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技术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技术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技术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节水农业 灌溉技术 持续发展

1、输水系统的节水技术

1.1 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防渗技术是减少输水渠道透水性或建立不透水防护层的各种技术措施,是灌溉各环节中节水效益最大的一环。通过采取渠道防渗技术能够提高水的利用率。主要是因为:一是提高渠道的抗冲能力;二是降低了渠道粗糙程度、加大了水流的速度,增加了输水能力,节省输水时间,一般可缩短时间30~50%;三是减少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有利于对地下水位的控制,防治盐碱化发生;四是减少渠道淤积,防止渠道杂草生长,节省维修费用和清淤劳力,降低灌溉成本。

1.2 土料压实防渗技术

土料压实防渗是以粘性土、粘砂混合土、灰土、三合土或四合土等为材料,在渠床表面建立一层压实的土料防渗层。因其有造价低和施工简单等优点,故在我国沿用长久,特别是一些资金缺乏的中、小型渠道上应用较多。

1.3 水泥土防渗技术

水泥土是土料、水泥和水拌和而成的材料,主要靠水泥与土料的胶结与硬化,故水泥土硬化的强度类似于混凝土。水泥土防渗因其具有就地取材(水泥土中土料占80~90%,防渗效果好(减少渗漏量80%~90%)和技术简单、易推广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水泥土防渗的主要缺点是早期的强度和抗冻性较差,因而适宜用于气候温和无冻害地区。

1.4 砌石防渗技术

砌石防渗结构形式有护面式和挡土墙式两种;按材料及砌法分有干砌卵石、干砌块石、浆砌块石、浆砌料石、浆砌条石等多种。砌石防渗具有能就地取材,适于山丘区和石料采集方便的地区。在性能上具有抗冲击能力强,坚固稳定等优点。不足是机械施工难,施工质量难控制。砌石防渗在南方地区较常用,福建省从50年代开始,就在大中型渠道上广泛应用砌石防渗技术,而且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福建省现有的渠道防渗中砌石防渗约占30%。

1.5 膜料防渗技术

膜料防渗就是用不透水的土工织物(即土工膜)来减少或防止渠道渗透的技术措施。

1.6 混凝土防渗技术

混凝土防渗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渠道防渗技术措施。具有防渗效果好(减少渗漏90%~95%以上)、耐久性好(寿命40~50年)、强度高、适应性广等优点。其不足是混凝土衬砌板适应变形能力差,对缺乏砂石料地区造价较高。混凝土防渗采用结构有板型、槽形和管形等三种。施工上有采取现浇、预制板等形式。

1.7 沥清混凝土防渗技术

沥清混凝土防渗技术是以沥清为胶结剂,与矿粉、矿物骨料(碎石或砾石和砂)经过加热、拌和、压实而成的防渗材料。其优点在于防渗效果好(减少渗漏90%~95%),有适当的柔性和粘性,发生裂缝可自愈,适应较大变形,防冻能力强,造价低,易修补等优点。但因存在料源不足,施工工艺要求严格,还有植物穿透问题等,目前在我国推广缓慢。

1.8 管道输水节水灌溉技术

管道输水技术是以管道输水代替明渠输水,将灌溉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作物,以减少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或者蒸发损失的一种工程技术措施。一般简称“管灌”。管道灌溉输水比明渠灌溉输水有明显优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节水。井灌区管道系统水利用系数在0.95以上,比土渠输水节水30%以上;二是节能。与土渠输水相比,能耗减少50%以上。三是减少土渠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一般在井灌区减少占地2%左右;四是管理方便,有利于适时适量灌溉。

2、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是指灌溉水进入农田后采用良好的灌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的灌水技术。田间节水灌溉技术一般包括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喷灌微灌等新灌水技术以及抗旱补灌技术。

2.1 改进地面灌水技术

灌溉水在田间流动过程中呈一定深度的水层借重力和毛细管的作用下渗或浸润土壤这种灌水方法称为地面灌溉。传统的地面灌溉有畦灌、沟灌、格田淹灌和漫灌四种形式。我国98%灌溉面积是采用地面灌。这项技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灌水技术。由于该技术水分损失严重,费工、生产效率低和灌水质量差等问题。因此,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2.2 喷灌节水技术

