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诊护理安全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种繁多,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并发症及临床病死率均居较高水平。在急诊科日常工作中,分诊是一项重要环节,可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但因急诊应对的突发事件如创伤、意外事故等远高于门诊,且患者流动性大,护理人员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难以准确预测风险事件、制定防范措施[1]。故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减少医护纠纷,对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200例选自我院急诊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后的患者,其中男104例,女96例;年龄21岁~43岁,平均年龄(33.4±2.3)岁。对照组200例选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常规分诊管理的患者,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20岁~42岁,平均年龄(33.8±2.4)岁。2组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排除有意识障碍、沟通障碍者。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病例应用常规分诊管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2.1急诊环境管理
急诊与门诊区域需明确划分,设醒目标识,避免患者误入,干扰医护人员正常工作。急诊除分区安排患者就诊外,功能区与诊室需设清晰标识,在醒目位置挂分诊流程图,以节约患者询问时间。
1.2.2风险管理
积极开展安全管理培训,使护士增强预防措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定期开展风险教育,使护理人员对本岗位高风险性质有正确认识,做好风险信息收集,相关风险事件需及时通报,以增强识别风险的能力。对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备,降低护士工作负荷,防范工作繁重增加护理风险。
1.2.3制度及语言行为管理
遵循首诊负责制,如遇到急诊资源有限或接诊患者困难的情况,需向护士长和科主任及时汇报。制定分诊规范服务用语,提高沟通技巧,维护和谐护患关系。
1.2.4法律法规管理
组织分诊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另外,可结合医疗纠纷案例开设讲座,提高护士防范意识。
1.2.5分诊业务能力培训
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分诊标准;分诊岗位由高年资具丰富急诊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以保障分诊准确率。患者被送至急诊科后,需迅速接诊,询问病情。对急救车运送的患者,需与随行医生做好交接,评估病情;危重且凶险者,立即送抢救室。
1.2.6加强监督管理
设监控系统及意见箱,对患者诉求及时了解并针对性处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3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服务态度、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共100分,分值越高,效果越好。满意度: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服务态度、分诊技术等,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在急诊分诊工作中,环境、护理人员自身、患者及家属、急诊工作内容等均为风险因素。急诊接收的患者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另外,还需接待咨询者,使分诊护士工作量加大,对需就诊的患者有所忽略[2]。另外,患者病种繁多,空气质量差,若护士防护意识不强,可增加医院感染风险。同时,护理人员繁重的工作量会影响工作态度,引发患者不满,或患者及家属焦虑抑郁感严重,遵医性不佳,易滋生不满情绪,均可影响护理质量。针对上述状况,本文观察组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先规范急诊环境,设置清晰的分诊流程标识;减轻分诊护士工作压力,另外,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可激发工作热情;加强风险管理,重视感染等危险事件防控,可确保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减少医患纠纷;做好制度和语言行为管理工作,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使各项操作有据可查,除规避风险外,还可防范纠纷;行业务培训和监督管理,可从根本上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确保分诊工作安全、有效进行。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荷英,沈喜,王春燕.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64-66.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急诊科;应用效果
在对临床护理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时,护理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研究重点。在医院各个部门中急诊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急诊科的整个抢救过程中都存在护理安全隐患[1]。所以就需要加强急诊科护理操作中的安全管理。我院急诊科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安全管理,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收治的患者各80例,患者全部都为急诊入院,在经过分诊治疗后住院接受治疗。2011年1月~2012年1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收治的80例急症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6.5±2.2)岁;2012年2月~2013年2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收治的80例急症患者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4.6±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探讨,具体包括年轻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不强,缺乏法律知识、护理安全意识和工作经验等,如果患者较多,护理人员就可能出现慌乱现象;因为输液室的患者人数众多、周转快,因此常发生随意调换位置的情况,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对患者和液体进行认真核对,就可能发生液体输入错误的情况;如果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没有对患者进行及时巡视,没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就可能发生液体外渗的情况;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好,没有向患者及时讲解医院的相关情况,就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分诊错误,从而让漏诊率和误诊率增加;在运输患者期间,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和患者进行及时交流沟通,就可能出现护患纠纷事件;因为护理人员人数不足,加上工作任务量大,因此就可能发生错记或者记录不及时的情况。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分析发现,急诊科护理中的不良事件类型主要包括跌倒、坠床、错误执行医嘱以及不规范拔管等。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是急诊科各项操作中的中心点,作为急诊科护理人员来讲,工作责任重、工作压力较大[2]。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要将护理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改变,将临床护理工作变得更加主动,进而为患者提高舒适和全面的临床护理服务。
3.1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强化 急诊科护士长应该邀请专业人员来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例如在科室早会期间,加强护理人员医院规章制度和法律方面的培训,让护理人员意识到安全第一在护理操作中的重要性。加强培训护理人员法律方面的知识,让护理人员能清楚日常形势,进而来对工作错误进行有效控制,让护理人员学法、懂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利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身权益,从而来对护患双方的权益进行维护,最终为患者提供安全和全面的护理服务。
