互与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它建立在虚拟实验平台之上,开展虚拟实验教学不仅能够突破传统实验的“时、空”限制,而且能有效缓解大部分高校普遍面临的实验器材陈旧、型号落后、设备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从而使老师和学生们随时随地通过键盘鼠标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各种实验,操作各种仪器,以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7]。

2.2虚拟育种

要想获得高产的农作物,必须具有合理的株型。早期的育种工作,技术人员都是选择在大田中完成的。而现在的育种工作,是利用虚拟农业技术结合生物技术在实验室里模拟育种的,并且还可以培育出新品种,最后通过大田实验做检验。以玉米为例,株型对作物的品质、产量等影响很大。从已知的品种出发,找出它们与品质、产量等关系,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如每亩株数、每株穗数、秸秆的高度、穗长等,按照最佳株型,不仅可以确定育种方向,而且还可以减少资金浪费,节约大量的时间,从而提高育种效率[8]。

2.3虚拟温室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温室的开发与研究应运而生。虚拟温室是将模型、数据、材料、高级算法与物理属性整合而成的研究平台。它是将环境学与物理学相结合,进行研究温室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反应,并且能够显示、观察与打印其结果[9]。虚拟温室与虚拟飞行器、虚拟驾驶器等相类似,其科研的意义及价值不言而喻。温室的智能化与动态研究及虚拟植物的自适应研究,都可以应用虚拟温室完成。即真实的温室由虚拟温室来再现。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实验教学也能从虚拟环境中获益。使用户通过改变虚拟环境规则,在各种“环境”中进行实验和学习。虚拟温室作为综合的实验平台,可以研究和试验温室特性及规律。其优势在于为实际生产提供一种交互的、可靠的、可重复操作的参考平台,从而为生产决策服务。

2.4虚拟农场

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农作物生长,被知名人士称作虚拟农场。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三维模拟植物的构造与生长,不仅能显示出作物所具有的性状,还可以改变作物的栽培方式。从而直接观看玉米发芽、生长、抽枝、展叶、开花、结果等整个生长周期,无需长时间实地种植就可以观测分析。作物的生长过程可以分解成这些重复部件生长过程的总和。在教育、教学及农业科技推广领域,用虚拟植物构建虚拟农场,让学者们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观测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与最终结果。如虚拟种植作物,虚拟田间管理等,从而使学者们快速地掌握农田管理技术。

2.5虚拟果树修剪

虚拟果树修剪技术为广大学者掌握先进的修剪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它是模拟果树管理措施中的重要技术[10]。对调控果品产量以及提高果品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技术推广和实际生产中存在两大难题:一是果树修剪技术人员相对短缺;二是普及修剪技术有一定难度。再加上错误的修剪具有不可逆性,总是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以至于严重影响到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普及和推广果树修剪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2.6虚拟立体农业

虚拟立体农业主要是摸拟光资源作物间的套作管理。一方面,在光资源模拟中,叶片分布状态对光辐射产生影响,在蒸腾作用与光合功能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变异;另一方面,光合产物的分配与生产也决定了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以及植株下一时段的形态结构[11]。因此,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建立植物三维模型,模拟光线在植物冠层内反射、传输及透射等,并参照光资源量就能精确计算出每一叶片的光截获值,从而实现对立体农业管理。

2.7虚拟都市农业

简言之,都市农业是把农业的生活、生产、生态等结合为一体的产业。对都市农业的模拟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为实现最好景观,对建筑周边的田园景观设计及整体规划;(2)都市农业的结构安排、空间布局,以及农业消费、生产与流通;(3)周边地带与都市化地区农业的合理搭配。从而实现农业发展与城市需求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一体化关系。

2.8虚拟教学和农业科技推广

在科普教育、教学和农业科技推广领域,与其他智能化系统软件联结,使学者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农业管理和种植虚拟作物,通过改变栽培方式和环境条件,能多个角度观测作物动态生长状态、生长过程以及最终结果[12]。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领域,这种效果更容易使学者接受、掌握先进的农田管理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科技的现代化进程。

3虚拟农业的发展趋势

3.1虚拟农作物

虚拟农作物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植物个体或群体为研究对象,在计算机上模拟作物在三维空间中的生长发育过程[13]。是数学、植物学、计算机图形学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交叉学科。它不仅能够提供作物生长的空间规律反映植物的形态结构,还可以摸拟生产管理以及探索出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奥秘。利用虚拟植物技术,研究者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设计农作物,并进行农作物育种。利用可视化技术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进行作物建模。它对于构建植物形态、探索农作物理想模型、虚拟教学甚至园林设计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应用[14]。虚拟农业的研究对象不同,系统结构也不相同。图l为虚拟农作物结构。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给用户带来了临场感与真实感的体验。运用此技术,能几秒钟摸拟出作物的发芽、生长、抽枝、展叶、开花、结果、果实成长等整个生长周期,不用费长时间实地种植即可观察分析。甚至能直观地研究复杂的生态系统,如农田、森林等,从中发现难以观察到的规律。因其具有便于交互操作、易控制、真实感强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3.2虚拟农作物的模型研究

