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诊护理评估

急诊护理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急诊护理评估

急诊护理评估范文第1篇

1急诊护理的风险因素

1.1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急诊科工作本身具存在着患者病情重、发病急、病死率高以及病情复杂多变等特点,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医疗救治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升。有些新进岗位的护士缺少临床工作经验,自我保护意识低下,法律意识薄弱,工作中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缺乏,多因言行不当、责任心不强而导致患者出现误解以及不满情绪,进而引发护患纠纷。

1.2规章制度执行不严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其中必然包括血的教训。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中提升责任感,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事实上,一些制度没有真正落实,护士工作过程中比较粗心,违背了常规而错做规范,自行将操作程序简化,没有严格执行医嘱或者错误执行医嘱,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出现。常见的有发错药、打错针、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观察不细致以及延误救治的最佳时机等。

1.3急救技术以及应变能力不足因日常对多种突发疾病知识以及对抢救过程的掌握不够熟练,不熟悉各种急救设备的使用,当遇到紧急抢救操作时容易手忙脚乱,医护配合不佳,错误判断了患者的病情,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出现。少数新进岗位的护理人员缺少临床工作经验,当遇到紧急抢救时心理紧张,手忙脚乱,对患者的救治产生影响,留下了安全隐患。

1.4护患沟通不充分以及缺乏技巧急诊患者由于病情变化快、紧急,快速向患者及其家属清楚解释患者病情以及预后效果,争取配合,这是医护人员需要履行的义务,但是要注意沟通的技巧。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常常因忙于急救操作,忽略患者以及家属的感受,很可能出现语调高、语气重以及态度冷淡等现象,导致患者投诉以及不满现象。

1.5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记录不及时一般来说急诊患者的情况都比较危急,急诊护理工作繁重,假如由于种种原因而对护理记录书写有所忽略,书写不清或者字迹潦草,甚至随意涂改等,日后一旦引起医疗纠纷,就会对责任和过错认定产生影响,也无法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1.6急救药品以及设备未处于完备状态急救医学同时带动了急救设备以及急救药品的发展和更新,如日常工作准备不足,急救器材没有处于完备状态,就会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使得急诊风险转变为事故。

1.7院前以及院内转运中的风险在院内以及院前的转运中,护理人员数量有限,尤其是夜间,急诊科的工作量增加,虽然转运只需要十几分钟,但是却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埋下安全隐患,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引起医患纠纷。

1.8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以及环境的影响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工作不在是简单地执行医嘱,而是从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如心理、生理、文化以及社会等。这就明显地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随着急诊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大部分医院的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2急诊护理风险的防范

2.1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已往观看警示教育片、法规专题学习以及预防医疗纠纷讲座等基础上,还要组织护士进行自我查找,结合科室的工作特点,不断总结经验教育、解析典型案例等,使大家充分认识急诊护理风险的存在以及整个过程,树立预防风险的意识,防患于未然。

2.2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制度的落实与健全是保证医患双方安全的前提,也是预防护理纠纷的关键。在护理实践过程中,要常常自省及相互督导,才能够按照相关制度执行,使得在紧急情况下急诊护理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达到最优的急诊救治效果。

2.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及提升应变能力一些急诊护士由其他科室调配而来,甚至一些是刚刚毕业的学生,随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招聘的护理人员不应仅仅局限在专科学历,应该招聘一些本科护理人员。对于在岗的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急救技术训练,不断地进修学习,组织护理人员院内科室轮转等,使其能够更快熟悉各种仪器以及操作技术。

2.4掌握沟通技巧,加强护患沟通护患关系协调的重要前提是良好的沟通,同时也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及相互配合的关键。护士应该树立以人文本的服务理念,充分融入同情心、责任心以及爱心等,认真对待每名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医疗水平与患者期待上的差距,主动与患者沟通,多换位思考。

2.5规范护理文件记录护理文书是记录整个救治过程的凭证,也是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的基本依据,而且在事故处理以及医疗纠纷时是重要的法律依据。因此,应运用严谨的科学的态度进行记录。

2.6注重抢救物品以及器械的管理派专人管理器械以及抢救药品,定期进行检查,做好记录,随用随补,设备应定期保养和调试,使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应根据每个时期的抢救特点,不断添加以及更换药品。

2.7规避转运风险虽然转运过程时间不长,但是存在的风险较多,而且有一些无法预料的风险存在,相关统计表明,多为心血管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因而,护理人员应对潜在风险认真评估,根据相关的可能性积极进行准备,对于危重患者应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护送。