3.2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进行转变 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针对重症患者要设置专门的绿色通道,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服务时要热情,在患者入院后要及时对患者病症进行判断,从而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的救治。护理人员要提升自身的急救意识,对抢救器械和用品进行充分准备[3]。
3.3加强培训 急诊科患者的病情危重,需要及时给予治疗。所以护理人员应该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完善的专业技能 ,从而来更好配合临床医生的抢救工作。因此就需要加强培训护理人员,安排工作资历高的护理人员或者护士长来向护理人员讲解相关的知识,利用查房、示范等来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指导[4]。要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提升护理人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反应能力,从而让临床抢救成功率提高。
3.4对纠纷处理制度进行完善 护士长要对护理人员进行鼓励,让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主动上报,针对报告人员则应加强保密工作;探讨护理人员上报的护理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从而来进行有效防范;对纠纷处理制度进行完善,利用书面形式来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备案,护理人员要有效掌握纠纷事件的处理方法,从而让负面反应能有效降低。
3.5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配置 急诊科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急诊科护理人员数量,同时根据护理人员的年龄、资历等来对工作进行调整,让护理人员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特长,护理人员之间要相互协助,让团队意识提高,最终让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要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临床设备要由专业人员来负责管理,让设备能保持正常状态。临床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对输液记录进行认真填写,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加强巡查,从而来对危险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
本研究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祁云,吴娟颜.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8):182-183.
[2]孙琦,张梅.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21):85-86.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手术;心内科;安全管理;临床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05-01
随着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医疗模式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于临床护理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我院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对内科冠心病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安全管理,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本研究将会对我院实行介入手术护理安全管理前后,心内科手术室护理质量以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对内科冠心病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安全管理。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所收治的60例急诊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13例女性,47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17-59岁,平均年龄为42.3岁。另选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60例急诊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有19例女性,41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15-63岁,平均年龄为40.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建立心内科应急预案 ①从事心内科急诊介入手术护理的工作人员在接到通知后,必须在10分钟内到达指定位置,并各司其职。手术前必须对手术签字单进行检查,在对患者进行运输途中,必须准备好简易人工呼吸器、临时起搏器以及除颤监护仪,同时还必须准备好抗心律失常、多巴胺、肾上腺素类药物,此外,还必须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测。②在接诊时,一定要对随带药品是否齐全、患者的碘过敏试验结果、术前用药执行情况、是否备皮、手术名称、诊断结果、年龄、性别、姓名、床号这十项内容进行仔细的检查,避免摔伤患者。③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进行严密的监视,熟悉临床中常见严重并发症并对其抢救措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于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
1.2.2 无菌操作管理 让护理人员之间互相监督,随时注意他人和自己在护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无菌操作相关规定的情况,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必须立即纠正。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应达到安全、美观、有序、无菌、干净等要求。
1.2.3 护理风险事故的预防管理 术前对患者的用药、检验报告单、碘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名称、性别、姓名等资料进行再次核对。在此过程中,严禁出现任何疏忽,否则将会对患者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1.2.4 建立人性化护理制度 让护理人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对患者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在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时,通过定期培训、考核的方式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Ρ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3 讨 论
综上所述,在对心内科急诊患者进行手术室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安全管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有效提高,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有所下降,我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因此,在对心内科急诊手术室护理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对本研究中所提到的管理方法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夏雪琴,周莲.规范CCU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重庆医学,2010,39(11):1395-1396.
[2] 马庆俊.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1):337-338.
