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24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75-02
护理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损害性事件,它不仅对病人带来风险,而且也给医院带来不利的影响。新生儿病房是高风险科室,护理中存在着许多风险与护理缺陷。新生儿病房的急、危、重症患儿数量不断攀升。刚出生的新生儿就住新生儿病房,给患儿家长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护理工作具有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等特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及风险。因此加强新生儿病房的管理是防范各种护理缺陷、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1 新生儿科的相关风险因素
1.1 护理人员因素
1.1.1 新生儿科由于工作特殊性,护士面对很大的脑力、体力和心理压力,过度的压力不仅影响护士身心健康,还降低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
1.1.2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或不合理,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患儿日常的治疗工作,还要完成大量的新生儿基础护理工作。工作繁琐、工作量大。
1.1.3 岗位技能的竞争性强:随着现代技术科学的飞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层出不穷。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各种监护仪的使用都要求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机器的性能与用途,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如股静脉穿刺、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静脉留置针穿刺等。护理操作技能要求高、难度大。
1.2 患儿方面因素
由于新生儿患病后代偿能力差、疾病变化快、无自我保护能力和语言功能,细微的病情变化都需要护士通过密切的观察来发现;在加上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早产、先天畸形、产伤、感染、窒息较为多见,均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相对增加了护理风险。
2 干预对策
2.1 不断强化新生儿病房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 周密详尽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保证。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护理工作流程,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责任到人,职责分明。
2.2 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危机的发生随时存在,有些可以预料,有些却在意料之外。因此,管理者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每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及缺陷分析,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2.3 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及护理观察能力 新生儿科护士需要不断学习。了解最新技术动态。通过分批安排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减轻新技术带来的压力。进行定期的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让知识技能在工作中强化。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模拟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的抢救及配合,并与实际工作相联系。
2.4 实行人性化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排班,以免影响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身体健康年资长的护士在理论、技术方面优秀者,负责一对一带教年轻护士,言传身教,促进年轻护士专业水平快速提高。安排护理骨干二线值班,与年轻护士搭配值班,减轻一线值班护士的工作压力。在工作中转变护士的服务观念,强调以人为中心。
2.5 建立危、重新生儿护理观察管理制度 危、重新生儿病情危重、疾病变化快,对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新生儿窒息、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在病房内护士给予重点监护。
2.6 加强安全管理 开展普法教育,为了患儿安全和维护自身权益,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科室制定详细的安全防护制度,切实分析不安全因素,研究相应对策,最大限度的减少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在进行交接班和做治疗是严格核对腕带,做到万无一失;严格探视制度,按时交换陪护人员;充分利用门禁系统。
结论 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风险因素既有患儿本身的因素,也有护士以及护理管理方面的因素。因此,要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严格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给与充分的重视,这样才能充分提高护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新生儿患者。
关键词: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风险防范探析
新生儿,指的是宝宝自脐带结扎起,至生后满28天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宝宝的健康非常重要。由于新生儿比较脆弱,所以新生儿病房的设计和管理十分严格。新生儿病房应安静清洁,布置优雅,阳光充足。有条件的话,宝宝室内温度可控制在21度―24度之间,湿度为60度―65度左右。新生儿无陪护病房每日都进行严格的消毒,温度适宜、环境温馨舒适、四季如春。住院宝宝不需要家长陪护,24小时均由专业医生、护士守护,不仅能够保证新生儿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周到的照顾,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了宝宝的生命质量,并能让生产后的妈妈得到良好的休息,从而减轻家长的精神压力。现在在我国,新生儿病房无家属陪护是大多数医院的一种管理模式。从加强消毒隔离,防止院内感染发生及便于医务人员避免不必要的干扰,集中精力和时间诊治和护理新生儿患者的角度来看,无疑它仍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管理方法。