喷灌是指利用专门的加压系统,用喷头将水流喷洒在空中,并使水分分散成小水滴后均匀地洒落在田间进行灌溉的一种灌水方法。喷灌与地面灌水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节水;二是使用范围广;三是省工、省地;四是改善生态系统和环境,增加产量。喷灌可以保持耕层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小灌水定额,保证了作物生长的适宜水分,可增加近地面湿度,调节田间小气候,因此喷灌增产效益非常明显。据统计,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粮棉作物,喷灌比沟灌增产10%-30%,经济作物增产20%-30%,蔬菜则可成倍增产。

2.3 微灌节水技术

它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小管出流及渗灌。微灌是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和末端灌水器,将作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表层的灌水方法。相对于地面灌和喷灌,它属于局部灌溉。微灌的优缺点:一是省水节能;二是水肥同步,有利于作物生长;三是适应性强,操作方便,根据不同土壤入渗特性可调节灌水速度。

农业技术措施范文第2篇

提高农民农业科学种养水平,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渠县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技术,通过强化科技引领、强化项目整合、强化主体带动等细节性工作引领,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开拓新的天地。但是,考虑涉农项目的天然滞后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文章分析问题,指出改革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国内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市场不断变化的发展格局,对国内农技推广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重滞后与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句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目前存在不小的问题,额待我们去探索解决。这其中,第一个问题——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很大程度制约推广力度。世界农技经费投入,统计调查: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6%~1%;发展中国家农技推广经费,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5%;而国内农技推广经费,占有比例不到农业总产值的0.2%。第二个问题——农户接受新技术能力差,中国农民综合素质低,技术接受能力差。而且,新技术需求的动力性不强,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果转化。除农户本身文化素质低之外,还有一方面原因,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人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第三个问题——传统农技推广,无论自推广项目、推广技术等,都难以满足农户的生产需求。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农业科研、推广工作,以提升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外,农村村落分散居住,组织化程度低,村委领导能力受限,农技推广渠道单一,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导致农技推广的高成本,导致技术推广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割裂。

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进一步发展建议

3.1确立农户主体地位,农户自主选择农业新技术

今后农业技术推广中,应确立农户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户采纳新技术的自觉性。今后农技推广,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农民始终是农业经营的主体,始终是农技需求的主体,更是农业市场参与的主体。由此,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单纯的变为政府的单行推广行为,应注重农户的自主参与,改革创新农户参与机制。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部门,应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动态,选择正确的供求信息,切实调动农户自主选择的积极性,引导户主选择最新的农业技术。

3.2农技推广与中介组织结合,提升农技推广的效率

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政府的技术推广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的组织来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鼓励科研、教育单位及企业、农业技术协会、种养大户等参与农技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提高推广效率。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业专合组织成为联接农技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这样的技术转移过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农民获取技术获的费用较低,另一方面保证了农民能够自主选择技术,还增强了农民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3.3发展引导农技推广,规范农技推广行为

农业技术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技术;重要性;技术原理;推广措施

在现今我国的农耕作业中使用机械深松深翻技术,其效果十分显著,它不但能对土壤质量和土地内温度及土壤结构进行有效的改善,还能让土壤内有机物含量增加,进而确保生长中农作物可以吸取更多的营养,并减少病虫害现象,从而让农作物的产量进一步提高,最终让农民的收益得以进一步增长。

1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技术的重要性

由于机械深松深翻技术有着先进性与独特性,在具体的耕作中通过这项技术能够有效改善耕作的土壤,进而从根本上来保障农作物,让其成活率得以提高。与以往的整地技术相比,深松深翻技术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有机物质的流失问题也可以有效减少,这样能让农作物保持良好的生长,进而使其质量与产量都能得到保障,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农业耕种发展有着坚实的奠基作用。

2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技术的意义

2.1对土层进行翻转对土层进行深松深翻能把那些表层已经没有养分的土壤翻到下层,同时把具有充足养分的地下土壤翻到上层。此外,深松深翻还能把上层的一些作物根茬及杂草翻到地下埋起来,这样能让来年发生草害的现象减少。