【关键词】急诊留观病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护理安全管理;作用
急诊观察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为了降低病人在留观期间的医疗风险、提高护理管理的安全性及提升医院的满意度,现将我院急诊观察室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留观病人进行评分管理的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1月至12月我院留观室收住患者中16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为预警评分组,其中男性74例,女性86例;年龄27-97岁,平均年龄为70岁。疾病分类中,消化系统15例,呼吸系统40例,心血管系统41例,神经系统38例,电介质紊乱8例,药物过量3例,电击伤2例,内分泌疾病2例,泌尿系统疾病2例,农药中毒2例,其他内科疾病7例。同时将其他留观病人193例和在上一个年度中应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的病人作为传统管理组,分别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1.2研究方法随机将急诊留观病人分为预警评分组和传统管理组,对预警评分组的病人用修订后的MEWS方法进行评分和评估[1],入观时恰当的评估出病人的病情并针对每一个病人落实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护理及防范风险的措施,同时多次对病人的病情进行重新评估,随时调整护理和治疗方案。将其他193例留观病人仍应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的为传统管理组,最后将两组病人的数据进行对比并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的分析,来证实MEWS方法对留观病人的安全管理具有简便、快捷,适用性强等优点。
1.3观察指标主要观察预警评分组病人在留观期间应用MEWS评分后的分值,当评分的分值发生变化时能及时的判断出病人的病情变化,同时观察预警评分组与传统管理组两组病人在出现新的问题时医护人员处理的及时性和病人的满意度和诊疗期间发生的医疗护理缺陷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计算机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两组之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包括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均以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预警评分组与传统管理组相比在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处理的及时性和病人的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降低了43%。但在研究中发现以下情况:
2.1入观时病情较重,评分≥8分,在治疗后病情好转,再次评分
2.2入观时病情较重,评分≥8分,但在治疗后病情无好转,再次评分≥8分有32例,占20%,给予收入监护病房救治。
2.3入观时病情较轻,评分
2.4入观时病情平稳,评分
3讨论
3.1早期预警评分的概念[2]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及时更好地识别“潜在急危重病”患者,尽早进行高效合理的治疗干预,英国“风险患者应急小组”建立了EWS,即对患者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在2001年将EWS正式规定为医疗机构评估病情的一种方法,英国诺福克与诺里奇大学医院使用的是经临床实践后对部分内容进行改良的EWS,从而形成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3]。该系统简便易行,目前已在许多国家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普遍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内有些学者已将此方法应用于院前、院内急救及急诊科留观病人和住院病人的评估,取得良好效果[4]。
3.2MEWS在留观病人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将MEWS引用到对急诊留观病人的安全管理中[1],采用MEWS对病人进行评分和评估,除了在对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的基础上又根据病人的老龄化程度和病情复杂性等因素又增加了对病人病情的稳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得出的结果可以直接反映患者当前的基本情况,能直接了解到病情发展的程度,研究显示MEWS分值增加,患者病情危重。应用MEWS预测患者预后Goldhill等调查1047例在普通病房患者后发现,MEWS分值越高,患者住院病死率越高(P5分患者病死率为46.88%,>6分患者病死率为61.54%,≥7分患者病死率达96.36%;MEWS分值越高,病死率越高(P
3.3MEWS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意义传统的留观室管理模式只能对病人进行一些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在病区床位紧张而造成留观室病人人满为患的今天,护理人员对病人病情进行观察和处置及时性是不够的,同时对病人病情的评估也是缺少科学依据的,不仅不能落实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防范护理风险,而且很容易发生护理的缺陷和不良事件;同时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留观病人可能因病情变化不能及时被发现或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或恶化,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本研究显示预警评分组患者中有5.6%的病人在留观期间病情可以有轻转重,也有20%的病人的病情较重,经治疗后病情无减轻,需转ICU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否则将会产生意外;因此如发现患者MEWS评分﹥5分或出现动态升高者,说明患者病情有变化,护士要及时请相关医师查看病情并及时的进行救治,实践证明MEWS评分是一项简便、快捷、实用的评分系统,在急诊留观病人中进行MEWS评分对提高护理管理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邵立新,金志芳,俞珍,等.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43-146.
[2]邓跃林.英国早期预警评分介绍[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6,32(1):24.
医院在抢救药物以及抢救药品的管理方面需要安排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经验比较丰富的护士进行管理,要确保能够做好抢救物品消毒、保养以及调试等方面的工作。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要不定期的抽查抢救药品,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处理,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要详细记录,促进急救物品的消耗得到有效减少,保证急救物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安全有效[2]。由于急诊科室有着不同科室的患者,输液药品也比较繁多,而在使用新药上相对来说也比较多,导致患者常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全面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以及治疗的基本作用等,对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禁忌要全面了解,确保患者在用药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二、转换观念思想,促进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医院的急诊科室中护理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工作是否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对护理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医院急诊科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严格的规范科室内护理人员的工作,健全反馈信息的制度,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知识,使护理工作与力量得到全方面协调,对于抢救突发事件的患者,要有着一定的指挥能力,提高控制护理质量的力度,加强监督质量的制度建设,促进急诊科室的护理安全往规范化以及制度化方面发展。急诊科室的护士长则要通过了解科室的基本特征,对一些比较容易出现意外事故的疾病要充分重视,另外,要根据急诊科室护士的情绪、技术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安排其能够适应的工作。还要通过了解急诊科室收治病人病情的基本特征,运用有效、积极的防护手段,在行动上全面帮助患者,并且要规范护理人员要根据制度进行护理操作,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安全知识的相关培训,让护理人员认真做好岗位上的工作,具备一定的责任心。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