以上我们分析了新生儿病房的严格要求,所以护理工作要更加规范、严格。虽然如此,依然存在许多风险因素。由此,笔者对此展开讨论,分析其中护理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查阅相关资料和医院本身对新生儿病房管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护理经验,总结相关材料和研究成果。
1.2方法
通过对本院护理规范、护理制度进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结合自己的护理体会,总结新生儿护理安全存在的风险因素,并且给予针对性的应对之策。
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新生儿病房存在许多风险因素,护理要以安全为中心,做好各项防范工作能够有效防范风险。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风险因素既有患儿本身的因素,也有护士以及护理管理方面的因素。因此,要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严格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给与充分的重视,这样才能充分提高护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新生儿患者。
3讨论
护理风险是临床护理当中客观存在的,虽然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更加规范、严格,但依然会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既给患者带来了危险,又对医院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新生儿自身的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临床各个科室当中,妇产科新生儿病房是护理风险较高的一个科室,在护理工作当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因素。现在大部分医院实施无陪护制度,采取了24h的护士全过程护理模式,这使得护理工作的风险更高,责任更重,一旦出现新生儿死亡等恶性事件,极易发生护理纠纷。因此,新生儿病房要做好安全与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明确各种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管理措施,最大程度减小风险或者是杜绝风险。
3.1新生儿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3.1.1新生儿因素
由于新生儿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不能自己反映自己身体的状况,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轻微的病情,这就需要护士仔细地观察,认真对待,才能够发现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发现其病情;新生儿身体比较脆弱,代偿能力较差,身体组织以及系统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因此在用药之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说新生儿的用药也容易引发一些意外情况;新生儿对环境的要求高,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和防御力很差,环境的稍微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新生儿的窒息、感染、先天畸形等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对这部分新生儿的护理难度非常大,而且患儿的疾病变化较快,极大地增加了护理的风险。
3.1.2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麻痹大意,不能严格按照护理规范操作诸如不能及时、认真巡视病房;常规操作人为失误较多,在对新生儿输注具有刺激性的药液过程当中出现针头脱出或者药液渗出等情况的时候,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或是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缺乏耐心细致的态度,这样可能导致新生儿皮肤坏死或是感染,严重的可能造成死亡;在各项护理操作过程当中,有些护士没有严格地执行查对制度,对新生儿的情况缺乏一个清晰的了解,容易出现失误。同时,使用一些设备的时候缺乏程序上的规范,在对新生儿使用蓝光治疗仪、暖箱以及沐浴水温的时候,有些护士在使用之前忘记进行调试或者是监测,导致新生儿出现烫伤等,从而引起护理纠纷。再有就是日常生活护理,诸如新生儿尿布湿了之后,护士没有及时进行更换尿布,造成新生儿的臀部皮肤出现破损;由于新生儿没有家长陪护,护士在进行喂奶的时候如果没有专人守护的话,容易出现误吸或者是呛奶,或者是由于卧位不当吐奶导致误吸引起新生儿窒息。这些因素都是由于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麻痹大意、疏忽导致的,护理是不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3.1.3管理因素
管理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日常规范的进行缺乏专人监督,特别是护士长等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这使许多护理规范形同虚设;同时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这就导致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感,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明确找到责任人员,相互推诿扯皮。
3.2安全管理对策
3.2.1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这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首要因素,之所以出现风险,很大的原因就是管理不到位,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根据儿科的具体情况,可以成立一个护理安全质量控制小组,主要人员是科室护士长、护理组长、护士长以及经验丰富的护士共同组成,专门负责护理质量的管理问题。采取防控关口前移的策略,预防于未然,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每周都要不定时地检查各班人员的岗位职责履行的具体情况,护士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危重患儿的护理计划以及具体的抢救护理措施等,还要仔细检查护理文书的记录情况,通过检查以最大程度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增强规范的效力和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要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制度,将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时报告给护理部,以便获取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立相应的汇报制度,并且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吸收相应的经验教训,对于那些瞒报的行为要给与严格的处理。