2.2对土壤结构进行改善

如果土壤发生了板结,通过深松深翻技术就可以将其松碎,进而把原有的土壤结构破坏掉,还能把已经施入上层地面的有机肥料深埋于地下,在地下让有机肥料的肥效进一步发挥,这样能让土壤的肥力得到提高,进而让微生物的生长更快,这样的土壤结构对于农作物的生产极为有利。2.3使抗旱能力得到提升深松深翻技术可以让土壤在蓄水保墒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当土地的深松高于30厘米时,每小时土壤能接纳的降水是300~400毫米,比不进行深松的土地多出400t/hm[2]的蓄水量,这样可以让土地更具抗旱抗涝能力。

2.4减少病虫害现象的发生

深松深翻技术能够把一部分的害虫埋到地下,这样害虫就会被窒息死掉,对于病菌的生长环境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破坏,会让病菌由于改变了环境而无法生存。此外,对土壤进行深翻还能把埋于地下的害虫翻到上层,这些害虫或者由于天气寒冷被冻死或者因炎热天气被晒死,或者被其他鸟类吃掉,这样就能减少病虫害现象。3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技术的原理3.1农业机械深松农业机械深松是有机结合了农艺与农机技术,它的农作方法比较新颖。由于长期耕犁会让犁底层变硬,对土壤进行深松可以破坏这种变硬情况,而且不会对活土层带来损害,能有效对耕作进行保护。这项技术可以让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及通透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还可以避免其发生干旱与严寒问题,能让农作物保持环保及高产。3.2农业机械深翻农业机械深翻技术可以让土壤的各种物理性能得到有效改善,让土壤更加疏松,进而让土壤更具通透性,对于土壤的营养情况也是一种极大改善,并让其耕层的厚度进一步增加,进而让作物更能抵抗干旱天气,对于农作物的生产非常有利。此外,对于秸秆还田以及有机肥料的施加工作,农业深翻技术还能进一步促进这些工作的实施,并让其应用效果得到提升,从而让农作物的产量进一步增加。

4农业机械深松深翻的机具介绍与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4.1机具介绍

4.1.1农业机械深松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技术按照其工作性质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全面深松与局部深松,对于全面深松来说,它是通过深松机械来实现全面耕松的。深松机一般包括机架与深松工作各部件,深松各工作部件主要是铲柄与深松铲,它们的型号与形状都不同。深松铲主要有箭形和双翼形以及凿形三种形状,铲柄主要有轻型与中型两种类型。由于深松机在具体应用时会面临较大的阻力,因此在拖拉机的配备上就要确保其功率较大,这样便于工作。4.1.2农业机械深翻通常情况下,在进行深翻作业时一般都是采用轮式拖拉机或履带拖拉机和双向翻转犁以及铧式犁配套来完成,拖拉机的功率要高于58kW。一般较常用的是ILQ-425轻型悬挂四铧犁和IL-330悬挂中型三铧犁以及双向翻转犁等。对于1SF系列深松施肥器来说,它是一种新型高效多能的施肥机具,它可以通过深松施肥器诸如“U”型以及“V”型等型号来让深松作业一次性完成。由于各农业的耕作要求不同,可以对土壤深松度进行调节,将其控制在25-60厘米之间,采用高压喷头喷雾来对农作物进行施药,使其保持在8-40厘米的深度。它既可以单独作业,还可以同时喷施地表上下层,可以独立进行作业还可以联合复式作业,这样就能让土壤更加活化。