2.8合理配置人员,优化就诊环境因急诊护理工作的任务量越来越重,随着急诊患者数量的增多以及疾病种类的变化,急诊护士身心疲惫。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合理安排排班制度,关心医护人员的身体及心理健康,确保医疗护理工作质量。

急诊护理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门诊静脉输液; 学龄前; 风险评估; 护理管理

doi:10.14033/ki.cfmr.2016.35.0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082-02

门诊是医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医院大量的工作,具有人员流动性大、患者多、工作量大等特点,导致护理人员无法较好地对每位患者进行完善的护理,门诊医疗纠纷发生率高。静脉输液是给予患者给药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尤其是儿科患者,80%以上患儿在治疗期间使用静脉输液治疗,且多以外周静脉输液治疗为主。学龄前患儿发育未成熟、血管细小,加之无法忍受疼痛引起的不适,反应较大,可引发不同程度的输液并发症[1]。故在儿科门诊行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易出现护患纠纷,影响护患关系。因此在保证输液安全的基础上,给予患儿流程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及人性化的护理至关重要,可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2]。本研究为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门诊输液管理、减少护患纠纷,对门诊行静脉输液的学龄前患儿进行护理管理与风险评估,并分析其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10月儿科门诊收治的学龄前患儿8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均以静脉输液进行治疗,输注药液种类≥2种,输注时间≥2 h/次;无意识障碍及精神障碍;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7岁,平均(4.73±0.89)岁,输液时间3~5 d,平均(3.64±0.22)d;试验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6岁,平均(4.23±0.51)岁,输液时间3~6 d,平均(3.85±0.42)d。两组患儿年龄、输液时间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输液患儿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安全、预防性护理,内容如下,(1)沟通护理:行输液治疗前,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发放留置针输液及静脉输液注意事项的健康教育处方,将家属的疑虑消除,获取家属的支持与理解。输液时,根据患儿的年龄、输液次数,给予其铃铛、动漫画及拨浪鼓等不同玩具分散注意力,并在输液结束后对主动配合治疗的患儿进行语言与糖果鼓励,以获得患儿合作。指导家属对患儿进行正确固定,及时分散其注意力,并依据患儿生长发育情况选取穿刺点;在不经意间一次性成功完成穿刺,降低穿刺疼痛。(2)完善固定:给予学龄前患儿手板进行固定,固定时将注射部位充分暴露,便于护理人员对穿刺点的状况进行清晰的观察。(3)穿刺后沟通:护理人员向患儿家属介绍输液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并交代整个输液过程注意事项。(4)输液巡视:护理人员对行输液治疗的患儿进行巡视,每小时1次,对留置针留置第3天的患儿进行每30分钟1次的巡视,观察患儿的输液情况、穿刺点情况及病情变化。并设置输液泵报警处理,含“气泡”、“阻塞”、“输完”。(5)完善记录:将患儿的穿刺部位及周围情况、病情情况及巡视时间、巡视护士签字正确记录在护理记录与交接班记录中。(6)输液结束后沟通:为提高患儿再次输液配合度,可表扬患儿;拔针后指导患儿家属对穿刺血管进行较好的护理,避免不良事件出现。(7)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儿家属相关疾病知识,使其充分的、正确认识疾病;告知家属治疗与预防疾病方法,指导其日常护理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儿的输液效果、护理满意度及患儿家属呼叫换液率进行比较。(1)输液管理过程评估:采用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预防措施与风险评估量表进行评定。1度外渗:患儿皮肤表现苍白,体温低,水肿范围在2.5 cm以下,无或伴有轻度疼痛;2度外渗:水肿范围在2.5~15 cm,伴有轻度疼痛;3度外渗:水肿范围在15 cm以上,伴有中度疼痛及麻木感;4度外渗:水肿范围在15 cm以上,伴有重度疼痛,皮肤变色,并出现渗出、淤斑及肿胀,水肿呈凹陷性,出现循环障K[3]。(2)护理满意度:输液结束后,向患儿家属发放笔者所在医院制定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工作质量、环境整洁程度、服务态度及穿刺技术,分为,非常满意:患儿家属对工作质量、环境整洁程度、服务态度及穿刺技术非常满意;满意:患儿家属对工作质量、环境整洁程度、服务态度及穿刺技术满意;一般满意:患儿家属对工作质量、环境整洁程度、服务态度及穿刺技术一般满意;不太满意:患儿家属对工作质量、环境整洁程度、服务态度及穿刺技术不太满意;很不满意:患儿家属对工作质量、环境整洁程度、服务态度及穿刺技术非常不满。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药液外渗发生率对比