3.2.2加强培训与继续再教育
之所以出现风险,与护理人员的技能和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十分重要。进入临场护理一线之前,都经过了专业的学习与培训,但是由于新生儿病房的特殊性,在在护理部进行培训的基础之上,还要根据新生儿患儿的疾病特点等因素,指派一名护理经验比较丰富的护理人员或者是请一些新生儿患儿护理方面的专家对年轻护士进行综合岗前培训以及考核,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护理文书的书写、各项操作技能与注意事项、一些疾病的特点与患儿表现、岗位职责以及护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等。新进护士除了要参加护理部的考试之外,本科室每个月要组织一次考试,直到考核合格能够胜任本职的工作。另外,在培训的时候要注意适用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科室实际案例进行培训,做到学以致用。
3.2.3加强日常管理
日常规范的执行和操作至关重要,这也是造成护理风险的很大诱因。由于患儿的病情进展较快,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巡视,积极做到勤询问以及勤观察,不能放过任何的有疑问的地方,及时记录新生儿的不同变化和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通过对患儿的仔细观察以及检查来发现一些主要的疾病症状与阳性体征,争取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提高一些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同时,严密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一手资料。
3.2.4用药护理
新生儿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新生儿用药要特别注意。在对患儿用药的时候必须要准确地执行医嘱,在用药之前仔细核对医嘱与拿取的药量,同时仔细核对患儿床号与姓名,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适应证以及不良反应,同时要了解患儿的用药禁忌情况以及合并症情况,以保证准确用药。在用药之后,护士先要对患儿观察一段时间,在确定没有不良反应的发生迹象之后在离开。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对患儿造成损害,护士根据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还要备好一些急救药品。
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涉及到患儿住院的全过程护理工作,各个环节都有风险因素,给患儿带来不可预知的损害。因此,医护人员要积极查找护理当中存在的护理隐患以及护理缺陷,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因素的认知,尽力消除风险因素或者是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害,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同时,新生儿病房的护理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共同服务于广大新生儿患者。
参考文献
[1]李吉华,李慧丽,李兰,郑永华.新生儿病房风险管理探讨[J]. 河北医药,2010,32(02):240-242.
[2]陈娟弟,郑淑智,胡飞.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 护理与临床,2011,15(05):3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照组为2009年1—12月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1 000例,观察组为2010年1—12月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1 000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输液时间、每次静脉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药液均为新生儿科常用药物。
12方法
121成立静脉输液质量控制小组该小组是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属下的专业小组,组长由医院静疗小组成员担任,另选3名科室输液操作骨干和护士长组成,目标是建立、健全静脉输液护理操作规范,对疑难静脉输液个案进行指导,预防输液并发症的发生。
122明确输液质量控制小组的职责① 负责科内输液操作的培训,平时工作中督促护理人员规范操作;② 制定高危药物输注的标准及流程;③ 收集并制定科内常用药物使用表,包括剂量、作用、配伍禁忌等;④ 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转入的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如何做好维护工作制定相应的标准;⑤ 指导并协助疑难个案建立静脉通道,随时承担静脉输液疑难个案的护理会诊;⑥ 负责组织学习新到静脉输入药物的使用要求以保证患儿的安全;⑦ 定期在网上收集关于静脉输液最新动态并给护士提供信息;⑧ 负责科内输液设备的培训及保养工作;⑨ 质控组长负责本科室输液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记录和报告;⑩ 制定输液过程中的人性化举措。
123制定工作计划并落实静疗小组质控员每月1次对本病区静脉输液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后分析原因并提出和落实整改措施,组长每季度把医院静疗委员会会议精神传达给科室每个成员,并结合本科室特点进行落实,促进科室静脉输液护理的规范化,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
3讨论
在输液质量控制小组实施管理之前,科室每年都会不定期发生几例输液并发症及不安全输液事件,虽然也有输液管理制度,但单凭护士长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输液质量控制小组成立后,按计划积极开展活动,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护理监管力度,采取临床跟班、考核、抽查等方式进行监控,要求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要求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按护理操作规程进行静脉输液,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每月在科务会议上反馈、总结活动计划实施情况,实现了持续质量改进。科室从2010年1月成立静脉输液质量控制小组后,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中,输液并发症和不安全输液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输液质量控制小组的成立提高了科室输液质量,包括操作流程的优化,药液配置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制定了科内常用药物剂量使用表,静脉输液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流程,高危药物输注标准的制定及实行,规定了特殊药物如钙剂禁用微泵输注,必须选用吊桶及肢体静脉。血管活性药物、血液制品、高浓度电解质等渗漏后容易引起皮下坏死的药物用红色警示条标识,保证了特殊用药的安全和效果。新生儿肢体静脉留置针的推广既增加了留置时间,又避免了头皮静脉容易外渗的弊端,为促进静脉输液质量,确保静脉输液安全提供了有效保证。