虚拟农作物建模的目的是通过模拟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发现规律,解释现象,揭示机理,预测未来等提供有用工具[15]。以作物为研究对象的几何模型是作物建模,它是用来构建能直接反映现实世界中实物对象的数学模型。建模的最终目的是使科研人员的研究手段、方法更准确、快捷。进行作物仿真,研究其形态变化特征以及进行三维形态模型的数据分析。三维重构法对作物建模是先采用仪器收集作物空间数据,再通过编写程序调用一些数据,以此实现农作物的三维模拟。随着仪器精度的不断完善,模拟的农作物逼真性也越来越高。农作物个体的生长都具有持续、自主、主动的属性,与环境的交互则具有应激性。通常是由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构成。地上部分的根、茎、叶、花及果实与空间环境交互;地下部分的根与土壤环境之间交互[16]。作物器官间交互、协作生长:相同作物个体间是竞争关系,不同作物个体间则竞争与协作关系。人作为外部调控机制,把作物体与器官以及环境间的关系抽象为模型库和知识库,通过修改环境因素参数,观察虚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科研等目的。图2为虚拟农作物系统模型结构。从天气数据库中提取环境因素中的天气参数;用灌溉、施肥专家数据库实施调控水分与养分参数。其中,模拟农作物生长的必需参数是每日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以及降雨量)。

4结束语

立体农业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观光农业;思路;曹妃甸新区

中图分类号 F5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73-02

1 观光农业的发展形式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其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1-3]。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到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观光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目前国内外观光农业主要有5种形式:一是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4],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二是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三是教育农园。以农园为教育基地或自然生态课堂,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3-5]。四是森林公园。以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6-7]。五是民俗观光村。到民俗村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气息。

2 曹妃甸新区观光农业发展条件

曹妃甸新区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南部沿海,现管辖“两区一县一城”,即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南堡经济开发区、唐海县和曹妃甸新城,规划面积1 943.72 km2,陆域海岸线约80 km,常住人口约20万人。曹妃甸新区功能定位为中国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国北方商务休闲之都和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曹妃甸深水大港和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新要求,也为全区观光农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唐海县作为曹妃甸新区的腹地和农业生产主要基地,拥有一个由鱼塘、稻田、旱田、虾池、水库、草甸、海滩、野生动植物、人工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全县以鱼塘、稻田、虾池、水库、海滩等环境为主导,构成了独特的滨海湿地,自然风光秀美,景观环境宜人,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具有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良好条件。

2.1 滨海湿地风景独特

唐海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滦河冲积平原与沿海海域之间形成特有的人工湿地、自然湿地、沿海湿地,为河北仅有、全国罕见的滨海湿地类型。全县湿地面积5.4万hm2,占陆域面积的74%;省级湿地与鸟类保护区面积1.1万hm2,其中核心区面积3 504 hm2,缓冲区面积1 903 hm2,实验区面积5 657 hm2。湿地保护区内野生植物有238种,鸟类有17目52科307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9种,二级保护鸟类42种,是世界鸻鹬鸟类从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重要栖息地,同时也是人们生态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

2.2 森林公园环境宜人

曹妃甸森林公园位于城区北侧,西起迁曹公路与唐海线交叉口,东至县城东环路,东西长5 210 m,占地逾160 hm2,总投资1.5亿元。整座公园建设以北方园林风格为主体创意,围绕打造集运动、休闲、观光、娱乐、郊游、人居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型城市园林的目标,划分为观赏游憩、湖泊休闲、运动健身、生态森林、生态节能型试验小区5个功能型区域。

2.3 立体种养特色鲜明

唐海县稻田立体生态种养技术在河北省、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稻田养蟹、稻田养鱼、苇田养蟹等立体农业种养规模在666.67 hm2以上,为人们提供大量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同时,每年还吸引全国各地的人士前来参观、游览、体验、学习,已成为曹妃甸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一大独特优势。1996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协会副会长布罗伯姆曾作出过“唐海生态农业堪称世界农业典范”的评价。

2.4 设施农业方兴未艾

唐海县设施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该县设施农业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来,各场镇加大了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以“唐海绿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代表,一批集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正在迅速崛起,为全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5 民俗风情独具魅力