输液过程中对照组出现药液1度外渗7例(17.50%),2度3例(7.50%),3度1例(2.50%),4度0例(0),总药液外渗发生率为27.50%(11例);试验组出现药液1度外渗2例(5.00%),2度1例(2.50%),3度0例(0),4度0例(0),总药液外渗发生率为7.50%(3例)。对照组患儿药液外渗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60.00%)低于试验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家属呼叫换液率对比

对照组患儿家属呼叫换液率45.00%(18例),护理人员主动更换22例(55.00%);试验组患儿家属呼叫换液率32.50%(13例),护理人员主动更换27例(67.50%)。对照组患儿家属呼叫换液率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发生改变,学龄前儿童患病率明显上升。因学龄前儿童年龄小,无法较好的适应陌生环境,在护理人员实施静脉输液时其配合度低,易引发不良事件。而为保护静脉输液留置针及注射部位,使护理人员能够清晰观察,需使用胶带将穿刺点呈心形固定,易被患儿家属接受;同时护理人员与家属及时的进行有效的沟通,强化巡视,将相关资料记录完整,可提高患儿家属配合度及首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疼痛[4]。

临床研究表明,外周静脉穿刺易发生药液渗漏情况,外周静脉药液外渗是指药液由血管渗入外周组织,造成患者皮肤出现溃疡、红肿及水泡等症状,或皮肤出现迟发性损害[5]。药液外渗多发生于儿科静脉输液,尤其为学龄前患儿[6]。患儿因害怕输液,哭闹剧烈,易导致留置针回血症状,影响穿刺效果;患儿血管细小、穿刺点血管不佳及过快的输液速度等是引发药液渗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在输液过程中试验组患儿家属呼叫换液率(32.50%)低于对照组(45.00%),护理人员主动更换药液率(67.50%)高于对照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制定完善的护理流程、管理方式,加强护理人员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保证静脉输液质量。对门诊静脉输液的学龄前患儿进行风险评估,并给予其安全、全面的护理管理,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感,提高患儿及其家属配合度、护理满意度,提升医院形象。

参考文献

[1]王晓琴,刘宴伟,刘剑英.小儿门诊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7):1199-1200.

[2]杨辉,李婵,赵璎.儿科门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细微服务理念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119.

[3]余庭霞,吴玉美,滕红娣.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15):1454-1456.

[4]林慧萍,马维红,赵娜.婴幼儿患者门诊静脉输液护理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1):139-141.

[5]娇燕,冯秀梅.护理管理干预对急诊和门诊静脉输液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25(18):2797-2798.

[6]周望梅,梁丽云.规范化静脉输液流程在门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4):18-20.

[7]贺文健.影响门诊注射室静脉输液患者满意度的因素与相应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873-875.

急诊护理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护理;提高质量;研究

医院的急诊科患者疾病类型较多,一般都是病情危重,在护理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不利于护理的质量[1]。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风险科室,其护理工作更应万分小心,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对风险的来源进行分析,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提高急诊科的护理质量[2]。

1 对急诊科患者护理中的风险识别

1.1管理因素 对于任何医院而言,都有自己的规章管理制度,医院制定规章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也是规范医护人员行为的准则。急诊科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若因管理不善,执行力不强,也会造成纠纷的发生。

1.2护理人员因素 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人为的因素,影响护理质量,例如:和患者沟通、交流方、技术水平、专业技能以及法律意识等方面,具体如下:

1.2.1与患者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往往很少和患者进行沟通,这也是产生护理风险的诱因。在急诊科是大多都是突发性的病患患者,患者和家属都十分急躁,但部分护士在进行护理中,对患者缺乏同情心,不愿和患者交谈,表情冷漠,不能切实为患者考虑,使患者觉得没有安全感,甚至带来不良的后果。

1.2.2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受科学技术的影响,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较快,这时,若护理人员不重视业务知识的更新,不加强业务学习,使用过时的治疗方法,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甚至引起纠纷。

1.2.3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护理人员普遍认为只要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即可,没必要关注法律方面的知识,因此,导致他们对有关的法律、医学伦理知识认识不够,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不及时记录,护理文书书写不规整,记录不全面,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带来风险,一旦发生医患纠纷,导致医院无法提供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