4.2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4.2.1农业机械深松(1)技术要求:深松作业主要包括局部深松与全面深松两种局部深松是对局部土壤进行松动主要使用凿形铲以及杆齿来完成作业。而全面深松主要是在工作幅宽上通过深松机来完成对土地的松动。主要有浅翻深松、垄沟深松、中耕深松以及灭茬深松等形式,根据耕作层来确定深松的深度,通常情况下中耕深松保持在20~30厘米的深度,垄作深松保持在25~30厘米的深度,深松整地保持在25~35厘米的深度。(2)注意事项:第一是要确保和作业机械相配套的动力,以便能让动力更充沛,进而符合深松深翻的规格。第二是使耕层的土壤松紧度合适,进而让耕层的构造更为合理。第三,不适宜对“三漏田”进行深松。4.2.2农业机械深翻(1)技术要求:对于土壤是否适合耕作的情况要掌握好,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含水量来代表土壤适耕性,土壤保持在10%~25%的含水量比较合适。一般深耕要大于20厘米将开闭垅减少,这样耕后才能保持平整的地表,进而让犁耕幅与实际耕幅相符,防止出现重耕以及漏耕现象。回垡及立垡率要小于5%。要确保植被的覆盖率和碎土率以及耕深的稳定性这些参数与设计标准相吻合。按照农作物的土质情况以及轮作的各要求来把握具体耕作中的深度,通常情况下秋翻保持在(22±4)厘米的范围内,实际的耕深和规定耕深要保持在≤5%的范围内。(2)注意事项在深翻作业时要考虑当地的季节情况,确保两者的时间一致,通常在秋季收获后再进行深翻,这样对雨雪水的接纳就更为容易。在耕深方面也要使其深度适宜,要按照土壤的特性及作物根系的分布与影响情况来确定适合的深度,通常情况下将犁底层打破即可。如果耕翻的太深就降低了土壤自下而上的提墒性能,进而让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受到影响。作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要做好,要合理配套各种机具并确保安装正确,在正式作业前要进行试作业与试运转。如果土地有较浅的耕层,要对耕层进行逐年增加,在深翻时还要进行有机肥的施肥,以便让土壤更具影响,耕翻后要及时镇压休闲地,通常每次深耕的间隔时间保持在3年左右。

5加强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技术的推广措施

5.1土地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深松深翻技术的重视程度

当地的土地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对于每个环节都要确定好相关负责人。对于作业的各种方案要将相关管理人员召集起来开会进行确定,这样能让当地居民的福利得到增加,进而让他们在进行深松深翻作业中更有积极性。对于各种计划安排,各部门的领导要及时进行落实,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让其领导力充分发挥出来,让工作人员的各种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进而给农业作业带来更多的引导力量,并落实到位各种责任。

5.2健全各种监督机制

对于农业的机械生产及使用,相关部门必须要建立各种检查监督机制,在质量检测以及验收工作方面,要对其内容与步骤进一步完善,以便从本质上将实际问题解决掉,进而确保农业生产的质量。此外,对于相应的奖惩制度也要建立完善,这样能激励工作人员更好开展工作。

5.3进一步加强的宣传力度

对于农业机械的深松深翻技术,工作人员要做好相应的宣传与动员工作,让当地居民加强对其优越性能的了解,进而实现其更大的应用价值。要把深松深翻的作业方式宣传给当地群众,这样能使大家以更好的热情投入到深松深翻作业中。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让媒体人员来当地进行拍摄,从而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5.4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我国现今在农业耕种领域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会阻碍我国农耕业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要构建农业队伍,对于操作人员要进行培训,以便让他们的各种技能知识得到提升。此外,在具体操作中,有关部门还要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使用现场演示及实际操作的方式来让农业耕作人员观看,这样能对农业耕作人员起到更好的技术培养。

5.5加强后勤保障工作

农机作业要想完成全部工作需要其他部门的通力协作,这就需要后勤部门切实做好保障工作,要协调好耕地附近的交通状况,确保有充足的油料。对于农业机械来说,还要提前做好对其的检修工作,确保及时开展深松深翻作业。在作业现场,后勤人员还要做好各种协调工作,避免事故的发生,此外还要让工作人员对自己的作业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工作效率。

6结语

对于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技术而言,它的意义很深远,它实现了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的有机融合,要让该项技术进一步顺利实施,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其的引导与扶持力度,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而让该项技术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晓东,夏倩,陆鸣.无锡市设施速生绿叶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应用———以金花菜、鸡毛菜为例[J].长江蔬菜,2021(01):6-8.

[2]孙士明,靳晓燕,庞爱国,于晓波,潘超然,吴景文.大型耕整播种机械节能增效机械化技术模式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21,43(10):110-114+120.

[3]焦玉香,申法民.农业机械深松整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J].南方农机,2019,50(20):25.