从饮食习俗看,唐海县地处冀东平原,渤海之滨,物产丰富,是河北省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唐海县出产的的东方对虾、海蟹、河蟹、河豚鱼、皮皮虾等以鲜美的味道闻名远近,每年吸引大批食客前来品尝。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唐海尝海鲜”已经成为旅游时尚,直接推动了当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从民间艺术看,苇编、蒲编、柳编等手工艺品独具地方特色,冀东大秧歌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姚氏唢呐花吹等有着丰厚的民间艺术底蕴。从节令习俗看,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七月十五的麻姑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等节令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此外,遍布各地的鱼塘、水库、沟渠等为游客进行垂钓、捕捞、滑冰等提供了理想的活动场所。

立体农业前景范文第5篇

全县共辖7个乡镇,盛产稻谷、玉米、小麦、烤烟、油菜、板栗、药材等粮经作物,先后被列为省市生猪、禽蛋、板栗、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和“菜篮子”工程基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 “农业特、工业兴、田园美、休憩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发展农村能源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农村能源建设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农村能源建设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富民、强县”两大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积极开展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大力推广省柴节煤炉灶等农村节能技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素质,农村能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5年来,全县共完成沼气池建设4890户,覆盖全县6个乡镇,73个村委会,415个自然村的4890户农户。推广省柴节煤炉灶7456户。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10000余亩,主要用于沼液浸稻种、水稻苗床施肥、无公害蔬菜施肥和大树杨梅等经济果树施肥。

通过农村能源建设,有力的保护了全县生态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以农村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工程每年可节约薪柴近2万吨,相当于保护了3.5万亩生态林的生长量,减少水土流失2.5万吨。农村沼气池每年还可提供7万多吨农家肥,为我县的无公害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肥料,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

二、存在的问题

1、一些地方存在单纯完成任务观点,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和部门领导认为当地森林资源丰富、薪柴多,或者可以用农作物秸秆、烟秆、果实枝条作薪柴,不缺燃料,因而对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性和综合效益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工作一般化,单纯追求完成项目建设的数量和进度,忽视质量和效益,使建设项目达不到技术标准要求。部分群众对农村能源项目的效益认识不深,对参与建设沼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农村能源建设多年来作为省政府民心工程,已列入“森林云南”建设和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内容,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更显得十分重要。

2、项目补助标准偏低,对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缺少补助。我县农村经济欠发达,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较低,加上近年来物价上涨,建设内容增加和标准提高等因素,投资总量仍显不足,补助标准仍然偏低,现行的补助资金仅占工程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开展农村沼气“一池三改”建设难度越来越大。此外,目前农村能源补助项目仅仅局限于户用沼气和农村改灶,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太阳能、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没有补助,难以促进农村能源建设的多元发展。

3、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形成有效运转。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强以农村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后续管理的重要措施,是开展落实到农户的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的途径。目前,我县已建设15个乡村服务网点,配备了一定的服务设备,初步搭建了服务体系框架。但各服务网点建设仅为购置相应配件、器材,财政不提供服务人员任何补助,全靠有偿服务来保障生活,由于服务收费标准低且收费困难,导致网点服务工作人员无法养家糊口而“离岗”另谋生路。很多服务网点运行一段时间后,处于停滞、半停滞状态,影响了户用沼气池的正常运行。

三、发展对策

随着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户对清洁优质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能源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应充分把握新时期农村能源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难得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农村能源发展建设朝着多元推进、综合利用、建管并重的路子迈进。

1、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

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富民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巩固壮大大树杨梅、鲜食葡萄等优势产业,打造具备旅游观光条件的规范化绿色食品园等重要举措。农村沼气建设应结合我县实际,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核心,试点发展沼肥利用专业公司,以规模化、品牌化为导向,通过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粮)”等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循环农业新格局,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带动生态旅游等其它行业发展,形成生态经济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2、顺应畜牧业规模化发展趋势,稳步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结合我县生猪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禽蛋生产基地建设、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和牛羊基地建设等畜牧业项目,稳步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解决好畜禽集约化养殖带来的粪便污染问题,促进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发展绿色、环保、无公害畜牧业生产,做好集中供气、沼气发电等新技术的试点示范与推广。同时,在一些坝区和农户较集中的地方,积极开展联户集中沼气建设,提高沼气使用覆盖率,有效解决由于农户家庭养殖减少或外出务工带来的沼气池闲置问题。在水源地保护区域,积极开展秸秆沼气试点示范,解决好农户替代能源问题。

3、抓好后续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向建管并重转型

目前,我县农村后续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农村沼气建设后续服务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能源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农村能源工程安全生产和长期高效。一方面,抓住国家和省政府加强对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扶持机遇,进一步健全服务网络,重点加强对乡镇一级服务站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服务体系保障机制,借鉴农业技术推广站模式,争取解决乡镇一级网点负责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大力兴办能源服务实体,逐步做到立足能源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