1.3患者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社会的建构,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得到不断的增强,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现象增加了医院护理风险;护理工作本身就是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互动工作,只有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圆满完成。但是,在护理中,部分患者不按照护理的要求去做,对于护士的护理活动不配合,不能配合护士的护理和治疗,这样就会增加护理的风险,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1.4环境因素 在医院急诊科存在不安全隐患,例如:地面比较湿滑,病床旁边没有采取安全措施;急诊科就诊时间不确定,在某个阶段,就诊者过多,会使人感到焦躁不安,在嘈杂的环境中,护士要进行繁重的急诊医疗工作,易造成差错的发生;在急诊室,抢救的物品不够,用过的抢救物品没有进行及时的补充,对于抢救机械没有进行及时的消毒维修,这些也会造成护理效果不佳的问题,甚至会影响抢救的时机。

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对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后进行的工作,主要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严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为制定有效的护理风险措施提供有利的条件。

3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

3.1提高护士素质 加强对急诊科护理人员专业素养教育,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能训练,定期进行抢救模拟演练,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提高她们的专业素质;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士的护理素质,让其树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组织她们参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条例的学习,明确自身责任,防范潜在的风险。

3.2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护理风险预警制度,抓好安全管理的关键点,对护理风险实行实时的动态管理,对护理工作中的可能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及处理,尽力将潜在风险扼杀在摇篮里,避免或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运用风险识别和评估对急诊科室护理操作中易产生纠纷的项目进行分析,辨别潜在风险;建立输注刺激性药物、各种意外等告知或签字制度,建立多项风险管理制度,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上报程序进行规范,合理应用和管理抢救物品、机械和药品;规范护理文书,做好文书的书写和保管;根据风险的大小,结合医院的实际,制定有效的方案,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以规避风险。

3.3建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 建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小组领导是科室主任,对急诊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对科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确认风险事件,并制定解决措施,制定急诊者风险管理预案,营造一个安全氛围,保证各个环节的安全。

3.4注意沟通,营造良好的环境 组织急诊科室护理人员学习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要求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都要符合护理职业规范的要求,善于和患者进行沟通,语气平缓,声音大小适度,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以减少护患纠纷;要保证急诊室的清洁,为患者提供宽敞、无异味的环境。

4 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运用在急诊室的护理工作中,需要护理人员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医院急诊室的护理工作中,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对护理操作中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评估和处理,对于减少护理工作的差错具有重要的作用,并能有效降低急诊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急诊护理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焦虑;抑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a)-118-02

急诊科是临床的一线科室,承担急诊急救任务,其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救治的多为突发疾病及突发事件中的患者,患者往往病情危急,需要护理人员在短期内迅速做出正确的护理措施,而且工作缺乏规律性,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成批伤者,因此工作强度大,缺乏规律性,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1],为了探讨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在2007年1月~2010年12月对急诊科及住院部护理人员进行焦虑及抑郁心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急诊科护士50名作为研究组,入选者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22~47岁,平均(32.4±8.7)岁,护士工作年限1~14年,平均6.4年,选取同期住院部护理人员30名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22~44岁,平均(33.2±7.4)岁,两组护理人员年龄、学历构成、工龄及职称分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评分方法

HAMA及HRDS评分过程由专人进行,评分采取交谈与观察的方式进行,每份问卷评估时间约为30 min。

1.2.1 HAMA评分方法研究对象入组后采用HAMA进行评分及焦虑心理评估,HAMA量表共计14项,各条目分别代表焦虑心理相关的核心表现及症状,并根据分值确定严重程度,分别评分为0~3分,部分条目为1~2分,各个条目评估结束后进行分数累加,确定焦虑心理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HAMA总分>29分,严重焦虑;总分21~28分,明显焦虑;总分14~20分,焦虑;总分8~13分,可能焦虑;总分

1.2.2 HRDS评分方法研究对象HAMA评分完毕后采用HRDS评分并评估抑郁心理及其严重程度,HRDS量表共计24项,分别代表抑郁心理的核心表现及症状,每个条目0~3分,分别代表症状的严重程度,部分条目0~2分,各个条目评估结束后累加积分,确定抑郁心理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HRDS总分≥35分,严重抑郁;34~20分,中等度抑郁;8~19分轻度抑郁,