[4]路战远,程玉臣,王玉芬,张向前,王建国,赵小庆,任永峰,张德健.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趋势分析[J].北方农业学报,2019,47(03):46-52.

[5]赵昌娜..天津市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解决方案[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43(09):95-98.

农业技术措施范文第4篇

结合现代农业的特点,依据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岗位群对人才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的需求,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根据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植物生产、养护、果蔬贮加的工作过程,充分利用生长季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地实施实践实训课程计划,工学交替,创新形成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特征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园艺植物的种苗、园艺产品的生产、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的采收与采后处理、都市农业观光等行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学活动与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以及园艺植物的生长周期同步进行,结合设计、预算、施工等主要工作过程以及园艺植物生长周期中的苗期、营养生长期、开花座果期、成熟期、休眠期等主要物侯期,基于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园艺岗位育苗、土肥水管理、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花果管理、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等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与之相对应的设计识图、预算、施工、种子处理、整形修剪、花期控制、采收、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能和综合管理能力。该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和生产脱节的现象,学生直接参与园林、园区规划设计、施工、园艺植物生产和养护,能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学习过程体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2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以育苗、植株调整、花果调控等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种子处理、苗木繁育、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人工授粉、花期控制、施肥、灌水、园区设计、识图、施工养护等关键技能为主线,结合国内外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在学习《英语》《计算机》等素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开发建成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构成的新型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由《植物识别与应用》、《园艺植物生长与环境》、《园艺植物肥水管理》、《园艺设施与机械》组成,使学生能够奠定专业基础,树立专业思想;专业核心课程由《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园艺植物花果管理技术》、《园艺植物植株调整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区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施工与养护技术》组成,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专业拓展课程由《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植物组织培养》、《园艺产品市场营销》、《园艺植物造型艺术》组成,满足行业对学生拓展能力的需求。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教、学、做一体,在教学评价方面,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强化形成性考核。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产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过程主要在实训基地中完成,因此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既是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载体,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托和“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的重要渠道。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还要求在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同步现场教学,同时要求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因此,根据新的教学过程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把原有校内实训室和基地进行整合为生产、科研、培训、推广、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四大中心,即园区和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心、植物组织培养实训中心、现代园艺产品生产中心、园艺作物育种实训中心。对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实施“教师指导,学生管理”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以科研项目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兴趣小组为载体,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周边农业园区,与校外基地建立了“企业为主、学校参与、共建双赢”的管理运行机制,成立了由校企双方共同参加的基地运行管理小组,共同协商基地接纳学生的实践与规模,如:包头市万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包头市共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包头市园林研究所、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包头市果树研究所,这些校外基地可以批量的接收学生实训实习,基本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采用企业挂职、企业科研合作、科技服务,参加省级和国家大赛等多种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教育能力,聘用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达到75%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形成“双素质、双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5教学质量保障

突出产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树立全新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高职教学过程质量观。在监控评价上,从注重理论教学的评价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监控评价,充分体现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特色。

农业技术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加快 农业 节水灌溉 技术 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水与农业息息相关,水的短缺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所以节水灌溉势在必行。

一、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

1.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农业干旱缺水的问题

据调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年均受旱面积日渐增多,全国已有一半以上面积发生水危机,农业干旱缺水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用水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解决温饱的需求又使农业灌溉的规模不断扩大,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是解决农业缺水矛盾的根本出路。从水源输送入手,可以对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和利用管道输水,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从技术入手,采用喷灌、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大幅度节约田间灌溉用水,从而提高水的利用率,既扩大了灌溉面积,又减轻了农民负担。

2.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渠道和畦埂的减少,使农田趋于无埂、无渠、无沟,在提高土地耕种面积的基础上,能实现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收割,在减少灌溉用水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大大减轻了农田建设的工作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3.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需要大量的设备与之配套,如各种管材等,这就需要一些企业来转产节水灌溉设备和器材,这可为城市下岗职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节水灌溉技术在全国的普及和推广,它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用水量也会随之增加,而供水总量的增加却是有限的。这有限的增加,将主要用于满足工业、城市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求,农业用水在社会总用水量中的比重还会下降。在此情况下,农业增长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水资源,进一步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这样,可以避免渠道两侧渗漏和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还能减少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措施