无陪病房没有家长的监督,需要护士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静脉输液小组成立后,在人性化输液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抓好输液服务质量管理是对患儿关怀最直接、最基本的体现,因此,输液过程中更应注重人性化及保护静脉的行为。静脉穿刺时要求护士与新生儿有目光交流,并配以温和的语言,非营养性吸吮等能有效减轻疼痛刺激,也是穿刺过程中的必需品。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需要多次穿刺时请求帮助,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敷贴要求外观整齐,固定有效并感觉舒服。这些举措都体现了输液治疗中的人文关怀。
成立专业化组织可以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输液专业化管理,是提高输液质量的有效途径。各成员在科内充分发挥质量控制和技术指导的作用,实现了科内护理人员共同参与输液管理的目标,提高了护士们的责任心及慎独性,通过她们分别带动和指导,不仅促进了护理人员相关专业素质的提高,也提升了静脉输液控制小组成员的自信心和职业满意度,有利于稳定护理队伍,是促进静脉输液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科室内成立静脉输液质量控制小组既能保证输液安全,又能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借鉴。
4参考文献
[1]麦志晖,郑丽娇,冯燕英,等输液查对流程再造在病房输液管理中的应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3(8):115-116[JP]
[2]谢红珍,邓屏静脉输液管理与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护理学报,2007,14(10):26-27
医院感染是医院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加重病人原发病,增加痛苦及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会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影响病床周转率,不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儿科病房是医院感染重点监测部门之一,为探讨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有关因素,做好病房管理及预防工作,现就我院儿科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探讨儿科住院病人感染发生的特点和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1~12月我科住院人数共321例,男192例,女129例。年龄:0~30d 129例,31d~1岁90例,2~3岁43例,3岁以上59例。
1.2 资料收集:出院病历全部由专职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全面系统阅读病历,包括住院首页、病历记录、体温、医嘱、化验、照片、特殊检查及临床治疗情况、预后等,然后统计分析。
1.3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2 结果
医院感染监测结果2005年1~12月调查儿科所有出院病历共计321份,其中院内感染者12例,院内感染率为3.74%。感染部位上呼吸道感染4例,构成比33.33%,下呼吸道感染3例,构成比25.00%,胃肠道感染2例,构成比16.67%,口腔感染2例,构成比16.67%,皮肤和软组织感染1例,构成比8.33%。以国际疾病的分类标准,从患儿的原发疾病分析,神经系统疾病并发感染占首位,占41.67%,其次为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分别占33.33%、16.67%、8.33%。在12例医院感染中,其报告分离出4株病原菌,占病例数33.33%,在这些病原菌中,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株(50.00%),革兰阳性球菌1株(25.00%),真菌1株(25.00%)。
3 讨论
儿科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儿童本身因素、医院环境因素等。出于新生儿及婴儿免疫机制尚未完善,免疫功能较成人低下,加上接受母体抗体逐渐减少,而自身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较少,尤其是肠道分泌型IgA不足,抵抗力低,对病原体的易感性高,原发疾病更进一步降低了其抵抗力,使得其对细菌的易感性更为提高,易发生各种感染,临床上对此类患儿应重点保护。
本组以呼吸道感染占首位,呼吸道感染多经空气传播,保持空气的洁净度对于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至关重要。儿科住院病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陪护人员,致使病房人口密度增加,陪护人员中有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携带者,随时可能将病原体排入到医院环境中。另外,某些陪护人员的不卫生习惯,致使医院环境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大为增加。特别是旺季床位紧张时,往往几个病种的患儿同住一间病房,小儿抵抗力低下,极易造成交叉感染。所以,一定要坚持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病区管理,减少陪护和探视,保持房间清洁,改善病区空气洁净度,防止呼吸道感染。
为预防和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质量管理,目前认为皮肤护理的最好方法是“揩干皮肤”。做好新生儿病房和产婴室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医护人员传播感染。医护人员必须进行健康监测,严格洗手,严格消毒白大衣、仪器、设备和固定装置。提倡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低于非母婴同室的住院患儿,同时可预防新生儿疾病。
口腔感染主要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由于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见于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全身抵抗力低下时。故应严防以上危险因素,加强基础护理。