1.3 分析方法

分别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HAMA、HRDS评分以及抑郁及焦虑心理发生率,比较参加急诊护理工作时间≤3年及>3年急诊科护理人员HAMA、HRDS评分以及抑郁及焦虑心理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研究组同对照组HAMA、HRDS评分情况

研究组HAMA评分为(15.70±2.47)分,对照组为(12.60±2.95)分,研究组HAMA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HRDS评分(12.60±3.14)分,对照组为(10.40±2.02)分,研究组HRDS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研究组同对照组焦虑及抑郁心理发生率

研究组护士焦虑发生率为18.0%,对照组护士焦虑发生率为10.0%,研究组焦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抑郁发生率为12.0%,对照组抑郁发生率为6.7%,研究组抑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不同工龄急诊科护士HAMA及HRDS评分情况

研究组急诊科护士中,工龄≤3年者HAMA评分为(17.10±2.16)分,工龄>3年者评分为(13.80±2.04)分,工龄≤3年者HAMA评分高于工龄>3年者,工龄≤3年者HRDS评分为(9.60±2.68)分,工龄>3年者HRDS评分为(13.90±2.51)分,工龄≤3年者HRDS评分低于工龄>3年者。见表3。

2.4 不同工龄急诊科护士焦虑及抑郁发生率

研究组急诊科护士中,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为23.8%,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为13.8%,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高于工龄>3年者,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为9.5%,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为13.8%,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低于工龄>3年者。见表4。

3 讨论

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的主要场所, 工作突发性及工作强度较大,工作规律性较差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承受工作压力及精神压力较一般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较大,急诊科就诊患者多为突发事件中伤者或者内科疾病突发加重患者,患者病情多较为危重,需要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准确的护理措施并初步完善急救条件,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等措施,而且初步护理处理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极为重要,因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且成批接收患者的情况并不少见,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常突然增加,甚至部分护理人员心理及生理上难以适应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2],既往的研究结果也显示[3],多数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急诊科是病员及家属流动性较大的科室,在急诊科环境嘈杂,即使在休息时间,急诊科护理人员也难以有安静的休息环境,精神状态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精神始终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此外,在急诊科接诊的病员中,家属多面对突发事件情绪不稳定,容易同医务人员产生冲突,急诊科是患者家属同医务人员正面冲突发生概率最高的科室,甚至有时候会发生暴力事件[4-5],因此急诊科护士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医疗救治过程,也来自医患关系的紧张,心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长期的心理应激能够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在对急诊科护士与住院部护士的对比中发现,研究组 HAMA、HRDS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及抑郁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说明急诊科护士更容易发生心理异常,在对不同工龄的急诊科护理人员对比发现,低年资的急诊科护士焦虑心理发生率较高,可能由于急诊科护士短期难以适应急诊科的工作强度及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应激而发生焦虑,而高年资护理人员抑郁心理发生率较高,其可能同长期承受心理压力有关。研究结果显示[6],急诊科护士比其他科室护士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焦虑及抑郁发生率较高,而且在工作的不同时期心理异常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差异,低年资急诊科护士焦虑心理更为常见,而高年资急诊科护士抑郁心理表现较为突出,因此应该采取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措施如心理辅导等改善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高凯先,占绘华.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分析及应对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16-117.

[2]计月红,张铁丽,霍巍.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身体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 2006,12(28):2654-2655.

[3]李聪岩.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13.

[4]王培席,陈传波,白琴,等.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37-439.

[5]霍迎难.急诊科护士亚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1,24(4):2082.

[6]刘维维,孔祥玲.急诊护士离职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476-478.

急诊护理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评判性思维;门急诊;护理;应用;效果评价

门急诊是医院救治患者的前沿阵地,首要关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患者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医疗风险与日俱增,医患纠纷频繁发生,使门急诊护理人员工作难度和强度也相应增加。而传统的护理思维模式存在着机械执行医嘱,不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因此,将评判性思维模式运用到现在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成熟的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护士不仅能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有效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还能及时为急诊患者进行有预见性的救护,为急危重者赢取宝贵的黄金时间[1],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1 评判性思维

1.1评判性思维定义 评判性思维又称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的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够正确进行取舍。

1.2护理专业与评判性思维 评判性思维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护理领域,并作为护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已通过大量研究证实,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2]。延伸到护理学中即是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反思和推理的过程,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评判性思维。