1.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农民用水管水组织

一是让农民自愿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节水灌溉技术。二是在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上,应该采取政府扶助支持,建立节水灌溉专项资金,农民对不在政府计划内的灌溉区域自主投资。三是从管理和产权上看,凡是能将工程产权落实到户的,通过农户独有或规范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形式,将产权明晰到个体农户。灌区农民要通过成立灌溉用水协会,参与灌区制度改革和管理运行,增强灌区管理的透明度,让农民交明白水费。

2.加强管理,发挥水价对节水的杠杆作用

现在在农村的节水灌溉设施普遍缺乏有效的管理,在使用过程中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因此在农村在实行水价的奖惩机制,实行水价定额制。以约束管理,节约用水。

3.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加大投资,企业助资,个人集资等,以这多种方式加大对大中型灌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对陈旧的无法运行的老设备进行重新改造。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大力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节水灌溉设备,并做好节水灌溉宣传力度。

4.采取合理的输水方法

渠道渗漏水量占渠系损失水量的绝大部分,一般占渠道引水量的20%~40%,有的灌区高达50%~60%。渠系水量损失不仅降低了渠系水利用系数,减少了耕地灌溉面积,浪费水资源,并且引起地下水位抬升,招致农田渍害。渠道防渗工程和管道输水可以减少水量损失。

(1)渠道防渗工程。就是杜绝或减少由渠道或渠床而流失的水量的各种工程。有以下突出的优点:减少渠道渗漏损失,节省灌溉用水量,更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提高渠床的抗冲能力,防止渠坡坍塌,增加渠床的稳定性;减少渠道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有利于控制地下水位和防止土壤盐碱化。

(2)管道输水灌溉。以管道系统代替田间渠系,通过低能耗的机泵和管道系统,将低压水输入田间,并可用末级软管直接浇地来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输水方式。灌溉管道系统有以下几个突出优点:由于输配水部分(管网)大部分或全部埋在地下,一般可以少占5%~10%耕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减少了对交通和耕作的影响;在工程完好的情况下,可以基本没有输水损失(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节约了用水,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杂物不易进入管道,减少了清淤工作量,也不存在杂草问题。

5.立足田间灌水,提高用水率

(1)喷灌技术: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水滴,像下雨一样喷洒到作物上和田间的灌水方法。

(2)微灌技术:微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脉冲微喷灌、渗灌等。上述几种微灌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灌溉水的无效损失,包括土壤蒸发损失,以求用最少量的水生产出最高产量的优质农产品。

(3)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我国北方井灌区发展较快的一种减少渗漏和蒸发的节水灌溉技术。它是利用机泵抽取井水,通过管道系统把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对农田实施灌溉。由于它直接利用地下埋管和地面移动管道输水到田间,又称“管灌”。管道输水是在低压条件下运行的,工作压力一般不超过0.2MPa,水进入田间后仍属地面灌溉的范畴。

(4)地面灌溉田间节水技术:传统的地面灌溉方法(如畦灌、沟灌、块灌、漫灌),灌溉效率较低,灌水不均匀,造成严重的深层渗漏和无效排水。我国推行的节水措施有:在地势平坦的壤土地上,大畦改小畦、长沟改短沟、平整土地,实行田园化建设。灌水量可控制在750m3/hm2以内,棉花、玉米、高粱等中耕作物可采用沟灌和隔沟灌。改进沟畦技术简单易于操作,只需一定的劳动力投入,可在我国广泛推广应用。

(5)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该技术是对水稻采用间歇淹水的灌溉方式,构成浅水与湿润反复交替,浅、湿、干灵活调节,因地制宜地为水稻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肥、气、热环境,达到节水、高产的一种灌溉模式。与传统的淹水灌溉栽培不同,在水稻生育期的大部分时间田面不建立水层,而只维持土壤一定的含水量,因此可以减少蒸发和渗漏损失,起到节水作用。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技术不仅能大量节水,而且还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一种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技术,在全球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配之以相应的农业、管理、政策措施,会在相互促进中达到最佳的节水效果。相信随着的人们水患意识的逐步增强,我国农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灌溉道路。

参考文献:

[1]苏晓丽.论合理利用水资源及节水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