儿科感染的因素较多,其中患儿年龄小、病情危重,机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自身抵抗力低,住院时间长感染机会增加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放疗、化疗,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为主要因素。这一状况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对易感儿采取保护性措施的同时,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为依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王枢群,张邦燮.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273~283.
CNP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一种标准化护理工作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它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理想护理措施为纵轴的日程计划表,是有预见性地进行工作的依据。现今,我国许多医院已将其运用到疾病护理、健康宣教、临床教学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2.1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
随机抽取本校统一招收的2011级护理专科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组(65人)与对照组(65人)。两组均已完成基础医学课程(护用解剖、生理病理学、护用药理、基础护理技术、健康评估、护理心理学等)的学习,学生的年龄、授课教师以及以往各科成绩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教学内容选择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专科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中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的护理。
2.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复习、期末考核。实验组采用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具体方案如下。(1)教师通过集中授课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2)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集体备课,选择临床典型案例,提炼护士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形成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模式;(3)在理实一体教室,让学生按照临床路径表完成学习任务。以“早产儿的护理”为例介绍具体实施情况。
3教学效果评价
3.1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评价
两组学生在本单元(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的护理)学习结束后,由儿科护理教研室主任组织学生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理论考核选取2013年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护考急救包”中有关本单元的内容,共选用50道题,每题2分,共100分;操作考核采用场景设置的方法进行新生儿护理操作(如保温箱、蓝光灯的使用及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等)考核,考核标准相同。理论、操作考核各占总评成绩的50%。
3.2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单元学习结束后,采用自制的“教学方法及效果评价调查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及时了解两组学生对本组教学方法的评价。评价内容共7项,包括教学方法6项、教学内容1项。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46%。
3.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4讨论
4.1开展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必要性
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系统地掌握好儿科的护理知识,还应对临床实际护理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临床护理的特点和制度要有深刻认识。近年来,CNP在护理领域广泛开展,为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我国护理教育教材中却几乎没有提及CNP理论,也没有有关如何将CNP在临床实施的教学内容,这显然有悖于职业教育的理念。作为护理教育者,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认识这种新的护理理论与方法,使学生进入临床时具备运用CNP的能力,缩短教学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学生步入临床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2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实验组阶段考核总评成绩优秀率(38.46%)明显高于对照组(10.77%),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任务引领教学法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教学目标这个大任务与学生一起提出并分析小任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使学生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新知识和技能。学生的知识框架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CNP是针对某一疾病制作护理日程计划表,对病人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护理,何时出院等进行详细描述、说明与记录。在授课前,将此表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学习有计划性、预见性、目的性、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临床知识。
4.3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