2 在门急诊工作中的应用

2.1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院前急救时间紧急、现场情况复杂、机动性大,病情急危重涉及临床各科。需要护士在现场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快速评估、果断决策、用最短时间配合医生完成各种抢救治疗工作。这就需要护士运用评判性思维能力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评估。从接到120命令单开始就应对患者地点、病情做一个初步评估,然后通过电话联系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点,了解患者病因、基本情况,综合患者信息有预见性的考虑到患者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然后根据患者情况备好用物,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实施救护。到达现场后评估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患者是否存在生命危险,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与意识状态:如外伤患者应了解受伤原因、部位,体表有无伤口,四肢有无骨折,是否需要支具固定;昏迷患者则要详细询问现病史、既往史、评估是否为脑血管病、中毒、低血糖等。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应迅速撤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昏迷者应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需要给氧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这些都是因为护士在平时护理工作中对急救技能反复培训、强化、经常进行急救演练,已形成惯性思维,这样在抢救患者的时候就为患者赢得时间。而不是等医生下医嘱再处理,关键时刻需要我们运用评判性思维抓住重点及时赢取抢救的黄金时机。在转运患者过程中也需要通过评判性思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持续进行抢救性护理工作,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往往患者的生命在几秒、几分钟内可通过瞬间诊断和处理被挽救、这需要细心的护理观察[3]。而这些都离不开评判性思维能力。

2.2在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 评判性思维在门急诊分诊中,是对护理问题解决方法的反思和推理过程,其中包括分诊护士的态度、技能、专业知识、经验等[4]。以往,门急诊护士普遍存在着不善于动脑思考的现象,对于错误的或不符合临床实际的理论观点缺少基本的鉴别能力。在工作中常常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而发生分错诊的现象。因此如何加强门急诊护士的专业理论学习,应用评判性思维提高门急诊分诊的准确率是十分重要的。

评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适应现代护理实践中日益呈现的整体性、独立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发展的需要。对门急诊分诊护士来说,必须通过学习把各种信息储存在头脑中,同时充分应用评判性思维在工作需要时就可以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去解决患者的问题提高分诊工作效率。护士是否拥有分诊能力,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日后的治疗与康复;尤其在急救中,患者生死悬于一线,分诊能力评判性思维则显得更为重要[5]。

2.3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2.3.1运用评判性思维做好抢救器械准备、使用工作。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在抢救中,对于如何选择抢救仪器,往往直接影响到抢救是否顺利进行。虽然多数情况是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其对抢救仪器的熟练度直接影响着对患者的抢救工作。随着护理技能不断的扩展和充实,作为急救护士,除了认真学习危重症急救患者有关知识及各种抢救技术,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要加强自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复杂护理问题,进行评判性的分析,综合推理,评估,判断,决策、以满足不同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在抢救患者时做到有条不紊、方法得当。

2.3.2运用评判性思维及时进行预见性急救护理。急诊护士作为医生的合作者,共同承担着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工作。与其他医学学科相比,急诊工作更具挑战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急诊临床思维的特异性,在这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尤为重要:一方面双重把关,及时发现治疗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实时进行有预见性的急救护理,可以减少患者痛苦,赢得抢救时间。

作为急诊科的护士必须具备熟练的业务,遇事机智灵活,判断能力强,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才能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抢救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后要进入相对稳定阶段。此时的病情观察工作绝大部分是通过临床护士完成的。但病情观察(尤其是此时)不应仅限于对生命体征或相关体征的观察,应将患者的精神状态、生活习惯、睡眠情况甚至思维特点等,都包括在观察范围内。在实施急救护理中掌握和运用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周而复始,使护士对碰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按护理的程序性知识和评判性思维的方法,进行周密的思考,提出质疑,经调查后,再综合分析,久而久之,护士就能把评判性思维知识应用自如于急救护理之中。

3 效果评价

通过评判性思维在门急诊工作中的应用使护理人员能迅速进行独立判断、作出决策,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措施,同时将护理实践中的经验、科研结论和患者要求以及当时的护理环境相结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及较强的自主思考能力,积极主动地运用评判性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提高护理素质,促进优质护理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急诊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培训时,一方面可以采取组织病案讨论、理论学习、工作日记、情景演练来提高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急诊护士进行初步评估,因人而异,采取个体化的培养方式,促进其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彭江.急诊科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2011,18(21):150-151.

[2]张小嫒,张平.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学界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0,1(7):38-39.

[3]李惠萍,宋江燕.护理管理者评判性思维倾向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1,II(3):174-175.

[4]郑碎珠,何丹鸯,李仙娇,等.评判性思维在急诊护士分诊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11):1085-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